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下面說說這段經文的第三個重點問題:超勝獨妙。

  「超勝獨妙」有這樣幾種解釋:

  《法華遊意》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精彩、微妙、深入、久遠)。

  《大日經疏》說妙是「更無等比,更無過上」(沒有能比的,更沒有比它更好的)。

  《會疏》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而且其中一切莊嚴之事—佛身、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超諸佛剎,是最為精美,所以叫「超勝」。

  唯有極樂這一國土最不可思議,所以「獨妙」。

  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得到十方諸佛如來的共同讚歎?一定有它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不可思議的地方。《會疏》列舉了七件事情,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這七件事是:

  (一)法報應化,所出本國。

  (二)佛身光壽,超過諸佛。

  (三)名號利益,獨出難思。

  (四)令五乘齊入報土。

  (五)二乘、根缺、女人類、頓轉一乘。

  (六)往生正因,易修易獲。

  (七)生後得果,太頓太高。

  我們選擇其中精彩的四項:佛身光壽超過諸佛、名號利益獨出難思、往生正因易修易獲、生後得果太頓太高,與同修們一起學習與分享。

  佛身光壽,超過諸佛。

  因彌陀為佛中極尊,光中之王,壽命無量,所以佛身光壽無量。這無量,那無量,壽命無量是第一無量。如果沒有無量壽,其他無量不復存在。

  佛無量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無量壽,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所希望得到的。誰能給我們無量壽?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所以說無量壽是西方極樂世界最為超勝獨妙的地方。

  佛無量光。佛身放光,稱為光中之王,光代表智慧,佛智慧無量。

  佛光壽無量,是西方極樂世界最為突顯的超勝獨妙。

  名號利益獨出難思。

  阿彌陀佛用什麼來幫助眾生,成就眾生?就是用他的名號,這個不可思議。這句名號的意思太豐富了,真的言之不盡。就說無量覺吧,哪一尊佛不是覺?所以這句名號就代表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這句名號,全念到了,一個不漏。

  佛的名號當然包括菩薩的,佛是果上的名號,菩薩因上修因的名號,因果相應,因果一體。所以這句名號裡頭也包括一切菩薩在其中,念一個全念到了,不可思議!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超勝獨妙的地方。

  往生正因,易修易獲。

  這個重要,這句話太重要了。易修易獲,就是不難,容易修容易獲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你看,就是八個字。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告訴我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發菩提心,這個心一發,極樂世界就報名、就註冊了。

  蓮花上有你的名字,阿彌陀佛講台裡有你的座位,就等你去了,你壽命終了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如果你念佛功夫成片了,阿彌陀佛就來加持你,和你聯繫,或在定中、或在夢中,讓你見到他。他來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長,他什麼時候來接你,如果你還有壽命,但你不要了,要跟佛走,佛很慈悲,就帶你走了。

  跟你約定時間,不馬上帶你走,是讓你告訴親朋好友,哪一天佛來接你,告訴他們看你往生,讓你生起信心,求生淨土,妙!妙不可言,就在這個地方。

  生後得果,太頓太高。

  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所得的果報不可思議。真的是太快了,太高了,讓人不敢想像。

  「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即得往生,速登不退,故曰太頓。」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太快了。「帶惑凡夫」,帶了很重的罪業,「橫生彼土,便是阿鞞跋致,位齊補位」,這個地位跟補處菩薩、等覺菩薩平等,故曰太高。

  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國最為精」,所以叫「超勝獨妙。」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會退轉,三種不退轉都證明。第一個是位不退。他不會退落到凡夫,不會退到小乘,這叫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道,不會退到緣覺;第三個是念不退,他只有一個目標,無上正等正覺,他一定會證得。

  快速!三種不退一次就達到,不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八萬四千法門是有階段的,階段性的,它沒有,同時證得,太頓、太快了。

  這樣的果德,快速,地位高,「此誠十方之所無」,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找不到,所以叫「獨妙」。這完全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我們修淨土的,最重要的是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願,這樣,阿彌陀佛的加持就特別明顯。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才會有這樣殊勝的果報,這個機會決定不能喪失。什麼機會喪失都無所謂,這個機會萬萬不可喪失,喪失這個成佛的機會太可惜了!這次到人間來,什麼是大事?這是頭等大事!

