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身心不去追六塵就乾淨,朗照心源。佛在此教誡我們「與善」的「善」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覺心。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是本經大善的標準,身心要與此相應。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萬萬不可隨順自己的貪心,隨順自己的嗜欲、嗜好。「嗜欲」是煩惱習氣,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不犯諸惡」,這一句指身業。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什麼惡都不能犯。
〖言色當和〗
這一句指口業,我們的言語,對於一切人都要和顏悅色,就像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
〖身行當專〗
這一句是佛真心的全體顯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我們,修行證果,成功的祕訣就是身行要專一。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兩句是講佛弟子生活的風度。佛經裡講「威儀」,世法裡講「風度」。不論是行、住、坐、臥,所表現的儀態要安祥,要緩慢;不要倉促,不要慌張。
「動作」是行動,「瞻」是看。這一切應當「安定徐為」,很安定、和緩。現在的一些跳舞的動作,與安定徐為是相反的。古人吳季子觀樂,他聽到這個音樂可以知道是哪一國的音樂,是什麼音樂,今後國家前途如何。現代的歌舞告訴我們,世界會有很多禍亂,這個禍亂一天比一天加深,等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開始轉過來,一天比一天減少,現在還在爬坡。
「安定徐為」。黃念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諸葛武侯教他的兒子要淡泊寧靜,不要隨著嗜欲。最大的欲是男女之欲,要淡,不可追。淡泊以明志,有志氣就能淡泊,寧就是安、清靜,寧靜才能安定,才能致遠,才有大的作為。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倉卒」是慌張,行持上不穩重。心不安定,做事沒有預計,臨時忙亂,總是難免失敗與後悔。
〖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諦是審慎,真實的意思。如果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們修持的功夫就喪失了。修道千日,敗道一時。所以要善護己念。如果不是真實的修行,心不真誠,行持言語不真誠,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那就迷惑顛倒,盲修瞎練。
在前面我們曾經講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我們該有答案了,「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第一之善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聲佛號,六根都攝住了,六根都端。耳目口鼻自端。心是佛,六根都是佛,耳目口鼻自然端正,自然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第三十六品經文有六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你對「重重誨勉」這個題目有哪些悟處?
提示:比如體悟到諸佛菩薩慈悲至極,苦口婆心教化眾生,多生多劫救度眾生不疲不厭;比如體悟到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親人,而且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體悟到末法眾生的剛強難化;體悟到……
第二個要點,「五惡、五痛、五燒」是怎樣來的?又是怎樣「輾轉相生」的?(細讀經文)
第三個要點,造作五惡,今生受五痛之報,來生受五燒之報。
你能舉出「或其今世。先被病殃」,而且「死生不得。示眾見之」的實際例子嗎?
第四個要點,你對曾國藩的兩句話「千萬忍耐,忍耐萬千」,有何感悟?忍辱就是克制自己。
你的忍辱功夫通過修行有提升嗎?當你被人侮辱的時候,你是「忍無可忍」,還是「無忍可忍」?
第五個要點,行善,什麼是第一?你怎樣理解端正身心,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什麼叫端耳?「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什麼意思?
