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4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二頁的第一行開始看起:「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我們學習到了這句經文,「推位讓國,有虞陶唐」,這段經文所闡述的就是「唐堯」跟「虞舜」時代。由於唐堯跟虞舜都是英明無私的君主,所以他們在傳位的時候,並不是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是把國君的位子禪讓給了功臣,還有賢人。「推位讓國」,就是把君王的位子禪讓給有才能的賢能的人,讓他們來治理國家。這個時代就是在唐堯、虞舜當政的時候,都是用禪讓的制度在傳授君位。

  在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在這裡面所記載的「有虞陶唐」的生平事蹟,我們介紹了「帝舜有虞氏」。通過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表》,和《四庫全書》當中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把「帝舜有虞氏」的生平跟大家作了分享。雪公老人他老人家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主要是從四個角度來講述「帝舜有虞氏」的生平,也就是舜王的生平。從他的政治、孝行、制樂以及祥瑞這幾個方面。我們對比了《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跟大家分享了舜王當政的時候,有設置了「九官分治」,把天底下許多有德行、有學問、有才幹的人,都任命適當的官職共同來治理國家。

  「九載三考黜陟」這方面就是談到,不但請這些賢德之人共同來治國,而且對於這些官員也是三年就進行考核,以此來決定他們是要升遷或者是降職。這些措施就使得舜王在當政的時候,國家的政治體系有條不紊地運作。雪公老人在《綱目表》當中,第二條列了舜王的「孝行」。在《二十四孝》當中舜王是排在首位的,這是因為他所行的孝是難能可貴的孝行。這一家人都是想盡辦法要置他於死地,可是大舜對於父母的孺慕之誠,他的孝順、友愛之心卻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哪怕他繼承了堯帝的君位之後,去拜見他的父母、親人,依然是一種特別恭敬、孝敬的樣子。所以舜王這種感天動地的孝行,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是以孝治國、以德化民的最好的榜樣。

  雪公老人還談到了「帝舜有虞氏」,在「制樂」和「祥瑞」這兩個方面。「制禮作樂」,古聖先王都是通過禮樂來教化普天之下的百姓。所以在制樂的方面,就有「造五弦琴」,「作南風之詩」等等 ,通過音樂的教化,讓人們明了五倫、五常倫理道德的教育。他還作了「簫韶樂」,這也是成為了「雅樂」這方面的典範。帝舜當政的時候有這麼多的德政,所以感得了種種祥瑞,比如「鳳凰來儀」,這時候就出現了鳳凰,這些都是祥瑞的景象。這是前面的課程我們所介紹的內容。

  上一節課關於《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還有最後一段沒有跟大家分享完,我們今天再作一下補充。在己亥年「十有四載,帝作歌」。「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下面就是他作的歌的內容,內容是很簡短的。「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熈哉!」從這一段帝舜所作的歌可以看出,一片國泰民安、百姓和樂的景象。「股肱喜哉」,等於說是君王的左膀右臂,在旁邊輔助和幫助他的這些人。因為堯舜時代的德政,這些左膀右臂都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感覺到非常歡喜。「元首起哉」,「元首」就是一國的最高的首長,叫做元首。「百工熈哉」,百工都非常地和樂。

  我們再看下面的這一段解釋:「臯陶拜手稽首,颺言曰」,我們看到這裡有「拜手」跟「稽首」,這是在舜王當政的時代,我們前面有介紹過這個時代的政治,每一位官員都負責不同的職責,「臯陶」主要是負責刑獄這方面的工作,他「拜手稽首」,這都是古人的所行的禮。「拜手稽首」,這是在所行的拜禮當中最重的一種禮。「拜」就是拜手,他跪下來之後,兩隻手要合抱在胸前,整個頭一直低到手上,這是「拜手」。「稽首」,稽首是兩隻手合抱在一起按在地上,頭要伏在手的前面再停留一下。這是在拜禮當中,古人最重的禮就是這樣的禮。

  「颺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這都是臯陶所說的。「乃賡載歌曰」,他就繼續又唱了這段歌,這段歌就是我們剛剛所介紹的歌詞。「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從這裡可以看出,在舜王當政的時候,他把政治辦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無論是君王還是輔佐他的左膀右臂,在這個時候他們都各盡其職,共同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太平,這就歌唱出了這個時期政治清明的景象。「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脞」字念「挫」,是三聲,「叢脞」,「脞」有煩瑣、細碎的意思。「股肱惰哉,萬事墮哉!」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如果政治這些方面要是做得不好,整個國家就會一片混亂。

  下面這段文,就講出了在舜帝當政的時候出現的祥瑞景象。雪公老人在《歷史綱目表》最後一條,「祥瑞」當中列舉了三點,第一點就是「鳳凰來儀」,在舜王當政的時候就出現了鳳凰。我們前面有談到過鳳凰、麒麟這樣的動物,牠們是不會輕易出現的,牠們出現必定是有聖人在世,才會有麒麟和鳳凰出現於世。舜王當政的時候就有「鳳凰來儀」,此外還有「景星出」和「卿雲現」。

  這裡我們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就有談到:「於時景星出,卿雲興」,「景星」是一個什麼樣的星呢?它在天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星星,所以古人常說它是「德星」,就是德行的「德」。「景星」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國家有道、有明君聖主出世,這時候天上的「景星」才會出現。所以「景星」常常是出於有道之國,也不是隨隨便便就會出現的。在《史記》的《天官書》當中就有記載:「天精而見景星」,「景星」是一種「德星」,就是德行的「德」。「其狀無常,出於有道之國」,就是國家有道,整個政治上軌道,對人民百姓的倫常道德的教化,禮樂的教化都上軌道,一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景象,這時候景星才會出現。「卿雲興」,「卿雲」是指祥雲的意思。所以舜王當政的時候,不但是出現了鳳凰,而且天上還出現了「景星」,以及祥雲圍繞的這種非常祥瑞的景象。於是「百工相和而歌,帝乃偶之曰」,這是大家非常歡喜的在唱歌。那歌的內容是什麼呢?就跟祥雲出現有關。

