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講「八正道」。

  「聖道者,指八聖道,亦名八正道。謂: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第一,正見。

  「一正見者,《雜集》云:若覺支時,所得真覺,以慧安立,諦理分明,無有錯謬故。」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裡說的。最重要的八個字是「以慧安立,諦理分明」。

  「正見」就是我們所說的看法、想法。正見屬於沒有錯謬的看法,正念屬於沒有錯謬的想法。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這都屬於正見。正見非常重要,所以八正道第一件事情就是正見。這是很有深義的。

  我們修學佛法,如果抓住了佛法的總綱,修學佛法不難。那佛法的總綱是什麼?總綱領就是兩個字:真心。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接人待物用真心。正見,這個「正」,就是真,就是誠。我們要用真心、用誠意來落實佛菩薩的教誨。

  黃念老對正見用古大德的解釋,正見就是所得的真覺。「真覺」是什麼?就是儒家講的至誠。用的語言文字不一樣,境界完全平等。正見很重要,你有正見,你的看法和菩薩沒有兩樣。怎樣得到真覺?就憑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得真覺。我們修別的法門沒有把握,念佛有把握。今天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情執沒有放下,五欲六塵,大病,病的時間太久了。現在雖然醒過來了,身體還是不舒服,還是不自由。這就是病的習氣,要放下。放下了,真人、真心、真事;不放下,假人、假心、假事。什麼都是假的,所造的業報是六道輪迴。如果用真的,就不在六道。我們有目標、有方向,極樂世界。去華藏世界難,去極樂世界容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定要聽話,不能自作主張,自作主張虧就吃大了,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一定要聽話,萬緣放下,一句佛號念到底。以大慈悲心、以大般若,般若照見,照得清楚,真假看得很清楚,發大慈悲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正思惟。

  正思惟是正確的思想。「見此理時,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為令增長入涅槃故。」

  這個解釋好!涅槃是最高境界,是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常寂光。你見到了這個理,要與無漏的心相應來思惟,不是有漏的那種執著取捨。聞思修就是這個意思。那個聞就是有了正見,在聞性上思惟,就與無漏心相應。入這個境界就證得妙覺如來,等覺是後補佛,妙覺是圓滿成佛。正思惟使得正見增長,能夠入涅槃。

  我們看看惠能大師是怎樣開悟的。他沒念過書,不識字,也沒修過哪個法門,完全是無師自通的,他見性了。五祖對他的考試也是善巧方便,問他:性是什麼樣子?你拿出來給我們大家看看。他就說出了那五句話,五祖給他見證,真開悟了。那五句話沒開悟的人說不出來,只有開悟的人方能說得出來。他所說的跟《金剛經》完全相應,「無住生心」,他能做到。所以思想的純正很重要,思想的純淨是沒有思想,言語的純正是沒有言語。所以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念頭你就是凡夫。惠能大師在五祖那裡拿到了佛門的最高學位,為後人做出了好榜樣。

  第三,正語。

  「三正語者,不唯心無邪思,以無漏智,攝口四業,住四善語故。」不但心中不生邪念,而且以無漏智慧攝住四種口業——綺語、妄言、兩舌、惡口。不但不用這個口造四惡業,而且要用這個口來行善,來傳播正法。

  同修們,你正語了嗎?這四種口業你攝住了幾個?據我觀察,口造惡業已經成了修行路上的最大障礙,有的人造了惡業還渾然不知,為什麼渾然不知?因為他習以為常了,張口就來,撒謊騙人臉不紅心不跳。我們要做老實人,做不打妄語的人,不妄語的人就是真誠,說真話、說實話,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生都要守到,無比的幸福快樂在裡頭。

  自欺欺人,你的心會不安,那是造惡業,神魂不定,這都是真的。累積到中年,壽命也會縮短。喜歡欺騙別人的,喜歡幹損人利己的事情,確確實實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在這裡損失掉了,他自以為聰明,不知道自己的壽命、福報都消失掉了。這個道理有多少人知道?