這個要點比較難懂,同修們可以參考黃念老所著的《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我使用的那個版本是第六百三十一頁。
第六個要點,怎樣做到「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能做到「安定徐為」嗎?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這一品經文,佛用比喻的方法,為我們說善因善果,種善因必得善果。攝受眾生,勸勉眾生從善止惡,「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
後面兩句話很重要,我們學佛為的什麼?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地球上,就是為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他做到了,給我們做出了最好榜樣,我們如果能夠效仿,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也能在這一生當中把這件大事辦好。佛為我們說得很詳細。
請看下面經文: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汝等廣植德本〗
「汝等」,指當時的與會大眾;引申它的意思,指凡是後世讀到《無量壽經》,聽到《無量壽經》的大眾,都包括在內。我們每位同修都在佛的呼喚之中,你聽到大悲慈父的呼喚了嗎?大悲慈父翹首望,盼兒速速回家園。
「廣植德本」,「廣」是廣泛;「植」是種植。什麼是德本?《會疏》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是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另一個解釋是,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眾德之本。除《會疏》的解釋之外,還有其他解釋,比如:四宏誓願是德本;十願是德本等等。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說,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之本。古大德講得很明白,這一句佛號,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
〖勿犯道禁〗
學佛人,第一要守法,不能違背道理,不能觸犯禁戒。佛教給我們的教誡,必須遵守。「道禁」不僅是指「戒條」,戒條範圍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裡的教誡,我們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訓之外,世間的法律、規約、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都不可違犯。這裡所說的「道禁」就是說不要違犯六度裡的戒度,六度中特別提到持戒、忍辱、精進。不是修兩天就不修了,不成功就是退緣多,如車上坡,不開的時候打個楔子,否則,車就往後退,甚至翻下去,遭滅頂之災,所以要精進。
下面重點說一下精進,什麼叫精進?真正的精進就是佛號一句接一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個「不」做到了,恭喜你,你今生一定成就,一生成就哇!有同修說,老師,你不是說重點說說精進嗎,怎麼就說這麼幾句呢?對了,就這麼幾句,足夠了。不要忘了大道至簡。愈是大道愈簡單。看似簡單,真正做到並不簡單。
〖慈心專一〗
這個「專一」是什麼?是要救度眾生。如果我們念佛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怕輪迴,怕落三惡道,才求生極樂世界,早點生,去享福,這樣絕對去不了。為什麼要往生?就是要盡早實現廣利眾生的願望。現在你能分身塵剎說微妙法嗎?你只能在這個地球上胡說八道。你能做什麼好事?只有往生之後才能普惠以真實利益。往生是為了這個,這才稱為「慈心」,要專一去修。
〖齋戒清淨〗
齋戒是持八關齋戒。過午不食是齋。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這個功德也是很大的,何況你還廣植德本,種種修持。八關齋戒,有人受長期的,有人受一天。五戒之外加幾條,不能用廣床大被,現在的席夢思床就不行,用小木床就好。繡花被不能用,化妝品不能用,電視不能看,音樂跳舞都不行。在這個世界受八關齋戒,廣植德本,一天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一百年。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說:「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如果娑婆世界眾生於一彈指間生了慈悲心,所得的功德超過在極樂世界億百千歲所修的種種梵行。
大乘經典《思益經》說:「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極樂世界)。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是實的)。於彼作功德(在那個地方作功德)。未足以為奇(沒有什麼稀奇的,你要什麼,什麼就來了,咱們現在想給人好處很難)。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在這個煩惱的時候能忍,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在這個煩惱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事情,種種的不合理橫加於你的行為,而你還教他「此法」——「唯說彌陀本願海」。教他修這個法,福德最為殊勝了。大家都應該發這個願,在這個世界承擔了。這不像禪宗、密宗,禪宗、密宗演說確實很難,不能隨便說,一說錯就不可挽救。淨土宗只要你老實,基本上可以不會錯。這一點膽子要大一點,要發大願、很用功,努力求佛加被。力之能及,緣分所到,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
《善生經》說:彌勒出世的時候,「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我時」,指釋迦牟尼佛那時候。眾生有五滓、五惡。彌勒的時候眾生福氣很大,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萬四千尺,雖是地球,但不是這個樣子。
