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5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一頁第四行開始看起。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在前面的課程我們學習到了這句經文,並且有介紹到「寒來暑往」,這是指的寒暑的一種循環的變換,它是在不斷的產生季節冷熱的交替。「寒」所指的就是寒冷的冬天,「來」是到來的意思,「暑」字則是指的炎熱的夏季,暑往的「往」就是去,因此「寒來暑往」就是體現著冬去春來、年復一年的季節交替。「秋收冬藏」,這是指在秋季當中,對莊稼進行收割,而到了冬天則是忙著儲藏糧食作物等等。「秋收冬藏」雖然只是講了「秋」和「冬」,實際上四季耕作的情形都是含括在其中的,也包括了春耕、夏耘。接著就是「秋收」和「冬藏」,「秋」就是在秋天要收取糧食,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而「冬」則是冬天,「冬藏」在冬天要忙著儲藏各種各樣的糧食作物等等。這就是「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它的意思就在此地。

  這節課我們就開始從《初學記》當中,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春夏秋冬。我們不要小看這四季的季節,其實這當中也有著非常深奧的學問在裡面,就如同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常常會在講席當中為我們講明三種關係,這三種關係分別是人與人的關係、還有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在這二者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關係,就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如何才能夠使得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以及人與天地鬼神都能和睦相處?這一點師父上人常常在講席中強調,唯有通過教育才能夠實現,教育才能把這三種關係凝結成一體!為什麼人跟人不和、人跟大自然、天地鬼神會不和?都是因為沒有明瞭這個關係。

  這節課我們從《初學記》的歲時部開始,這當中有闡釋春、夏、秋、冬,從這些經文當中,來瞭解一下中國古人的自然觀,也從中能夠領會人與大自然究竟應當如何來相處。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就開始進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首先,先來看《初學記•歲時部》,在卷三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春,也就是春天。先看敘事的部分,在《禮記•月令》當中就有記載,「孟春之月」,究竟什麼是孟春?我們知道中國古人常常會用孟、仲、叔、季來代表排行,也有作伯、仲、叔、季。比如說在一個家庭當中,哪個哥哥是排老大,哪個哥哥是排行老二,這樣順次往下是按照伯、仲、叔、季,或者孟、仲、叔、季這樣來排序的。所以我們一看到孟春的「孟」,以及後面還會介紹到孟春之後就有仲春,仲春之後還有季春。非常明顯的,春天的三個月——孟春、仲春還有季春,它一定就是按照春天的一月、二月、三月這樣子來排。不過這個月並不是陽曆的月,而是陰曆的月,也就是從陰曆的正月開始算起,過了正月,特別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立春之後,季節就正式進入了春季。因此在陰曆正月當中,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孟春。「孟春」之月,「日」,我們前面學過「日月盈昃」,就知道它所指的就是太陽,「日在虛昏昴」,這裡所說的「虛昏昴」中,所指的是古人的一個天文的概念,在前面的課程為大家曾經介紹過二十八星宿當中有很多星星,古人說:三光日、月、星。

  在前面介紹「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我們就認識到了中國古人是把天上的星星有分作東西南北,這裡面有二十八星宿,而且這些星宿對應著九州,對應著周朝時代的各個諸候國,每一個星星都對應著某一個諸候國的分野。中國古人在觀測天文、觀測天象的工作是由「太史」來負責的,他通過對於天文的觀測,就可以提前預知,它相對應的九州的某一塊土地,或者是某一個諸侯國的土地,這一年將會發生什麼吉凶禍福的事情。通過觀測天文是可以預知的。所以在中國古人的世界觀當中,就有一種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和這宇宙大自然會有什麼關係?其實關係是相當密切的。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這種言行舉止、思想行為,它跟整個宇宙大自然之間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要說到深一點,可以說到師父上人在講解《華嚴經》的時候,所談到華嚴境界。我們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立刻就周遍法界,可以說宇宙當中每一個角落都知道你動了這個善念,或者是動了這個惡念,《華嚴經》所闡釋的宇宙觀跟哲學觀就是這樣的。這樣的一種思想,其實在「儒、釋、道」聖賢的經典很多經文當中,都是會有所顯示的。

  我們來看春天的第一個月,「日在虛昏昴中曉心中」,「虛昏昴」所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星星。比如說「昴」,這個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昴」在二十八星宿當中就是屬於白虎七宿當中的第四宿。我們前面也有談到過,其實一年四季會產生春夏秋冬的變化,這跟天體在宇宙當中的運行都是有關係的。我們學《三字經》也有學到科學的概念,也就是地球在繞著太陽旋轉的時候,它的黃道面和赤道面有一個交角,形成了一個二十三度多的角度。太陽在太陽系中,地球圍繞著太陽在公轉,而地球本身也會自轉,這就有了白天與夜晚,這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這種交替是隨著太陽的直射點,在地球的北回歸線、赤道,還有南回歸線之間移動,於是就會給地球帶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所以季節跟天體在宇宙當中的運行都是有關聯的。這裡說,「日在虛昏昴中曉心中」,這都是談到天文的概念。

  這裡有小注,小注就有談到「孟,長也」,「孟春」就是代表是春季的第一個季節,「日月之行,一歲」,「日月」在天體在宇宙當中的運轉,前面已經經過一整年,到了春天又開始了新的一年。「十二㑹觀斗所建,命其四時」,在「孟春」也就是春天的第一個季節,這時候「日月會於娵訾」,「娵訾」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在二十八星宿當中它是「室宿」跟「壁宿」。這是「娵訾」,大家如果以前沒有學過這些天文的概念,突然間看到這麼多的天文的名詞,也會覺得有點眼花繚亂。我們先跟它建立良好的關係,稍微熟悉一下以後,再去讀到很多比如上古時期的經典,大家就不會覺得這些詞怎麼會這麼深奧。總之像「娵訾」這樣的詞,它也是跟二十八星宿有關。

  「而斗建寅」就是一個「月建」的概念。什麼叫「月建」?「月建」所指的就是在陰曆的每個月所建之辰,在中國古時候它是以北斗七星,如果熟悉天文的同學,可能都可以掌握到北斗七星的位置。因為我們小時候在學習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介紹天上的星空,我們也會在晴朗的夜晚去觀測星星。如果對於天文有興趣的同學,可能都能夠準確的找到,像北斗七星這當中的星星都在什麼位置。

  所以中國古時候,定季節的標準是什麼?是以北斗七星的斗柄的運轉,來作為去定季節的標準。把十二地支和十二個月月份配在一起,用來紀月。通常冬至所在的這一月,冬至所在的月就是十一月,十一月配的是地支當中的「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先從「子」開始。「子」就是我們常說的鼠年就是「子」,它跟老鼠生肖是相對應的。所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是配「子」,這天就稱作「建子」之日。於是就從十一月是「子」開始,往後類推十二月就是「建丑」。子、丑、寅、卯一直往下,到了正月「建寅」,二月是「建卯」一直到十月「建亥」,就這樣子從冬至開始,按十二地支的順序,一直周而復始地來循環,這個概念就是「月建」的概念。