  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說得好聽,暗中害人。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當面奉承人,把你說成一朵花,背後捅刀子,把你說成馬糞渣(就是啥也不是的意思);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可以說出好幾個版本來。為什麼?他需要哪個版本就說哪個版本。

  惡口是罵人、說髒話。這是造口業,人家一聽他說話的聲音就反感,令人討厭,遠離之。

  沒有這四種口惡叫正語。言語是表現在外面用的最平常的、最多的,一天從早到晚說多少話?這些話裡頭哪些是正經話?哪些不是正經話?不正經的話就是「正語」的反面。所以言語愈少愈好,這是修行。別人說話我們聽,少發議論。你問我,我跟你講;你不問我,一笑了之。不管他說得對不對,這個好,不說話。真正的大修行人一句話不說。我們的嘴就像一個漏斗,你說這個說那個,你修的那點福報全漏光了。

  第四,正業。

  「正業者,以無漏智,除身三種一切邪業,住清淨身業故。」

  三種邪業是殺盜淫。看到了、聽到了,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被污染了。身的三種邪業,更不要放在口上。除三種一切邪業,「住清淨身業故」,你的身清淨。這是十善。就是說,我們拿無漏的智,除身三種邪業,住清淨身業故。到了正字就是無漏,就是斷了見惑、思惑,你在這見惑、思惑中就是有漏。見思有十種: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貪、瞋、痴、慢、疑。這些都稱為惑,也稱為漏,無漏就是離開了這些。

  第五,正命。

  「五正命者,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故。」

  下面具體說說五種邪命:

  一、詐現異相:謂諸比丘違佛正教,於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二、自說功能:謂諸比丘,以辯口利詞,抑人揚己,自逞功能,令所見者,心生信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三、占相吉凶:謂諸比丘,攻學異術,卜命相形,講談吉凶,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四、高聲現威:謂諸比丘,大語高聲,詐現威儀,令人畏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謂諸比丘,於彼得利,於此稱說;於此得利,於彼稱說,令人動心,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以上五種邪命取材於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百五十六集講義)

  以上所說五種邪命,我們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五種邪命是真真實實存在的。而且愈來愈成為普遍現象,這是佛教如此衰微的重要因素,可謂是佛教的一種悲哀!

  第六,正精進。

  「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應勤行精進,趨涅槃道故。」就是以「無漏智」來勤行精進,趨向涅槃。這裡在「智」上面加上「無漏」是很有道理的,無漏才是智慧,有漏是知識。漏是煩惱習氣的代名詞,無漏智是真實智慧。沒有夾雜分別執著,這叫無漏。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有雜念,所以這個不是智,這是識。現在人講知識,而非智慧。智慧裡頭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難!真不容易。無漏智是對誰說的?阿羅漢以上。阿羅漢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了,那就是無漏智。用這種智慧勤行精進,趨向涅槃。

  第七,正念。

  「以無漏智於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動失故。」不但不會失掉,心也不動不搖。跟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相應,本無動搖就是大定。

  第八,正定。

  「以無漏智相應,正住於理,決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最重要的是心正,心不偏、心不邪,邪是錯誤,偏是偏離正法。

  正定,以無漏智相應,正住於理。理是本體,正住在本體。決定不移、不偏、不邪叫做正,能達到涅槃叫做道。八正道就是這個意思。《華嚴》說八正道都是菩薩道。正見就是離一切邪見;正思惟就是捨了一切分別心,隨順一切智。乃至到正定,就是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這些都非常深玄,不僅限於小乘,所以小乘的法跟大乘的法是相通的。《疏鈔》說道品是一,但是觀的智慧有大有小,因此沒有一定。

  印光大師對「七覺聖道」有一段精彩的論述,現抄錄如下:

  「七覺聖道」,這四個字就是講三十七道品,七覺支、八聖道。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究其原由,總因不了真如妙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既已認賊為子,遂致背覺合塵。從此根塵互黏,人我敵立。起惑造業,輪迴六道。經塵點劫,莫能解脫。大覺世尊,愍茲劇苦。施大法藥,令修四念處觀。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及餘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三十七品法門雖根有利鈍,乘有大小。莫不皆以四念處而為根本。良以四觀若成,則我執即破。我執既破,則五蘊皆空,六塵即覺。返本還原,親證妙性。譬如垢盡鏡明,雲開日朗。日即本具,明非外來。得無所得,獲大自在。凡情聖見,兩俱消亡。尚無涅槃,何有生死。(《印祖文鈔解大經》中冊第八百七十五頁)

  什麼叫「聖言量」?讀了印光大師這段話,你就該知道什麼叫「聖言量」了。聖人就是聖人,祖師就是祖師。簡而言之,聖言就是正直的言語。何為正直?即:言不見為不見、言不聞為不聞、言不覺為不覺、言不知為不知。讀他老人家的《文鈔》,總的感覺,兩個字就概括了,痛快!!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統統具足就成佛了,唯佛覺了法性。「照真達俗」,就是能夠見到真空。因為照真,所以自覺能達到圓滿、究竟。不但照真,還能達俗。《無量壽經》的好處就是「照真達俗」這四個字。「達俗」就能知道世間裡的種種情況、種種根機、種種病、種種藥,來隨機施教,度無量的眾生。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能夠達俗,天眼能夠達俗,所以淨土法門正是如此。因為能「照真」,所以「如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達俗」,才能普度,普惠以真實之利。「照真達俗」是淨土宗的主要內容。

  〖肉眼簡擇〗

  就是我們人肉身長的眼睛,看東西很清楚,但只能見現前的色相,故曰「簡擇」。

  「天眼」,「為天趣之眼」。就是我們所說六道裡的天道。《大智度論》裡面說,「天眼所見。自地」,這個「自地」,就是他所生的地方。天有三界,二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四空天。總共有二十八層,你在哪一層,那一層就叫你的自地。如果你是生忉利天,忉利天就是你的自地;如果你生兜率天,兜率天就是你的自地。其他的是「他地」。

  為什麼天眼通達?因為肉眼只能看近不能看遠,看前不見後,觀外不見內,白天能看,夜裡不能見。天眼遠近、上下、前後、內外、白天夜裡都無障礙,這是天眼的好處,所以叫通達。但咱們這個穢土所得的天眼通和極樂世界的天眼通不一樣,這裡得的天眼通所看的超不過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羅漢也是如此;而極樂世界的天眼,恆沙世界都知道。

  〖法眼清淨〗

  什麼叫法眼?望西大師說:「緣俗諦智,能照法故,名為法眼。」俗諦智是指世間一切法。憬興大師說:「法眼即以有智為體,能見眾生根欲性心及諸佛法,故名法眼。」法眼的能量可大了。《三藏法數》裡說,菩薩為度眾生,要用清淨的法眼觀一切法。八萬四千種法,一切法都知道,而且能行,知道怎麼做,知道修哪一種法能證哪一種道。知道一切眾生的種種方便之門,如何學、如何修、如何證。法眼必須清淨,沒有垢染、愛著,才能遍知一切。

  〖慧眼見真〗

  什麼叫「慧眼」?望西師告訴我們,「緣真諦智,能照空理,故名慧眼」。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慧眼的作用很深,「能照空理」,真空之理。事是有,有生滅法,有不生滅法,理完全沒有生滅。有生滅是六道,是十法界,沒有生滅是實報土。一切諸佛實報莊嚴土都是不生不滅,它的相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怎麼變現出來的?一定有個理。這個理慧眼見到。慧眼是法身菩薩,阿羅漢見不到。

