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2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二頁的倒數第一行開始看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這一句經文。「信使可覆」,「信」是指一個人具有誠實而又守信的品德,「信使可覆」的「使」是「令」的意思,那什麼是「可覆」呢?它所指的就是一個人能夠經得起考驗,能夠經得起各種各樣的試驗,所以「信使可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教導我們,平常講話要能夠誠實誠信,講一些真實的言語。而只有誠實的言語才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有檢驗,這是「信使可覆」,這句經文的意思。

  什麼是「器欲難量」呢?「器欲難量」,「器」字我們上一節課也學習了這個字的漢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時期,它的形、音、義都有什麼特質特點。「器」這個字在這句經文當中,它所指的就是一個人的胸襟還有氣度,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我們是學習「聖賢」的經典,學習之後我們的氣度跟胸襟就一定要變得更加地寬大。而究竟是要寬大到什麼程度呢?這裡說:「器欲難量」,那什麼是「難量」?「難量」所指的就是難以測量的意思,就如同《莊子》當中所說的:「至小無內 ,至大無外。」所謂「無外」所指的是沒有邊界,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意思。所以「器欲難量」這句經文就是很清楚地給我們指出,我們的氣度要能夠非常地宏大,讓人難以估量,這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

  談到「信使可覆,器欲難量」,我們都會想起,在《華嚴經》的經典當中,常常教導我們要把自己的心胸氣度不斷地擴展,能做到什麼呢?做到「愛心遍法界」。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在《華嚴》的講席當中,就曾經對我們開示,如同佛在《十善業道經》這裡面所說的。《十善業道經》將來也是《聖學根之根》的課程之一,我們在《聖學根之根》的課程中,會學到兩部非常重要的佛經,一部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再來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這裡面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落實「五戒十善」。

  《十善業道經》當中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善」就是不敬,換句話說,不容毫分不敬夾雜,能夠捨的很乾淨,「不為過非所污」,這就是佛法當中說的「持戒波羅蜜」。「過」就是過失,「非」是跟自己的性德相違背,這是錯誤的,我們不會被一切的過失和錯誤所染,持戒波羅蜜就圓滿。「忍可非有」,這是佛法說的「忍辱波羅蜜」圓滿,「忍可非有為」這是什麼意思呢?師父上人教導我們,所有的一切諸法在佛經當中是把它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有為法」,一類是「無為法」;「非有」是無為法。

  要是把這個境界擴大,九法界一切眾生所作所為要是違背了性德,都能夠「忍」,這也就是說我們都不把它放在心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眾生無量劫以來,在三途六道當中的習染是很深很深的,所以這種自私自利根深蒂固的錯誤的觀念就已經養成。雖然說他現在開始接觸到了聖賢的教誨,但是還是很難轉過來,確確實實是粗心大意,而不曉得如何去「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對於許多眾生來說,聖賢佛菩薩就是給他種一點善根,很難期望他一生當中能夠成就。

  師父上人曾經教導我們,雖然我們現在學習聖賢教育還是非常努力地去用功,可是為什麼還是繼續在生死輪回當中而不能出「三界」呢?這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平常我們不知道努力地「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不能夠懂得經典當中所說的修福、修慧的道理。所以師父上人曾經在《華嚴》講席當中諄諄地勸導我們,其實我們修福還是修慧,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落實,真正就有無量無邊的福慧在眼前,有很多人當面錯過。這一點就是師父所教導我們的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聖學根之根》教學當中,德行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在生活當中一定要能夠把生活教育落實,比如說當我們走到一個桌子的旁邊,發現桌子表面上很骯髒不乾淨,可能是在負責擦桌子的人就沒有把它擦乾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怎麼辦呢?這雖然不是我們日常工作的範圍,但是只要見到了還是趕緊把它擦乾淨,這就是「積功累德」。如果你認為說這根本就不是我的事情,是別人的事情,那就把自己修善積德的機會都放棄了。所以師父上人過去曾經在新加坡弘法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常常去親近師父聽經聞法,師父就住在學會的五樓。有一次五樓那個房間因為下雨的關係,整個窗戶就有很多雨水灌進來。師父在新加坡弘法,照理說平常的工作就是講經教學,可是當他老人家看到五樓窗戶有雨水灌進來,他並不覺得這個事情就是別人要做而不是我的事情,所以他老人家搶著去修福,趕緊把水擦乾淨。這個事情有別人做很好,這種修福修慧的機會就讓給別人;如果別人不做的話,那師父的性格也是不會去叫人來做,都是自己做。除非說這件事情是自己的能力範圍所沒辦法完成的,這時候才去要求別人。如果這些事都是自己的能力能做得到,而且很順手,一定要努力去做。

  師父特別強調,尤其是對於一切人、事、物的關懷,我們知道學習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如果就佛法教學來說,它的目標是希望達到「明心見性」,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因為這都是自性所變現出來的「相分」。我們想要明了自性,就要在這些地方去下功夫,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對人、對事、對物,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性德的流露。這是自性當中的尊重,是自性當中的敬愛,也是自性當中的「廣修供養」。比如說我們住在一棟房子裡,那就把這棟房子照顧得很好,平常打掃衛生能夠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把它保養得好,讓生活當中許多用品物品可以保存的時間長久,這都是我們對這些物品的供養。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像這些能夠「廣修供養」的機緣都在我們面前,千萬不能夠失掉。像平常走在路上,這些都是師父上人特別教導我們的生活教育。

