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開始講第二十二品經文。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這個題目很像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授記,語氣這麼肯定,決定證得。「極果」,沒有比它更高的了,這就是妙覺如來。《華嚴經》上說的妙覺如來,在什麼地方證?在極樂世界。只要你到極樂世界去,你一定會證得。這一品經文,是總結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真的清淨極了,莊嚴極了。「境智冥合」,境是境界,智是智慧。內裡的智慧與外頭的境界相應。「因果如如」,因如果,果如因。「諸往生者,內無取捨分別,故外感遠離分別之境。」這個是關於我們修學的總綱領,修學的總持法門。

  我們學什麼?內,內是講心,沒有取捨分別。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當中學隨順,學隨緣,恆順眾生,不跟眾生對立,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對立,歡喜就沒有了。怎樣才能做得到?沒有取捨分別就做到了。生活所需要的,有,好;沒有,也好。沒有分別心,當然也就沒有執著。

  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分別,捨分別就是行菩薩道,比阿羅漢高。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於一切法,內外一切法,沒有取捨分別。為什麼?他不需要。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所需都是隨著你的心境界就現前,就是我們常講的心想事成。極樂世界確實是心想事成。所以不需要取捨,要的時候自然現前,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乾乾淨淨,分別心起不來,沒有分別。

  我們在現前練這個功夫,可以練,可以得到。不取,於一切法不取,沒有的不取,有的也不需捨。重要的是沒有分別心。不起心不動念難,太難了,因為念頭太微細,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我們怎麼取捨?概念都沒有。所以這個難,這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再說。在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只學無取捨,就是斷見思,捨分別就是斷塵沙,我們只留著根本無明沒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太難得了,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享受菩薩的最高待遇。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統統現前,可以像阿彌陀佛一樣,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報,聽佛講經是修智慧,福慧雙修,天天不間斷,所以很快就成就。這個事實真相,我們非常感恩釋迦牟尼佛的介紹,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瞭。

  「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故唯受最上快樂。」我們這個地方,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有取捨,因為你有分別。這個世間雖然都是假的,你把它當真,你想要得到,你想要控制它,你想要受用它,這是見思煩惱,這是輪迴心。這輪迴的念頭要捨。有,好,不拒絕;沒有,不強求,這樣就過得很自然,過得很快樂。我來到這個世間,什麼也沒帶來;我離開這個世間,什麼也帶不去,取捨的心就斷掉了,隨緣的心就現起來了。

  樣樣隨緣好自在,你歡迎我來,我就來;你不歡迎,我就走。不要因為我讓你生煩惱,我會自動迴避,多自在。只要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這種快樂、自在,你就得到了。

  「故唯受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他不是住在邪定,他住在正定上。正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都是正定。不執著,小定,是正定,阿羅漢、辟支佛就證得;平等,是大定,菩薩證得的;覺,是究竟圓滿的大定,自性本定。惠能大師所說的「本無動搖」。這個定是如來所證得的。我們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彌陀本願,究竟圓滿。」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建成極樂世界,為什麼?就為這件事情。我們證得究竟圓滿,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圓滿。這叫真正報佛恩,這叫真正行菩薩道,幫助一切眾生跟我們一樣究竟圓滿。

  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這一段經文是講極樂世界的清淨平等。講了三個平等:第一個是「境平等」;第二個是「心平等」;第三個是「樂平等」。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這段經文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境平等」。極樂世界沒有分別的境界相。極樂世界和我們這裡不一樣,「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按五種原譯:漢吳兩譯謂極樂日月處空」,《魏譯》的沒說,「《唐譯》《宋譯》均直言無有日月」。佛說有日月的都是方便說,這裡頭有真實說,因為這部經是佛多次宣講,講的地方不一樣,聽眾不相同。我們知道佛講經說法,恆順眾生,隨機施教;所以場合不一樣,聽眾不一樣,有一些說法就不一樣。跟孔老夫子教學完全一樣,孔老夫子教學,聽眾不相同,處所不相同,學生問的問題相同,他解答的不同。應機說法,利益眾生,不能說了讓眾生懷疑,不能說了讓眾生聽不懂,那叫廢話,那叫白說了。