彌勒成佛時,迦葉從雞足山就出來了。迦葉沒有般涅槃,他等彌勒。有人去雞足山禮拜,還聽到裡面敲引磬;虛雲老和尚磕頭,裡面就敲鐘,這很難得。等到迦葉禮拜彌勒時,諸大弟子會有人說:「奇怪,來了一個長得像人的小蟲子。」迦葉比我們高一倍以上,那時的人看他就像小蟲子,長得跟人一樣的小蟲子。彌勒告訴說,不可輕慢,這是佛傳播經典的大弟子。這時迦葉把佛的袈裟獻給彌勒,彌勒接過來。袈裟都是很長的,彌勒接過來之後,只能蓋住兩個手指頭。但是只要一展,就很合適的披上了。這時彌勒在虛空中現種種神變,迦葉就完成任務而般涅槃了。
在那時一百年受齋,不如現在一日一夜,許多經典都說這一點。若十日十夜,勝過其他世界為善千年。大家可能出一個想法:既然這樣,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修好了,何必往生極樂世界。之所以功德大,是因為這個世界修行難成,難能可貴,非常不容易。這是不看時間,而是看你決心勇猛精進。但實際說起來,有誰能在這個世界上一日一夜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二十四小時?事非經過不知難!黃念老說,他曾經除夕夜徹夜不睡,一直修到天亮,天亮了到夏老師那兒拜年,但這只能說就那麼一夜,每年都是一夜。但是白天時間還是有人來、有人往,哪是在修行。不要把這個看簡單容易了。大家不睡覺就昏沉,昏沉還算修行嗎?真正能做到二十四小時始終清淨、專念、專一,不要把這句話看小了,沒有誰能真正做到。
所以,往生後雖然時間、效果沒有這麼高,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修的時候,沒有人不修,休息時也在修,聽見音樂,看見人游泳、聞香、賞花、喝水、吃飯,沒有一樣不在修,無時不在增長。但是在這個世界待下去,雖然效果這麼高,能修的時候卻很少,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是很稀有的。說這些話不是勸大家別去極樂世界而在這兒修,這是告訴大家應當很珍重現在的時間。在這兒為善難能可貴,功德殊勝,鼓勵大家這樣去修,求生淨土,這是真實的意義。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
自然都有這個福德,什麼都無所缺。有一個故事:有一個阿羅漢外出化緣,遇到一個女的說:「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後,我供養你一條毯子。」這個女的不能出來,因為這夫婦倆就一條毯子,所以要等她丈夫回來。她丈夫回來聽說了,對她說:「你瘋了,供養了他,身上就沒有圍的了,不能出去討飯,我們兩人就要餓死。」這個女人說:「就是因為前生沒有布施,今生才這麼窮。今天有這個機會布施,若再不布施,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兩個人還是用頭頂著這唯一的一條毯子供養了阿羅漢,然後這兩個人都證了阿羅漢。所以說難能啊!極樂世界要什麼有什麼,沒有機會做這樣的功德。他方世界也沒有造惡的地方。咱們這裡善少惡多,善人少,惡人多,善事少,惡事多。
〖飲苦食毒〗
喝的是苦,吃的是毒,整天生活在苦和毒之中。
〖未嘗寧息〗
沒有一個時間可以安寧和休息。
請看印光大師的兩段教誡:
「現今世亂已極,幾於盡天理人倫而完全廢之,以歸於與禽獸無異之世道。推究其致此之源,皆由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為實理實事。因此善無以勸,惡無以懲,以馴至於心無所依,遂被歐風一吹,從茲變本加厲,竟致此時如斯之現象。今欲挽回狂瀾,若不以提倡因果報應為標準,則縱有良法,亦無實效。」
「夫因果者,聖人治天下,諸佛度眾生之大權也,捨此,則無法可設矣。今則亂極思治,若猶不以因果為本,則以後之禍,當更慘劇矣。」
祖師之語,犀利、透徹,切中時弊,但作為後人的我們該當如何思之?
請看下面經文: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
「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哀」是對這個世界的苦難眾生,這些苦難眾生必須是覺悟的;不覺悟的,佛雖然哀憫他,他也不接受。這話是對學佛已經入門的人講的,而且是已經發心專修淨土法門,也就是對我們講的。世尊憐憫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教給我們經法,勸喻我們,曉喻我們,提醒我們。
我們應該〖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世尊教給我們的經法,就是這部《無量壽經》。世尊把這部經傳授給我們,將修行的方法教給我們,把將來的果報告訴我們,佛慈悲呀!「悉持」,是全部接受,不是某一部分的接受。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果能完全接受,並依教奉行,完全照做,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就是彌陀的化身。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這幾句是「化他」。
這裡的「尊卑」有兩種解釋:一是長輩與晚輩,「尊」是長輩,「卑」是晚輩;二是地位的高、低。「尊」指地位高的人,「卑」是地位低的人。不但我們自己要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同時也希望大眾都得到《無量壽經》的利益,要把經法普遍的介紹給別人。對長輩要勸他念佛;對晚輩要教他念佛;「男女。眷屬。朋友」是廣指我們相識的大眾,對他們要「轉相教語」,只要認識的,我們都要勸勉。我教你,你再教他,他又去教別人,這樣輾轉教勸,使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弘通虛空法界,利益一切眾生,隨緣度脫一切眾生。我們要把這個當作自己的一件大事,是自己的一個任務。這件事情做得好,任務完成得好;這件事情做得不好,任務就完成得不好;若沒有做,就沒有完成任務。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三句講的是「自行」。我們接受這個經法之後,自己修行,要知道「約檢」。「約」是約束自己,「檢」是時時刻刻檢點心行,約束身心,不犯律儀。
『自相約檢』
要約束自己,誰也管不了你,要自己管自己。真正下了決心,管起來很快。三天不見,再看見你就要換個眼光看你,就是那句話: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你一旦下了決心,振作起來,變化會很快的。
