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卜居(白話文)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屈與景、昭二姓皆楚國王族。屈原以其出身,宗族及國家意識特別濃烈。時當戰國末年,天下以秦國最強,齊國最富,而楚國則土地最廣。楚國內部或主親秦,或主親齊,屈原主親齊最力。

  年輕時以其博學多能又長於辭令,擔任左徒之要職,盡忠竭智,頗得楚懷王信任。其後因遭讒言,又逢親秦一派得勢,而被疏遠,甚至放逐。流浪江南多年,眼見國是日非,報國無門,滿懷悲憤,投汩鑼江而死。

  所作《離騷》等二十五篇,為騷賦一體之祖,其文辭瑰麗,情感細緻,又開古典文學浪漫一派之先河。

  

  屈原被放逐後,過了三年,一直無法再見到楚王。他竭盡心智、盡忠國君,卻被小人遮蔽阻攔,因此心情煩悶,思慮混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去拜望掌管占卜的官員鄭詹尹,說:「我有一些疑問,希望先生幫我做個決定。」

  詹尹於是擺正蓍草,拂淨龜甲,說:「先生有何指教?」

  屈原說:

  「我寧可誠誠懇懇、樸質而忠貞呢?還是送往迎來以免於困窮呢?

  寧可翦除茅草而努力耕耘呢?還是結交高官顯貴以成名呢?

  寧可直言不隱而危害到己身呢?還是迎合時俗、追求富貴而苟且求生呢?

  寧可遠走高飛以保存本真呢?還是畏畏縮縮、強顏歡笑以事奉婦人呢?

  寧可廉潔正直以自保純潔呢?還是圓滑伶俐,像油脂、柔韋一樣用來潤潔楹柱呢?

  寧可高昂地像日行千里的良駒呢?還是像水中浮游不定的野鴨,隨波上下,苟且以保全我的身軀呢?

  寧可和駿馬並駕齊驅呢?還是跟隨劣馬的足跡呢?

  寧可和天鵝比翼而飛呢?還是和雞鴨爭食呢?

  以上什麼是吉?什麼是凶?什麼該捨棄?什麼該順從?世間渾濁而不清,認為蟬翼是重的,卻說千鈞是輕的;黃鐘被毀壞拋棄,瓦釜卻像雷鳴般的響動;小人居於高位,氣焰囂張,賢士卻默默無名。我悲歎世間的沉默,有誰能了解我的廉潔忠貞?」

  詹尹於是放下了筮草而辭謝,說:「尺有它的短處,寸也有它的長處;物理有時不一定能周全,智慧有時不一定能洞察;占卜有時不一定有把握,神靈有時不一定能通達。秉著您的良心,照您的意思去做吧。龜策實在不能知道這事。」

  

  屈原一口氣提出的八對疑問,「寧可」的提問是他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和堅持;「還是」的提問則是他對於世俗“溷濁而不清”的認知和控訴。在理念和現實極端相反的情況下,矛盾和彷徨因而產生,抉擇不易的掙扎和痛苦,亦根源於此。

  最後,「秉著您的良心,照您的意思去做吧」雖出自太卜之口,實為屈原最終的抉擇;在舉世昏暗的現實世界,獨自保持其堅貞高潔,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這就是屈原無悔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