  佛說有日月,這是方便說;佛說無日月,這是正說。

  《彌陀疏鈔》曰:「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眾,光明掩映,與無同(同於無日月)耳。」

  又《漢譯》曰:「無量清淨佛」,就是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極大明。其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亦無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復現」。漢譯《無量壽經》這段經文很重要,跟蓮池大師所說的相同。也許蓮池大師看過漢譯本,如果沒見到漢譯本,那就是他的想法,漢譯本給他印證了。印證了他的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就是極樂世界這些日月星宿,在極樂世界看不到它的光明,為什麼?極樂世界本身光明太大,所以雖有,也不起作用。

  蓮池大師曰:「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這話說得好!六道裡頭餓鬼道、地獄道裡沒有日月,它是一片黑暗,餓鬼道裡像大霧一樣、霧蒙蒙的,看不清楚,地獄裡很黑暗。需要日月的是畜生道、人道、天道裡邊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以上就沒有了,不需要日月,所以經上講的很多,忉利天以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

  「按蓮池大師之意,依理而言,以無有日月為正宗。故今經取唐宋兩譯之文,直言無有日月,與蓮池大師同旨」,同一個宗旨。「因忉利天以上諸天,皆不賴日月,何況極樂世界耶?」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概括:

  佛說有日月,是方便說。

  佛說無日月,是真實說(正說)。

  依理而言,以無有日月為正宗。

  前面講的是「境平等」,下面一段我們講「心平等」。

  〖亦無取捨分別〗

  極樂世界有沒有取捨?沒有。對於這個問題,黃念老是這樣說的:「次明無分別之心念。上顯境無分別。而此妙境,正由於離『取捨分別』之智心也。心淨則土淨。心離分別,則境亦無分別矣。」前面講境是所分別,這裡講能分別,能分別的是心。

  到極樂世界一段時間之後,這個時間不長,自自然然取捨分別念頭沒有了。不但念頭沒有了,習氣也沒有了。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最細微的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這個非常細微。起心動念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那個起心動念,非常微細,這個沒有了。

  所以取捨分別的心,念老告訴我們,取捨分別之智心也,是講極樂世界離開了,沒有了。心淨土就淨,為什麼?境隨心轉,這句話非常重要。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清淨?人心清淨。怎麼清淨?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清淨了。

  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中要練,學了之後要落實。學什麼?學不執著,學不分別。但是,我們這裡是娑婆世界,不是極樂世界。怎麼學法?方便執著的時候執著,不方便的時候就不執著,完全看事。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給眾生做榜樣,給念佛眾生做榜樣,也給不念佛的眾生做榜樣。執著不執著,分別不分別,不從自身,從別人、從對方。我們要教對方,該執著的時候執著,不該執著的時候不執著,通權達變,權巧方便,運用得非常巧妙,這就對了。

  只要心離分別,境界就轉了,境界就沒有分別了;境沒有分別,就沒有世界的動亂了。佛陀教育重要!離一切影響,離一切染污,心清淨;離一切分別,心得定,平等了。這一平等,外頭境界平等;心清淨,境界清淨,清淨、平等是用心去證得。這兩種證得了,後頭一種肯定也連帶證得,覺,不迷了,智慧現前了。清淨心生小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性是平等的,性所現的萬物也是平等的,沒有一樣不平等。不平等是你染污的意、分別的識所造成的。修行在生活當中修,在工作裡頭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那叫真修。那是菩薩,把佛教給我們的,在生活上全做到了,快樂無比。

