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風代代傳,修齊治平譜新篇-第29集
今天是七一,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百年征程,一代代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無私奉獻,矢志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書寫了壯麗的時代篇章。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探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別有現實意義。
《大學》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提及共產黨人修身齊家的楷模,不能不說說中國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先生的家庭。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這是李大釗先生清儉一生把自己獻給民族解放事業的真實寫照。李大釗先生「勤政廉潔,慷慨助人」的家訓,也影響著他的後人堅守並踐行先人的優良家風,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李大釗先生在北京大學任職期間,待遇頗為優厚,可是他把大部分工資都用來支持黨的活動和接濟貧寒青年,常使自己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冬天因買不起煤球,家中冷如冰窖。李大釗先生本人也衣食節儉,經常是一塊大餅、一根大蔥地對付一頓。
有學生建議李大釗先生要注意增加營養,他笑笑說:「美味佳餚人皆追求,我何嘗不企享用,時下國難當頭,人民食不果腹,怎能只圖個人享受,不思勞苦大眾的疾苦呢?」
當時,為給兒子李葆華添置一件新棉袍,李大釗先生的夫人念叨了好幾年,可李大釗先生就是拿不出這筆「閑錢」。這年冬天,通過一家人平日的節衣縮食,終於為兒子縫製了一件新棉袍。就在這時,一名學生來訪,看著學生身著單衣,臉凍得發紫,李大釗於是就將兒子的新棉袍送給了他。
有人說他家孩子穿著土裡土氣,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李大釗先生卻認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質,應過度之要求,肩過度之負擔,鮮不氣竭聲嘶,疲於奔命。」「虛偽、奢侈、貪婪種種罪惡,皆因此過度之生活以叢滋矣。」
李大釗先生總是在日常點滴中教育、影響孩子。他和孩子們下的軍棋,棋盤是自己畫的,棋子也是自己做的。他對孩子們說:「自己做的軍棋玩起來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在任何小事上面去節省,餘下來以後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
李大釗先生簡朴的生活作風一直延續到生命最後一刻。一九二七年,先生被反動軍閥殺害,家裡的財產僅有一塊大洋。由於沒錢安葬,家人只好舉行公葬,向公眾募集安葬款項。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先生書寫過的這幅對聯,正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先生就義時年僅三十八歲,卻給後輩留下享用不盡的革命遺產和精神財富。
李大釗先生長子李葆華,先後擔任過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安徽省委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等職務,一生清正廉潔,始終信守「最好的家風就是父輩的言傳身教」。
李葆華在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時候,想盡辦法解決全國銀行系統住房緊缺問題。當廣廈萬間在全國拔地而起時,他仍舊住在簡陋的老房子裡,石灰牆,水泥地,三合板的傢具,沙發坐下去就是一個坑……
組織上多次要為李葆華調配新房,都被他謝絕。有一次,房管部門免費為住戶鋪設地板,李葆華當時不在家,家人開門讓工作人員進家施工,結果他回來發現後大發雷霆,批評家人浪費了國家財產。
曾經有人給他寄來幾包葡萄乾,他硬是讓家人把葡萄乾退回,連兒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也折價一同退款。他告訴兒子:「我們只有一個權力,那就是為人民服務,因為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物,這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幹的事。」
在子女教育上,李葆華絲毫不含糊,他總是給子女們講祖父李大釗先生的故事,並告訴他們:「你們的祖父是為革命犧牲的,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了,但並不代表任務完成了,革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你們要嚴於律己,不斷學習和進步。」
作為國家高級幹部,組織上給李葆華配備了專車,他嚴格遵守公車不許私用的規定,從不讓子女乘坐。孩子們從上學到工作,一直是騎自行車或坐公交。即便是女兒李樂群成家後,因懷孕即將臨產,他也只讓小兒子李亞中用自行車把她送到醫院。
李葆華克己奉公,一絲不苟,他常對家人說:「當人民群眾溫飽難濟之時,幹部的生活也必須艱苦,不允許搞特殊化。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在變化,但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能變,那就是共產黨的宗旨。這一點如果改變了,那就不是共產黨了。」
李亞中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多年,卻一直在副處級崗位上,眼看以前的下屬變成了自己的上級,李亞中一度心緒難平。李葆華看出他有些情緒,就教育他不要只想著當官,應當知足常樂。雖然李葆華身居高位,但他絕不會以權謀私,為子女的前程出面打招呼,而是教育子女要多為國家作貢獻,不要考慮個人得失。
