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講第十五品經文。
【菩提道場第十五】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鎖。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道場」?
「道場」,簡而言之,修道之處叫做道場。
詳而說之有五個意思,這是黃念老為我們解釋的:
第一個意思,「指釋尊於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
這個解釋是佛門一個普通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在這個樹下證道的,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地方,稱為成道之場。
第二個意思,「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
直心,中國人講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就是道場。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都要用真心,用真心就是道場,用妄心就不是道場。
第三個意思,「供佛之處,稱為道場。」
第四個意思,「學道之處,《維摩經肇註》」。僧肇大師的註解說明:「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學習、修行、養道,都稱之為道場。
第五個意思,「隋煬帝時以為寺院之名」,隋煬帝「詔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這是一個歷史的紀實,所有佛教活動場所都叫道場。
《無量壽經》所說的道場就是第四個意思,凡是學道修行的地方都叫道場。本品經文裡所說的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地方。
下面再簡要介紹一下菩提樹。
玄奘大師著有《西域記》,《西域記》是玄奘大師的日記,玄奘大師把他旅行的所見所聞,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了這本彌足珍貴的《西域記》。
在《西域記》裡,大師對菩提樹亦有記載。「菩提樹」就是「畢缽羅樹」,「畢缽羅」是梵文,為什麼叫這個名?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故名菩提樹。」梵語意思是道,學道,修覺。所以也叫「道樹」,「覺樹」。
「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很高很大的一棵大樹。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也很難接受,怎麼能有這麼大的樹?弘一大師為後人解開了這個疑團。
弘一大師為我們留下了一份資料,叫《周尺考》。佛出現在中國的周朝時代,翻譯經時都用周朝的制度。周朝的尺短,一尺差不多是我們中國市尺的六寸。就說是四百尺的一半高吧,也有中國尺的二百尺高呢!有後人記載,「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菩提樹」。
老法師去斯里蘭卡,還看到了遺跡,斯里蘭卡這棵菩提樹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是從印度移植過去的。聽說是阿育王的女兒將這個樹苗帶到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種下去,活了,一直到現在還在,非常希有難得。有機會去斯里蘭卡,一定要去看看這棵二千多歲的菩提樹。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這段經文。
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願裡,寶樹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將是四百萬里,或者更高。在我們看來,不是百千直接相乘,就是說有很多千。
「今經云彼土樹高四百萬里」,我們無法想像。對於這個四百萬里,人們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人說這樹太高了,也有人說這個樹太低了,可能有人會很奇怪,怎麼這麼高大的樹還有人說低呢?
「或以《觀經》中」這個「或」是不確定的意思,也許是《觀經》中所說的,「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如果照這個看起來,佛的身太高,樹太小了。「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佛的身體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個高,太高了;這個樹高四百萬里,那就像一棵小草一樣,甚至有人都看不到它。佛高樹低,量不相稱。
有人說,樹高四百萬里,太高了,地球到月亮可能還不到四百萬里,假如地球上有這棵樹,那就會妨礙月亮的運行,這麼高的樹還了得!地球太小,容不下這麼高大的樹。這麼大的樹搬到地球上,地球早就脫離軌道了,這是另一種認識。
還有人對菩提樹高四百萬里,樹身周圍五千由旬,樹葉向四方分布二十萬里,提出了疑義,說這樹太高,但葉子分布得不太廣。
對於上述幾個問題,我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和老法師是怎樣解釋的
「實則此亦無礙」。簡捷、明瞭,一句話解答了。我們在這些地方不能用我們的情見來理解,我們是有感情的,不能用我們的知見來理解。念老說,實則,真的來說,這也是無礙。「種種說量,皆隨眾生機宜」,隨順眾生說的,「故不拘於一格」,一切眾生看得不一樣。
比如有人,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定中見佛,夢中見佛,佛像多大?跟天一樣大,那一尊佛像坐在那裡就好像半邊天,那就是前面所說的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不管你怎麼說法,都是隨順眾生的心量。地面上,凡聖同居土,六道眾生的心量小,他見到就小;六道裡頭有天道,天道的心量比我們大,智慧比我們高,他們見到的菩提樹跟我們見到的決定不相同,又何況緣覺、聲聞和權教菩薩呢。黃念老告訴我們,「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