  上面講了「境平等」「心平等」,下面我們再講講「樂平等」。

  〖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清淨最上快樂」。「此心此境,本無分別。境智一如,絕諸塵垢。故云:唯受清淨最上快樂。如《稱讚淨土經》曰」,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經文有這麼一段話:「唯有無量清淨喜樂」。這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怎麼樣能讓學佛的同修們快樂起來?這是近二三年來我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我看到同修們學佛學得很苦、很累,把活潑潑的佛法學死了、學僵了,和生活、工作一點聯繫不上,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當下。學佛要學出健康來,學出快樂來,學出自在來,學出智慧來,這樣學佛才能成佛。就像六和小院歌唱的那樣:「學佛就要學快樂,愁眉苦臉莫學佛。」我老伴子的往生,我從中受到了很大啟示,回想和他一起生活的五十三年,他最突出的,讓我最難忘的,就是他的豁達、自在、快樂。從他身上我知道了怎樣學佛、怎樣成佛。所以從老伴子往生之後,我力倡快樂學佛,對此,外界褒貶不一。我不為外界議論所動,開始運作「快樂學佛法」。也就是開始種試驗田吧。說說我的經歷和體會吧。

  提倡快樂學佛法,我自己必須做出樣子來。二〇一九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我老伴子往生後的第一個中秋節,當時道場有十個人。早晨菩提心跟我說:「老師,今天是中秋節,大家想念老爺子,氣氛有點沉悶,要不咱們晚上開個聯歡會吧。」我說好啊,通知大家準備節目。菩提心問我,老師,你演啥節目啊?我說,我不會演節目,今天中秋節,我給大家做道菜吧。菩提心知道我不會做菜,問我一句,你會做啥菜呀?我告訴她,這道菜的名字叫「白虎卧沙灘」。她問我咋做?我說保密,不能讓你學去,這是我的專利。說完,我就回房間寫講稿去了。

  回到房間,還沒動筆寫稿呢,三句半的詞兒就冒出來了,出來一句我記一句,不到一小時,三句半記完了。我趕快下樓給菩提心看,告訴她:我有節目演了,你再找兩個人,咱們四個人演三句半,我說那個半句。菩提心問我:老師,你啥時候會寫三句半的?我說:就剛才會的。她愕然。

  沒經過合練,晚上直接上台演出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演出雖然人數不多,只有十個人,但演得熱熱鬧鬧,不管演出的水平高不高,重在參與嘛。最重要的是打破了沉悶的氣氛,大家快樂起來了。第一個節目,六個精兵強將扭秧歌,菩提心、李大姐、刁居士和我,四個人當觀眾。董居士高水平、認真的順拐秧歌步,笑得我們四個觀眾喘不上氣來,差點鑽到桌子底下去。在網上看過這段小視頻的同修,你們笑了嗎?

  我們採用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快樂學佛落實在實際生活中去,我們的口號是:我們是快樂的學佛人,我們是快樂的六和人。

  舉幾個實例供養同修們:

  所有的活動我都參加了,儘管我的技術含量不高,但我盡心盡力全程參與了。讓同修們快樂起來,我自己首先要快樂起來,這一點我做到了。

  不會唱歌的我唱歌了;不會跳舞的我跳舞了;不會演三句半的我演了三句半;不會演雙簧的我竟然自創自演了雙簧;不會扭秧歌的我扭秧歌了。我自己都有點不認識自己了。有時我暗暗的問自己:你怎麼變化這麼大?我就是要讓我的同修們樂起來,做一個快樂的學佛人。這就是我的回答。

  三句半那個小視頻傳出去以後,網上有人批評我不莊嚴。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首先我感恩大家對我的關注和愛護,善心善意的批評有助於我的成長和成熟,感恩,深深的感恩!畢竟我算是公眾人物吧,受到大家的關注是正常現象,我誠懇的希望繼續得到大家的關注。

  我要讓關注、關心我的人們放心,在我該莊重、莊嚴的時候,我一定莊重、莊嚴;在我該輕鬆快樂的時候,我一定輕鬆快樂,這個尺度我努力把握好。

  我不希望自己被一些條條框框束縛,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讓人寸步難行,這個佛怎麼學?該守的規矩是一定要守的,但不能守死,守死了,就把活活潑潑的佛法僵化了。我們既不能自由主義,又不能教條主義。

