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第二十五品經文和第二十六品經文的要點(第五十八集至第六十四集)。
第二十五品經文有七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第一類(上輩)往生的正因是什麼?果報是什麼?
往生正因:受持本經;求生淨土;發菩提心;嚴持諸戒;饒益有情;憶佛念佛。
所得果報:「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三十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這個果報太殊勝了,生相如佛。
第二個要點,怎樣把「持諸禁戒」落到實處?你怎樣認識蕅益大師退戒退到沙彌戒這件事情?
落實老法師提出的五個科目:
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
第二個科目,六和敬。
第三個科目,三學。
第四個科目,六度。
第五個科目,普賢十願。
第三個要點,修行人共同遵守的準則是什麼?你怎樣理解「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這四句話的含義?
修行人共同遵守的準則是「饒益有情」。
第四個要點,第二類(中輩)往生的正因是什麼?果報是什麼?
往生正因,三句話:「修行十善」「晝夜念佛」「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所得果報:「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第五個要點,第三類(下輩)往生正因是什麼?果報是什麼?
往生正因,概括為兩句話:「修行世善」;「忙裡偷閑,正念得生」。
老法師對第三類往生正因有比較詳細的解釋,是從五個方面來說的,現提示如下:
第一,「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第二,「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第三,「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第四,「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第五,「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一句經文就是第三類(下輩)往生的果報。
第六個要點,對號入座。下面這六項裡你佔了幾項?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
對照上面六項,自己有的畫「√」,沒有的畫「〇」,滿分六十分,每佔一項扣除十分,看你能打多少分?
第七個要點,對黃念老的這段話,你有何感悟?
第二十六品經文有十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去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的都是什麼人?換句話說,什麼人有資格去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六道裡的三賢菩薩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去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
去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的都是十方諸佛如來會下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
六道裡的三賢菩薩還不具備分身去極樂世界禮佛、聽法的能力,一定要證得阿惟越致菩薩,才有能力去極樂世界禮佛、供佛,聽阿彌陀佛講法。
第二個要點,怎樣理解「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的含義?
「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釋迦如來也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
阿彌陀佛說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等於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說法,沒有兩樣。
現在我們讀經、念佛,修學淨土念佛法門,「亦未異於蒞會聞法」。
第三個要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最後五願是為誰發的?
最後五願是阿彌陀佛為十方世界的菩薩們發的。十方菩薩到極樂世界聽經聞法,他們都是成佛機緣成熟的大眾。他們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正是四十八願最後的成就。
第四個要點,什麼叫「究達神通慧」?誰能達到?神通智慧都究竟通達了,叫做「究達神通慧」,注意!「究達」二字重要,不是一般的通達,是完全通達了。
「究達神通慧」非常了不起!誰能通達?諸佛如來、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還不能究達,真正究竟圓滿的究達那是如來果地,成佛了。
第五個要點,惠能大師交給五祖的畢業論文是什麼?為什麼五祖把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而沒傳給神秀?(這個留給同修們的思考題)
第六個要點,老法師說的那段「好老師找不到學生,好學生找不到老師」那段話,你是怎樣認識的?(思考題)
第七個要點,「遊入深法門」,這個「遊」字用得太好了,用得太妙了。你能說說好在哪裡?妙在哪裡嗎?這裡的「深法」是指什麼?到哪裡去成就深法?那個門是什麼?你找到那個門了嗎?找不到「門」,怎麼「遊入」啊!
第八個要點,正確認識七種供養,在實際生活中,如理如法的落實七種供養。
第一種 「如說修行供養。」
第二種 「利益眾生供養。」
第三種 「攝受眾生供養。」
第四種 「代眾生苦供養。」
第五種 「勤修善根供養。」
第六種 「不捨菩薩業供養。」
第七種 「不離菩提心供養。」
第九個要點:一個人的成就,無論是世法還是佛法,成就的大小和心量的大小成正比例的,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就有多大的成就。學佛要成就無上道,我們學佛要什麼心量?要像釋迦牟尼佛的心量,要像阿彌陀佛的心量,你才能出生死輪迴。你認可這個理念嗎?