  「卿雲爛兮」,「爛」是有光明顯著的意思,就是祥雲非常光明。「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看到這個歌的歌詞,雖然我們沒有聽到音樂歌聲是怎麼唱的,可是也會感覺到在舜帝當政的時候,普天之下老百姓的生活都過得非常的幸福安寧,這是一片國泰民安的吉祥景象。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千字文》的這句經文,「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堯帝為了選擇他的繼承人,對於大舜是經歷了種種考驗之後,才決定把君王的位子禪讓給他。我們通過舜王當政時期的種種德政,也能夠體會到堯帝並沒有選錯人。他真的是把國家一位最有德行,最有才幹的人才提拔出來,坐在君王的位置上,使他可以繼續造福於普天之下的老百姓。

  所以禪讓的這種制度,「推位讓國」,雖然不是家天下的形式代代相傳,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孫;可是這種禪讓的制度,所選舉出來的國家領導人,確實都是有德行、有才,足以擔當大任才把他推選出來。這一句經文「推位讓國,有虞陶唐」,關於《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的歷史記載我們就補充到此地。

  師父上人在這幅墨寶當中,就引用了《孝經》當中的一段經文。「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句經文我們再來對比舜王一生的德政,會覺得他的一生正是對於《孝經》這段經文最好的寫照。他真正是以孝悌的德範來做出榜樣,并且是以孝來治國。治國的時候他所推行的禮樂的教化,也是在歷史上非常地成功,特別在我們所介紹的音樂方面的建樹,對於治國平天下這方面,他非常成功地運用了禮樂的教化,使得人民百姓這種風俗都變得很醇厚,使得人人都懂得五倫、五常的道理,所以達到「移風易俗」和「安上治民」的效果,這在舜王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那這句經文我們就補充學習到此地。

  接下來我們接著再來看下一句的經文:「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弔民」所指的就是安撫老百姓。「伐罪」是什麼呢?「伐罪」就是討伐有罪之人,討伐暴君。「周發殷湯」,「周發」指的是周武王「姬發」,「姬」是他的姓,「發」是他的名。這是周朝的開國君王,周武王。而「殷湯」就是「成湯」,是商朝的開國君王。成湯所討伐的是哪一位暴君呢?他討伐的是「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最後一位君王,他非常暴虐無道。「商湯」第一個起來革命討伐夏桀,而建立了殷商王朝。殷商王朝建立之後,君王也是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了最後一位皇帝商紂王。商紂王同樣也是非常暴虐無道的,這時候周武王就起兵來討伐商紂王。周武王是文王的兒子,最終他滅掉了商朝而建立了西周。

  我們看這句經文,「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弔民」所指的就是去安撫以及慰問這些受到傷害的百姓,「弔」是撫慰的意思。「弔民」,「民」所指的就是一般的百姓和大眾,這是「弔民」。「伐罪」是指去討伐有罪的人,「伐」就是討伐,「罪」則是指的他有許多犯法的行為。我們後面會談到,無論是「夏桀」還是「商紂」,他們都有許多荒亂的行為,以及對待老百姓的暴行,所以才使得「周發」、「殷湯」這些君王不得不來討伐這些暴君。

  下面我們就來開始介紹,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所講述的這一段歷史。我們先來看一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二》,從「卷二·后癸」這個地方開始看起。「后癸」指的是誰呢?「后」在古時候指的是君王,「后癸」就是夏桀。為什麼夏桀叫做「后癸」?「后」是君王的意思,而「癸」是因為夏桀名叫做「履癸」,「桀」是他的謚號。他是在西元前的一八一八年,在這個時候登上了天子之位。可是他是一位非常殘暴的昏君,而且荒淫無度。於是就在一七六六年左右被成湯所打敗,這就宣告了夏朝的滅亡。

  我們就開始來看一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二·后癸》這段歷史,從「癸夘元嵗」開始看起。夏桀這個人是特別地荒淫暴虐,但是歷史上記載,他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有殊力」,他的力氣大到什麼程度呢?能「伸鈎索鐡」,意思就是他能夠把彎鈎拉直,把鐵條捲成索狀,叫做「伸鈎索鐡」,這形容一個人的力氣很大。還能「生裂兕虎」,「兕」在古時候是一種長得很像牛的野獸,《爾雅》當中就有記載:「兕,似牛」。《郭璞.注解》說,這種動物頭上有一個角,顏色是青色的。「兕」這種動物有多重呢?有千斤重,由此可知這種動物的體型跟力氣都是很大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夏桀確實是很有力氣,但是他憑藉他的武力從來不修德政,靠著這種武力跟權勢不斷去傷害老百姓。

  「有趙梁者教為無道,勸以貪狠」,這種暴政就導致老百姓沒有辦法再忍受夏桀的統治。到了乙亥年「三十有三嵗」,這時候他討伐䝉山的時候,「有施氏」就把「妹喜」獻給了夏桀。妹喜也有稱作「末喜」,她是夏桀的妃子。在夏桀討伐有施國的時候,有施國就把女子嫁給他,而偏偏妹喜這個人是一個非常美貌,可是沒有德行的女人,但夏桀非常寵愛她,什麼事情都對她言聽計從,這樣的做法最終就導致了夏朝的滅亡。

