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開始講第三十五品經文。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這一品經文,世尊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勸導我們要明瞭事實真相,認清現實環境,必須要斷惡修善,才能真正離苦得樂。世尊在三千年前,就把三千年後今天的世界濁到什麼程度,惡到什麼程度,苦到什麼程度,說得淋漓盡致,和現實情況對照,無不一一兌現,因為我們就生活在濁世惡苦之中,我們身在其中,身受其害。我們對世尊的大智大慧更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是佛的讚歎。這一品經文很長,這幾句是這品經文的總綱領。
佛讚歎,你們大家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端心,心要端正。
怎麼叫〖端心正意〗?不造這些眾惡,就是「端心正意」。端心,心裡沒有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不好。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懷疑,沒有傲慢,這就是端心正意。
守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十善業。身,不為殺、盜、淫;口,不為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再加兩個,不傲慢、不懷疑。這就是端心正意,不為眾惡。
念老的批註,「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中國古人教給我們做人的根本,儒家教我們從格物,致知下手。物是什麼?欲望,代表的五欲六塵。五欲,財、色、名、食、睡,人所貪戀,這不是好事情。我們今天濃縮起來講,財、色、名、利。人不能沒有,適可而止,最好是能夠欠缺一點,不要太滿足,太滿足,罪業就現出來。要淡然處之,生活清淡一點好,身心健康就是寶。沒有憂慮,沒有操心的,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對一切人事物不對立,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心坦然,意才誠,意誠,心就正,心不偏不邪,心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要覺悟。所以,正心誠意,儒家講修身,身就修了,都講的身、口、意。
「善護己念」,最重要的好好保護你的善念,保護你的真心。保護你的善念,絕沒傷害別人的意思,這就對了。念老給我們講得很明白,「遠離三毒,不思邪惡」。
義寂大師告訴我們:「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對學佛人來說,菩提是什麼?菩提是智慧,是覺悟。人生在世求什麼?求菩提,叫端心,除了這個,什麼都不求。
所以佛門裡頭,學教的人求什麼?大開圓解,對於世出世間的真相真的明白了清楚了,叫大開圓解。
修禪的人,他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明心是智慧,見性是看到自性的體相用,不可思議。
念佛的人,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都叫正意。
世間人求什麼?求財色名利,貪瞋痴慢在其中,殺盜淫妄在其中,三途苦報在其中,不能不知道。直趣菩提名端心,心中有佛,我們修淨土的,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頭沒有別的,只有阿彌陀佛。我們所嚮往的,不是世間功名富貴,我們嚮往的極樂世界,一心一意就求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這就對了,完全正確。
什麼叫端正心念?「其義更深,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我們求什麼?求智慧。人生最快樂的,最高的享受是什麼?真實智慧,很多人不知道。古時候讀書人求什麼?求孔顏之樂,孔夫子顏回之樂,就是《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要這個,這是什麼?這是真樂。孔子顏回沒有做過高官,沒有財富;換句話說,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並不富有,他樂什麼?他樂的就是對於整個宇宙明瞭,他有智慧,他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人,所以快樂。快樂,於地位沒有關係,於財富也沒有關係,誰都能得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世間名聞利養可以能夠相比的,一無所求,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無所求,叫正意。我們念佛人,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無所求,我們的意就正了,我們的心就端了。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眾惡」,自然是,縱然是有緣,你也不會幹這些事情,這叫大德,「故云甚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這是說一個人的德行達到了一定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孔子、釋迦達到了最高峰。孔子生在平民家庭,代表平民可以成聖人。釋迦牟尼佛生在帝王之家,身為太子,他明白了富貴不是真正的樂,所以,他十九歲出家,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去做一個苦行僧。為什麼?樂!比做國王快樂,國王比不上,他有真樂,我們無法想像。所以,釋迦、孔子都是德之至者也。大德!
請看下面經文: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
這一段經文是承前一段經文「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而來的。它的大意是:為什麼呢?因為十方世界善人多,惡人少,很容易勸導教化。唯獨這個五種惡都具足的世界、最大苦難的世界,這裡的眾生特別剛強難化,老法師說,我在這個世界作佛,就是為了度脫大家,讓大家都捨掉五惡。
〖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
作了惡,今生就會有很多苦惱,最後眾叛親離,受法律的制裁,等等痛苦,這叫五痛。
死後入地獄,萬劫千生受苦不盡,這是五燒。不作五惡,才能去痛、離五燒。我們不要認為這裡說的都是惡人,其實人人都有分。
佛的出現,就是為了要眾生降化這個意,能降能化,學佛就能深入。「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修行五善,持五戒,能得種種福利善果。哪五種呢?
