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38集

  今天我們大概應該就可以把「花木」這個部分結束,《幼學瓊林》的這個部分做全部的結束。

  我們上次講到的就是這個部分,「木槿」,「木槿朝開暮落,喻榮華之不長」。木槿花朝開,朝就是早晨的意思,早晨開;暮落,暮就是晚上的時間,晚上它就謝了。後來我們就把它比喻作「榮華之不長」,就是榮華不是很長。木槿花長得就是這樣子。我家裡邊有種了兩種,一個是黃色的,一個是粉色的,是多瓣的。真的是,我今天出來的時候一直記得,這個還掛在上面,已經謝掉了,記得把它摘過來給大家看一看,結果又忘了。倒是有記得,待會我們講到桂花的時候,早上的時間剛好看到桂花開了,桂花好像需要冷一下才會開,最近這幾天剛好有開,所以就把它摘了一些,待會再放在家華那邊,再請大家做傳閱,聞一下花香。這是木槿,不過它的花倒是很豔麗、很漂亮,「朝開暮落」,傍晚的時間大概就謝了,所以我們就把它比喻作榮華不是很長;因為它的花的顏色也很豔麗,所以代表富貴榮華。

  那我們再繼續往下一個是「芒刺在背,言人恐懼不安;薰蕕異氣,謂人賢否有別」。

  這邊「芒刺在背」,這個詞語我們現在是還滿常用的。芒刺這是禾本科芒屬,多年生草本。它的莖就是整個是叢生的,然後地下莖很堅硬,生鬚根。葉細長而尖刺,主要就是它那個葉子細長,而且快利如刃。有些植物是這樣,像那個菅芒,菅芒花那個菅芒,菅毛草。長在海邊的叫蘆葦草,就是海濱的叫蘆葦草,長在山上的叫菅毛,一個艸再一個官那個菅,那個也是很刺,不小心手去劃到,真的是會把手給弄傷。所以後來「芒刺在背」,在你的背後,隨時都有備受威脅的情形,所以「言人恐懼不安」。

  下一個是「薰蕕異氣」,「薰蕕」,薰是香草,蕕是臭草。這個詞彙在《楚辭》裡邊就常見到,屈原常常以香草代表君子,然後臭草代表小人。這邊「謂人賢否有別」,就是指「薰蕕異氣」,指到就是說人的賢跟否,賢否就是賢能與否,好跟不好。賢能跟不賢能有別,以薰蕕這個來講,這個在《楚辭》裡邊,屈原的詩作裡邊常出現到。

  然後再下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為人所棄」。

  第一句講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花、李花開的時候不講話,默默就開著,不講話,但是因為實在太漂亮,結果來往去觀賞的人很多,所以下自成蹊,開花或成熟,使人不期而至,所以樹下自然就踏成了蹊徑。我們常講到路是人走出來的,常常去走它,旁邊那個草就被踩了,然後一條小徑就出現了,一條小路就出現了。蹊徑,小路。

  「道旁苦李,為人所棄。」這邊是講到晉代王戎七歲的時候,跟同伴出去玩耍,看到路邊李樹的果實很多。然後那些小孩就搶著去摘,這時候王戎一點都不為所動,這個人很聰明,他馬上判別說,長在路邊的李子那麼多,必是什麼?苦李,一定是苦的,要不然早都被摘完了。真的是如此,如果是很好吃的話,大概在路邊早就被摘,早就不見了。所以「道旁苦李,為人所棄」,就是指這樣,結滿了那麼多在那裡,但是就是因為吃起來是苦的,所以大家就不想去摘它,因為摘回來沒有用,那麼苦,很難吃。

  下一句是「老夫娶少婦,曰枯楊生稊」,稊是木稚,「枯楊生稊」就是指樹木長出葉出來,稊。這個是在《易經》。我們看到註釋第一的這個地方,「老夫娶少婦,曰枯楊」,枯楊就是已經枯掉的楊樹,還生稊。稊是木稚也。《易經.大過卦》裡邊就寫道:「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吉。」就是指老夫還得妻,那當然是很好。枯楊生稊,所以是很不錯的。這是无,通我們現在常常寫到的那個有無的無,筆畫比較多的那個。

