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一節課的內容往下講。
〖我於此世作佛〗
這一句裡的「佛」是師的意思。佛是天人師,他的職責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靠緣分,看機緣有沒有成熟。
什麼是緣分?眾生喜歡不喜歡接受他的教化,這就是「緣」,眾生喜歡,緣就成熟。哪個地方眾生喜歡,佛就到哪裡去教化。據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安居過,佛一生勞碌奔波。到處說經講道從未休息。
〖以善攻惡〗
這是佛的教學方法。「攻」是對治的意思。
眾生有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還有許多惡習氣,這些習氣,是多生多劫積累的。有的是這一生中從小養成的壞習慣。今天遇到佛,佛教人們很多善法,對治這些惡法。惡習、惡業要是不改,必定嘗到惡報。這一生生活就很痛苦。如果能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愈來愈美滿。佛陀的教學法,目的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得到幸福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這些確實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願望,願望要靠教育來實現。唯有佛陀教育能把許多人的見解、行持拉近。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使人們的見解,思想差距不要太大,維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陀現前的教育方針。
〖拔生死之苦〗
這一句是佛陀教育的深遠宗旨。
佛陀教育不僅令眾生一生得到幸福美滿,還要照顧來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來生,就不是圓滿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講這一世。孔孟也教我們「以善攻惡」,但是沒有「拔生死之苦」。佛陀教育的圓滿,是不僅教我們這一生得幸福美滿,而且教我們生生世世都得圓滿。這是世間所有一切教學、宗教、科技,都達不到的,唯獨佛法能達到。佛法的教學非常開明,應機施教,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裡就講得非常明確,世尊開了無量的法門,不是讓人們都要學的,是為無量不同根性的人開的。
比如,修定的人可以修禪定,他在那個教學法裡能得到利益,能得到成就;心胸狹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歡喜,認為這樣很莊嚴。由此可知,眾生根性不同,佛就用不同的方法來度化。
比如,喜歡很活潑、很開放,什麼事都不要那麼約束,不要那麼拘謹,佛就用大乘佛法來教你。明瞭事實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以認為,我修學這個法門就可以批評別人,誹謗別人。因為我們的根性不同,觀念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學的方法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比如,我們向外國人介紹佛法,佛法講求「孝親尊師」,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外國人對父母、對老師就像對朋友一樣,恭敬程度不夠,沒有孝養的觀念。中國人對親師有十分恭敬心,他們有一分就很難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們,決定不能以中國人的標準。見到佛像要磕頭,要拜三拜,這些規矩嚇得外國人再也不敢來。所以我們教他合掌問訊,他可以做到。這樣就好,就很難得,不必要求他頂禮。飲食上,他們肉食慣了,還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學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由於我們沒有能力觀機,往往把眾生學佛的因緣斷了,使他們對佛教產生恐懼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門,這是我們的過失。殊不知佛法通權達變,沒有定法。尤其是近代,像黃念老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禮拜,都是屬於形式,形式沒有關係,實質最重要。這樣佛法才能普遍弘揚全世界。
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比起其他經典法門殊勝在哪裡?《無量壽經》真的比較開放,本經要求的,可以說現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臥,是最不講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淨心。這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這樣才能普遍讓人接受。才能利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才能普度一切眾生。它不重形式,完全著重實質。心清淨、心慈悲、心真實,以這個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方法「拔生死之苦」。這一句是教我們了生死,出輪迴。切記!唯有念佛法門能「拔生死之苦」。
請看印光大師的兩段教誡:
「佛念眾生,比眾生念佛,當切百千萬倍。若肯依佛言教,念佛求生西方,決不至仍留娑婆。」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淨土一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功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願。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於了生死無望也。何幸得遇此法,雖無大根,能自斷惑。而帶業往生,速出生死,又何歉憾乎。然此一法,統攝一切。能自斷惑,自了生死者。猶須回心嚮往,方可速登佛地。切勿謂此為淺近之法,以為愚夫愚婦之所從事者,則當自得其益也。」
印祖這兩段教誡,作為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我們,要細細的品讀。你會品出法喜來的。為什麼?品明白了,恭喜你,你的生死根拔掉了。
〖令獲五德〗
「五德」是五善。這是黃念老的解釋。