請看下面經文: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分成小段解讀。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
在惡業之中,殺生是第一惡,這段經文首先說的就是殺業的惡。世間的這些眾生,從內心就想做種種的惡,浩劫當屬共業所感,災難皆因人心不善。因眾生有種種惡的根性,恃強凌弱;互相克制;殘害殺傷,互相你吞我,我吃你;不知行善,頻造殺業。以後就受到災殃和罪罰。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癡惡。尪狂。〗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窮人、討飯的、無人養的、無依無靠的、聾子、啞巴、瞎子、殘疾人、精神錯亂的人,都是因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修善,造成今生這個樣子。
人造惡業比畜生造業,不知道要加上多少倍!六道輪迴,三惡道的罪業從哪裡來的?決不是在畜生道造的。總是在人道造的。因為人作惡,惡念就更多。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沒有止境的。
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什麼真相?
「轉相剋賊」。即是業因果報,循環不止。佛在經上常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六道是循環的,你今天殺牠,就欠牠一條命債;來世他作人,你變畜生了,他又要殺你。現在世間人都吃瘋了,達到無所不吃的程度。你以為就白吃了嗎?賬記上了,欠賬是要還的。世間人不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絲毫不爽。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另外有一種人,地位尊貴,很有錢,賢能又明白事理,有地位又長壽,有智慧又勇猛精進,有才華又能通達。這一類人都是因為多生的慈愛和孝順,修種種的善法,積功累德所致。以上所說的都是因果之事。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眼前就有,受罪的、享福的。
〖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壽終之後,入到幽冥界,轉世另外又受了一個身體,變成別的眾生,變了外形,換了所處的道。
〖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
所以就有地獄、畜生,乃至一些小飛蟲、小爬蟲等等。
學佛應該知道,我們今生所受的苦或者樂,都是前生所作善惡的因所感召來的,今生你所造的因,就是來生所受善惡果報的因。以念佛為因,則生西方;以殺、盜、淫為因,則墮三途。這是一定的道理。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就像世間牢獄一樣,身受種種劇苦,最後處以極刑,斷其生命。這裡的劇苦比喻作惡受報,極刑比喻地獄之苦。
〖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
「魂神」指第六識,「命精」指第八識。「魂神命精」就代表自己隨著自己的罪業來定下一世所趨向之處,所受的壽命也有長有短。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
因為業力的關係,大家你跟著我,我跟著你,有討債的、有還債的,有報恩的、有報怨的,有這些關係的人都生於這個世間,互相酬償,沒完沒了。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罪殃惡報沒有受盡,就永遠不能脫離苦海,在惡道中循環輾轉,窮劫難出,很難得到解脫。就是學佛的人也不容易解脫。因為生死心不懇切。
夏蓮居老居士聽到淨土法門以後,自己在房間裡面笑了三天。他說:「這下我可有辦法出離生死了!」這才是真正的生死心切。為什麼這麼迫切出離生死?因為「痛不可言」。這些痛苦是不可說的。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
義寂說:「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義同影響。」《會疏》又說:「因果必應,故云自然。」作惡作善,「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就是這樣,作惡自然就會受五痛,死後入五燒。這些事雖不當時就顯現出來,但因果不虛。於其後世落到自己頭上,所以說「善惡會當歸之」。
請看下面經文: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尅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一段經文是講盜業之惡。
盜的範圍非常廣大,與貪欲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貪心,沒有欲望,決不會犯盜的過失。
盜的含義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是有主的,不管多少,不與而取,都是盜。
廣義的說:別人的功勞、名譽歸了自己,也是盜;不應該享受的,我享受了,也是盜,等等,非常廣泛。
經文的一開端就說〖不順法度〗,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法度」含有佛的教誡、世間法律法規、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等。簡單地說,「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分寸」。
如果「不順法度」,就會產生兩種現象:一是超過了。換句話說就是做過頭了。超過就是世間講的諂媚巴結,不如理不如法,讓人感到不舒服。二是不及。不及就顯得傲慢。超過與不及都是「不順法度」。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這些情況都包括在盜戒裡。在上位的人,不明白,不能選賢舉能,不能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這就是盜。比如買官賣官就是盜。
「在位不正」,指有地位的人,當權的人,不正派,做很多壞事。比如行男女關係、接受賄賂、結黨營私等等,這些都屬於盜。
「陷人冤枉」,誣陷人、冤枉人,這是不正,又怕別人知道,對於知情者就要打擊、陷害,對直言不諱的人不能容忍。
「損害忠良」,因為你的行為不正,就不能和忠良的人和平共處,就要加以損害。所以造罪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奸、盜、殺互相牽連,罪就更大了。
〖心口各異〗
居上位的人說的,跟行的不一樣。
不但如此,而且還〖機偽多端〗
種種的機詐,虛假。作政客的哪一個能例外呢?