  這裡說「而斗建寅」,我們以後再看到這個句子,大家就不會覺得好像看天書一樣。「斗建寅」,「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的運轉,是來確定季節的。「建寅」我們剛剛說過,它為什麼是「建寅」?也就是在「孟春」,春天的第一個月份的時候,這時候是正月。既然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是「子」,十二月就是「丑」,到了正月就是「寅」,所以正月「建寅」。我們一看到「建寅」,就知道這個月份就是正月。古人在記載年月日,和我們現代人所用的西元的方式是不同的,這一點我們要熟悉古人這種用甲子的方式來記載年月日時的方法。

  「其日甲乙,其帝太皥」。「太皥」指的就是「伏羲氏」,以後我們在學《幼學瓊林》就會學到這句經文,「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故風姓」,所以他是風姓。「太昊伏羲氏」我們要是學《聖學根之根》到現在,對於他的生平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經文當中常常會提到這位了不起的古聖先王。他是非常有德行,而且他的聖德,人們形容是如同「日月之明」。這都是《幼學瓊林》裡的經文。他的德行就像太陽跟月亮一樣,光明而又偉大!這都是形容「太昊伏羲氏」的。這位古時候的明君聖主,他在位的時間有一百五十年這麼長。所以這裡說「其帝太皥」,「太皥」所指的就是「太昊伏羲氏」。這是在《禮記·月令》當中的記載。我們會看到古人把這些月份,跟許許多多比如說古聖先王,比如說天地的神明,又比如說這個季節會出現的各種動物、植物,都會聯繫在一起。

  前面所說的「太昊」指的就是「太昊伏羲氏」,後面是「其神勾芒」,這就跟天地神明有關。「勾芒」本來是「少皞氏」的後代,他的長相也非常特別,他是鳥身人面。「勾芒」臉長得是人的臉,可是身體卻是像鳥這樣的身體,平常他是乘兩龍,就是有兩條龍他坐在上面,「勾芒」過世之後就成為「木官之神」。這是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時候,對於中國古代的神仙也要有一定的瞭解。比如說前面大家在學太陽的「日」,就會看到太陽「日天子」,也就是俗話說的「太陽神」,你看他每天東升西落的時候,古人在傳說當中就記載,「太陽神」每天乘坐的車子是六條龍駕的車,而且是由「羲和」來為他駕車,他從東方一直乘著車子到了西方,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我們要想像一下,傳說的故事是非常有畫面感的,我們會認識很多天地當中的神明。

  「勾芒」也是其中之一,他是「木官之神」。傳說當中「勾芒」會降福給百姓,讓百姓免受饑餓之苦。而且「勾芒神」具有創制發明的能力,所以,在春天的第一個月份,神明就是「勾芒」,他能夠降福給人間,是這樣的神明。鄭玄在注解當中也有談到,這是「蒼精之君,木官之臣」。「自古以來著德立功者,太昊伏羲也」。這是鄭玄註解這裡解釋什麼是「太皥」,「太皥」就是「伏羲氏」。「勾芒」是「少皞氏」的兒子,他過世之後是成為「木官之神」,他是可以降福於民間的神明。

  接下來我們說,春天的第一個季節還跟什麼有關?還跟音樂有關。當然音樂就是關於十二律呂,是在後面的經文會學到,就是「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在這裡才會學到十二律呂。但是我們在介紹春夏秋冬的時候,大家都先建立一個觀念,就知道說春夏秋冬的四個季節,以及這二十四節氣跟古人的音樂是有關的。這裡說律中「太蔟」,「太蔟」就是指十二律當中的陽律的第二律,就叫做「太蔟」。

  關於音樂的詳細情況在後面的課程再介紹。大家都知道,正月就是「孟春」,在正月的第一個月當中,它跟十二律哪一個律是對應的?是跟十二律當中的「太蔟」。因古人把十二律跟十二月相配,至於為什麼要這樣配?這在後面我們介紹「十二律呂」音樂的時候,就比較詳細地跟大家介紹,它是非常有科學的依據的。你看古人有時候做的事情,大家看起來可能現代人不怎麼理解,可是實際上他有非常深奧的智慧、深奧的哲學,甚至於非常深奧的科學在其中。這十二律呂的確定,也是一個讓人非常驚喜的過程,這留待後面再來介紹。總之,十二律跟一年的十二月是相配的,所以「太蔟」是跟正月相配,人們往往也把「太蔟」,作為農曆正月的一個別名。

  高誘在註解當中就有談到,為什麼叫「太蔟」?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到,在春天所謂春暖花開,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了,冰雪開始慢慢要融化,於是萬物就從冬眠的狀態要開始發生了轉變。這時候萬物「動生蔟地而出」,比如說有很多動物冬天的時候,是藏在洞裡面冬眠的,不吃不喝,牠會睡上一整個冬天。到了春天到來的時候,牠們就會停止冬眠的狀態,開始從地裡面爬出來,要來迎接新的季節新的一年。所以為什麼叫「太蔟」?就是跟這些萬物「動生蔟地而出」是有關係的,這個名稱也不是隨便起的。

  「東風解凍」,這一年四季所吹的風也是不同,春天的風,一定是非常舒服的那種風,它不會像秋風或者是冬天的寒風,不是這樣的。我們一說到春風,大家在心裡邊都暖洋洋的,而且是生意盎然的。因為當春風開始吹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萬物要復蘇了,寒冷的冬天冰封雪凍的季節,就要離我們而去了。於是許許多多的動物在這時候,就要開始結束了冬眠的生活,於是懶洋洋從洞裡面爬出來,迎接非常美好的春天的季節。比如說這裡就有談到「蟄蟲始振」,你看古人其實對於大自然當中,萬事萬物的觀察是很敏銳,也很仔細的。他形容春天,大家會看到,你看從天文、地理來形容,從君王、還有相應的神靈來形容,還有從音樂的概念,以及動植物的變化來形容。所以我們會感覺到《禮記·月令》,看這段經文,就仿佛會有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那就是春天要到來,它象徵著希望、象徵著溫暖與光明。