  夏朝從「孔甲」這一位君王之後,王室的徳政就一天比一天衰微。君王無德,於是各個諸侯國的國君就經常不來進行朝貢。夏桀非常崇尚武力,所以就出兵攻打有施氏,於是有施氏怎麼辦呢?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一個美女送給了夏桀,結果夏桀非常的喜歡。「王嬖」,「嬖」就是寵愛的意思。在《玉篇》當中有引用《春秋傳》的記載,就說「嬖」是「賤而獲幸」的意思。也就是這個女子出身很卑微,可是後來卻受到了寵幸,就叫做「嬖」,所以「嬖」是寵愛的意思。夏桀對於妹喜是言聽計從,非常寵愛她。妹喜有一個愛好,這個愛好是什麼呢?她非常喜歡聽撕那個絲織品的聲音,就是「裂繒」。「繒」是絲織品的意思。在《說文解字》當中說:「繒,帛也」。我們可以想象在古時候,要是得到一塊絲織品,這都是非常貴重的東西。而偏偏妹喜特別喜歡聽,拿著絲織品一點一點把它撕開,這種聲音她聽了就很開心。夏桀為了討得她的喜歡,於是就找來了許多名貴的絲織品,然後就一條一條的把它撕下來,讓她聽聲音。你就想他對於她的寵愛是達到了什麼程度。

  我們看《朱子治家格言》當中說:「見色而起淫心」,色字頭上一把刀,這是真實不虛。在歷史上有許多敗家亡國的君主,最終都是敗在了女色的身上。不但是如此,夏桀非常地荒淫無道。「為瓊室、象廊、瑤臺、玉牀」,這些都是生活上種種享樂的物品,就為了滿足他荒淫無道的生活所需,他是特別奢侈浪費,最終導致國政一片混亂。因為他每天都在縱情於聲色當中,當然就不願意去處理這些煩瑣的政務。更有甚者,夏桀「又為肉山脯林酒池,可以運舟」,「肉山脯林」就是指堆的肉就像山一樣高,把肉乾吊掛起來就像森林一樣。這是比喻什麼?比喻他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酒多到變成酒池,酒池的上面還可以劃船,你就想這個酒有多少。「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可以有三千人在這裡面喝酒,「以為戲劇」,他就把這當成是兒戲一樣。你看作為一個君王,他的生活腐敗到這種程度,可以想象老百姓的生活是多麼地痛苦。

  在丁丑年,夏桀當政「三十有五歲」,三十有五年。這時候「商湯嗣為諸侯,始居亳」,「亳」這個地方就是商湯建都的位置,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地方呢?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這一帶,在古時候叫做「亳」。這是商湯成為諸候之後,建都就是建在這裡。到了「己夘三十有七嵗」,這時候「商湯進伊尹」。商湯成為諸候之後,他又去詢訪賢人伊尹,伊尹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人。伊尹是商朝時期的開國賢相,雖然他年輕的時候是在莘國之野耕種,但是他很留心去鑽研「三皇五帝」是如何來治國平天下,還有「堯舜禹」這些君王,是如何用他的德政來治理百姓的。這位賢人伊尹,他不但是一位高明的廚師,而且他又懂得治國的道理。後來「商湯」湯王,他為了禮請這位賢人,就用了許多非常厚重的禮物來聘請伊尹。多次的聘請禮請之後,伊尹就決定來幫助湯王討伐殘暴的夏桀。所以湯王就尊之為「阿衡」,「阿衡」是首相的意思,這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賢臣。

  後來商湯就把伊尹推薦給了夏桀,希望伊尹可以影響到夏桀,用堯舜是怎麼治國的這種道理來勸薦他,可惜的是夏桀始終是執迷不悟,最終還是沒有聽從伊尹的勸薦。於是在壬午年伊尹又回到了「亳」,亳就是商湯後來建都的所在地,就回到了河南商丘這個地方。伊尹看到夏桀每天都跟著大臣在那裡尋歡作樂,沉迷於酒色當中,而且他們還唱著這樣的歌:「盍歸於薄,薄亦大兮!」於是伊尹聽了之後,就去勸薦夏桀,跟他說:「天命之亡有日矣!」他勸告夏桀如果再不停止這種荒淫無道的生活,最後可能整個國家都要滅亡了。可是夏桀這個人根本就聽不進去,他自己非常自信地跟伊尹說,他說我擁有這個天下,就如同天上的太陽一樣,他覺得自己就像天上的太陽。「日有亡乎?」他說,你什麼時候看到天上的太陽滅亡呢?如果天上的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這是夏桀的這種口氣。

  伊尹聽了之後,他是「接履而趨,復歸於亳」,「接履而趨」,「接履」就是指他拖著鞋子,「趨」就是快步走、趕著向前走的意思。伊尹就認識到,這樣的君王再怎麼勸勉都沒有用了,他已經執迷不悟到了極處,於是他就趕緊回到了「亳」,回到了河南商丘這個地方。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就像佛法當中所說的「殺、盜、淫、妄、酒」,這五戒一定要持守,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特別是作為一個君王,如果他不能夠守住儒家的禮,不能夠守住佛家的戒,最後他不僅僅是傷害到自身,而且最終會導致國破家亡。我們看到「殺、盜、淫、妄、酒」在夏桀的身上,可以說都非常嚴重地違犯了。

  我們看在小注當中有一段,是蘇轍所說的話,他的評論。也就是當伊尹跟隨著商湯的時候,最初他並不是希望去討伐夏桀的。因為我們想想看,每當改朝換代有戰爭發生的時候,其實最苦的就是老百姓,作為商湯這樣一位非常有仁德的人,他也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去受到戰爭的苦難。所以最初他是想到,如果伊尹來輔作夏桀,能夠幫助他把這種殺、盜、淫、妄,這種非常淫亂、荒淫的生活行為改變過來,讓夏朝依然可以存在而不會亡國,這是他最初所想的。於是才把伊尹送到了夏桀的身邊,但是暴君最終還是執迷不悟。

