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集滅」是指四諦中的集諦和滅諦。集諦裡面包括苦,滅諦裡面包括道。說集滅兩個字,實際上代表了四諦法。四諦之教是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他有度生的方便。善知習善的教叫做習音聲,滅惡的教叫做滅音聲。音聲是教裡的教言,教裡的話。菩薩對於這些能了解,而且善知、巧知,所以叫做方便。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會疏》說:「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究竟了義第一義諦之言,才是名「正論」。
請看下面經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一段經文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德行圓滿。德行圓滿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真實智慧是什麼?知一切法皆空。《心經》教給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完全一樣,沒有兩樣。「色」是所有一切現象,一切現象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現象了不可得,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了不可得。
極樂世界菩薩為什麼能德行圓滿?因為了知「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八個字叫看破。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是看不破,看不破什麼?看不破「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世法、佛法都包括在內。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不但世間法是假的,出世間法也是假的,兩種假的都放下,真的才能現前。什麼是真的?真如本性。《金剛經》末後四句偈說得好,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法、佛法都是悉皆空寂,大徹大悟的人在空寂裡頭做佛事。誰知道空寂?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華嚴經》上所說的;別教要初地以上,他才能入這個境界,他不再迷了。別教的三賢菩薩,沒見性,不能生實報莊嚴土。實報土裡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就是都是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他們見性了,所謂見性,就是他們見到了事實真相。
什麼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這是淨土宗的最高層次。這個理很深。「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是菩薩的境界。
什麼是空?空是不可得的意思。你得不到,無法擁有,無法掌控。「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諸法,皆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
《維摩詰經》說:「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會疏》說:「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般若的殊勝智慧,就可以證到一切都寂滅了。觀世音菩薩就證到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心、佛、眾生三者都平等了。總結一下「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真實含義:一切法都是空寂,不可得,沒有自性,但不是斷滅的空。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生身就是分段生死的這個肉身,和菩薩變易生死的身。生身是苦果,是二餘之一,這個有殘餘。煩惱是惑因,也是二餘之一。這兩種殘餘就是餘習,都盡了叫二餘俱盡,就斷了一切有漏的果縛。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
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究竟一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法門,古德所謂:一乘中的一乘,大乘之大乘,究竟圓滿的大法。這是成佛的唯一的正路,最圓最頓的教法。《法華》《涅槃》是一乘法。《法華》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說到究竟,十方佛土都是一乘法,除佛慈悲,看到眾生的根器實在不夠,方便而說三乘。若論實際都是一乘法。佛法雖然八萬四千法門,好像有很多乘,而實際上是沒有兩樣,最後都讓大家證涅槃三德。所以「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對於這樣的一乘,你能夠窮盡,叫究竟,極樂世界大菩薩悲願宏深,雖然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示現在三界之中。於三界中平等勤修,最後究竟了達實相一乘的道理。到涅槃彼岸,所以說「至於彼岸」。
〖決斷疑網〗
「疑網」有兩個解釋:
《淨影疏》說:「除妄顯真,名斷疑網。」妄除了,真顯現,還有什麼疑。
《嘉祥疏》說:「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就是說菩薩能讓別的眾生斷疑,實際上這兩個並沒有什麼差別。如果能給眾生斷疑,實際上也就自己無疑了。兩個各說一半,合起來就圓滿了。
印光大師說:
「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
〖證無所得〗
得般若波羅蜜就得三藐三菩提。《涅槃經》說:「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這句話應該成為座右銘。一旦你有所得了,那就是無明現前。「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你有所得,說我證了,我悟了,都是人我四相。「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叫無所得。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維摩詰經慧遠疏》說:「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是故名為逮無所得。」菩薩離開情執,破相,到無得之處,證無所得就是到了無得之處。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前面講的「無所得」是實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權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前面涉及到的二智,即實智和方便智。
實智:二智之一,也稱根本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
方便智:二智之一,也稱權智。即隨機說法的方便智慧,指通達方便法的智慧。
根本智是無知,方便智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我們要想得到無所不知,要先學無知,這是諸佛如來教給我們的,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懂。但這是真話,你相信嗎?聽了這話不敢相信。所以大家拼命的學有知,不肯去學無知。從有知上求,求來求去是世智辯聰。般若,根本智、後得智完全沒有分。
方便智就是權智,是了達方便法的智慧。權智跟實智是相對的。能夠了達諸法的實相,是如來的實智;了達諸法的差別,是如來的權智。都是如來的大智慧。
密教裡把蓮花的花瓣代表權智,蓮花的心代表實智。
說說我們學佛的現實情況,我們是怎樣學的?我們在學什麼?如果說學佛不老實,有幾個人肯承認?還不都是願意聽好聽的、奉承的話。你真的老實嗎?未必!假老實的有,還不少;真老實的有,真不多。以理服人那。
諸佛如來教我們學無知,你信嗎?你學嗎?你在拼命的學有知,你的世智辯聰時時、日日、月月、年年在增長。對照一下諸佛如來的教誨,你老實了嗎?