  我是一個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人。我喜歡清淨,不喜歡熱鬧;我喜歡讀書,不喜歡聊天。如果說我是一個書呆子,可能更確切一些。這一年多來,我在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活潑快樂起來。說實話,這個改變也是艱苦的歷程,不是說改一下子就改了的。我現在的想法是繼續改下去,讓我的快樂再多些,用我的實際行動去感染我的同修們,我的「快樂學佛」試驗田還想繼續種下去,希望得到同修們的理解和支持。

  全員參加「快樂學佛」活動,初見成效。

  我們開展「快樂學佛」活動,全員參加,不落一人。菩提心具體組織和開展活動,初見成效,形勢越來越好。

  入住六和小院到今天(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將近四個月了,我們通過搞活動等方式落實「快樂學佛」,做到寓教於樂。例如:

  全員扭秧歌。用大家熟悉的秧歌調唱阿彌陀佛。這還是我老伴子留下來的,他往生前就是一邊扭秧歌,一邊唱阿彌陀佛。

  我們搞了兩次秧歌晚會,全員參加。練習的過程就是拉近人與人感情距離的過程,那種和諧、和睦、合心、合力的氛圍感染著每一個人,人人喜笑顏開,積极參与活動。

  繼兩次秧歌晚會之後,我們又搞了一次「讚六和」溫馨晚會,人人參與,自己選擇用適合形式表達對六和的讚歎。有歌、有舞、有詩朗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公司員工和農場員工組成的「特戰部隊」,統一服裝(迷彩服),表演高難度的手語舞,可認真了,可精神了。那個認真啊,太讓人感動了。看似台上幾分鐘的表演你們可知道,那裡邊六七個是六十歲以上的來自農村打工的老頭、老太太,你們看出來了嗎?精神可嘉呀,積極性高哇,開心哪,快樂啊!人生就該這樣,要活得有滋有味;學佛就該這樣,要學得有滋有味。極樂世界就在當下。

  同修們以種種方式讚六和,抒發他們的真情實感,表達他們對「六和小院」由衷的喜歡和熱愛,人人熱愛這個充滿了溫暖和快樂的大家庭。在當今這個世界有這樣一個和諧的僧團出現,實在是太難得了。

  之後,我們推出了「六和小院歌」和「醒世歌」,這兩首歌的歌詞不是我寫的,是我記錄下來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傳唱,而且選用不同的曲調,唱起來都挺好聽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和傳唱這兩首歌。

  用經典老歌(大眾喜聞樂見的)的曲調配唱偈頌選《警世篇》和《西歸集》裡的偈頌,是我們的一個新的嘗試,就目前情況看(我寫這篇稿的時間是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嘗試是成功的。很受大眾歡迎,我們專門開了一次「偈頌」唱誦晚會。把偈頌唱活了,在生活中落實了,有針對性的對號入座,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同修們如果喜歡這種方式,不妨試一試。

  「快樂之星在六和」這個專欄,是我們六和小院「快樂學佛」的又一種形式。我們的口號是:「布施你的笑容,快樂別人,快樂自己。」如果你快樂了,請把你的快樂布施出來,讓更多的人快樂起來。

  我們這節課裡講了三個平等:境平等、心平等、樂平等。因為這些都和我們有密切的關係,就多說了這麼多,但願同修們能從中受益。

  請看下面經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往生,若應當往生,都入了「正定之聚」,決定成佛。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叫做三聚。「聚」,就是物以類聚的「聚」,也就是類。關於三聚的解釋,大乘與小乘差別很大。淨土是一乘法,純一大乘。大乘也有不同的提法,我們選擇切合信眾水平的解釋如下:

  (一)《大智度論》說:「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這就是說,能決定證入涅槃,圓滿無上佛果,叫正定聚。相反,決定墮入三惡道,叫邪定聚。時好時壞,進退不定,目前不能決定是成功還是墮落,叫做不定聚。《智論》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

  (二)《釋摩訶衍論》一書提了三種說法,我們選擇其中一種。「十信前名為邪定聚,……三賢及十聖名為正定聚,……十種信心名不定聚。」到了信位,很不簡單。十信以前就是邪定聚,因為「不能信業果報等故」。如果真信造業受果報,還敢破戒、敢做壞事嗎?為什麼敢?因為不相信,決定要受惡果報。一般人說起來信,但在實際行動上卻不信。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嗎?為什麼你不研究戒律,當作自己真正的老師?為什麼破了戒不趕緊懺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所以作為邪定。

