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18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今天想要和您分享一篇重陽節的文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

  這個節日來源於「九」這個數。「九」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個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月份和日子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因此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傳承至今,又增加了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內涵。二〇一二年,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敬老從尊敬自家老人做起,也就是孝養父母。

  有一位朋友,重陽節對她而言,是最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她的母親在重陽節前一天突然離世。

  母親去世時年僅六十八歲,而她也只有三十七歲。母親生前是位女強人,多年來辛勤工作,操持家事,十分辛苦。

  小時候母親對她關懷備至,長大後母親又給予她工作上、家庭上最大的支持,後來母親患病還堅持給她帶孩子。那日,她原計畫帶著父母和家人一起出外遊玩,不料母親突然病發,撒手人寰。

  人生就是如此無常,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她回想起母親生前的點點滴滴,自覺為母親所做的實在太少太少。

  她對母親遠沒有對孩子和自己上心,她把自己日常照顧母親的責任交給了保姆,認為盡孝就是休息時帶母親去吃喝遊玩,平日母親缺什麼就給她買什麼,殊不知等她幡然醒悟,想好好關心照顧母親時,母親已不在了。

  孝養父母貴在真誠用心,這是金錢和物質無法替代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是真誠用心呢?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和體會,就會發現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與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在生理上,老人免不了年老體衰、疾病纏繞;心理上,老人或多或少會有惶恐被遺棄、孤獨寂寞、焦慮抑鬱、敏感多疑、自卑的感覺。這恰恰說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耐心、關懷和照顧。

  因此,孝養年老的父母,要從關注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開始,尤其在父母患病時,子女更應悉心照顧,不離不棄,方顯孝義。

  《弟子規》中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於這一點,漢文帝劉恆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位皇子,他的生母是薄太后。漢文帝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下了朝就去照顧母親,有時母親病重,他便徹夜不眠、衣不解帶的悉心照料。母親所服的湯藥,他必先親口嘗一嘗溫度後才讓母親服用。

  做為一國之君,文帝日理萬機,他並沒有將孝養之責推給下人,而是對母親發自內心、事必躬親的照顧,他真正將孝親落到了實處。

  也正是因為文帝這種高尚的品德,他在位的二十餘年,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得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後人將他與兒子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譽為「文景之治」。

  盡孝不是例行公事的看望,也不僅是帶他們去吃頓飯、逢年過節給他們買貴重禮物。用心專注的關心老人,噓寒問暖,落到實處的親力照顧,真誠用心的陪伴,讓老人感到舒心、安心,才是真正的孝順。

  我們用心孝順老人,就是子女最好的榜樣。

  在《史記》中記載著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年僅十五歲就懂得慈愛孝順。可他的父親卻極為不孝,祖父年老病重,日漸消瘦,孫元覺的父親開始嫌棄他,打算將祖父裝進籮筐,背到深山中將他遺棄。孫元覺哭著勸父親無果,只能一路隨著父親送祖父進山,邊走邊勸父親,父親仍舊不聽。

  元覺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要把這個籮筐帶回去。」

  父親不解的說:「你要這個幹什麼?」

  元覺說:「日後等您老了,我也用這籮筐把您背上山。」

  父親聽了立刻悔悟,馬上將元覺的祖父接回家,精勤孝養。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是否能領悟出一些道理呢?

  孝義之道,在於承上啟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以身作則孝養父母,才能給子女做好榜樣,在我們年老時,子女自然會用心孝養我們。

  我們可以與孩子一同照顧、關心老人,讓孩子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身體尚好,樂意在家幫我們帶孩子的,我們更要感恩惜福,平時多留意他們的身體狀況,噓寒問暖。在週末時親自為老人做飯,與孩子一同做家務,與老人聊聊家常,讓老人得以休息。

  對於我們另一半的雙親,也要像對待自己父母那般的盡孝,再將這種孝心推廣開,愛天下的長輩和老人,如此才是圓滿的孝義。

  在這特別的節日裡,祝天下老人身心健康舒暢、老有所依、兒孫孝順、闔家幸福、共聚天倫。

  

  感謝您收聽這一期的悅讀,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