  這時候,各種小動物也都會開始牠們新的生活。「蟄蟲始振」,「振」就是振動的意思。什麼是「蟄蟲」?「蟄蟲」指的是蟲類,動物當中的蟲類,這些蟲類在冬天的季節,是藏伏在土中會冬眠,整個冬天都不吃不喝也不出來,所以「蟄蟲」結束了牠冬眠的生活。「始振」表示牠開始振動,接著除了地上的還有水裡的,「冰獺」也是地上的,「魚上冰獺祭魚」,這就是說「獺」這種動物,牠是很喜歡吃魚的,為什麼說「祭魚」?因為當「獺」在捕魚的時候,牠會把捕到的魚一條一條的排在河岸的岸邊,就像平常我們在祭拜祖先,就要呈上祭品,這祭品也會恭恭敬敬排放整齊,所以就把「獺」牠去捕魚之後,把魚陳列在岸邊的這種情形,就形容是「祭魚」,就是「獺祭魚」。這也是牠在春天要做的事情,因為春天開始牠要去尋找食物。

  此外還有「鴻雁來」,「鴻雁」就是指的大雁,大雁在這時候就飛回來。「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氣,有時候對於我們來說,會覺得它是一種聽不到、也看不到的東西,可是如果對於季節敏感的人,就會感受到在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每一個節氣,要產生變化的時候,這時候會有一種看不到的氣在變化,這裡所說的「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就是有這樣的意思在其中。

  「天地和同,草木萌動」,這時候因為最寒冷的季節已經過去了,而且古人是用陰陽,陰氣跟陽氣,到了春天的時候陽氣就開始升發上來,不像這之前,因為它的陰氣比較盛,到了春天的時候陽氣生發,所以許多小動物就開始了牠春天的新生活。植物也不例外,植物在春天的時期,也開始蠢蠢欲動,要開始舒展它的腰肢,要開始從土裡面冒出來。這草木萌動就是表示,這個季節可以開始進行耕種了。為什麼叫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農業的生產,它也是順應著季節的變化,在什麼季節、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都是有一定的。

  這段就是《禮記·月令》的記載。真的是很精彩!我們要是看後面還有像「仲春」、「季春」,真的這個季度每一段經文,都像是一幅畫面一樣,把春夏秋冬的景致都為我們勾畫出來。所以為什麼師父上人非常希望,能夠有人來講解《禮記》、講解「三禮」。這不但是師父老人家,在他老師還在世的時候,不斷地祈請他的老師雪公李炳南老居士來講《禮記》,而且就是到現在師父上人已經九十五歲高齡,一直到去年都還在跟大家強調,希望有人發心能夠來講《禮》的經典。《禮》包括三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我們曾經把師父所說的這段話,也跟一些長輩來分享,長輩也覺得,這是師父真正抓住了根本。

  看儒家聖賢的經典,確實就是要從《禮》的經典開始來學起。能抓住這個根本,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聖賢的經典,才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去發揚光大。我們看到這樣的一段經文,就是在《禮記·月令》當中的,真的是越看越歡喜,覺得中國古人怎麼會這麼有智慧、這麼有學問?而且對於宇宙、天地、自然萬物的觀察,怎麼會觀察得如此地細緻?這裡面都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

  下面我們來看這一段,是《夏小正》當中的記載,「正月啓蟄」,正月什麼叫「啓蟄」?說「啓蟄」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說「驚蟄」大家都知道,「驚蟄」屬於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啓蟄」就是「驚蟄」的舊稱,若按照陽曆來看,一般都是在三月五號或者是六號,這時候是春天氣溫回升的時候。為什麼叫「驚蟄」?因為在春天開始打春雷,許多蟄居進行冬眠的動物,一聽到雷聲牠們就醒過來了,結束了整個冬天的睡眠,於是就開始出來活動,所以「啓蟄」還有「驚蟄」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驚蟄」也是在正月,也是在春天的季節。

  下面說「雉震呴」,這個字念hōu,它是一聲。「雉」是什麼?「雉」就是野雞的意思,在春天的季節,野雞「震呴」,就是表示牠開始張開翅膀去鳴叫。「震者鼓其翼」是指的張開翅膀的意思,「呴」就是鳴叫。其實我們看到這些經文,就會覺得古人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真的是很和諧,也非常地親近。我們現在,比如說談到這些野生動物,無論是「鴻雁」或者是「獺」,還有「雉」,雉就是野雞等等,很多野生動物,可能生活在城市叢林、城市的生活當中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去想象,你生活的環境常常可以看到這些野生動物。因為隨著人類的現代文明的發展,許多野生動物牠們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有限。所以像這種大雁、野雞等等,有許許多多的動物,現在小朋友可能只有在動物園裡面才能看到。可是因為古人生活是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所以有許多動物都是跟人類的生活很近。「雉」所指的就是野雞。

  像我們在中部的整個家族,有許多家族的人都是生活在山上,這是因為爺爺特別喜歡爬山,所以後來他就把退休金就買了山地,生活在山上,我們是在半山腰,如果有時候去尋找水源的時候,就需要往深山當中去走。到了比較深的深山,還經常可以看到像野雞,還有野生的獼猴,這些小動物就不時會出現,還有池塘,池塘裡面自己長出的蓮花,蓮花開得非常美麗。但是這樣的場景,不是每一個小朋友的童年都有辦法去感受的。這是「雉」,「雉震呴」。

  「時有浚風」,「浚風」的「浚」指的就是大風、南風。但是「浚風」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和美的風,因為春天的風一定是很舒服的,它不會像秋天的秋風、和冬天的寒風一樣,寒冷刺骨,讓人不舒服。春天的風是和美的風。所以像朱熹在《春日》的詩裡面,就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叫做「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所指的就是春天的時候,非常和美舒服的風。「滌凍塗」,「滌」就是變化的意思,是變而暖。什麼是「凍塗」?「凍塗」指的是凍下而澤上多也。

  「田鼠出」,田鼠這時候也跑出來了。「農及雪澤,採芸」,「芸」是一種美菜,它是一種菜,註解當中有談到「芸似邪蒿」,它像邪蒿一樣,而且是可以吃的一種美菜。還有「柳稊」、「梅杏」、「柂桃」、「則華」,「柳稊」就是說楊柳樹,楊柳樹在春天的季節也開始重新長出枝葉,「梅杏」、「柂桃」、「則華」,這個華跟花朵的花是相通的,「柂桃」指的就是山桃。於是像梅子、杏子,還有山桃就是桃子,在春天的季節它們就開始開花了。開花之後一定會結果,可是它還沒有結果的時侯,我們就可以欣賞到它美麗的花朵,就覺得非常的美,不一定說一定要馬上吃到果實,就是看到花,大家的心情都覺得很愉快,賞心悅目。這就是春天的季節,除了動物開始結束冬眠,各種野菜開始生長,像各種果樹的花也開始開了。

  下面這一段文同樣又是《禮記·月令》,《禮記·月令》又為我們介紹什麼是「仲春」。「仲春」,就是陰曆的二月,也就是春季的第二個季節。「仲春之月日在營室」,「室」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星宿, 它是「室宿」之首,也叫作「室宿」,也叫作「營室」。

