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
一個死,一個活,互相思慮憂念,難捨難分。要死的人悲傷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不知將要到哪裡去;活著的悲傷就要與親人永別,傷心再也見不到了。互戀難捨,愛別離苦,如同刀子刺心一樣的痛,昔日的恩愛都成了痛苦,身心被憂和愛所束縛,沒有解脫的時候。
《大乘義章》說:「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結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打結,把行人的心捆起來;二是憂和愛把生死結集起來。
〖思想恩好。不離情欲。〗
彼此相思念,感情很好,是不離情欲。西方人歌頌愛情,其實愛情一點也不神聖,情還好一點,欲和動物都是一樣的。一個人為什麼不去愛一個年老的賢者,而去愛一個年輕貌美的男子或女子呢?這就是欲。沒有什麼理智,也沒有什麼尊重,都是說愛對方,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
「恩好」都是由於情和欲。對於修道的人來說,情是墮落的因。「純想即飛,純情則墮」。到人道來投生的是情和想各佔了一半。想就離開了情,可以超越空間,能升天,能生極樂世界,再高的話,可以當下成就。
〖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
轉眼無常到來,後悔莫及。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對於上面所說的事都看不出來,就是對道有迷惑。道的意義很深,鬼神重德不重道,因為不懂得什麼是道,有德的人百神呵護。牛頭禪師沒有開悟以前,百鳥銜花,猿猴獻果。開悟以後就都不來了,因為鬼神不能測度了。因此在情欲之中的人對於道只有迷惑。
世尊告誡我們,「人身難得」。得到人身是最值得可貴的,因為在六道裡只有人道容易修行,其餘五道很難修行。
世尊感嘆,「人身可貴」。所以一切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世尊也是在人道示現成佛的。這說明人身之殊勝,得人身不容易。「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人身;「佛法難聞」,我們也已聞到佛法,這種殊勝的因緣甚難稀有。現在世界上有七十多億人口,試問,其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據有關報道,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五十億人,其中信仰佛教的是七億人。七十億、五十億、七億,實在是不成比例。聞到佛法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是聞到正法的?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是聞到淨土念佛法門的?這樣一層一層的淘汰,從這裡,我們能不能體會到「佛法難聞」的真實義?
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這部經自始至終都是在講彌陀的本願。所以,這部經是如來正說,是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之寶,稀有難逢。
請看下面經文: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各懷殺毒〗
六道眾生因迷惑而各懷損人利己之心,因貪欲、瞋恚、愚痴、嫉妒,而造作殺盜淫妄等極重罪業。仔細觀察,這個世界實為一大殺場。每個人心裡都有殺業的毒,這就是瞋心,瞋心是地獄的業因。人在瞋恨之中,一點慈悲心也沒有,自然能醒悟的人很少。
「冥冥」是指幽暗,這裡是比喻無知。心懷殺毒,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所以稱為:〖惡氣冥冥〗
〖為妄興事〗
「妄」是妄想,指三毒煩惱;「興事」是造作。天天打妄想,造作罪業。
〖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五句是說由於愚痴,迷惑顛倒所造罪業的下場、果報。他所想的、所做的,與天地都違背。什麼是天地?佛在講解三界的時候告訴我們,色界天人除了修四禪八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由此可知,佛經裡所講的「天地」就是「十善」,「四無量心」就是「天心」,這是天人之德。如果從經典的意義來講,天地之德,就是「孝敬」。《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講的孝,孝心、孝行,其事理之深廣包含了虛空法界。
《嘉祥疏》解釋:「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這樣殺生害命,任意作惡,一旦惡貫滿盈,立即報應,他的壽命頓然就被奪走。總的來說,就是由於愚痴而發瞋心,引起種種惡緣、壞緣。壞的業力就生出罪報,其人必任意作惡,惡貫滿盈時,頓然奪了他的壽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一旦壽終入了三惡道,就欲出無期了。
請看下面經文: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
這是佛勸勉我們的話。「若曹」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佛對大家說,你們要好好地想一想,不要掉以輕心,一切惡都要遠離。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善,「念佛弘法是善中之王」,要努力去做。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