〖尊卑中外〗
不管是對自己的長輩還是比自己低的,不管對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是親還是疏,一切不顧,都是〖更相欺誑〗,說假話騙人。這就是犯了妄語的戒,這些戒只要犯一條,其他的都跟著來了。都是為了達到盜的目的,鞏固他的地位。
他自己〖瞋恚愚痴〗
火氣很大,很糊塗,但還自以為能幹,很有地位,很有本事,很多權術,能發動多少人,能打擊別人,不知自己最糊塗。那就是:
〖欲自厚己〗
只想厚自己,到處沾油水,自己得利益。現在有個新名詞叫做蹭熱度。
〖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
有爭就有勝負,大家結成了仇,互相報復。
其結果就是〖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彼此都弄得家破人亡,前因後果都不顧了。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
這種人用不正的手段得到了財富,他很慳惜,不肯布施給別人。
〖愛保貪重〗
「愛」指情愛、欲愛,自己想要保持住,貪心很重,於是〖心勞身苦〗。
其結果是〖如是至竟。無一隨者。〗
到後來沒有一個人跟著你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你所作的這些業跟著你。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有善有惡就有福有禍,追逐到你所生的地方。
所生之處〖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還有的人〖見善憎謗〗
看見別人行善事就會生氣、毀謗。
〖不思慕及〗
不想跟人家學習。
〖常懷盜心〗
常常有偷盜的心。有地位的人利用權力佔公家的便宜,貪污、接受禮物,從大到小,種種事情,都是盜。
〖悕望他利〗
本來不是你應有的,希望用損人利己的方法得到。
〖用自供給〗
用於供給自己。
〖消散復取〗
用這樣的方法得來的東西,當然就容易,並且很快「消散」,花完了。「復取」,再用這種方法索取。
〖神明尅識〗
晉譯《華嚴經》說:人生下來有兩個天神,一個叫同生,另一個叫同名。他看得見你,你看不見他,他跟人一塊生,稱為俱生神。《藥師經》也說:「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他把你做的罪福都記下來,寫成檔案交給琰魔王,所以,「神明尅識」。《五戒經》講:「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正月、五月、九月,向四天王匯報。八校:是八個節氣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個日子也要去匯報。還有六天是六齋日,為什麼六齋日要吃齋?因為這六天是四天王來檢查人間善惡,聽取匯報的時候。另外一個解釋說,人有八識,所作所為都存在自己內心這個檔案裡頭。日本的義寂法師就把這兩種說法匯集起來,說既有天神作記錄,又有自己的八識把它儲存起來。按照唯識的觀點,這兩個神是唯識所現,故內外皆記之說為善。內外皆記,罪報追隨,包括閻羅王也是識所現。只要做了壞事就有記錄,就會終入惡道,一點也逃不出去。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
三惡道裡有無量無邊的苦惱。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輾轉三途之中,多少劫都出不來,痛不可言啊!
