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你會麼?-第1集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這個稱呼語,師父也教我們要入境問俗,馬上能融入一個地方的文化、他們的習慣。當我們熟悉一個方式,馬上轉換,有時候還是會提不起來。所以就是說形成一個習慣之後,要轉是有一個過程的。禮旭根性不好,這個「吉祥」是到第五天才講得比較順、比較溜一點,是吧?這個是很正常的,修行的過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剛剛我們在念「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就有講到一些修學的心態。心態錯了,會有障礙,甚至用功會適得其反。像經文上講的,「勿欲速而不久長」,要想很快達到目標,看到自己煩惱還現前了,他就氣餒了。所以修行要很有耐性,或者就畏難而退卻了。

  所以修行是有過程的,孔子也教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所以不能急於求成。「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以不能用功利心來求道,要有長遠心,要有無求、無為的心。而我們這幾天大家一起共學,應該會深刻感覺,其實經典的教誨離我們並不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其實剛剛大家念完「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每一句在哪裡?我們用心去體會,每一句都在當下。假如我們念的時候沒感覺在當下,那這一念有沒有分別在裡面?所以師父常說,舉這個禪宗的話,禪宗勘驗學人,都用一句話叫「你會麼?」當然那個「會」是境界比較高,那個「會」可能就是性德已經起用了。這個對我們教下,宗門這個「會」應該已經是明心見性,自性起用了。禪宗是一步登天,那是要那個根性的人好修。假如不是那個根性,一步登不了天,會怎麼樣?掉下來就麻煩。所以禪假如根性不對,有時候會狂。所以師父他根性已經非常好,但他求學過程,他幾位老師都告訴他,你不能學禪。這些大善知識他能觀機,護念我們一生的成就。

  那教下,師父舉這個例子「你會麼?」那就是告訴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當中,懂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叫會修。舉一個《無量壽經》的話,「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會修。「不著色聲香味」,請問大家這幾天吃得好嗎?我們是吃出貪心還是吃出菩提心?那就是會不會修。所以你看道有沒有離開當下的境界?所以為什麼我們吃飯前要「食存五觀」?「食存五觀」是佛門的規矩。有沒有看到佛門的善巧方便?佛門藝術化的教學,它在每一天當中貫穿。為什麼要有早晚課?早上提醒,晚上反省,吃飯以前念完,一有警覺性,那吃飯就是用菩提心在吃了。

  你看山門,一進山門天王殿,每一尊佛像都是護念我們的道業,所以愈學愈佩服佛菩薩的智慧。東方持國天王,師父在講經也很幽默,待會我們再來討論師父的幽默是有智慧的。師父說,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他不是喜歡彈琵琶,那是表法的。持國、持家、修身,是一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琵琶,你太緊了會斷,太鬆了彈不出來,所以這個就是中道。

  南方增長天王,拿一隻寶劍,慧劍斷煩惱。我們更熟悉的一句叫慧劍斬情絲,但不要帶著殺氣。慧劍斬情絲就是轉煩惱為菩提就對了,要會轉。就像我們陳學長,那一天的淚一轉,就是一個盡此生的動力,讓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所以黃念老有兩句話很重要。所以我看人家哭,我會覺得好苗子;看那個哭不出來的,再等一會。你不要一看人家哭就說:「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個法要用對,不然法會變障礙。你對己對人不契機,那反而成了預設立場。所以那一次看到黃老這兩句話覺得很妙,黃老說「無情不能學道」。「無情不能學道」,他連世間的情義都沒有,這麼冷漠,他怎麼學道?佛門是慈悲為本。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在我們中國開花結果?那中國人的情義,他可以為了情義命都可以不要了。父母離去了,他不能報恩,他哀痛欲絕,你看有些孝子悲痛到都吐血,哀毀骨立都有。你說這種情義多深?那個吐血的孝子假如接觸佛法,那不得了。他明白真相了,我父母沒死,他還去輪迴,他就拼了命,就像誰一樣?對,就像婆羅門女、光目女。所以這個《孝經》,佛門《孝經》在中國那一下就相應了。

  師父說四大菩薩是修學的榜樣、次第。第一個就是地藏菩薩,開發心地寶藏,從哪裡下手?孝道、孝敬。不止孝道而已,你看《地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大家有沒有注意?摸了幾次頭?這個我得問一下陳學長,她跟地藏菩薩是好朋友,可能調查得比較清楚。還是何學長?摸幾次知不知道?好,當接不下去幾次的時候,「摸了好幾次呢」。人有時候要會變通,不要被一個數字給框死了,學佛要事事無礙。甚至於你可以說「不記得幾次,反正很多次」,都可以,沒有一定答案。但是要懂得變通,真誠去講就好了。那個是表什麼法?也是跟我們今天跟大家交流這個主題是完全相應,是吧?「師志為己志」。「汝之威德不可思議」,我滅度後到彌勒菩薩來之前,這麼長的時間,就交給你護念眾生不要墮落到惡道去。他都是直下承擔,尊師。所以整部《地藏經》表的就是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尊師重道。

  所以我們體會,其實師父講的「會不會」,會不會修行,都是在每個當下。剛開學的時候,禮旭也跟大家共勉,我們來到大飯店,也是六塵說法。會修的人,他在一切六根接觸六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是在法喜當中。

  恭錄自《以師志為己志》第1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