《無量壽經》具足《華嚴》的十玄門,十玄門說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大乘經上都有。事事無礙唯獨《華嚴》,佛在其他經上沒說過;但在本經裡頭十玄,事事無礙完全具足,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極樂世界,世尊為大眾介紹,大眾根性不相同,世尊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法才叫妙法。
從「一切眾寶自然合成。……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共九句經文,這九句經是顯現菩提樹的莊嚴。
樹已經非常高大,還有這麼好的東西來裝飾,這個樹的莊嚴,我們無法想像,也說之不盡。
〖一切眾寶〗
這是顯菩提樹的莊嚴。
〖自然合成〗
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沒有人去設計,沒有人去製造,連樹上這些華果光暉、眾寶,或者是瓔珞,或者裝飾在寶柱,寶柱就是這棵樹的主幹、枝幹,都用得上,這些都不需要人造作,自然如是。
〖華果敷榮〗
「敷榮」,「敷」是開顯的意思。「榮」繁盛明麗的意思。這個菩提樹的花與果開顯得繁茂旺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並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處。
〖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
這四句經文是「顯樹上之莊嚴」。《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正與這幾句經文相應」,《往生論》上所說的就是這段經文。「無量寶交絡」,許許多多的寶,我們這裡沒有,也沒有名字,只能用我們這個世間的七寶來形容,實際上差得太遠了。為什麼?我們這邊所能接觸到的,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是阿賴耶的境界相,識變的,所以它有染污,我們眾生看到它,接觸到它,有分別執著。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現象,極樂世界是眾寶所成,叫我們在這個環境裡永遠保持清淨,沒有染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地方容易成道,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道場,菩提樹是它的標誌。道場在哪裡?菩提樹下就是道場。所以這個樹是眾寶所成的、光明無量的。
「經中瓔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樹高大,樹上的這些裝飾,「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眾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眾寶之王。以為是最上之寶,作為瓔珞,遍垂樹上枝條,以為莊嚴。」
我們世間,現在逢年過節,街道兩旁的樹,到了晚上也用小燈泡裝飾起來,一閃一閃的很好看,讓人看到心生歡喜,這是人工設計、製造的。
極樂世界自然莊嚴,沒有人設計,沒有人施工,而且它的美妙出乎我們想像之外,它不但美,還能幫助我們悟道,幫助我們增長道心,成就道業。
〖雲聚寶鎖。飾諸寶柱。〗
寶柱有裝飾,用什麼來裝飾?雲聚寶鎖。
「雲聚寶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鉤連之結構。雲聚者乃寶之名」。這個寶的名字叫雲聚,是建築材料中用來接頭的,兩根梁柱接頭的地方叫雲聚寶鎖。
「寶柱」者,「宋譯云: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硨磲柱、瑪瑙柱。復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如是寶柱,飾以瓔珞以及寶鎖」。
〖金珠鈴鐸〗
「金者,純金;珠者,真珠;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鐘而較小。鐸者,是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之發聲。鈴與鐸皆妙寶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於菩提樹枝條之間」,故云「周匝條間」。太美了,這是你在經上看到的,這棵菩提樹的裝飾該有多美,讓你有一種美不暇收、身臨其境、流連忘返的感覺。
〖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鐸,以為其網。故知寶網亦由金珠玲鐸之所成,故云珍妙」。「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云「羅覆其上」。這些統統都是裝飾品。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這幾句經文是總說,「一切莊嚴」後面還要細說。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環境的美好,是本有的家珍,不是向外求得的;你只要從心性當中求,自然就現前。色彩太多,美不勝收!因為眾寶都放光,依正都放光明。
〖照耀無極〗
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日月燈明,所以它是光明世界,也稱為「香光世界」,「香光莊嚴」。極樂世界的光是無限極的。
〖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一切莊嚴隨著眾生的感,自然它就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一切莊嚴之相,普應群機,變化不拘,隨意而現。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用什麼來形容?是用《華嚴經》上兩句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十方世界都有障礙,極樂世界沒有障礙,樣樣稱心如意。
請看下面經文: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這一段經文是說寶樹之德,奇妙不可思議。顯極樂世界寶樹演說妙法的不可思議功德。
「微風」是清細和緩的風,「徐動」是慢慢地吹動,吹到菩提樹的千枝萬葉,演奏出無量的美妙音聲,美妙的音聲都是宣說微妙法,妙音宣妙法,太妙了。