  「昏東井中,曉箕中」。我們看到這些都是跟天文的概念有關,比如說像「箕」,「箕」也是二十八宿當中,是屬於東方的青龍七宿,這最後一宿就是「箕」宿,它有四顆星。這是仲春也就是春天的第二個季節。原文的註解就有談到,「日月會於降婁」。這就是二十八星宿當中,它是屬於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二宿,有三顆星。「而斗建卯」,「斗建卯」剛剛我們有介紹過,跟古人的「月建」的概念是一致的。從建子之日,就是從冬至這一月是建子,它是配十二地支當中的子,依次到十二月、正月、二月這樣一直往下排,就是子、丑、寅、卯,到了陰曆的二月剛好就是建卯,所以是「月建」的概念。大家後面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會看到這個文,看到這個文大家都知道,它就是中國古人把十二地支跟十二個月份是配在一起,一看到比如說「斗建卯」,一看到詞大家都知道說,這一定所指的就是陰曆的二月。

  律中「夾鍾」,「夾鍾」也是十二律呂當中的其中之一,就是到了這個月份,它對應的十二律就是「夾鍾」,高誘在註解當中說,這個月是「萬物去陰而生」,陽氣從春天開始生發出來,陰陽交替當中,陽氣漸漸的越來越盛,陰氣越來越衰微,所以「候管者中夾鍾」,十二律呂當中這個月就是屬於「夾鍾」。「始雨水,桃始華」。華這裡它是用作動詞,我們看到古時候,中華的「華」這個字可以通花草的「花」、花朵的「花」。就比如說像師父上人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實「華」是和花朵的「花」是相通的。這裡說「桃始華」,這時候桃樹就開花了。

  「倉庚鳴」,什麼是「倉庚」?「倉庚」所指的就是黃鶯,也叫做黃鸝。所以「倉庚鳴」指的就是黃鸝在鳴叫的意思,小鳥也飛出來,在唱著春天到來的旋律。我記得小時候,就曾經遇到一位路人教過我們背杜甫的一首詩。這大概是我們九歲的時候,可能在等車子,有一個叔叔就教我們背《唐詩》。他當時教我們背的是杜甫的《絕句》,這首詩也很有名,裡面有一句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就是這裡說的「倉庚」,牠在春天時就開始鳴叫,所以這裡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些形容的都是《禮記·月令》當中所記載的「仲春」,就是春天的第二個月份,這時候在大自然當中會看到的景象。

  還有「鷹化為鳩,玄鳥至」。「鷹」就是指的老鷹,「玄鳥」是什麼意思?「玄鳥」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燕子。在《詩經》當中有一句經文,《詩經》當中有一首詩,它的名字就叫做《玄鳥》,它有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在《禮記》當中所講的就是指的燕子。燕子至,就是春天的時候燕子也飛回來了。「日夜分」,我們知道春天的季節,在一年四季當中,太陽的直射點不斷地在發生變化,就會產生春、夏、秋、冬。而春天的時候,太陽的直射點是射在赤道當中,春天跟秋天都是這樣,因為太陽的直射點就是在南北回歸線,以及赤道中間來回的移動,所以才會產生四季的溫度的變化。春天和秋天太陽的直射點,都是直射在赤道當中。比如說晝夜的長短,像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的季節,它是白天的時間比較長,晚上夜晚的時間比較短,這就是晝長夜短。 也有白天的時間很短,可是夜晚的時間卻是很長,這就是晝短夜長的情況,它也是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

  「雷始發聲」,這時候開始打雷了,有了春雷這樣的聲音,許多蟄居在洞裡面的小動物,牠們就會開始出來。「始雷,蟄蟲咸動」。「蟄蟲」剛剛有介紹過,牠就是指的一種蟲子,指的有一些蟲類動物,牠們在冬天會藏在土裡面去冬眠。可是當牠們聽到雷聲,我們在這裡就會看到,「雷始發聲」是在春天的什麼時候?就是在春天的第二個月份,也就是「仲春」。這時候開始打雷,於是蟲子們聽到了雷聲,冬眠的動物們聽到了雷聲,這時候牠們就開始出來了,開始動起來了。《夏小正》說:「二月祭鮪」,「鮪」牠到二月的時候,正是牠盛產的季節,「祭鮪」。「採芑」,「芑」是一種植物的名字。「降燕乃睇」,「降」是下,燕就是剛剛說的「玄鳥」,也就是燕子,「降燕乃睇」。

  《淮南子》說:「二月之夕」這說的都是春天的第二個月份,「女夷鼓歌」。這裡所說到了「女夷」,又是跟神仙有關。「女夷」是一位什麼樣的神仙?我們看到「女夷」就知道,他一定是跟春天有關。「女夷」也是一位很有生命力,很有喜氣的神明。這位神明他所負責的工作是什麼呀?他所負責的工作是,在春天跟夏天的季節要長養萬物,是這樣的一位神明,就叫作「女夷」。所以在二月,也就是春天的「仲春」的季節,「女夷」這位主管春天跟夏天長養萬物的神明,他就開始鼓歌,「以司天和」。我們如果用中國古代的典籍這些經文,來描繪一幅畫面的時候,大家可以想象在你的腦海當中,春天的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自然就浮現在面前。

  再來看一下《月令》所記載的「季春」。「季春」就是孟、仲、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是有三個月。我們用孟、仲、季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是屬於這個季節的哪個月。「季春」,「季春」大家按照排序,如果我們不給你看註解,在古書當中大家看到「季春」,「季春」到底是春天的第幾個月?大家可以拿指頭算,孟、仲、季一定就是第三個月,就是春天的第三個月,也就是農曆的三月。這就是「季春」的季節。

   「季春」的季節「日在婁」,「婁」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星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二宿,它有三個星叫做「婁」。還有「昏、柳」,這都是屬於二十八星宿,比如說「柳」,「柳」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八顆星。這都是在這個季節,到了「季春」也就是春天的第三個月,你看天文的狀況也有發生了變化。「曉南斗中」,這是「季春」的季節,它是日月會於大梁,「而斗建辰」。這個季節「斗建辰」,我們按照北斗七星斗柄的運轉,到這個月就是到「建辰」。大家如果用這個原則其實自己也可以推算,因為「月建」都是從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開始是子,大家都可以自己來算,十一月是子那十二月呢?十二月就是「建丑」,正月就是「建寅」,二月是「建卯」,到了三月自然就是「建辰」。就這樣一直往下推,大家可以拿筆在紙上去逐一去推算,一直算到十月,十月就是「建亥」,這樣就形成了十二地支跟十二月的一個相對應的關係,就是「月建」。