  下一句是「國家進多賢,曰拔茅連茹」。

  這個詞句也是在《易經》裡邊,《易經.泰卦》。我們先看註釋第二,「拔茅連茹」,茹就是根的意思。拔茅草連根拔起來,因為茅草的根整串的,就是在下邊整個是連接在一塊的。像我們看香茅就知道了,香茅一拔起來,下邊整個頭都連接的,所以拔起一根,旁邊大概就會跟著一起拔起。《易經.泰卦》裡邊就講道:「拔茅連茹,以其彙,征吉。」以其彙,彙就是彙集的意思。征吉,去出征也好,那就是一個吉卦,好的。拔茅連茹之象,征行之吉也。可能要出遠門、要做什麼,就是吉卦,是屬於好的、適宜的。

  《易經》裡邊也常常會用到這些,一個象徵譬喻的詞彙,來講這樣的事情。這個事,《易經》難解的地方就是說,它文字也非常的簡單,那是就你當時候你要卜的卦是問些什麼事情,然後對應這樣的一個卦去看。

  下一個是「蒲柳之姿,未秋而先槁;薑桂之性,愈老而益辛」。

  第一個「蒲柳之姿」,蒲柳這是一種植物。我們看一下註釋這個地方,蒲柳這種植物叫赤檉木,也叫水楊樹,它不到秋天的時候就枯萎了。所以後來用比喻到就是說身體衰弱。在《世說新語》裡邊,就用到這樣的一個植物的特性。「未秋而先槁」,還沒有到秋天,這個槁就是槁木死灰的意思,就是植物枯萎了,叫做槁。裡邊寫到就是說「顧悅與簡文同年」,就是顧悅跟簡文帝同年,同歲,「而髮蚤白」,那個蚤字就是我們現在早上的早,蚤白,就是同年,但是頭髮很快就白了。簡文就問他說:「卿何以先白?」他說,你不是跟我同年嗎?怎麼一下子頭髮都白了?「對曰」,他就回答他說,顧悅就回答簡文帝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蒲柳之姿,望秋而落,秋天還沒到就已經落了,就枯萎了;「松柏之質,經霜彌茂,受命之異也」,松柏,我們講到松柏長青,「松柏之質」,擁有松柏這樣的一個質的,「經霜彌茂」,經過霜雪更加的茂盛,「受命之異也」,言下之意就是說我跟你的命不同,受命之異也。那當然這邊蒲柳之姿就是指他自己,松柏之質指到就是簡文帝。

  這邊我們就會看到,就是說這些植物的一些特性,古人對這些事都很清楚。所以孔子跟他的孩子講要多讀《詩經》,才能夠知道鳥獸蟲名,對於這些自然之物,跟我們生活在一塊的多點關心。

  第二個是「薑桂之性,愈老而益辛」,薑桂就是生薑跟肉桂。肉桂在公園裡邊也常常有。像要浸泡一些什麼東西,加生薑還有肉桂下去都還滿不錯。像我如果有喝咖啡的話,上面不是有撒了肉桂粉?這個在冬天吃是還滿不錯的,因為它是屬辛,所以是比較暖性的植物。這兩種調味品,其味愈老愈辣,就是說這個薑跟肉桂,它的植株愈老的話,它的味道是愈辣的。

  我們再往下看,宋朝晏敦復為左司諫,兩月間,論駁三十四件事。這個就講到一個歷史的事情,宋朝晏敦後來又當左司諫的時候,兩個月之間就論駁了三十四件事情,舉朝憚之,全朝的人都很害怕他,因為這個是鐵面無私。而「秦檜使人致意曰」,秦檜就派人跟他致意,跟他說:「公能委屈,要路旦夕可致」。要路就是指顯耀的地位的意思。他說公能夠委屈,我想早晚,旦夕就是早晚的意思,我想你應該很快就可以升官了,要路旦夕可致。晏敦就跟他講:「薑桂之性,老而愈辣。吾豈為身計而誤國。」聽到這句話,看到這句話,是可以讓人肅然起敬的。他說薑桂之性,老而愈辣。所以你看把大自然的這些事物,把它提出來講一下,這個也是一個很委婉的譬喻。這邊他就是講到,我就是薑桂,薑桂之性,老而愈辣。吾豈為身計而誤國,意思就是說我哪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然後誤了國家,意思就是說我不是為了自己要升官才這麼做的,就是該對的就對的,錯了就錯了。

  後邊這裡這個就是水楊樹,這邊,長得是這樣子,然後它結的籽就像棉絮一樣,這是蒲柳。

  好,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王者之師,勢如破竹;七雄之國,地若瓜分」。

  這邊「王者之師」,王者之師就是很有霸氣的,王者之師。「勢如破竹」,就是指很快。我們知道竹子它的節理,一剖開就可以把它扳開了。所以這邊講到就是說,「王者之師,勢如破竹」,就是作戰,軍隊一出去就勢不可當,這樣的情形。

