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第三十八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八品經文要點
這一品經文有七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真正念佛,念到感應道交之時,「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當來」作何解釋?現前怎樣見佛?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佛?
「現前」指往生之前見佛。
「當來」指往生之後見佛。
佛教我們見佛的方法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注意!「一心」是關鍵。
我們念佛為什麼見不到佛?因為我們不是一心稱念,我們是亂心稱念、雜心稱念、妄心稱念。所以見不到佛。
第二個要點,「恭敬頂禮」中的「恭敬」有什麼重要意義?什麼是恭敬的心行?你怎樣理解「不誠無物」?
對阿彌陀佛有沒有恭敬心,決定你將來能不能往生西方。
老法師教誨我們的二十個字,就是恭敬的心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不誠無物」。人若不真誠,什麼都沒有。不真誠的人一事無成。
第三個要點,形式上的禮佛、拜佛,如同於「如踏碓舂米」,如「喊破喉嚨也枉然」一樣。你怎樣理解這兩個比喻?
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自欺欺人,消業障。
第四個要點:妄語、兩舌、惡口,罪業極大,尤其是兩舌、妄語,挑撥離間,引起紛爭,破壞六和,這是下拔舌地獄的罪業。你怎樣認識,怎樣改過?
發露懺悔,決不二過;向當事人懺悔,求得諒解;解開當事人之間的誤會,使其和好如初;決不冤枉一個人,決不損害一個人;平等對待一切眾生;處事、待人、接物要真誠。
第五個要點,怎樣認識和理解「萬法唯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清淨就現清淨法界,自性不清淨就現濁惡法界;「一切法由心想生」,心想佛時,心已經成佛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相應?我們念念有人我是非、念念中有貪瞋痴慢疑、念念中有分別執著。相應,現佛境界;不相應,則現濁惡境界。
第六個要點,學佛要想有成就,一定要破疑。
這個「疑」是學佛路上大障礙,危害極大。如不及時清除這個障礙,則將雙命皆丟(生命、慧命)。唐密經典裡常說咒的功德極為殊勝,但是我們有一句話要注意:「唯除於咒生疑。」你只要有疑,比如:「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念行不行呢?」這樣一來,那些功效自己就給否定了。你的自心就是佛,你一疑,功德就顯現不出來了。唯心所現,這個時候現的就是那個否定的結果。有這樣四句話:「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福力。」疑根就是罪根,疑不斷,如何斷罪?信力圓滿的時候,佛的力量全成你自己的力量。
第七個要點,如何領會第一義諦?
彭二林的《無量壽經起信論》說:
極樂和娑婆同一個法界,沒有彼此之分,也沒有東西之分;
極樂世界遍於娑婆,娑婆世界也遍於極樂。
有人向黃念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黃檗的《傳心法要》上面講的無所來、無所去。臨終看見什麼也不能跟著走,那麼我們往生怎麼辦?
黃念老是這樣回答的:「禪宗修的是法身境界,法身還得向上,所以須菩提無所來、無所去。那你臨終跟誰走?要知道往生是凡夫的事。你是凡夫,反正得有所去,所以不能不受後有,就不如受這個往生的後有。真能不受後有,那你就自由自在。你不能不受後有,那只有隨佛往生。」
這是不同的境界。往生的
下面我們開始講第三十九品經文。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彌勒菩薩在這一品經文裡,為我們作證明。證明諸佛如來所說的話句句真實。可以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才能生起信心不逆。
請看下面經文: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諸香華。徧佛剎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眾。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阿難和慈氏是本經的當機者,也就是他們是會眾的兩位代表,阿難是聲聞眾的代表,彌勒是菩薩眾的代表。
佛跟阿難和慈氏菩薩說:你們看沒看到極樂世界那些「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你們看沒看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諸香華」。香花灑到佛剎裡頭,看見了沒有?阿難回答看見了!色究竟天是淨居天,是天界上一個特殊的地方,是三禪天。外道也有到這個地方的。證不還果的人在淨居天。又問道:有沒有聽到阿彌陀佛法音宣流,遍布一切世界教化眾生?阿難說聽見了。
佛又說:你看沒看見佛國經行的大眾,在虛空裡遊,有的還住在虛空宮殿裡。不是建的,不用蓋,自然出現的。而且這種宮殿可以隨身,無所障礙,走到哪兒帶到哪兒。〖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這些你們都看見了嗎?
