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節課的最後,我把夏蓮居老居士的兩段話供養了同修們,不知大家有何感悟?我們不妨再重溫一下這兩段話:

  「眾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道路分明甚,何去何從?」

  黃念祖老居士對他先師的這段話是這樣解讀的:

  對於一切眾生說,就是兩條路,一條道路是鑽到苦裡頭去,入苦;一條道路就是從苦裡頭出來,出苦。這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自己你沒法出苦。入苦,就是毀滅自己,你要是今生錯過了機會,「此回若錯真成錯」,這一回要是再錯了,真是大錯了。為什麼?等於是毀滅了自己。這麼好善根福德因緣,得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你沒有把握住,還不能出六塵的大海,這不就是自己毀滅自己了嘛,所以「此回若錯真成錯」。這「兩條道路分明甚」,兩條道路分明極了,是成就自己呢?還是毀滅自己呢?何去何從,你走哪條路啊?打一個問號。

  我對這段話的感悟是:人生的兩條路,入苦和出苦,毀滅自己和成就自己。每個人都面臨著抉擇。我們面對兩個大海,一個是「六塵之海」,一個是「般若之海」,你選擇前者,無量劫又無量劫在六道裡輪迴,苦不堪言;你選擇後者,乘般若之舟回極樂,永脫輪迴。何去何從?任你選擇。

  看看「醒世歌」的歌詞:

  「茫茫夜海一法船,救度眾生離苦難。」「夜海」指無邊無際、漆黑一片的「六塵之海」,「法船」指救度眾生離苦的般若之舟。

  「末法眾生苦啊苦,十方諸佛來救度。」苦啊苦,兩個「苦」,苦上加苦,苦不堪言。誰來救度?十方諸佛。為什麼不說十方諸佛菩薩呢?因為末法眾生太剛強難化了,共業所感的災難太多太大了,菩薩救不了,所以是「十方諸佛來救度」,升級了。

  「不要認錯回家路,一句彌陀老實念。」佛菩薩慈悲至極,告訴我們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這是一條穩妥的回家之路,不會錯的。

  「祈願一切皆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眾生成佛是我大願」,眾生成佛也是我的大願;「眾生成佛我心快樂」,眾生快樂我快樂。學習法藏比丘發大願,願不圓滿不回還!

  夏老的第二段話是: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裡去了?取得了什麼?每付之一歎!」

  對於這一段話,念老是這樣解讀的:

  真正修行人,沒有覺得驕傲自滿的,總是覺得不足,不足啊!夏老謙虛,發出這樣的感慨:「常將有日思無日。」這一句話是一句戲詞,「釣金龜」裡的戲詞,這是老旦的唱詞「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夏老把它用在佛教上了。我們現在是有日,有這口氣,你要想到沒有這口氣的時候,年歲大的人離這個時候就不遠了。「莫待無時想有時」,別等到沒氣的時候,你還想著有氣,那沒氣就不會再有氣了。再有氣,當小娃娃,當小狗了。當畜生還不錯呢,就怕連畜生都當不上。這是很苦。為什麼?因為無窮的業報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麼?不是跟今生就這麼聯繫的。無量劫來你的所作所為,你有很多事,很多都安排好了,下一生是你哪個冤親債主,他也要到世間來,你也要來還債,這就把你決定了。不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今生的事那麼簡單的,那太簡單了,多生的問題,你不知下一篇是什麼?不但是來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明天這一篇是什麼?沒翻過來呢,什麼都可能。

  讀了夏老這段話,我深有感觸。有幾點體會和同修們分享。

  感觸一:夏老的謙虛令我感動,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一位大德。這是一位真正有修有證的真正修行人。現在修行人很多,但真正的修行人難得一遇,這樣久負盛名的大德如此謙虛、檢點自己,更是難得一遇。

  感觸二:什麼最寶貴?時間最寶貴,過去一天少一天,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是不等人的。二〇二〇年過去了,今天是二〇二一年一月一日,元旦,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我想起一件事,今天是我老伴子往生的第五百九十二天,我怎麼覺得他往生就在昨天。可是事實不容置疑,真的是五百九十二天,因為我在台曆上記著呢。有同修可能會說:劉老師,你是不是有點情執啊?我這樣回答你:「我有情無執,我是有情有義的學佛人,這是我對老伴子的特殊懷念方式。」六十年的相識、相知、相戀、相伴,怎麼能說忘就忘了呢?我不是那種薄情寡義的人。

  感觸三:怎樣珍惜未來的時間?立足當下。我把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天幹什麼?全心全力為眾生,祈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還是那句話:「學習法藏發大願,願不圓滿不回還!」

  感觸四:六百卷《大般若經》講什麼?就講一個「照」字。我們這樣歸納一下: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煉為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又可精煉成《心經》,全部《心經》歸為一句「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再歸納為一個字「照」。夏老說:「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厄。」

  是否還記得我講過的笨笨「照見五蘊皆空」的故事嗎?

