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

  這段經文是彌勒菩薩將他的聽經心得報告出來之後,佛對他加以讚歎,在讚歎裡又有殷切的教誨。

  佛告訴彌勒,能恭敬於佛的是大善,實實在在應當去念佛。這四句話是很重要的,特別要注意這個「敬」字。《淨影疏》解釋:「敬荷佛恩,名為敬佛。」「荷」是承擔、領受的意思。你能承擔、領受、理解佛的教誨才是敬,若僅僅是形式上的恭敬是不夠的。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業承擔起來,作為自己的事業,作佛的接班人,這才是真正的敬佛,所以是大善,而不是相對的善。因為佛萬劫薰修才入了佛之知見。佛用他果地的覺悟來作為我們因地的初心,所以我們就可以不經三大阿僧祇劫就頓入佛智,一生成辦了。往生極樂,就是即身成佛。

  佛的教誨都是文字般若,我們要先從文字生起觀照,無住生心很難觀,可以從如夢幻泡影下手,事情來了,喜怒、憂悲都是如夢、如泡、如影。能做到這個,就是大變活人了。觀照深入以後,就能證入實相般若,這叫「敬荷佛恩」。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是佛恩中最上的恩。所以我們要承這個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橫生四土,圓登不退,這才是真正的敬佛。

  以上是黃念老關於「敬佛」的開示。

  以下是老法師關於「敬佛」的有關開示。

  世間的善、出世間的善,什麼善最大、最真實?「敬佛」。我們敬不敬佛?我們是表面形式上的敬佛,實際上,決沒有把佛放在心上。如果真把佛放在心上,就差不多快成佛了。因為「心是佛,佛是心」,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是什麼?說穿了就兩個字而已,一個是「孝」,一個是「敬」。能孝親、能尊師,佛法就圓滿。孝敬誠於中,自然形於外。我們心裡有一個妄念就不敬。佛教我們修清淨心,心裡還有妄念,就是不敬,不敬佛就是不孝。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都是孝敬。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遵守佛的教誡去做,就是大不敬。佛教我們養心、養身,要清淨;處事、待人、接物,要慈悲。我們做到了幾分?

  從這裡看,才懂得這兩句話的真實意義,才知道〖敬於佛〗是真正的大善。敬於佛的人,對佛的每句話都有深刻的體會,會認真做到。對於理事真正覺悟,才知道真正要做到。「孝敬」,凡夫很難做到。大乘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的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的「孝敬」才真實。

  六道凡夫能死心塌地、二六時中念念不忘這句佛號,這是「孝敬」,也就是平常所講的「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老實,一天到晚除了這句佛號以外,決沒有一個妄念。這是「敬於佛者」,還打妄想,哪裡有敬意!「敬佛」決定是依教奉行。

  老法師常常勸勉我們,一個人在世間,學業、道業成就的關鍵在老師。能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成功機會就很大。若遇不到一位真正善知識,這一生要想成就,就太難了。什麼人是真正善知識?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這個人就是自己真正善知識。因為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講的話,你才能完全接受,完全照做,這就是成功的道理。

  若非心目中仰慕的人,他的學問、道德再高,即使古佛再來也度不了你。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親近善知識,不要只看他的名氣。知名度很高,那沒有用處,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你不要親近他,因為得不到實益。浪費精力、浪費光陰,太可惜了。

  老法師一生遇到三位老師,都是他心中仰慕的人。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跟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師學佛。因為對老師仰慕、佩服,所以三位老師的真東西,老法師都學到手了。

  我們再看古聖先賢,每個有成就的人都有師承。《六祖壇經》上玄策禪師講,若無師自通,威音王佛以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後,無師自通的盡是天然外道。威音王以後,沒有師承決不能成就。威音王到底是什麼時候的佛?是久遠劫以前的古佛。年數算都算不清了。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就是告訴大眾,我們求學、求道,一定要有「師承」。哪個是最好的師承?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其中只有一個不變的標準,就是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唯有他說的話,你決定不打折扣,百分之百照做。這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好老師,跟他學就對了。

  世出世法貴在一個「敬」字。有真誠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這是「大善」。當然,彌勒菩薩與在座的大眾,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對佛陀確實有敬意,確實聽話。所以佛在這裡再次開示:「實當念佛」。

  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圓滿、最真實的大法。就是勸他「念佛」。念佛這個法門是如來所說的第一法,這部經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對於「敬佛」,近日讀到印光大師的兩段開示,甚為精彩,抄錄在此,共同分享:

  「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糜之習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聖希賢之念,如飢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聖,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本淨。待至淨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

  「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讀了黃念老、老法師、印光大師三位老人家關於「敬佛」的開示,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憾!真是佛佛道同啊!三位老人家對同一個問題的開示,雖然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但所表達的意思竟是驚人的一致,這是偶然的巧合嗎?不是!這就是佛佛道同。自性是一樣的,從自性流出來的自然也就一樣了。