自己所愛的、所享受的安樂、榮華富貴,都是不能常保持住的。
〖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無常的,都要分離,沒有什麼可樂的。「無可樂者」是佛大智慧的話。眾生所樂的都是苦因,所以必生苦果。世人以得為樂、以失為苦,不知得就是失的因,有得就必失;以生為樂、以滅為苦,不知生就是滅的因,生就必滅,無可樂者啊!盛者必衰,愛欲不可常保,聚者必散。這些不都是事實真相嗎?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佛在這裡認真的勸勉我們,應當要勤奮,要精進求生西方淨土。唯有往生西方淨土才永遠真正得到安穩,真正得到快樂。極樂世界之外,沒有安樂處。佛勸勉我們應當勤奮的在正法上進步,求生極樂。佛在這裡實際上是在勸我們,生到安樂國以後,就能「智慧明達」,這是最要緊的事情,而不是去享受。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能勤苦修行的人,有正信,持戒修行,但真正能生智慧的人卻很稀少。所以要「當勤精進」。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明」者,明心見性;「達」者,識心達本。能往生的人都能開達明徹,功德殊勝。往生的功德,和到極樂世界聽經聞法得佛加被的功德,都十分殊勝。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很多修行人的毛病就在這裡,對於佛說的沒有很好認識,而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考慮之後,認為這是能行的,這就是「所欲」,然後去做。這就是《楞嚴經》中佛呵斥阿難「認賊作子」的狀況。阿難已經證了初果,能背誦三藏十二部經典,遇到了摩登伽女差點破戒。阿難為什麼會這樣?佛給他開示,因他不明白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就是你所認識的你的心,它不是你,而是你的敵人。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萬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想法,要常常從佛經裡吸取一些東西,打倒你的那個心。所以《涅槃經》說:「常為心師。不為師心。」你應該做你心的老師,而不是把自己的心當老師,讓它發號施令。師心自用是修行人的大錯誤。妄心是生死的根本,把這個妄心當老師就是認賊作子。好比把別人派來的特務當總司令了。這樣的修行,好比煮沙子做飯,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所以不能「隨心所欲」。要時刻提醒自己知道這個妄心,能和它劃清界限,用正知正見去扭轉它,這是修行人的大進步。否則就虧負了經戒,辜負了經教。
老法師教誡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人家能去,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人家能『專精行道』,我們為什麼落在人後?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專精行道』這一句。我們要記住,不要辜負世尊跟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的期望,一定要認真努力,決志求生淨土。」
第三十三品經文有十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現在世人共爭的是什麼?什麼是不急之務?舉例說明(自己或是別人的例子)。
第二個要點,你怎樣理解「劇惡極苦」中的「劇」和「極」?談談你自己的切身感受。
第三個要點,當今世界亂到了極處,這是有人類歷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為什麼會這樣子?
共業所感。什麼共業?浩劫當屬共業所感,災難皆因人心不善。
面對這種社會現狀,我們能做點什麼?
人類生存需要和合,再難也要勇往直前;六和之路沒有終點,一代一代要往下傳;弘護正法勇於承擔。
第四個要點,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怎樣做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操心的事兒。
生活從簡,修行從簡,一切從簡。做減法。
與了生死出輪迴無關的「外緣」該斷則斷,當機立斷為好。
第五個要點:你對「五倫十義」是怎樣認識的?你盡到義務了嗎?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家親眷屬你盡到義務了嗎?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第六個要點,佛在經上講的,夫妻、兒女、父母、家親眷屬有四種關係,沒有這四種關係不能成為一家人。你知道是哪四種關係嗎?談談你的感受。
第七個要點,釋迦牟尼佛之後,為什麼要示現「金槍馬麥」之報?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查一查,講給別人聽。
第八個要點,「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四個「獨」字對你有什麼啟發和影響?怎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第九個要點,說說「善惡變化」的兩種解釋。你對這兩種解釋有何認識?
第十個要點,學佛人往生時要注意什麼?怎樣做才是對往生者最真實的幫助?
第十一個要點,「帶業往生」這個理念,你認可嗎?能舉出實際例子,為這個理念作證明嗎?