  「七雄之國,地若瓜分。」七雄就是戰國七雄,就是韓、趙、魏、齊、楚、秦、燕七雄。「地若瓜分」,地若瓜分就是指瓜分國土。瓜分就是說如切西瓜一般,就是把它分開,切開,然後又把它切成一片一片。

  《三傳折諸.公羊折諸卷六》這個地方就有寫到:「李梧岡曰:晉之六卿弁髦」,這邊的弁髦就是輕視的意思,「弁髦其君,瓜分其國,皆不臣之徒也」。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這樣子,晉的六卿,我們之前有講到,諸侯國下來就是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六卿弁髦,就輕視他的君王國君,就瓜分其國,所以三家分晉。皆不臣之徒,不臣之徒,臣就是臣子,加一個否定詞就是指夠不上講是臣子,一個忠臣不應該是如此,這樣的意思這句話。

  再下一個是:「苻堅觀陣,疑草木皆為敵兵;索靖知亡,嘆銅駝會在荊棘。」

  第一個這邊講到是苻堅望陣,懷疑草木皆為敵兵。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這個地方,「草木皆為敵兵」。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結果大敗而逃,在逃亡的時候聽到風聲鶴唳,風聲鶴唳,都以為追兵來了。所以後來我們就講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因為風一吹,那個草木都搖動,那搖動會有聲音,然後他就一直以為是敵兵追趕上來。所以後來我們就以這個詞語講到,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驚慌的時候那種疑神疑鬼,以為是風一吹草木搖動的那個聲音,然後就把自己嚇死了,以為是敵兵追過來了。

  再下來是「索靖知亡,嘆銅駝會在荊棘」。「索靖」,這是西晉末年時代人,西晉末年索靖為關內侯,這個人算是有見識的。他觀看了時勢這樣的情形,他知道晉國將亡,所以就指著洛陽這個宮門外邊,洛陽的宮門外面有兩個銅駝立在那邊,就是用銅做的駱駝,銅駝。然後他就感嘆,就是對著那兩隻駱駝講:「會看汝在棘中耳!」說會看你在荊棘裡邊。在荊棘裡邊代表是什麼意思?就是荒煙蔓草的意思。在荊棘裡邊,那就是指國家亡之後,山河破碎那種淒涼景象。現在還是宮殿,但是滅亡了之後,你可能就淪落敵軍,可能別人也不重視你了,可能就到處長了一堆荊棘這樣。所以後來我們就以銅駝荊棘,形容亡國後山河破碎的那種很淒涼的景象。

  荊棘這種植物是很多刺的灌木。所以我們不是有一個成語叫披荊斬棘嗎?這個都是比較多刺的。後來我們會講到披荊斬棘,荊棘是代表困難的一個環境。

  接下來是「王家手植三槐,竇氏人稱五桂」。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王家手植三槐」,「王家」就是王佑,宋代人。「手植」,親手種了三株槐樹。為什麼?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王家手植三槐」,這個是王佑,宋代人,他知道自己的子孫一定會顯貴,所以就在他們的院子裡邊,親自栽植代表三公的三棵槐樹,後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真當上宰相了。他也是很有遠識的、很有自信,知道自己的子孫一定會顯貴。

  接下來是「竇氏人稱五桂」。我們在《三字經》裡邊有講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義方就是指教導他做人處事的道理。能夠好好的教育他的小孩,教子有方。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竇氏人稱五桂」,竇氏就是竇禹鈞,五代後晉時代幽州人,幽州就是燕山府,在現在天津市薊縣這個地方,所以人家也叫他為燕山竇十郎,還有竇燕山。他有五個小孩,叫竇儼、竇儀、竇偁、竇侃、竇僖,都及第做官,很厲害,都考上進士,所以人稱五桂,也叫做「五子登科」。

  為什麼這個桂指到考上進士稱為桂?在《晉書.郤詵傳》,晉武帝曾經問郤詵說:「卿自以為何如?」他說你,卿,皇帝對臣子的一個稱呼,卿,你認為你自己怎麼樣?郤詵也很有自信,他說「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賢良對策,這是當時候皇帝會考臣子,要讓他們針對當時候的一些時事問題,然後提出對策,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他說就好像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所以後來,我們就以「丹桂」比喻作秀拔的人才,這個桂。丹桂是紅色的桂花。