  對照三位老人家關於「敬佛」的開示,我在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每個學佛的同修,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了,你是怎樣學佛的?問自己幾個問題吧:你信佛了嗎?你敬佛了嗎?你學佛了嗎?你學像了嗎?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如果有人說我不敬佛,我肯定是不服氣的,我怎麼不敬佛?不敬佛我怎麼能信佛、學佛呢?我還可以拿出我引以為豪的具體實例來證明我是敬佛的。什麼實例呢?那就是二〇一三年我胳膊沒摔傷以前,我是早上二點到六點連續磕頭四個小時,長年堅持。我為什麼引以為榮呢?因為這件事做起來是有難度的,不是磕三天五天,不是磕三個月五個月,是長年堅持。記得那時姐姐住在我家,看我汗順著頭髮往下滴,她心疼我,勸我每天磕兩個小時。我告訴姐姐,我不累,越磕越輕鬆。早晨磕完四小時,一整天身體像沒體重一樣輕鬆。我現在能和同修們輕鬆繞佛,就是那些年練出來的功夫。除了磕頭以外,走路也是一種鍛鍊身體的好方法。我從一九八四年調到省政府工作,一直到二〇〇〇年因病退養回家,十六年沒坐過一次通勤車,上下班全是步行,春夏秋冬,風雨無阻,每天走一百分種。

  我認為我敬佛的第二個理由是,我家供佛呀,我供佛是很認真的。我家的佛堂是我自製的,雖然比較簡單,但整潔莊嚴。每天上香、換水、擺供品、禮拜。這不都是在敬佛嗎?

  今天讀了三位老人對「敬佛」的開示,我豁然明白了,真正的「敬佛」在於心,不在於形式。不是說形式就完全不需要了,該有的形式還得有,不能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我們現在處理一些問題往往走極端,不是這麼的,就是那麼的。從我個人的角度說,我覺得真正的「敬佛」應該是「依教奉行」。怎樣依教奉行?與佛同心、與佛同德、與佛同願、與佛同行。

  下面接著往下講。

  〖截斷狐疑〗

  有兩個意思:一是應該不要狐疑,老實念佛;二是念佛能去疑。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說:「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所以念佛能除疑。

  〖拔諸愛欲〗

  種種的愛欲都要把它拔掉。因為愛欲是世間人最貪戀的東西,愛欲是苦的因。

  〖杜眾惡源〗

  「杜」是堵塞的意思,堵住一切惡業的源流,不做惡業,就杜盡了惡源。《會疏》說煩惱中以瞋恚為最,因為瞋恚是地獄的業因,無明也是惡源。佛對這些都斷盡了,沒有殘餘。所以,「杜眾惡源」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眾生的角度,我們應當不造惡業;二是從佛的角度,佛這些都沒有了。這兩種不妨合參。

  〖遊步三界。無所罣礙。〗

  遊步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菩薩在三界之中,都是遊戲。並且,「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所以,就無所罣礙,隨緣度脫、教化無邊的眾生。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宣說「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些真諦,來度那些還未得度的人。

  我們應當知道,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於五道之中,憂愁和痛苦都沒有停止的時候,生老病死都是至極苦痛,並且純苦無樂。

  〖惡臭不淨〗

  《大智度論》中講,人的身體有五種不淨;一是種子不淨。父母精血和合而成;二是所依住處不淨。住處胞胎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三是當體不淨。外面一層皮,裡面全是膿血糞尿,全身不淨;四是外相不淨,外形有九竅,長年流著不淨之物;五是究竟不淨。總的來說是徹底不淨,所以就〖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洗除心垢。〗

  自己要下定決心,斬斷惡源。惡源就是心垢貪瞋痴。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

  箋註說:「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說的就是做的,做的就是說的,這叫忠信。「表」是表現,「裏」是內心。心口相應,內外一如。心和言都不相違,叫做「表裏相應」。

  請看下面經文: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這段經文的前四句: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

  是佛教我們自己得到老師教誨的真實利益,一定要發心幫助別人。若社會上多數人都接受佛陀教育,社會自然和諧,世界自然和平安定,我們每個人都有好日子過。所以不是自己一個人善就行,還要幫助一切人斷惡修善,這是每一位佛弟子應盡的義務。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

  自己能夠救度自己,才能夠互相救度,以至誠心來達到所求的願望。只要是真有這個願,真正對自己負責任,就會有真的行動,自然而然一天比一天放下,所改不掉的毛病自然能改,所做不到的修持慢慢都能做到。通過修持,佛經裡說的利益和好處都能夠證實,不是死了才能證明,而是每天都有證明,不用問別人,自己最清楚。

  〖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善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生中沒有享受、玩樂,很勤苦、精進的去做。但這是很短的時間,等後來生到極樂國土,就快樂無極了。離一切苦,受大法樂。「永拔生死之本」,生死的根本永遠拔除了。再也沒有憂悲苦惱,壽命永劫,隨意自在。