  第八品第一段經文的三個重點: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超勝獨妙,就講到這裡。

  下面請看下一段經文: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上一段經文是住真實慧,成就妙土,超勝獨妙,建立常然,是積功累德的總綱。

  這一段經文開始是積功累德的詳說,第一句就標出法藏大士莊嚴妙土是長期不懈,是經過無量劫精進修持的。於長劫中積累、培植種種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貪瞋痴三毒,也不貪著色香等六塵,一心所樂只是憶佛善根,念佛名號,憶佛念佛,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同時深入寂滅為樂的無上寂靜,入無餘涅槃的妙行,遠離虛妄這一切惡事的根本。以第一義諦的法門勤修萬德的根本。念佛名號是善中之王,所以同於三世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計較種種苦惱的干擾,對於生活沒有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厭惡名利,少欲知足。於所發誓願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得成於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誣衊並節節肢解,不起瞋恨。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這段經文。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短短的兩句經文,內容十分豐富。

  「無量劫」,在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裡,阿彌陀佛在幹什麼?積德。「積植德行」,「積」是積累,一點一點的積聚,通俗點說,積攢;「植」是種植,像種植樹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這樣積德修善,久經時劫,沒有疲厭。

  這兩句經文告訴我們,德是多麼重要!阿彌陀佛在無量劫裡積植德行,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在積植什麼?我們是在積植六道輪迴的業因,還不自知,真是可憐憫者。

  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證果?學了一輩子佛連個初果都沒證到,為什麼?德行不夠!有人聽了不服氣,你憑什麼說我德行不夠?別著急,別生氣,咱們以理服人。舉幾個眼前的例子,你給自己打打分。看看你的德行能打多少分?

  (一)五種見惑你放下了幾個?

    放下一個你得二十分,五個都放下了,你得一百分。最常見的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的)、邊見(就是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你放下了,可各得十分的加分。這個我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給你加分?因為這兩個見是最難放的,你要是把身見放下了,後面的就好辦了。所以你如果身見放下了,邊見放下了,你可各得十分的加分。一個是二十分,你做到了你得三十分,給點鼓勵。

  (二)你還有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嗎?

    下面這四句話你做到了幾句?做到一句得二十五分。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不愛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恨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

  不跟任何人、事、物對立。

  這是四句話,你做到了一句,做到了兩句,你自己算算,你自己合合分。

  (三)你還有問題和別人爭論、甚至是吵架嗎?「四不」(不爭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原則你做到了嗎?是讓自己恆順眾生,還是讓眾生恆順自己?「四不」做到了得五十分,恆順眾生做到了得五十分。

  (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做的如何?

  順者為孝,這個道理要懂。如果物質上極大豐富,但就不順,總是和父母別勁,說傷父母心的話,做傷父母心的事,讓父母傷心、操心、掛心,這是不孝。什麼事最傷父母的心?兒女不和,遇到這樣的事,父母真的是痛苦萬分,又無可奈何。

  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做到這三點,是圓滿的孝養。

  我們學佛同修要努力做到至孝,什麼叫「至孝」?一勸父母念阿彌陀佛;二幫助父母往生極樂世界。能夠把父母送到極樂世界的兒女,他們自己今生一定成就。

  奉事師長,最最重要的遵師教誨,依教奉行。老實、聽話、真幹。遇到老法師這樣的真善知識、真正的明師,真的是千載難逢,我們要倍加珍惜。孝養父母做到了,得五十分;奉事師長做到了,得五十分。做的不圓滿,自己酌情減分。

  (五)「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這兩句話,我們像口號一樣喊了多年,真正能夠做到的寥寥無幾。見世間過的突出表現就是搞人我是非,搞人我是非幾乎成了障礙學佛人成就的通病,我們自己還渾然不知,你說該有多麼可怕!因為搞人我是非,隨業力牽引繼續在六道裡輪迴,你說有多冤枉!