第十二個要點,「餘教」指何而言?對於印光大師那段開示中的「茫茫眾生,如盲無導」,你有什麼切身體會?
第十三個要點,對照西方極樂世界的樂和娑婆世界的苦,你做出選擇了嗎?
慎重選擇別當兒戲,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念之差鑄成大錯,萬劫無有出頭之日。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這一品經文是彌勒菩薩代表我們接受世尊的開示,也是他提出的聽經心得。經上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狀況。如果不是佛為我們說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迷惑顛倒,很難覺察這些事實之相。彌勒聽了佛的開示,心開意解。
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一段是佛教我們離苦的方法,要能體會佛陀慈悲教誨的深義。
從彌勒菩薩這一段感受裡,我們很明白的看出,佛的教誡,範圍非常廣大。三學是戒學、定學、慧學。接受佛的教誡,都可以包括在戒學當中。「戒」不定指狹義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不局限於律儀戒,而是世尊所有一切教誨都是「教戒」。這是我們要明瞭、要遵守的。尤其是後世的祖師們常常勉勵我們,「持戒念佛」。警惕我們「嚴持戒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誡,我們都應該嚴格遵守,即是守法之深義。這個範圍就大,不限於這幾條律儀戒。
〖甚深甚善〗
「深」是指理;「善」是指方法。理非常深,方法很巧妙。修行主要是為了心得開明。上一品彌勒聽了佛的勸諭策進,這一品他要向佛匯報他學法以後的情況。所以,彌勒白言:
〖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教戒」是教導、誡勖,有所禁止和約束的意思。佛所說的都契合第一義諦,所以就「甚深」;又能令人斷惡修善,所以就「甚善」。具體表現在: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這兩句經文境界非常深廣。一切與會大眾,都受到大悲慈父的恩惠,都從憂苦中得到徹底解脫。
〖佛為法王〗
佛是法中之王。《法華經》中佛自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佛沒有一點我慢,這裡是直起直用。於法自在者,不為一切法所限制、所約束、所干擾、所煩惱,這才自在。不是地位高,而是覺悟高。禪宗說的「無一法當情」,若有一法當情,對於這個法就不自在了,就捆住了。
〖尊超群聖〗
「聖」是指十地菩薩。通常我們講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稱為「十聖」;加上等覺就是十一地,稱為「大聖」。佛是超過十地和等覺菩薩。
〖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小乘初果以上稱聖人,大乘初地以上稱聖人。佛為九界導師,超過其他一切聖人,是眾聖中尊。佛的智慧光明徹照一切。《淨影疏》解釋:「光明徹照」是了達空,沒有極限。「佛為法王,尊超群聖」。自證就是窮盡了。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表示度生的悲願和妙用沒有邊際,無有窮盡。「光明徹照」表示大智為體,「洞達無極」表從體起用,悲智雙運,普度一切眾生而沒有極限。因此,「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天人之師是佛的十號之一,天上天下唯佛獨尊。遊步十方,為大導師。現代人總是信不及,一會學氣功,一會學道教,實際別的宗教供奉的神明都是以佛為師。佛降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禪宗的祖師雲門說:「我當時要在場的話,就把太子一棒子打死,餵狗吃了。」祖師這麼說,是針對凡夫對這兩句的體驗來說的。凡夫就把佛看成地位的尊、神通的尊、學問的尊……所以都應當一棒子打死。佛的本意不是如此,佛是覺悟的尊。因為「唯我獨尊」,所以「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
「值」是遇的意思。現在我們能遇到佛,還能聽到無量壽佛的教導。《法華》上說佛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善導大師又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說彌陀本願就是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蕅益大師說,這一句佛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所證,傳授給眾生了。
因此能夠聽到這些言教的人,都〖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沒有一個不歡喜,都是心開意解。這就是佛在「演慈辯,授法眼」。把法眼傳授給每一個人,因為眾生沒有能力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只有聽到佛的教導才能相信、才能明白。「心得開明」,等於是自己有了法眼。
所以,修行就要把這些俗人的見解丟得乾乾淨淨。有個人問蓮池大師:淨土和禪宗如何融通?蓮池說:「若待融通是兩物。」本來不二嘛!通達的人和凡俗人的見解是截然不同的。凡夫處處都是二,通達的處處都是不二。我們壞就壞在這個二上。
下面,我還想和同修們再囉嗦一會兒。
重點說說「三難」。
過去已經說過了,我想,還是再說一次吧,哪怕再多一個人聽懂了,我也沒白說呀!
