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第21集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人若不遭天禍。捨施能費幾文。】

  這句課文是說,這個世界上第一等的好事,最好的事情是什麼?『莫如救難憐貧』。這是教導我們從小就要培養一種慈悲心、一種愛心,一定要救苦救難、扶助貧窮。『人若不遭天禍』,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不遭受上天所降下的禍患的話,這裡括弧說到:「行善積德便可免禍」。『捨施能費幾文』,這是說我們去布施、去施捨,能花掉幾個錢?所以通過這個課文,我們就明瞭三種布施的重要性,也就是財布施、法布施跟無畏布施這三種。財布施是可以得到財富,法布施能夠得到聰明智慧,而行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

  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我們知道有一個行善積德、布施救人的好榜樣,就是陶朱公范蠡。我們知道陶朱公范蠡,在越王勾踐復國的時候,他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是越王勾踐的大夫,當時在國家遇到危難的時候,他是真正的幫助了勾踐、幫助了這個國家。你想一個國家最後能夠復興起來,並且打敗吳國,這在歷史上也都是非常少見的。可是當國家恢復起來之後,范蠡他很了解越王勾踐的為人,知道說他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這樣的一個國君。也就是說,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他需要你來幫忙,這個時候他重用你;可是當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他不需要你了,這時候他可能會殺害功臣。為什麼?怕這個功臣最後勢力比自己要大,這個心量總是太小。所以當時他就勸文種趕緊要離開,不然這個禍患就要隨之而來,但是文種就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所以范蠡在國家復興之後,他就偷偷的離開了,去隱居了。當然,他知道勾踐也不會輕易饒過他,所以他就改名換姓,帶著西施去隱居,改名為陶朱公,就去做生意去了。

  我們看到他真的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不但是有謀略可以幫助國家來復國,而且他做生意也很有一套,經營本領非常好。其實在現在供奉財神,真正應該供奉的是陶朱公范蠡,而不是關公,他們所表的法是不同的。范蠡他特別會理財、會經營,所以做生意就發了大財。但他發了大財之後,並沒有把這些錢財用來自己享受,而是把這些錢財統統都布施出去,去給這些需要的人,幫助了很多人。歷史上說他是三聚三散,就是發了三次大財,同時有三次很大的布施。他把錢財散出去之後,沒過多久、沒過幾年又賺了很多錢,賺完了錢再去做布施,給這些貧窮、困苦需要的人,布施了之後他接著又做生意,結果又發財了。你看,一個人他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有這些錢財,他捨也捨不掉,捨了不久之後,後面錢財又來了,而且會比前面來得更多。

  這是陶朱公范蠡的故事,就是教導我們如何來做財布施。因為我們人們最貪求的往往是錢財,他所做的這個示現就是教導我們,要捨財布施給更多需要的人,而不要把錢財聚在自己的手裡。

  我們看上一節課我們學到石崇的故事,石崇他就沒有陶朱公范蠡這麼有德行,所以石崇他不但是聚集很多不義之財,而且經常去炫耀自己的財富,並且捨不得把自己的錢財布施出去。而陶朱公范蠡他自己賺了錢之後,他都是念念想著老百姓,去幫助許多需要的人,所以他的這個財真正是有根柢的財,捨也捨不出去,在命裡就有這樣富貴的命。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也是很大的,我們平常不要做這個喜歡積財、貪財的小氣鬼,一定要做能夠布施恩惠的這樣的一個大方的人。

  在《莊子》的「外物」篇當中,也有一則故事非常有趣。這是我們看《太上感應篇》說:「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我們在《莊子》這本書裡面就有一個故事談到說,因為他自己的家裡非常的貧窮,所以就向監河侯去借米,借這個大米。結果監河侯當時就跟他說,他說:「好吧,因為到時候我封地的這個賦稅都會收回來,等收回來之後,我就借給你三百金的錢財,可以嗎?」結果當時莊子很生氣,就跟他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我來的時候,在半路上就看到有人在叫我,我回頭一看,就發現我的車輪在地上壓了一個車轍,結果這個壓出去的地方就看到了一條魚。我就跟這條魚說:『鯽魚,你在這裡做什麼?』」這條魚就跟他說,牠說:「我是東海的水族,我現在都快渴死、快乾死了。」因為這個魚是在路上,沒有水。牠說:「你有沒有一升一斗的水可以救我?」莊子就跟牠說:「好吧,我就到南方去遊說吳國跟越國的國王,去引來西江的水來救你,可以嗎?」結果這條鯽魚非常的生氣,就跟他說:「我現在已經命在旦夕了,馬上要死了,一點水都沒有,我只需要一升一斗的水就夠了。你居然跟我講這樣的話,你要去遊說國王,去幫我引來大海的水,西江的水,引來很多水來救我。可是我現在命都快沒了,你只要給我一升一斗就可以了。那你還不如以後到乾魚鋪,就是枯魚之肆來找我算了。」就是還沒等他把西江的水引來,這個魚可能就乾死了。

  這個當然是個寓言故事,其實它是啟發我們,我們救人之急,要在人急難關鍵的時刻去幫助他,並不是說我要給他多少的錢財,而是他急需的,哪怕是一點點的,你看這樣一升一斗的水,一碗飯,可能當時都能救了他的命,是吧?所以說這是講我們救人,給人施與恩惠的時候,要來得及時,而且是人們真正所需要的。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小兒語》第3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