〖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
這句話很重要,你看沒看見極樂世界那些人在念佛相續?不是說念佛到往生就不念了,那恐怕往生不了。而是盡未來際,自然念佛相續。念佛到了極樂世界,正好念佛,沒有干擾。在我們這個世界,難得念幾句好的。這裡有眾鳥在虛空中,出種種法音,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們看見沒有?
彌勒回答:〖如佛所說。一一皆見〗,都看見了。
這就是現在佛、未來佛在這樣一個法會上,對極樂世界作個證明。為什麼佛經上專指這兩個人?因為阿難是結集經藏的,彌勒是當來下生的。佛滅度之後,佛法在世間要靠經典,阿難是結集經藏的,傳佛心印的也是他。迦葉之後,二祖就是阿難。傳授密法的還是他。阿難得到釋迦牟尼佛預先囑咐,要傳法給蓮花生大士。所以,佛把微妙法託付給這兩個人,這是大事因緣。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處於宮殿。又見眾生。於蓮華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緣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特別指到胎生。佛說你看見沒有?
彌勒說〖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
夜摩天,是時時都在高興、愉快的地方。胎生都如夜摩天人在宮殿之中。
同時我又看見眾生在蓮花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為什麼極樂世界的眾生,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這個胎生是借胎來說明,表示沒有「成人」,人的功能他沒有。暗不見天日,說明這一類的眾生,如同胎裡的小兒一樣。愚痴,沒有能力和智慧,疑惑沒盡,障礙還存在。見佛聞法,他聽不懂,所以不能見。用胎兒比喻,不是真正胞胎所生,而是自然化生。彌勒又問:何故彼國有這兩種?第四十品邊地疑城解答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接著講第四十品經文。
【邊地疑城第四十】
彌勒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人住胎者。為什麼會有「胎生」?世尊在此作了說明,「胎」是形容詞,不是真的。這一類往生的人,因為對淨土法門的「事」或「理」有疑惑,當然,疑惑不是很重,很重的疑惑怎能往生。輕微的疑惑,雖往生,也產生障礙,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所以比喻為「胎生」。就實際狀況來說,這些人還是蓮花化生,決沒有胎生的事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障礙?當然最主要的,是要讓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這些疑惑,如果有這些疑惑,將來往生,還是有障礙,雖然障礙也不怕,因為障礙是有限期,不是無限期的。因此,邊地疑城往生也非常殊勝,也很了不起。
關於這方面,印光大師亦有開示。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一段經文不長,但內容既廣又深。需要比較詳細的解釋一下。可以分為兩個小段來說,前面四句為第一小段;後面十句為第二小段。
我們先來說前面四句: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是世尊為我們說明「胎生」之因。這四句經文表達兩層意思:一是有的眾生做功德,但他們心中的疑惑沒斷;二是這些眾生「願生彼國」,他們求生淨土是實在的。這個「願」字非常重要,什麼心?半信半疑,但是他非常認真修積功德,求生淨土。只是帶著疑惑。如果沒有這個願,邊地疑城都沒分。
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信、願、行,缺少一個都不能往生。生邊地疑城的人,不能說他不信。不信,他怎麼能念佛?怎麼說更確切一些?他信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但他信的不純,有夾雜。這個夾雜是什麼?就是疑惑。「胎生」之因就是疑惑。
下面再看第二小段的十句話: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十句經文是世尊為我們說出的第一類往生邊地疑城的業因。
「不了佛智」這一句是總說。「佛智」就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了佛智」,就是不能了達佛的智慧。
下面四個就是「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於這四個智慧不能了達、疑惑不信。所以生邊地疑城。
簡要解釋一下四智。
第一,不思議智。即是「成所作智」。
佛有大智慧,能成就一切圓滿的誓願,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所不能。世出世間一切法中,沒有一樣是佛不能的,是佛做不到的。