  而像成德法師在教導《弟子規》的課程的時候,法師也是親力親為。比如說走在路上看到路上有小石頭、果皮、廢紙,那如果是坐在車上當然就不好下車,否則會影響交通,如果是在人行道上走,這些東西都要隨手撿起來,把它丟到馬路附近的這些公用垃圾桶當中,可以把這些東西丟在那裡,像這些都是「廣修供養」。你看到地上有一些骯髒的東西把它打掃乾淨,看到地上有果皮把它撿起來,像這些都表現出一個人對大地尊重的態度。這一點別人不知道,我們學習聖賢教育的人都要能夠落實。

  在經典當中我們看到,其實宇宙空間當中不但是只有人,而且還有許多不同「空間維次」的生命存在。比如說經典當中就有講到大地就有「地神」,《地藏經》曾經說:「堅牢地神」,這是「娑婆世界」的大地神。那麼小的地方,我們要是後面學習《太上感應篇》就會講到很多,各種各樣的「神眾」都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比如說小的地方,住在山上就有「山神」,住在城市當中有「土地神」,所以我們對這些「天地神明」也要有尊敬的態度,因為這個區域都是祂所管轄的範圍,也是祂所服務的境界。那我們跟祂融合成一體,愛心就能夠「周遍虛空法界」,也就是《千字文》這句經文所說的,「信使可覆,器欲難量」。特別是這句「器欲難量」,它的境界可以說是無限的深廣。

  而這種「愛心遍法界」,「愛」是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呢?師父上人教導我們,「愛」就是從布施、供養當中去表現,所謂「誠於中而行於外」,這是一定的道理。那我們想想自己的內心是不是能夠具備「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呢?佛門所說的「慈悲」就是各個宗教所講的「愛心」。師父上人曾經說過:「真誠遍虛空法界,清淨平等正覺遍虛空法界」,乃至於「大慈大悲也是遍虛空法界,遍及一切眾生」,這就和《千字文》說的「器欲難量」是完全相應的。這是「上遍諸佛,下遍有情跟無情的眾生」,我們都對他真正的尊重愛護,為這一切眾生服務。服務是什麼呢?就是照顧,也就是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所以這一個「愛」字,它的內涵確實是無限地深廣,我們要看看自己的心胸是不是能夠做到「器欲難量」,是不是能夠做到「愛心遍法界」。

  就如同成德法師上一次在「一條龍學校」的師資培訓課程當中,講到一句很重要的話,佛經當中說,稱念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這是「阿伽陀藥」,而在今天的世界還有另外一副「阿伽陀藥」同樣也是很重要,那就是「愛」字。當然「愛」不僅是愛家人、愛朋友,如果按照儒、釋、道經典這種心胸與氣度來說,「愛」所要遍及的範圍就更加地廣泛,這都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地方。這句經文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當然張清泉教授對於「信使可覆,器欲難量」這句經文的開解內容是很多,大家都可以拿來學習和參考。

  我們請接著看下一句經文,第六十三頁的第一行,「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我們先來看什麼是「墨悲絲染」?「墨」指的是一個人,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作「墨翟」,後人稱他作「墨子」,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子也是諸子百家其中的一位。「墨悲」,「悲」指的是傷心、悲傷的意思,表示一個人很哀痛,那墨子究竟是為什麼感到哀傷?我們看「絲染」這個詞,「絲」所指的就是「養蠶取絲」,本來「絲」的顏色是非常潔白的,可是潔白的「絲」在染坊當中就會被染成各種不同的顏色。墨子之所以會感到悲傷,就是因為這潔白的絲被染成了各種顏色,而這種顏色沒有辦法再退回它原來的潔白的色彩,所以墨子看了之後就感到很悲傷,這裡說「墨悲絲染」指的就是這個公案。

  下面還有一句經文叫做「詩讚羔羊」,「詩」所指的就是《詩經》,是《詩經》的簡稱。而「讚」是什麼呢?「讚」就是稱許的意思,「羔羊」是在《詩經》當中有一個篇章就叫《羔羊》篇,這一篇所讚美的就是剛剛出生的小羊,小羊的毛色是很潔白的,是一隻小白羊。為什麼在這裡要舉出小白羊這種純潔而又潔白的毛色呢?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讚美「君子的德行」,這是用作比喻,比喻一位君子非常的節儉而正直。而他的德行就如同羔羊的毛一樣的純潔,所以「羔」指的就是小羊,「羊」剛剛生出來牠很小,就是小羔羊。所以「詩讚羔羊」,這句經文就是指在《詩經》當中有《羔羊》篇傳揚。

  那上面我們就把「墨悲絲染」,還有「詩讚羔羊」經文的意思簡單地作一下介紹,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首先「墨悲絲染」,為什麼墨子看到白絲被染色會感到悲傷?其實他有另外一層的含義。我們來看一下,在《墨子》這部書當中就有一個篇章叫做《所染》,這裡面的文字就記載墨子見染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這一段文字所講述的是墨子來到染坊,就有這樣的感歎。

  他感歎什麼呢?感歎本來「絲」是非常潔白的,可是你把它染成蒼色的,它就變成蒼色;把它染成黃色的,它就變成黃色。其實這裡墨子都是用「染絲」來做比喻,有一個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跟這個是很相近的。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潔白的「絲」當它放到了染料當中,你加什麼染料放進去,潔白的絲的顏色就隨著染料的顏色而發生變化。「五入必而已為五色矣」,就是說當你放了五種染缸,這種白色的絲把它放到「青、黃、赤、白、黑」這五色當中,它就會變成五種不同的顏色。