第一難,得人身難。
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請大家注意這個「常」字,常說,不是一次、兩次說,是多次說。為什麼多次說?重要啊!佛多次說這個話,可不是茶餘飯後閒聊天啊!我們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容易。因此佛教我們要珍惜人身。六道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覺悟。所以人身可貴,貴在哪兒?就貴在容易覺悟。這是第一難。
第二難,聞佛法難。
「今得值佛」,這是遇到佛了!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聞法難,這道難關我們也破了,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多麼難得,多麼幸運!佛法中第一殊勝的淨土法門,也幸運的聞到了,並且在認真修學,深信必能在這一生中成就。還有比這更幸運的事嗎?沒有了。這是第二難。
第三難,聞阿彌陀佛名號難。
彌勒菩薩說,「復聞無量壽聲」,這是第三重難。這個「聞」是真正覺悟,悟知唯獨念佛法門保證一生圓滿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法師說,知道名號的人很多;但這一句名號的真實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夏蓮居老居士講,「萬億人中一二知」,「知」就是知道名號的功德,知道這一部《無量壽經》的功德太少了。這三大難,彌勒菩薩跟與會大眾都突破了。所以是無限的歡喜,「靡不歡喜。心得開明」。「開」是指從前的心是閉塞的,現在茅塞頓開,這多快樂!「明」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洗刷乾淨了,心地真正光明了。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代表當時與會的大眾,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至此的心得,也是當時聽經大眾的感受。我們反省一下,你有這種感受嗎?有沒有這種受用?
學佛幾十年了,這三難我們突破了幾難?你的受用呢?你的成果呢?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
一個死,一個活,互相思慮憂念,難捨難分。要死的人悲傷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不知將要到哪裡去;活著的悲傷就要與親人永別,傷心再也見不到了。互戀難捨,愛別離苦,如同刀子刺心一樣的痛,昔日的恩愛都成了痛苦,身心被憂和愛所束縛,沒有解脫的時候。
《大乘義章》說:「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結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打結,把行人的心捆起來;二是憂和愛把生死結集起來。
〖思想恩好。不離情欲。〗
彼此相思念,感情很好,是不離情欲。西方人歌頌愛情,其實愛情一點也不神聖,情還好一點,欲和動物都是一樣的。一個人為什麼不去愛一個年老的賢者,而去愛一個年輕貌美的男子或女子呢?這就是欲。沒有什麼理智,也沒有什麼尊重,都是說愛對方,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
「恩好」都是由於情和欲。對於修道的人來說,情是墮落的因。「純想即飛,純情則墮」。到人道來投生的是情和想各佔了一半。想就離開了情,可以超越空間,能升天,能生極樂世界,再高的話,可以當下成就。
〖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
轉眼無常到來,後悔莫及。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對於上面所說的事都看不出來,就是對道有迷惑。道的意義很深,鬼神重德不重道,因為不懂得什麼是道,有德的人百神呵護。牛頭禪師沒有開悟以前,百鳥銜花,猿猴獻果。開悟以後就都不來了,因為鬼神不能測度了。因此在情欲之中的人對於道只有迷惑。
世尊告誡我們,「人身難得」。得到人身是最值得可貴的,因為在六道裡只有人道容易修行,其餘五道很難修行。
世尊感嘆,「人身可貴」。所以一切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世尊也是在人道示現成佛的。這說明人身之殊勝,得人身不容易。「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人身;「佛法難聞」,我們也已聞到佛法,這種殊勝的因緣甚難稀有。現在世界上有七十多億人口,試問,其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據有關報道,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五十億人,其中信仰佛教的是七億人。七十億、五十億、七億,實在是不成比例。聞到佛法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是聞到正法的?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是聞到淨土念佛法門的?這樣一層一層的淘汰,從這裡,我們能不能體會到「佛法難聞」的真實義?