第二,不可稱智。即是「妙觀察智」。
這種智慧是我們常講的無所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完全沒有障礙,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第三,大乘廣智。即是唯識裡所講的「平等性智」。
佛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
第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個智慧沒有與他相等的。
「倫」是同類。沒有與佛同類的,是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唯識經論裡稱為「大圓鏡智」。
經中說: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
不能信了佛的智慧,所以生了疑惑心。
下面我們廣攝曇鸞、元曉、峻諦、憬興這些法師的精華,綜合為四個方面:
第一,不信「不思議智」有大威力。
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能生。他不知道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這種人很多,他們認為:「我沒做什麼功德,就這麼念念行嗎?」佛號的功德,非思量所能及,唯佛與佛能究竟。廣說起來,一切萬法都是自力、他力,自攝、他攝,總之是信自、信他,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出種種法門。你怎麼能用凡夫有礙的情見、心意識,來懷疑如來的無礙妙法。一小面鏡子,能現萬種相;千年積薪(千年堆的乾柴),一火燒盡(一個洋火頭能把它燒盡)。森林大火也如此。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疑義。第一就破這個,因為他不相信這個不思議智,對持名懷疑,認為念佛只是死了能得點好處,或陰間多點元寶,不能相信如是的功德。
第二,不信「不可稱智」。
佛智沒有對待,離四句,絕百非。眾生都在這個四句百非之內。曇鸞大師的話:「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絕了對待,沒有對待,沒有相形相待的東西,也不可稱量。為什麼這麼說?說法若是有,必有一個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也應有一個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因此「佛冥諸法」(放下諸法)。知有的智,知無的智,沒有對待,沒對立面,「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佛是知,是神會的立論,後來他不下去了);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雙非,也不是知、也不是不知來取佛,也不知道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四句之內,都是有過,都不正確。離四句再說出一句來,就沒說的了。眾生就那麼點本事,全不對。離此四句,即離百非。這個法,本體離開了對待。
《楞嚴》的話最好(要抓兩頭,抓一個先滅的《楞嚴》,抓一個最後滅的《無量壽》),佛說:「你是文殊嗎?」文殊說:「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我真文殊,沒有說是文殊;如果說是文殊,就兩個文殊。說是說非,早已成了對待,兩個文殊就成了虛妄。
所以這個智慧離四句、絕百非。絕諸對待,思量所不能及,不可稱、不可說。從這個智慧流現出來的念佛法門,功德也是不可說,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可說。你不能生信,卻懷疑,就叫做不了不可稱智。
第三,不信「大乘廣智」。
懷疑佛不能度盡一切眾生:「這麼多眾生,佛一個人怎麼能度得了。」懷疑一切念佛的眾生怎麼都能往生,對阿彌陀佛起了一個有限度的想法:「這麼多人都到極樂世界,那裡裝得下嗎?」這些都是超情離見的事,十方的國土都叫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切用言說總是表達不清楚。對治此疑,故說「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欲明佛智,無不運載。要運載一切都入無餘涅槃,所以稱為大乘。法門是能運載的,所以運載無限無際沒有一個限度,沒有一個邊際。無量無邊都能度,所以稱為「廣智」。另一方面,於一切法知之窮盡,知之到窮其源盡其有、徹其根本,是名「大乘廣智」。一切都能知道這個程度,才能廣契群機。對某個法能度哪些人,適合什麼人,無所不知,「悉皆度脫」。對於眾生,窮其根,知其所有,無際無餘地度一切眾生,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前幾十年有個比丘尼(五台山普壽寺通願老法師),死了之後天靈蓋燒不化,上面有「心作心是」四個字。這樣的祥瑞,說明心作心是的重要。(這是黃念老講的)
