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他的陵墓,對得上歷史對他的評價-第19集

  前幾日,一則「漢文帝霸陵被發現」的新聞衝上了熱搜,國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工作會上,公佈了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的考古進展情況。

  根據專家分析,江村大墓的形制、規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格,加之其周邊分佈竇皇后陵、薄太后陵,專家確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漢文帝是誰?他生前又有什麼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回到公元前二〇三年……

  這一年,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降生。在劉恆八歲時,高祖封他在代州做王。這位代王劉恆,便是漢文帝。他的生母叫薄姬,也就是後來的薄太后。

  我們學習歷史都知道著名的「文景之治」,說的就是漢文帝劉恆與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治理之下的盛世。

  為什麼漢文帝繼位後會出現「文景之治」?這與漢文帝的母親薄姬有莫大的關係。

  薄姬一生謙卑、禮讓。文帝父親漢高祖在世時,呂后和戚夫人等在高祖身邊爭寵、聚集權勢,薄姬卻與兒子遠離皇權,小心謹慎、默默無聞地生活。當呂后之子漢惠帝英年早逝,呂后機關算盡、維護權勢時,薄姬與兒子被趕到邊遠的地方,二人依舊保持謹慎低調。多年來,母子相依為命,養成了文帝孝順、禮讓、節儉的作風。

  後來,呂后去世,如日中天的呂氏家族隨即失勢。朝臣們商議推舉新皇帝。因薄姬謹慎善良、劉恆寬厚仁慈,最終得到一致認可,劉恆得以繼位成為漢文帝,而薄姬則成為薄太后。

  文帝繼位後,以仁孝聞名天下,他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下了朝就去照顧母親,有時母親病重,他便徹夜不眠、衣不解帶地悉心照料。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作為一國之君,文帝日理萬機,他對母親的孝義卻是發自內心、事必躬親,而不是將責任推給下人完成,他真正將孝親落到了實處。

  讀過《二十四孝》都知道「親嘗湯藥」的主角,就是漢文帝,他的至德傳頌了兩千多年。

  在文帝十三年(公元前一六七年),有個被人稱為淳于公的太倉令,名叫淳于意。他本來是個讀書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後來他辭了太倉令之職,當起了醫生。

  有個貴婦得了重病,請淳于意到家診治。貴婦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可是貴婦家人再三懇求,淳于意只好勉強給她服了幾副草藥。不久,貴婦病重去世。貴婦的家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開錯藥方,把病人置於死地,並把淳于意告到了官府。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紅皂白,判淳于意有罪,須受肉刑。

  這是一種殘害人身體的刑罰。當時的肉刑有三種: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於淳于意曾做過官,所以要被押送到京師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最小的女兒緹縈知道後,決定陪父親去長安,替他申冤。緹縈託人寫了一封奏章,靠著敲打皇宮外設置的報警用的「路鼓」,才得以向漢文帝上書申訴。

  文帝接到奏章,得知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就仔細閱讀起來。緹縈的奏章是這樣寫的:「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時,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他如今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

  一個人被砍去腳就成了殘廢;被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後即便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文帝看了緹縈的上書,覺得她說得有道理,也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

  此時的文帝開始反思自己治理國家的問題,他自我責備道:「據說舜帝在位的時候,若有人犯罪,便在其衣服上做記號,或讓犯人穿戴與眾不同的服飾,以此作為對他們的懲罰。懲罰雖如此之輕,可百姓卻沒有犯法的,這是多麼高明的做法啊!現今的法律中雖實施肉刑,但作奸犯科的行為卻依然屢有發生,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無非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人,且對百姓的教導不夠。實在是慚愧呀!」

  文帝又想到:若不對百姓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他們走向犯罪的道路。現在有人觸犯了法律,尚未對其進行教育,便施以肉刑,即使他們之中有人想改惡從善,卻也沒有機會了。

  想到這裡,文帝決定:從即日起廢除肉刑,已經定罪尚未施刑的要予以糾正,不再施刑。此外,犯罪之人無論量刑輕重,只要在服刑期間不逃亡,期滿後即可免罪成為平民。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重德治,興禮儀,愛民如子,注重發展農業,到了播種之時,他還親自帶領大臣到鄉下耕地、播種。在位期間,他躬行節儉,沒有建造新的宮室,把省下的錢用來照顧孤兒和老人。

  如今,漢文帝霸陵的發現,更加證明了這一點。考古發現,漢文帝霸陵依循帝陵建制,但沒有封土。陵園使用「石圍界」,一定程度節省了勞動力,目前出土的陪葬品,也不及漢文帝母親薄太后的規格。有網友評論「自己墓葬簡朴,母親墓葬豐富,確實對得上史書對他的評價」。

  從文帝開始,薄太后的謙和勤勉便成為西漢的國風;漢文帝的孝順、簡朴又成為漢朝人民效法的榜樣。這段歷史還顯示:戰國三百多年來人人追名逐利、各國互相競爭並未成就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安樂;反而,當禮義、謙讓蔚然成風時,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卻可以在短期內得以實現。

  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〇一七年國際和平大會上所說的:

  「放下競爭、鬥爭、戰爭,人類將有享不盡的福報。」

  這可能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乃至所有居住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人們,護念後世子孫的光明正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