老法師的解釋是:「五德」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圓滿,就成佛。所以,同修們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須知作佛要自人天小法做起。人天小法發揚光大就是菩薩法,就是佛法。
我們注意到沒有,許多畫的佛像,佛頂上有三個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譯文寫的。它的發音是「嗡阿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嗡」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代表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十善的圓滿;十善做圓滿,就是三業清淨。佛與凡夫不一樣,凡夫三業不清淨,三業都染;菩薩修「洒心易行」,斷惡修善還沒有做到圓滿,圓滿即是成佛。
〖升無為之安〗
達到無為之安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這個無為法就是常樂我淨、究竟真常。獲五德後,一步一步能得無為法。「升」是進展,晉升。不斷地向上提升,這樣才能獲得「無為」,也可以說是證得「無為」,才是真正之「安」,安樂才真正達到圓滿。如果沒有真正證得「無為」,所受的安樂僅止於現階段。在現實這個階段得到相似的安樂,不是真的。真實的安樂一定要證得無為。
什麼是「無為」?無為的對面是有為;知道什麼是有為,就知道什麼是無為。簡單的說,有為就是有生滅。什麼是生滅?妄想生滅,起心動念,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只要有念頭,就在有為法中,這種安樂就不是究竟。什麼時候沒有生滅妄念,這個境界最低限度是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不行,「事一心不亂」這在生滅範圍,只是有很深的定力,把妄念壓住。稱它「不生」,其實是「伏」,不是把妄念除滅,只是伏住它,因此還不是究竟。證得理一心,智慧開,有為、無為,一如不二了,便是真正「無為」現前,這才得到真正圓滿的安樂。這叫「升無為之安。」
這種理論、方法,這種殊勝的境界,除佛法之外,是其他學術所沒有的。在這個世間,中國、外國的教學裡沒有,宗教裡沒有,科技裡也沒有,唯獨佛法有,所以佛法教學稱為最殊勝、最圓滿。我們學佛就是要「升無為之安」,果然得到這種境界,在圓教而言,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薩;在別教是初地菩薩果位。我們凡夫業障深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這一生中能不能證得?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假如不是我們世間凡夫能證得的,佛決定不說,佛說了沒有意義,說的我們都做不到,豈不是開玩笑嗎?佛講經說法沒有戲論。留在世間的經典裡所講的,都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得到的,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
什麼人能做到?老實人可以做到,因為老實人聽話。凡是做不到的,都是不老實的人。肯聽話的人,是老實人;意見多,不肯聽話的,不是老實人。百分之百聽話,完全依照經典教導,依教奉行的人,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這個境界。凡是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對佛的教訓沒有完全做到,這個過失不在佛,不在理論,不在方法;在我們自己,自己學習的心態有問題。佛說這些話,實在是苦口婆心的開導我們。
請看下面經文: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
「般泥洹」,梵語音譯,義為「入般涅槃」,就是「入滅」的意思。佛的化緣已盡,將來要入滅,不再住在這個世間。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我將來入般涅槃之後,經道會一天一天滅下去。
「經道」就是佛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離苦得樂的理論與方法。佛所傳給我們的理論與方法,因為去佛久遠,逐漸變質。最後也會在這個世間消失。佛的教學變質了,如現在的佛教變成宗教,變成迷信,這就是「經道漸滅」。佛法本來是破迷開悟的,現在學佛人愈學愈迷,就是「經道漸滅」的現象。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須恢復它教學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行。
《法滅盡經》說《首楞嚴》先滅,然後一部一部都要滅,最後就剩一部《無量壽經》。
〖人民諂偽。復為眾惡〗
這是「經道漸滅」必然產生的社會現象。
「諂偽」,就是不老實、不實在,虛偽、欺詐。今天這個世界果然如此,人與人之間不講信用,不守法度。學佛的四眾弟子,同樣也克制不了自己的煩惱、迷惑、習氣、染著,也犯大過。「為」是造作。這是說眾生舊習氣現前,又復造惡,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拍馬、吹牛、欺詐、不老實。「復為眾惡」,又都來做種種惡事。
〖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五痛」是指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燒」是來世地獄苦報。作惡之人,將來墮落三途的愈來愈多。「久後」指的就是我們現在。
我們距離佛在世時已有三千多年,時間這麼長久,造惡受報愈來愈嚴重。這是說當今社會的狀況,怎樣挽救這個世界?佛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這三句經文是佛在教導我們挽救世運之道。
我們自己得到這部經,從這部經典裡學到自己幸福美滿的方法;我們也希望一切人,個個一生中都幸福美滿。我們有義務把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人,推薦給大眾,希望人人都能明瞭。這是佛對大眾的囑咐。讓大家互相教導、告誡,讓大家於佛的經法無得犯也,不要犯道禁,不要破戒。彰顯佛的無限慈悲。
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當機。合掌代表大眾回道:
〖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可是佛這樣慈悲、哀憫,全給度了,這句話很重要。
本經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受佛這樣重要的教誨,大家都不敢違反,不敢把它忘掉。
