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開始講第十八品經文。

  【超世希有第十八】

  這一品經文品名「超世希有」,世尊以較量的方法,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威德神通,我們從中也能稍許體會到莊嚴的真相。因為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決不是菩薩們能思惟、想像、言說的。本品經文顯極樂世界正報、依報,悉皆超越世間,甚為稀有。

  我們學習這一品經文,就能體會到世尊的慈悲至極、智慧至極。盡管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不可思議,世尊仍有善巧方便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體會到極樂世界的莊嚴。

  請看經文: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

  這一段經文是說極樂世界的正報超世稀有。

  極樂世界的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

  這要跟我們這個世界對比一下才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找不到兩個相貌相同的人,就是雙胞胎也不完全一樣,所以好認,不會認錯。極樂世界的眾生,相貌完全相同,眾生的容貌和色相都非常美好,美妙、微妙到極處。這裡說的是同居土的眾生,那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就更不用說了,況且,極樂世界是一土即四土,四土即一土呀。

  經上說,「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相貌跟誰相同?跟阿彌陀佛相同,完全是按阿彌陀佛的模型,好像造出來的一樣,人人都是阿彌陀佛。

  這是第一個「超世希有」。

  「法性清淨身體,故云希有。」

  娑婆世界眾生是有漏生滅身,極樂世界眾生是無漏清淨身。娑婆世界眾生是法相身,極樂世界眾生是法性身。法性身是清淨之身,法相身是染污之身。

  有同修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娑婆世界的法相身,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怎樣變成法性身的?什麼時候變的?

  老法師是這樣給我們解釋的:

  法相變成法性,這就是相宗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從哪一個佛國土,從六道輪迴哪一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統統是法性清淨身。他什麼時候轉八識成四智的?我有個想法,我想的是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生。你看他來接引我們的時候,我們念佛,深信切願,老實念佛,阿彌陀佛講堂外面七寶池中就有一朵蓮花,這個蓮花有名字,我念佛念的,我將來往生,就是這個蓮花來接我。阿彌陀佛帶著這個蓮花來接引我們,接引我們的時候花是開著的,花自然開的;我們坐在蓮花裡面,坐在蓮蓬上面,花就合起來;佛把這個花帶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就放在池裡頭,這時花是合起來的。等待花開見佛,花一開就見阿彌陀佛,那個身相就是法性清淨身。

  所以,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夫,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什麼時候變的?在蓮花裡面的時候把我們轉變過來的。所以這個身一出現,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容色微妙」,跟阿彌陀佛相同。每一個人都跟阿彌陀佛相同,所以人人都是阿彌陀佛。

  這是第二個「超世希有」。

  對於上面這一段解釋,師父老人家非常謙虛,他說:「我看的經不多,沒有看到,諸位查查,看經典上有沒有這個說法。」對老人家的這幾句話,可能是一種靈感吧,我是這樣認識的:在經典上老人家到現在還沒有看到這個說法,但不等於經典上沒有這個說法,只是還沒有看到而已。這是我的第一個認識。我的第二個認識是,這一段話老人家親證了,沒有親證是說不出這樣的話來的。

  以上兩點認識是我個人認識,說錯了因果自負。

  有人可能有點擔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容貌、身相都一模一樣,怎樣區別誰是誰呀?等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能認出在我之前往生的家親眷屬和親朋好友呢?

  諸位,不必擔心,別忘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有大神通,一個都不會認錯。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待遇是「阿惟越致菩薩」,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的身分。阿惟越致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正不可思議,精妙之極,故云稀有。

  這是第三個「超世希有」。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這兩句是《往生論》裡頭讚歎的。天人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往生的眾生,極樂世界只有兩道,人、天兩道。「所有眾生皆是一清淨句之流現,超越世間,故云超世希有。」清淨智海生,清淨是蓮花化生,智海是智慧之海,不可思議,十方世界沒聽說過,只有極樂世界有。