第十個要點,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講法的聲音是「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你有切身體會嗎?你知道它的幾個特點嗎?
第一個 「甚深如雷。」非常深沉,就像打雷一樣。
第二個 「清徹遠聞,聞者悅樂。」聲音好聽,有穿透力,聽了生歡喜心。
第三個 「入心敬愛。」聽了能生起恭敬心和慈悲心。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聽梵唄音樂,原因就在這裡。
第四個 「諦了易解。」就是容易聽懂,能理解,通俗易懂。
第五個 「聽者無厭。」就是百聽不厭,久唱不衰。彌陀說法,發音如雷,「震大法雷,開悟一切」。彌陀宣大法,八音暢妙聲。
一 最好聲。極樂世界的音聲哀妙、哀雅,好的音樂往往帶有一點淡淡的哀的味道,聽了心靜如水不浮躁。
二 易了聲。容易聽得懂,好辨別。
三 調和聲。聽了舒服,音調適中。
四 柔軟聲。聲音柔軟,聞者喜悅。
五 不誤聲。言無錯誤,聞者得正見。
六 不女聲。有陽剛之氣。
七 尊慧聲。有尊嚴,有智慧,「聞者尊重」。
八 深遠聲。其聲深遠,悠悠不斷,回味無窮,聞者證甚深之理。
把這八個音概括一下說就是:一響、二徹、三清、四柔、五哀、六高、七和、八雅。
第十一個要點,幾個重要的理念,你能接受嗎?能在生活中運用嗎?
理念一,《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極樂世界在內。你接受嗎?
理念二,《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一切法」裡包括佛法。你接受嗎?
理念三,自性是圓滿的,有緣則現,無緣則隱。現,不能說它有;隱,不能說它無。你接受嗎?
出一個題目請你答: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能現?什麼時候現?什麼時候不現?
理念四,老法師教誨我們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並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可是老人家又告訴我們要執著極樂世界,要執著阿彌陀佛。這不也是執著嗎?對這個問題你是怎樣認識的?
理念五,老法師高度讚歎《無量壽經》會集本,高度讚歎黃念老為《無量壽經》會集本寫的註解。他老人家說:「這部經妙極了,夏蓮公我覺得是阿彌陀佛再來,怎麼會集得這麼好,就像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他說黃念老的註解是「真實智慧,句句都是引經據典,用經註經,佛說的;用祖師大德註疏來說,祖師大德說的,這是念老的真實智慧」;還說:「這不是大智慧,不是佛菩薩再來,我不敢相信。」老法師的這番讚歎你認可嗎?有什麼感悟?
第十二個重點,你對「人我」和「法我」的認識有了哪些新的提高。這個問題是理性很高的,也比較抽象一些。我們先知道一點,就是既無「人我」,也無「法我」。更深的認識,隨著對經教的深入,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會逐漸提高的。千萬不要去死摳名詞術語,學佛在悟。
第十三個要點,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都教了些什麼?你能談談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歷程嗎?你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一切經是跟誰學的嗎?
第十四個要點,怎麼理解「自致不退轉」?「自致」兩個字表什麼意思?
這句經文表示自己就可以做到不退轉。「自致」是自己達到的意思。為什麼?雖然念佛法門是他力法門,但是信願持名還是自己的事啊,這個事兒誰也代替不了你,必須你自己來做。做好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為阿惟越致菩薩,自然不退轉了。這就是「自致」的意思。
第十五個要點,「捨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今生你遇到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成佛機緣,你能不能把握住這個機緣,這個太重要了。「登彼岸」是果,因是「捨彼輪迴身」。機會,成佛的機會你遇到了,關鍵在於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捨掉這個輪迴身。捨不掉這個輪迴身,成佛機緣錯過了,一錯就是五千劫啊!
我給大家兩個公式,看你如何選擇。
公式一:遇到成佛機緣+抓住成佛機緣+捨掉輪迴身=登彼岸。登彼岸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公式二:遇到成佛機緣+抓不住成佛機緣+不捨輪迴身=長劫輪迴。
第二十六品經文,講了六個小時。歸納整理了十五個要點,僅供同修們參考。下面開始講第二十七品經文。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這品經文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讚歎十方諸佛如來,並在阿彌陀佛威神之力加持下,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他方的佛。
請看下面經文: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但意思不難懂,為了方便同修們學習和理解。我們把這一大段經文化整為零,分成八個小段來說。
第一小段:〖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這一小段經文,我們重點把握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是怎樣的?