什麼是妙法?「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叫做妙法。《法華玄義序》裡說:「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風吹寶樹枝葉,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故云「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
這個音聲就流通散布諸方,遍滿一切佛國,菩提樹所發的法音,清淨通暢。
「哀亮」,能引發聽者生起悲愍眾生的心,好的音樂總是含一點悲意。
「亮」是明亮、響亮。這裡是指音樂的節拍鮮明,音調爽朗。
「微妙」,因在音聲宣揚妙法,於是音聲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無法宣說的程度。「和雅」,雅就是脫俗,正就是離邪。極樂世界的音聲,在十方世界音聲中最為第一。
十方當中有沒有聞到的?有。確實有有緣人聽到,什麼時候容易聽到?念佛人往生的時候,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天樂盈空,心地真誠的人能聽到,妄念多、煩惱多的人聽不到。所以有人見到光,有人見到佛菩薩,有人見到蓮花。念佛往生的人有很多瑞相。也是考驗我們的功夫,我們真有功夫會見到。什麼時候感?功夫到家有感,極樂世界自然有應。為什麼?極樂世界的光,極樂世界的音樂、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可以像電視一樣,傳遍虛空法界。只要你有一個接收器,你就能接收看到,我們用什麼來接收,用一心不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接收到。
上面所說的音聲之德,非但於天中最為殊特。這個天是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天界裡頭最為殊特。諸天的天樂,諸天也有光明,但無法跟極樂世界比。亦於十方世界最為第一,不但在娑婆世界,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中,阿彌陀第一。所以諸佛菩薩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有道理。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這一點我們學大乘的人要記住,經上所講的這些德能,都是我們自性裡本自具足的。具足什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統統具足,不是從外來的。所以只要你見到性就見到了。沒有見性,可以感應。沒有證到理一心不亂的,功夫成片。事一心是感,感應,有機會見到;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隨時見到,這是性德。
請看下面經文: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段經文說明菩提樹能給眾生真實的利益。表彌陀大願的功德不可思議,所成就佛土的殊勝不可思議,菩提樹能生之法益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
倘若有眾生眼見到菩提樹了;「聞聲」,耳聞到這個妙法音聲了;「嗅香」,鼻聞到菩提樹的香味了;「嘗其果味」,舌嘗到所結果子的味了;「觸其光影」,身體接觸到樹的光或影了;「念樹功德」,意根在憶念樹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淨無垢,徹辨無遺。
例如,耳、目對於所聞到的聲與色,都能完全辨別,沒有遺漏,叫作徹。《會疏》說:「耳根無垢曰清」。一個人成見牢固,對於正確的東西聽不進去,就由於耳垢太重了。「徹聽眾音曰徹」,對於種種聲音都能聽到叫做徹。其餘五根可以舉一反三。意根是意根無垢為清,徹了諸法為徹。
「無諸惱患」,《唯識述記》說:「惱是亂義」。所以無諸惱患,就是沒有種種惱亂所造成的過患。於是就可以安住於不退轉之位,達到圓滿佛果。
以下更顯菩提樹不可思議功德妙用。又因為能看菩提樹的緣故,可以得到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無生法忍。極樂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極。三種忍的含義是:
〖音響忍〗
《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就是說從聲開悟,於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響,只是回響而已,根本沒有人說話,於是知道一切都同回響一樣,沒有誰製造的這個響,所以說沒有作者。了解了以上的真實義,叫作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柔順忍〗
「捨詮趣實」叫作柔順忍。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義理叫作詮,一切經論、禪宗的公案都是詮。正是指月的標,許多人就抓住這手指頭,要從手指頭上找到月亮,那就請到驢年吧。現在的言詮都捨掉了,雙眼正對著月亮,這就是捨詮趣實。所以捨離言詮,趣入實相,得柔順忍,這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薩的境界。
到七地以上,就「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無生法忍。證入實相,離開一切相,安住於無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見到菩提樹就得這三種忍,足證彌陀的願力與無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議。《彌陀疏鈔》解釋無生忍(無生法忍的略稱)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說。
從法上說,種種沒有起念,沒有造作的實際理體,叫做無生;具有無為智慧的心,在理體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說,無生法就是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在這個理體上不動,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開示得很清楚,對於本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一)信受,(二)通達,(三)無礙,(四)不退,就是無生法忍。