  這就是桂花長的樣子,這個就是聚焦,我們家的是淡黃色的,顏色還挺黃的。這個是丹桂,是紅色的,是這樣的一個顏色,是紅的。所以後來我們就講到這個桂,以桂花代表,就是指秀拔的人才,秀拔的人才就是指很讚,秀拔的人才。所以這邊我們就講到,都考上及第,考上進士,稱為五桂,五子登科。跟我們現在講的五子登科不同。

  在《五代史》裡邊就記載到,當朝太師馮道是他的好朋友,就賦詩,就是寫了一首詩送他,他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史書裡邊記載到,竇禹鈞年紀很大,三十歲還沒有小孩,有一天他夢到他祖父告訴他,你前世做得非常不好,所以你這一世裡邊沒有小孩,然後也很短命,四十幾歲就過世了。他聽到他祖父告訴他這樣,然後告訴他說要趕快行善,他之後就趕快行善,馬上做,後來整個命運都改了,跟《了凡四訓》很像。這個在史書裡邊有記載,我們繼續往下看。

  所以這邊靈椿一株老就是指到這樣,因為他三十歲還沒有小孩,這在古代裡邊算是非常晚了。因為古代男孩子大概二十歲就結婚,所以到三十歲還無子,我們古代人對於這種傳宗接代這樣的思想是很重視的,所以這算是一件嚴重的事情。我們再往下看,所以這邊靈椿一株老指到就是說他老而得子,而且丹桂五枝芳,這五個小孩都非常的優秀。這個芳就是花香,很好的意思。

  在《五代史》裡邊,我們看一下這段原文,《五代史》記載說:「竇禹鈞為人素所長者,年三十無子,往延壽寺燒香,拾得遺金,持歸。明旦詣寺,見一人涕泣,公問所因。其人告曰:『父犯大罪,貸百金,將贖父罪,昨昏醉失去。』公以金還之。夜夢祖父曰:『汝有陰德,延壽三紀』」,三紀就是三十六年,所以他活到八十二歲的樣子,而且還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走,自己就更衣盥沐,就是洗一洗,把自己潔身,很安詳的就離開了。然後他說「賜五子,皆顯耀」。後來竇禹鈞他也擔任到諫議大夫。

  這邊講到,他曾經到延壽寺去燒香,結果就撿到人家遺失的黃金。持歸,明旦詣寺,拿回去,隔天他就再拿到寺裡邊去。看到一個人在那邊涕泣,竇禹鈞就問他為什麼。然後他就跟他講,因為父親犯大罪,貸百金,就是準備這些錢要去贖父親,結果昨天晚上昏醉,然後就丟掉了。竇禹鈞就聽他這麼一講,這個錢應該就是他的,然後就還給了他。這時候他就又夢到他祖父,跟他講這樣的一個事情。

  裡邊還有記載到就是講到,他對於僕人也很好,裡邊就有一個僕人偷了他的錢,想說一定會被發現,他就留了一張字條,綁在他的小女兒身上,就跟他講,我拿了你們兩百多錢,這個小女兒就當你們的奴婢。他覺得,這個也有他的難處,於是他就把那張紙燒掉了,然後也把那個孩子養大,教育大,也幫她找了一個好夫婿嫁了。處處行善,創建了四十多所的書院。村莊裡邊如果有人經濟有困難的,他就把多餘的錢財布施給人家。他所留的大概只有春秋祭典的時候,要拜的這些東西會留下來,其他多餘的就全部布施給這些村莊裡邊的人。後來自己的整個命運就改了。所以我們常常講到說「凡夫認命,智者造命」,凡夫認命,這一世認命了,就是因為前世沒做好,認命;但是智者造命,改變命運。

  後來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他一直就是把竇禹鈞的事蹟訓示他的子孫,告訴他的子孫,要廣修善事,要多做善事。所以後來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的後代,也是非常的昌盛發達。我們後邊也會講到范仲淹的小孩去收租稅,結果就把整車的糧給了爸爸(范仲淹)的朋友,我們待會後邊再講。

  在《宋史.竇儀傳》,就是竇禹鈞的小孩,他的傳裡邊有這樣的一個記載:「竇禹鈞,累官右諫議大夫,致仕」,就是當官。「子五:儀、儼、侃、偁、僖。相繼登進士第。馮道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這樣的句子。當時候就號為竇氏五龍,五條龍,竇氏五龍。「史官論曰」,就是我們《史記》裡邊太史公曰,史官論曰,評論說:「其門族宦業之盛,或以為陰德之報,亦義方之效也」。就講到,這個家族為什麼仕宦會這麼樣的昌盛,應該是跟他的什麼?陰德之報,就是積陰德,還有就是指他能夠教導自己的小孩做人處事的這些道理,告訴他們要重視這些,所以仕宦之人非常的多。

