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輪明月共此時-第15集

  中秋節,俗稱「月節」,因節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古人會在中秋這日舉行各種拜月活動,寄予團圓的願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一千多年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丙辰中秋的翌日所寫的。

  詞的小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

  蘇軾當時因仕途不暢輾轉在各地為官,但又希望能與兄弟經常團聚。熙寧七年(公元一〇七四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離當時在河陽軍(今河南)任學官的蘇轍很近,但兄弟團聚這一願望仍然因種種原因無法實現。

  當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光遍地,蘇軾與蘇轍分別之後,已多年沒得團聚。此刻,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揮筆寫下這首詞,來寄託對胞弟的無限思念和美好祝願。

  時隔一千多年的今天,中秋月圓之夜,我們想到更多的是點燈、猜燈謎、美食、賞月,能與家人團聚,父慈子孝、含飴弄孫,這是何等的幸福美滿!

  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有時候,對於背井離鄉無法回家的人,或因工作無法抽身的人,甚至是渴望與孩子團聚的空巢老人,團圓並非易事。

  還有一些人為了讓更多的家庭能夠團圓,他們選擇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守衛邊疆的戰士、在外執行維和任務的中國官兵、戰地外交官,他們以身許國,顧全大家,毫無怨言。二〇一七年的中秋節,在黎巴嫩參與維和的掃雷官兵王萬兵沒能回家。在此之前的十五年,他都沒在家裡過一次中秋節。談起對家人的歉疚,這位鋼鐵般的漢子眼眶紅了,像他這樣無法與家人團圓的維和官兵不計其數。

  但是,當他們看到自己守衛著的這片土地上,千家萬戶冒著煙火氣團聚在一起時,這些戰士的心中並不會感到孤獨,因為心中有家國,腳下就是故土,戰友就是親人。

  二〇二〇年的中秋節,正好也是十一假期,在大多數人團聚的時候,很多堅守在出入境、機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他們堅守在本區的隔離醫學觀察點,二十四小時待命,對隔離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信息登記、採集血樣、咽拭子檢查等工作。

  在醫院值班的醫護人員、在各地執勤的防疫工作者、各行各業的服務人員,他們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經歷,他們的付出、傳遞的正能量,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因此,當我們處於幸福團圓時,我們要感恩惜福,對無法團聚的人寄予理解、包容和祝福,更要珍惜當下的相聚時刻。

  放下手機,收拾心情,為老人準備晚餐,或帶著全家出外聚餐,傾聽他們的嘮叨,與他們聊聊家常,露天設案,喝茶賞月,點燈猜謎。這不僅能讓老人享受團圓的快樂,還能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如何盡孝。

  因工作原因不能與家人團聚的朋友,在堅守崗位,兢兢業業做好工作的同時,也記得給家人發個微信、點個視頻,錄製中秋小節目,獻上思念祝福的話語,讓彼此心連心,也是團圓。

  身在異鄉或遠在國外的朋友,除了通過網路遠程與家人獻上祝福外,還可以與身邊的友人歡聚一堂,參加迎中秋的活動,嘗一嘗中國傳統的中秋月餅。

  團圓不只是中秋節這日,往後無數的日子,我們都有團聚的機會。我們要好好珍惜每個團圓的時刻,專注誠懇,用心陪伴,那每一次的相聚都是中秋節,都是團圓日。

  在這中秋團圓的日子裡,願天下父母、老人身體健康,兒孫歡樂孝順,彼此共聚天倫,願天下最美好的祝福都能到達我們思念人的身邊。即便相隔千山萬水,當我們抬起頭,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圓滿美好的樣子,這便是團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