諸佛如來教誨我們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你孝親了嗎?你尊師了嗎?對父母孝,重在順上。違逆父母,和父母對立,說傷父母的話,做傷父母心的事,不順,何談孝?尊師重道,重在依教奉行。老師說的話,你不聽、不信、不做,自以為高明另搞一套,其結果是蹉跎歲月、一事無成,該上哪道上哪道。
如果你真想學佛,真想今生成就,從哪裡做起?從真幹做起。怎麼做?按古人講的「老實念」,老實念就行了。念到心清淨,智慧就現前了。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真實的智慧。當你親身體驗到了,你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法喜,那種美妙無可言喻,任你聽人怎麼說,也想像不出來,不可思議!你真正發心「老實念了」,你是諸佛如來的乖弟子。
〖增長了知〗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不需要學的,一接觸就是明瞭。讀過《六祖壇經》的同修都知道,六祖大師不識字,沒有讀過《法華經》,法達法師念給他聽,他就懂,就講給法達法師聽。他沒有學過《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念《涅槃經》給他聽,他就把《涅槃經》講給無盡藏比丘尼聽。他沒有學過唯識,卻把八識講得簡單明瞭,比相宗的法師講得高明太多,言簡意賅。這些他都沒有學過,這就是「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岩山,建念佛堂,訂了五條規。最重要的一條,念佛堂只念佛,不講經,不傳戒,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通常念佛,每天六支香,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加到九支香。這就是提倡老實念佛,真正依教奉行。
密宗講「增長了知」,就是蓮花開時,蓮花的花瓣大了,就屬於了知增長了。蓮花瓣代表方便智,花開了,方便智在增長。開的時候顯出花蕊來,花蕊表示根本智、實智。這也可以啟發我們知道方便智的開明,回過頭來可以使心源徹底的顯露。這就是以方便智增長了知的意思。不但是方便之中增加了方便,方便愈用愈熟,而且實智更明顯了。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幾句經文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得到究竟圓滿的原因。他們得到究竟圓滿的原因是「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前面講的「究竟一乘」就是阿彌陀佛名號,這裡講的「安住神通」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能做到淨念相繼,就是安住神通。上合本妙覺心。
權智、實智都明瞭,神通自然就出現了,而且一切妙德都圓滿。入於實相,證無所得,無所得就是一乘道。無所得就故得,這點很重要。無所得,最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時就是無明,那不是智慧。這一段話,是黃念老的精妙開示。
〖不由他悟〗
是講真實的明悟是發自自心。「不由他悟」是唐譯本的話,魏譯本是「慧由心出」,真實智慧是由自心出來的。《淨影疏》說慧由心出是「真解發中」的意思。解慧由心出,就是「不由他悟」。不由他悟更明顯一點,望西師在《無量壽經鈔》中說:「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忽」字用得好,不由你思議,不由你安排。忽然觸著、碰著。所以,古人這一個字都不能放過,忽然證悟。能證的智慧不能從他生、不能由他悟,必定從你自心裡出來的。禪宗說:「從門入者,非是家珍。」什麼是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門。看來的、聽來的,是從外邊來的,不是自家珍寶。
「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一乘道就這樣得,不由他悟,證入實相。無師智、自然智等妙智炳然齊顯。如六祖話,密在汝邊,不由他悟。
印光大師開示:
「一乘道」指圓教的佛果,是無上正等正覺。自證之法,不從他得……如來自證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圓融,不生不滅,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
下面歸納一下第三十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品經文要點
這一品經文有九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禪定和智慧是什麼關係?