「不敢」兩個字就包括仰信,有感恩的意思。因為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就是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放棄你自己的意思。你已經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對佛的教導雖一時還不能完全接受,最大的方便就是仰信。佛是這麼教導的,先信再說,而後你再去念經,再去思惟。佛有加被力、攝受力,你就可以信。智慧不夠,應該仰信。信了就不能忘掉,不能違反。
佛對於一切眾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幫助。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慈哀」眾生。
佛在此法會中的教誨,真是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唯恐我們疏忽大意,所以重重教誨。我們要記住,要感恩,要依教奉行。佛的教訓決定不能違背,決定不能忘記,一定要遵守。這樣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能幫助這個社會,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類必須自己救自己,不自救就是死路一條。怎樣自救?依佛教誨去做。我們有責任、有信心,讓社會安定回歸,讓世界和平回歸。
請看印光大師的教誡:
「果具真信切願,萬中決不漏一。末世眾生,唯此一法,堪為恃怙。以故法運愈晚,此法愈當機,善知識提倡愈切。」
「須知欲學佛,必須先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起。倘所行所存,與佛相悖,則縱終日念佛,其利益甚小。如種嘉禾於沙硵之地,則難得大有收成。但常念佛,自可了無所憾矣。」
「欲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知因識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須與佛合。若與佛悖,則縱能念佛,亦難往生。以感應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慚愧,大怖畏。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則萬無一失,各得往生。」
「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愛無偏黨,常欲度脫。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雖絕無信心之一闡提輩,亦無一念棄捨之心。」
「近世之人,多務虛名,不修實行。口雖念佛,心與佛違。譬如藥忌並服,何能愈病。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決不許其稍住頃刻。必使心中淨無瑕穢,如淨琉璃,內含寶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持名,決定求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若有一念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即修持精純,亦名違背佛教。雖種善根,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
下面總結第三十七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七品經文有十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降生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幫助眾生「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他給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證明;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怎樣能夠達到這個最終目的?效仿釋迦牟尼佛,能夠依教奉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能夠辦好這件大事。
第二個要點,如貧得寶,對於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同修來說,這個「寶」是什麼?你認識這個「寶」嗎?談談你對「寶」的認識。
第三個要點,什麼是德本?怎樣植種德本?
德本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
第二種解釋,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眾德之本。
怎樣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
第四個要點,什麼是真正的精進?
真正的精進就是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三個「不」真做到了,你今生一定成就。
第五個要點,大道至簡,你認可這個理念嗎?為什麼我們學佛多年,煩惱依然如故,沒有學出健康來,沒有學出快樂來,沒有學出法喜來?
學佛要作減法,不能作加法,要把複雜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不能把簡單的事情變成複雜的。大道至簡嘛!
第六個要點,下面一段經文你是怎樣理解的?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說:「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第七個要點,你怎樣認識「一日一夜,慈心專一」這兩句話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十日十夜,勝於其他世界為善千年,那為什麼還要求往生西方呢?
有誰能做到「一日一夜,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二十四小時?
第八個要點,一對貧窮的夫婦,把僅有的一條毯子供養給了阿羅漢。你從中悟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第九個要點,印光大師的兩段教誡,對你有何啟迪?能講幾個有關因果的故事給身邊的人聽嗎?
第十個要點,佛教我們經法,要我們「悉持思之」「悉奉行之」「轉相教語」「和順義理」「自相約檢」「歡樂慈孝」,你做到了幾條?
第十一個要點,「去惡就善,朝聞夕改」,你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落實的?兩種改過方式是什麼?你屬於哪一種?
第十二個要點,什麼樣的懺悔是真懺悔?
第十三個要點,本品經文中,哪一段經是彰顯佛慈德無量的?談談你學習這段經文的體會。
第十四個要點,什麼是「無為之安」?怎樣才能得到「無為之安」?「無為之安」是一種什麼境界?