  「墨悲絲染」,為什麼墨子看到這一點就會感到悲傷呢?其實他悲傷的原因是因為在一個國家當中,他這個比喻是用來說明作為一位君王或者諸侯,他在選用大臣的時候必須要有正確的選擇。因為臣子,特別是近臣,是離君王很近的,他對於君王或者諸侯會產生影響。同樣的道理,不僅是國君如此,像讀書人、世人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有正確的選擇才能夠受到好的「薰染」。當他受到的薰染是正當的,作為君王就可以以此來治理天下,功名蓋於天地;如果反過來所受的薰染是不當的,身邊親近他的都是一些阿諛奉承的小人跟奸臣,最後會有什麼結果呢?這位國君最終把國家治理得一片混亂,甚至於亡國滅身,這和他所選用的臣子是離不開關係的。

  不但是一個國家如此,其實一個人也同樣是如此,因為人的習氣很容易受到外面因緣的引發,當他的習氣被不好的部分牽走了,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交結了壞朋友,可能他每天都去抽煙喝酒、無所事事,他就是在這個境緣與環境當中學壞了,被染污了,這是從染污的方面來說是這樣。同樣的就是一個人要學好,也跟薰習的力量分不開的,就往好的方面來說他也是要靠正面的薰習。所以墨子最後強調說:「故染不可不慎也!」這是他的結論,也就是一定要謹慎。

  像古人常說所謂:「教兒嬰孩,教婦初來」,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你教導兒童,也是要趁著他嬰孩、嬰兒的階段,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階段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就如同師父上人常說,小朋友兩歲的時候是最好教,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就是什麼,他不會有太多自己的想法,這是「教兒嬰孩」。特別是在世界各國有「一條龍學校」的因緣,小朋友很小就能夠接受《聖學根之根》這種教育,你看幼稚園小小班,兩歲三歲開始,從這個階段就用聖賢的經典來對他進行「童蒙養正」的教育,這樣就能夠為他一生奠定好德行跟學問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家庭當中為什麼說「教婦初來」?我們前面的課程剛剛學過「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給大家分享了班昭的《女誡》。所以女子嫁到夫家之後,媳婦剛剛娶進來,這時候就要開始給她「樹立典範」。這時候她的可塑性也是比較強的,這就是所謂「慎於始」,一開始就一定要謹慎,有這樣的功夫,這是「墨悲絲染」。

  我們再來看「詩讚羔羊」,剛剛所談到「墨悲絲染」,這是從負面的角度來談,而「詩讚羔羊」則是從正面。因為「墨悲絲染」這是墨子看到了白絲受到污染,就覺得很悲傷,這是從一個事物受到污染的角度方面來談的。《詩經》當中的這一首《羔羊》詩則是從正面的角度來贊許,它贊許什麼呢?贊許君子的德行要像羔羊。在這裡有「素絲五紽」,《詩經》的「羔羊」指的是小羊,「紽」是什麼呢?所謂「素絲五紽」的「紽」,就是古時候計算「絲」的單位,「五絲是一紽」,在《玉篇》當中記載:「紽,絲數也」,就是指它是用來計算「絲」的一個單位。就是「五絲」,五捆絲就稱作一紽,五紽是多少呢?我們可以算得出來,就是五五二十五。

  通過《詩經·羔羊篇》的經文,它是讚詠羔羊的毛色是很潔白的,用這個來比喻什麼呢?是來比喻跟讚頌君子的節儉正直,就是君子的德行像羔羊一樣,所以有一個成語就叫做「素絲羔羊」。「素絲」就是指的白絲,它是比喻一個人身上具有廉潔的品德,用白絲來比喻廉潔。羔羊皮是比喻沒有隱藏的意思,所以「素絲羔羊」這個成語往往是用來讚歎一位官員,這位官員做官很廉潔而又正直,也就是君子的節儉正直,德行就跟潔白的小羔羊一樣。

  我們看《詩經·羔羊》這當中的經文:「羔羊之皮,素絲五紽」,「羔羊」就是小羊,「素絲五紽」剛剛我們有算過,五絲是一紽的話,「五紽」就是五五二十五,是這樣的數量。下面還有一句說:「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不要把它讀錯了,不要讀成委蛇(舌)委蛇(舌),不是這個讀法,它的讀音是委蛇(儀)委蛇(儀)。什麼是「委蛇」?委蛇就是指從容自得的樣子,鄭玄在解釋這句經文就說:「委蛇,委曲自得之貌」,也就是一個人非常從容自得的樣子,就是「委蛇委蛇」,這就是《詩經·羔羊》當中的經句。

  我們看到《詩經》當中有「賦、比、興」跟「風、雅、頌」,我們學過《詩經》都知道,《詩經》有這「六義」。賦、比、興這就是作詩的方法,比如說「賦」,「賦」是什麼呢?作詩的時候直接敘述這是「賦」,「比」就是用比喻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到像《詩經·羔羊》當中,實際上並不是為了寫羔羊而寫羔羊的,而是用羔羊的這種特質,來稱讚一位官員能夠做到廉潔而又正直,所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是一種比喻。賦、比、興當中的「興」跟「比」又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比如說張清泉教授有舉出,像《詩經》裡面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你看「關關」是鳥的叫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在河水裡面的沙洲之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這裡「關關雎鳩」這種方式,就是賦、比、興的「興」這種手法,它並不是用比喻,而是看到雎鳩,聽到雎鳩,「關關雎鳩」這樣的聲音,突然就想起有一位賢淑的女子,她的德行跟容貌都很好,才貌雙全。《詩經》當中就有賦、比、興,所以《詩經》的《羔羊》是用比喻的方法,用「羔羊」來比喻君子的德行。前面的內容我們就為大家把這句經文「墨悲絲染,詩讚羔羊」,跟大家做了簡單的解釋。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首先來看「墨悲絲染」當中的「絲」。「絲」在投影片上大家會看到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的寫法,大家看到這個形體,就會一目了然。我們先來看一下甲骨文的「絲」,關於甲骨文跟金文的形體,我們昨天有聽到周虎林教授在講解《養蒙針度》的時候,也特別對甲骨文、金文的製作過程,有做了比較生動的一個解釋。我們到現在因為這《千字文》的第一個段落就很快學完了,也學了不少的漢字,對於這些漢字甲骨文、金文跟《說文》小篆的形體,大家可能都有了一定的印象,平常我們會發現甲骨文在呈現一個字的時候,有的地方它刻畫得就比較方正,而金文的字形線條就比較圓潤,這一點和甲文、金文的製作過程,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材質都是有關係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它們的形體,其實有的地方看起來是大同小異,可是甲骨文在刻的過程,因為它畢竟是把字刻在「龜甲」上,昨天我們聽周教授就有談到,他通過對於甲骨文的研究,就會發現,很有可能這個字是先用筆在甲骨的上面寫上去之後才開始刻的。正是因為它的材料以及工具的差異,所以導致在刻甲骨文的時候,要把它刻出一個圓的形狀會稍微難一點,但是要刻得方方正正就比較容易,這也是很有趣。