這個法門令一切有情從念佛而入無念。第一義諦說了很多理,凡夫無從下手。有很多人認為這個高,你們那個膚淺,他要從理入。實際上他又是妄生分別。理,你入不了,有一位老先生自以為自己就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黃念老婉轉的給他指出:佛經上的話不錯,但是我們用不上。要做到於一切環境之中,隨時隨地沒有執著。這是彌勒菩薩的唯識觀,一切都是識所現。凡夫知道這個理,可是保證他吃得好,他就高興;吃不好,他就皺眉。這就是騙自己,還叫修唯識觀嗎?只是理論而已,實際卻用不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都要達到這個境界。《彌陀要解》有一句話:「從事持達理持,」就是從有念入無念。理持是大家做不到的,事持是可以做。阿彌陀佛是大悲慈父,大恩大德,這是最巧妙的方法。
黃念老在二十歲時看《金剛經》悟出一個道理來,就是「無住生心」,但是凡夫用不上。後來想,只有念佛是最可行的方法。又一轉念,可能持咒更好。那時對密宗一點也不懂,念佛還多個佛字,佛見。念咒,佛的念頭沒有了,就是聲音。從事持達理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我們沒辦法,並不是捨棄。叫你自己先修著,光說不行,光嘴說天下就大亂了。鬥爭堅固,我說我的好,說你的不好,就跟他們一樣了。要以身弘道,而不只是說。顯神通是更大的錯誤。真正的信心堅定,一天天明白了,一天天慈悲了,就不會放棄。堅決的修下去,給大家做榜樣。不要跟人家去抬杠,陷入爭論,是非越扯越多。對於帶業往生,一直有爭論,黃念老在的時候,有人勸他出來說這件事情,他說,我不介入,這個扯不清。
只要堅持信念,我們就是事持,就是有念,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殊勝就在這兒。「從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蕅益大師的這兩句話,把淨土法門的理事都解釋圓融了。從事持達理持,凡心就成佛心了,直截了當,所以能令念佛的眾生都生淨土,這叫「大乘廣智」。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第三十八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八品經文要點
這一品經文有七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真正念佛,念到感應道交之時,「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當來」作何解釋?現前怎樣見佛?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佛?
「現前」指往生之前見佛。
「當來」指往生之後見佛。
佛教我們見佛的方法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注意!「一心」是關鍵。
我們念佛為什麼見不到佛?因為我們不是一心稱念,我們是亂心稱念、雜心稱念、妄心稱念。所以見不到佛。
第二個要點,「恭敬頂禮」中的「恭敬」有什麼重要意義?什麼是恭敬的心行?你怎樣理解「不誠無物」?
對阿彌陀佛有沒有恭敬心,決定你將來能不能往生西方。
老法師教誨我們的二十個字,就是恭敬的心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不誠無物」。人若不真誠,什麼都沒有。不真誠的人一事無成。
第三個要點,形式上的禮佛、拜佛,如同於「如踏碓舂米」,如「喊破喉嚨也枉然」一樣。你怎樣理解這兩個比喻?
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自欺欺人,消業障。
第四個要點:妄語、兩舌、惡口,罪業極大,尤其是兩舌、妄語,挑撥離間,引起紛爭,破壞六和,這是下拔舌地獄的罪業。你怎樣認識,怎樣改過?
發露懺悔,決不二過;向當事人懺悔,求得諒解;解開當事人之間的誤會,使其和好如初;決不冤枉一個人,決不損害一個人;平等對待一切眾生;處事、待人、接物要真誠。
第五個要點,怎樣認識和理解「萬法唯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清淨就現清淨法界,自性不清淨就現濁惡法界;「一切法由心想生」,心想佛時,心已經成佛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相應?我們念念有人我是非、念念中有貪瞋痴慢疑、念念中有分別執著。相應,現佛境界;不相應,則現濁惡境界。
第六個要點,學佛要想有成就,一定要破疑。
這個「疑」是學佛路上大障礙,危害極大。如不及時清除這個障礙,則將雙命皆丟(生命、慧命)。唐密經典裡常說咒的功德極為殊勝,但是我們有一句話要注意:「唯除於咒生疑。」你只要有疑,比如:「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念行不行呢?」這樣一來,那些功效自己就給否定了。你的自心就是佛,你一疑,功德就顯現不出來了。唯心所現,這個時候現的就是那個否定的結果。有這樣四句話:「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福力。」疑根就是罪根,疑不斷,如何斷罪?信力圓滿的時候,佛的力量全成你自己的力量。
第七個要點,如何領會第一義諦?