第十五個要點,「受佛重誨,不敢違失」。「重誨」是什麼?是對誰說的?請解釋一下「不敢」一詞。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一節課的內容往下講。
〖我於此世作佛〗
這一句裡的「佛」是師的意思。佛是天人師,他的職責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靠緣分,看機緣有沒有成熟。
什麼是緣分?眾生喜歡不喜歡接受他的教化,這就是「緣」,眾生喜歡,緣就成熟。哪個地方眾生喜歡,佛就到哪裡去教化。據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安居過,佛一生勞碌奔波。到處說經講道從未休息。
〖以善攻惡〗
這是佛的教學方法。「攻」是對治的意思。
眾生有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還有許多惡習氣,這些習氣,是多生多劫積累的。有的是這一生中從小養成的壞習慣。今天遇到佛,佛教人們很多善法,對治這些惡法。惡習、惡業要是不改,必定嘗到惡報。這一生生活就很痛苦。如果能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愈來愈美滿。佛陀的教學法,目的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得到幸福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這些確實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願望,願望要靠教育來實現。唯有佛陀教育能把許多人的見解、行持拉近。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使人們的見解,思想差距不要太大,維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陀現前的教育方針。
〖拔生死之苦〗
這一句是佛陀教育的深遠宗旨。
佛陀教育不僅令眾生一生得到幸福美滿,還要照顧來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來生,就不是圓滿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講這一世。孔孟也教我們「以善攻惡」,但是沒有「拔生死之苦」。佛陀教育的圓滿,是不僅教我們這一生得幸福美滿,而且教我們生生世世都得圓滿。這是世間所有一切教學、宗教、科技,都達不到的,唯獨佛法能達到。佛法的教學非常開明,應機施教,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裡就講得非常明確,世尊開了無量的法門,不是讓人們都要學的,是為無量不同根性的人開的。
比如,修定的人可以修禪定,他在那個教學法裡能得到利益,能得到成就;心胸狹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歡喜,認為這樣很莊嚴。由此可知,眾生根性不同,佛就用不同的方法來度化。
比如,喜歡很活潑、很開放,什麼事都不要那麼約束,不要那麼拘謹,佛就用大乘佛法來教你。明瞭事實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以認為,我修學這個法門就可以批評別人,誹謗別人。因為我們的根性不同,觀念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學的方法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比如,我們向外國人介紹佛法,佛法講求「孝親尊師」,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外國人對父母、對老師就像對朋友一樣,恭敬程度不夠,沒有孝養的觀念。中國人對親師有十分恭敬心,他們有一分就很難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們,決定不能以中國人的標準。見到佛像要磕頭,要拜三拜,這些規矩嚇得外國人再也不敢來。所以我們教他合掌問訊,他可以做到。這樣就好,就很難得,不必要求他頂禮。飲食上,他們肉食慣了,還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學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由於我們沒有能力觀機,往往把眾生學佛的因緣斷了,使他們對佛教產生恐懼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門,這是我們的過失。殊不知佛法通權達變,沒有定法。尤其是近代,像黃念老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禮拜,都是屬於形式,形式沒有關係,實質最重要。這樣佛法才能普遍弘揚全世界。
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比起其他經典法門殊勝在哪裡?《無量壽經》真的比較開放,本經要求的,可以說現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臥,是最不講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淨心。這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這樣才能普遍讓人接受。才能利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才能普度一切眾生。它不重形式,完全著重實質。心清淨、心慈悲、心真實,以這個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方法「拔生死之苦」。這一句是教我們了生死,出輪迴。切記!唯有念佛法門能「拔生死之苦」。
請看印光大師的兩段教誡:
「佛念眾生,比眾生念佛,當切百千萬倍。若肯依佛言教,念佛求生西方,決不至仍留娑婆。」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淨土一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功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願。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於了生死無望也。何幸得遇此法,雖無大根,能自斷惑。而帶業往生,速出生死,又何歉憾乎。然此一法,統攝一切。能自斷惑,自了生死者。猶須回心嚮往,方可速登佛地。切勿謂此為淺近之法,以為愚夫愚婦之所從事者,則當自得其益也。」
印祖這兩段教誡,作為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我們,要細細的品讀。你會品出法喜來的。為什麼?品明白了,恭喜你,你的生死根拔掉了。
〖令獲五德〗
「五德」是五善。這是黃念老的解釋。