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的菩薩法界。這個法界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老師,老師是阿彌陀佛;一種人是學生,學生是從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菩薩道的普賢菩薩。
這個世界的人事環境該有多好,生活在這裡該有多麼心情舒暢!這裡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人我是非,沒有嫉妒陷害……這是一個清涼乾淨的世界。這樣的人事環境,虛空法界找不到第二家了。
第二,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為什麼要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他方諸佛?
一句話,為了報佛恩。因為他們原來是十方世界的菩薩,是他們所在世界的佛,把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介紹給他們的;而且介紹他們去極樂世界深造、親近阿彌陀佛。否則他們不知道有極樂世界,不知道有阿彌陀佛,那怎麼能有今天的成就呢?他們感佛恩、報佛恩,不忘本。
第三,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為什麼能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
彼國菩薩因為承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們的神通超過一切世界的人,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所以他們能在一頓飯的工夫,可以到無邊佛剎去供養諸佛。
第四,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忘了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他老人家把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的。我們不能忘了師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也承阿彌陀佛威神之力,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
第二小段:〖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這一小段是說供具隨心,想啥來啥。
「應念即至」,一想就來了。「應念」是念一起,「即至」是立刻就到了。
「皆現手中」。這是《華嚴》十玄的境界。手中可以出無量的珍寶。
「非世所有」。不是世間所能有的。
第三小段:〖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這個供養以供佛為主,也附帶地供養菩薩。這也表極樂世界的菩薩修善很容易,供養他方世界的佛與菩薩,莊嚴十方道場,比我們這個世界容易多了,就拿供品、供具來說吧,可以說是隨心所欲,要啥有啥。
第四小段:〖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這一小段以花供為例,所散妙花,「合為一華」,表無邊功德,悉入一句洪名,同歸彌陀一乘願海,這表示多法即一法,一法即萬法。極樂世界依正一切莊嚴,全體是一法句也。這「一法句」是什麼?前面我們曾多次提過,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我們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的說法,把一切法歸納到一切核心,這個「一法句」就是一切法的中心點。它能代表一切法,一切法都離不開它。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我們把「一法句」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統攝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門、一切經教、一切果德、一切因心,都在這一句佛號上,它統攝一切法,沒有一法漏掉,統統在這一句佛號之中,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話說到這個份上,你還聽不懂嗎?
《無量壽經》妙不妙?妙!妙絕了!
阿彌陀佛妙不妙?妙!妙絕了!
妙在哪裡?妙在字字句句妙裡生花。一句「合為一華」,竟然有這麼深刻的含義!一法句啊!在這之前,你知道嗎?反正我不知道。這會才知道,不能再一劃而過了。這個境界不正是《華嚴》的十玄境界嗎?高!實在是高!妙!實在是妙!深入經藏,真是一種不可言喻的享受!
「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花都向下,因為這些花在佛的上頭,很圓、很端正,組成花蓋。蓋就是傘蓋。《法華玄贊》曰:「西域暑熱。人多持蓋。」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傘。因為天氣炎熱,出門都要帶傘遮陽。都用花來裝飾。所以稱為花蓋,「名為華蓋」。「極樂華蓋,萬德所成。故一蓋中,廣含無邊德相,微妙難思。」這個花蓋之好、之美、之殊勝,無法想像,說不出來,只能稱讚它太好了、太美了,微妙難思!
