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心稱名 皆得解脫-全1集

  經句: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開示: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小段是「舉人數」。從這一段來看,觀世音菩薩確實神通廣大。「十法界機」,機就是指眾生,這些有災難的眾生,不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世界無量無邊,受苦難的眾生更是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這個註註得好,「蓋指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每一種業都是『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無量」也是個數字,你看單位是用億為單位,可見這個數目字之廣大。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這麼多眾生:「受諸苦惱。」這一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註解裡面講,「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這是我們講的三種苦裡面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苦苦裡面這三類苦統統都包含了。「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都是舉例而言。「今文」,現在這個經文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那個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業,這裡講「舉多顯少」,他業是一種,造的一種業,這麼多人在受苦。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多尚能救,況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數目字中最大的數目字。大義法師這一段的註解很明白。我們讀這句經文,看這段註解,自己一定要有警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凡夫迷惑顛倒,果報來的時候害怕了,怕也沒有辦法,也逃不過。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菩薩就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在造因的時候他謹慎,造因就是造業,他謹慎,決定不作惡業,為什麼?他曉得惡業後來有苦報。能有這個覺悟,就叫菩薩。凡夫沒有這個覺悟,任意在造作,果報現前了,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然後我們再講到這個感應道交,那也不是個簡單事情。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造業,不但身,身體動作是業,身業;口中的言語是語業,所以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業。另外一個最嚴重的,就是念頭,意業,起心動念。動一個念頭,阿賴耶識裡頭就下一個種子,那個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不念念都是念阿彌陀佛?將來我這個業報就自己成了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念去念觀音菩薩,去打別的妄想?打妄想就想佛菩薩,將來你的果報就變成佛菩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這個地方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下面這幾行大義法師就解釋「一心」,解釋得簡要詳明。你看蓮池大師在《彌陀經》裡面解釋一心不亂,用了半卷的文字,佔整個《彌陀經疏鈔》的八分之一,解釋得詳細。這個地方簡單扼要,你看看我剛才講的意思此地都有了。「由過現惡故」,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才「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諸位再要曉得,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說這個人從來沒有做一樁善事,你去找找看能不能找得到,找不到的;說世間完全一個善人,從來沒有做一點惡事,你也找不到。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的,就是善多惡少,還是惡多善少。由於造惡,受了苦報,「受諸苦惱」,由過去現在的善業「復得聞名」,你有這個機緣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緣。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有惡。這時候善現行了,起作用,要想用善來斷惡,發了這麼一個心,我要修善斷惡。「合成機感」,這就是與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這個人就有資格。他有資格求,但是還得要有功夫,所以『一心稱名』這就是功夫。念這一句聖號不是散亂心去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下面就簡單跟我們解釋。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這叫「事一心稱名」。諸位想想,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註子裡頭註得好。「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感應道交的速度太快了。聞名,這個聞是將理論、方法、境界都懂得了,才叫聞名,因為你這個時候念這一句佛號就如法,如理如法。不是一般像口裡頭唱唱歌,那個沒有用處,那個不相應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立刻就念,就認真的去念,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一樣。你這一念,菩薩馬上就有應,你念得快,菩薩應得也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有這麼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是菩薩自己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給一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確確實實能夠加得上,不是加不上,真正可以加得上。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這個地方講的是七難,《楞嚴經》裡面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個總綱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經文裡面所說「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這兩句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是說明他慈悲的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

  

  這個經文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明瞭,然後我們才會相信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他的能力從哪裡來的,又相信真正有這個能力,我們念觀音菩薩,一心稱名求感應,才是心安理得。理明白了,得到了,心就安了,沒有疑惑,不打妄想,一心稱名了,才能夠得到感應道交。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4集) 1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