『和順義理』
一切言行舉止,和於義,順於理;合情合理,合乎道理;合乎世間的要求,合乎佛法的精神。
『歡樂慈孝』
「歡樂」就是「皆大歡喜」「法喜充滿」。要常常生歡喜心,與善人相處、與惡人相處、與聖賢相處、與妖魔鬼怪相處、與大眾相處,皆得其樂。這正是「仁者無敵」。為什麼樂?他能得其真實。「慈悲」,平等的慈悲。「孝」字的意義非常深廣,真實體會,萬法一體,才是「孝」的意義。《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孝」義,「歡、樂、慈」才能做到圓滿。夏蓮居老居士的那句詩:「願我遇事生歡喜」。要慈孝,「佛視眾生,等同一子」,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要孝順,要報恩。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
我們平時總不免犯過失,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若能不犯,即成聖成賢,不是凡夫。雖然常犯過失,也不必害怕,怕的是自己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因為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就沒有改過的機會,所謂「積惡難返」。雖然犯過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示他覺悟、覺醒了,他不迷,不迷就有救,他能改過自新,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他不會改過。佛法中說,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是佛、二是凡夫。凡夫造作而不知有過失。菩薩還是有過失,所以知道過失立即悔改。
我們看看夏蓮居老居士是怎樣懺悔改過的。有一次他生病了,見人就說,「這就是因為我放逸了。來了好多地方戲,我看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這是根,植物一露根就死了,這也是一樣,善根別叫它露,一露也就死了;惡根希望它死,別再作惡了,就要發露。所以世間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他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悔是悔改,不是後悔;後悔不但沒有用,而且還是一種消極的情緒。
要〖去惡就善〗,止惡行善。
〖朝聞夕改〗,聽了這個道理就改,這是智者。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身心不去追六塵就乾淨,朗照心源。佛在此教誡我們「與善」的「善」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覺心。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是本經大善的標準,身心要與此相應。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萬萬不可隨順自己的貪心,隨順自己的嗜欲、嗜好。「嗜欲」是煩惱習氣,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不犯諸惡」,這一句指身業。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什麼惡都不能犯。
〖言色當和〗
這一句指口業,我們的言語,對於一切人都要和顏悅色,就像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
〖身行當專〗
這一句是佛真心的全體顯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我們,修行證果,成功的祕訣就是身行要專一。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兩句是講佛弟子生活的風度。佛經裡講「威儀」,世法裡講「風度」。不論是行、住、坐、臥,所表現的儀態要安祥,要緩慢;不要倉促,不要慌張。
「動作」是行動,「瞻」是看。這一切應當「安定徐為」,很安定、和緩。現在的一些跳舞的動作,與安定徐為是相反的。古人吳季子觀樂,他聽到這個音樂可以知道是哪一國的音樂,是什麼音樂,今後國家前途如何。現代的歌舞告訴我們,世界會有很多禍亂,這個禍亂一天比一天加深,等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開始轉過來,一天比一天減少,現在還在爬坡。
「安定徐為」。黃念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諸葛武侯教他的兒子要淡泊寧靜,不要隨著嗜欲。最大的欲是男女之欲,要淡,不可追。淡泊以明志,有志氣就能淡泊,寧就是安、清靜,寧靜才能安定,才能致遠,才有大的作為。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倉卒」是慌張,行持上不穩重。心不安定,做事沒有預計,臨時忙亂,總是難免失敗與後悔。
〖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諦是審慎,真實的意思。如果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們修持的功夫就喪失了。修道千日,敗道一時。所以要善護己念。如果不是真實的修行,心不真誠,行持言語不真誠,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那就迷惑顛倒,盲修瞎練。
在前面我們曾經講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我們該有答案了,「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第一之善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聲佛號,六根都攝住了,六根都端。耳目口鼻自端。心是佛,六根都是佛,耳目口鼻自然端正,自然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第三十六品經文有六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你對「重重誨勉」這個題目有哪些悟處?