從行上說,更上一層樓。《疏鈔》說:「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文中「報行」是對有功用的集行而說的。集行指心心精進,念念勤修,加功用力,墮在用功用道中。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於是漸增,轉為報行,並且純熟。報行是無功用道,不必起意運心,自然任運流入如來智海。這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時自心真智與理體冥合。理體無相、無為、無功、無相,行無另之體,只是以智慧為體,智與理不二,所以行與理相同,也無相、無為、無功、無相,都是廣大如虛空,清湛似止水。這時慧日朗照,心識種種妄惑自然不起,這才叫做得無生法忍。
菩提樹功德,能令看見者位登八地,正因極樂即是華藏,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門,全在極樂。全體包括一一局部,這是婦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局部包括全體,乃現代科學所證實的華嚴玄門。見樹就是見整體的華藏世界,圓滿具足一切功德。見樹得忍,不算分外,並且這是華嚴十玄門中托事顯法生解門。從具體事相,可以開佛知見(顯法),示佛知見(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山會上拈起花來叫大家看,大眾都莫名其妙;獨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一笑,他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這就是托事顯法,花是事,迦葉所悟是法。所以極樂世界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托事顯法。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講第十五品經文。
【菩提道場第十五】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鎖。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道場」?
「道場」,簡而言之,修道之處叫做道場。
詳而說之有五個意思,這是黃念老為我們解釋的:
第一個意思,「指釋尊於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
這個解釋是佛門一個普通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在這個樹下證道的,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地方,稱為成道之場。
第二個意思,「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
直心,中國人講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就是道場。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都要用真心,用真心就是道場,用妄心就不是道場。
第三個意思,「供佛之處,稱為道場。」
第四個意思,「學道之處,《維摩經肇註》」。僧肇大師的註解說明:「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學習、修行、養道,都稱之為道場。
第五個意思,「隋煬帝時以為寺院之名」,隋煬帝「詔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這是一個歷史的紀實,所有佛教活動場所都叫道場。
《無量壽經》所說的道場就是第四個意思,凡是學道修行的地方都叫道場。本品經文裡所說的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地方。
下面再簡要介紹一下菩提樹。
玄奘大師著有《西域記》,《西域記》是玄奘大師的日記,玄奘大師把他旅行的所見所聞,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了這本彌足珍貴的《西域記》。
在《西域記》裡,大師對菩提樹亦有記載。「菩提樹」就是「畢缽羅樹」,「畢缽羅」是梵文,為什麼叫這個名?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故名菩提樹。」梵語意思是道,學道,修覺。所以也叫「道樹」,「覺樹」。
「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很高很大的一棵大樹。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也很難接受,怎麼能有這麼大的樹?弘一大師為後人解開了這個疑團。
弘一大師為我們留下了一份資料,叫《周尺考》。佛出現在中國的周朝時代,翻譯經時都用周朝的制度。周朝的尺短,一尺差不多是我們中國市尺的六寸。就說是四百尺的一半高吧,也有中國尺的二百尺高呢!有後人記載,「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菩提樹」。
老法師去斯里蘭卡,還看到了遺跡,斯里蘭卡這棵菩提樹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是從印度移植過去的。聽說是阿育王的女兒將這個樹苗帶到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種下去,活了,一直到現在還在,非常希有難得。有機會去斯里蘭卡,一定要去看看這棵二千多歲的菩提樹。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這段經文。
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願裡,寶樹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將是四百萬里,或者更高。在我們看來,不是百千直接相乘,就是說有很多千。
「今經云彼土樹高四百萬里」,我們無法想像。對於這個四百萬里,人們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人說這樹太高了,也有人說這個樹太低了,可能有人會很奇怪,怎麼這麼高大的樹還有人說低呢?