  這兩句話裡有「清淨」二字,清淨兩個字就是轉識成智了,阿賴耶沒有清淨的,阿賴耶是染污的。你看,阿賴耶第八識是含藏種子,像倉庫一樣,好的、壞的都在裡頭,無量劫來的習氣種子全在裡頭。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識是染污,所以八識是染污。八識是生滅法,它是把自性轉變成八識,怎麼轉變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就是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就是起心動念,就是念頭。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誰變的?念頭變的。所以它是染污,它不是清淨;它是動的,它不是安靜的。真心不動,真心清淨,你看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污;「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的相;第四句說「本無動搖」,它從來沒動過。

  業相就是動的,業就是一念不覺。怎麼樣回歸覺悟?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太大了!對我們愛護得無微不至,我們生生世世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一往生,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就給我們解決了,在蓮花裡頭解決了,在蓮花裡解決的。

  這是第四個「超世希有」。

  「所有眾生皆是一清淨句之流現」。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又一個「超世希有」。

  流現就是出現,清淨句是《往生論》上說的。什麼是清淨句?就是講的一真法界,就是講的當人自性。可是我們的自性迷了,起的作用是煩惱,不是清淨。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個個都是無為法身,清淨之體,這是十方世界沒有見到的。「超越世間,故云超世希有」,這是經上講的。不但釋迦牟尼佛的世間超越了,一切諸佛剎土都超越了。

  這是第五個「超世希有」。

  「悉皆蓮華化生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故云超世希有。」

  佛當年說這個經,隨順此土世間人能理解所說的。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貴相,印度也有算命看相的,三十二相是世間貴人之相。什麼人?轉輪聖王,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也具足。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三十二相,《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彌陀佛的身相就是極樂世界所有大眾的身相,跟佛平等的。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隨形好又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裡面都能看到十方諸佛剎土佛菩薩在講經教學,這是真的。我們要知道,經裡所說的,是佛隨順世間知見所講的。這真是「超世希有」。

  這是我們總結的第六個「超世希有」。

  這一品經文的品題是「超世希有」,為了讓同修們有個「抓手」,我盡力把「超世希有」說得具體一點,形象一點。所以把老法師講的「超世希有」歸納整理出了六條供同修參考。請同修們千萬不要誤會,西方極樂世界絕不是只有這六個方面的「超世希有」。極樂世界的「超世希有」,無量劫又無量劫也說不完,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劣。假令帝釋。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說到「超世希有」,為了更直觀一些,黃念祖老居士作了五番比喻較量(較是比較,量是衡量)。

  五番較量如下:

  第一番較量,拿乞丐與人間帝王相比較。

  一個乞丐,討飯求生之人,憔悴、醜陋、骯髒到了極點。這個窮苦的叫花子站在帝王身邊,他同帝王能相比嗎?人間帝王,養尊處優,形貌豐潤,容顏光澤,再加上裝飾,這怎麼相比?一個是大富大貴,一個是貧窮到極處。以乞丐比人間帝王,則醜陋甚矣。

  第二番較量,人間帝王與轉輪聖王相比較。

  人間帝王與轉輪聖王站在一起,人間帝王就卑鄙醜陋多了,就像乞丐站在帝王邊一樣。

  第三番較量,轉輪聖王與忉利天王帝釋相比較。

  轉輪聖王是世間的,金輪王統領四天下,跟忉利天不能比。轉輪聖王雖然威相第一,可是比忉利天王(就是我們常說的玉皇大帝、帝釋),那麼轉輪聖王又比帝釋醜劣多了。

  第四番較量,帝釋天與第六天相比較。

  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天主是波旬。這是欲界天的最高一層天。波旬福報大,長相好,帝釋與第六天相比,相差甚遠,百千倍都不止。

  第五番較量,第六天跟極樂世界的天人、菩薩、聲聞相比較。不能比!「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以上五番較量,你聽明白了嗎?人道、天道、極樂世界,你選擇去哪裡?如果你真正把六道、把十法界搞清楚了,你決定嚮往極樂世界。