提示:比如體悟到諸佛菩薩慈悲至極,苦口婆心教化眾生,多生多劫救度眾生不疲不厭;比如體悟到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親人,而且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體悟到末法眾生的剛強難化;體悟到……
第二個要點,「五惡、五痛、五燒」是怎樣來的?又是怎樣「輾轉相生」的?(細讀經文)
第三個要點,造作五惡,今生受五痛之報,來生受五燒之報。
你能舉出「或其今世。先被病殃」,而且「死生不得。示眾見之」的實際例子嗎?
第四個要點,你對曾國藩的兩句話「千萬忍耐,忍耐萬千」,有何感悟?忍辱就是克制自己。
你的忍辱功夫通過修行有提升嗎?當你被人侮辱的時候,你是「忍無可忍」,還是「無忍可忍」?
第五個要點,行善,什麼是第一?你怎樣理解端正身心,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什麼叫端耳?「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什麼意思?
這個要點比較難懂,同修們可以參考黃念老所著的《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我使用的那個版本是第六百三十一頁。
第六個要點,怎樣做到「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能做到「安定徐為」嗎?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這一品經文,佛用比喻的方法,為我們說善因善果,種善因必得善果。攝受眾生,勸勉眾生從善止惡,「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
後面兩句話很重要,我們學佛為的什麼?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地球上,就是為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他做到了,給我們做出了最好榜樣,我們如果能夠效仿,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也能在這一生當中把這件大事辦好。佛為我們說得很詳細。
請看下面經文: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汝等廣植德本〗
「汝等」,指當時的與會大眾;引申它的意思,指凡是後世讀到《無量壽經》,聽到《無量壽經》的大眾,都包括在內。我們每位同修都在佛的呼喚之中,你聽到大悲慈父的呼喚了嗎?大悲慈父翹首望,盼兒速速回家園。
「廣植德本」,「廣」是廣泛;「植」是種植。什麼是德本?《會疏》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是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另一個解釋是,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眾德之本。除《會疏》的解釋之外,還有其他解釋,比如:四宏誓願是德本;十願是德本等等。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說,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之本。古大德講得很明白,這一句佛號,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
〖勿犯道禁〗
學佛人,第一要守法,不能違背道理,不能觸犯禁戒。佛教給我們的教誡,必須遵守。「道禁」不僅是指「戒條」,戒條範圍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裡的教誡,我們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訓之外,世間的法律、規約、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都不可違犯。這裡所說的「道禁」就是說不要違犯六度裡的戒度,六度中特別提到持戒、忍辱、精進。不是修兩天就不修了,不成功就是退緣多,如車上坡,不開的時候打個楔子,否則,車就往後退,甚至翻下去,遭滅頂之災,所以要精進。
下面重點說一下精進,什麼叫精進?真正的精進就是佛號一句接一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個「不」做到了,恭喜你,你今生一定成就,一生成就哇!有同修說,老師,你不是說重點說說精進嗎,怎麼就說這麼幾句呢?對了,就這麼幾句,足夠了。不要忘了大道至簡。愈是大道愈簡單。看似簡單,真正做到並不簡單。
〖慈心專一〗
這個「專一」是什麼?是要救度眾生。如果我們念佛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怕輪迴,怕落三惡道,才求生極樂世界,早點生,去享福,這樣絕對去不了。為什麼要往生?就是要盡早實現廣利眾生的願望。現在你能分身塵剎說微妙法嗎?你只能在這個地球上胡說八道。你能做什麼好事?只有往生之後才能普惠以真實利益。往生是為了這個,這才稱為「慈心」,要專一去修。
〖齋戒清淨〗
齋戒是持八關齋戒。過午不食是齋。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這個功德也是很大的,何況你還廣植德本,種種修持。八關齋戒,有人受長期的,有人受一天。五戒之外加幾條,不能用廣床大被,現在的席夢思床就不行,用小木床就好。繡花被不能用,化妝品不能用,電視不能看,音樂跳舞都不行。在這個世界受八關齋戒,廣植德本,一天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一百年。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說:「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如果娑婆世界眾生於一彈指間生了慈悲心,所得的功德超過在極樂世界億百千歲所修的種種梵行。