  下面我們講中輩往生。請看經文: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一段經文重點有以下二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中輩往生的因緣。換句話說中輩往生的需要怎樣修行?

  中輩往生的因緣可以概括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發無上菩提心」。

  《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三輩九品最重要的綱領,統統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句話太重要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把八個字更簡單扼要的變成四個字,叫「信願持名」,信願就是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講得好,愈簡單愈好。真正相信不疑,我相信佛說的,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完全接受,發願求生淨土,發願親近阿彌陀佛。我希望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好學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心一定要發,這個心廣大,這個心究竟,這個心長遠,這個心普備。

  第二,「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信願的落實。如果沒有一向專念,這個信願不踏實,不牢靠,靠不住,未必能往生。所以信願怎麼落實?一向專念就落實了。往生的條件就拿到了。這是中輩往生第二個條件。

  第三,「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

  通俗點說,就是隨緣修善,量力而行。善是要修的,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功德圓滿。超出自己能力的,不可攀緣去做。比如自己沒錢,借錢去做功德;比如化緣做功德等等,都是不可取的。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不辦。

  老法師告訴我們,佛在世時,沒有化緣,佛法傳到中國時也沒有化緣。因為攀緣心不清淨,隨分隨力心是清淨的,超過自己能力勉強做的,不心安理得,功德不圓滿,是有欠缺的,都是造業。

  「奉持齋戒」。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齋,什麼是戒?有人認為齋戒就是過午不食,這是依文解義,佛聽了都要搖頭,因為你錯解了如來真實義。形式上的持午、持戒是小乘法。念佛法門乃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所說的齋與戒比小乘的齋戒高明得太多。

  「齋」是清淨心,「戒」是沒有過失。清淨心是齋;身、口、意沒有過失是戒。怎麼能做到?老實念阿彌陀佛就能做到,就圓滿。我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這句佛號外,其他什麼都沒有,這心多清淨,齋具足;身禮佛,口念佛,心想佛,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戒具足。第一等的齋戒不在形式上,不在事相之中。

  齋戒的功德,從一個人的身體上就見得到,因為心清淨,身、口、意都清淨。這個人身體決定健康,決定不生病,決定長壽,必然容光煥發。這是齋戒在眼前的功德。如果一個人,從表面看,好像持戒很嚴,齋很清淨,一天吃一餐,過午不食,可是一大包一大包的吃藥。想一想,他的齋戒功德在哪裡?

  「奉持齋戒」。我們淨土宗以念佛為主,圓滿的齋戒都在這一句佛號中。黃念老告訴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一切諸佛的心咒;一切諸佛教給我們的戒律,三聚淨戒,統統都圓圓滿滿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現在對這個知道的人不多。還有很多人認為念佛不如念咒,他不知道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還有人認為念阿彌陀佛不如念他方佛,生病了就念藥師如來;求佛菩薩保佑平安就念觀音菩薩;消業障就念地藏王菩薩。豈不知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才不至於錯了方向。

  「奉持齋戒」,有一條非常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受了戒要守戒,受了什麼戒就守什麼戒,不能徒有其名。有的人是處於一種虛榮心,圖好聽、好看,隨幫唱影受了菩薩戒或受了比丘戒。受了戒以後,就自以為是菩薩了,是比丘了,貢高我慢了。黃念祖老居士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很多人貪圖功德,說別人受了菩薩戒,我沒受,我也要受,這個就很冒險。戒不受則已,受了之後,破戒罪大極了。要務實,是什麼身份就受什麼戒。蕅益大師的比丘戒就退了,持不了比丘戒就退為沙彌戒。人家都說他是大德。他認真,不貪圖虛榮。」對照這段話,反思一下自己,你守戒了嗎?