  「曉南斗中」,就是註解當中就有提到「斗建辰」,這就是春天的第三個月。「律中姑洗」,在古時候十二律當中對應的是什麼?對應的就是「姑洗」。這個字我們不要讀作「洗」啊,它是讀作「顯」。「姑」,高誘的註解是這樣解釋的:「姑」是故的意思,而「洗」則是新的意思。換句話說 「姑」和「洗」,一個是舊的一個是新的。這個月因為春天的第三個月,陽氣的生發就越來越明顯,故去故就新,把舊的去掉,把新的迎來,就是陽氣不斷地生發起來。「桐始華」,「華」也是作動詞,就是開始開花,這是講植物的情形。而動物是「田鼠化為鴽」,「鴽」這種鳥是什麼?牠是有點像鵪鶉之類的小鳥。鵪鶉牠們這類的小鳥在古時候就叫做鴽,這是《爾雅》當中就有記載。還有「虹始見」,這也是春天的第三個月。古人觀察自然的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蓱始生」,這裡它有註解有談到「螮蝀謂之虹」。

  以後我們再去學《幼學瓊林》,關於這方面的用詞,就會越來越豐富。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階段,如果大家把這每一部經典都認真地學好,就如同師父上人所期待的,我們不但是把儒、釋、道德行的三個根扎穩了,而且同時對於文字、聲韻、訓詁學,這是學術的三個根,也同時能夠扎穩。扎穩了有什麼好處?將來大家再進一步學習《四書》、《五經》,就會覺得非常輕鬆。否則很多人讀這些經典的註解,就象看天書一樣,這就是最初沒有把文字、聲韻、訓詁的基礎打好之後,日後去學經典才會感覺到吃力。如果我們在現前的階段吃點苦,把文字、聲韻、訓詁比較難的這些部分把它學會,以後再學經典,大家就會覺得很輕鬆。

  所以,《千字文》本身也是一部,可以說是跟文字學的關係密切的,一部童蒙的經典。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千個字,如同張清泉教授曾經強調的,其實在我們中國的漢字當中,要是掌握了這最基本的一千個字,可以說它所涵括的中國的文化的內容,是相當深厚的。日後學習《幼學瓊林》,大家也會學到很多這樣的名詞。古時候的這些名詞看起來好像挺深的,實際上我們要真正學進去了,覺得這裡面是有無窮的樂趣!特別是像我們學《千字文》,常常用文字學的方法,給大家分析每個字,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期間,字形的演變,最初造字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造?要是大家平心靜氣地來學習,會覺得這裡面是有無窮的樂趣跟無窮的智慧在其中。

  「虹」,「螮蝀」叫做「虹」,這也是以後在學習《幼學瓊林》當中會學到的經文。「生氣方盛,陽氣發洩」,春天到了第三個月份的時候,陽氣就不斷地生發出來,而且春天這種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會越來越明顯。「勾者畢出,萌者盡達」。什麼是「勾」?什麼是「萌」 ?這所形容的都是草木。草木因為在春天的季節,冬天的寒冷的這些冰雪剛剛融化的時候,草木它們是剛剛從土裡面生出來,於是大家所看到的都是嫩嫩的小嫩芽,以及草木的幼苗。這些嫩芽跟幼苗,什麼叫做「勾」?什麼叫做「萌」?「勾」就是指幼苗還處在彎彎曲曲、蜷曲的狀態,就叫做「勾」。如果草木長出來的小嫩芽、小幼苗,它是直直的,有芒而且是直直的,這時候就稱作「萌」。所以,這就是「勾者畢出,萌者盡達」,「勾」跟「萌」所指的,都是草木剛剛長出來的嫩芽跟幼苗的這種狀態。有的是彎著腰的,有的是直著腰的,是這樣的一個形容。

  《夏小正》,這是另外一段記載,也是《禮記》的。「三月參」,「參」,作為二十八星宿之一,它是念shēn。「參」是在西方的白虎七宿的末端。三月也就是「季春」這個季節,春天的第三個月。「參則伏」,這時候「參星伏不見」,它在天空當中就看不到了。「伏」就是藏起來的意思。「蛄」則鳴,「蛄」這是一種動物,牠就開始鳴叫。在《爾雅》的註解當中,是稱牠作「螻蛄」,是這樣的一個動物。

  「頒冰,拂桐葩」,什麼叫「頒冰」?我們知道到了春天的末尾的時候,夏天就快來臨了,夏天就快來臨,大家就會想到什麼?現在的小朋友可能會想到要吃西瓜、要喝冰的飲料,因為天氣很熱。古時候也是,古時候到春天末尾的時候,這個季節開始「頒冰」,「冰」真的就是指的冰塊,而冰塊是古時候帝王,在夏天開始之時,就會把冰塊賞賜給這些大臣們,就叫「頒冰」,所謂「分冰以授大夫」就是這意思。「拂桐葩」是表示「桐葩」開始生長起來的樣子。

  在《初學記》當中關於春天後面還有一些文,但是我們就沒有全部都引用,只是給大家引用最重要的經文。接下來再來看夏天的季節,春天結束之後,自然夏天就來臨了。夏天的季節,在《初學記》當中是在歲時部的第二個部分,就是《夏第二》我們同樣也是先來看敘事的內容。

  我們先來看一下敘事的部分。《夏第二》也是從《禮記·月令》當中的經文開始介紹,同樣是大家看到「孟」,「孟夏」和剛剛春天是一樣,像「孟春、仲春、季春」,它分別指的就是春天的第一個月、第二個月跟第三個月。孟夏、仲夏和季夏,大家可以以此類推,「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個月,那是陰曆的幾月份?我們在這裡說「孟夏」、「仲夏」、「季夏」,它對應的都是陰曆的季節,都是陰曆的月份,不是陽曆的月份。「孟夏」對應的就是陰曆的四月,因為陰曆前面的三月都是春天,到了四月就是到了夏天。

  「孟夏」之月也就是陰曆四月,「日在昴」,「昴」剛剛有介紹過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它是屬於白虎七宿的第四宿。「昏翼中,曉牽牛中」。鄭玄註解當中就有談到「孟夏」時候,「日月是會於實沉,而斗建巳之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剛剛是「建辰」現在就是「建巳」了。大家都可以一個月一個月地來推。「其日丙丁」,「丙」就和火字旁的炳的意思相通的。為什麼叫「丙」?是形容萬物在夏天到來的時候,「皆炳然著見而強大」。萬物在春天開始,就像草木是小幼苗、小嫩芽的狀態,可是它慢慢地生長,陽氣一直在生發,萬物一直在復蘇跟生長,到了夏季的時候,它就體現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壯了。