大乘經典《思益經》說:「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極樂世界)。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是實的)。於彼作功德(在那個地方作功德)。未足以為奇(沒有什麼稀奇的,你要什麼,什麼就來了,咱們現在想給人好處很難)。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在這個煩惱的時候能忍,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在這個煩惱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事情,種種的不合理橫加於你的行為,而你還教他「此法」——「唯說彌陀本願海」。教他修這個法,福德最為殊勝了。大家都應該發這個願,在這個世界承擔了。這不像禪宗、密宗,禪宗、密宗演說確實很難,不能隨便說,一說錯就不可挽救。淨土宗只要你老實,基本上可以不會錯。這一點膽子要大一點,要發大願、很用功,努力求佛加被。力之能及,緣分所到,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
《善生經》說:彌勒出世的時候,「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我時」,指釋迦牟尼佛那時候。眾生有五滓、五惡。彌勒的時候眾生福氣很大,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萬四千尺,雖是地球,但不是這個樣子。
彌勒成佛時,迦葉從雞足山就出來了。迦葉沒有般涅槃,他等彌勒。有人去雞足山禮拜,還聽到裡面敲引磬;虛雲老和尚磕頭,裡面就敲鐘,這很難得。等到迦葉禮拜彌勒時,諸大弟子會有人說:「奇怪,來了一個長得像人的小蟲子。」迦葉比我們高一倍以上,那時的人看他就像小蟲子,長得跟人一樣的小蟲子。彌勒告訴說,不可輕慢,這是佛傳播經典的大弟子。這時迦葉把佛的袈裟獻給彌勒,彌勒接過來。袈裟都是很長的,彌勒接過來之後,只能蓋住兩個手指頭。但是只要一展,就很合適的披上了。這時彌勒在虛空中現種種神變,迦葉就完成任務而般涅槃了。
在那時一百年受齋,不如現在一日一夜,許多經典都說這一點。若十日十夜,勝過其他世界為善千年。大家可能出一個想法:既然這樣,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修好了,何必往生極樂世界。之所以功德大,是因為這個世界修行難成,難能可貴,非常不容易。這是不看時間,而是看你決心勇猛精進。但實際說起來,有誰能在這個世界上一日一夜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二十四小時?事非經過不知難!黃念老說,他曾經除夕夜徹夜不睡,一直修到天亮,天亮了到夏老師那兒拜年,但這只能說就那麼一夜,每年都是一夜。但是白天時間還是有人來、有人往,哪是在修行。不要把這個看簡單容易了。大家不睡覺就昏沉,昏沉還算修行嗎?真正能做到二十四小時始終清淨、專念、專一,不要把這句話看小了,沒有誰能真正做到。
所以,往生後雖然時間、效果沒有這麼高,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修的時候,沒有人不修,休息時也在修,聽見音樂,看見人游泳、聞香、賞花、喝水、吃飯,沒有一樣不在修,無時不在增長。但是在這個世界待下去,雖然效果這麼高,能修的時候卻很少,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是很稀有的。說這些話不是勸大家別去極樂世界而在這兒修,這是告訴大家應當很珍重現在的時間。在這兒為善難能可貴,功德殊勝,鼓勵大家這樣去修,求生淨土,這是真實的意義。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
自然都有這個福德,什麼都無所缺。有一個故事:有一個阿羅漢外出化緣,遇到一個女的說:「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後,我供養你一條毯子。」這個女的不能出來,因為這夫婦倆就一條毯子,所以要等她丈夫回來。她丈夫回來聽說了,對她說:「你瘋了,供養了他,身上就沒有圍的了,不能出去討飯,我們兩人就要餓死。」這個女人說:「就是因為前生沒有布施,今生才這麼窮。今天有這個機會布施,若再不布施,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兩個人還是用頭頂著這唯一的一條毯子供養了阿羅漢,然後這兩個人都證了阿羅漢。所以說難能啊!極樂世界要什麼有什麼,沒有機會做這樣的功德。他方世界也沒有造惡的地方。咱們這裡善少惡多,善人少,惡人多,善事少,惡事多。
〖飲苦食毒〗
喝的是苦,吃的是毒,整天生活在苦和毒之中。
〖未嘗寧息〗
沒有一個時間可以安寧和休息。
請看印光大師的兩段教誡:
「現今世亂已極,幾於盡天理人倫而完全廢之,以歸於與禽獸無異之世道。推究其致此之源,皆由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為實理實事。因此善無以勸,惡無以懲,以馴至於心無所依,遂被歐風一吹,從茲變本加厲,竟致此時如斯之現象。今欲挽回狂瀾,若不以提倡因果報應為標準,則縱有良法,亦無實效。」
「夫因果者,聖人治天下,諸佛度眾生之大權也,捨此,則無法可設矣。今則亂極思治,若猶不以因果為本,則以後之禍,當更慘劇矣。」
祖師之語,犀利、透徹,切中時弊,但作為後人的我們該當如何思之?
