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慈父的教誨-第28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牧羽。今天是父親節,想要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題目叫《慈父的教誨》。

  

  一、孝悌仁愛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世子,他的父親對祖父十分孝順,每天早、中、晚都會去給祖父請安,得知祖父一切安好便安心了,日復一日,從未間斷。若祖父身體不適,父親就愁容滿面,直到祖父康復才放心。

  父親對祖父的飲食也十分上心,每頓都要親自檢查飯菜的冷熱,搭配是否合理,並詢問侍臣祖父的進食情況,好適時調整菜譜。

  父親對祖父的孝心,世子看在眼裡,因此他對父親也同樣孝順。有一次父親身體欠佳,世子便衣不解帶地守在父親身旁。父親吃得少,他也吃得少;父親飯量增多,他才隨之增多。就這樣持續了二十多天,父親的病情才漸漸好轉。

  世子的父親不僅對祖父孝敬,更將這種孝心廣施於天下百姓。他以仁德治國,勤於政事,禮遇賢才,自己的生活卻很簡樸。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國運興盛,百姓安樂。

  父親去世後,世子繼承父志,效仿父德,重用賢良治國,國家日漸強大。當時的殷商王朝在殷紂王的殘酷統治下逐漸分崩離析,百姓苦不堪言。他親自率領諸侯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這位世子便是周文王姬昌的二兒子——周武王姬發。

  文王之子,大多仁德,第四子周公,孝順父母、友愛兄長,有治國之才,卻一生踐行「君臣有義,長幼有序」,輔助武王完成統一大業。

  武王去世後,周公又輔佐武王之子周成王平定叛亂、分封諸侯、制禮作樂(yuè)。在國家危難之時,周公不畏艱辛擔起輔國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時,他毅然還政於君,並時常提點周成王要節儉仁義,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一直被後世傳頌。

  文王以身作則,一生踐行忠孝仁義,給兒子武王和周公作出了最好的榜樣。武王和周公將父親的教誨發揚光大,為周朝八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忠君愛民

  無獨有偶,兩千多年後的北宋時期,也有一位這樣的父親,將孝義、忠君、愛民做到了極致。

  他兩歲喪父,母親無奈下帶著他改嫁,他也因此改了姓名。長大後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傷感不已,為報母恩,他決定遠行求學。數年寒窗苦學後,他終於考中進士,有了官職和俸祿,便立刻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以盡孝道。

  他一生「三進三出」,針砭時弊、直言規諫,不惜得罪權臣,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面對宦海浮沉、名利得失,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無論是作為戊邊將領、副宰相還是地方父母官,范公都恪盡職守,政績斐然。他心懷天下,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問題上,范公目光長遠,以身作則。他從小節儉自立,為官後雖高薪厚祿,卻不願子孫因此而養成好逸懶惰的習性,他便將俸祿養活了范氏家族三百戶人。

  晚年,為長(cháng)保子孫之福,范公出資購買義田千畝,成立范氏義莊,將田地所得,用於扶貧濟困、幫扶救急,以解范氏遠祖近親族人之危。

  他的四個孩子在他的教育下,個個聰穎非凡、勤儉節約、德才兼備。其中二兒子范純仁,為人孝義,在范仲淹去世後才出仕為官,他一生清廉勤勉,被後世稱為「布衣宰相」。他平易寬厚,從不疾言厲色對人,他堅持道義,毫不屈從。他仁慈忠恕,一生踐行「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一古訓。

  范純仁自布衣至相位,始終廉儉如一,他和兄弟們效仿父親,將家財投入范氏義莊。義莊從北宋至清末八百多年,期間經歷戰事和朝代更迭,在范氏子孫的悉心維護下,一直運行良好,對後世的慈善事業也影響深遠。范氏子孫秉承范公祖訓,賢能輩出,後代綿延八百年不絕。

  