有定無慧:就變成二乘聲聞羅漢了。沉空滯寂,在空和寂中停留下來。沒有智慧,不能起觀照。
有慧無定:同於外道的邪思。
一種比喻:定慧的關係就像燈籠裡的光明和燈罩。有慧無定,就像沒有罩的燈,風一吹就滅了;有定而無慧,就像沒有點的燈,不放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定慧都重要。
第二個要點,怎樣正確認識神通?
神通是自性,六種神通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
神通不是外求的。神通不能求,求了不能得,得了不能用,用了必著魔。
神通是聖道裡頭的末了邊邊上的事,「但得本,莫愁末」,禪定、智慧是根本的根本。
諸佛菩薩不以神通教化眾生,是用講經教學來教化眾生。
在這裡,我要特別提醒同修們,謹防上當!有人打著佛教的旗號,把佛法說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把人引進了迷宮,目的是什麼?不外乎騙財、騙色。怎樣鑒別?牢記一條,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經典,依祖師大德的教誨。我有一個最簡單的鑒別的方法,如果他轉彎抹角的化緣或是求供養,還有啟發信眾供養的、變相要供養的(向信眾借錢,光借不還),簡而言之一句話:凡是和錢沾邊的,趕快遠離(信眾正常供養三寶除外)。再一個就是自吹自擂、把自已吹得神乎其神的,你趕快遠離,這是神壇上的人物,大師級的,王中之王,我們是小人物,高攀不起,還是老老實實的讀經、念佛最為穩妥。靠誰能靠得住啊?只有阿彌陀佛能靠得住。記住了嗎?!
第三個要點,你對劉素青老菩薩往生前倒計時五天示現神通,過去是怎樣認識的?現在是怎樣認識的?(思考題要實話實說)
第四個要點,諸佛密藏是什麼?黃念老的解釋,有兩層含義。
一是「如來語深」,凡夫理解不了,往往錯解。
二是密藏就是陀羅尼法,就是咒。
老法師解釋,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妙哉!妙哉!妙妙哉!精妙!甚妙!絕妙!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諸佛密藏。密嗎?不密。為什麼?因為誰都知道;密嗎?密。為什麼?因為你不識貨,不知道名號功德有多大,你不念佛,或者不老實念佛,對這樣的人就是密。
第五個要點,對照七覺聖道,我們要重點解決什麼問題?
第一覺支,擇法覺支。明辨真偽,解決擇法問題。
第二覺支,精進覺支。解決盲修瞎練問題;解決無益苦行問題,認為受苦就解脫了,這是誤區;解決摒棄形式主義學佛問題;解決真精進問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第三覺支,喜覺支。解決認識什麼是正法生的喜。
第四覺支,除覺支。解決學佛人用功上了路,身心感到輕安的問題,解決把學佛當作一個苦差事、一個沉重包袱的問題。
第五覺支,捨覺支。解決捨什麼,怎麼捨的問題。要因人而異,先把障道最嚴重的捨掉(比如貪心、瞋心、嫉妒心等等)。
第六覺支,定覺支。解決禪定中出現的各種假相不生見愛的問題。
第七覺支,念覺支。解決定慧均衡的問題。
八正道主要解決的問題:
一正見,主要解決真誠心問題。佛法的總綱就是兩個字:真心。我們學佛人,生活要用真心,工作要用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
二正思惟,解決思想的純正問題。思想的純淨是沒有思想,言語的純正是沒有言語。與無漏的心相應來思惟,不是有漏法的執著取捨。涅槃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的思惟境界,就是入常寂光。對我們淨宗學人來說,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
三正語,解決用無漏的智慧攝住四種口業(妄言、兩舌、綺語、惡口)的問題。
四正業,重點解決身見和邊見的問題。
五正命,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中的五種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能、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六正精進,以無漏智慧,勤行精進,趨向涅槃。
七正念,解決心不動的問題。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受外境干擾,要境隨心轉。
八正定,解決心正、不偏離正法問題。
第六個要點,從「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這一段經文表達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表一切妙德無不從佛的大智慧海流出,也沒有不流回這個智慧大海的。
第七個要點,老實人學佛,沒有不成佛的。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老法師為我們推出了兩位老實人學佛成佛的好榜樣,出家眾海賢老和尚、在家眾劉素青老菩薩。你是怎樣向他們學習的?學到了哪些東西?解決了你的哪些實際問題?(思考題)
第八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為什麼能夠德行圓滿?你怎樣理解「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因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第九個要點,怎樣理解「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我們要特別注意「不由他悟」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告訴我們:開悟是不是別人幫助你的?沒有。是不是從佛那裡悟來的?沒有。佛沒教你,都是自己開悟了。怎麼開悟的?萬緣放下開悟的。只要有一件事情沒放下,那就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就開不了悟。所以徹底放下就大徹大悟。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哪個法是佛法?為什麼?因為有世間這些迷惑顛倒的人,所以才有佛法,沒有這些迷惑顛倒的人,佛沒法。所以佛法不是真的,佛法是善巧方便說的,你可別認真,真有佛法,那就壞了。為什麼?起執著,佛法是破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佛法。
「不由他悟」,那由誰悟?要由自悟。怎麼自悟?佛把自悟的方法教給我們了,可惜我們沒聽懂,沒受用,所以沒有自悟得了。
怎樣解決「不由他悟」「要由自悟」的問題?談一點經歷和體會:
第一,「勤修戒定慧」。
這個方法是佛教我們的,可惜被我們忽略了。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就這一句你做圓滿,就行了,你就自悟了。為什麼?戒是守規矩,這個規矩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在佛法裡講是自性起用,自性的德用。德,戒定慧都是德,它起這個作用。具足戒定慧的人,用真誠心修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乘道,戒定慧不由他悟。
第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這是戒定慧的落實。一門就是一乘道,不管哪一門,只要你走一門就對了。你走二門,走三門,就變成了世間法,那不是佛法。佛法是一條直路,不拐彎的。我二十年學佛,一條直路沒拐彎,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我受用了。
第三,專誠至極通自性。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受益了。為什麼?因為我心真,因為我心誠,真誠到不摻一點假。難怪有人說我缺心眼兒。我覺得長一個心眼兒,至心一處,辦好一件事就夠了。長那麼多心眼兒幹啥?挺累人的。
有人問:這個「長時」長到什麼時候?這個不一定,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有人快的,幾天、幾個月、幾年就通了,怎麼通法?真正專誠到極處,就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成佛了怎麼樣?「歸無所得」,什麼都沒有,這就成佛。不要以為我成佛了得到了什麼,得到智慧,得到神通,那完全不是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說法是魔說,不是佛說,佛一定給你說畢竟空,不可得。
第四,禪定現前,明心見性。
無量法門統統歸到禪定,沒有一個法門不修禪定。為什麼?因為自性本定,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開悟?悟一乘道。一乘道就是常寂光淨土,就是如來的法身,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千經萬論講的就是這件事情,無量法門求證的也是這件事情。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定的方法無量無邊,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不管是哪個法門,都是修禪定,所以它是平等的。禪定現前,一乘道就現前,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第五,「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自見就是不由他悟,開悟了,沒有人教你。你怎麼開悟的?讀書千遍,把起心動念忘掉,把分別執著忘掉,豁然大悟,智慧開了。不是老師教的,但這個方法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我們用了,果然有效。我們對老師要感恩戴德。我們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正相信,真正不懷疑,就不會走彎路,不會走錯路,你走的是一條開悟成佛之路。
第六,斷疑生信,悟門自開。
我學佛二十年,有一個深刻的體會,為什麼學佛幾十年,沒有一點悟處,別說大悟、徹悟,甚至連點小悟都沒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疑」把悟門堵住了,堵死了。這樣例子不勝枚舉。疑惑只要有少許沒斷,它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必須把這個疑斷得乾乾淨淨,才能「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
我們學佛,人人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有所悟處,有沒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只要你能破除這個「疑」字,因為這個「疑」是最大的麻煩,破壞的能量最大,只要一懷疑,功夫用不上力。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集滅」是指四諦中的集諦和滅諦。集諦裡面包括苦,滅諦裡面包括道。說集滅兩個字,實際上代表了四諦法。四諦之教是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他有度生的方便。善知習善的教叫做習音聲,滅惡的教叫做滅音聲。音聲是教裡的教言,教裡的話。菩薩對於這些能了解,而且善知、巧知,所以叫做方便。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會疏》說:「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究竟了義第一義諦之言,才是名「正論」。
請看下面經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一段經文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德行圓滿。德行圓滿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真實智慧是什麼?知一切法皆空。《心經》教給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完全一樣,沒有兩樣。「色」是所有一切現象,一切現象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現象了不可得,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了不可得。
