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大國胸懷,大國擔當!-第17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大國胸懷,大國擔當!

  

  百年征程建偉業,興我中華譜新篇。今天是國慶節,今年又喜逢建黨百年。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說,生逢今日國富民強、日新月異的新中國,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民族自信心正日益增強。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之路的步伐越來越堅定有力,國家的強盛,挺直了國人的脊梁!

  繁榮昌盛的中國,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體現出泱泱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寬厚德行與博大胸懷,也為世界各國的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中國智慧」不是零和博弈(又稱零和遊戲,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表示在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中國方案」不是此消彼長的二元對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共榮之道。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幾千年,與外來文化包容互鑑,源於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信條。而我們對待多元文明的姿態是「求同存異」,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回顧歷史,張騫出使西域、玄奘(zàng)西行取經、鄭和七下西洋、鑑真東渡日本,以及綿亙(gèn)萬里、延續千年的古絲綢之路,譜寫下流傳千古的佳話。中華民族的崛起,靠的正是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即明清時期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的交流、溝通、融合);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面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鑑,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二〇一四年三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講話,他說:「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最大障礙。」

  傲慢和偏見是產生隔閡的動因與根源。隔閡升級是矛盾,矛盾升級是衝突,衝突升級是戰爭。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juān)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須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消弭紛爭與衝突,化解矛盾與隔閡,實現和平與安寧,根本之道是要糾正人類自我的傲慢和偏見。

  盤古開天到如今,無論國界與種族,人類自身已經吃夠了傲慢和偏見的苦頭。小到一家,大到一國,乃至全世界,人類因為自身問題造成的世間悲劇,一直在循環上演。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聖先賢在《大學》中,就開出了「修齊治平」的濟世良方:「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供的治國安邦、和諧天下的經驗是從「齊家」開始,而齊家要從個人的修身入手,修身的根本在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以數千年來,在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潤下,中華民族走的始終是一條「內聖外王」的發展道路。

  「內聖」,是通過提升自我德行,遵從人倫大道,昇華自我人格,從而實現「外王」。「外王(wàng)」不是稱王稱霸,「王」(wàng)是榜樣、模範,一個內在有深厚德行的人,必然感化四方,人人以他為榜樣,真心順從擁戴他,向他學習;在榜樣的帶動下,人人都教好了、學好了,家、國、天下自然和諧安康,化民成俗。

  所以,中華民族一直奉行的是道法自然的「王道」(天道,亙古永恆的真理),而非逆天而行的「霸道」,這是中華文明的根本特質。

  從古至今,「王道」理念在中國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文明的道統,與時俱進演化至今,便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主張,便是一帶一路的互惠與共贏,便是中國抗疫經驗公諸於世的分享與對各國抗疫的幫扶與捐助,便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做出的鏗鏘承諾:

  「一國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另一國必然失敗,這個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國共同成長和進步。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擴大利益匯合點,畫出最大同心圓。中華民族傳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諧理念。我們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侵略、欺負他人,不會稱王稱霸。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我們將繼續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二千五百多個民族、七十多億人口。在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下,世界不是某一國之世界;在民族文化特質的浸潤下,今日之中國也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貢獻世界,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與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國攜手並進,共同繪就一幅斑斕壯麗的人類文明畫卷、共同建設好我們的地球村!

  

  感謝您收聽這一期的悅讀,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