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有一種感情叫同氣連枝-第15集

  一個人做到了「孝」與「悌」,才能夠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至簡,看起來是很深奧的理論,其實就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示。

  周朝的歷史最悠久昌盛,國運八百年。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憑的就是孝與悌。周朝的開國國君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的父親是太王。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生了周武王。

  當初太王看到周文王誕生的時候,覺得周文王有聖主之相,但是他的父親王季排行老三,按禮制,王位的繼承人是長子泰伯。可是泰伯看到父親一見到孫子,臉上就露出了喜悅,了解到父親一定想把王位傳給王季,希望往後能傳到這位孫子的手上。

  泰伯很善於體會父親的心境,所以他趁著為父親去採藥的機會,與二弟仲雍相約上山,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因為他希望父親能直接傳位給三弟王季,繼而再傳給王季的儿子。

  他們兄弟禮讓天下、善體親心、圓滿父親心意的舉動,不但成全了孝道,而且還讓出了兄弟的友愛、讓出了忠!他們如此一讓,可以讓一個聖主明君領導全國人民,這一讓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風。所以孔子對泰伯、仲雍的讚歎是「德之至也」,沒有這樣的至德,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

  他們的孝道承傳下來,一家孝,一國就興孝。當人民看到他們所崇敬的一國之主都這樣孝順,就會很感動,繼而學習、效法。《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他們的禮讓帶動了全國人民的禮讓,很多紛爭自然就減少了。所以「孝」與「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的一生和誰相處的時間最長久?就是兄弟姐妹。因為父母都比我們大幾十歲,而兄弟姐妹年齡相當,所以至親當中,以兄弟姐妹的相處時間最長久,兄弟姐妹的情誼是最為彌足珍貴的。

  法昭禪師曾經寫了一首描述兄弟情誼的詩詞:「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父母就像樹幹一樣,兄弟甥侄輩就像延伸出去的枝枝葉葉,但都是同一個根。當兄弟之間有衝突的時候,父母一定是最傷心的,所以「些些言語莫傷情」;中年以後,兄弟之間可能幾個禮拜,甚至於幾個月才見一次面,「一回相見一回老」;大家一見面說:「你的皺紋變多了、白頭髮又多了」,真是「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在一起的時候,「弟兄同居」,只要能時時退一步、忍一下,「忍便安」,不要因為一些毫末、小衝突鬧得不可開交;我們又有自己的小孩,他們又有兄弟姐妹,所以上一代要做出好榜樣給下一代看,「留與兒孫作樣看」。一定要記住:「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的古訓,因為家和萬事興。

  古人對兄弟之情非常的珍惜和重視。晉朝時期,有個孩子叫庾袞,有一年,他們那個地區發生了瘟疫,他的一位兄長因瘟疫過世了,另一位兄長也因瘟疫而病倒。這時,鄉裡的人都走了,他的父母與他的叔叔伯伯也要走,想把他也帶走。

  庾袞跟長輩說:「我不容易生病,所以我不害怕,我要留下來照顧生病的哥哥。」至誠可以感通,他後來留下照顧哥哥,晚上還祭拜死去的兄長,後來他哥哥的病真的好了。當兄弟有這樣的情誼,端的每一碗藥都有道義、恩義的力量,所以喝下去特別有效果。後來父母家人回到家鄉,看到兩個孩子還活著,非常高興。這是晉朝庾袞演繹的兄弟之情。

  我們看到古代的聖哲人,他們的存心確實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古今中外那些殺身成仁的聖哲人,往往都能化干戈為玉帛、轉凶為吉。

  在唐朝有個大臣叫李勣,追隨唐太宗建立了很多的功業。有一次李勣生病了,御醫在給李勣的藥中要用鬍子做藥引,唐太宗一聽,二話不說,拿起刀子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拿給御醫。李勣知道後非常感動,到皇上面前叩謝隆恩。確實,只要一個領導人能時時為下屬著想,他一定會贏得大家的愛戴。

  而李勣對姐姐也非常的孝敬,那時他已經是國家的大臣,回家看望姐姐時,還親自幫姐姐煮粥。在煮粥的過程中,因為火勢太強,把他的鬍子燒了。他的姐姐一看就說:「你怎麼燒到鬍子了?家裡的僕人很多,讓他們做就好了,你又何必親自來做呢?」

  李勣對年老的姐姐說:「姐姐,妳從小對我照顧這麼多,我時時想著要回報妳,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我還能有多少機會可以親手為妳煮粥呢?」李勣的心中時時不忘兄弟姐妹的情誼,這是古人給我們演出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