  請看下面經文: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威德」是威神功德。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都「神智洞達。威力自在」。開顯了神妙難測的智慧,洞然通達本源,並且威力無比,自在無礙,所以他們的威德無比。

  〖階位〗

  「階」是階級、階梯;「位」是品位、地位。極樂人民的階位更是十方世界不能相比的。蕅益大師稱讚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說這是十方世界所無。既是阿鞞跋致,但還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可又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這是極樂國土所獨有(超世稀有)。十方世界之所無,凡夫就不退,這個階位是十方天人不能比的。

  例如:一個帝釋突然五衰相現前,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來。他觀察一下,看到自己下生將生到某地一個驢的耳朵裡,驢耳朵裡長了瘡,瘡裡頭有蛆,他也要變成驢耳朵裡的蛆。於是大恐慌,求佛加被。佛傳了他法,讓他去修法,他才避免了。只有極樂世界,只要一去之後就不再退了,所以一切天人不可相比。

  〖神通變化〗

  極樂的聲聞,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就以現在的天文學來說,宇宙有多大,星球有多少,都不可測,何況十方。可是極樂世界的聲聞一掌之中都能抓住,這是多麼大的神通!

  再者,極樂人民能在一念裡頭,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在一念的剎那間超過這麼多佛剎。而且「周徧巡歷」「供養諸佛」。所以遠遠超過二乘,何況天人。所以說「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是「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超過的不是百千萬億倍,而是說不清的倍數。

  佛就叫著阿難,你要知道,「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所以一部《華嚴》就是不可思議,《阿彌陀經》經名也是稱為不可思議。這兩經都與本經同部,本經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超世希有」。

  第十八品經文講完了。

  下面我們講第十九品經文。

  【受用具足第十九】

  這一品經文,世尊詳細向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狀況。所有極樂國人皆「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如上種種殊勝受用,悉皆具足也。」「總顯正報之身心,依報之勝福,悉皆超世希有。」本品列顯「福德無量」,衣食宮殿,悉皆「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請注意「所有」一詞,這就是在極樂世界的品級,從上上品到下下品,所有眾生都包括在內。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根性不同,最高的有等覺菩薩,有法身大士;最低的有地獄眾生。阿彌陀佛的願力真大,他所接引的對象,他所幫助的對象,他所成就的對象,是從地獄眾生到等覺菩薩的所有眾生。

  地獄眾生能生極樂世界嗎?能。為什麼?前世修行得不錯,臨終時一個錯誤的念頭,他墮地獄了。這種情況可能有,而且還為數不少。一念之差啊!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臨終時一個不如意的事情,一個不高興,一念瞋恨心,就墮地獄了。比如,病重、病危的人,臨命終時被送進醫院重症監護室搶救,這樣走的人,下地獄的幾率比較高。為什麼?因為痛苦異常又身不由己,難以表達,這時會生起強烈的瞋恨心,瞋恨必下地獄。

  還有一個問題要說明的,往生的條件並不一定是三善道的,畜生、餓鬼、地獄都包括。所以無論在哪一道,關鍵是在善根、福德、因緣。《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畜生、餓鬼、地獄眾生,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這一生修的,也有這一生修的,他曾經修過。臨命終時,這個善念生起來了,想阿彌陀佛,想往生極樂世界,他就去了。

  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是已往生,或是現在生,或是未來當生,都能得到遠勝第六天王的諸妙色身,相貌端正莊嚴,福德沒有限量,並且「智慧明了」。在本經有說「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對你說你也不能懂,告訴你你也跟沒聽見一樣,你看見也跟沒看見一樣,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可是這許許多多菩薩也都徹底明瞭,所以說極樂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麼?怎樣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道自己的本心,這也就是禪宗與大密宗的核心。

  〖神通自在〗

  上一品經文裡已經談過極樂世界眾生的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本經又說,「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方便智又名差別智、權智。根本智就是實智。宗門常說,根本智易會,差別智難明。一代佛教的化導作用在於方便智,度生妙用權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於此智的顯現,可增長對於自心實體的了知。