李葆華的四個子女,從小聽著祖父的故事,看著父親的身體力行,久而久之,孩子們也知道了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繼承了祖輩流傳下來的淳樸家風。
李葆華次子李宏塔,曾在共青團安徽省委工作數年,當時組織準備提拔他,李宏塔卻有意推讓,給組織推薦了他在基層檢查工作時發現的一位人才。
一九八七年,李宏塔在經歷工作調動時,組織上徵求他的意見,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省民政廳,他說:「我希望能為百姓多做點事情,民政尤其實在,是給老百姓辦實事。」
李葆華得知兒子的選擇後,十分支持,還特別叮囑他:「民政連著民心,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事安排好!」
帶著父親的囑託,李宏塔調到民政廳後,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是在基層度過。他秉承父親的工作作風,去哪都是輕車簡從、不打招呼,直接深入基層訪貧問苦。每每看到處於窘境的困難群眾,李宏塔就會想起祖父李大釗先生救濟窮人時的樣子,總會情不自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甚至自掏腰包也在所不惜。
在李宏塔看來,做民政工作就是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困難群眾解愁。在民政廳擔任廳局級幹部的二十年裡,李宏塔做了不少惠及民生、增添福祉的好事,也留下諸多佳話。
任職期間,李宏塔曾先後四次主持民政廳分房工作,按照政策,李宏塔可以有一套自己的新房,但考慮到廳里人多房少,每次分房他都讓給了其他同志。直到一九九八年最後一次分房,那時李宏塔已經擔任廳長,想到許多年輕同志住房較差、需要改善,李宏塔又一次不顧妻子家人的埋怨,放棄了最後的機會。
就這樣,雖是廳局級幹部,十多年間李宏塔全家一直蝸居在一套55平方米的老房子裡。房子沒有裝修,也沒有好傢具,八平方米過道既是客廳又是餐廳,放一張老式的大方桌,連走路都得側著身。
在工作中,除了因為重要公務趕時間,李宏塔都是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數十年間,他騎壞了四輛自行車,穿壞了五件雨衣、七雙膠鞋。直到後來民政廳搬遷,上班距離太遠,他才把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並笑稱:「這是與時俱進!」
不僅對自己,李宏塔對家人也是嚴格要求。兒子結婚時,單位同事前來祝賀並送了紅包,為了不破壞婚禮氣氛,李宏塔「照單全收」,但第二天便將所有的禮錢如數歸還。
「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李宏塔經常用這副對聯自勉,並以此教育子女,把李大釗先生的優良家風傳承下去。李葆華去世後,曾有記者問李宏塔:「你父親給你們留下了多少遺產?」他回答說:「我們不需要什麼遺產,李大釗先生的子孫有精神遺產就足夠了。」
二〇二一年七一前夕,李宏塔作為「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傳承人」,獲得「七一勳章」。在李宏塔看來,這份黨內最高榮譽並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革命先輩,他將勳章捐獻給了家鄉的李大釗先生故居,希望共產黨人的革命傳統、優良家風能夠代代相傳。
李宏塔之子李柔剛,在讀大三時,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鮮紅的黨旗下,李柔剛莊重地舉起右拳,許下錚錚誓言。
「記得宣讀到最後八個字『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時,心裡突然為之一震」,李柔剛後來回憶說,「『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這不正是是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一生的寫照嗎?」
大學畢業後,李柔剛矢志國防,紮根軍隊教育事業。二十多年裡他的足跡踏遍高原海島、大漠戈壁,走遍祖國邊防一線。他培養的學生遍佈全軍,很多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成為功臣模範,他自己也多次榮立功勳。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百多年來,李大釗先生一家四代,以求真務實的姿態對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賡續傳承,是無數忠心許黨、赤心為民的革命家庭的縮影。正是廣大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革命情懷,才能凝心聚力,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百年輝煌偉業。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儒家思想倡導的修齊治平,是對歷史經驗的智慧總結,數千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的起伏興衰,都充分證明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不同場合對修齊治平的為政理念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強調「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係黨風政風。」對廣大領導幹部提出了「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要求。
二〇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贏得民心。全黨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百年征程,風華正茂;永葆初心,砥礪前行。有革命傳統的傳承,有優良家風的賡續,走在新趕考路上的共產黨人,必定交上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