  憬興師說,「慧眼即以空智為體,照真空理。」這個話很難懂。什麼是空智?在《大乘義章》裡面說,「言慧眼者,觀達名慧」,分開來講,「慧能照矚,故名慧眼」。

  「見真」,「淨影曰:能見真空,故名見真」。

  《大乘義章》上說,「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

  以上說了這麼多關於「慧眼見真」,很多同修可能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有兩點原因:一是這些話真的很難懂,以前聽到的不多,很陌生;二是我們自己沒有,我們體會不到,就是沒有切身感受,怎麼體會都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他見破相空理。那怎麼辦?別著急,有方法!啥方法?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五眼圓明了。

  黃念老對「慧眼見真」是這樣解釋的:

  能夠見到真空,叫做見真。《大乘義章》說:慧眼能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破相空理,把相破了,顯出空來。這個空理他能見。這個見不一定是用眼見,心眼見也是見。見真空不是有個形相的事情,實際是「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清清楚楚看見,可是沒看見什麼。這一見要這麼體會。《大智度論》說,得到慧眼,就得了平等法,不見眾生有生有滅、有一有異,離開一切執著。這一切無所謂分別、無所謂簡擇,「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

  《思益經》又說:「慧眼為見何法?」就是慧眼要見什麼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你見到個什麼東西了,這不叫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這兩段對慧眼的解釋很殊勝。但也很難懂。懂了不難,難了不懂。懂了就見真了,就明心見性了,就徹見宇宙人生依正莊嚴的真相了。

  前面說的「智慧自內滅」。這句話可以參考黃檗禪師的開示,黃檗禪師說,無分別智就如同金剛王寶劍。有人問黃檗禪師,你不還有個金剛王寶劍嗎?黃檗答:「劍自斷劍,智自害智。」這個劍自己斷自己,這個智慧自己消滅自己。

  要知道佛經語深,所以我們要很深的體會。「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他這一句話和你對了頭,你就依此來做,那這一句話是萬劫拴驢的橛子。不見一法當情,就是一法不立。那麼念佛不就是一法嗎?念佛妙就妙在這裡,「念即無念」。你真誠懇了之後,這個念本身就無念了。一上來還是有心在那兒念,慢慢的自然就會出現暗合道妙的情況。常常暗合道妙,決定往生。常常暗合道妙,就可能明合道妙,明合道妙就是「帶角虎」了。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所以這裡講的「智慧自內滅」「劍自斷劍,智自害智」,一般人是沒有辦法下手的,連理解都不能理解。但是你叫他念佛他會,阿彌陀佛大恩大德就在這兒。實際上這都是一個道理,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個特殊的方便,是極深、極玄奧的道理。

  「無住生心」要地上菩薩才能做到;地前的三賢,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生心是極妙的法。六祖聽了一次就超過了神秀,第二次就是天人師,得衣缽。我們怎麼辦?念佛的人萬緣放下就是無住,一念單提就是生心,暗合道妙,潛通佛智、巧入無生。一般的修持方法是明合道妙、正入無生,難哪!

  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這是慧眼;你有所見就不是慧眼。有些人喜歡抬杠,你不對,我對;你對,我不對。這都不是慧眼,是吵架眼。「智慧自內滅」,也正是《心經》裡的「無智亦無得」。自內就滅了,還有什麼叫智?所以轉八識成四智是法相,深的般若,無智也沒有得,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眼具足〗

  就是一切眼的功能佛眼都有,就是具足。

  憬興說:「一切種智為體,無法不照」,所以稱具足。

  《法華文句》說:「佛眼圓通,舉勝兼劣。」前四種眼當然比佛眼劣了,雖劣但它也兼備,五個都有。四眼都入了佛眼,都叫佛眼了。所以圓人說法,法法都圓,一切法都成了圓法。佛眼本來是無上殊勝的,就叫本勝,本勝就是能夠見佛性。那麼多的大德,沒有人說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話別的宗教也沒有人說過。

