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國中一切萬物都是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形與色都殊勝奇特,形是形狀,指大小、方圓、長短等;色是顏色,指青黃赤白紫黑等等。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無以復加,所以說『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極點。「窮」是窮盡,「窮微」是有美皆備,無妙不收,沒有欠少,沒有遺漏。「極妙」就是絕妙、神妙。對於極樂國土的微妙,就沒有人能稱揚讚歎、測度推算,所以說『無能稱量』。

  《會疏》的解釋很好,現引申其義,解說於下:在一個極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攬全部理體而成,一切事相當體全是妙理所顯的相,所以相而無相,是無漏的相,是實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彌陀清淨心。極微之中全是妙體所現的相,都是實相,所以『窮微極妙』。

  由於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攝,重重無盡(拿兩面鏡子對著一照,你就看到無窮無盡,重重的鏡子在裡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世間的辦法沒有了。極樂淨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眾生都不能分別極樂萬物的「形色」(形狀顏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數」(名字數目),更何談到總為宣說一共是多少,總體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說『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彌陀就不成佛了。

  第四十願:無量色樹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願文大意是:國中有無量的色樹,色樹就是國中一切寶樹,都是七寶所成,光彩明亮,顏色美麗。高度或是幾百由旬,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里,有的說六十里,有的說八十里,這個是距離的單位,但它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們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麼九千由旬的樹高度是七十二萬里,你能想像得出來嗎?一棵七十二萬里高的樹木該是個什麼樣子?

  更殊勝的是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個畢缽羅樹,佛就坐在樹下成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

  《維摩詰經肇註》:此樹放光沒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氣也是遍薰一切處,形色微妙到極點,隨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歡什麼它就現什麼。樹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說法,極樂世界的人喜歡聽什麼就聽什麼。眾生若能遇到菩提樹,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

  極樂國中有眾多的菩提樹,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菩提樹比色樹又高數倍,高度是四百萬里,在極樂世界人民中,雖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從樹得到真實利益。

  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剎願

  願文是: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極樂世界的人想看十方諸佛種種國土的清淨莊嚴,不用離開本國,就在寶樹之間分明得見,就像明潔的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佛國廣大眾多,但可以在一個狹小的樹間全顯現出來。小能容大,在狹小的樹間可顯十方眾多廣大國土,這是《華嚴》境界。《華嚴》十玄的道理處處在《無量壽經》反映出來。

  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覩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廣」是寬廣,「博」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並且國土是『光瑩如鏡』。「光」是光明,「瑩」是晶瑩,光潔明亮和鏡子一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細微之物,與極遠之地的『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華嚴經》說:「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醜,形類若干,悉於中現。」《華嚴經》的鏡子正與本願的明鏡相同。一切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與十方一切世界的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不可思議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難得的稀有心。

  《涅槃經》:譬如水中生長蓮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蓮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說火中生蓮那麼難得的心,不久就可以成就正覺(見宋譯)。

  第四十三願:寶香普薰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我作佛,『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徹上徹下,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觀是樓台、台榭)這些建築,寶池流泉、種種寶樹,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

  所以極樂世界一花一葉,一滴水珠,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類的寶香所成。這是《華嚴》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無量無邊的寶香。這就是《華嚴》中的一中一切。並且一一香都是寶香。絕非世俗所能相比,並且是無量寶香所合成,所以這個香就殊勝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

  一切眾生只要聞到極樂的妙香,自然身心清淨,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於是又顯出《華嚴》玄妙境界,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裡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薰十方世界,這個「一」就是遍滿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

  香本是塵,極樂的香能做功德。這正同於《維摩詰經》眾香國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詰,維摩詰就問:你們香積如來怎麼說法?眾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文字說法,在這個香積如來不是拿文字來說,只是種種的香令諸天人能夠合乎戒律;菩薩各個就坐在香樹底下聞這個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眾生聞者,皆修佛行』。

  可見極樂世界是廣攝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勝之處,香積如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這極樂世界也都攝入了。

  第四十四願:普等三昧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從這一願起到最後一願(就是從第四十四至第四十八願),這五願都是指他方世界聞名得益的情況。他們淨土中人都是斷見思惑,發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薩,沒有凡夫,所以願文直呼為『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只要一聞彌陀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淨、解脫、普等』這三個三昧。宋譯是「應時證得」,正與「皆悉逮得」同義。

  「清淨」是什麼意思?沒有疑、垢、染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淨佛。在本經中,行人如能到「一念淨心」、「一念淨信」,求生極樂淨土,都可如願。可見清淨十分重要。正定在清淨之中,就叫清淨三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淨境,得到一點點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樂不算什麼,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應知清淨三昧是無染無著的三昧。

  「解脫三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脫三昧,你就拴不住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禪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

  「普等三昧」,「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都能普遍平等了,這是什麼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現在許多人練功,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後墮落,所以欲升反降,愈練愈壞)。因聞名得普等三昧是本願正意。於是自然得到種種甚深總持,安住在正定,最後果滿功圓,『至於成佛』。

  剛才說有人練功,入了邪道,得了魔通,這事真有,二、三十年前就有。那些年興起了一股氣功熱,練習氣功的人很多,隨之應運而生的就是形形色色的氣功師,而且都是大師級的。這些大師都是高坐神壇的「神」,想當年有多少人對這些「神」頂禮膜拜,簡直到了瘋狂的程度。現在想起來,簡直是不可思議。那時的人怎麼了,哪根神經走錯了道?