紅色家風代代傳,修齊治平譜新篇-第29集
今天是七一,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百年征程,一代代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無私奉獻,矢志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書寫了壯麗的時代篇章。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探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別有現實意義。
《大學》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提及共產黨人修身齊家的楷模,不能不說說中國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先生的家庭。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這是李大釗先生清儉一生把自己獻給民族解放事業的真實寫照。李大釗先生「勤政廉潔,慷慨助人」的家訓,也影響著他的後人堅守並踐行先人的優良家風,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李大釗先生在北京大學任職期間,待遇頗為優厚,可是他把大部分工資都用來支持黨的活動和接濟貧寒青年,常使自己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冬天因買不起煤球,家中冷如冰窖。李大釗先生本人也衣食節儉,經常是一塊大餅、一根大蔥地對付一頓。
有學生建議李大釗先生要注意增加營養,他笑笑說:「美味佳餚人皆追求,我何嘗不企享用,時下國難當頭,人民食不果腹,怎能只圖個人享受,不思勞苦大眾的疾苦呢?」
當時,為給兒子李葆華添置一件新棉袍,李大釗先生的夫人念叨了好幾年,可李大釗先生就是拿不出這筆「閑錢」。這年冬天,通過一家人平日的節衣縮食,終於為兒子縫製了一件新棉袍。就在這時,一名學生來訪,看著學生身著單衣,臉凍得發紫,李大釗於是就將兒子的新棉袍送給了他。
有人說他家孩子穿著土裡土氣,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李大釗先生卻認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質,應過度之要求,肩過度之負擔,鮮不氣竭聲嘶,疲於奔命。」「虛偽、奢侈、貪婪種種罪惡,皆因此過度之生活以叢滋矣。」
李大釗先生總是在日常點滴中教育、影響孩子。他和孩子們下的軍棋,棋盤是自己畫的,棋子也是自己做的。他對孩子們說:「自己做的軍棋玩起來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在任何小事上面去節省,餘下來以後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
李大釗先生簡朴的生活作風一直延續到生命最後一刻。一九二七年,先生被反動軍閥殺害,家裡的財產僅有一塊大洋。由於沒錢安葬,家人只好舉行公葬,向公眾募集安葬款項。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先生書寫過的這幅對聯,正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先生就義時年僅三十八歲,卻給後輩留下享用不盡的革命遺產和精神財富。
李大釗先生長子李葆華,先後擔任過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安徽省委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等職務,一生清正廉潔,始終信守「最好的家風就是父輩的言傳身教」。
李葆華在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時候,想盡辦法解決全國銀行系統住房緊缺問題。當廣廈萬間在全國拔地而起時,他仍舊住在簡陋的老房子裡,石灰牆,水泥地,三合板的傢具,沙發坐下去就是一個坑……
組織上多次要為李葆華調配新房,都被他謝絕。有一次,房管部門免費為住戶鋪設地板,李葆華當時不在家,家人開門讓工作人員進家施工,結果他回來發現後大發雷霆,批評家人浪費了國家財產。
曾經有人給他寄來幾包葡萄乾,他硬是讓家人把葡萄乾退回,連兒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也折價一同退款。他告訴兒子:「我們只有一個權力,那就是為人民服務,因為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物,這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幹的事。」
在子女教育上,李葆華絲毫不含糊,他總是給子女們講祖父李大釗先生的故事,並告訴他們:「你們的祖父是為革命犧牲的,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了,但並不代表任務完成了,革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你們要嚴於律己,不斷學習和進步。」
作為國家高級幹部,組織上給李葆華配備了專車,他嚴格遵守公車不許私用的規定,從不讓子女乘坐。孩子們從上學到工作,一直是騎自行車或坐公交。即便是女兒李樂群成家後,因懷孕即將臨產,他也只讓小兒子李亞中用自行車把她送到醫院。
李葆華克己奉公,一絲不苟,他常對家人說:「當人民群眾溫飽難濟之時,幹部的生活也必須艱苦,不允許搞特殊化。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在變化,但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能變,那就是共產黨的宗旨。這一點如果改變了,那就不是共產黨了。」
李亞中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多年,卻一直在副處級崗位上,眼看以前的下屬變成了自己的上級,李亞中一度心緒難平。李葆華看出他有些情緒,就教育他不要只想著當官,應當知足常樂。雖然李葆華身居高位,但他絕不會以權謀私,為子女的前程出面打招呼,而是教育子女要多為國家作貢獻,不要考慮個人得失。
