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教誨,永遠是濟世良藥!-第16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他的教誨,永遠是濟世良藥!
今天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誕辰日。二千五百七十二年前,夫子生於春秋魯國,亂世之下,諸侯爭霸,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夫子感嘆人心不古,期望通過人倫大道的教化,挽回世道人心,匡國救民。
夫子還將周朝魯史修訂成《春秋》,來臧否人物,以「微言大義」的筆法暗喻褒貶,成為鞭策與警醒時人的「良藥」。正因如此,《左傳》中才會說:「《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聖人德風,萬古景仰,夫子的著述,經過歷代流傳,成為私塾課本,所有兒童入學之後,即熟讀其書而領會之。此一古代聖哲的正道,幾乎滲透了整個中華民族,使中國文化雖歷經外力入侵而巍然不墜。與現代教育側重智力、技能培養不同的是,儒家思想重視倫理道德教育,開顯與啟發人的真善本性。在聖哲看來,道德並非空泛的概念,德行的養成恰恰關係到每個人自身的吉凶禍福。
《周易》說:「君子以厚德載物」;「德薄而位尊,知(zhì)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君子依靠深厚的德行來承載萬物;德行淺薄卻身居尊位,沒有智慧卻想圖謀大事,能力有限卻要承擔重任,這三種情況很少不發生災禍的。
《莊子.讓王》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個屠夫叫屠羊說,當楚國國君楚昭王亡國時,他跟著楚昭王四處流亡。後來楚昭王復國了,要賞賜當年跟隨他流亡的人,當問到屠羊說想要什麼賞賜時,他表示只想要一個自己的羊肉攤。
楚昭王執意要封他一個大官,屠羊說卻說:「這職位我知道比宰羊更高貴,這萬石俸祿也比宰羊的收入多很多,但是我當年跟著您逃亡,並非因效忠而追隨,只是為了保命而已,現在能夠重操舊業已經心滿意足,怎麼可以為了貪圖爵祿,而使君王有行賞不當的聲名呢?我只想恢復我的羊肉攤。」
在高名厚利面前,很少有人能保持頭腦清醒,屠羊說是很有智慧的,一旦應允了楚昭王,從羊販子搖身變成朝廷大官,不僅難以服眾,還會招來嫉妒陷害,與其自不量力做個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政客,莫如安貧樂道,安心擺自己的羊肉攤。
與屠羊說命運截然不同的,是《資治通鑑》裡記載的一個故事:晉國國君智宣子挑選繼承人時,很喜歡小兒子智伯,智伯不僅英俊高大,精於騎射,而且能言善辯,才藝出眾,比哥哥們都強。但是大臣紛紛反對,說智伯雖然文武雙全,卻不夠仁厚,如果選他做繼承人,晉國將來必定大禍臨頭。可智宣子不聽,執意將皇位傳給了智伯。智宣子去世後,智伯當政,因他不施行仁政,剛愎自用,最終被韓、趙、魏聯合打敗,整個家族被滅。
司馬光通過智伯的教訓感嘆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從古至今,凡成大事者,文武未必雙全,但是德才必定兼備。
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如果智伯是生活在今天的網路時代,憑藉其出眾的外形與才藝,肯定會成為文藝圈受人追捧的「流量明星」。可惜的是,當下一些「流量明星」卻因藝德的缺失,也在覆蹈著智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人生悲劇。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很多人面對日益豐富的物質文明,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如意,反而每天都有操不完的心,忙忙碌碌,憂心忡忡,甚至有人呼籲生活的節奏「慢一點」,好讓「靈魂跟上腳步」。
聖人也有憂慮的事,夫子說他一生有「四憂」,但他所憂慮的不在外界,而是自己的修養,即「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不去修養品德,不去講習學問,聽聞到符合義的事情卻不能親身實踐,有缺點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是洞達人情世理的聖哲,他不否定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也主張安邦定國要先讓人民富起來。但人們富裕之後,倫理道德的教育也要與時俱進,讓人人懂得禮義廉恥,知道生而為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誠如孟子所說:「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求生存本來是人類進化的原動力,一旦飽食暖衣,生活無憂,便會由飽暖而思淫欲,如果不懂得人倫大道,恣情放縱,乖舛倫常,勢必會給社會帶來不良風氣。
儒家思想認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好比一棵樹,財富是枝葉,德行是樹根,想要枝繁葉茂,必先穩固樹根。一個人想要擁有外在的財富,先要充實內在的德行,如果本末倒置,人就會唯利是圖。如果不擇手段,即便掙來了地位財富,但因為沒有德行做為根基,眼前的功名富貴也難長保。所謂「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不正當得來的,也會以不正當的方式失去。
有這樣一則新聞,西南某地有一高官,以權謀私,家裡藏滿了許多別人賄賂他的茅台酒。當他聽聞風聲中央要來查他時,趕緊連夜銷贓,把茅台酒往家裡的衛生間倒。由於酒太多,高官被抓以後,辦案人員在他家裡還發現四千餘瓶。
所以一個人沒有德行,什麼傻事都做得出。故《大學》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仁德之人,知道通過仗義疏財提升自己的德行;而不仁之人,只會賭上身家去貪財斂財,最終賠上自己的性命與前程。
孔子一生為求仁德施行天下,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有時還會遭遇困厄,風餐露宿,食不果腹。也許在旁人看來,這真是自討苦吃,孔子卻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在夫子看來,一個人只要心存道義,即便吃粗糧、喝清水,彎起胳膊當枕頭,這其中也有著無限樂趣。而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夫子視若浮雲一般,絕不會為之動心。
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浸潤著一代代中國人,於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巍巍華夏的民族魂,賡續著中華文明的命脈生生不息。做為當代中國人,面對聖哲留下的這筆厚重的精神財富,如何汲取運用、傳承光大、惠及家國、造福於民,值得我們深思。
感謝您收聽這一期的悅讀,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