  乃至於後來周文王面對商紂王,也是這樣的一種心態。周文王甚至在紂王的會下,他還是擔任著重要的官職,是商紂王的官員。後來商紂王還是把周文王囚禁起來。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其實他們最初要討伐暴君的時候,他們也都不願意用戰爭的手段來結束他的殘暴統治,但是最後還是因為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這樣做,這並不是出自於他們的本心。但是為了拯救百姓於苦難當中,這是他不得不做出的一個最後的選擇,我們從這一段就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存心。

  到了甲申年「四十有二嵗」,這時候夏桀就把商湯囚禁起來,把他囚禁在「夏臺」。什麼是「夏臺」呢?《廣雅》當中就有說到,「夏商周」這三個時代,在講牢獄的名稱的時候,夏商周的說法是不同的。夏朝稱牢獄叫做「夏臺」,到了殷商時代就稱為「羑里」。所以周文王被關在「羑里」,羑里就是指的牢獄。到了周朝的時期,牢獄就稱為「囹圄」。所以同樣是牢獄的名稱,在夏商周這不同的時期,它的名稱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夏臺」、「羑里」還是「囹圄」,它所指的都是牢獄的意思。這是夏桀把商湯就囚禁在了「夏臺」,等於是關到了牢獄當中,後來又把他釋放了。

  等商湯被釋放出來之後,就發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歷史上有一個成語叫「網開三面」,「網開三面」的成語,這段公案就跟商湯王有關。商湯被囚禁到了「夏臺」之後 ,又被釋放了出來,他出來之後就看到有人在捕鳥,他抓鳥的時候放的網放了四面,「張網四面」。換句話說這樣的網,要是鳥落入其中的話是很難再逃走的。於是商湯看了之後就很不忍心,他就把所立的四面的網,放開了三面,只留下一面,并且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你們要往左跑的就往左跑,要往右跑的就往右跑。「惟不用命者乃入吾網」,只有不尊奉命令的鳥,才落到了我的網中,這是商湯的做法。

  他做了「網開三面」的舉措之後,這件事很快就被各地的諸候聽說了。諸候聽說了這件事情,他們覺得商湯的德行,在禽獸的身上都還能夠用仁德的心態跟行為,去對待這些禽獸,那更何況是人呢?從這一件小事上面就可以看出,商湯和夏桀本質上的不同,夏桀的殘暴跟商湯的仁德。人們聽說了這樣的事情之後,於是有四十多個諸候國,都歸順了商湯,這時候就引起了夏桀的不滿。夏桀覺得商湯作為一個諸候王,他居然這樣深得民心,有四十多個諸候國都願意歸附他。於是怎麼辦呢?夏桀就把他抓起來囚禁在「夏臺」當中,後來又把他釋放出來。所以「網開三面」是在他被囚禁之前發生的事情,不是囚禁之後。

   再看癸巳年,這是「五十一嵗」,五十一年。「太史令終古犇商」,「太史令」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職官,太史令所執掌的範圍主要就是編載歷史,歷史都是由太史令來記載的,而且太史令還掌管天文曆法。換句話說他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具備了與天地溝通的這種能力。他能夠觀測天文,了解人事,所以在古時候太史令是一個很重要的官職。夏桀這個時代擔任太史令的人叫「終古」,終古最後還是投奔了商湯。這是夏桀做得實在是太過分了,他為了尋歡作樂享受,又建造了夜宮,去鑿池子,讓許多男女都在這個池子裡面嬉戲遊玩。「三旬不朝」,他根本都不去處理國家的朝政。最後太史令終古想要勸薦夏桀,「終古執圖法泣諫」,流著眼淚去勸薦他,可是夏桀終究還是不肯悔悟,最後太史令終古就投奔了商湯。

  到了「冬十月,鑿山穿陵以通於河」,這時候就有人勸薦夏桀,古人很重視風水,作為一個君王去鑿山穿林的時候,懂得風水的人就勸薦他,他說你這樣不但是洩了天氣,發了地藏,天子失道,天天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一定會敗亡的,結果夏桀就把他殺了。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再接著勸諫他,夏桀又接著把這些勸他的人殺害了。他後來看到了《籙書》上面寫:「亡夏者桀」,這等於是預言一樣,於是他又殺害了許多豪傑之人。許多人實在是忍無可忍,伯益的後代「費昌」,最後就帶領了整個家族也投奔了商湯。 

  到了甲午年五十有二嵗,這一年夏桀殺掉了「諌臣關龍逢」。當夏桀這種荒淫無道的做法越來越嚴重時候,有一些大臣實在是看不過去,所以關龍逢就去勸薦夏桀說,古時候的君王都非常勤政愛民,而且自己的生活是很儉樸的,所以他的國家就可以維繫得非常長久,可是現在您每天花錢就像流水一樣,而且殺人無數,再這樣做下去,我看整個國家恐怕很快就要滅亡了,您為什麼不稍微悔改一點?你看關龍逢明明知道,這時候去勸薦夏桀是凶多吉少,可是他作為一個忠臣,最終還是要履行自身的義務,他還是勇敢去勸諫。結果最後夏桀根本都聽不進去,於是關龍逢就抱著必死的決心站在那裡不肯離去,這時候夏桀暴怒之下就殺掉了關龍逢。

  這種種的惡行,使得天下出現了許多災變的景象。「兩日鬬」,就是兩日相爭,「五星錯行」,天上的這些星星、太陽,都出現了一些混亂的景象。而且「泰山崩,伊洛竭」,「伊洛」指的是伊水跟洛水,這時泰山崩塌,還有伊水、洛水也都枯竭。這在《國語》當中就有記載,《國語》這部書當中說:「昔伊、洛竭而夏亡」,當伊水、洛水都枯竭的時候,夏朝就滅亡了。「當河竭而商亡」,當黃河枯竭的時候商朝就滅亡了。這些現象,也都是這個朝代要滅亡,就要出現的種種災異的景象。

