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元宵,點燃智慧的明燈-第22集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日被稱為元宵節。

  

  一、元宵節起源:漢文帝的感恩惜福。

  提起元宵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喜慶團聚,賞燈吃湯圓,但我們知不知道,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

  讓我們乘坐時光列車,回到公元前兩百年的西漢。

  那年,正值漢高祖劉邦駕崩,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七年後劉盈病逝,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

  八年後呂后病死,諸呂為徹底奪取劉氏江山共謀作亂。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起兵討伐諸呂,幾經周折,終於將呂氏外戚集團徹底消滅。

  諸呂之亂平定後,周勃、陳平等朝廷重臣密商選立皇帝。最終將帝位人選定在寬厚仁慈、韜光養晦、謹慎低調的代王劉恆身上。劉恆,便是「文景之治」的漢文帝。

  相傳正月十五,是平定諸呂之日,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秉著感恩、惜福的初衷,將每年的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每年到了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微服出訪,與民同樂,以紀念「平呂之亂」。

  

  二、元宵節的發展:漢明帝的「燃燈敬佛」。

  東漢時期,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據《僧史略》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群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漢明帝為弘揚佛法,命令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敬佛」,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示對佛的尊敬和虔敬。

  為什麼敬佛要燃燈?在佛法裡,燈火象徵智慧和光明,寓意照破愚癡,掃除暗障,懺滅眾罪;燈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寓意捨己為人的慈悲。

  通過燃燈敬佛,點燃大眾心中自性之燈,智慧、光明、性德顯現,平安、吉祥、四喜、五福、七財自然有求必應。

  時移勢易,元宵節經過幾千年的延續發展,至今依然保留著燃燈祈福的習俗,我們要怎樣祈求才能得到所求之福呢?

  讓我們回到過去,看看兩位聖賢人的故事吧。

  四千一百年前,有一位賢德之人,他對虐待迫害自己的父母、兄弟大度忍耐,在逆境中堅守孝道。他的德行聞名四方,為此得到部落聯盟首領堯帝的認可,成為堯帝的繼承人。

  他繼位後,勵精圖治,以德治民,所治之處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咸頌功德,最終成為中原地區最強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就是舜帝。

  二千多年後的東漢時期,在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出現了一位賢士,他九歲便知事親之理,盡心供養長輩,尊師重道,廣習儒家經典,精通道德學術,能寫一手好文章。

  他的事蹟名播京師,為此得到江夏太守劉護的賞識。他一心為公,熟習邊防事務,調度軍政有方,學問淵博,做事勤懇,受到漢和帝的重用。

  他擔任魏郡太守時,當地遭遇洪災,他把自己的俸祿和家產用以救濟災民。富豪大族也各自提供義谷,補充公家貸放災民的不足,災民因此獲得保全。他就是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的黃香。

  歷史上如舜帝、黃香因仁孝成就一生的聖賢不勝枚舉,從這些聖賢故事中,我們看到最大的福田是恩福。在恩福中,父母的養育之恩深似海,師長的傳道之恩高如山,我們對他們感恩、報恩,才能一生美滿幸福。推而廣之,若我們對所有人都抱著一顆感恩之心,社會的紛爭會越來越少,社會的祥和會越來越濃,我們的福氣也會越來越大。

  

  三、現代元宵節的寓意:團圓美滿幸福

  回到現代,元宵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是歡慶春節的最後一日。元宵節後,一年的生活才真正開始。新的一年,新的開始,點燈、賞燈、吃湯圓不過是形式,元宵節成了團圓、美滿、幸福的代名詞。我們如何才能在這一年乃至這一生中,得到真正的團圓、美滿和幸福?

  以感恩、報恩的心對待父母親人,設身處地給予他們體諒和關懷,當彼此真誠感恩、心意相契時,即使相隔千里也是團圓時。若我們將這種團圓之心代替自私之心,推及至社會所有人,我們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裡,點燃智慧的明燈,讓我們每天以感恩、包容之心對待父母、親人、朋友乃至陌生人,去化解所有紛爭、衝突和怨懟。

  與親人團聚時,珍惜來之不易的團圓時刻;同時,給不能團聚的親友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獻上誠摯的感恩祝福,實現心的團圓!

  讓我們從這個元宵節開始,孝親尊師,感恩惜福、讓心團聚!最後,祝各位朋友們,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