「或以《觀經》中」這個「或」是不確定的意思,也許是《觀經》中所說的,「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如果照這個看起來,佛的身太高,樹太小了。「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佛的身體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個高,太高了;這個樹高四百萬里,那就像一棵小草一樣,甚至有人都看不到它。佛高樹低,量不相稱。
有人說,樹高四百萬里,太高了,地球到月亮可能還不到四百萬里,假如地球上有這棵樹,那就會妨礙月亮的運行,這麼高的樹還了得!地球太小,容不下這麼高大的樹。這麼大的樹搬到地球上,地球早就脫離軌道了,這是另一種認識。
還有人對菩提樹高四百萬里,樹身周圍五千由旬,樹葉向四方分布二十萬里,提出了疑義,說這樹太高,但葉子分布得不太廣。
對於上述幾個問題,我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和老法師是怎樣解釋的
「實則此亦無礙」。簡捷、明瞭,一句話解答了。我們在這些地方不能用我們的情見來理解,我們是有感情的,不能用我們的知見來理解。念老說,實則,真的來說,這也是無礙。「種種說量,皆隨眾生機宜」,隨順眾生說的,「故不拘於一格」,一切眾生看得不一樣。
比如有人,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定中見佛,夢中見佛,佛像多大?跟天一樣大,那一尊佛像坐在那裡就好像半邊天,那就是前面所說的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不管你怎麼說法,都是隨順眾生的心量。地面上,凡聖同居土,六道眾生的心量小,他見到就小;六道裡頭有天道,天道的心量比我們大,智慧比我們高,他們見到的菩提樹跟我們見到的決定不相同,又何況緣覺、聲聞和權教菩薩呢。黃念老告訴我們,「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
《無量壽經》具足《華嚴》的十玄門,十玄門說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大乘經上都有。事事無礙唯獨《華嚴》,佛在其他經上沒說過;但在本經裡頭十玄,事事無礙完全具足,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極樂世界,世尊為大眾介紹,大眾根性不相同,世尊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法才叫妙法。
從「一切眾寶自然合成。……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共九句經文,這九句經是顯現菩提樹的莊嚴。
樹已經非常高大,還有這麼好的東西來裝飾,這個樹的莊嚴,我們無法想像,也說之不盡。
〖一切眾寶〗
這是顯菩提樹的莊嚴。
〖自然合成〗
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沒有人去設計,沒有人去製造,連樹上這些華果光暉、眾寶,或者是瓔珞,或者裝飾在寶柱,寶柱就是這棵樹的主幹、枝幹,都用得上,這些都不需要人造作,自然如是。
〖華果敷榮〗
「敷榮」,「敷」是開顯的意思。「榮」繁盛明麗的意思。這個菩提樹的花與果開顯得繁茂旺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並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處。
〖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
這四句經文是「顯樹上之莊嚴」。《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正與這幾句經文相應」,《往生論》上所說的就是這段經文。「無量寶交絡」,許許多多的寶,我們這裡沒有,也沒有名字,只能用我們這個世間的七寶來形容,實際上差得太遠了。為什麼?我們這邊所能接觸到的,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是阿賴耶的境界相,識變的,所以它有染污,我們眾生看到它,接觸到它,有分別執著。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現象,極樂世界是眾寶所成,叫我們在這個環境裡永遠保持清淨,沒有染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地方容易成道,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道場,菩提樹是它的標誌。道場在哪裡?菩提樹下就是道場。所以這個樹是眾寶所成的、光明無量的。
「經中瓔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樹高大,樹上的這些裝飾,「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眾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眾寶之王。以為是最上之寶,作為瓔珞,遍垂樹上枝條,以為莊嚴。」
我們世間,現在逢年過節,街道兩旁的樹,到了晚上也用小燈泡裝飾起來,一閃一閃的很好看,讓人看到心生歡喜,這是人工設計、製造的。
極樂世界自然莊嚴,沒有人設計,沒有人施工,而且它的美妙出乎我們想像之外,它不但美,還能幫助我們悟道,幫助我們增長道心,成就道業。
〖雲聚寶鎖。飾諸寶柱。〗
寶柱有裝飾,用什麼來裝飾?雲聚寶鎖。
「雲聚寶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鉤連之結構。雲聚者乃寶之名」。這個寶的名字叫雲聚,是建築材料中用來接頭的,兩根梁柱接頭的地方叫雲聚寶鎖。