  我們來看一下甲骨文的「絲」,甲骨文的「絲」羅振玉先生認為它的形狀就像「束絲形」,就是把「絲」綁起來的樣子。這一股一股的絲綁起來之後,它的兩端還會留下一些絲的頭或者尾的部分,所以「兩端則束餘之緒也」。你把中間的部分綁起來,上下兩端或者是左右兩端的絲,一絲一絲的線就會露出來,這就像甲骨文當中形體一樣。所以我們會看到絲被捆綁起來之後,上端還有下端都還有這些餘下的部分露在外面。

  而金文的「絲」,它的形體看起來跟《說文》小篆的「絲」字的形體就比較接近了。《說文》的小篆「絲」是「從二糸」,這個字念mì,「糸」是什麼意思?糸就是細絲的意思,所以小篆的絲就是兩個細絲並排在一起。《說文解字》當中說:「糸,細絲也」,所以糸就是一股比較細的絲,兩股這樣的絲並排在一起這就是小篆的形體。這裡有解釋說,糸就是「細絲、單絲」,把它糾合在一起就成為絲,所以《說文解字》當中對於「絲」這個字解釋,它的本義是怎麼解釋的?就是「蠶所吐也」。「絲」就人們在養蠶寶寶,養到一定的時候,蠶寶寶開始吐絲作繭,吐出來的這種潔白的很細的絲,這就是「絲」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如此,也就是「抽引」,蠶結了繭之後所得到的細絲就是「絲」。饒炯氏認為「糸」、「絲」是同一個字,「糸」是細絲,「絲」是兩個「糸」組成而成為「絲」,它是細而又細,所以《說文》當中說:「蠶所吐」,我們所養的蠶所吐出來的就是絲。饒炯氏認為這都是「強為分別而望文生訓」,這是他另外有他的看法。這些只要是在情理上能夠說得通,我們都可以作參考。

  這是它的「形」,「音」就是讀「絲」,我們看到它的「義項」在名詞的第一個意思就是作「蠶所吐的叫做絲」,最初蠶所吐出來的是液體,這種液體遇到空氣就會凝固成絲。所以在《詩經》當中就有一句經文說:「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絲」所指的就是春天的時候養蠶,到了夏天就可以去賣絲了。這是「絲」作為名詞的第一個意思就是如此,那它作為動詞、形容詞,它的義項也都跟絲的本義是有一定的關係。這是我們在這句經文當中學習的第一個漢字「絲」,大家就會看到甲文、金文、小篆的形體,以及它所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接下來大家再來看「詩讚羔羊」,再來看「羊」字。說到「羊」,大家都會想小羊羔那種非常可愛的形象,這種形象在甲骨文、金文乃至於小篆的時代,就是用一種像簡筆畫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所以「羊」這個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象形字,大家看到這個字的字形,馬上就能夠想象出小羊羔形象。我們先來看甲骨文的「羊」字,甲骨文的「羊」羅振玉先生談到,「羊」字的「變體」很多,同一個字它有不同的形體,不同的呈現方式。但是它的變體再多,有的時候是在羊的角上面有差別,或者羊角的下面筆劃有差別,大家會看到它不同的字形,可是都是一個羊的形象,所以它變化再多,仍然是一個很典型的象形字。而金文的羊,我們會看到它那個羊角,相對於甲文來說就有一定的變化,金文的羊跟小篆的羊就比較接近了。我們看小篆的羊上面的部分,就像小羊的頭上所長的角,中間還有兩個橫,這兩橫像什麼呢?這兩橫就像是小羊的足部,足就是牠的腳這個位置有左右兩邊,中間直直的這條直線就像是羊的身體和牠的尾巴。

  在《說文通訓定聲》當中有解釋,「羊」字的本義是什麼呢?它的本義是「獸」,「獸」就是指一種動物,這動物有四隻腳,全身有毛,這是「獸」。這種獸是什麼樣的獸呢?是一種能夠「反芻」,而且生性溫順的動物。「反芻」不但是羊,還有牛也是能夠反芻的,牠把食物吃到胃裡面之後,食物又能夠反到牠的嘴裡重新再去咀嚼下咽,這就是反芻。而且羊這種動物的生性是非常溫順的,我們會看到在《正中字典》當中就給我們畫出了一幅羊的圖,這有一隻大羊,身邊有跟著一隻小羊,應該是牠的孩子。這種動物分為兩種,一種是「山羊」,山羊的體型比較狹窄,比較瘦,我們如果到動物園當中看過山羊,牠還有鬍鬚,在山羊嘴的下面有鬍鬚,會看到牠的形體跟「綿羊」是差別比較大的,綿羊看起來就是胖胖的圓圓的樣子。本來羊牠是一種野生的動物,但是後來由於人們的飼養,所以牠就開始成為了家養的動物,而且牠有許多的種類。可是總的來說,羊的性格還是非常溫順的,而且羊對於人類的生活也會有很多的貢獻。