第五小段:〖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
這一小段講花蓋的色與香。「一蓋具百千種光,百千種色,百千種香,既『香氣普薰』,故知光色亦必遍照也。」
第六小段:〖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一小段是說花蓋之量。一由旬少說也是四十里,十由旬也就是四百里。極樂世界人的身體大、很高,所以「十由旬」是一把小傘。然後成倍地增加,「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傘蓋大到什麼程度,我們根本無法想像。
西方極樂世界的花蓋,就像我們世間的雲彩一樣,愈變愈大。為什麼會這樣?這裡的義趣我們過去不知道,至少我不知道。這次寫講稿,看到了這一段,是老法師為我們解開了這個疑團。
我們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想到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再看過去生中,我們親近的諸佛。想到一尊佛又想到一尊佛,逐漸逐漸想到過去無量無邊劫,這個花蓋就愈來愈大。怎麼變現的?隨著報恩的心變現。想一切諸佛對我都有恩德,生生世世,我們都是他的弟子。不只是一尊佛,諸佛都有恩。不但諸佛有恩,諸菩薩也都有恩。菩薩是我們的學長、同學,時時刻刻照顧我們。不但菩薩有恩,眾生也有恩。眾生供養我們衣食住行,恩德無有窮盡!我們從這裡思惟,才知道「四重恩」之深、之廣,無有窮盡。
供養具從這裡顯現出來,都是在表法。什麼人知恩?諸佛菩薩知恩。什麼人報恩?諸佛菩薩報恩。凡夫愚痴,不知道恩義,忘恩負義,連父母之恩都不知道報,何況其他的。這樣的人難得人身。所以要知恩報恩,於是花蓋就像雲彩,愈轉愈大,是表顯這個意義。你聽懂了嗎?
第七小段:〖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
這一小段是講花供常新。「隨其前後。以次化沒」,散新花之後,前面所散之花方化去,「明諸妙供,化現隨心」。前面的花蓋消失了,後面的花蓋出現了。而且這個花蓋是不斷變化的,常變常新,美不勝收。
第八小段:〖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這一小段是讚歎佛德。表諸菩薩復以天樂供佛。天樂之中,「以微妙音,歌嘆佛德」。是表諸菩薩於禮供中,兼修讚歎也。「佛德」者,如來所具之功德。《俱舍論》曰:「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前面以光、色、香表法,再以音樂讚歎。如果以凡夫來講,真是感情的圓滿流露,讚歎佛德、報恩到了極處。真正供養佛,不在這些光、色、香、音樂,而是幫助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才是真正報恩。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第二十五品經文和第二十六品經文的要點(第五十八集至第六十四集)。
第二十五品經文有七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第一類(上輩)往生的正因是什麼?果報是什麼?
往生正因:受持本經;求生淨土;發菩提心;嚴持諸戒;饒益有情;憶佛念佛。
所得果報:「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三十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這個果報太殊勝了,生相如佛。
第二個要點,怎樣把「持諸禁戒」落到實處?你怎樣認識蕅益大師退戒退到沙彌戒這件事情?
落實老法師提出的五個科目:
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
第二個科目,六和敬。
第三個科目,三學。
第四個科目,六度。
第五個科目,普賢十願。
第三個要點,修行人共同遵守的準則是什麼?你怎樣理解「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這四句話的含義?
修行人共同遵守的準則是「饒益有情」。
第四個要點,第二類(中輩)往生的正因是什麼?果報是什麼?
往生正因,三句話:「修行十善」「晝夜念佛」「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所得果報:「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第五個要點,第三類(下輩)往生正因是什麼?果報是什麼?
往生正因,概括為兩句話:「修行世善」;「忙裡偷閑,正念得生」。
老法師對第三類往生正因有比較詳細的解釋,是從五個方面來說的,現提示如下:
第一,「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第二,「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第三,「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第四,「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第五,「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一句經文就是第三類(下輩)往生的果報。
第六個要點,對號入座。下面這六項裡你佔了幾項?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
對照上面六項,自己有的畫「√」,沒有的畫「〇」,滿分六十分,每佔一項扣除十分,看你能打多少分?
第七個要點,對黃念老的這段話,你有何感悟?
第二十六品經文有十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去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的都是什麼人?換句話說,什麼人有資格去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六道裡的三賢菩薩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去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
去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的都是十方諸佛如來會下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
六道裡的三賢菩薩還不具備分身去極樂世界禮佛、聽法的能力,一定要證得阿惟越致菩薩,才有能力去極樂世界禮佛、供佛,聽阿彌陀佛講法。
第二個要點,怎樣理解「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的含義?