  到了乙未年「五十有三嵗」,五十三年的時候,「湯伐昆吾」,商湯去討伐「昆吾」。「昆吾」是一個諸候國的名字,所在地就是在今天的河南濮陽,是被商湯所滅的。「遂攻鳴條」,「鳴條」是在今天山西的安邑有一個鳴條岡,最後商湯打敗夏桀就是在「鳴條」這個地方。當然夏桀的軍隊就潰不成軍,因為人心都不歸順他,於是夏桀的軍隊很快就潰敗下來,夏桀就逃亡到了「南巢」。這宣告了夏朝的滅亡,最後夏桀跟他寵愛的妃子妹喜,都是一起死在了南巢。

  我們看下面這段文,是對於這段歷史的陳述,這是比較詳細的陳述。「昆吾氏為亂」,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昆吾氏」的動亂,於是商湯就帶領軍隊,以及各個諸侯國要來平定叛亂。伊尹輔作商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於是他討伐了「昆吾」國之後,就誓師去攻打「鳴條」。這在《尚書》當中就有記載,《尚書》當中我們看到《湯誓》,《湯誓》就是要討伐夏桀的時候,在鳴條之野作戰,就作了這一篇《湯誓》。很快夏桀的軍隊就節節敗退,「王奔南巢」。這時候商湯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怎麼樣呢?而是把他流放。「因放焉」,「放」就是流放的意思。註解當中說:「湯縱而不迫」,所以叫做「放」。經過了這個戰役之後夏朝就宣告滅亡。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這段經文,「弔民伐罪,周發殷湯」,雖然這段經文是「周發」放在前面,「殷湯」在後面,這是為了押韻的需要。可是按照歷史時代的先後來說,是「殷湯」在前,「周發」在後。所以我們還是先介紹「殷湯」滅掉夏桀的這段歷史。

  下面我們看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商紀》這裡就講述了「成湯」的德政,有甲乙丙這三個方面,此外還有附錄。「成湯都亳」,他的都城是建立在「亳」這個地方,「亳」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這是商湯的都城就是在河南商丘。《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講述商湯的德政。從甲乙丙開始,甲是「制作」,乙是「仁政」,丙則是「細行」,最後附錄還有「湯責六事」。

  「制作」的方面首先是,「改朔,以夏丑月為歲 」,「改朔」就是更改正朔的意思,也可以借指改朝換代的意思。「更改正朔」,什麼是正朔呢?古代凡是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就要頒布新的曆法,帝王會重新頒布新的曆法,叫「正朔」。所以「制作」首先是改朔,「以夏丑月為歲 」。第二條就是,「色尚白,牲牡旌旗皆用白色」,後面也會跟大家接著介紹,這是成湯在「制作」方面有這兩條。成湯在「仁政」這方面,雪公老人立了三條。首先是「立禹後」,「禹」就是大禹,大禹的後代,「並封古聖賢後立國」,這是他仁政的第一個體現,就是古聖賢的後代他都進行了封賞。第二條是「因大旱鑄幣賑民」,就是發生了天災的時候,天下發生了旱災,於是他就鑄幣賑民,來幫助老百姓能夠度過這種自然災害。

  第三條是在「大旱七年」的時候,成湯在「桑林禱雨,以六事自責」,後面雪公老人也有列出了「湯責六事」,分別是哪六個方面,包括「政不節歟,民失職歟,宮殿崇歟,女謁盛歟」,「謁」這個字念「業」,它是指在宮廷當中有得勢嬪妃的進言,就是「女謁」。還有「苞苴行歟」,苞苴指的是賄賂,「讒夫昌歟」。他是從這六個方面,有「湯責六事」,我們後面也會稍微詳細再作介紹,所以這三條就是成湯的仁政。

  再來看「丙」,丙是「細行」方面,首先有「網開三面,仁及禽獸」,這是我們剛剛有分享到的。商湯的仁愛之德 ,甚至連禽獸都對牠非常有愛心,所以諸候們聽到了這樣的事情之後,紛紛都來歸附商湯。還有「作器用銘,以為警戒」,我們根據雪公老人《中國歷史綱目表》這些條目,再來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的記載。下面這幅圖是江逸子老師所繪製的商湯的德相。我們非常仰慕這些古聖先王,希望如果代代都是這些明君聖主來當政的話,老百姓的生活該是多麼的幸福。所以江老師所繪製的《華夏道統源流圖》,讓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儒釋道的聖賢,都能夠見賢思齊,這是用藝術來傳道。對於我們學習中國歷史是非常有幫助的,大家對於這些古聖先王都有一個特別形象的認識。

  我們接著來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從商湯這段歷史來看,大家可以對比雪公老人的《綱目表》,這樣對於這段歷史,就會有比較清晰而又深入的了解。「商」這個朝代是從商湯開始,「起湯乙未」,「乙未」就是古人用天干地支來紀年,從商湯乙未年開始一直到商紂王的戊寅,大家看到「戊寅」就知道是虎年,有個寅。商朝的時代,前後有二十八位國君傳了十六世,總共是有六百四十四年。

  商朝首先從第一代的君王「商湯」,商王成湯,開始來作介紹。商王成湯是「子姓,名履」,「履」是他的名,他還有一個名叫「天乙」。我們會看到在夏商周的時代,有些君王的名字都跟天干地支有關係,所以「天乙」就是商湯王的另外一個名。他是「契」的第十三世的子孫,契是殷商的祖先。契是高辛氏的兒子,我們在堯舜當政的時代就曾經介紹過,契在堯帝的時候擔任司徒的官職,所以他所負責執掌的工作就是教化百姓,用五倫、五常的道理,來教化普天之下的百姓。在這個位置上他所積的德就非常的深厚,所以你看,契的後世子孫能夠出現商湯這樣的君王,這也是祖德積得厚所感得的。

