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前一節課,我們共同分享了夏蓮老關於怎樣念佛的一首偈,這首偈的境界高深,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契入的。為什麼又和大家分享呢?因為我從網上的分享中,欣喜的發現有同修的修行境界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不是沒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根熟眾生或者是救苦救難菩薩的示現吧!

  一九四四年,夏蓮老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偈四首,廣為流傳,很多同修都知道這四首偈,今天,我們再一次分享夏蓮老這四首偈,一是對老人家的一種緬懷,二是能品出一種聖言的韻味吧!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關於這四首偈,黃念老有比較詳細的解釋。請同修們參看黃念老的《心聲錄》中的「蓮宗妙諦——淨語三則」。

  下面接著講這品經文最後一部分。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涅槃雖然是一條路,但方便有多門。有些初方便,初入手處。因此,有禪、有密、有教、有觀,種種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可以。八萬四千法門是方便說,不止八萬四千法門,而是無量,但歸元只有一個。「一路涅槃門」,涅槃三德——般若、解脫、法身。方便的多門中,究竟的方便在哪裡呢?本經大悲為根,菩提為因,度生用最方便的方法,才稱為究竟。究竟的方便就在往生。你在這個世界中修到見惑都斷了,無明都破盡了,那是十分難。許多工作要到淨土去做,有很多方便。修其他的法門,今生要超三界,是難行道。不管坐禪、修密,都要求往生極樂世界。蓮花精舍以求生極樂為共願,這是超出很多密教團體的地方。因為是求生淨剎,所以是易行道。至心信樂願意生,十念就生。

  淨土宗的正修就是持名。但是你修其他的,而能發願求生淨土,也能為彌陀所攝受。幽溪大師講《生無生論》時,天樂盈空。大師作《圓中鈔》《生無生論》,念了十萬遍《往生咒》往生了。所以只要至心迴向,都可以往生。比如考大學,高中畢業考大學,有同等學歷的也可以考,但還是高中畢業考上的多。正宗還是念佛好,不是正宗也可以。有個參禪的人問蕅益大師說:「我不參禪了,念佛吧!」大師說:「不用,把參禪功德迴向就可以了。」要圓融啊!不然就生出好多分別、執著。

  〖求生淨剎〗

  這一句殊勝極了,願要切!注意!這個「切」字很重要。「切」,就是非去不可,沒有第二個選擇。如果你的願不堅、不切,你往生不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現在有喜歡的人,或者有討厭的人,你也往生不了。為什麼?你喜歡誰是留戀,你討厭誰也是留戀,因為你喜歡誰,心裡老想著;你討厭誰,心裡也老想著。愛和恨是一樣的,喜歡和討厭是一樣的。都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留戀。這個道理你懂嗎?求生淨剎,有絲毫放不下都往生不了淨剎。

  下面請看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

  「淨土法門,理極高深,事甚簡易。由茲天資聰敏,知見超特者,每每視作愚夫愚婦之事,而不肯修持。豈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乎。彼以愚夫愚婦能修,遂並法門而藐視之。何不觀華嚴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者,尚須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乎。藐視淨土法門而不屑修,其餘華嚴將復視作何等。又於華嚴末後歸宗一著,為復尊重之也,為復藐視之耶。此無他,蓋未詳審通途、特別、法門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難易而致然也。使詳審之,能不附於華藏海眾之班,一致進行、同求往生乎。」

  這段開示,日念十遍,其義自見。

  第四十六品經文講完了。下面歸納一下要點。

  第四十六品經文有七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佛對淨土念佛法門的三番讚歎體現在哪幾句經文裡?這三番讚歎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你對讚歎有何感悟?

  「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

  第一番讚歎,「諸佛如來無上之法」。

  第二番讚歎,「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

  第三番讚歎,「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

  第二個要點,怎樣理解「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兩句經文?宣講《無量壽經》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無量壽經》難講,這是真的。為什麼?因為這部經是如來甚深之法(注意!甚深二字);是波羅蜜等菩薩之法;是能度彼岸之法。這個法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的。

  宣講《無量壽經》要具備的條件:

  講法人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加持;

  聽法人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加持;

  講法道場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加持。

  第三個要點,佛為什麼殷切咐囑菩薩守護大經?佛教我們怎樣守護大經?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

  怎樣守護大經?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第四個要點,最後八句話是全經經文的最後總結,也是這品經文的要點。這八句經文殊勝在什麼地方?這八句經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理事齊彰」;正行、助行都有;如來密藏整個全端,沒有絲毫保留。

  第五個要點,你怎麼理解「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從事持達理持,不能顛倒;從事持才有救,暗合道妙,你不知不覺就巧入無生了。

  「即凡心成佛心」,你這個凡心就成佛心了。這個法比別的法都殊勝。

  第六個要點,夏蓮老的四首偈,現在讀和過去讀有什麼不同感受?(思考題)

  第七個要點,「一路涅槃門」和八萬四千法門是什麼關係?怎樣正確認識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法門?