「寶柱」者,「宋譯云: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硨磲柱、瑪瑙柱。復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如是寶柱,飾以瓔珞以及寶鎖」。
〖金珠鈴鐸〗
「金者,純金;珠者,真珠;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鐘而較小。鐸者,是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之發聲。鈴與鐸皆妙寶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於菩提樹枝條之間」,故云「周匝條間」。太美了,這是你在經上看到的,這棵菩提樹的裝飾該有多美,讓你有一種美不暇收、身臨其境、流連忘返的感覺。
〖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鐸,以為其網。故知寶網亦由金珠玲鐸之所成,故云珍妙」。「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云「羅覆其上」。這些統統都是裝飾品。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這幾句經文是總說,「一切莊嚴」後面還要細說。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環境的美好,是本有的家珍,不是向外求得的;你只要從心性當中求,自然就現前。色彩太多,美不勝收!因為眾寶都放光,依正都放光明。
〖照耀無極〗
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日月燈明,所以它是光明世界,也稱為「香光世界」,「香光莊嚴」。極樂世界的光是無限極的。
〖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一切莊嚴隨著眾生的感,自然它就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一切莊嚴之相,普應群機,變化不拘,隨意而現。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用什麼來形容?是用《華嚴經》上兩句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十方世界都有障礙,極樂世界沒有障礙,樣樣稱心如意。
請看下面經文: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這一段經文是說寶樹之德,奇妙不可思議。顯極樂世界寶樹演說妙法的不可思議功德。
「微風」是清細和緩的風,「徐動」是慢慢地吹動,吹到菩提樹的千枝萬葉,演奏出無量的美妙音聲,美妙的音聲都是宣說微妙法,妙音宣妙法,太妙了。
什麼是妙法?「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叫做妙法。《法華玄義序》裡說:「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風吹寶樹枝葉,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故云「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
這個音聲就流通散布諸方,遍滿一切佛國,菩提樹所發的法音,清淨通暢。
「哀亮」,能引發聽者生起悲愍眾生的心,好的音樂總是含一點悲意。
「亮」是明亮、響亮。這裡是指音樂的節拍鮮明,音調爽朗。
「微妙」,因在音聲宣揚妙法,於是音聲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無法宣說的程度。「和雅」,雅就是脫俗,正就是離邪。極樂世界的音聲,在十方世界音聲中最為第一。
十方當中有沒有聞到的?有。確實有有緣人聽到,什麼時候容易聽到?念佛人往生的時候,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天樂盈空,心地真誠的人能聽到,妄念多、煩惱多的人聽不到。所以有人見到光,有人見到佛菩薩,有人見到蓮花。念佛往生的人有很多瑞相。也是考驗我們的功夫,我們真有功夫會見到。什麼時候感?功夫到家有感,極樂世界自然有應。為什麼?極樂世界的光,極樂世界的音樂、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可以像電視一樣,傳遍虛空法界。只要你有一個接收器,你就能接收看到,我們用什麼來接收,用一心不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接收到。
上面所說的音聲之德,非但於天中最為殊特。這個天是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天界裡頭最為殊特。諸天的天樂,諸天也有光明,但無法跟極樂世界比。亦於十方世界最為第一,不但在娑婆世界,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中,阿彌陀第一。所以諸佛菩薩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有道理。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這一點我們學大乘的人要記住,經上所講的這些德能,都是我們自性裡本自具足的。具足什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統統具足,不是從外來的。所以只要你見到性就見到了。沒有見性,可以感應。沒有證到理一心不亂的,功夫成片。事一心是感,感應,有機會見到;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隨時見到,這是性德。