  第四,「起立塔像」。

  「塔」是供養舍利處,「像」就是造佛像。這是幫助眾生和佛結緣。和大家說說造像的因緣:造像的開始是因為佛登天為母親說法,國王思念佛,就用旃檀木造了一尊佛像。造佛像是這麼開始的。佛從天上回來的時候,這個木頭佛也出來迎接佛。後來這尊佛到了北京,在北海附近有一個旃檀寺街,旃檀寺供的這尊佛像,後來在清朝時候起火燒了。這個像的畫像,故宮裡還有。

  對於「起立塔像」,我們不要走入誤區,不要錯解了如來的真實義。有人把它理解成立塔造像,錯了。如果用通俗的、大家容易理解的話說,「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場,供養佛像,弘揚佛法」。這三句話是我歸納的白話文說法,不一定完全準確,僅供參考。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建立道場的真實義是什麼?我們生活的時代變了,我們生活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化時代,「起立塔像」有太多的方式方法,諸如:

  建立佛教電視台,全天二十四小時講經、說法、念佛不間斷,把佛法傳遍虛空法界,眾生皆受益;

  流通法寶,形式多種多樣:印經書廣結法緣,製作錄像帶、錄音帶、有聲書,等等,廣泛流通,方便、利益眾生;

  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在精不在多,重在「志同道合」,選一個合適的地方共修,聽經念佛,這不就是一個小道場嗎?提一個小建議,如果是在某個同修家共修,不宜人多,三五個人即可,長年堅持,必有收穫;

  自家有個小佛堂,自己在家獨修,這也是個小道場,如果你是個有定力的人,守得住寂寞,獨修的成功率更高一些。我曾經說過:修行人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

  近幾年,念佛點遍地開花,這也是小道場。道場不分大小,關鍵是有道無道?是正道還是邪道?不重形式重實質。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遵守國家和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不聚眾,不斂財,不擾民,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第二,念佛點要名副其實,念佛點要念佛不念事,尤其不可以搞人我是非。

  第三,念佛點念佛要正信正念,不能迷信邪念。切記四依法,要明辨是非,依法不依人。我們依什麼?依大乘經典,依古聖先賢的教誨。要提高抗「忽悠」的能力,不能人家一忽悠你就上賊船。就是有人說他是古佛再來,你也不要理睬,不要動心,還是老老實實的念你的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是真的,他的古佛再來是假的。

  第四,念佛點的領頭人很重要。最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正知正見,否則以盲引盲,會領錯路的。領錯路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要負因果責任的,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一個糊糊塗塗的堂主能把大家領到哪裡去?一個神經兮兮的堂主又能把大家領到哪裡去?有點危險!要慎重選擇呀!

  第五,「飯食沙門」。

  就是供養出家人。《會疏》上說,四天下所有的寶貝你都得到了,不如請一個清淨的出家人吃飯。清淨,首先要戒清淨。不光是身出家,心要出家。古時候出家人是托缽,你是佛弟子,有責任供養出家人,這個飯是指飯菜。

  對於真正發心修道的人,我們要供養他,使他生活沒有憂慮。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如果他生活有憂慮,不能安定,就決定不能安心辦道。要讓他安心辦道,先要使他物質生活不缺乏,生活清苦不怕。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條件沒有憂慮,身安道隆,才能專心辦道,這就是供養。

  飯食沙門含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第六,「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這兩句真正的意義是宣傳佛法。「繒」是佛前的幡,就是幢幡。從前,寺院前面都有旗杆,是掛幢、掛幡用的,是傳達訊息:掛幡,表示要開法會;掛幢,表示講經說法。就像我們現在的「告示」和「通知」一樣。

  「然燈」,「燈」是佛前的供養具,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盡心盡力為大眾服務,為佛法、為眾生盡自己的心力,這是燃燈所表達的意義。如果你聽了這話,每天在佛前點燈、點蠟燭,是錯解了如來的真實義。你若真正明白,盡心盡力宣揚佛法,捨己為人,你燈也不燃,燭也不點,佛歡喜,你真做到了。燈燭是形式,是表法的,是提醒眾生的。你真正覺悟了,燃與不燃,都無所謂,一定要懂得佛法的真實義。

  「散華燒香」。也是宣傳的意義。印度的花很多,把鮮花撒在佛的身上。花,佛歡喜,鬼神卻特別討厭。供養燒香,你點香,佛歡喜,但魔就跑了。這個情況,我過去不知道。這是黃念老告訴我們的。

  第七,「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將日常所修的功德都迴向求生極樂世界。《會疏》說,修善、迴向是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因,不迴向是增加一些福報,沒有往生的因。所以發願迴向不可少。