彭二林的《無量壽經起信論》說:
極樂和娑婆同一個法界,沒有彼此之分,也沒有東西之分;
極樂世界遍於娑婆,娑婆世界也遍於極樂。
有人向黃念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黃檗的《傳心法要》上面講的無所來、無所去。臨終看見什麼也不能跟著走,那麼我們往生怎麼辦?
黃念老是這樣回答的:「禪宗修的是法身境界,法身還得向上,所以須菩提無所來、無所去。那你臨終跟誰走?要知道往生是凡夫的事。你是凡夫,反正得有所去,所以不能不受後有,就不如受這個往生的後有。真能不受後有,那你就自由自在。你不能不受後有,那只有隨佛往生。」
這是不同的境界。往生的
下面我們開始講第三十九品經文。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彌勒菩薩在這一品經文裡,為我們作證明。證明諸佛如來所說的話句句真實。可以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才能生起信心不逆。
請看下面經文: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諸香華。徧佛剎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眾。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阿難和慈氏是本經的當機者,也就是他們是會眾的兩位代表,阿難是聲聞眾的代表,彌勒是菩薩眾的代表。
佛跟阿難和慈氏菩薩說:你們看沒看到極樂世界那些「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你們看沒看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諸香華」。香花灑到佛剎裡頭,看見了沒有?阿難回答看見了!色究竟天是淨居天,是天界上一個特殊的地方,是三禪天。外道也有到這個地方的。證不還果的人在淨居天。又問道:有沒有聽到阿彌陀佛法音宣流,遍布一切世界教化眾生?阿難說聽見了。
佛又說:你看沒看見佛國經行的大眾,在虛空裡遊,有的還住在虛空宮殿裡。不是建的,不用蓋,自然出現的。而且這種宮殿可以隨身,無所障礙,走到哪兒帶到哪兒。〖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這些你們都看見了嗎?
〖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
這句話很重要,你看沒看見極樂世界那些人在念佛相續?不是說念佛到往生就不念了,那恐怕往生不了。而是盡未來際,自然念佛相續。念佛到了極樂世界,正好念佛,沒有干擾。在我們這個世界,難得念幾句好的。這裡有眾鳥在虛空中,出種種法音,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們看見沒有?
彌勒回答:〖如佛所說。一一皆見〗,都看見了。
這就是現在佛、未來佛在這樣一個法會上,對極樂世界作個證明。為什麼佛經上專指這兩個人?因為阿難是結集經藏的,彌勒是當來下生的。佛滅度之後,佛法在世間要靠經典,阿難是結集經藏的,傳佛心印的也是他。迦葉之後,二祖就是阿難。傳授密法的還是他。阿難得到釋迦牟尼佛預先囑咐,要傳法給蓮花生大士。所以,佛把微妙法託付給這兩個人,這是大事因緣。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處於宮殿。又見眾生。於蓮華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緣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特別指到胎生。佛說你看見沒有?