  在許多經典當中,都會談到羊,比如說像《論語》,《論語》有一句很有名的經文,可能有的同學讀過或者是背過,在《論語》的《八佾》當中:「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有這樣的一句經文,這裡的「羊」指的就是一種動物,我們很熟悉的一種家畜。可是因為羊的特性,所以我們會看到在它作為名詞第二個義項,「羊」這個字還通吉祥的「祥」,所以它代表的意思就是「福」,福報的「福」,以及「善良」的意思。所以我們在古書當中如果有看到像「大吉羊」這樣的句子,就知道這裡指的不是「羊」,而是指的「祥」,大吉祥,所以「羊」也通「祥」。

  羊牠是一種很溫順的動物,生性比較溫順而且牠有許多特質也都是很值得學習的。那為什麼在《詩經》當中會拿「羔羊」來比喻君子?我們也會看到一個是「小羔羊」,牠的毛很潔白而且牠的性格很溫順,而在古漢語當中「羊」這個字也會跟吉祥的「祥」相對應。我們在這裡給大家就介紹這句經文,就選擇這兩個漢字來跟大家作介紹,所以「羊」通吉祥的「祥」,它代表是「福報」。那我們一般世間人的福報有說「清福」跟「洪福」,很多人那都非常嚮往能夠「五福臨門」,享世間的洪福。不像修行人,修行人並不貪戀世間的洪福,而是希望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可是對世間人來說,他對世間福報總是非常嚮往的,世間福報比如說「長壽」、「身體健康」、「子孫發達」、「家門清泰」、「萬事吉祥」,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福報。所以「羊」通「祥」的時候,它的意思就是跟「福」跟「善」是有關的。這個漢字它的形、音、義的部分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關於「羊」,其實大家如果曾經學習《說文解字》,去圈點《說文》跟《段注》的本子,那我們在圈點的時候,就會看到有許多同一個部首的字,它所代表的都是跟部首有關係的內容。像大家一開始圈點《說文解字》,就會點到比如說福報的「福」,它的部首,還有「玉字旁」的部首,這類的字都跟這個部首是有關係的。

  那我們來看一下,在《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初學記》當中,這裡也有特別在《獸部》,「獸」就是獸類的動物,這裡也有把「羊」單獨列出來。我們來看一下這裡面有許多字,可能這些字大家都是比較陌生的,但是沒關係,我們看到這個字的部首就可以看出,這個字一定是跟「羊」有關。古人是非常細的,你看同樣是「羊」,現代人想到羊,可能就會只是分成「山羊」跟「綿羊」的不同,可是古人光是在漢字當中,跟「羊」有關的漢字就代表許多不同的意思,比如說羊牠是什麼顏色的,還有是幾歲的羊,是公羊還是母羊?不同的漢字就會代表不同的意思。畢竟在古人比如說祭祀這樣重要的活動當中,像牛、羊等等,牠作為祭祀要用的貢品,古人對於這些動物的不同,比如說不同的年齡或者是色彩,都把牠分得很清楚。

  這一點大家如果在讀古書的時候就要瞭解到,有許多字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很陌生,比如說跟「馬」有關的字,可能在《說文》裡面你可以找出很多,跟「羊」有關的同樣在《說文》裡面也有很多,可是看到這個部首我們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這個字一定是某一種「羊」,或者是某一種「馬」,只是說要分清楚牠的顏色、年齡、用途等等的,會發現漢字其實學起來也是很有趣的。你就會發現古人在觀察整個大自然,在觀察整個世界的時候是多麼的細緻,光是一種動物在漢字裡面,就可以呈現出非常多元化的色彩。所以我們用《初學記》當中的文,大家不要感覺說看得很有壓力,全都是文言文,很多字都不認識,大家不要有這種壓力,我們在這其中,去學習這些漢字當中非常有趣的內容,那會看到古人對於宇宙自然的觀察是多麼的細緻入微。

  我們來看一下在《初學記》當中的《羊·第八》,首先是《說文解字》的文。《說文解字》當中說:「羊,祥也」,「祥」就是吉祥的意思,所以「羊」通「祥」的時候就有「福」還有「善」的意思存在。先來看首先第一個是「羔」,什麼是「羔」呢?「羔」就是指的小羊,這是羊子,也就是羊媽媽所生的小羊就叫做「羔」。下一個字叫作「羜」,這也是一個羊字邊,右邊像我們現在簡體字的「宁」,這個字念zhù,「羜」這個字指的是什麼羊呢?牠所指的是出生剛五個月的小羊,叫作「羜」,所以《爾雅》當中說:「未成羊」就是「羜」。

  郭璞的注解講,一般世俗人所說的,「五月的羔羊」就叫作「羜」,所以我們讀《詩經》會讀到一句經文說:「既有肥羜,以速諸父」。我們要了解「羜」字的意思,就知道這裡的經文指的是一隻五個月的小羊,而這隻小羊長得很肥很壯,所以「羜」就是「五月生羔」,牠同樣還是一隻小羔羊,只不過牠已經出生了五個月就叫作「羜」。