「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釋迦如來也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
阿彌陀佛說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等於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說法,沒有兩樣。
現在我們讀經、念佛,修學淨土念佛法門,「亦未異於蒞會聞法」。
第三個要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最後五願是為誰發的?
最後五願是阿彌陀佛為十方世界的菩薩們發的。十方菩薩到極樂世界聽經聞法,他們都是成佛機緣成熟的大眾。他們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正是四十八願最後的成就。
第四個要點,什麼叫「究達神通慧」?誰能達到?神通智慧都究竟通達了,叫做「究達神通慧」,注意!「究達」二字重要,不是一般的通達,是完全通達了。
「究達神通慧」非常了不起!誰能通達?諸佛如來、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還不能究達,真正究竟圓滿的究達那是如來果地,成佛了。
第五個要點,惠能大師交給五祖的畢業論文是什麼?為什麼五祖把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而沒傳給神秀?(這個留給同修們的思考題)
第六個要點,老法師說的那段「好老師找不到學生,好學生找不到老師」那段話,你是怎樣認識的?(思考題)
第七個要點,「遊入深法門」,這個「遊」字用得太好了,用得太妙了。你能說說好在哪裡?妙在哪裡嗎?這裡的「深法」是指什麼?到哪裡去成就深法?那個門是什麼?你找到那個門了嗎?找不到「門」,怎麼「遊入」啊!
第八個要點,正確認識七種供養,在實際生活中,如理如法的落實七種供養。
第一種 「如說修行供養。」
第二種 「利益眾生供養。」
第三種 「攝受眾生供養。」
第四種 「代眾生苦供養。」
第五種 「勤修善根供養。」
第六種 「不捨菩薩業供養。」
第七種 「不離菩提心供養。」
第九個要點:一個人的成就,無論是世法還是佛法,成就的大小和心量的大小成正比例的,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就有多大的成就。學佛要成就無上道,我們學佛要什麼心量?要像釋迦牟尼佛的心量,要像阿彌陀佛的心量,你才能出生死輪迴。你認可這個理念嗎?
第十個要點,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講法的聲音是「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你有切身體會嗎?你知道它的幾個特點嗎?
第一個 「甚深如雷。」非常深沉,就像打雷一樣。
第二個 「清徹遠聞,聞者悅樂。」聲音好聽,有穿透力,聽了生歡喜心。
第三個 「入心敬愛。」聽了能生起恭敬心和慈悲心。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聽梵唄音樂,原因就在這裡。
第四個 「諦了易解。」就是容易聽懂,能理解,通俗易懂。
第五個 「聽者無厭。」就是百聽不厭,久唱不衰。彌陀說法,發音如雷,「震大法雷,開悟一切」。彌陀宣大法,八音暢妙聲。
一 最好聲。極樂世界的音聲哀妙、哀雅,好的音樂往往帶有一點淡淡的哀的味道,聽了心靜如水不浮躁。
二 易了聲。容易聽得懂,好辨別。
三 調和聲。聽了舒服,音調適中。
四 柔軟聲。聲音柔軟,聞者喜悅。
五 不誤聲。言無錯誤,聞者得正見。
六 不女聲。有陽剛之氣。
七 尊慧聲。有尊嚴,有智慧,「聞者尊重」。
八 深遠聲。其聲深遠,悠悠不斷,回味無窮,聞者證甚深之理。
把這八個音概括一下說就是:一響、二徹、三清、四柔、五哀、六高、七和、八雅。
第十一個要點,幾個重要的理念,你能接受嗎?能在生活中運用嗎?
理念一,《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極樂世界在內。你接受嗎?
理念二,《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一切法」裡包括佛法。你接受嗎?
理念三,自性是圓滿的,有緣則現,無緣則隱。現,不能說它有;隱,不能說它無。你接受嗎?
出一個題目請你答: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能現?什麼時候現?什麼時候不現?
理念四,老法師教誨我們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並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可是老人家又告訴我們要執著極樂世界,要執著阿彌陀佛。這不也是執著嗎?對這個問題你是怎樣認識的?