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這部經自始至終都是在講彌陀的本願。所以,這部經是如來正說,是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之寶,稀有難逢。
請看下面經文: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各懷殺毒〗
六道眾生因迷惑而各懷損人利己之心,因貪欲、瞋恚、愚痴、嫉妒,而造作殺盜淫妄等極重罪業。仔細觀察,這個世界實為一大殺場。每個人心裡都有殺業的毒,這就是瞋心,瞋心是地獄的業因。人在瞋恨之中,一點慈悲心也沒有,自然能醒悟的人很少。
「冥冥」是指幽暗,這裡是比喻無知。心懷殺毒,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所以稱為:〖惡氣冥冥〗
〖為妄興事〗
「妄」是妄想,指三毒煩惱;「興事」是造作。天天打妄想,造作罪業。
〖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五句是說由於愚痴,迷惑顛倒所造罪業的下場、果報。他所想的、所做的,與天地都違背。什麼是天地?佛在講解三界的時候告訴我們,色界天人除了修四禪八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由此可知,佛經裡所講的「天地」就是「十善」,「四無量心」就是「天心」,這是天人之德。如果從經典的意義來講,天地之德,就是「孝敬」。《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講的孝,孝心、孝行,其事理之深廣包含了虛空法界。
《嘉祥疏》解釋:「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這樣殺生害命,任意作惡,一旦惡貫滿盈,立即報應,他的壽命頓然就被奪走。總的來說,就是由於愚痴而發瞋心,引起種種惡緣、壞緣。壞的業力就生出罪報,其人必任意作惡,惡貫滿盈時,頓然奪了他的壽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一旦壽終入了三惡道,就欲出無期了。
請看下面經文: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
這是佛勸勉我們的話。「若曹」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佛對大家說,你們要好好地想一想,不要掉以輕心,一切惡都要遠離。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善,「念佛弘法是善中之王」,要努力去做。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
自己所愛的、所享受的安樂、榮華富貴,都是不能常保持住的。
〖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無常的,都要分離,沒有什麼可樂的。「無可樂者」是佛大智慧的話。眾生所樂的都是苦因,所以必生苦果。世人以得為樂、以失為苦,不知得就是失的因,有得就必失;以生為樂、以滅為苦,不知生就是滅的因,生就必滅,無可樂者啊!盛者必衰,愛欲不可常保,聚者必散。這些不都是事實真相嗎?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佛在這裡認真的勸勉我們,應當要勤奮,要精進求生西方淨土。唯有往生西方淨土才永遠真正得到安穩,真正得到快樂。極樂世界之外,沒有安樂處。佛勸勉我們應當勤奮的在正法上進步,求生極樂。佛在這裡實際上是在勸我們,生到安樂國以後,就能「智慧明達」,這是最要緊的事情,而不是去享受。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能勤苦修行的人,有正信,持戒修行,但真正能生智慧的人卻很稀少。所以要「當勤精進」。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明」者,明心見性;「達」者,識心達本。能往生的人都能開達明徹,功德殊勝。往生的功德,和到極樂世界聽經聞法得佛加被的功德,都十分殊勝。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很多修行人的毛病就在這裡,對於佛說的沒有很好認識,而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考慮之後,認為這是能行的,這就是「所欲」,然後去做。這就是《楞嚴經》中佛呵斥阿難「認賊作子」的狀況。阿難已經證了初果,能背誦三藏十二部經典,遇到了摩登伽女差點破戒。阿難為什麼會這樣?佛給他開示,因他不明白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就是你所認識的你的心,它不是你,而是你的敵人。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萬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想法,要常常從佛經裡吸取一些東西,打倒你的那個心。所以《涅槃經》說:「常為心師。不為師心。」你應該做你心的老師,而不是把自己的心當老師,讓它發號施令。師心自用是修行人的大錯誤。妄心是生死的根本,把這個妄心當老師就是認賊作子。好比把別人派來的特務當總司令了。這樣的修行,好比煮沙子做飯,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所以不能「隨心所欲」。要時刻提醒自己知道這個妄心,能和它劃清界限,用正知正見去扭轉它,這是修行人的大進步。否則就虧負了經戒,辜負了經教。
老法師教誡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人家能去,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人家能『專精行道』,我們為什麼落在人後?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專精行道』這一句。我們要記住,不要辜負世尊跟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的期望,一定要認真努力,決志求生淨土。」
第三十三品經文有十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現在世人共爭的是什麼?什麼是不急之務?舉例說明(自己或是別人的例子)。
第二個要點,你怎樣理解「劇惡極苦」中的「劇」和「極」?談談你自己的切身感受。
第三個要點,當今世界亂到了極處,這是有人類歷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為什麼會這樣子?