  你對照一下自己的言談舉止,如果這道題是一百分,每搞一次人我是非減掉十分,看看多長時間減光。

  五道參照題,每道題如果是二十分,總分是一百分,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打個評估分,可以酌情加減,做得突出的可以加分。

  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看看我們的德到底夠不夠?不夠不要緊,我們缺啥補啥,德行不夠我們「積植德行」。怕就怕不認帳,不肯「積植德行」。那就糟了。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這是對內而言,在自己心中貪、瞋、痴、欲(色欲、食欲),內心不起了。

  「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對外而言,對於外塵,也不貪著。只是喜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憶所念都是佛,所以這個很精進。

  《首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華嚴經》曰: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

  《無量壽經.大教緣起品》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

  《觀佛三昧經》說:「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在說此經的法會中,十方來的菩薩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說本緣」,每一位菩薩各個都說自己過去是怎麼修成的。當然,每人本緣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由於念佛得道的。於是,「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以上《觀佛三昧經》這段經文,實是無上稀有的殊勝開示,經義是:世尊告訴阿難尊者,你現在應當好好的記住,千萬不要忘記了。我釋迦牟尼佛同十方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當前賢劫中的一千佛(世尊是第四位佛),彌勒大士當來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這一大劫裡共有一千佛,所以叫賢劫千佛。從彌勒大士起都是未來佛。

  所有這些現在與未來的佛最初發心,得到一切種智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諸佛、賢劫千佛都是如此。

  所以法藏比丘也是這樣,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憶念他們所修的善根,憶念諸佛的功德。憶念佛德,於是感恩圖報,要學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證,憶念不忘,這叫憶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萬德,總攝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門,所以在念名字時,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憶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這四句經文很重要,對指導我們如何修行,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行寂靜行。〗

  什麼是「行寂靜行」?我們來看看佛經和祖師大德是怎麼說的。

  《探玄記》云:「無餘涅槃寂靜。修彼。」(《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賢首國師作的。)就是修無餘涅槃的,這叫行,叫「行寂靜行」。

  涅槃分兩種:一種是有餘涅槃,一種是無餘涅槃。譬如阿羅漢雖然煩惱斷了,但業報之身還在,仍未解脫飢寒老病之苦,這叫「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要等到其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資持記》曰:「寂靜,即涅槃理也。」理是體,寂靜是理。

  黃念祖老居士對寂靜是這樣解釋的:「世尊釋迦牟尼聖號。」釋迦牟尼是梵語,「牟尼」翻作「寂靜」或者翻成「寂默」。「釋迦」翻成能仁,仁慈。仁慈是他受用,寂靜是自受用。如果用《金剛經》的話來說,釋迦就是生心,牟尼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教我們最高等的修學方法。

  《理趣波羅蜜經》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

  《大日經疏》曰:「牟尼,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就是常寂光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常寂光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說不出,不但說不出,還想不到,無法想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叫行寂靜行。

  寂靜行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寂靜行用在生活上就是菩薩行,比菩薩高一級,這是佛行。所以修寂靜行的人是什麼人?法身菩薩。

  「今經所云行寂靜行,是大菩薩入無餘涅槃之行,是法界大滅度法,非指二乘之寂靜行也。」不是聲聞緣覺,不是權教菩薩,是法身大士,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的人在修。不過西方極樂世界很特殊,因為每一個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修寂靜行的。這是無比的殊勝,極樂世界獨有。跟其他十方諸佛剎土不一樣。

  修行在哪裡修?功夫在哪裡練?日常生活中修,日常生活中練。離開生活到哪裡去修,到哪裡去練?離開人事環境,離開物質環境,離開自然環境,沒地方修。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修無住生心。具體點說,就是處理好三個關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

  我們現在建六和敬道場,首先要處理好這三個關係,這三個關係處理不好,怎麼建六和敬道場?不和、不敬,別說六和敬,一和敬都談不上,那不是打妄語嗎?建六和敬道場,不是哪個人的事,是法界眾生的事。誰破壞和合,誰就造了極大的罪業。我們每個人都要做清泉水,還這個世界一點清涼。