  「孟夏」這個季節,「其帝炎帝」,「炎帝」所指的就是古時候的帝王,也就是「神農氏」。常常說我們是「炎黃」子孫,「炎」指的是「炎帝」,「黃」指的是「黃帝」。所以「炎帝」是「神農氏」。那為什麼稱為「炎帝」?因為古時候的君王,按照陰陽五行的觀點,認為每一位君王是對應五行當中其中之一。而「炎帝」所對應的就是 「金、木、水、火、土」當中的火,他是以火德王,所以稱為「炎帝」是這個關係。「黃帝」也是一樣,「黃帝」是土德,所以才有了「黃帝」這個名稱,因為「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當中它對應的是黃色。所以大家不要以為「黃帝」姓黃,「黃帝」不是姓黃,「黃帝」的姓氏是姬姓,還有像軒轅等等,他有不同的姓氏,但他並不姓黃,這點要搞清楚。

  「孟夏」這個季節對應的神明,又是什麼?我們想夏天到來了非常地炎熱,一定是跟火有關的。你看君王「炎帝」,對應「炎帝」,「炎」本身跟火是對應的。「孟夏」這個時候和它對應的神明,是不是也跟火有關?答案是肯定的。你看「其神祝融」,一說到「祝融」大家都知道是「火神」對不對?所以「祝融」我們也可以想象,這位神明一定不會跟冬天對應。因為冬天寒冷,一定不會是「火神」跟冬天對應。「火神」是跟夏天相對應的。這是「赤精之君,火官之臣」。「炎帝」大庭氏。「祝融」是顓頊氏的兒子,叫做「黎」為「火官正者」。說到「祝融」大家都知道是火神,所以為什麼當我們中國把「祝融號」送到了太陽系當中,大家想「祝融號」會到九大行星當中的哪個行星? 「祝融」一定不會去水星、金星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星,它一定去的是火星!我們聽名字就知道,「祝融號」探測器,它一定是去探測火星的。所以它才要起一個火神的名字!這個名字也非常有趣。

  「孟夏」這個季節,它對應的十二律當中是哪一律?就是第六律又叫做小呂、仲呂。高誘的註解中說:「陽散在外,陰實在中」,這是在夏天的季節陰陽的狀況,「旅陽成功」所以叫做仲呂。為什麼叫做仲呂?高誘在這裡註解當中,就為我們講出來。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夏天的時候,都有哪些小動物?有「螻蟈」。說到「螻蟈」,大家想這到底是什麼動物?還是蟲字旁,二個都是蟲字旁的,但實際上牠不是蟲子,「螻蟈」是什麼呀?我們夏天的時候,在夏天的夜晚在外面乘涼,常常會聽到什麼叫聲?就會聽到「青蛙」的鳴叫聲,對不對啊?我記得我們在山上,父母親住在山上的時候,那時候舅舅有搬了幾盆蓮花,放在我們的房子的旁邊,因為蓮花是長在水裡的,所以就感得一些青蛙,跑到那裡去嬉戲、玩耍。每到晚上有「水蛙」、有「青蛙」的時候,到晚上就會聽到蛙叫的聲音非常地大聲,這就是「螻蟈」。「螻蟈」不是蟲子,雖然牠都是蟲字旁的,實際上「螻蟈」只是古時候稱「青蛙」就叫「螻蟈」。所以「螻蟈」在這時候,夏天的時候開始鳴叫。住在山上真的也是有一個好處,你會覺得跟大自然很親近。就比如說在夏天的夜晚,我們就會看到「螢火蟲」在那裡飛來飛去的,有「青蛙」在鳴叫,天上的星星又是一閃一閃的。而且每天早晨,有各種不同的鳥在叫,通過牠的叫聲都可以分辨得出,牠到底是什麼鳥?所以生活在大自然當中,那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就會讓人特別地懷念。這就是在「孟夏」的季節裡,「青蛙」牠就開始出來鳴叫。

  接下來就有談到,「蚯蚓」跟「王瓜」,「蚯蚓」這時候就開始翻土而出。「王瓜生,苦菜秀」。講的都是植物了。「王瓜」是萆挈。高誘的註解就有談到:「螻蟈」是「蛤蟆」。古時候就是稱「青蛙」叫「螻蟈」,不過「青蛙」和「蛤蟆」畢竟還是不同的動物,跟蟾蜍。這裡「王瓜」的註解就是萆挈,實際上《四庫全書》裡面的寫法,萆字草字頭的左下部還有一個角字邊,但這個字因為找不到電腦的字形,所以我們用了古時候,應該是鄭玄的另外一個註解,查到這個字萆挈,跟萆是相通的,我們就用了這個字,「王瓜生,苦菜秀」,這都是植物。

  「靡草死,麥秋至」。什麼叫「麥秋」啊?「麥秋」古人就是稱初夏,就是夏天的第一個月,最初的時候就叫麥秋。為什麼會這樣稱?因為陰曆的四、五月間,這是初夏的季節。而這個時候正是在秋天所播種的一種植物,叫做冬小麥,它就是在初夏的時候成熟的。因為秋天,我們說春生、夏耘、秋收、冬藏,秋天它就是穀物在收成的一個季節,所以古人就把初夏稱作「麥秋」。大家會覺得這個詞很有趣,為什麼「麥秋」明明是秋,可是它並不是指的秋天,而是指的夏天?就是有這樣的一個緣故,所以大家以後在古書裡面如果看到「麥秋」,千萬不要以為它就是秋天,不要望文生義,要知道「麥秋」所指的是初夏的季節。

  古人做事情,是很有智慧的。國家用法令規章制度,在懲罰罪犯的時候,也是要跟季節相對應。比如說秋冬的時候,這個季節是一片肅殺之氣,所以處決犯人,古人沒有選在春天跟夏天,而是像秋決,你看秋天的時候一片肅殺之氣,這個時候才會來執行一些刑罰。這是因為春天跟夏天,整個宇宙大自然之間是生機勃勃,這是一片生機,各種萬物、植物、動物它們都是在這個時候去生長、生發,所以是一派祥和的景象。於是古人有一些重大的刑罰,絕對就不會在春天跟夏天來執行,否則這就跟大自然的這種規律會相違背。因此順應著夏天的季節,如果有刑法要執行、要決斷的時候,這時候決斷的是什麼?我們看這段經文。「斷簿刑,決小罪」。你看這是多麼有智慧的做法呀!什麼叫「斷簿刑」?顧名思義,我們看到這個名詞就能夠瞭解,「斷薄刑」,「薄刑」指的就是比較輕的罪、比較輕的刑,就是在夏天的時候去決斷。