彌勒說〖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
夜摩天,是時時都在高興、愉快的地方。胎生都如夜摩天人在宮殿之中。
同時我又看見眾生在蓮花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為什麼極樂世界的眾生,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這個胎生是借胎來說明,表示沒有「成人」,人的功能他沒有。暗不見天日,說明這一類的眾生,如同胎裡的小兒一樣。愚痴,沒有能力和智慧,疑惑沒盡,障礙還存在。見佛聞法,他聽不懂,所以不能見。用胎兒比喻,不是真正胞胎所生,而是自然化生。彌勒又問:何故彼國有這兩種?第四十品邊地疑城解答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接著講第四十品經文。
【邊地疑城第四十】
彌勒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人住胎者。為什麼會有「胎生」?世尊在此作了說明,「胎」是形容詞,不是真的。這一類往生的人,因為對淨土法門的「事」或「理」有疑惑,當然,疑惑不是很重,很重的疑惑怎能往生。輕微的疑惑,雖往生,也產生障礙,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所以比喻為「胎生」。就實際狀況來說,這些人還是蓮花化生,決沒有胎生的事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障礙?當然最主要的,是要讓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這些疑惑,如果有這些疑惑,將來往生,還是有障礙,雖然障礙也不怕,因為障礙是有限期,不是無限期的。因此,邊地疑城往生也非常殊勝,也很了不起。
關於這方面,印光大師亦有開示。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一段經文不長,但內容既廣又深。需要比較詳細的解釋一下。可以分為兩個小段來說,前面四句為第一小段;後面十句為第二小段。
我們先來說前面四句: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是世尊為我們說明「胎生」之因。這四句經文表達兩層意思:一是有的眾生做功德,但他們心中的疑惑沒斷;二是這些眾生「願生彼國」,他們求生淨土是實在的。這個「願」字非常重要,什麼心?半信半疑,但是他非常認真修積功德,求生淨土。只是帶著疑惑。如果沒有這個願,邊地疑城都沒分。
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信、願、行,缺少一個都不能往生。生邊地疑城的人,不能說他不信。不信,他怎麼能念佛?怎麼說更確切一些?他信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但他信的不純,有夾雜。這個夾雜是什麼?就是疑惑。「胎生」之因就是疑惑。
下面再看第二小段的十句話: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十句經文是世尊為我們說出的第一類往生邊地疑城的業因。
「不了佛智」這一句是總說。「佛智」就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了佛智」,就是不能了達佛的智慧。
下面四個就是「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於這四個智慧不能了達、疑惑不信。所以生邊地疑城。
簡要解釋一下四智。
第一,不思議智。即是「成所作智」。
佛有大智慧,能成就一切圓滿的誓願,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所不能。世出世間一切法中,沒有一樣是佛不能的,是佛做不到的。
第二,不可稱智。即是「妙觀察智」。
這種智慧是我們常講的無所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完全沒有障礙,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第三,大乘廣智。即是唯識裡所講的「平等性智」。
佛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
第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個智慧沒有與他相等的。
「倫」是同類。沒有與佛同類的,是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唯識經論裡稱為「大圓鏡智」。
經中說: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
不能信了佛的智慧,所以生了疑惑心。
下面我們廣攝曇鸞、元曉、峻諦、憬興這些法師的精華,綜合為四個方面:
第一,不信「不思議智」有大威力。
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能生。他不知道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這種人很多,他們認為:「我沒做什麼功德,就這麼念念行嗎?」佛號的功德,非思量所能及,唯佛與佛能究竟。廣說起來,一切萬法都是自力、他力,自攝、他攝,總之是信自、信他,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出種種法門。你怎麼能用凡夫有礙的情見、心意識,來懷疑如來的無礙妙法。一小面鏡子,能現萬種相;千年積薪(千年堆的乾柴),一火燒盡(一個洋火頭能把它燒盡)。森林大火也如此。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疑義。第一就破這個,因為他不相信這個不思議智,對持名懷疑,認為念佛只是死了能得點好處,或陰間多點元寶,不能相信如是的功德。