極樂世界菩薩為什麼能德行圓滿?因為了知「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八個字叫看破。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是看不破,看不破什麼?看不破「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世法、佛法都包括在內。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不但世間法是假的,出世間法也是假的,兩種假的都放下,真的才能現前。什麼是真的?真如本性。《金剛經》末後四句偈說得好,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法、佛法都是悉皆空寂,大徹大悟的人在空寂裡頭做佛事。誰知道空寂?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華嚴經》上所說的;別教要初地以上,他才能入這個境界,他不再迷了。別教的三賢菩薩,沒見性,不能生實報莊嚴土。實報土裡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就是都是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他們見性了,所謂見性,就是他們見到了事實真相。
什麼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這是淨土宗的最高層次。這個理很深。「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是菩薩的境界。
什麼是空?空是不可得的意思。你得不到,無法擁有,無法掌控。「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諸法,皆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
《維摩詰經》說:「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會疏》說:「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般若的殊勝智慧,就可以證到一切都寂滅了。觀世音菩薩就證到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心、佛、眾生三者都平等了。總結一下「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真實含義:一切法都是空寂,不可得,沒有自性,但不是斷滅的空。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生身就是分段生死的這個肉身,和菩薩變易生死的身。生身是苦果,是二餘之一,這個有殘餘。煩惱是惑因,也是二餘之一。這兩種殘餘就是餘習,都盡了叫二餘俱盡,就斷了一切有漏的果縛。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
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究竟一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法門,古德所謂:一乘中的一乘,大乘之大乘,究竟圓滿的大法。這是成佛的唯一的正路,最圓最頓的教法。《法華》《涅槃》是一乘法。《法華》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說到究竟,十方佛土都是一乘法,除佛慈悲,看到眾生的根器實在不夠,方便而說三乘。若論實際都是一乘法。佛法雖然八萬四千法門,好像有很多乘,而實際上是沒有兩樣,最後都讓大家證涅槃三德。所以「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對於這樣的一乘,你能夠窮盡,叫究竟,極樂世界大菩薩悲願宏深,雖然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示現在三界之中。於三界中平等勤修,最後究竟了達實相一乘的道理。到涅槃彼岸,所以說「至於彼岸」。
〖決斷疑網〗
「疑網」有兩個解釋:
《淨影疏》說:「除妄顯真,名斷疑網。」妄除了,真顯現,還有什麼疑。
《嘉祥疏》說:「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就是說菩薩能讓別的眾生斷疑,實際上這兩個並沒有什麼差別。如果能給眾生斷疑,實際上也就自己無疑了。兩個各說一半,合起來就圓滿了。
印光大師說:
「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
〖證無所得〗
得般若波羅蜜就得三藐三菩提。《涅槃經》說:「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這句話應該成為座右銘。一旦你有所得了,那就是無明現前。「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你有所得,說我證了,我悟了,都是人我四相。「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叫無所得。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維摩詰經慧遠疏》說:「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是故名為逮無所得。」菩薩離開情執,破相,到無得之處,證無所得就是到了無得之處。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前面講的「無所得」是實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權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前面涉及到的二智,即實智和方便智。
實智:二智之一,也稱根本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
方便智:二智之一,也稱權智。即隨機說法的方便智慧,指通達方便法的智慧。
根本智是無知,方便智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我們要想得到無所不知,要先學無知,這是諸佛如來教給我們的,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懂。但這是真話,你相信嗎?聽了這話不敢相信。所以大家拼命的學有知,不肯去學無知。從有知上求,求來求去是世智辯聰。般若,根本智、後得智完全沒有分。
方便智就是權智,是了達方便法的智慧。權智跟實智是相對的。能夠了達諸法的實相,是如來的實智;了達諸法的差別,是如來的權智。都是如來的大智慧。
密教裡把蓮花的花瓣代表權智,蓮花的心代表實智。
說說我們學佛的現實情況,我們是怎樣學的?我們在學什麼?如果說學佛不老實,有幾個人肯承認?還不都是願意聽好聽的、奉承的話。你真的老實嗎?未必!假老實的有,還不少;真老實的有,真不多。以理服人那。
諸佛如來教我們學無知,你信嗎?你學嗎?你在拼命的學有知,你的世智辯聰時時、日日、月月、年年在增長。對照一下諸佛如來的教誨,你老實了嗎?
