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正視自己的不足-第50集

  「聞過怒,聞譽樂」。假如別人說我們的過失,我們就很生氣;稱讚我們,就洋洋得意,這種態度就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會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講幾句美言,他就有機可乘了。

  損友來了,益友就退了。益友為什麼會退?因為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我們有缺點,他一定會幫忙提出來。當我們不能接受的時候,他只好先避開,為的是不讓我們生煩惱。等我們真正肯接納他的雅言規勸時,他才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必須要從小紮起。我們老師教這句經文的時候都會提醒小朋友:「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好像你的臉上有一個黑的東西黏在上面,這時別人告訴你,讓你把這個污垢去掉,你應不應該感謝他?」

  「當然應該。」所以小朋友之間,只要同學把他的缺點指出,他會鞠一個躬跟同學講:「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孩子對於自己的缺點有所改變,我們老師又適時的鼓勵他,「過能改,歸於無」,他就更歡喜把這些缺點修正過來。所以從小紮下改過的根,對他終身都有很大的益處。

  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人常常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的境界很好,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

  蘇東坡詩中寫的八風是指: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個利就是我們很順勢、順暢的時候;衰是衰敗下來;苦,是受苦的時候,樂是很歡喜或者很樂的時候,往往人一苦就會怨聲載道,一樂就可能樂極生悲;稱讚,就洋洋得意;譏,譏毀我們就很生氣、很不舒服;毀,詆毀、毀謗;譽,當人有很好的名譽,可能就會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所以,八風對人生境界是最好的考驗,它考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就寫了這首詩給書童拿去送給佛印禪師。結果佛印禪師看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屁」字,讓書童拿回去。

  蘇東坡本來是期待禪師的稱讚,想聽好話,就已經動了「八風」。結果他看了回復非常生氣,就趕往禪師住的地方,一到門口看到兩行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于是蘇東坡很慚愧的就離開了。

  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是否「八風」吹不動,時時把我們不好的習性去除,才不會犯「聞過怒,聞譽樂」的錯誤。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如果一個人好話聽得太多,偶爾聽到一句批評的話,內心就覺得很不舒服。所以孩子要長養謙卑的態度,而不是驕傲自滿。

  比如當一個君主能寬宏大量,接納眾臣對他進諫的雅量,這些忠臣、賢臣必然用真心進諫并指出缺點,從而制定出的政策就會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幫助。

  同理,我們為人父母、老師,當學生或孩子指出我們的缺點,也要虛心接受。這樣當家長、老師承認自己的不足時,在孩子的眼中就能看到他們尊敬的目光。

  認錯是德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長者主動修正、主動改過,就會帶動整個團體都勇於認錯的風氣。當我們有接納別人諫言的虛心,自然就有眾人幫忙。

  中國老祖宗用梅蘭竹菊表君子的德行。竹子為什麼表君子的德行?因為竹子的心是空的,能虛懷納雅言。我們老祖宗不只跟人學還跟萬物學,看到萬物之德也會對照、修正自己。所以我們要善學,舉一反三,在接觸一切人事物時都能修養自己、提升自己。

  竹子除了虛心以外,它們都是群居。因為這樣它長出來的每一枝都很直立,這就寓意環境的重要性。我們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縱是孟子有好的根機素質,也需要後天好的環境來培養。所以做父母的也要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環境。

  再者,竹子都是一節一節往上長,代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一些挑戰。當面臨挑戰的時候,一定要勇往直前去突破一節一節的關卡,也就是要有堅忍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聞譽恐」,為什麼聽到別人的稱讚,我們要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因為我們的才華,甚至成就,絕非僅憑個人之力就能達到的。比如我們的成長都是父母養育、老師的教育,還有很多長者給我們指導、關懷。當我們有成就的時候,要先想到這些功勞都是他們的,這樣才不會自視甚高。我們有了這樣的存心,聞譽就不會樂,會覺得誠惶誠恐,趕快盡心盡力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以回饋眾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