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盡力做讓父母歡喜的事-第7集

  「親所好,力為具」,要時時想著做讓父母歡喜的事情,這就是對父母的恭敬。

  「親所惡,謹為去」,父母不喜歡我們的一些壞習慣,我們要趕緊改掉。

  父母對我們種種的希望,我們都應該盡力做好。要想把父母所期望的事做好,就要有一個根本的要素,那就是自我成長,也就是要開智慧。只有開智慧,我們才能讓父母的期望圓滿。

  父母內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關懷,我們也要清楚的知道。

  有一位老師曾經問他學生:「你知道父母喜歡吃什麼嗎?」小孩子都會想半天。老師又換另外一個問題:「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都不假思索的說媽媽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老師再進一步跟小朋友說:「你看,媽媽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而你卻不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我們對父母實在是太不關愛了。」小朋友們聽後,都表示今後要好好關心父母。

  在漢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蔡順,他的母親喜歡吃桑椹。有一天,他拿了兩個籃子出外採桑椹,一邊裝黑色、紫色的,另一邊裝紅色的。蔡順擔著桑椹,在回家的路上正好遇到了盜賊。盜賊抓住他,看到他裝桑椹的兩個籃子很納悶,就問他:「你為什麼採桑椹要分兩邊?」他說黑色、紫色的桑椹比較甜,是要留給我母親吃的;這邊紅色的還不太熟,是留給自己吃的。這個盜賊聽了很感動,就把他放了,並且還要送米和東西給蔡順拿回去孝敬母親,但蔡順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所以婉言謝絕了盜賊的好意。

  盜賊之所以會把他放了,是因為蔡順的孝心喚醒了他的孝心。「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好的德行,再惡的人也會被感化。

  古代很多的家訓,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勤勞的態度。《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話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在過去,很多的家務活都是孩子幹,孩子經常勞動才不會好逸惡勞。當他懂得幫家裡分擔家務,才能體會到做事的辛勞,才知道感恩。

  有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放學回家之後,說要親手炒一盤黃瓜給媽媽吃,媽媽答應了。她因為身高不夠,就到房間搬了個椅子踩上去。她把油倒進鍋裡,因為鍋裡有水,油馬上就噴了出來,她怕手被油燙傷,又去找了個大手套戴上。接著把黃瓜倒下去,結果油噴得更高了。她情急之下,就去把爸爸的安全帽也拿來戴上,真是全副武裝,終於汗流浹背的把這盤菜炒出來了。

  那一盤菜端出來之後,小女孩的內心一定會有所成長,以後她吃母親炒的菜肯定不會嫌東嫌西了!自己付出了就會知道,媽媽每天要工作,下班回來還要做那麼多菜,真是不容易。

  習勞知感恩,除了讓孩子養成勤勞的習慣,對身體也有幫助。因為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他的大腦隨時都在轉動、在思考,所以,經常做家務的學生,頭腦都特別靈活。

  經常勞動,還會增加一個人的意志力。我有一位叔叔曾經說,他小的時候,母親看到鄰居家的水缸沒水了,就要他去把鄰居家的水缸挑滿水。他們那一代人對父母很尊敬,「父母命,行勿懶」,所以馬上就去挑水。那個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從小溪旁挑水到家裡,來回一趟要兩個多小時,而且要挑兩趟才能把水缸裝滿。等他回家已經是晚上八九點,飯菜都已經涼了。這就是我叔叔的母親懂得要多幫助別人,順便磨鍊孩子的意志力。

  我的叔叔每次面臨很大的工作壓力時,腦子裡都會浮現一個影像,就是他在挑水的時候經常會想:我快要撐不住了,假如撐不住,留在這裡也沒有用,還是堅持一步一步跨出去。當他面對挑戰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跨過去,不能退縮!所以,勞動會讓一個人的意志力不斷提升。讓孩子多做一些家務事、多付出,才能長養孩子的好德行、好心態。

  做事的能力絕對不是等長大後才來學,應該從小就訓練,這也是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培養孩子與別人溝通的能力。

  教育孩子,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絕對不能放縱孩子。到他長大了養成壞習慣,再想扭轉就不容易了。

  比如孩子在學校裡去找老師,不懂得看時間,有時老師在午睡,也去按門鈴;自己吃的東西掉了滿地也不整理。這些事情無形當中,都會成為他以後人生事業中很大的阻力。

  我們知道哪些好的習慣要盡力養成,哪些不好的要盡力改正,首先要從自己做起,當孩子的好榜樣。

  「親所好」,不只是父母,我們所有親人的希望,都要盡力去做到、做好。比如說妻子、兒女一定希望我們多陪伴他們。人只要有心,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有很多的人情世故需要我們處理,所以一定要學會拒絕。否則,時間都耗在應酬,耗在對家庭、對人生都不太相關的事情上。

  拒絕他人確實不太容易,我們可以拿出兩大法寶,這兩大法寶拿出來,一般朋友都不會為難我們。

  第一個法寶就是我們的父母。比如說朋友要找我們出去玩,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二點,談的都是「言不及義,好行小惠」的言語,而我們實在不想去,這時候就可把父母請出來。我們就跟朋友說:「我一二個禮拜前就答應我媽今晚要回去陪她,所以得回去了。」一般的朋友聽說我們要回去探望父母,就不會再勉強了。說不定我們這麼一講,他也突然想到:「我也很久沒回去看我父母了。」反而我們的拒絕還喚醒了他的孝心。

  第二個法寶是我們的妻兒。當我們不想去無謂的應酬,可以跟朋友說:「今晚我要給兒子講兩個德育故事,都已經跟他約好了。因為我現在跟兒子一起學習《弟子規》,並且把《弟子規》當成我們家的家規,《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孩子還小,我不能失信於他,所以我必須回去了。」

  當我們把這兩張王牌拿出來,朋友就不會強人所難了。假如兩張王牌拿出來都沒用,還是硬要拉我們去,這樣的朋友,我們應該要有所取捨,敬而遠之。

  「親所好,力為具」,也是要求我們常常回家探望父母,這是父母最歡喜的、最高興的事情。我們要理解到,回家探望父母,一來是盡孝心,二來也要多體恤父母,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我們回家之前,要先跟父母打電話說:「菜已經買好了,二老不要操心。」回到家裡,夫妻倆應該主動去做菜,這樣才能減少父母的負擔,我們這分孝心才是真正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