共業所感。什麼共業?浩劫當屬共業所感,災難皆因人心不善。
面對這種社會現狀,我們能做點什麼?
人類生存需要和合,再難也要勇往直前;六和之路沒有終點,一代一代要往下傳;弘護正法勇於承擔。
第四個要點,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怎樣做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操心的事兒。
生活從簡,修行從簡,一切從簡。做減法。
與了生死出輪迴無關的「外緣」該斷則斷,當機立斷為好。
第五個要點:你對「五倫十義」是怎樣認識的?你盡到義務了嗎?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家親眷屬你盡到義務了嗎?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第六個要點,佛在經上講的,夫妻、兒女、父母、家親眷屬有四種關係,沒有這四種關係不能成為一家人。你知道是哪四種關係嗎?談談你的感受。
第七個要點,釋迦牟尼佛之後,為什麼要示現「金槍馬麥」之報?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查一查,講給別人聽。
第八個要點,「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四個「獨」字對你有什麼啟發和影響?怎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第九個要點,說說「善惡變化」的兩種解釋。你對這兩種解釋有何認識?
第十個要點,學佛人往生時要注意什麼?怎樣做才是對往生者最真實的幫助?
第十一個要點,「帶業往生」這個理念,你認可嗎?能舉出實際例子,為這個理念作證明嗎?
第十二個要點,「餘教」指何而言?對於印光大師那段開示中的「茫茫眾生,如盲無導」,你有什麼切身體會?
第十三個要點,對照西方極樂世界的樂和娑婆世界的苦,你做出選擇了嗎?
慎重選擇別當兒戲,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念之差鑄成大錯,萬劫無有出頭之日。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這一品經文是彌勒菩薩代表我們接受世尊的開示,也是他提出的聽經心得。經上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狀況。如果不是佛為我們說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迷惑顛倒,很難覺察這些事實之相。彌勒聽了佛的開示,心開意解。
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一段是佛教我們離苦的方法,要能體會佛陀慈悲教誨的深義。
從彌勒菩薩這一段感受裡,我們很明白的看出,佛的教誡,範圍非常廣大。三學是戒學、定學、慧學。接受佛的教誡,都可以包括在戒學當中。「戒」不定指狹義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不局限於律儀戒,而是世尊所有一切教誨都是「教戒」。這是我們要明瞭、要遵守的。尤其是後世的祖師們常常勉勵我們,「持戒念佛」。警惕我們「嚴持戒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誡,我們都應該嚴格遵守,即是守法之深義。這個範圍就大,不限於這幾條律儀戒。
〖甚深甚善〗
「深」是指理;「善」是指方法。理非常深,方法很巧妙。修行主要是為了心得開明。上一品彌勒聽了佛的勸諭策進,這一品他要向佛匯報他學法以後的情況。所以,彌勒白言:
〖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教戒」是教導、誡勖,有所禁止和約束的意思。佛所說的都契合第一義諦,所以就「甚深」;又能令人斷惡修善,所以就「甚善」。具體表現在: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這兩句經文境界非常深廣。一切與會大眾,都受到大悲慈父的恩惠,都從憂苦中得到徹底解脫。
〖佛為法王〗
佛是法中之王。《法華經》中佛自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佛沒有一點我慢,這裡是直起直用。於法自在者,不為一切法所限制、所約束、所干擾、所煩惱,這才自在。不是地位高,而是覺悟高。禪宗說的「無一法當情」,若有一法當情,對於這個法就不自在了,就捆住了。
〖尊超群聖〗
「聖」是指十地菩薩。通常我們講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稱為「十聖」;加上等覺就是十一地,稱為「大聖」。佛是超過十地和等覺菩薩。