第二,不信「不可稱智」。
佛智沒有對待,離四句,絕百非。眾生都在這個四句百非之內。曇鸞大師的話:「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絕了對待,沒有對待,沒有相形相待的東西,也不可稱量。為什麼這麼說?說法若是有,必有一個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也應有一個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因此「佛冥諸法」(放下諸法)。知有的智,知無的智,沒有對待,沒對立面,「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佛是知,是神會的立論,後來他不下去了);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雙非,也不是知、也不是不知來取佛,也不知道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四句之內,都是有過,都不正確。離四句再說出一句來,就沒說的了。眾生就那麼點本事,全不對。離此四句,即離百非。這個法,本體離開了對待。
《楞嚴》的話最好(要抓兩頭,抓一個先滅的《楞嚴》,抓一個最後滅的《無量壽》),佛說:「你是文殊嗎?」文殊說:「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我真文殊,沒有說是文殊;如果說是文殊,就兩個文殊。說是說非,早已成了對待,兩個文殊就成了虛妄。
所以這個智慧離四句、絕百非。絕諸對待,思量所不能及,不可稱、不可說。從這個智慧流現出來的念佛法門,功德也是不可說,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可說。你不能生信,卻懷疑,就叫做不了不可稱智。
第三,不信「大乘廣智」。
懷疑佛不能度盡一切眾生:「這麼多眾生,佛一個人怎麼能度得了。」懷疑一切念佛的眾生怎麼都能往生,對阿彌陀佛起了一個有限度的想法:「這麼多人都到極樂世界,那裡裝得下嗎?」這些都是超情離見的事,十方的國土都叫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切用言說總是表達不清楚。對治此疑,故說「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欲明佛智,無不運載。要運載一切都入無餘涅槃,所以稱為大乘。法門是能運載的,所以運載無限無際沒有一個限度,沒有一個邊際。無量無邊都能度,所以稱為「廣智」。另一方面,於一切法知之窮盡,知之到窮其源盡其有、徹其根本,是名「大乘廣智」。一切都能知道這個程度,才能廣契群機。對某個法能度哪些人,適合什麼人,無所不知,「悉皆度脫」。對於眾生,窮其根,知其所有,無際無餘地度一切眾生,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前幾十年有個比丘尼(五台山普壽寺通願老法師),死了之後天靈蓋燒不化,上面有「心作心是」四個字。這樣的祥瑞,說明心作心是的重要。(這是黃念老講的)
這個法門令一切有情從念佛而入無念。第一義諦說了很多理,凡夫無從下手。有很多人認為這個高,你們那個膚淺,他要從理入。實際上他又是妄生分別。理,你入不了,有一位老先生自以為自己就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黃念老婉轉的給他指出:佛經上的話不錯,但是我們用不上。要做到於一切環境之中,隨時隨地沒有執著。這是彌勒菩薩的唯識觀,一切都是識所現。凡夫知道這個理,可是保證他吃得好,他就高興;吃不好,他就皺眉。這就是騙自己,還叫修唯識觀嗎?只是理論而已,實際卻用不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都要達到這個境界。《彌陀要解》有一句話:「從事持達理持,」就是從有念入無念。理持是大家做不到的,事持是可以做。阿彌陀佛是大悲慈父,大恩大德,這是最巧妙的方法。
黃念老在二十歲時看《金剛經》悟出一個道理來,就是「無住生心」,但是凡夫用不上。後來想,只有念佛是最可行的方法。又一轉念,可能持咒更好。那時對密宗一點也不懂,念佛還多個佛字,佛見。念咒,佛的念頭沒有了,就是聲音。從事持達理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我們沒辦法,並不是捨棄。叫你自己先修著,光說不行,光嘴說天下就大亂了。鬥爭堅固,我說我的好,說你的不好,就跟他們一樣了。要以身弘道,而不只是說。顯神通是更大的錯誤。真正的信心堅定,一天天明白了,一天天慈悲了,就不會放棄。堅決的修下去,給大家做榜樣。不要跟人家去抬杠,陷入爭論,是非越扯越多。對於帶業往生,一直有爭論,黃念老在的時候,有人勸他出來說這件事情,他說,我不介入,這個扯不清。
只要堅持信念,我們就是事持,就是有念,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殊勝就在這兒。「從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蕅益大師的這兩句話,把淨土法門的理事都解釋圓融了。從事持達理持,凡心就成佛心了,直截了當,所以能令念佛的眾生都生淨土,這叫「大乘廣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