諸佛如來教誨我們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你孝親了嗎?你尊師了嗎?對父母孝,重在順上。違逆父母,和父母對立,說傷父母的話,做傷父母心的事,不順,何談孝?尊師重道,重在依教奉行。老師說的話,你不聽、不信、不做,自以為高明另搞一套,其結果是蹉跎歲月、一事無成,該上哪道上哪道。
如果你真想學佛,真想今生成就,從哪裡做起?從真幹做起。怎麼做?按古人講的「老實念」,老實念就行了。念到心清淨,智慧就現前了。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真實的智慧。當你親身體驗到了,你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法喜,那種美妙無可言喻,任你聽人怎麼說,也想像不出來,不可思議!你真正發心「老實念了」,你是諸佛如來的乖弟子。
〖增長了知〗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不需要學的,一接觸就是明瞭。讀過《六祖壇經》的同修都知道,六祖大師不識字,沒有讀過《法華經》,法達法師念給他聽,他就懂,就講給法達法師聽。他沒有學過《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念《涅槃經》給他聽,他就把《涅槃經》講給無盡藏比丘尼聽。他沒有學過唯識,卻把八識講得簡單明瞭,比相宗的法師講得高明太多,言簡意賅。這些他都沒有學過,這就是「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岩山,建念佛堂,訂了五條規。最重要的一條,念佛堂只念佛,不講經,不傳戒,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通常念佛,每天六支香,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加到九支香。這就是提倡老實念佛,真正依教奉行。
密宗講「增長了知」,就是蓮花開時,蓮花的花瓣大了,就屬於了知增長了。蓮花瓣代表方便智,花開了,方便智在增長。開的時候顯出花蕊來,花蕊表示根本智、實智。這也可以啟發我們知道方便智的開明,回過頭來可以使心源徹底的顯露。這就是以方便智增長了知的意思。不但是方便之中增加了方便,方便愈用愈熟,而且實智更明顯了。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幾句經文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得到究竟圓滿的原因。他們得到究竟圓滿的原因是「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前面講的「究竟一乘」就是阿彌陀佛名號,這裡講的「安住神通」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能做到淨念相繼,就是安住神通。上合本妙覺心。
權智、實智都明瞭,神通自然就出現了,而且一切妙德都圓滿。入於實相,證無所得,無所得就是一乘道。無所得就故得,這點很重要。無所得,最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時就是無明,那不是智慧。這一段話,是黃念老的精妙開示。
〖不由他悟〗
是講真實的明悟是發自自心。「不由他悟」是唐譯本的話,魏譯本是「慧由心出」,真實智慧是由自心出來的。《淨影疏》說慧由心出是「真解發中」的意思。解慧由心出,就是「不由他悟」。不由他悟更明顯一點,望西師在《無量壽經鈔》中說:「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忽」字用得好,不由你思議,不由你安排。忽然觸著、碰著。所以,古人這一個字都不能放過,忽然證悟。能證的智慧不能從他生、不能由他悟,必定從你自心裡出來的。禪宗說:「從門入者,非是家珍。」什麼是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門。看來的、聽來的,是從外邊來的,不是自家珍寶。
「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一乘道就這樣得,不由他悟,證入實相。無師智、自然智等妙智炳然齊顯。如六祖話,密在汝邊,不由他悟。
印光大師開示:
「一乘道」指圓教的佛果,是無上正等正覺。自證之法,不從他得……如來自證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圓融,不生不滅,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
下面歸納一下第三十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品經文要點
這一品經文有九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禪定和智慧是什麼關係?
