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我們是否在透支自己的信用度?-第39集

  「凡出言,信為先」,我們要言而有信,對自己講出來的話絕對要放在心上,並且去實踐、履行。

  在春秋時代的吳國有一個人叫季札,有一次君王派他出使魯國,途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就宴請他吃飯。吃飯的時候,國君一直盯著季札身上佩的那把寶劍。

  季札心想:「國君很喜歡我這把寶劍,但我出使其他國家,佩劍是必要的禮儀,等我辦完事以後再把寶劍送給他。」

  後來季札順利出使魯國,回來又經過徐國,去拜訪徐君,要把寶劍送給他,不巧徐君剛剛去世了。季札知道後就前往他的墳前祭拜,祭拜完隨手就把寶劍掛在徐君墳旁的樹上。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的說:「主人,徐君已經去世了,您這把劍要送給誰呢?」

  季札說:「我心裡已經答應將這把劍贈送給徐君了,怎麼可以因為他故去我就違背心中的承諾呢?!」所以季札講出了一句很感人的話:「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古人的信用不只在言語上,而是連一個念頭都不願違背,不願失信於人,也不願違背自己的良心。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我們就要先考慮清楚再答應,所謂「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漢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有一次他路過所管轄的區域,很多小朋友圍過來跟他問好。孩子們很天真的說:「太守,您下一次什麼時候再到我們這裡來?」郭伋對孩子的話也沒有怠慢,他開始算幾個月之後的某一天又會到這裡來巡視,所以就跟孩子講了那個日期。

  結果下一次郭伋到此地來巡視時,比他跟孩子講的時間早到了一天。他的隨從要進城時,郭伋說:「我跟孩子們有約在先,今天我們就在郊外的亭中住一晚吧。」第二天,等約定的時間到了,郭伋才進去。果然這些孩子都在那裡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無欺,雖然是孩子,他也不失信。

  此事傳開後,漢光武帝對郭伋非常讚賞,還稱讚他「賢良太守信之至」,郭伋的信用已到了極致。所以我們的信用也要不分年齡,甚至是不分長幼貴賤,對任何人我們都不能輕慢,都要信守承諾。

  「詐與妄,奚可焉」,「詐」是欺騙,「妄」是花言巧語。假如我們不守信,還要找一些藉口來掩飾自己的失信,那就是「倘揜飾,增一辜」。最後別人了解到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失信,我們的名聲就會愈來愈差。當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們確實很守信,但生命中剛好出現一些狀況讓我們無法實現諾言時,有一個字可以解決,那就是「誠」。

  我們開誠布公,當對方真正了解我們的情況,又了解我們的誠意,他也會退一步。假如我們繼續掩飾,對方就會愈來愈憤怒,到最後很難收場。所以對別人的承諾絕不可拖延,愈拖愈難解決。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親戚欠了很多債務。親戚也很有責任要去償還,但又很緊張,怕對方態度不好。後來親戚的朋友建議他坦誠的跟對方談:「我目前就是這樣的情況,你們再做其他更惡劣的事,對你們、對我都沒有好處。我現在是誠誠懇懇要來還錢,我一個月可以還你們多少……」後來的結果談得很順利。所以世間處世做人的方法,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就是坦誠相待。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事實如此就直接講出來,絕不能再找藉口掩過飾非。只要我們有過失,沒有守信,一定要當場道歉,對方也會比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