  契後來被封於商,所以商湯就是契的第十三世的兒孫。「以有武徳」,因為他有武徳,所以也稱作「武王」。在乙未「十有八祀」,祀就是年的意思,十有八年,也就是夏桀五十三年。在這個時候因為國君還是夏桀,夏朝還沒有滅亡,這一年春天的三月,商湯就在「亳」這個地方即位。商湯建都是建在「亳」,就是今天河南商丘,他的國號是「商」。「王歸自克夏」,他滅掉了夏桀,結束了夏王朝的殘暴統治之後,諸侯都推舉商湯為天子。但是他是「再拜而讓者三」,古時候的「再拜」,「再」就是兩次的意思,所以他一再地推讓,推讓了三次,於是才在「亳」這個地方即位。

  他說天下只有「有道者宜處之」,他推讓了三次最後才即位。他被封在「商」,就以「商」作為朝代的名字,這就是商朝。「以水德王」,我們看到許多君王在古時候都是「金木水火土」,他們都是代表其中的一種德行,跟他所崇尚的顏色也會相關聯。他建都在「亳」,建都在河南商丘。後面說,「改建丑月為歲首,歲曰祀」,這個我們可以對應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甲·制作」,第一條是「改朔,以夏丑月為歲 」,「改朔」是更改正朔,也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帝王就會重新頒布新的曆法,就是「正朔」。

  在商湯即位之後頒布新的曆法是,「以夏丑月為歲」,就是「建丑月為歲首」。「十二月建丑得地之正,是為地統」,我們知道有一個名稱叫做「三正」,什麼叫做「三正」呢?這是指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夏朝夏正是建寅,商正是建丑,周正是建子,這是「三正」的意思。我們怎麼理解他改「建丑月為歲首」這樣的一種曆法呢?我們在前面介紹曆法的時候,曾經跟大家分享過一個概念,「月建」的概念。因為古人對於陰曆每個月所建之辰,是以北斗七星斗柄的運轉,來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是把十二地支跟十二個月份配在一起來紀月,所以古人紀月不是像我們現在說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不是這樣的。

  古人紀月就是用這種「月建」的方法來表示,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是配子,這就是建子之日。一直往後類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一直到十月建亥。這樣是一個循環開始,十二個月就是這樣來命名的。我們在前面介紹「春夏秋冬」的時候,就曾經引用《禮記》的經文,曾經介紹過這樣的一個概念。這裡「改建丑月為歲首」,也就是一年的開端究竟是從哪一月開始。「建丑」指的是什麼呢?按照「月建」的概念,「建丑」指的就是陰曆的十二月。所以商湯當政的時候,「三正」是「建丑」,他是以「建丑」陰曆十二月作為歲首,他所頒布的曆法就是這樣。

  「色尚白」,這也是非常有趣,你看他「色尚白」是體現在哪裡?「牲用白牡」,「白牡」就是古時候王侯在祭祀的時候,所用的白色公牛叫做「白牡」。你看商湯王這個朝代祭祀,因為他是「色尚白」,崇尚白色。我們剛剛有說到,他是「以水德王」,「色尚白」,他是崇尚白色,所以祭祀的時候所用的牛就是白色的公牛。如果有軍事或者戰事,「戎事」所指的就是有戰爭的時候,他所要乘的馬也是白色的馬。這在《禮記·檀弓》當中就有記載,「戎事乘翰」,「翰」指的就是白色的馬,「牲用白」,這是指祭祀的時候用的牛也是白色的公牛。

  「朝燕服冔」,「朝」是古時候君王要處理國家政務的地方,「燕」則是宴飲。「朝燕服冔」,君王無論是上朝或者是宴飲這種場合,「冔」是指的殷商時代的帽子叫做冔,頭上所戴的帽子叫做冔,這是他在正式的場合所要戴的帽子。在《儀禮》當中就有「士冠禮」,這裡有介紹「周弁、殷冔、夏收」,也就是殷商時代的帽子就叫做「冔」。「服冔冠而縞衣」,「縞衣」我們如果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的話,我們想商湯的時代「色尚白」,那我們想想看,他所穿的衣服到底是什麼顏色呢?那自然而然就是白色。所以這裡說「縞衣」,他所穿的衣服就是白色的衣服,這種衣服是白色的生絹所製作的衣服。這是在商湯王時代,因為他「色尚白」,所以不管是祭祀用的牛還是在戰場上用的馬,或者是正式場合所穿的衣服都是白色的。聽起來是非常有趣,我們後面介紹其他的君王的時候,會看到不同的朝代所崇尚的顏色是不同的。要是改朝換代的時候,那你會看到祭祀用的動物、上戰場的馬,以及正式場合穿的衣服,它的顏色又會產生變化,看起來也是非常有趣。

  下面「大誥諸侯」,商湯王即位之後,自然這些諸候國都要來朝貢,於是他作了「誥」。「誥」在古時候就是君王諭令臣下的一個專用的文體叫做誥。「乃作誥與天下更始」,更始指的就是重新開始、革新的意思。商湯即天子位之後,就標誌著新的朝代正式的建立。同時他非常重視任用人才,「以伊尹、仲虺為相」,他所任命的宰相除了伊尹之外,還有仲虺,伊尹是擔任左相,仲虺是擔任右相。仲虺是奚仲的後代,商湯王歸夏到了大峒這個地方,仲虺就作了一篇誥,「以告湯」。所以他所任用的兩位得力的左膀右臂,一位就是伊尹,一位就是仲虺。「虺因王放桀有慚徳」,你看夏桀已經殘暴到這種程度,商湯起兵討伐他,可是他內心終究還是覺得於心不忍,雖然他是為了拯救全天下的老百姓於水火之中,但是處在一個臣的位子去討伐君王,他的內心還是感覺到慚愧不安,於是仲虺就作了一篇誥,「以釋之」。