請看下面經文: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段經文說明菩提樹能給眾生真實的利益。表彌陀大願的功德不可思議,所成就佛土的殊勝不可思議,菩提樹能生之法益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
倘若有眾生眼見到菩提樹了;「聞聲」,耳聞到這個妙法音聲了;「嗅香」,鼻聞到菩提樹的香味了;「嘗其果味」,舌嘗到所結果子的味了;「觸其光影」,身體接觸到樹的光或影了;「念樹功德」,意根在憶念樹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淨無垢,徹辨無遺。
例如,耳、目對於所聞到的聲與色,都能完全辨別,沒有遺漏,叫作徹。《會疏》說:「耳根無垢曰清」。一個人成見牢固,對於正確的東西聽不進去,就由於耳垢太重了。「徹聽眾音曰徹」,對於種種聲音都能聽到叫做徹。其餘五根可以舉一反三。意根是意根無垢為清,徹了諸法為徹。
「無諸惱患」,《唯識述記》說:「惱是亂義」。所以無諸惱患,就是沒有種種惱亂所造成的過患。於是就可以安住於不退轉之位,達到圓滿佛果。
以下更顯菩提樹不可思議功德妙用。又因為能看菩提樹的緣故,可以得到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無生法忍。極樂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極。三種忍的含義是:
〖音響忍〗
《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就是說從聲開悟,於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響,只是回響而已,根本沒有人說話,於是知道一切都同回響一樣,沒有誰製造的這個響,所以說沒有作者。了解了以上的真實義,叫作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柔順忍〗
「捨詮趣實」叫作柔順忍。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義理叫作詮,一切經論、禪宗的公案都是詮。正是指月的標,許多人就抓住這手指頭,要從手指頭上找到月亮,那就請到驢年吧。現在的言詮都捨掉了,雙眼正對著月亮,這就是捨詮趣實。所以捨離言詮,趣入實相,得柔順忍,這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薩的境界。
到七地以上,就「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無生法忍。證入實相,離開一切相,安住於無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見到菩提樹就得這三種忍,足證彌陀的願力與無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議。《彌陀疏鈔》解釋無生忍(無生法忍的略稱)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說。
從法上說,種種沒有起念,沒有造作的實際理體,叫做無生;具有無為智慧的心,在理體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說,無生法就是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在這個理體上不動,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開示得很清楚,對於本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一)信受,(二)通達,(三)無礙,(四)不退,就是無生法忍。
從行上說,更上一層樓。《疏鈔》說:「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文中「報行」是對有功用的集行而說的。集行指心心精進,念念勤修,加功用力,墮在用功用道中。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於是漸增,轉為報行,並且純熟。報行是無功用道,不必起意運心,自然任運流入如來智海。這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時自心真智與理體冥合。理體無相、無為、無功、無相,行無另之體,只是以智慧為體,智與理不二,所以行與理相同,也無相、無為、無功、無相,都是廣大如虛空,清湛似止水。這時慧日朗照,心識種種妄惑自然不起,這才叫做得無生法忍。
菩提樹功德,能令看見者位登八地,正因極樂即是華藏,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門,全在極樂。全體包括一一局部,這是婦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局部包括全體,乃現代科學所證實的華嚴玄門。見樹就是見整體的華藏世界,圓滿具足一切功德。見樹得忍,不算分外,並且這是華嚴十玄門中托事顯法生解門。從具體事相,可以開佛知見(顯法),示佛知見(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山會上拈起花來叫大家看,大眾都莫名其妙;獨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一笑,他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這就是托事顯法,花是事,迦葉所悟是法。所以極樂世界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托事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