  下面開始講第四十七品經文。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這一品經文是歎德流通,文是七言頌,總共八首,可分三段。第一段,受持的人決定得生淨土;第二段,感歎佛法之難聞;第三段,重勸信受的人即得度。

  這一品經文以重頌的形式,說明一切眾生,由於過去生中所修的福、修的慧,善根成熟了,才能聞到這部經。

  請看下面經文: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這是第一首偈。

  往昔修了福、修了慧,才能聞到這個法。可見有緣見到經典,聽到這個法門,決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已曾供養諸如來」,你才能心生歡喜信這個事情。

  這一代的大眾,都是過去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接觸到這部經典和念佛法門,他們是本經的當機者,也就是受持本經的對象。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

  這是第二首偈。

  說明哪些人不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惡」是指十惡。造作十惡業的人、貢高我慢的人、懈怠懶惰的人、邪知邪見的人,這四種人不能相信這微妙之法,障礙他今生修學這個無上法門。在黑暗的夜裡,也不能給別人開導道路。

  有這些惡習的人,比如眼瞎,不見佛的大光明藏,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盲人自己都看不到路,如何能為別人指路。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古來祖師大德所謂的「以盲引盲」,盲人引導一群盲人,相牽入火坑。這是比喻。《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自己沒有找到超越三界的路,卻去帶領和指導別人,其結果是,令許多發心求正法者冤枉墮落,這樣的因果可背大了。也就是說,由於自己沒有正慧,誤導眾生障礙第一大法,障礙眾生這一生得度的機緣,障礙眾生這一生成佛的機會,罪過極其深重。

  以上之人,不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也不是《無量壽經》的受持者。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這是第三、第四兩首偈。

  這兩首偈是說明受持、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過去生中,曾經於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處種植善根。這一條,我們在座的同修,人人皆已具足。

  「救世之行」。「行」是現行,你現在真的有慈悲心,真發心續佛慧命,救助這些苦難眾生。也許是心裡有,但力量不足,佛說,你只要有真心,功德就圓滿。你沒有能力,我也沒有能力,能力從哪裡來?要依靠佛菩薩的加持。我複講《無量壽經》就是最好的例證。怎麼講出來的?諸佛如來威神加持講出來的。

  佛菩薩加持多少?這要看你發心的大小、真假而異。你發的心真、發的心大,諸佛菩薩威神加持亦大。你發的心小,發的心偏,諸佛菩薩也加持,加持的力也小。此乃「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的感真不真?大不大?一心一意的幫助苦難眾生能聞到正法,能在這一生得度,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此心可貴,此心一發,就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發心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怎樣去做?「聞已」是你聽到這部經,你能相信,能接受。「相信」是完全不懷疑。「受持」是完全接受。「持」是保持,念念都不離開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依此經典的標準,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與經相應,才是佛的好弟子。

  我們幫助別人,第一即是流通經典,把《無量壽經》和淨土念佛法門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流通經書要印得精美,使不信的人看到經本也生歡喜心,也珍惜、愛惜,這樣,助人的目標才達到。如果我們以草率之心去做,已失於恭敬。我們流通經書,絕不能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麼做因果背大了。應該印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誰的功德無量?你自己的功德無量。因為你幫助諸佛流通正法,沒有障礙正法,功德就無量。

  「讚演」。「讚」是讚歎;「演」是演說。讚和演都屬於弘揚。都是把這部經介紹和推薦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你講全部經好,講其中的一品經好,講一句偈好,講其中一、兩句也好,這都屬於「讚演」。特別是演,演裡讚,讚裡沒有演。演是要做到,即表演。怎麼表演?要把經義完全應用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做出來給大家看。

  「供養」是我們講這部經典、講這個法門,奉送給別人做禮物。我們每天念佛,真誠的給眾生迴向,這是供養。

  「如是」,像前面所說的,「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願望。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這兩句偈是佛給我們作證明,依教修行者,一定往生極樂國。