〖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小乘初果以上稱聖人,大乘初地以上稱聖人。佛為九界導師,超過其他一切聖人,是眾聖中尊。佛的智慧光明徹照一切。《淨影疏》解釋:「光明徹照」是了達空,沒有極限。「佛為法王,尊超群聖」。自證就是窮盡了。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表示度生的悲願和妙用沒有邊際,無有窮盡。「光明徹照」表示大智為體,「洞達無極」表從體起用,悲智雙運,普度一切眾生而沒有極限。因此,「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天人之師是佛的十號之一,天上天下唯佛獨尊。遊步十方,為大導師。現代人總是信不及,一會學氣功,一會學道教,實際別的宗教供奉的神明都是以佛為師。佛降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禪宗的祖師雲門說:「我當時要在場的話,就把太子一棒子打死,餵狗吃了。」祖師這麼說,是針對凡夫對這兩句的體驗來說的。凡夫就把佛看成地位的尊、神通的尊、學問的尊……所以都應當一棒子打死。佛的本意不是如此,佛是覺悟的尊。因為「唯我獨尊」,所以「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
「值」是遇的意思。現在我們能遇到佛,還能聽到無量壽佛的教導。《法華》上說佛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善導大師又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說彌陀本願就是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蕅益大師說,這一句佛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所證,傳授給眾生了。
因此能夠聽到這些言教的人,都〖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沒有一個不歡喜,都是心開意解。這就是佛在「演慈辯,授法眼」。把法眼傳授給每一個人,因為眾生沒有能力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只有聽到佛的教導才能相信、才能明白。「心得開明」,等於是自己有了法眼。
所以,修行就要把這些俗人的見解丟得乾乾淨淨。有個人問蓮池大師:淨土和禪宗如何融通?蓮池說:「若待融通是兩物。」本來不二嘛!通達的人和凡俗人的見解是截然不同的。凡夫處處都是二,通達的處處都是不二。我們壞就壞在這個二上。
下面,我還想和同修們再囉嗦一會兒。
重點說說「三難」。
過去已經說過了,我想,還是再說一次吧,哪怕再多一個人聽懂了,我也沒白說呀!
第一難,得人身難。
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請大家注意這個「常」字,常說,不是一次、兩次說,是多次說。為什麼多次說?重要啊!佛多次說這個話,可不是茶餘飯後閒聊天啊!我們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容易。因此佛教我們要珍惜人身。六道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覺悟。所以人身可貴,貴在哪兒?就貴在容易覺悟。這是第一難。
第二難,聞佛法難。
「今得值佛」,這是遇到佛了!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聞法難,這道難關我們也破了,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多麼難得,多麼幸運!佛法中第一殊勝的淨土法門,也幸運的聞到了,並且在認真修學,深信必能在這一生中成就。還有比這更幸運的事嗎?沒有了。這是第二難。
第三難,聞阿彌陀佛名號難。
彌勒菩薩說,「復聞無量壽聲」,這是第三重難。這個「聞」是真正覺悟,悟知唯獨念佛法門保證一生圓滿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法師說,知道名號的人很多;但這一句名號的真實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夏蓮居老居士講,「萬億人中一二知」,「知」就是知道名號的功德,知道這一部《無量壽經》的功德太少了。這三大難,彌勒菩薩跟與會大眾都突破了。所以是無限的歡喜,「靡不歡喜。心得開明」。「開」是指從前的心是閉塞的,現在茅塞頓開,這多快樂!「明」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洗刷乾淨了,心地真正光明了。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代表當時與會的大眾,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至此的心得,也是當時聽經大眾的感受。我們反省一下,你有這種感受嗎?有沒有這種受用?
學佛幾十年了,這三難我們突破了幾難?你的受用呢?你的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