  「行寂靜行」的境界是真實的境界,因為我們是凡夫,說不出這個境界,想不出這個境界。假設釋迦牟尼佛現在還在世間,跟我們在一起,釋迦牟尼佛是行寂靜行,我們行六道行,我們行輪迴行。

  「寂靜行」是如來所行的究竟清淨滅度法,是諸大菩薩趨入無餘涅槃的妙行。寂靜幽深,不是言語所能宣說的。法藏菩薩住真實慧,遠離一切虛妄,所以行的是寂靜行。

  〖遠離虛妄〗

  什麼是虛妄?虛妄這兩個字很壞,不實就是虛,違反了真就是妄,虛假不實就是虛妄。

  《圓覺經》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虛假浮動的心,又有多種巧見。這個巧見往往指說虛浮不實的話。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這樣的人「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涅槃經》有句話很深刻:「一切惡事。虛妄為本。」作惡不是真的,為什麼還有惡報?惡報是感應,是大自然的法則,善與善相應,惡與惡相應,眾生在六道,生生世世在這裡搞輪迴的把戲。菩薩無盡的慈悲,為什麼不來度?因為他還在迷中,不能接受,等於白度,什麼時候他在六道裡玩夠了,不想再玩了,菩薩就來度他了,菩薩真的是慈悲到了極處,讓我們生起無限的感恩之心。

  《無量壽經》裡講了三個真實,所貴的是真實,所忌的是虛妄。虛假、浮誇、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惡事都是從虛妄所生。法藏大士積功累德,首先是遠離了虛妄,就杜絕了一切惡事的根本。法藏菩薩所住的是真實慧,所行的是清淨行,「故能遠離一切虛妄」,法藏菩薩做出了榜樣給我們看了。

  〖依真諦門〗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決定不虛妄的,叫做「諦」。有世間諦和出世間諦兩種。

  世間諦,也稱為「俗諦」,世俗認為是真實的有,認以為實,為了順世俗迷情建立世諦,也稱俗諦。

  出世間諦,也稱「真諦」,智慧所見的涅槃、寂靜、真實的理,叫做「真諦」,也稱為「勝義諦」或「第一義諦」。

  《智度論》說:「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所以《金剛經》說,我滅度眾生,這是世諦。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第一義諦。「依真諦門」,就是依勝義諦為門(能夠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門)。依靠第一義諦的門路,來培植眾德的根本。

  例如《金剛經》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就是「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植眾德本。〗

  修一切善法就是植眾德本。「植」是種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

  在《教行信證》裡說:「德本者,如來德號(指佛的名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滿(登峰造極的功德就圓滿了),眾禍皆轉(種種災禍都消除轉變了)。」

  《觀佛三昧經》說:十方諸大菩薩…皆依念佛得。又「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就是證明佛號就是德本。眾生念阿彌陀佛就是植眾德本。發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依真諦門」,廣植德本。

  華嚴玄門,一多相即,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句佛號,名具萬德(萬德都在一句佛號裡),名召萬德(在持名時所召喚來的,正是阿彌陀佛多生多劫積功累德所圓滿的至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菩薩萬德齊修,證入涅槃,但萬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為華嚴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我們重點說說名召萬德。彌陀名號,體具萬德,名召萬德,著重在名召萬德,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體具萬德容易懂,名召萬德這個意思深,所以叫德本。這個名號最重要的是喚醒自己,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自性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有佛成佛,都叫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這句佛號自利利他,常常回光照自己的人,真的德本他種植下去了,他沒白念。為什麼?他能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的人一定開悟。無論是大悟、小悟,還是徹悟,都是德,所以名確實召萬德。

  我們學佛都懂積功累德這句話,可是深究一下,卻又似懂非懂。怎麼積法?不知道。每天做好事,行善、放生、印經書、素食等等,幹這些,不知道那個有德,但很少,不如念佛,念佛名召萬德。你那些小德統統在裡頭,沒人知道,這個很可惜。真正知道的人,這個人會拼命念佛,這是學佛學明白的人。

  黃念祖老居士晚年,往生前半年,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追頂念佛),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是在表法,叫我們看什麼?名召萬德,這才是真正積功累德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