  且度生事業不離神通,方便智的開顯,認清了從本以來,自然安住於神通法中。所以「智慧明了」是達神通之本,達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所以說「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

  你雖破本參,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這個是根本。那神通只是聖末邊事,是聖道末了邊邊上的事。現在很多人捨本逐末,你說他不信佛嗎?他信佛。你說他不用功嗎?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聖末邊邊上的事,他把那個看得很重。所以說顛倒見!若不信佛法而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顛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單單看到神通、奇異功能、瑞相與靈感,就叫做附佛外道,是附在佛法裡的外道。

  下面說說

  〖福德無量〗

  由於「福德無量」,所以種種受用,一切都豐富充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自己心裡想什麼就有什麼。

  請看下面經文: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到了想吃東西的時候,七寶的缽器自然出現在前,許多美味所成的飲食自然充滿缽內。雖然顯現食品,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吃飯的人。這都是由於他們的習氣,到了吃飯的時候就想吃飯了。寶缽和食物自然現在前面,但並沒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極樂人民「以意為食」,看看食物的顏色,聞聞香味,意思上領略了,就是吃了。凡聖同居土中許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後身體與力氣都增長,並且沒有大小便。

  受用極樂食物的人「身心柔軟」。人的身體年輕的時候柔軟,愈老愈硬,死了就僵了。心意的缺點是剛強難化。柔是柔和,和順才好教化,所以「柔軟」很重要。極樂眾生對於味塵不去執著,對於飲食毫不貪戀。吃飯也是一件事,飯吃完後不用人去收拾食具,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切都巧妙靈活,來也無所從來,你一想它就來了。來了你見色聞香,身體也得到好處。事情完後,剩下的東西、器具自然就沒有了,極其自然。到了你又想吃了,寶缽與飲食又自然出現了。

  請看下面經文: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這段經文是講服裝。「眾寶妙衣」,是用多種寶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冠」,帽子;「帶」,身上系的衣帶;「瓔珞」,印度古時貴人把許多寶串起來,掛在身上,叫做瓔珞。也有的用花作瓔珞。以上種種都有「無量光明,百千妙色」。這個衣服、瓔珞等等都是眾寶所成,寶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像《觀經》所說「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無量光明」。而且《觀經》又說「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每一個光裡頭具有八萬四千種顏色,所以「百千妙色」。色又放光,《觀經》說:「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所以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這種聖妙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須剪裁縫製。

  請看下面經文: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徧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這段經文是講住所。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

  極樂人居住的房舍與宅院,它們的形狀和色彩都非常相稱,調配巧妙,並且也和居住的人大小色貌相稱。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體,那要有與他相稱大小的房子,房子有以寶珠、摩尼等織成的寶網,普遍覆蓋在上面。「懸諸寶鈴」,寶網上懸掛種種寶鈴。所有寶鈴、寶網和舍宅都是奇妙珍異。「奇」是奇特;「妙」是美妙;「珍」是珍貴;「異」是特異。都是出奇的美好、美妙,珍貴稀有。

  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網,網上有鈴,遍布在極樂國土,彼此「校飾」。「校」是相交相互的意思,表示所有的寶彼此裝飾,作為莊嚴。並所有的寶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動變化,明亮顯曜,極其莊嚴,極其美麗。

  國中「樓觀」(樓台)、「欄楯」(欄杆)、「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邊)、「房」(廂房、居室)、「閣」(樓閣),它們或者在虛空,或者在平地,種種的情況,都是「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會疏》說:極樂沒有五濁,所以說「清淨」;沒有變化(不衰不壞),所以叫做「安隱」;塵塵都不可思議,任何一個微塵都不可思議,所以說「微妙」;永離身心之苦惱,所以叫做「快樂」。極樂世界的人,心中所想念的物品立即顯現,所以是「應念現前」。隨想隨到,沒有不如願的情況,所以是「無不具足」,沒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