理念五,老法師高度讚歎《無量壽經》會集本,高度讚歎黃念老為《無量壽經》會集本寫的註解。他老人家說:「這部經妙極了,夏蓮公我覺得是阿彌陀佛再來,怎麼會集得這麼好,就像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他說黃念老的註解是「真實智慧,句句都是引經據典,用經註經,佛說的;用祖師大德註疏來說,祖師大德說的,這是念老的真實智慧」;還說:「這不是大智慧,不是佛菩薩再來,我不敢相信。」老法師的這番讚歎你認可嗎?有什麼感悟?
第十二個重點,你對「人我」和「法我」的認識有了哪些新的提高。這個問題是理性很高的,也比較抽象一些。我們先知道一點,就是既無「人我」,也無「法我」。更深的認識,隨著對經教的深入,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會逐漸提高的。千萬不要去死摳名詞術語,學佛在悟。
第十三個要點,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都教了些什麼?你能談談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歷程嗎?你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一切經是跟誰學的嗎?
第十四個要點,怎麼理解「自致不退轉」?「自致」兩個字表什麼意思?
這句經文表示自己就可以做到不退轉。「自致」是自己達到的意思。為什麼?雖然念佛法門是他力法門,但是信願持名還是自己的事啊,這個事兒誰也代替不了你,必須你自己來做。做好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為阿惟越致菩薩,自然不退轉了。這就是「自致」的意思。
第十五個要點,「捨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今生你遇到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成佛機緣,你能不能把握住這個機緣,這個太重要了。「登彼岸」是果,因是「捨彼輪迴身」。機會,成佛的機會你遇到了,關鍵在於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捨掉這個輪迴身。捨不掉這個輪迴身,成佛機緣錯過了,一錯就是五千劫啊!
我給大家兩個公式,看你如何選擇。
公式一:遇到成佛機緣+抓住成佛機緣+捨掉輪迴身=登彼岸。登彼岸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公式二:遇到成佛機緣+抓不住成佛機緣+不捨輪迴身=長劫輪迴。
第二十六品經文,講了六個小時。歸納整理了十五個要點,僅供同修們參考。下面開始講第二十七品經文。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這品經文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讚歎十方諸佛如來,並在阿彌陀佛威神之力加持下,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他方的佛。
請看下面經文: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但意思不難懂,為了方便同修們學習和理解。我們把這一大段經文化整為零,分成八個小段來說。
第一小段:〖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這一小段經文,我們重點把握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是怎樣的?
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的菩薩法界。這個法界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老師,老師是阿彌陀佛;一種人是學生,學生是從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菩薩道的普賢菩薩。
這個世界的人事環境該有多好,生活在這裡該有多麼心情舒暢!這裡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人我是非,沒有嫉妒陷害……這是一個清涼乾淨的世界。這樣的人事環境,虛空法界找不到第二家了。
第二,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為什麼要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他方諸佛?
一句話,為了報佛恩。因為他們原來是十方世界的菩薩,是他們所在世界的佛,把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介紹給他們的;而且介紹他們去極樂世界深造、親近阿彌陀佛。否則他們不知道有極樂世界,不知道有阿彌陀佛,那怎麼能有今天的成就呢?他們感佛恩、報佛恩,不忘本。
第三,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為什麼能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
彼國菩薩因為承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們的神通超過一切世界的人,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所以他們能在一頓飯的工夫,可以到無邊佛剎去供養諸佛。
第四,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忘了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他老人家把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的。我們不能忘了師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也承阿彌陀佛威神之力,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
第二小段:〖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這一小段是說供具隨心,想啥來啥。
「應念即至」,一想就來了。「應念」是念一起,「即至」是立刻就到了。
「皆現手中」。這是《華嚴》十玄的境界。手中可以出無量的珍寶。
「非世所有」。不是世間所能有的。
第三小段:〖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這個供養以供佛為主,也附帶地供養菩薩。這也表極樂世界的菩薩修善很容易,供養他方世界的佛與菩薩,莊嚴十方道場,比我們這個世界容易多了,就拿供品、供具來說吧,可以說是隨心所欲,要啥有啥。
第四小段:〖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這一小段以花供為例,所散妙花,「合為一華」,表無邊功德,悉入一句洪名,同歸彌陀一乘願海,這表示多法即一法,一法即萬法。極樂世界依正一切莊嚴,全體是一法句也。這「一法句」是什麼?前面我們曾多次提過,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我們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的說法,把一切法歸納到一切核心,這個「一法句」就是一切法的中心點。它能代表一切法,一切法都離不開它。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我們把「一法句」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統攝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門、一切經教、一切果德、一切因心,都在這一句佛號上,它統攝一切法,沒有一法漏掉,統統在這一句佛號之中,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話說到這個份上,你還聽不懂嗎?