最後,供養同修們四首偈頌。
一
生活清淡一點好 身心健康就是寶
沒有憂慮不操心 這種生活有多好
二
沒有貪念不瞋恨 心要清凈和平等
正心誠意對待人 不和眾生搞對立
三
六道三途多苦惱 刀山劍樹在等著
一旦墮到三途去 累劫輾轉難出逃
四
一心求生極樂國 一生成就去作佛
報佛深恩滿大願 生生世世奉彌陀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開始講第三十五品經文。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這一品經文,世尊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勸導我們要明瞭事實真相,認清現實環境,必須要斷惡修善,才能真正離苦得樂。世尊在三千年前,就把三千年後今天的世界濁到什麼程度,惡到什麼程度,苦到什麼程度,說得淋漓盡致,和現實情況對照,無不一一兌現,因為我們就生活在濁世惡苦之中,我們身在其中,身受其害。我們對世尊的大智大慧更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是佛的讚歎。這一品經文很長,這幾句是這品經文的總綱領。
佛讚歎,你們大家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端心,心要端正。
怎麼叫〖端心正意〗?不造這些眾惡,就是「端心正意」。端心,心裡沒有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不好。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懷疑,沒有傲慢,這就是端心正意。
守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十善業。身,不為殺、盜、淫;口,不為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再加兩個,不傲慢、不懷疑。這就是端心正意,不為眾惡。
念老的批註,「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中國古人教給我們做人的根本,儒家教我們從格物,致知下手。物是什麼?欲望,代表的五欲六塵。五欲,財、色、名、食、睡,人所貪戀,這不是好事情。我們今天濃縮起來講,財、色、名、利。人不能沒有,適可而止,最好是能夠欠缺一點,不要太滿足,太滿足,罪業就現出來。要淡然處之,生活清淡一點好,身心健康就是寶。沒有憂慮,沒有操心的,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對一切人事物不對立,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心坦然,意才誠,意誠,心就正,心不偏不邪,心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要覺悟。所以,正心誠意,儒家講修身,身就修了,都講的身、口、意。
「善護己念」,最重要的好好保護你的善念,保護你的真心。保護你的善念,絕沒傷害別人的意思,這就對了。念老給我們講得很明白,「遠離三毒,不思邪惡」。
義寂大師告訴我們:「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對學佛人來說,菩提是什麼?菩提是智慧,是覺悟。人生在世求什麼?求菩提,叫端心,除了這個,什麼都不求。
所以佛門裡頭,學教的人求什麼?大開圓解,對於世出世間的真相真的明白了清楚了,叫大開圓解。
修禪的人,他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明心是智慧,見性是看到自性的體相用,不可思議。
念佛的人,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都叫正意。
世間人求什麼?求財色名利,貪瞋痴慢在其中,殺盜淫妄在其中,三途苦報在其中,不能不知道。直趣菩提名端心,心中有佛,我們修淨土的,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頭沒有別的,只有阿彌陀佛。我們所嚮往的,不是世間功名富貴,我們嚮往的極樂世界,一心一意就求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這就對了,完全正確。
什麼叫端正心念?「其義更深,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我們求什麼?求智慧。人生最快樂的,最高的享受是什麼?真實智慧,很多人不知道。古時候讀書人求什麼?求孔顏之樂,孔夫子顏回之樂,就是《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要這個,這是什麼?這是真樂。孔子顏回沒有做過高官,沒有財富;換句話說,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並不富有,他樂什麼?他樂的就是對於整個宇宙明瞭,他有智慧,他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人,所以快樂。快樂,於地位沒有關係,於財富也沒有關係,誰都能得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世間名聞利養可以能夠相比的,一無所求,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無所求,叫正意。我們念佛人,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無所求,我們的意就正了,我們的心就端了。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眾惡」,自然是,縱然是有緣,你也不會幹這些事情,這叫大德,「故云甚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這是說一個人的德行達到了一定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孔子、釋迦達到了最高峰。孔子生在平民家庭,代表平民可以成聖人。釋迦牟尼佛生在帝王之家,身為太子,他明白了富貴不是真正的樂,所以,他十九歲出家,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去做一個苦行僧。為什麼?樂!比做國王快樂,國王比不上,他有真樂,我們無法想像。所以,釋迦、孔子都是德之至者也。大德!
請看下面經文: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
這一段經文是承前一段經文「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而來的。它的大意是:為什麼呢?因為十方世界善人多,惡人少,很容易勸導教化。唯獨這個五種惡都具足的世界、最大苦難的世界,這裡的眾生特別剛強難化,老法師說,我在這個世界作佛,就是為了度脫大家,讓大家都捨掉五惡。
〖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
作了惡,今生就會有很多苦惱,最後眾叛親離,受法律的制裁,等等痛苦,這叫五痛。
死後入地獄,萬劫千生受苦不盡,這是五燒。不作五惡,才能去痛、離五燒。我們不要認為這裡說的都是惡人,其實人人都有分。
佛的出現,就是為了要眾生降化這個意,能降能化,學佛就能深入。「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修行五善,持五戒,能得種種福利善果。哪五種呢?