  下面這一條,「立禹後及古聖賢之裔」。這一點就是雪公老人在《歷史綱目表》當中,所列出的「仁政」的第一條。商湯王的仁政,第一條就是「立禹後,並封古聖賢後立國」。這一點就體現出了他對於古聖先賢的崇敬、景仰,乃至於對他們的後代都要善待。所以「立禹後及古聖賢之裔」,裔就是指的古聖先賢的後世子孫。

  「封孤竹等國有差」,孤竹國是神農氏的後代,我們在學習《百家姓》的時候也有學過。應劭說:「姓墨胎氏」,這跟姓氏的起源都是有關係的。商湯王即位之後,「告羣臣曰」,他對大臣們說,這些古聖先賢都是令我們非常崇敬的,古時候的大禹治水,大禹跟臯陶「久勞於外」,他治水的歷史貢獻是非常令人懷念和尊敬的。「四瀆已修」,四瀆在古時候就有四條河,這四條河分別就是「江、淮、河、濟」,江指的是長江,淮是淮河,河是專指黃河,濟是濟水,是這四條河的總稱叫做四瀆。大禹治水就平息了洪澇的災害,「萬民乃有居」,使得天下的蒼生,才能夠安居樂業,所以大禹對於老百姓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還有「后稷」,后稷主要是在農業生產方面,「降播農,殖百榖」,種植百榖,讓百姓們都可以過上溫飽的生活,有了農業收成之後就不愁吃,糧食的供給就得到了保障。所以這些古聖先賢,他們對於老百姓都是有重要的歷史貢獻。「故後有立」,所以商湯即位之後,就對於他們的後代要進行封賞。我們看小注當中有說,大禹的後代封在「杞」,還有后稷的後代「公劉居豳」,臯陶的後代是擔任司空,伯益的後代也是諸侯,還有奚仲的後代就是仲虺。仲虺在商湯當政的時候,他是和伊尹一位是右相,一位是左相,成為了商湯王非常得力的助手。

  下面就有談到,「作器用之銘」,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把它列在「細行」的第二條。「作器用銘,以為警戒」。「諸器用皆作銘,以自警戒」,「銘」,古人會把銘刻在一些器物的上面,它的作用是什麼呢?他所刻的這些銘文是用來自我警惕,或者是去讚頌他人。商湯所作的器用之銘,主要是用來起自我警惕的作用,這就是「湯之盤銘」。「湯之盤銘」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雖然是短短的九個字,可是它的內涵是無盡的深廣。

  「日新又新」這個詞,商湯在器物上所刻的銘文,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我們常常聽到「日新又新」,無論我們從事於哪一個行業,無論是從政還是做學問,如果都能夠做到「日新又新」的話,在這個方面一定能夠有所成就。這裡有一段話說:「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經過切磋琢磨,都能夠變換它的本質,別生精彩。更何況我們人,人要是嚮往聖賢之學,努力地去精勤求學的話,要能夠做到「日新又新,百倍其功」,那我們學習聖賢教育肯定就很容易做到去變化氣質,甚至最終能夠超凡入聖。所以商湯王所作的《盤銘》,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不僅是湯王自我警戒,我們後世之人看到這段文,無論是身處在哪一個行業,都是常常要提醒自己,能夠做到「日新又新」,這句話是很有深意。

  關於「銘文」,我們在這裡列舉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著名的「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青銅器,這裡面就刻了三十二行的銘文,有五百字。這個銘文在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長的一段銘文,這五百字是刻在鼎的裡面。而湯王在器物上所刻的銘就是九個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大濩樂」,商湯王曾經下令讓伊尹作大濩樂,這是這個時代的音樂。到了丙申年「十有九祀」,十有九年,這年非常不幸就遇到了旱災。「祀棄以配稷」,古時候在祭祀的時候,原本是「以農配稷」,「農」就是炎帝的兒子,「配」則是指配享。比如說這個人是賢德之人,或者是對於國家有功勞、有貢獻的人,就會對他進行祭祀。「附祀於廟,同受祭饗」,這個是配享的意思。原本在祭拜的時候,是以炎帝的兒子來配享「稷」,「稷」這是跟農業的收成有關,古人認為稷是「百穀之長」,所以稷除了后稷之外,人們也認為是穀神,這是跟農業的收成有關的一個神明。可是當發生了嚴重的旱情之後,在祭祀這方面就作了調整,就換作「棄」,也就是周朝的始祖后稷來配享。

  到了戊戌「二十有一祀」,二十一年這個時候「鑄金幣」,「鑄金幣」這條我們來對比一下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是把它列在「仁政」的第二條,「因大旱鑄幣賑民」。就是因為發生了嚴重的乾旱,為了幫助老百姓能夠恢復經濟生活,這時候怎麼辦呢?他就推出了一項德政,也就是「鑄金幣」。這也是伊尹對商湯王提出的建議,他建議商湯王「發莊山之金,鑄幣以賑民」。莊山在《鹽鐡論》當中是作「嚴山」,可是為什麼會變成「莊山」?這是跟避諱有關。在《漢書》當中有記載:「蜀嚴道有銅山」,但是後漢的時期為了避君王的諱,所以把「莊」改為「嚴」,改莊為嚴。所以莊山也就是嚴道的銅山。