  接下來看(上敄下羊)字,(上敄下羊)字,牠就比剛剛的「羜」又多出了一個月,也就是出生了六個月的小羊叫作(上敄下羊)。下面的「羍」,上面一個「大」下面一個「羊」,同樣這還是一隻小羔羊,可是這隻小羔羊到底出生幾個月呢?「羍」表示出生了七個月的小羊。下一個字是「䍮」,我們看《說文》這樣子排下來,我們就可以想象,「䍮」這隻羊牠一定比出生七個月的羊還要大,所以「䍮」這種羊代表這隻羊還沒有滿一歲,就叫作「䍮」。下一個是「牂」,「牂」這隻羊就和小羊不同了,牠就不是小羔羊了,「牂」是什麼呢?「牂」指的是母羊,所以《詩經》當中有一句經文說:「牂羊墳首,三星在罶」,毛亨的注解就指出「牂羊」就是「母羊」的意思。

  「牂羊」代表「母羊」,可是真正談到「牡羊」,「牡」是牡丹花的牡,真正說到「牡羊」,牠反而不是母羊,而是「公羊」,是「雄性的羊」。所以我們知道「牡」這個字在文言文當中代表的「雄性」,《集韻》當中說:「雄禽曰牡」,因此我們看到文言文如果講「牡羊」,這是牡丹花的「牡」,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牠是母的,其實牠是公的,真正母羊是什麼呢?母羊就是「牂羊」。

  再來看下一個字,下一個字念「羒」,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形聲字,右邊的「分」是它的聲旁,左邊的「羊」,「羊」這個部首是它的形旁。所以「羒」是什麼羊呢?「羒」代表牠是一隻「白色的公羊」,在《說文解字》就有解釋說「羒」是「牡羊」,「牡羊」就是公羊,而且「羒」不但是公羊,牠還是「白色的公羊」。所以段玉裁在注解當中,他就是根據《初學記》來訂正一些本子的錯誤,從這裡可以看出,《初學記》這本書是很有價值的,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它,也不要覺得它很難,其實我們要是深入漢字文言文,就會發現《初學記》可以成為我們一個很好的朋友,你要問什麼,小朋友很好奇的一些內容在《初學記》當中都有呈現,所以古時候這本書是用來教皇子的一部參考資料。

  《廣韻》當中說,「羒」是什麼呢?是「白羝羊也」,所以「羒」這個字,我們要是看到這個漢字就知道,它指的是「白色的公羊」,牠不只是公羊,而且這隻公羊的顏色必須是白的。下面還有「羠」,但是我們看《初學記》這裡解釋,「羒,牝羊也」,它反而說的是母羊,但是《說文》對它的解釋,「羒」是「牡羊」,「牡羊」實際上是公的,是公羊,這裡解釋上有點差異。下面是「羠」,「羠」這種羊指的是「閹割過的羊」,所以「羠」就是「騬羊」,這是對它的解釋。下一個是「羳」,我們看到凡是跟「羊」有關的這些字,它的部首往往就會是羊字旁,或者是它的組成部分當中就會有「羊」這個字,也許這不是它的部首,但是漢字裡面就會有「羊」的成分在。

  那「羳」字,「羳」是一種什麼羊呢?我們看《初學記》的解釋就是,「黃腹羊」,所以牠很明確,「羳」這種羊,牠的腹部是黃色的羊。下面「羥」,「羥」也是羊的一種名稱。我們看完《說文》這一段解釋,大家就會發現,原來「羊」在古時候種類這麼多,光是小羔羊就分五月、六月、七月的羊,出生幾個月的羊都把牠分清楚。還有公羊或者是母羊,以及牠們身上的顏色,比如說是白色、或者說腹部是黃色,這個種類在漢字中都把牠分的很清楚。

  記得有一年我們在蘭彼得的時候,當時王偉勇教授對於英國蘭彼得有一種「黑面羊」非常感興趣,我們去英國漢學院在蘭彼得就會發現山坡上到處都是羊,但是羊的品種還不同,在蘭彼得就有特別看到一種羊叫作「黑面羊」,也許牠不叫「黑面羊」,但是王偉勇教授在稱呼牠的時候,就直接按照牠的臉的顏色來稱呼,因為牠整個臉都是黑的。所以我們是跟著王教授還有張教授和漢學院的幾位老師,每天傍晚都會去蘭彼得的小鎮去散步,跟著幾位教授和老師一起去散步。那一段時間王教授就天天在找「黑面羊」,因為他在蘭彼得寫下了很多詩作,然後特別想要給「黑面羊」也寫一首詩。結果終於有一天我們走到了一片草原的旁邊,終於看到了一群「黑面羊」,王教授非常開心,手舞足蹈,其實我們看到這些老人家,雖然頭髮都已經白了,但是內心當中還是保有一種「赤子之心」。他到一個新的地方就非常喜歡去觀察這個地方的大自然的環境,然後看到一些新鮮的事物,所表現出來那種手舞足蹈、非常歡喜的樣子,就看到老人家內心真的是不失這種「赤子之誠」,我們看到了都是特別感動,所以在王教授的詩作裡面也寫下了很多的「羊」的作品。

  這是《說文》的解釋,《初學記》下面有《廣雅》的解釋,這些典籍都是學習文字、聲韻、訓詁學很重要的資料,我們不要覺得這些書好像很難懂,實際上你讀進去了,對於這裡面的漢字之美,對於文言文之美就會充滿了興趣,會覺得在這些好像很深奧的文詞裡面,可以看出許多非常有趣的內容,它對於幫忙我們學習漢字、文言文都是很重要很實用的工具書。