  古書《國語》當中有記載,「薄刑用鞭撲」,這是最輕的刑罰了,就是拿著鞭子去責打他,叫做「鞭撲」,也一種官刑。「鞭撲」是很輕的刑罰,是用來懲罰他、警告他,是屬於「薄刑」,他的罪比較輕,刑罰也比較輕的時候,就是在夏天的最開始的時候來斷刑罰。「決小罪」,同樣小罪也是指他所犯的罪比較輕,都是在夏天最開始的時候再來決斷。這都是順應著大自然的規律。到了秋冬,這時候就可以行大刑了,因為這是一種肅殺之氣,在這時候去處決犯人,就不會違背天地自然的規律。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古人在政治上的各種措施,都是特別合情合理的。

  下面是《夏小正》當中的記載,說:「四月昴則見」,「昴」大家看到這麼多個「昴」 ,已經不覺得陌生了,都是屬於二十八星宿當中的。《易通卦驗》這當中說「立夏」,「立夏」也是屬於二十四節氣當中之一,「清明」也是。我們常常在「清明」、「中元」還有「冬至」的時候,會祭拜祖先,這都是屬於節氣。「風至而暑」,這時候就越來越炎熱,炎熱的夏天就來臨了。「鵲鳴博穀,飛電見,龍升天」。「龍」並不是指龍鳳的龍,並不是這個龍,而是什麼呢?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之一。

  再接著來看《禮記》的《月令》,是怎麼形容「仲夏」的。「仲夏」我們再接著往下排,就是從前面夏天的第一個月,陰曆四月是「孟夏」,「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陰曆的五月。這個月「日在參」,「參」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星宿,它是在西方的白虎七宿的末端,叫做「參」。「昏角中,曉危中」。鄭玄的註解當中是說「仲夏」這個季節,「日月會於鶉首」,「鶉首」也是天上的星宿的名稱。在古時候,因為我們知道天上的星宿,古人都跟它和地上的這些諸候國,或者是九州相對應。「鶉首」對應的就是秦,古時候是秦的分野。而「鶉首」跟「黃道十二宮」當中的「巨蟹宮」是相當的,這都是天文的概念。

  「而斗建午之辰」。你看「辰、巳、午、未」這時候就走到了「午」,「午」大家看到「斗建午之辰」,大家就知道這指的就是夏天的第二個月,也就是陰曆的五月,是「斗建午之辰」。那十二律當中,它是對應的哪一個律?「律中蕤賓」,它對應的就是「蕤賓」,「蕤賓」是十二律當中六陽律中的第四,就是「蕤賓」。高誘的解釋是說,這個月因為它的「陰氣萎蕤在下」就「象主人」,而「陽氣在上」就「象賓客」,所以就叫做「蕤賓」。這個名稱,你看這十二律和十二月相對應,名稱也是有來歷的。「小暑至」這都是夏天的節氣,我們在夏天比如說,前面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候呢?就是「大暑」已經過去了,而「立秋」還沒到來,我們現在也是在夏天,真正過了「立秋」之後就是到了秋天了。

  「仲夏」這個時候,「小暑」這個節氣就是在「仲夏」的時期「小暑至」。 「螗蜋生」,「螗蜋」的寫法,雖然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螳螂」是不同的,可是它的讀音和意思是相同的。古人的「螗蜋」左邊都是蟲字旁,可是右側和現在的寫法不同,一個是「唐朝」的「唐」,一個是「善良」的「良」,這兩個字讀作「唐郎」。「螗蜋」是在什麼時候生呢?是在「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在陰曆的五月「螗蜋」開始生長。「鵙始鳴」,「鵙」又是什麼動物?大家看這個字有鳥,就初步可以判斷它應該是一種鳥。這種鳥到底是什麼鳥?「鵙」這種鳥就是「伯勞」鳥。在《龍龕手鑒》當中有記載,「鵙,伯勞也」,就是指牠是「伯勞鳥」。這「伯勞鳥」就是在夏天的第二個月開始鳴叫。

  「反舌無聲」,「反舌」又是什麼動物?「反舌」所指的就是「百舌鳥」。高誘的註解當中說, 「螗蜋代謂之天馬」,牠還有一個名稱叫做「齕疣 」。大家如果去研究《爾雅》、《說文》等等,就會看到很多古時候的名詞,古字跟古時候的名詞,這些也都是我們學習經典必不可少的。「兖豫謂之巨斧」,這是古時候不同的地方對於同一動物還有不同的稱呼。這個月是「陰作於下,陽散於上」。「伯勞」就是「伯勞」這種動物「伯勞鳥」,牠是「夏至後應陰而殺蛇,乃磔之棘上而始鳴」,這時候牠就開始鳴叫。「百舌」牠就是「百舌鳥」,為什麼牠叫「百舌鳥」?因為牠的聲音會變來變去的,就像在仿效百鳥的鳴叫聲,所以叫做「百舌鳥」。

  「鹿角解」指的是雄鹿的角,雄鹿的角在這個時候就是夏天的第二個月份,「鹿角解」。還有一個夏天很明顯的標誌,除了「青蛙」的叫聲之外,還有什麼?就是「蟬」的叫聲,所以 「蟬始鳴」指的是「蟬」的鳴叫。這都是在夏天這個季節,生機勃勃的這樣的季節當中,各種動物牠們都開始出來鳴叫。

  「半夏生,木槿榮」。「木槿」,註解當中說,「名蕣」亦名「一名櫬」,究竟「木槿」是什麼?我們有跟王偉勇教授請教過,當然「槿」這一類的植物,它的種類也是很多的。因為王教授剛好在寫各種花的詩,所以開吉就跟王教授請教,有沒有寫過「槿」這種花,「木槿」這種花?王教授就傳來了很多張的圖片,都是他老人家曾經寫過的,比如說大家看到第一張圖片,是王教授所在中文系,有一種「朱槿」, 「朱槿」又叫「扶桑」、「火紅花」。大家看到圖片就知道它的長像,這種花的品種就是黃黃的,所以王教授說「金黃朱槿傍黌宮」,「黌宮」就是學校的意思。大家後面在學《幼學瓊林》會學到一句經文,「黌宮膠序,乃鄉學之稱」。「黌宮」指的就是學校,就是說金黃的朱槿花,它是生長在學校的旁邊。「一股丹心向日紅」,你看朱槿花中間是紅紅的,向著太陽紅彤彤的,但是它旁邊是黃色的,「悅色和顏無限好」,「均霑雨露不居功」。「雨露均霑」這個詞大家應該很熟悉,而且你看這個花王教授形容,它是和顏悅色的,讓人看了心情就非常愉快。