  黃念老講了這樣一件事情:有兩位回教的阿訇,他們看了很多佛經,問黃念老什麼叫妙有真空。黃念老給他們解答,他們一邊聽一邊稱讚,不停的點頭,說佛法好。回教的宗教氣氛最濃了,他們也能認識佛教,還特意跑來向黃念老請教,所以說佛法不可思議。我的九十歲的老師,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我們師生在一起談宗教,沒有任何障礙,暢通無阻。上淨下空老法師多年力倡和踐行世界宗教是一家,宗教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創舉,將對世界和平的回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舉勝兼劣」是佛眼的作用,所以能照真達俗。有人說佛不是肉身了,怎麼還有肉眼呢?《大智度論》說,慧眼、佛眼、法眼當然是殊勝,但不是見眾生的法,欲見眾生須要用肉眼。因為要化度眾生,就須現有相的佛,所以兼肉眼。「覺了法性」,憬興說,你跟佛的一切種智相應,能夠覺了中道第一義諦,也叫覺了法性。

  下面要跟大家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法眼跟慧眼在一些經裡排列順序不一樣,《無量壽經》是慧眼第四,法眼第三;《金剛經》等別的經是法眼第四,慧眼第三。為什麼有兩種排列?我們看看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法眼、天眼和肉眼所見著的都是俗諦,度眾生應該用什麼法,沒有離開眾生的心念,要跟它相合。慧眼見真諦,見了佛性,真就比俗好,所以慧眼應該在後頭,這是《無量壽經》的排列與解釋。

  第二種解釋,這是因為先見了真空才能度眾生,因此慧眼在前,法眼在後。這是《金剛經》的排列與解釋。

  《華嚴演義鈔》說:「為導養身。先修肉眼。」為了眾生,要修肉眼。肉眼看的很粗,不能見細,要修天眼;天眼能見種種形色,不能見真境,要修慧眼;慧眼見理,不能見事,要修法眼;法眼還沒有圓滿,要修佛眼。

  先要見真才能度生,達真才能導俗。本經則以真諦超勝於俗諦,所以慧眼放在第四。我們不必爭哪個好。幫助大家了解情況,解除疑問就可以了。

  這一段經文從「諸佛密藏」到「覺了法性」,意思很深刻。必須明瞭佛的密藏,就好像「探水得源」。研究一個問題,找到了「源流」。「尋枝得本」,就不愁枝末了,那是必然會得到的。古人說:「得其一,萬事畢。」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明白佛的密藏,自然能調伏諸根。如同手裡有金剛王寶劍,來者俱斬,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自己也不存,劍也不是劍,劍自斷劍。

  善於調伏,身心就和順;「深入正慧」,身心就都調了;正慧分明,煩惱習氣不斷自斷。這就是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以七覺聖道為所履踐。佛的五眼成為自己修習的內容。明白真,了達俗,自覺覺他,從容中道。精進不已,就可以明瞭本具的佛眼,徹底知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覺了法性了。

  從「諸佛密藏。究竟明了」開始,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這又回來了。所以一切妙德無不從佛的大智慧海流出,也沒有不流回這個海的。

  印祖《文鈔》中有一段關於「擇法眼」的開示,讀來很受益,現抄錄如下:

  「學佛之人,當具擇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須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禪教密等各宗,皆須斷惑證真,方可了生脫死。斷惑證真,豈易言哉。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亦非人人可以如是。況密宗每以神通吸動人。師既以此吸引人,弟子不能不志慕神通。倘希望神通之心,真切至極。則其危險,有不可勝言者。祈勿以彼之神通為事,則幸甚。宗門言句,意在言外。故須屏棄一切,專精參究。若只讀得禪書幾種,便學著弄機鋒,則其罪極重。譬如軍中口號,非營外人所得知。若只順字面解機鋒,則如營外人妄意營中口號為某,便自混入,能不送命於當下乎。」(《印祖文鈔解大經》中冊第八百七十八至八百七十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