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第55集
——南朝吳逵在疫情、災禍中的生存之道
在人類歷史長河當中,有關大瘟疫、大饑荒的慘痛經歷,史書上都會予以記錄,並為後人留下古人經驗之談,期待隨著社會進步,人類能夠永遠免除災禍,追求美好的人生。這些關乎老百姓生死的大事,在我國的史冊中也留下了許多記錄,非常值得後人參考。南北朝期間的吳逵,就是其中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他的「抗疫經驗」也是發人深省,甚至可謂振聾發聵。
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充滿社會動盪的時代,饑荒瘟疫頻頻發生。據近年來的歷史學家對兩晉時期的不完全統計表明,從公元二六五年到四二〇年間,至少有三十一年發生疫情,也就是說,平均每過四年就會經歷一場半年到一年不等的瘟疫。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吳逵,就經歷了一場幾乎滅門絕戶的大瘟疫。
公元三九九年,孫恩不滿東晉的統治,發動了一起戰爭,震動了整個江南,吳逵所生活的烏程也受到了波及。三年後,孫恩戰敗,逃亡東海自盡,飽經戰火的江南也於這一年發生了大瘟疫,有些人家甚至因而絕戶。吳逵不幸全家染疾,家人陸續去世,吳逵夫婦兩人也奄奄一息。
當年的烏程,老百姓對「疫鬼奪命」都感到很恐懼,談病色變。吳逵一家接連十三人去世,留下吳逵與他的太太病入膏肓,無力埋葬親人。鄰居看了於心不忍,冒死用草蓆裹著逝者埋到村外。此時,奄奄一息的吳逵夫婦只有聽天由命,等待大限到來。
也就是在這個時代,長於醫術的阿拉伯人不斷有人不遠萬里到中國做生意,他們將阿拉伯的傳統醫術也帶到了中國。古書中曾經記載,有神祕的胡醫會將藥物用籃子送到病患手中。
不過,吳逵夫婦此時是否有幸遇到「胡醫」就不得而知了,史書只是記載他們夫婦過了一段時間竟然奇跡般得以生還,此時的吳家也只有他們兩人活了下來。
經過一番戰爭與瘟疫,烏程滿目瘡痍,吳逵家更是家徒四壁。冬天很快到了,可是他們夫婦卻連禦寒的衣服和被子都沒有。東晉末年的社會環境,並未因孫恩的失敗而得到緩解,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困,社會貧富懸殊更加嚴重。此時的吳逵夫婦卻不顧生活艱難,一心想要安葬家人。
生養死葬,這是中國人傳統孝道的重要一環。然而,對於獨自存活的吳逵夫婦而言,不僅要辦好父母長輩的喪事,還要安頓好逝去的兄弟妻兒,前者是孝,後者是義。這對於赤貧的吳逵而言,代價之大,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極限。
為了生存,吳逵夫婦白天為人做長工,晚上就在山裡燒磚頭,長年都不下山。他們為什麼這麼安排呢?原來,給親人修墳需要磚頭,但是那時的江南磚頭價格很高,購買建造一座墳墓所需要的磚頭,讓一般家庭負擔起來都已十分吃力,一窮二白的吳逵要負擔建造七座墳墓,所需的資金可謂天文數字,他們於是想出了自己進山燒磚的「巧辦法」。
辦法雖然巧妙,但卻是最苦、最累、最磨人的方式。住過江南村鎮的人都知道,從村裡、鎮上搬到深山,不僅一時間生活很難適應,而且山中的野獸、山路的崎嶇難行,隨時都會奪命。
果然,有一天吳逵他們真的在路上遇到了老虎,可是奇跡再次出現:老虎不僅沒有把狹路相逢的孝子變成一餐美味,反而低頭敬禮,然後退下,似乎知道他們是一對孝義夫婦。老虎讓路的故事一時間傳為美談。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鄉親們被吳逵的孝行感動,紛紛前來資助,過了一年多,吳逵竟然做成了七座墳墓,讓十三位家人都得以入土為安。葬禮雖然簡樸,禮節上卻很周到。很多鄉親們覺得他們夫婦很不容易,表示不要他們還錢。可是吳逵不答應,他挨家挨戶為曾經資助過的鄉黨做工,償還債務。如此多年過去,終於一一還清了欠款。當時的太守張崇得知,特別向吳逵送上禮物,請他出來做官,但是吳逵都婉言回絕了。
吳逵夫婦可以說是難得的孝子、義人。能夠感動鄉民的人,已是不易;能夠感動猛獸的人,心地必然真誠、純淨純善。可見,他們能夠在奪命疫情下從死神手上撿回一條命,也並不是偶然的,還在於他們品德高尚,有一顆純潔的、利他的心。重孝道、輕名利、有義氣、肯吃苦,這樣的精神恐怕是疫情、災荒之中的生存之道。
與此同時,鄰里鄉黨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也是一個地區得以度過時艱的關鍵所在。吳逵所在的烏程,在東晉、南朝期間屢遭戰亂、瘟疫,卻能頑強度過各種困難,成為地區的經濟中心,也得益於這種鄰里互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