  商湯王接受了伊尹的建議,把嚴道的銅山當中挖掘出來的金,「金」指的是黃金,當然這個「金」在古文當中也可以代指金屬的總稱。談到「金」,我們前面有跟大家分享過「金」這個漢字,它除了指黃金之外,其實也可以指其它的金屬,比如說「金、銀、銅、鐵、錫」,不同的金屬也可以稱作「金」,它有不同的顏色,比如說有黃金、白金、赤金等等。總之是把山中所出的金屬礦產鑄造成了錢幣,把這個錢幣發放給老百姓,就可以幫助老百姓解決眼前的生活之不足。這是因為發生了嚴重的旱情,導致農業生產沒有收入,於是就鑄造了金幣來賑濟老百姓。

  到了辛丑「二十有四祀」,就是二十四年,這時候是「禱於桑林」。桑林是在宋地,就是宋國的土地,因為在《呂氏春秋》有記載,到了周朝時期是把商湯王的後代封在了宋,所以桑林應該是在宋國的土地,「禱於桑林雨」。

  大旱七年,天下發生旱災有七年這麼長的時間,作為一位明君聖主,他對於天下發生了這麼嚴重的災情,首先就是要向上天懺悔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就是所謂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作為一位賢明的君王,他不會認為這種天災地變是別人的過失,他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政事沒有處理好,一定是哪一個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於是他就向上天禱告和懺悔。就在辛丑年這一年,我們看這是牛年,商湯王就「禱於桑林之野」,在桑林之野進行禱告和懺悔,向上天懺悔希望災情能夠早日化解。他說:「毋以予一人之不敏」,「不敏」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就是希望上天千萬不要因為我一個人的過失,「傷民之命」,而傷害了普天之下的老百姓。

  這時候商湯王向上天真誠的懺悔,主要是從六個方面,「以六事自責」,是哪六個方面呢?我們來看一下,首先是,「政不節與?」第一個方面就是反省,他治理政事是不是不合乎法度?換句話說在政治這個方面,是不是哪一項措施做得有過錯?這就是「政不節與」。第二個方面「民失職與?」我們看在《群書治要》當中所引用的這段文是,「使民疾耶?」也就是我是不是役使百姓過度呢?

  第三個方面他反省說,「宮室崇與?」《群書治要》所引用的是「宮室榮耶?」意思就是說,我所建造的宮殿宮室是不是太過奢華了?再來看第四條,「女謁盛與?」,「女謁」就是在宮廷當中得勢嬪妃的進言,也就是得勢嬪妃的進言干政是不是形成了風氣?這是他反省的第四條。第五條是,「苞苴行與?」苞苴就是賄賂的意思,也就是我是不是賄賂盛行呢?接下來他反省第六條就是,「䜛夫昌與?」䜛夫指的就是進䜛言的人,是不是進䜛言的人太過猖獗呢?這就是商湯王以這六事,六個方面來進行自我懺悔,向天來祈禱。結果他話還沒有說完,天上就降下了滂沱大雨,「大雨方數千里」,就解決了七年的旱情。

  這一條我們看到,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是把它列在「仁政」的第三條,有了七年的旱情之後,商湯王在桑林進行祈禱,希望上天能夠降下大雨。他的祈禱不是憑空無故的祈禱,而是從六個方面來懺悔和反省自身的不足,希望上天能夠垂慈憐憫,不要因為君王一個人的過失,就把罪過加之於老百姓的身上,「傷民之命」,就是傷害到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於奪取他的性命,就是這個意思。商湯是從這六個方面來反省自身的不足,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真誠心,最後感得上天就降下了大雨,這大雨「方數千里」。這是久旱逢甘露,最後終於使老百姓真正地解決了旱災的問題。

  這一段是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所記載的,關於商湯的德政。我們通過這段歷史的記載,就了解到為什麼商湯要出兵來討伐殘暴的夏桀?以及商湯建立了殷商王朝之後,又是用什麼樣的德政來治理天下治理百姓。真的是非常有仁愛之心的君王,所以他即位當政之後,自然對於老百姓而言,終於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周發」,周發所指的就是周朝的開國君王周武王,同樣我們也是首先來看一下,商朝末年的殘暴統治以及它最終的滅亡。這一點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把商紂王時期的殘暴統治,前後列了五個表:甲、乙、丙、丁、戊、己。從「淫奢聚斂」,他同樣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到「殘暴臣民」,他的殘暴同樣也是殺人無數,把許多的忠臣都殺害了,這種殘暴的程度跟夏桀比起來,一點都不遜色,這是甲跟乙、丙、丁、戊。首先就是從「西伯之興」開始談起,西伯指的就是周文王。因為實際上起兵來討伐商紂的,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周文王的身份實際上還只是諸候,他還是商紂王的臣子,真正即天子位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所以「文王」這個稱謂是到了武王伐紂成功之後,才追封他的祖先「古公亶父」,到文王的父親「季歷」,一直到文王,這是武王當政的時候才追封的,丙就是「西伯之興」。丁是「拒殺忠諫」,同樣是在商紂王當政的時候,對待這些要來勸諫他的忠臣,他是用非常殘忍的手段去殺害他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微子」跟「比干」。最後戊就是「牧野之戰」,牧野之戰這是武王伐紂,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戰役,經過了牧野之戰之後,最終結束了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周武王取得了勝利,於是商朝的歷史就宣告結束,周武王就建立了西周王朝。

  《中國歷史綱目表》對於殷商的殘暴統治以及它最終的滅亡,雪公老人列舉了兩個方面,有「殷政殘暴及其滅亡」之一,還有之二,我們通過甲、乙、丙、丁、戊這幾個表,對於商紂王最終是如何荒淫無道,如何對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施行暴政,以及他最終是如何滅亡的,在這兩組表當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下節課我們再接著對比《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來講述這段歷史,對於「弔民伐罪,周發殷湯」,來了解周武王是如何起兵伐紂,最終結束商紂王的殘暴統治。

  這段歷史就留待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跟大家作分享,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