  以上所說,就是中輩往生修行的七個方面內容。

  第二層意思,中輩往生的果報。

  果報一:「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這是化佛接引。化佛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沒有兩樣。

  幽溪大師在《阿彌陀經圓中鈔》中告訴我們:「真佛者,彌陀之應身也,化身則從應身,又變化其身,而來接引。」這是說化身是從應身變化來的。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可以說應化身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這個身不是一個二個,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為什麼?十方,還是過去、未來、現在,國土,諸佛如來的報土,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每一尊佛教化眾生沒有不勸大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所以,到極樂世界往生的人絡繹不絕,不分晝夜,分分秒秒,無量無邊,每個往生的人都見到阿彌陀佛化身來接他。

  這顯示如來果地上的神通廣大,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加持功德不可思議。

  「中輩之人,臨終得見化佛,亦決往生。因佛諸身不一不異。」佛的真身、佛的應身、佛的化身是一不是二。

  果報二: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隨化佛前來接引的眾生多,攝受導引往生者往生極樂世界。

  果報三:住不退轉,證無上菩提。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三不退」的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無比殊勝的圓滿佛果。

  上輩往生和中輩往生有什麼不同?

  上輩往生和中輩往生所須條件不一樣;

  上輩往生見的是真佛,中輩往生見的是化佛;

  中輩往生的「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下面回答同修們一個問題:為什麼上中下三品見到的佛不一樣?

  上淨下空老法師給我們講了一個例子:

  香港兩位法師和內地一位法師結伴去朝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道場有一個潮音洞,很多人都去拜訪,在那個地方禮佛,求觀音菩薩現身。三位法師也去拜了。他們拜了半個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見到了,非常歡喜。互相一問,才知道見的相不一樣,聖一法師見到的,像地藏菩薩的樣子,頭戴毗盧帽,全身金色金光;另外一位香港法師見到的是白衣大士,像平時畫畫畫的一樣;內地的那位法師見到的是出家人,是個和尚。三人見的相各不相同。就像往生極樂世界最後見到的佛不一樣,為什麼?

  老法師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見佛真身、見佛應身、見佛化身。是不是阿彌陀佛故意現這個身?不是的,阿彌陀佛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你見到的是什麼樣的相,是你的自心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要知道。見到不同的身相,是修行功夫不一樣。我們不要分別執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身、報身、應身、化身是名詞的差別,都是一體,一佛三身,三身一佛,即法、即報、即應、即化。

  下面說下輩往生。請看下面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下輩往生的人,因緣要差一些,他沒有能力,沒有機會做種種功德,我們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做不到。

  下輩往生,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個發菩提心非常重要,不管修什麼,若不發菩提心,在大乘法中無法相應。這個發菩提心,用蕅益大師的說法最好。那就是真信有極樂世界,真信有阿彌陀佛,真信念佛能往生,這就是發菩提心。

  第二個條件,「一向專念。」

  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專修,不雜修。

  第三個條件,「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對於念佛法門,對於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生歡喜心,真正深信不疑。這裡的關鍵詞是「真正、深信」。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這兩句話很重要,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易行難信。易行難信能信,不懷疑。「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十念必生」是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阿彌陀佛殊勝到極處,一切諸佛尊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憑什麼?就憑他十念必生這一願。諸佛菩薩沒發,他發了。極樂世界有多大?我們無法想像。虛空法界有多大,極樂世界就有多大,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生疑惑」很重要。疑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疑他,阿彌陀佛究竟有沒有?念佛能不能往生?另一方面疑惑自己,我這個根器行嗎?我這麼念行嗎?要把這些疑惑都去掉,不然最多生到邊地。我們只要真正肯相信,我們念佛往生,兩土導師一接一送,阿彌陀佛接,釋迦牟尼佛送,這是千真萬確的。以前我不知道有這樣的事兒。姐姐往生前告訴我,她往生時兩土導師一接一送,那是我第一次聽說,說實在的,我當時有些不解,因為沒經歷過。大家想想看,這一邊釋迦牟尼佛保送,那一邊阿彌陀佛迎接,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第四個條件:「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心真誠到極處。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想什麼?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幹什麼?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就幹這個。去幹什麼?去成佛度生,我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跟諸佛如來一樣廣度眾生。

  「願生其國」是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才能往生,沒有迴向不能往生,迴向不發願不能往生,發願不迴向也不能往生。

  下面說下輩往生的果德: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下輩往生的果德是「夢見彼佛。亦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