老法師的解釋是:「五德」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圓滿,就成佛。所以,同修們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須知作佛要自人天小法做起。人天小法發揚光大就是菩薩法,就是佛法。
我們注意到沒有,許多畫的佛像,佛頂上有三個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譯文寫的。它的發音是「嗡阿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嗡」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代表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十善的圓滿;十善做圓滿,就是三業清淨。佛與凡夫不一樣,凡夫三業不清淨,三業都染;菩薩修「洒心易行」,斷惡修善還沒有做到圓滿,圓滿即是成佛。
〖升無為之安〗
達到無為之安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這個無為法就是常樂我淨、究竟真常。獲五德後,一步一步能得無為法。「升」是進展,晉升。不斷地向上提升,這樣才能獲得「無為」,也可以說是證得「無為」,才是真正之「安」,安樂才真正達到圓滿。如果沒有真正證得「無為」,所受的安樂僅止於現階段。在現實這個階段得到相似的安樂,不是真的。真實的安樂一定要證得無為。
什麼是「無為」?無為的對面是有為;知道什麼是有為,就知道什麼是無為。簡單的說,有為就是有生滅。什麼是生滅?妄想生滅,起心動念,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只要有念頭,就在有為法中,這種安樂就不是究竟。什麼時候沒有生滅妄念,這個境界最低限度是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不行,「事一心不亂」這在生滅範圍,只是有很深的定力,把妄念壓住。稱它「不生」,其實是「伏」,不是把妄念除滅,只是伏住它,因此還不是究竟。證得理一心,智慧開,有為、無為,一如不二了,便是真正「無為」現前,這才得到真正圓滿的安樂。這叫「升無為之安。」
這種理論、方法,這種殊勝的境界,除佛法之外,是其他學術所沒有的。在這個世間,中國、外國的教學裡沒有,宗教裡沒有,科技裡也沒有,唯獨佛法有,所以佛法教學稱為最殊勝、最圓滿。我們學佛就是要「升無為之安」,果然得到這種境界,在圓教而言,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薩;在別教是初地菩薩果位。我們凡夫業障深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這一生中能不能證得?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假如不是我們世間凡夫能證得的,佛決定不說,佛說了沒有意義,說的我們都做不到,豈不是開玩笑嗎?佛講經說法沒有戲論。留在世間的經典裡所講的,都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得到的,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
什麼人能做到?老實人可以做到,因為老實人聽話。凡是做不到的,都是不老實的人。肯聽話的人,是老實人;意見多,不肯聽話的,不是老實人。百分之百聽話,完全依照經典教導,依教奉行的人,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這個境界。凡是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對佛的教訓沒有完全做到,這個過失不在佛,不在理論,不在方法;在我們自己,自己學習的心態有問題。佛說這些話,實在是苦口婆心的開導我們。
請看下面經文: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
「般泥洹」,梵語音譯,義為「入般涅槃」,就是「入滅」的意思。佛的化緣已盡,將來要入滅,不再住在這個世間。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我將來入般涅槃之後,經道會一天一天滅下去。
「經道」就是佛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離苦得樂的理論與方法。佛所傳給我們的理論與方法,因為去佛久遠,逐漸變質。最後也會在這個世間消失。佛的教學變質了,如現在的佛教變成宗教,變成迷信,這就是「經道漸滅」。佛法本來是破迷開悟的,現在學佛人愈學愈迷,就是「經道漸滅」的現象。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須恢復它教學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行。
《法滅盡經》說《首楞嚴》先滅,然後一部一部都要滅,最後就剩一部《無量壽經》。
〖人民諂偽。復為眾惡〗
這是「經道漸滅」必然產生的社會現象。
「諂偽」,就是不老實、不實在,虛偽、欺詐。今天這個世界果然如此,人與人之間不講信用,不守法度。學佛的四眾弟子,同樣也克制不了自己的煩惱、迷惑、習氣、染著,也犯大過。「為」是造作。這是說眾生舊習氣現前,又復造惡,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拍馬、吹牛、欺詐、不老實。「復為眾惡」,又都來做種種惡事。
〖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五痛」是指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燒」是來世地獄苦報。作惡之人,將來墮落三途的愈來愈多。「久後」指的就是我們現在。
我們距離佛在世時已有三千多年,時間這麼長久,造惡受報愈來愈嚴重。這是說當今社會的狀況,怎樣挽救這個世界?佛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這三句經文是佛在教導我們挽救世運之道。
我們自己得到這部經,從這部經典裡學到自己幸福美滿的方法;我們也希望一切人,個個一生中都幸福美滿。我們有義務把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人,推薦給大眾,希望人人都能明瞭。這是佛對大眾的囑咐。讓大家互相教導、告誡,讓大家於佛的經法無得犯也,不要犯道禁,不要破戒。彰顯佛的無限慈悲。
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當機。合掌代表大眾回道:
〖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可是佛這樣慈悲、哀憫,全給度了,這句話很重要。
本經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受佛這樣重要的教誨,大家都不敢違反,不敢把它忘掉。
