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水多不飲-第45集

  今天講一個《百喻經》中的故事。

  

  常常聽人有意無意的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境界太高遠了,我想都不敢想,哪還敢學習?」

  存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像在學校讀書的學生,遇到高深難懂的課題,就存在逃避的心理,害怕不會做而拒絕學習。

  佛陀勸人學佛曾經舉過一個比喻說:從前有一位出外遠行的人,他一整天跋山涉水,又加上豔陽高照,所以非常口渴,想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四處張望,看不到一處水源。正當他口渴難耐、昏昏欲睡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的向前流,澄碧清涼、清澈無比。

  他坐在河堤旁,卻呆呆的望著流動的河水,一點也沒有喝它的意思。過路的人見到他感覺很奇怪,便好奇的問他:「為什麼你如此口渴,現在看見水又不喝了呢?」

  遠行的人說:「你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麼敢隨便喝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常常感到世間苦不堪言,一旦遇到了解脫之道,又裹足不前。即便是已經聞到佛法的人,雖然非常希望自己修習聖道法門,但是在真正的行持上,又覺得佛法崇高深廣,自己怎麼學得了呢?結果就像故事中的遠行人一樣,好不容易找到了水,雖然口渴難耐,反而因為水太多而不喝了,這豈不是太愚昧了嗎?

  

  師父說: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序文中說,「然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我們對於理論的探討應當要追根究柢,宇宙人生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徹底的明瞭,這是有智慧的人。

  有一種人是對這個理沒有深究,另一種是沒有知識的人,這兩種人我們要是跟他一談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講到佛性、講到法性,他不敢承當,他會說:「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我怎麼能夠做得到?」高推聖境。

  實際情況還沒有弄清楚,自己就先認為自己不行,認為自己做不到,這是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故事選自《百喻經》

  部分內容整理自《明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