請看下面經文: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分成小段解讀。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
在惡業之中,殺生是第一惡,這段經文首先說的就是殺業的惡。世間的這些眾生,從內心就想做種種的惡,浩劫當屬共業所感,災難皆因人心不善。因眾生有種種惡的根性,恃強凌弱;互相克制;殘害殺傷,互相你吞我,我吃你;不知行善,頻造殺業。以後就受到災殃和罪罰。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癡惡。尪狂。〗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窮人、討飯的、無人養的、無依無靠的、聾子、啞巴、瞎子、殘疾人、精神錯亂的人,都是因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修善,造成今生這個樣子。
人造惡業比畜生造業,不知道要加上多少倍!六道輪迴,三惡道的罪業從哪裡來的?決不是在畜生道造的。總是在人道造的。因為人作惡,惡念就更多。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沒有止境的。
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什麼真相?
「轉相剋賊」。即是業因果報,循環不止。佛在經上常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六道是循環的,你今天殺牠,就欠牠一條命債;來世他作人,你變畜生了,他又要殺你。現在世間人都吃瘋了,達到無所不吃的程度。你以為就白吃了嗎?賬記上了,欠賬是要還的。世間人不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絲毫不爽。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另外有一種人,地位尊貴,很有錢,賢能又明白事理,有地位又長壽,有智慧又勇猛精進,有才華又能通達。這一類人都是因為多生的慈愛和孝順,修種種的善法,積功累德所致。以上所說的都是因果之事。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眼前就有,受罪的、享福的。
〖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壽終之後,入到幽冥界,轉世另外又受了一個身體,變成別的眾生,變了外形,換了所處的道。
〖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
所以就有地獄、畜生,乃至一些小飛蟲、小爬蟲等等。
學佛應該知道,我們今生所受的苦或者樂,都是前生所作善惡的因所感召來的,今生你所造的因,就是來生所受善惡果報的因。以念佛為因,則生西方;以殺、盜、淫為因,則墮三途。這是一定的道理。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就像世間牢獄一樣,身受種種劇苦,最後處以極刑,斷其生命。這裡的劇苦比喻作惡受報,極刑比喻地獄之苦。
〖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
「魂神」指第六識,「命精」指第八識。「魂神命精」就代表自己隨著自己的罪業來定下一世所趨向之處,所受的壽命也有長有短。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
因為業力的關係,大家你跟著我,我跟著你,有討債的、有還債的,有報恩的、有報怨的,有這些關係的人都生於這個世間,互相酬償,沒完沒了。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罪殃惡報沒有受盡,就永遠不能脫離苦海,在惡道中循環輾轉,窮劫難出,很難得到解脫。就是學佛的人也不容易解脫。因為生死心不懇切。
夏蓮居老居士聽到淨土法門以後,自己在房間裡面笑了三天。他說:「這下我可有辦法出離生死了!」這才是真正的生死心切。為什麼這麼迫切出離生死?因為「痛不可言」。這些痛苦是不可說的。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
義寂說:「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義同影響。」《會疏》又說:「因果必應,故云自然。」作惡作善,「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就是這樣,作惡自然就會受五痛,死後入五燒。這些事雖不當時就顯現出來,但因果不虛。於其後世落到自己頭上,所以說「善惡會當歸之」。
請看下面經文: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尅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一段經文是講盜業之惡。
盜的範圍非常廣大,與貪欲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貪心,沒有欲望,決不會犯盜的過失。
盜的含義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是有主的,不管多少,不與而取,都是盜。
廣義的說:別人的功勞、名譽歸了自己,也是盜;不應該享受的,我享受了,也是盜,等等,非常廣泛。
經文的一開端就說〖不順法度〗,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法度」含有佛的教誡、世間法律法規、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等。簡單地說,「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分寸」。
如果「不順法度」,就會產生兩種現象:一是超過了。換句話說就是做過頭了。超過就是世間講的諂媚巴結,不如理不如法,讓人感到不舒服。二是不及。不及就顯得傲慢。超過與不及都是「不順法度」。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這些情況都包括在盜戒裡。在上位的人,不明白,不能選賢舉能,不能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這就是盜。比如買官賣官就是盜。
「在位不正」,指有地位的人,當權的人,不正派,做很多壞事。比如行男女關係、接受賄賂、結黨營私等等,這些都屬於盜。
「陷人冤枉」,誣陷人、冤枉人,這是不正,又怕別人知道,對於知情者就要打擊、陷害,對直言不諱的人不能容忍。
「損害忠良」,因為你的行為不正,就不能和忠良的人和平共處,就要加以損害。所以造罪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奸、盜、殺互相牽連,罪就更大了。
〖心口各異〗
居上位的人說的,跟行的不一樣。
不但如此,而且還〖機偽多端〗
種種的機詐,虛假。作政客的哪一個能例外呢?