「不敢」兩個字就包括仰信,有感恩的意思。因為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就是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放棄你自己的意思。你已經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對佛的教導雖一時還不能完全接受,最大的方便就是仰信。佛是這麼教導的,先信再說,而後你再去念經,再去思惟。佛有加被力、攝受力,你就可以信。智慧不夠,應該仰信。信了就不能忘掉,不能違反。
佛對於一切眾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幫助。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慈哀」眾生。
佛在此法會中的教誨,真是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唯恐我們疏忽大意,所以重重教誨。我們要記住,要感恩,要依教奉行。佛的教訓決定不能違背,決定不能忘記,一定要遵守。這樣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能幫助這個社會,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類必須自己救自己,不自救就是死路一條。怎樣自救?依佛教誨去做。我們有責任、有信心,讓社會安定回歸,讓世界和平回歸。
請看印光大師的教誡:
「果具真信切願,萬中決不漏一。末世眾生,唯此一法,堪為恃怙。以故法運愈晚,此法愈當機,善知識提倡愈切。」
「須知欲學佛,必須先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起。倘所行所存,與佛相悖,則縱終日念佛,其利益甚小。如種嘉禾於沙硵之地,則難得大有收成。但常念佛,自可了無所憾矣。」
「欲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知因識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須與佛合。若與佛悖,則縱能念佛,亦難往生。以感應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慚愧,大怖畏。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則萬無一失,各得往生。」
「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愛無偏黨,常欲度脫。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雖絕無信心之一闡提輩,亦無一念棄捨之心。」
「近世之人,多務虛名,不修實行。口雖念佛,心與佛違。譬如藥忌並服,何能愈病。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決不許其稍住頃刻。必使心中淨無瑕穢,如淨琉璃,內含寶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持名,決定求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若有一念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即修持精純,亦名違背佛教。雖種善根,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
下面總結第三十七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七品經文有十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降生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幫助眾生「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他給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證明;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怎樣能夠達到這個最終目的?效仿釋迦牟尼佛,能夠依教奉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能夠辦好這件大事。
第二個要點,如貧得寶,對於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同修來說,這個「寶」是什麼?你認識這個「寶」嗎?談談你對「寶」的認識。
第三個要點,什麼是德本?怎樣植種德本?
德本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
第二種解釋,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眾德之本。
怎樣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
第四個要點,什麼是真正的精進?
真正的精進就是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三個「不」真做到了,你今生一定成就。
第五個要點,大道至簡,你認可這個理念嗎?為什麼我們學佛多年,煩惱依然如故,沒有學出健康來,沒有學出快樂來,沒有學出法喜來?
學佛要作減法,不能作加法,要把複雜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不能把簡單的事情變成複雜的。大道至簡嘛!
第六個要點,下面一段經文你是怎樣理解的?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說:「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第七個要點,你怎樣認識「一日一夜,慈心專一」這兩句話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十日十夜,勝於其他世界為善千年,那為什麼還要求往生西方呢?
有誰能做到「一日一夜,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二十四小時?
第八個要點,一對貧窮的夫婦,把僅有的一條毯子供養給了阿羅漢。你從中悟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第九個要點,印光大師的兩段教誡,對你有何啟迪?能講幾個有關因果的故事給身邊的人聽嗎?
第十個要點,佛教我們經法,要我們「悉持思之」「悉奉行之」「轉相教語」「和順義理」「自相約檢」「歡樂慈孝」,你做到了幾條?
第十一個要點,「去惡就善,朝聞夕改」,你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落實的?兩種改過方式是什麼?你屬於哪一種?
第十二個要點,什麼樣的懺悔是真懺悔?
第十三個要點,本品經文中,哪一段經是彰顯佛慈德無量的?談談你學習這段經文的體會。
第十四個要點,什麼是「無為之安」?怎樣才能得到「無為之安」?「無為之安」是一種什麼境界?
第十五個要點,「受佛重誨,不敢違失」。「重誨」是什麼?是對誰說的?請解釋一下「不敢」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