  《廣雅》當中的解釋說:「吳羊牝」,「牝」字跟剛剛所介紹的「牡」剛好是相反的,大家凡是看到「牡」,就是「牛」字旁再一個「土」,那這個字就是跟雄性有關,一定是公的;如果看到「牝」,一個「牛」字旁再一個匕首的「匕」,看到「牝」就知道這種動物牠一定是跟母的、雌性的有關。所以《說文》解釋就說「牝」是「畜母也」,這種動物是母的,是雌性的。「吳羊牝」就是「吳羊」當中的母的。下面就有分,你看「一歲、三歲」,它也是分的很細緻。一歲叫作「牝䍮」,「䍮」本身就是羊還沒有滿周歲,那「牝」就代表牠是雌性的,是母的,一頭一歲的母羊。「三歲曰羝」,「羝牡」,大家看到「牡」就知道這是一頭公羊,「羝牡」,牠就已經是三歲的公羊了。「一歲曰牸䍮」,「牸」同樣也是指雌性的、母的動物就是「牸」,所以母的動物不僅僅是「牝」代表雌性的、母的動物,「牸」,一個「牛」字旁再一個字典的「字」,這個字也是雌性的動物的總稱。

  所以「一歲曰牸䍮」,這隻母羊牠是一歲;「三歲曰牂」,「牂」也是指的母羊,這隻母羊已經三歲了;「吳羊犗曰䍸」,「犗」是指被閹割過的羊叫作「䍸」;還有「羖羊犗曰羯」,「羖」指的就是黑色的公羊,《說文》當中說「羖」就是「夏羊牡曰羖」,黑色的公羊就是「羖」。「羖羊犗曰羯」,如果這樣的羊被閹割,「羯」就是閹割的意思,被閹割過的羊就叫作「羯」。再來「羍」,「羍」它是小羊的意思,「羍霧子䍻羔也」,大家凡是看到「羍霧子䍻」,都知道這種羊是小羔羊,年齡還很小的小羊。

  這就是《廣雅》的解釋,再來看《爾雅》,《爾雅》解釋說:「麢,大羊」,「麢」這個字是代表大羊;還有「羱」,「羱」是北山羊,牠是一種山羊;「如羊,羊牡羒」,「羒」就是指白色的公羊,「牡」就是公的,「羒」牠就是白色的公羊;「牝牂」,「牝」是母羊,「牂」也是母羊;「夏羊牡羭牂羖」,這裡的「羭」也是一種羊,牠是一種母羊,「牂」也是一種母羊,而「羖」則是黑色的公羊,這幾種羊都是「未成羊」;下面就是一個「羊」字旁再一個「宁」,「宁」就是我們現在寫簡體字的「宁」,這個字念「羜」,我們剛剛在《說文》裡面看到,這種羊就是出生五個月的小羊叫作「羜」,「羜,絶有力奮」,這是《爾雅》的經文。

  《禮記》當中說:「凡祭宗廟之禮」,古人「祭祀宗廟」這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而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宗廟」指的是什麼呢?「宗廟」指的是「奉祀祖先的宮室」叫作「宗廟」。比如說我們一直到現在在北京還能夠看到清朝的「太廟」,它就是專門祭祀清代帝王的列祖列宗,就是奉祀祖先的。在古時候有宗廟,宗廟都是君王祭祀祖先,在這裡就有祭宗廟之禮,祭拜的時候就有所謂的「三牲」,就是古人祭祀用「牛、羊、豬」這些動物來祭祀。「羊曰柔毛」,這是《禮記》當中的記載,這種動物在古人的祭奠當中也是有重要的作用。

  《譙周法訓》當中說:「羊有跪乳之禮,雞有識時之候,鴈有庠序之儀,人取法焉」。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小動物,也千萬不要認為說人是「萬物之靈」,高高在上。實際上我們看到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即使是非常微小的生命,也有許多優點跟特質是值得我們效法和學習的。比如說《譙周法訓》這裡就有列舉出來羊、雞還有雁,在牠們的身上都有一些很好的德行,值得人們效法,「羊」有「跪乳之禮」,就是小羊跪乳。我們以前在學習《弟子規》傳統文化課程的時候,都聽過一首歌叫作《跪羊圖》,你看小羊「跪乳」,牠閉著眼睛去吮吸母親的乳汁,因為牠感念母親的恩德,在喝奶的時候「受乳弓身體」,整個身體落在地上就像「敬禮」這種姿態,所以不要看到小羊生命這麼弱小,你看牠都還懂得要「跪哺」。這種特性,人們自古以來就特別用這樣的一種姿勢,來代表小羊對於母親的「孝敬」,但是在現代的時代因為人們對於動物的殺戮,屠殺都是沒有止境。

  我記得有一位在歐洲的同學曾經發過一個短短的視頻,讓人們看的是非常的心痛,就是這隻小羊的母親已經被屠夫給殺害了,殺害之後母親的腿給牠倒著綁起來,整個頭是朝下,腿是綁在上面的。結果那隻小羊因為年齡還很小,還沒有斷奶,所以媽媽雖然已經過世了,但小羊因為牠要喝奶,所以牠還繼續在吮吸著牠母親的乳汁,那實際上牠的母親就已經被屠夫給殺害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場面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的悲傷。你看人類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去殺害許許多多的動物的生命。可是當我們看到牠們的孩子,這些小生命都還嗷嗷待哺,都還沒有斷奶,這時候就要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母親被殺害之後可是小羊肚子很餓,所以牠依然是趴在那裡吮吸著母親的乳汁。我們看到這種場面就覺得非常的不忍心。現在有許多世界上很有愛心的人士,看到人類過度的殺害,殺生吃肉,這給整個地球母親帶來沉重的負擔。可以說現在的「溫室效應」或者是「全球氣候變暖」,這些嚴峻的話題、課題都和人類無止境的殺害動物,去吃動物的肉有關。所以有許多很有愛心的人士,就開始紛紛地來提倡「吃素食來拯救地球」這樣的運動。