〖尊卑中外〗
不管是對自己的長輩還是比自己低的,不管對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是親還是疏,一切不顧,都是〖更相欺誑〗,說假話騙人。這就是犯了妄語的戒,這些戒只要犯一條,其他的都跟著來了。都是為了達到盜的目的,鞏固他的地位。
他自己〖瞋恚愚痴〗
火氣很大,很糊塗,但還自以為能幹,很有地位,很有本事,很多權術,能發動多少人,能打擊別人,不知自己最糊塗。那就是:
〖欲自厚己〗
只想厚自己,到處沾油水,自己得利益。現在有個新名詞叫做蹭熱度。
〖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
有爭就有勝負,大家結成了仇,互相報復。
其結果就是〖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彼此都弄得家破人亡,前因後果都不顧了。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
這種人用不正的手段得到了財富,他很慳惜,不肯布施給別人。
〖愛保貪重〗
「愛」指情愛、欲愛,自己想要保持住,貪心很重,於是〖心勞身苦〗。
其結果是〖如是至竟。無一隨者。〗
到後來沒有一個人跟著你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你所作的這些業跟著你。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有善有惡就有福有禍,追逐到你所生的地方。
所生之處〖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還有的人〖見善憎謗〗
看見別人行善事就會生氣、毀謗。
〖不思慕及〗
不想跟人家學習。
〖常懷盜心〗
常常有偷盜的心。有地位的人利用權力佔公家的便宜,貪污、接受禮物,從大到小,種種事情,都是盜。
〖悕望他利〗
本來不是你應有的,希望用損人利己的方法得到。
〖用自供給〗
用於供給自己。
〖消散復取〗
用這樣的方法得來的東西,當然就容易,並且很快「消散」,花完了。「復取」,再用這種方法索取。
〖神明尅識〗
晉譯《華嚴經》說:人生下來有兩個天神,一個叫同生,另一個叫同名。他看得見你,你看不見他,他跟人一塊生,稱為俱生神。《藥師經》也說:「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他把你做的罪福都記下來,寫成檔案交給琰魔王,所以,「神明尅識」。《五戒經》講:「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正月、五月、九月,向四天王匯報。八校:是八個節氣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個日子也要去匯報。還有六天是六齋日,為什麼六齋日要吃齋?因為這六天是四天王來檢查人間善惡,聽取匯報的時候。另外一個解釋說,人有八識,所作所為都存在自己內心這個檔案裡頭。日本的義寂法師就把這兩種說法匯集起來,說既有天神作記錄,又有自己的八識把它儲存起來。按照唯識的觀點,這兩個神是唯識所現,故內外皆記之說為善。內外皆記,罪報追隨,包括閻羅王也是識所現。只要做了壞事就有記錄,就會終入惡道,一點也逃不出去。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
三惡道裡有無量無邊的苦惱。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輾轉三途之中,多少劫都出不來,痛不可言啊!
最後,供養同修們四首偈頌。
一
生活清淡一點好 身心健康就是寶
沒有憂慮不操心 這種生活有多好
二
沒有貪念不瞋恨 心要清凈和平等
正心誠意對待人 不和眾生搞對立
三
六道三途多苦惱 刀山劍樹在等著
一旦墮到三途去 累劫輾轉難出逃
四
一心求生極樂國 一生成就去作佛
報佛深恩滿大願 生生世世奉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