《無量壽經》妙不妙?妙!妙絕了!
阿彌陀佛妙不妙?妙!妙絕了!
妙在哪裡?妙在字字句句妙裡生花。一句「合為一華」,竟然有這麼深刻的含義!一法句啊!在這之前,你知道嗎?反正我不知道。這會才知道,不能再一劃而過了。這個境界不正是《華嚴》的十玄境界嗎?高!實在是高!妙!實在是妙!深入經藏,真是一種不可言喻的享受!
「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花都向下,因為這些花在佛的上頭,很圓、很端正,組成花蓋。蓋就是傘蓋。《法華玄贊》曰:「西域暑熱。人多持蓋。」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傘。因為天氣炎熱,出門都要帶傘遮陽。都用花來裝飾。所以稱為花蓋,「名為華蓋」。「極樂華蓋,萬德所成。故一蓋中,廣含無邊德相,微妙難思。」這個花蓋之好、之美、之殊勝,無法想像,說不出來,只能稱讚它太好了、太美了,微妙難思!
第五小段:〖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
這一小段講花蓋的色與香。「一蓋具百千種光,百千種色,百千種香,既『香氣普薰』,故知光色亦必遍照也。」
第六小段:〖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一小段是說花蓋之量。一由旬少說也是四十里,十由旬也就是四百里。極樂世界人的身體大、很高,所以「十由旬」是一把小傘。然後成倍地增加,「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傘蓋大到什麼程度,我們根本無法想像。
西方極樂世界的花蓋,就像我們世間的雲彩一樣,愈變愈大。為什麼會這樣?這裡的義趣我們過去不知道,至少我不知道。這次寫講稿,看到了這一段,是老法師為我們解開了這個疑團。
我們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想到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再看過去生中,我們親近的諸佛。想到一尊佛又想到一尊佛,逐漸逐漸想到過去無量無邊劫,這個花蓋就愈來愈大。怎麼變現的?隨著報恩的心變現。想一切諸佛對我都有恩德,生生世世,我們都是他的弟子。不只是一尊佛,諸佛都有恩。不但諸佛有恩,諸菩薩也都有恩。菩薩是我們的學長、同學,時時刻刻照顧我們。不但菩薩有恩,眾生也有恩。眾生供養我們衣食住行,恩德無有窮盡!我們從這裡思惟,才知道「四重恩」之深、之廣,無有窮盡。
供養具從這裡顯現出來,都是在表法。什麼人知恩?諸佛菩薩知恩。什麼人報恩?諸佛菩薩報恩。凡夫愚痴,不知道恩義,忘恩負義,連父母之恩都不知道報,何況其他的。這樣的人難得人身。所以要知恩報恩,於是花蓋就像雲彩,愈轉愈大,是表顯這個意義。你聽懂了嗎?
第七小段:〖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
這一小段是講花供常新。「隨其前後。以次化沒」,散新花之後,前面所散之花方化去,「明諸妙供,化現隨心」。前面的花蓋消失了,後面的花蓋出現了。而且這個花蓋是不斷變化的,常變常新,美不勝收。
第八小段:〖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這一小段是讚歎佛德。表諸菩薩復以天樂供佛。天樂之中,「以微妙音,歌嘆佛德」。是表諸菩薩於禮供中,兼修讚歎也。「佛德」者,如來所具之功德。《俱舍論》曰:「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前面以光、色、香表法,再以音樂讚歎。如果以凡夫來講,真是感情的圓滿流露,讚歎佛德、報恩到了極處。真正供養佛,不在這些光、色、香、音樂,而是幫助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才是真正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