  記得當年某地出了一個大氣功師,名氣大的不得了,轟動一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被吹捧得神乎其神,那架式,她已經超越了人類,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銷聲匿跡了。

  我們現在的情況,和當年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現在練氣功的少了,練其他功的還大有人在,不是說練功不好,我是說你練什麼功,一定要謹慎選擇,別入魔道,別得魔通。

  這些年學密的人愈來愈多,黃念祖老居士慈悲至極,他老人家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那是有師承的真正的金剛上師,他老人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他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麼多人學密?

  第一個是好奇心,這些個都看慣了,不足為奇了。到密宗一看,這些相很奇,威猛相,雙身相,這個從好奇心出發,這是不行的。

  第二個是求快,說密宗成就快,他有一種急躁情緒,想快速成就自己,為個人打算。這都是癌細胞。

  第三個想找竅門,想不費力氣就找到一個竅門,搖身一變就成佛了,這本身就是邪見。

  第四個想得神通。密法裡有神通,他喜歡神通,追求神通,尤其對修雙身有興趣。很多人想學這個,迎合這個的是,就是種種的招牌都打出來了,什麼活佛、法王、法王中的法王!

  黃念老慈悲,他告訴我們怎樣辨別師父?記住八個字,凡是「炫耀神通,提倡雙修」的,千萬要遠離,不管他有多大本事,這樣的老師很危險,如果他還斂財,那就更要遠離了。

  願文中的三個三昧,《會疏》說: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當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念佛三昧具有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及種種其他三昧的名稱,所以最後是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聞佛名就得殊勝三昧「至於成佛」。

  聞名所得之益超於以前各願,這就因為聞名的是菩薩,已經斷了見思惑,正在斷除塵沙與無明,惑障已輕,易與菩提相應。就像垢鏡已經打磨,自然易顯來照者之形。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薩聞名相應,同契入寶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並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願:定中供佛願

  願文是: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他方菩薩由於聞名住於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諸佛』。所在廣興供養,正處於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願叫做定中供佛。這是甚深的上地菩薩境界。《會疏》認為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為聽到佛名,頓登上地,得諸三昧力,所以能定中供佛。

  《往生論註》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聞名頓登上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第四十六願:獲陀羅尼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願文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字,就可證入離生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三乘行人斷見惑、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塵沙、無明惑,共三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要的是『獲陀羅尼』。陀羅尼有四個意義:

  (一)法陀羅尼。對於世尊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

  (二)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真實義總持不忘。

  (三)咒陀羅尼。咒又名「明」與「真言」。對於所聞的咒不忘。

  (四)忍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裡頭,這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於實相的境界,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禪宗稱為破重關,再破一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為素法身。同於諸佛的法身,只是萬德還未圓滿,缺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名,就安住於諸法實相,真是無上殊勝。

  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願

  願文是: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清淨』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是心中喜悅,寂滅為樂。「平等」,《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淨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

  『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譯說:我成佛之後,十方眾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住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的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理體的智慧,叫做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於本來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本經魏宋兩譯的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及三種忍:

  (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

  (三)無生法忍。

  此三忍就是願中的一二三忍。

  龍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以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忍是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地以上,才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為地上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八願:現證不退願

  願文是: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願文大意是: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為阿鞞跋致。《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就像風中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

  又《涅槃經》說:「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什麼意思?魚肚子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

  又《十住菩薩斷結經》說:舍利弗首在六十劫裡面,升降於初住於六住之間。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願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聽到佛名,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願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生法忍並列,可以證明是不退裡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薩婆若海。彌陀願王的功德願力不可思議。

  由於法門極端殊勝,末世眾生實在難以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的必要。他騙我們幹什麼?他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後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裡吃飯,露天中住宿。到什麼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而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弟子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太子捨棄一切是為什麼?只是為了度我們,他騙我們幹什麼?所以對於這個法門,我們應生實信。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勝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的妄心揣摩估計;這是徹底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了一切眾生殊勝永恆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願都是為了饒益有情,每條都願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願、乃至四萬八千願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為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讚歎之辭。

  全部大願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一條願就像錦繡上面一一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

  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

  一條線是:願一切眾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稀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圇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個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淨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極樂國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裡,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於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於天親大士的「無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踰十方,普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願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的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為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並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法身理體,顯示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遍於全願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徵,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願文中都很明顯。

  例如:以眾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個香塵,可是遍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

  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淨國莊嚴」是廣;「悉於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於一念傾」,在動一念的剎那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

  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事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後左右都有波,但是你怎麼能劃清這中間的波和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個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圇一整池的水。於是一切波就都在這一波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禪淨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眾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後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三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於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願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淨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仰是俯,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沉或浮,總之都離不開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也即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

  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眾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然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所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六品經文「發大誓願第六」,我們用了五個小時(第三十三集至三十七集)講完了,我們要知道,發大誓願的人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會上為我們轉述的,兩土導師一個親口說,一個為我們轉述願文,可見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的重要意義。這是全經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