  三、節儉惜福

  晚清時期,有一位女子,她出身名門,幼承家學,擅長書法詩文。所作楷書,雍穆渾厚。

  父親文能安邦,武能禦侮,在朝廷身居要職、位高權重,卻極為重視「勤」「儉」,並提倡:「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父親為家人制訂「功課單」,嚴格規定家人每天的工作量,並親自監督檢查。

  即使家裡有婢僕,父親仍要求她從小衣食自理,節儉惜福,她平時的穿戴也多是姐姐們替下的舊衣服。有一次,父親看見她穿的褲子綴有青花邊,顯得有些奢華,便嚴肅地批評了她,她聽聞父親訓示後,立刻回屋換了另一條樸素的褲子。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下,她從小養成了艱苦樸素的品格。

  出嫁後,她帶著父親給她的功課單,始終奉行如一。在夫家,她沒有半分嬌小姐的習氣,事必躬親,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和睦親鄰,凡事規矩,得到夫家長輩們的一致認同。她是丈夫的賢內助,對丈夫適時提點,以德規勸,即便丈夫事業受阻,她仍然保持清醒,勸其激流勇退。她與丈夫育有八子四女,夫妻和睦,婚姻美滿。由於她德才兼備,在丈夫去世後,她成為了整個家族的精神領袖。

  她對父親極為尊敬,每年必恭書父親的「忮(zhì)求詩」數遍,從一筆一畫中仔細體會父親的德行恩澤。她一生謹記父訓:「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子孫不賢,多積一錢,則多造一孽」。她同樣教導後輩:「留遺澤,惜餘福,需勤儉,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其子孫人才輩出。

  她遵從父親的養生之道,注重修身養性,起居定時,三餐多素,飯後千步,忌大喜大悲。她福壽雙全,享年九十而終。她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的小女兒,世稱「崇德老人」的曾紀芬。

  曾文正公對女兒的「勤儉」教育,使她養成了柔順謙和、勤勞簡樸、敦倫盡分的美德,這無疑是對她最慈祥的愛護,讓她在一生中惜福培福,最終得到真正的幸福。

  四、學會讀懂父親慈愛的教誨

  父親給孩子的印象,總是有些嚴肅,他們大多寡言少語,有時卻有些嘮叨,但他們總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嚴厲且慈愛的教誨。

  有一位朋友,平日喜好吃素,父親擔心她營養不夠,沒少嘮叨她,突然有一天,七十多歲的老父親特意去書店,給她買了一本素食營養的書。接過書的那一瞬間,她想起了小時候,父親每天騎著單車接送她上學,她常在後座上向父親提出各種問題,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她解答。

  她的父親是一位平凡的老實人,身體有些瘦弱,脾氣也有些古怪,不愛享受,夏天很少開空調,愛到處關燈,愛吃剩飯剩菜,愛自己種花種草,愛蓄水沖馬桶,不捨得扔東西,舊的物品總是用了再用。父親給她捎東西,總會拿塑料袋裝好,細心地系上繩子。父親做事不緊不慢,她還常常不耐煩。近四十歲的她終於發現,父親原來是個認真做事、節儉惜福的人,父親對她的教誨,早就蘊藏在點滴的身教中。

  不管父親是忠君為民的英雄,是勤勉敬業的官員,還是安守本分的百姓,不論他是慈祥還是嚴厲,父親背後那顆隱忍慈愛的心,無時無刻不在教育著我們。

  小時候,父親像一棵大樹,為母親和我們遮風擋雨,無論生活多麼不易,他們總是默默承受,只為讓家人生活無憂。然而,父親也會有老去的一天,他也會生病,也會孤獨。如果我們都能像文王、武王那樣,時時把父母放在心上,凡事以父母為先,體察父母的需要,將孝親落實到生活中的細節處,即使我們與父母相隔千里,也能讓他們感到溫暖與踏實。

  在這個美好的節日裡,祝天下的父親身體健康,安樂無憂。希望時光再慢些,讓他們慢些老去。願天下的兒女,都能讀懂慈父的教誨,遵從父訓,感念親恩,恭敬孝順。

  

  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是牧羽,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