  怎樣做是依教奉行?做到下面五句話:「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就決定往生極樂國。

  在大劫難的時候,佛會現身接引你。一定要有信心,要真正相信佛所說的,無論遇到什麼災難,隨時皆可往生。

  這是佛為我們授記,真的給我們念佛人一顆定心丸,再也不懷疑。碰到什麼劫難,都不要慌張,都不要恐怖,一心念佛。這是佛在《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中說的,佛無妄語,接引定不失時。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這是第五、第六兩首偈。

  這兩首偈是讚歎佛的智慧難聞。

  世尊為什麼說〖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這實在是因為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不但是難信,而且是「極難信」。我們沒有智慧,若用我們自己的意思來推測,就錯了。不但我們不能推測佛的智慧,聲聞、緣覺、乃至等覺菩薩都沒有能力。佛的智慧只有諸佛知道。佛為我們說出這部經,是由他圓滿智慧中流出來的,所以等覺菩薩也不知道。等覺菩薩的智慧與佛比,還差甚多。所以諸佛圓滿智慧現前,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明瞭。不像說其他的經典,乃佛圓滿智慧中只流出少分,阿羅漢、菩薩們能完全理解;但《無量壽經》則非阿羅漢、菩薩們靠自己的能力能解的。《法華》會上,為什麼五千弟子退席?聽不懂,不信啊!

  小乘聖者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在極長的時間裡,如是思量佛的智慧。盡其神通智力亦不能知佛智。這裡也是告訴我們修學其他宗、其他法門、其他經論,都無法了解佛的智慧,所以說是「難信之法」。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這樣的經典,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才能開示,才能完全理解。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將十方佛讚判入流通分,非常有道理,與此處講的是一個意思。淨土法門,誰有資格承當流通的責任?只有諸佛。除佛之外,菩薩都沒有資格承擔流通大法。蕅益大師判得很有道理,我們在本經也看到了十方佛的讚歎。所以這部經與其他大乘經不一樣。其他經典,佛在經論裡常講,有五種人說經:佛弟子、天人、仙人、菩薩、佛。唯此《無量壽經》,除佛之外,另外四種人都說不出來。因為他們沒有圓滿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只看到局部,沒有看到全部。所以他只能說局部,不能說圓滿的,只此,淨土法門只有佛才有能力說。

  〖唯有世尊能開示〗

  如果不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憑我們自己修學的這點功夫,決定不能理解。所以一定要求「至誠感通」。求佛加持。如果不是佛加持,縱然是會說法的人,也沒辦法說。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這兩句偈是佛勸勉我們,人身難得佛難遇,信慧聞法難中之難。希望我們珍惜這無比殊勝的機緣,機緣難得,不得空過。要知道,我們聞到的是一切諸佛所說的第一法,焉能不格外珍惜!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這是第七首偈。

  前兩句偈〖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這是極其殊勝的文句,讀後韻味無窮,引人遐思。

  有不少人見此經文心生疑惑,釋迦牟尼講經是不是太過分?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毗盧遮那佛下的第一人;本經第二品教我們要「德遵普賢」,我們遵守普賢十大願的標準修行,如何超過普賢?有人提出懷疑,前面是「德遵普賢」,後面是「行超普賢」,是不是翻譯錯了?

  前面我們講了,這兩句偈是極其殊勝的文句,它殊勝在哪裡?又極其在哪裡?首先告訴大家,翻譯沒有錯,前面德遵普賢和後面行超普賢,都是梵文原文,不是翻譯有錯誤。不但沒有錯誤,而且顯現了釋迦牟尼佛無上至極的慈悲心。剖出心肝,把心肝都剖出來與大家相見。

  普賢是大行菩薩,表差別智,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願,廣大無際,供養無量,禮拜無量,一切一切都是無量。導歸極樂,利濟無盡,故稱願王。所以,本經來參加的聖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是在《無量壽經》裡,世尊在方便中又方便,圓頓中又圓頓,把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攝盡六度萬行、攝盡十大願王。這一切法,都融會在一句佛號裡,也就是普賢(代表差別智)的無邊行門,融會到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文殊代表根本智)。「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持名一法,廣含眾妙。普賢十大願王,十個大願,十中有十,就是一百,就是無窮無盡。導歸極樂,現在把一切願都攝在一句佛號裡。信願持名,從差別智又回到根本智上。又從根本起差別,又從差別回到根本,提高了,這就是行超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