  我們看到《譙周法訓》裡有談到:「羊有跪乳之禮」,我們看到這幅《跪羊圖》就會看到牠在喝媽媽的奶的時候,你看牠前面的膝蓋是跪在那裡吮吸乳汁,就顯示出「孝敬」的樣子。而「雞」呢?家裡如果有養公雞,牠到早上的時候就會打鳴,公雞一叫人們就知道天已經亮了,這時候要趕緊起床了,所以「雞」雖然不需要鬧鐘,也不需要手錶來看時間,可是牠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打鳴,這就是雞有「識時之候」。而「雁」,「大雁」在古人看來是一種很吉祥的鳥類,因為「雁有庠序之儀」,「雁」的身上也有很多美德,那什麼是「庠序」呢?「庠」跟「序」是分開來講的,都是古時候學校的名稱,所以古時候學校不像我們現在就稱作小學、中學、大學,古人的學校就叫作「庠、序」,我們前面介紹周武王的「德政」,他在教育方面的德政,那時候就有介紹過。「庠、序」就是在學校的教育,因為古人很重視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方面,所以在「庠、序」當中所傳授的教育是什麼呢?就如同《孟子•梁惠王上》這個章節當中講的,「申之以孝悌之義」,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道理。「大雁」就有這樣的特質,牠有許多美德,其中比如說人們在學校當中學到的這種「禮」,在「大雁」的身上也能看出來,像「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比如說牠一生當中對於配偶是很忠貞的,這些都是在許多動物的身上還能夠看到這種很可貴的美德。

  我記得在前兩年,我們陪同師父上人一同回到澳洲圖文巴,當時在圖文巴的精舍,師父上人就特別囑咐我們要為一隻小鳥立一塊石碑,這個石碑後來我們用中文跟英文給它雕刻起來,這個石碑就是為了紀念一隻小鳥。因為這隻小鳥當牠的配偶過世之後,牠幾天幾夜都不吃不喝,就守候在牠配偶的身邊,那我們看到這種「有情有義」的舉動,在現代的時代,有時候在人的身上都看不到了,可是居然在小鳥的身上還能夠看的這樣的品德,牠對於配偶的過世非常傷感,所以幾天幾夜無論人們怎麼喂牠水或者是喂牠食物,這隻小鳥始終就是滴水不沾,就一直在牠的配偶身邊徘徊。後來在圖文巴山上的法師就把這隻小鳥幫牠安葬了,所以牠的配偶也是徘徊了很多天之後,都是久久不忍離去。我們在古時候常常會看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真情,在現代的時代居然是在一隻小鳥的身上可以看到,就是為了提醒我們要能夠「有情有義」,人與人之間不要總是做一些無情無義的舉動。所以師父上人為了提醒大家,特別就交代,在圖文巴的精舍花園裡面立了一塊石碑,來紀念這隻小鳥,同時也是提醒我們人類要重視五倫、五常的觀念,倫理道德的觀念。

  關於這隻小羊的故事,還有在《說文》、《爾雅》當中漢字關於「羊」的不同的意思,我們就介紹到這裡,當然這裡面的很多字可能我們並不是常常會用到,但是對於像《初學記》這樣的書,我們不要覺得看到這些經典的句子,或者是看到《說文》、《爾雅》就覺得怎麼這麼難,為什麼這些不認識的字會有這麼多?有的同學如果小時候是學習簡體字的,可能現在連正體字都還認不好,突然正體字裡面又出現這麼多古人用的字,可能會看到眼花繚亂。大家不要在內心一開始就給自己預設了這樣一個觀念,認為漢字好像很複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大家用心認真地去學習,漢字真的也並不難。

  以前師父上人曾經親手從字典當中去挑選漢字的代表字,做了一套《中國字卡》,《中國字卡》對於大家學習漢字,認識漢字的「形、音、義」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幫助。我們這次在鴻仁的「一條龍學校」當中,幹部們也有特別把《中國字卡》又重新印出來,要給老師和同學們用來學習之用的。大家會看到字卡一拿出來,就是從「b p m f」開始,你看「 bā(八)bá(拔)bǎ(把)bà(爸)」,這四個讀音就有不同的漢字來作代表。大家會看到其實要把漢字掌握,最基礎的就是這樣的一套《中國字卡》就可以掌握最基本的漢字。

  以前我們曾經實驗過,曾經在英國漢學院學習的同學,因為有的同學她們小時候是在西方的社會當中長大,一開始連中文都講不好,所以那時候師父上人就讓我們從《中國字卡》開始教她們學發音,學認字,結果到現在這些同學居然可以很熟練地掌握《說文解字》,掌握《聖學根之根》的經文。從一開始連普通話都講得不是很順,經過在英國漢學院的培訓跟學習,然後可以認識《說文解字》,可以認識《聖學根之根》這些「蒙學」的經典,可見學習漢字其實並不難,大家如果能夠多用點心,在小時候就把文化的載體掌握好的話,真的是可以受用一生。因為你一生都可以通過這個工具、載體跟古人對話跟交流,並且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跟經驗,這是一筆多麼寶貴的財富!我們現在多用點功,好好地把它學清楚、學明白,這一生都會受用無窮。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這句經文,「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剛好這句經文到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段落,從下一節課開始我們就從下一個章節學起,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