  現在很多學佛人對於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的,因為家親眷屬恩愛深重,親情難捨,雖然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好,但因眷戀親情,還是不願往生。放不下,捨不得,這是迷惑顛倒。據我自己的經歷和觀察,有兩個關最為難過,一是親情關,二是病苦關。

  就拿病苦關來說吧,往往是這樣的情況,當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的時候,是一心求死,求阿彌陀佛快點來接;當病痛稍有緩解,就又去求生了。這樣反反覆覆,多遭了多少罪?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除了遭罪還是遭罪,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求生求不來,求往生又不真誠。其結果是生命保不住,慧命也丟了。

  再說說親情關。佛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到臨命終時,不往生極樂世界,一口氣上不來,六道輪迴去了。改頭換面,彼此見面不相識。這才知道,恩愛不是真實的,沒有辦法保得住。唯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不論墮到哪一道,都看得到,都聽得到,現前的生活狀況都知道。所以,要是真正愛戀自己的家親眷屬,只有一個方法,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你就有能力度化他們也到極樂世界去。否則在六道輪迴,就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今天這個世界,實在是個悲慘世界,已經悲慘到極處,今天在佛門裡,還能看到同修進到佛堂都有一顆很善良的心,見到佛菩薩、見到法師還知道頂禮恭敬,社會上其他地方很難見到了。我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極樂世界。

  自己有把握往生之後,全心全力把念佛法門普遍介紹給大眾,這是「上報佛恩,下濟三苦」。除此之外,我們沒有方法報佛恩,只有把這個法門普遍宣揚、介紹,只有這個方法能報佛恩於萬一。

  請看下面經文: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世尊勸誡大家誠敬專修淨業,求心中所願的事情,不要疑悔,自生災患,那就是咎由自取了。如果疑惑就會生到邊地疑城,在七寶宮殿當中,五百歲不能見佛聞法。「諸厄」是指五百歲蓮花不開,不能到十方供佛聞法。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

  彌勒菩薩說,受到佛的明白教誨,表示領受捨疑之勸,專一精進修行學道。

  〖如教奉行〗

  這四個字最重要,是我們修學能否成功的關鍵。要按佛的言教去做,不要按自己的意識去做,不要把自己的意見放在善知識,甚至佛的上面。就如同某些人認為某個經是假的,這一句必須改等等。

  〖不敢有疑〗

  這就是仰信,對佛說的不敢懷疑。最不能信的是自己,自己若老有想法、概念、見解,學佛就難了。心中起疑怎麼辦?這就必須仰信。從仰信開始去做,慢慢就會明白。開始是不要相信自己,後來是慢慢沒有自己。

  這一品經文講完了。下面總結一下要點。

  第三十四品經文有九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我們修行為了什麼?為什麼彌勒菩薩說「佛語教戒。甚深甚善」?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我們修行為了「心得開明」。等於自己有了法眼。

  佛所說的都契合第一義諦,所以就「甚深」;佛所說的能令人斷惡修善,轉凡成聖,所以就「甚善」。

  具體表現在「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一切與會大眾,都蒙受到阿彌陀佛的恩惠,都從憂苦中得到徹底解脫。

  第二個要點,《法華經》中佛自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佛是法中之王,但佛沒有一點我慢,佛說這話是直起直用,別人說不出來,佛只好自說。

  「於法自在者」,就是不為一切法所限制、所約束、所干擾、所煩惱,這才自在。不是地位高、名氣大,而是覺悟高,境界高。

  第三個要點,佛的「光明徹照。洞達無極」表示什麼意思?

  表示度生的悲願和妙用沒有邊際,沒有窮盡。「光明徹照」表大智為體,「洞達無極」表從體起用,悲智雙運,普度一切眾生而沒有極限。因此,「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第四個要點,佛降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怎樣理解這句的意思?雲門禪師說:「我當時要在場的話,就把太子一棒打死,餵狗吃了。」這話什麼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第五個要點,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生於世,這個大事因緣是什麼?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第六個要點,淨土和禪宗需要融通嗎?為什麼?

  不需要。蓮池大師說:「若待融通是兩物。」本來不二。通達的人與凡俗人的見解是截然不同的。凡夫處處都是二,通達的人處處都不是二。

  淨土和禪宗是一不是二,何需融通。

  第七個要點:什麼是大善?什麼是真正敬佛?

  「敬佛」是第一大善。「依教奉行」是真正敬佛。

  第八個要點,《大智度論》講,人的身體有五種不淨,你知道是哪幾種不淨嗎?你有什麼切身體會?

  種子不淨;所依住處不淨;當體不淨;外相不淨;究竟不淨。

  第九個要點,怎樣解決修行路上「疑」的障礙?

  《無量壽經》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菩薩都由念佛法門圓成佛道。懷疑就錯,懷疑,就失掉了這一生作佛的機會。所以說「無得疑悔」。

  疑悔自己造的惡業太重,恐怕不能往生。

  有這兩種疑悔,障礙往生。必須去除疑悔。只要認真念佛,努力念佛,念到身心清淨,都能往生。能夠斷疑生信,諸位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