  這是「槿」的其中一種,還有一種是「白朱槿」,「白朱槿」就是白色的,「白朱槿」也是屬於槿花類的植物。你看王教授記載它有九千三百四十一種,槿花類植物,它的種類是很多,別稱「白扶桑花」。白色的「白朱槿」,也是「槿」的一種,但是大家會看到它的顏色,跟我們在前面看到的中文系館的朱槿的顏色就是完全不同。可是這個白也有它特別有靈氣的一種感覺,我們看看王教授是怎麼寫的:「原野青青氣象開」,你看它是開在原野當中,旁邊都是一片翠綠。「明燈一盞醒靈臺」,他這裡形容得很形象,「白朱槿」,它長得就像一盞明燈一樣。這個可以來比喻什麼呢?就比喻我們現在學習漢學的時候,接觸到「儒、釋、道」的聖賢經典。它就像一盞智慧的明燈一樣,「醒靈臺」,你看它照亮我們的心靈,啟迪了我們心靈當中的智慧之光,他是用這個比喻來形容。「莫愁路遠無知己,花溢清香蝶自來」。我們不要覺得說現在學習漢學,好像很枯燥,而且都沒有幾個人跟我們一同一道。實際上不要這樣想,就像經典當中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當我們涵養自己的道德學問,自自然然就會有許多,跟我們志同道合的人會走到一起來。所以在學習「儒、釋、道」聖賢教育的時候,大家不要覺得好像很孤單、很寂寞,而且又好像很枯燥,許多人都往往很難堅持下去。王教授在這首詩裡面就是對我們的一個鼓勵。

  在最近的幾天,就是七月三十一號,王教授給我們傳來了一個喜訊,什麼喜訊呢?他的親姪子,他們家族當中的一位晚輩,就是王教授的親姪子,在七月三十一號,在本屆的東京奧運會上,奪得了羽毛球男子雙打的金牌,他的姪子叫做王麒麟。如果最近有在看東京奧運會的話,一定對於這場金牌戰印象非常深刻,但是我們都沒有想到,居然這位奧運金牌的得主是王教授的姪子。所以當然這是家族的榮光,也是我們華人世界的榮光。能夠在奧運的舞臺上奪得冠軍,這是相當地不容易的。於是當天,王教授就寫了一首詩,等於說是對他姪子的鼓勵。這首詩王教授也修改了很多次,他最後一次定稿也是剛剛才傳來。我們看這些老人家他們在寫文章或者是寫詩的時候,真的是精益求精。像之前我記得英國漢學院已故的長老院長周春塘院長,他老人家的講稿,我們那時候在請老人家修改定稿的時候,他都是反反復復地去修改,字斟句酌。王教授也是如此,這一首詩改了很多次,一直到剛才才完全定稿。

  你看他是怎麼祝賀他的姪子的:「苦練尋常勤用功,後生可畏氣如虹,登場健步頻移位,揮拍凝神不轉瞳,挑手球飄輕墜羽,起身錘落迅回風,金牌奧運初圓夢,積力持盈日正中」。這是他老人最後定稿的詩,最後還修改了兩個字,就是挑手球飄本來是「輕落羽」,他老人家改成了「輕墜羽」。「起身垂落」本來是「迅旋風」,他改成了「迅回風」。所以大家紛紛都向王教授祝賀,覺得說因為他老人家這樣子,辛辛苦苦地培育漢學的人才,真的是積功累德,所以感得家族的兒孫都很成材,都這麼優秀,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是王教授私底下,也跟我們講了一句他的心裡話,他說,訓練是很辛苦,他說,我都看在眼裡,這次拿金牌的姪子是王麒麟,他還有個弟弟也是在學校羽毛球隊的,但是家人都不願意讓他的弟弟再從事這個行業,太辛苦了!那種訓練當中要吃的苦,家人看了都是很不忍心的。所以後來我們都給王教授回覆,這是談我自己的感想,因為古人曾經說過:「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看任何一個行業、任何的建樹,如果你要把它做得登峰造極,如果沒有經過一番的勤學苦練,又怎麼能夠成就呢?

  就如同師父上人在這幅墨寶當中所寫的,「天道酬勤」。你看勤勉努力、 勤勉用功的人,他一定會得到上天給他的回報。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好逸惡勞,而只想要坐想其成,又怎麼可能能夠得到呢?比如說我們看到王教授他老人家,就是幾十年來精勤不懈的,都在漢學的領域當中去培育人才,所以現在他也才能夠擔起在英國漢學院當中,去培養師資、作育英才的大任。我們想這何嘗又不是上天的安排?我覺得奧運精神,也是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發,特別是這一次我們在看王教授的姪子,他們在打東京奧運會的時候,真的也是歷經了艱難,我們在這裡面也通過這種奧運精神,也是給我們在現實社會當中,各行各業的人很多的啟發。

  比如說他們這次打東京奧運會的羽毛球男子雙打,最開始就輸了,小組賽的時候就打了敗仗。但是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相互的鼓勵,即使這次不能進入前八強,至少三年之後,還可以在巴黎的奧運當中再去努力,所以他並沒有氣餒。最後以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打敗了原本是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印尼的組合,印度尼西亞的組合,最終被他們打敗了,他們後來就拿到了金牌。所以這種遇到了挫折跟失敗,依然能夠勇往向前的精神,這是我們學到了第一點。還有第二點,他們取得勝利拿到金牌之後,當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們內心裡面是充滿了感恩。這種感恩心讓他想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有多少人在背後默默地付出。所以他們所想到的,是要感恩所有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這一點,我們在聽了這樣的一句話的時候,內心是覺得很感動的。你看一個人能夠走向成功,除了前面要有吃苦耐勞,就像王教授說的那種訓練的強度,讓家人都看不下去,都不願意再把家裡的,其他的孩子送去打羽毛球,那種辛苦的付出,是在背後常人所看不到的。所以這光環的背後,王教授一開始就說「苦練尋常勤用功」。這一點讓我們學習漢學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發,大家不要覺得說一舉成名天下知,要想想前面十年的寒窗苦讀,要在之前墊下多麼深厚的基礎,將來我們才有可能,把「儒、釋、道」的聖賢教育,真正地發揚光大。所以「天道酬勤」,這是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離不開這個精神的。

  再來你看得了獎牌之後,他會想到感恩他的父母、感恩他的團隊、感恩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他們也不可能走到領獎臺上,你看這種心態就是一個奪冠、拿金牌的人他應該有的態度。再來我們也學到很多,像這種謙虛的態度、平常心泰然處之的態度。總之,我們會覺得就是整個家庭,對於他的一種心態跟性格的養成,都是有著非常深的影響。這也是我們在這最近的幾天,聽到的一個好消息,而且居然就是王教授的家人,因此我們也一再地跟他祝賀,祝賀王氏家族,有出了這麼多的人才。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關於《初學記》當中夏天的記載,後面還有「季夏」。這就留待下節課再來繼續跟大家分享。那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