李葆華的四個子女,從小聽著祖父的故事,看著父親的身體力行,久而久之,孩子們也知道了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繼承了祖輩流傳下來的淳樸家風。
李葆華次子李宏塔,曾在共青團安徽省委工作數年,當時組織準備提拔他,李宏塔卻有意推讓,給組織推薦了他在基層檢查工作時發現的一位人才。
一九八七年,李宏塔在經歷工作調動時,組織上徵求他的意見,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省民政廳,他說:「我希望能為百姓多做點事情,民政尤其實在,是給老百姓辦實事。」
李葆華得知兒子的選擇後,十分支持,還特別叮囑他:「民政連著民心,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事安排好!」
帶著父親的囑託,李宏塔調到民政廳後,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是在基層度過。他秉承父親的工作作風,去哪都是輕車簡從、不打招呼,直接深入基層訪貧問苦。每每看到處於窘境的困難群眾,李宏塔就會想起祖父李大釗先生救濟窮人時的樣子,總會情不自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甚至自掏腰包也在所不惜。
在李宏塔看來,做民政工作就是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困難群眾解愁。在民政廳擔任廳局級幹部的二十年裡,李宏塔做了不少惠及民生、增添福祉的好事,也留下諸多佳話。
任職期間,李宏塔曾先後四次主持民政廳分房工作,按照政策,李宏塔可以有一套自己的新房,但考慮到廳里人多房少,每次分房他都讓給了其他同志。直到一九九八年最後一次分房,那時李宏塔已經擔任廳長,想到許多年輕同志住房較差、需要改善,李宏塔又一次不顧妻子家人的埋怨,放棄了最後的機會。
就這樣,雖是廳局級幹部,十多年間李宏塔全家一直蝸居在一套55平方米的老房子裡。房子沒有裝修,也沒有好傢具,八平方米過道既是客廳又是餐廳,放一張老式的大方桌,連走路都得側著身。
在工作中,除了因為重要公務趕時間,李宏塔都是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數十年間,他騎壞了四輛自行車,穿壞了五件雨衣、七雙膠鞋。直到後來民政廳搬遷,上班距離太遠,他才把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並笑稱:「這是與時俱進!」
不僅對自己,李宏塔對家人也是嚴格要求。兒子結婚時,單位同事前來祝賀並送了紅包,為了不破壞婚禮氣氛,李宏塔「照單全收」,但第二天便將所有的禮錢如數歸還。
「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李宏塔經常用這副對聯自勉,並以此教育子女,把李大釗先生的優良家風傳承下去。李葆華去世後,曾有記者問李宏塔:「你父親給你們留下了多少遺產?」他回答說:「我們不需要什麼遺產,李大釗先生的子孫有精神遺產就足夠了。」
二〇二一年七一前夕,李宏塔作為「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傳承人」,獲得「七一勳章」。在李宏塔看來,這份黨內最高榮譽並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革命先輩,他將勳章捐獻給了家鄉的李大釗先生故居,希望共產黨人的革命傳統、優良家風能夠代代相傳。
李宏塔之子李柔剛,在讀大三時,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鮮紅的黨旗下,李柔剛莊重地舉起右拳,許下錚錚誓言。
「記得宣讀到最後八個字『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時,心裡突然為之一震」,李柔剛後來回憶說,「『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這不正是是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一生的寫照嗎?」
大學畢業後,李柔剛矢志國防,紮根軍隊教育事業。二十多年裡他的足跡踏遍高原海島、大漠戈壁,走遍祖國邊防一線。他培養的學生遍佈全軍,很多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成為功臣模範,他自己也多次榮立功勳。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百多年來,李大釗先生一家四代,以求真務實的姿態對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賡續傳承,是無數忠心許黨、赤心為民的革命家庭的縮影。正是廣大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革命情懷,才能凝心聚力,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百年輝煌偉業。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儒家思想倡導的修齊治平,是對歷史經驗的智慧總結,數千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的起伏興衰,都充分證明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不同場合對修齊治平的為政理念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強調「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係黨風政風。」對廣大領導幹部提出了「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要求。
二〇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贏得民心。全黨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百年征程,風華正茂;永葆初心,砥礪前行。有革命傳統的傳承,有優良家風的賡續,走在新趕考路上的共產黨人,必定交上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