有定無慧:就變成二乘聲聞羅漢了。沉空滯寂,在空和寂中停留下來。沒有智慧,不能起觀照。
有慧無定:同於外道的邪思。
一種比喻:定慧的關係就像燈籠裡的光明和燈罩。有慧無定,就像沒有罩的燈,風一吹就滅了;有定而無慧,就像沒有點的燈,不放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定慧都重要。
第二個要點,怎樣正確認識神通?
神通是自性,六種神通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
神通不是外求的。神通不能求,求了不能得,得了不能用,用了必著魔。
神通是聖道裡頭的末了邊邊上的事,「但得本,莫愁末」,禪定、智慧是根本的根本。
諸佛菩薩不以神通教化眾生,是用講經教學來教化眾生。
在這裡,我要特別提醒同修們,謹防上當!有人打著佛教的旗號,把佛法說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把人引進了迷宮,目的是什麼?不外乎騙財、騙色。怎樣鑒別?牢記一條,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經典,依祖師大德的教誨。我有一個最簡單的鑒別的方法,如果他轉彎抹角的化緣或是求供養,還有啟發信眾供養的、變相要供養的(向信眾借錢,光借不還),簡而言之一句話:凡是和錢沾邊的,趕快遠離(信眾正常供養三寶除外)。再一個就是自吹自擂、把自已吹得神乎其神的,你趕快遠離,這是神壇上的人物,大師級的,王中之王,我們是小人物,高攀不起,還是老老實實的讀經、念佛最為穩妥。靠誰能靠得住啊?只有阿彌陀佛能靠得住。記住了嗎?!
第三個要點,你對劉素青老菩薩往生前倒計時五天示現神通,過去是怎樣認識的?現在是怎樣認識的?(思考題要實話實說)
第四個要點,諸佛密藏是什麼?黃念老的解釋,有兩層含義。
一是「如來語深」,凡夫理解不了,往往錯解。
二是密藏就是陀羅尼法,就是咒。
老法師解釋,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妙哉!妙哉!妙妙哉!精妙!甚妙!絕妙!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諸佛密藏。密嗎?不密。為什麼?因為誰都知道;密嗎?密。為什麼?因為你不識貨,不知道名號功德有多大,你不念佛,或者不老實念佛,對這樣的人就是密。
第五個要點,對照七覺聖道,我們要重點解決什麼問題?
第一覺支,擇法覺支。明辨真偽,解決擇法問題。
第二覺支,精進覺支。解決盲修瞎練問題;解決無益苦行問題,認為受苦就解脫了,這是誤區;解決摒棄形式主義學佛問題;解決真精進問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第三覺支,喜覺支。解決認識什麼是正法生的喜。
第四覺支,除覺支。解決學佛人用功上了路,身心感到輕安的問題,解決把學佛當作一個苦差事、一個沉重包袱的問題。
第五覺支,捨覺支。解決捨什麼,怎麼捨的問題。要因人而異,先把障道最嚴重的捨掉(比如貪心、瞋心、嫉妒心等等)。
第六覺支,定覺支。解決禪定中出現的各種假相不生見愛的問題。
第七覺支,念覺支。解決定慧均衡的問題。
八正道主要解決的問題:
一正見,主要解決真誠心問題。佛法的總綱就是兩個字:真心。我們學佛人,生活要用真心,工作要用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
二正思惟,解決思想的純正問題。思想的純淨是沒有思想,言語的純正是沒有言語。與無漏的心相應來思惟,不是有漏法的執著取捨。涅槃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的思惟境界,就是入常寂光。對我們淨宗學人來說,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
三正語,解決用無漏的智慧攝住四種口業(妄言、兩舌、綺語、惡口)的問題。
四正業,重點解決身見和邊見的問題。
五正命,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中的五種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能、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六正精進,以無漏智慧,勤行精進,趨向涅槃。
七正念,解決心不動的問題。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受外境干擾,要境隨心轉。
八正定,解決心正、不偏離正法問題。
第六個要點,從「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這一段經文表達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表一切妙德無不從佛的大智慧海流出,也沒有不流回這個智慧大海的。
第七個要點,老實人學佛,沒有不成佛的。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老法師為我們推出了兩位老實人學佛成佛的好榜樣,出家眾海賢老和尚、在家眾劉素青老菩薩。你是怎樣向他們學習的?學到了哪些東西?解決了你的哪些實際問題?(思考題)