請看下面經文: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
「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哀」是對這個世界的苦難眾生,這些苦難眾生必須是覺悟的;不覺悟的,佛雖然哀憫他,他也不接受。這話是對學佛已經入門的人講的,而且是已經發心專修淨土法門,也就是對我們講的。世尊憐憫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教給我們經法,勸喻我們,曉喻我們,提醒我們。
我們應該〖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世尊教給我們的經法,就是這部《無量壽經》。世尊把這部經傳授給我們,將修行的方法教給我們,把將來的果報告訴我們,佛慈悲呀!「悉持」,是全部接受,不是某一部分的接受。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果能完全接受,並依教奉行,完全照做,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就是彌陀的化身。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這幾句是「化他」。
這裡的「尊卑」有兩種解釋:一是長輩與晚輩,「尊」是長輩,「卑」是晚輩;二是地位的高、低。「尊」指地位高的人,「卑」是地位低的人。不但我們自己要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同時也希望大眾都得到《無量壽經》的利益,要把經法普遍的介紹給別人。對長輩要勸他念佛;對晚輩要教他念佛;「男女。眷屬。朋友」是廣指我們相識的大眾,對他們要「轉相教語」,只要認識的,我們都要勸勉。我教你,你再教他,他又去教別人,這樣輾轉教勸,使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弘通虛空法界,利益一切眾生,隨緣度脫一切眾生。我們要把這個當作自己的一件大事,是自己的一個任務。這件事情做得好,任務完成得好;這件事情做得不好,任務就完成得不好;若沒有做,就沒有完成任務。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三句講的是「自行」。我們接受這個經法之後,自己修行,要知道「約檢」。「約」是約束自己,「檢」是時時刻刻檢點心行,約束身心,不犯律儀。
『自相約檢』
要約束自己,誰也管不了你,要自己管自己。真正下了決心,管起來很快。三天不見,再看見你就要換個眼光看你,就是那句話: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你一旦下了決心,振作起來,變化會很快的。
『和順義理』
一切言行舉止,和於義,順於理;合情合理,合乎道理;合乎世間的要求,合乎佛法的精神。
『歡樂慈孝』
「歡樂」就是「皆大歡喜」「法喜充滿」。要常常生歡喜心,與善人相處、與惡人相處、與聖賢相處、與妖魔鬼怪相處、與大眾相處,皆得其樂。這正是「仁者無敵」。為什麼樂?他能得其真實。「慈悲」,平等的慈悲。「孝」字的意義非常深廣,真實體會,萬法一體,才是「孝」的意義。《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孝」義,「歡、樂、慈」才能做到圓滿。夏蓮居老居士的那句詩:「願我遇事生歡喜」。要慈孝,「佛視眾生,等同一子」,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要孝順,要報恩。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
我們平時總不免犯過失,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若能不犯,即成聖成賢,不是凡夫。雖然常犯過失,也不必害怕,怕的是自己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因為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就沒有改過的機會,所謂「積惡難返」。雖然犯過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示他覺悟、覺醒了,他不迷,不迷就有救,他能改過自新,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他不會改過。佛法中說,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是佛、二是凡夫。凡夫造作而不知有過失。菩薩還是有過失,所以知道過失立即悔改。
我們看看夏蓮居老居士是怎樣懺悔改過的。有一次他生病了,見人就說,「這就是因為我放逸了。來了好多地方戲,我看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這是根,植物一露根就死了,這也是一樣,善根別叫它露,一露也就死了;惡根希望它死,別再作惡了,就要發露。所以世間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他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悔是悔改,不是後悔;後悔不但沒有用,而且還是一種消極的情緒。
要〖去惡就善〗,止惡行善。
〖朝聞夕改〗,聽了這個道理就改,這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