  「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是大乘的賢人,稱為三賢。到了十地,就是「十聖」。三賢、十聖是正定聚,成為賢聖就必入涅槃了。所以「十信」叫做不定聚,因為他或進或退,升降不等。但是在這之前,不信業因果報,所以是邪定。於是必定要入惡道,所以是邪定。到了三賢、十地,是正定了,也就必入涅槃了。到了三賢、十地,必入涅槃,才是正定聚,這是佛教中很崇高的境地。

  經中說往生彼土的眾生都是住正定聚,是屬於正定這一類,是相當於三賢十聖必入涅槃之類。憬興師說:若生淨土,不問凡聖,一定趣向於涅槃。往生的人一定要行六度,一定會得解脫,所以必定是正定。《甄解》遵善導大師的意思說,淨土一切眾生都是大乘,所以也都是住於正定聚了。有的顯現十地三賢,但本體必入涅槃,因為三賢十地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甄解》認為三賢十地本體就是法身,所以是入正定聚,所以「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這裡現在特別提醒同修們注意:《唐譯》《宋譯》不但是「已生」,甚至「當生」也住於正定之聚。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人將要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當生」。若有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合乎彌陀的大願,佛必定在這個人壽命終了時慈悲加佑,接引往生,所以這樣的修行人就是「當生」。當生的人不須等生到極樂世界,已經是正定聚了,已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度生方便,顯示了一乘願海和六字洪名的奇勛。

  當生也入正定聚,也是善導大師的意思。善導大師世間公推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讚歎說:縱然不是彌陀化身,必然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流。善導大師在長安教化,長安城裡人人念佛。善導大師主張正定聚的利益通於彼此二土。彼土是極樂,此土是娑婆。

  《甄解》說:「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極樂世界一切都增上,所以入正定聚,是決定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顯,這是顯益,明顯的利益。在我們這個世界,你如果真能信願持名,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真實做到,就應當往生,你也入了正定聚,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利益是密益,這個利益不是那麼明顯,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你確實是得到了這個利益,所以稱為密益。

  《甄解》又說:「若為現生密益者,今家不共義也。」說這是善導大師不共的見解。一個當生的人雖然身還在娑婆世界,已經得到了入正定聚的利益,這是不共的妙意。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採入唐、宋兩譯的經文,正是同善導大師心心相印。《唐譯》文為:「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這是反證法。如果他是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就不能建立這個當生的因。當生的因是什麼?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是徹悟大師的話。要解決大家的生死問題,不要在六道中頭出頭沒,枉受輪迴。你本來就是佛,你現在是做夢,做了噩夢,你十分恐怖,沒叫醒你之前就跟真的一樣,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自己也要醒,自己若還在夢中,能知道把別人叫醒嗎?出了夢,便知道要自覺覺他,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有邪見的人,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嗎?不可能的!所以說「不能建立彼因」。彼因就是上面所說的真實發心、信願持名的勝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發心,明天退心,進進退退,升升降降,經不起考驗。「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下子很多,成魚的極少。庵羅花是印度的一種花,開花很多,結果很少。菩薩初發心,發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動力就不一樣了。並且由願起行,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個行就保障了願。這樣修行,阿彌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薩隨時保護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擾。真正發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決定往生極樂,決定成佛。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定聚的人沒有恆心,也就是沒有真實發心,所以不能建立決定成佛的妙因。當生的人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樣,都住於正定聚,決定成佛。這個意思《阿彌陀經》裡邊有。經文是:「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真實發願,願生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就入了正定聚了嗎?大小兩經相合,證明當生極樂世界的人,身仍在娑婆世界,就同往生的人一樣,同入正定聚。這真是無上的幸運!夏蓮居老居士聽到淨土法門後,一個人在屋子裡頭笑了幾天。就是自己笑,笑什麼?他笑「我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了」。不然,哪裡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