第八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為什麼能夠德行圓滿?你怎樣理解「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因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第九個要點,怎樣理解「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我們要特別注意「不由他悟」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告訴我們:開悟是不是別人幫助你的?沒有。是不是從佛那裡悟來的?沒有。佛沒教你,都是自己開悟了。怎麼開悟的?萬緣放下開悟的。只要有一件事情沒放下,那就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就開不了悟。所以徹底放下就大徹大悟。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哪個法是佛法?為什麼?因為有世間這些迷惑顛倒的人,所以才有佛法,沒有這些迷惑顛倒的人,佛沒法。所以佛法不是真的,佛法是善巧方便說的,你可別認真,真有佛法,那就壞了。為什麼?起執著,佛法是破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佛法。
「不由他悟」,那由誰悟?要由自悟。怎麼自悟?佛把自悟的方法教給我們了,可惜我們沒聽懂,沒受用,所以沒有自悟得了。
怎樣解決「不由他悟」「要由自悟」的問題?談一點經歷和體會:
第一,「勤修戒定慧」。
這個方法是佛教我們的,可惜被我們忽略了。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就這一句你做圓滿,就行了,你就自悟了。為什麼?戒是守規矩,這個規矩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在佛法裡講是自性起用,自性的德用。德,戒定慧都是德,它起這個作用。具足戒定慧的人,用真誠心修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乘道,戒定慧不由他悟。
第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這是戒定慧的落實。一門就是一乘道,不管哪一門,只要你走一門就對了。你走二門,走三門,就變成了世間法,那不是佛法。佛法是一條直路,不拐彎的。我二十年學佛,一條直路沒拐彎,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我受用了。
第三,專誠至極通自性。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受益了。為什麼?因為我心真,因為我心誠,真誠到不摻一點假。難怪有人說我缺心眼兒。我覺得長一個心眼兒,至心一處,辦好一件事就夠了。長那麼多心眼兒幹啥?挺累人的。
有人問:這個「長時」長到什麼時候?這個不一定,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有人快的,幾天、幾個月、幾年就通了,怎麼通法?真正專誠到極處,就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成佛了怎麼樣?「歸無所得」,什麼都沒有,這就成佛。不要以為我成佛了得到了什麼,得到智慧,得到神通,那完全不是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說法是魔說,不是佛說,佛一定給你說畢竟空,不可得。
第四,禪定現前,明心見性。
無量法門統統歸到禪定,沒有一個法門不修禪定。為什麼?因為自性本定,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開悟?悟一乘道。一乘道就是常寂光淨土,就是如來的法身,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千經萬論講的就是這件事情,無量法門求證的也是這件事情。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定的方法無量無邊,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不管是哪個法門,都是修禪定,所以它是平等的。禪定現前,一乘道就現前,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第五,「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自見就是不由他悟,開悟了,沒有人教你。你怎麼開悟的?讀書千遍,把起心動念忘掉,把分別執著忘掉,豁然大悟,智慧開了。不是老師教的,但這個方法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我們用了,果然有效。我們對老師要感恩戴德。我們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正相信,真正不懷疑,就不會走彎路,不會走錯路,你走的是一條開悟成佛之路。
第六,斷疑生信,悟門自開。
我學佛二十年,有一個深刻的體會,為什麼學佛幾十年,沒有一點悟處,別說大悟、徹悟,甚至連點小悟都沒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疑」把悟門堵住了,堵死了。這樣例子不勝枚舉。疑惑只要有少許沒斷,它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必須把這個疑斷得乾乾淨淨,才能「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
我們學佛,人人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有所悟處,有沒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只要你能破除這個「疑」字,因為這個「疑」是最大的麻煩,破壞的能量最大,只要一懷疑,功夫用不上力。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