  在我們的歷史裡邊常常會講,就是有這樣的一個記載,這就很明顯,就是我們佛家常講到的所謂的因果。《太上感應篇》的這種講因果的事情,「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凡夫認命,智者造命。

  我們再往下看。這是槐樹,這是槐樹的花。這槐樹在古代代表三公。

  我們再往下看:「鉏麑觸槐,不忍賊民之主。」所以你看到槐樹在宮殿裡邊會有種植。「越王嘗蓼,必欲報吳之仇。」

  第一個,「鉏麑觸槐」,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這個地方,「鉏麑」,這是一個人名,鉏麑,這個觸就是去抵撞,去撞槐樹。為什麼會去撞槐樹?因為他「不忍賊民之主」,這個賊當動詞,就是殺害的意思,不忍殺害民之主,人民的,主是主人或靠山的意思。

  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左傳》有記載到,晉靈公無道,暴虐無道,做一些事情很荒謬,但是趙宣子常常會去勸諫他,於是他就派鉏麑去殺掉勸諫的趙宣子,去把趙宣子給殺了。「宣子盛服將朝」,就是指穿好衣服,然後要去上早朝,「尚早」,就是還早,然後就坐著假寐,就坐著瞇一下眼睛。

  結果這時候鉏麑看到他,本來應該是可以下手了,但是「嘆曰」,他就感嘆說:「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就是指這個人,你看他對於整個就是很恭敬,對於國家是很恭敬、很盡責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人是民之主,是老百姓的依靠,老百姓的主人、老百姓的依靠。賊民之主,不忠,我如果把民之主殺害掉了,這是什麼?不忠。「棄君之命,不信」,但是現在君王晉靈公要我把他給殺了,我棄君之命,就是指我沒有按照君王的命令去做,叫棄君之命,我這樣是不信。不忠又不信,他想到「有一於此,不如死也」,有一於此就是指兩者之間有一樣,就是不忠或者是不信,不如死也。這種人真的是也很佩服。每次讀到這種歷史故事的時候就想,會有這樣的,在現代真的是很難以去想像。結果他就觸庭槐而死,他就去撞庭槐,種在庭中,朝廷中的槐樹,就撞,然後就死了,就這樣。要叫他做個不忠跟不信的人,不如死也,就這樣。這種義氣很令人景仰,真的是。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是「越王嘗蓼,必欲報吳之仇」。這是越王勾踐的事情。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二個,「越王嘗蓼」。這個蓼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味辛辣苦,這種葉子辛辣苦,又辛又辣又苦。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被吳王夫差所打敗,結果就棲於會稽這個地方,然後身稱為臣,就自己辱身稱為是臣,妻稱為妾。後得歸國,最後回到國家去,冬則抱冰,在冬天的時候就抱著冰,夏天握著火,然後臥薪嘗蓼,臥著薪草,然後嘗著蓼草。使瞽蒙,瞽是眼睛沒看到,古代的樂官多為盲人,所以叫做瞽蒙。為什麼樂官多為盲人?因為這些眼睛沒看到,他的耳朵會很利,所以他在聽那些音的時候真的是很準。

  我的小姑姑眼睛沒看到很久,她真的耳朵是超利的,小小聲音她都聽得清楚。所以我姑丈都常常講,真的是太厲害了,連我們講這麼小聲她也聽得清楚。所以這真的是,就是你的眼睛沒看到,你被外界干擾的那種訊息就沒有了,那耳朵就會利了。我記得好久以前有看到一則報導,就是眼睛沒看到,用手可以分辨珠子的顏色,分辨得比眼睛看得到的人還要快。他手指可以辨色,眼睛沒看到,用手指,然後就辨識一個桶子裡邊的那些珠子,顏色把它分類出來,而且比眼睛可以看到的人還快。

  這邊講到就是說使瞽蒙日警之,就是叫瞽蒙每天警告他、警誡他,就告訴他的意思,說什麼?「勾踐,汝之忘會稽之恥也耶!」每天提醒他,提醒他說,勾踐,你忘記了會稽之恥了嗎?隨時提醒他。後竟滅吳。所以這也看到那種毅力決心,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就是這樣。後來我們就常常以越王嘗蓼,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一心就是一定要報吳之仇。

  我們再往下,下一個是「歐陽母畫荻以教子,誰不稱賢;廉將軍負荊請罪,善能悔過」。

  這邊講到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歐陽母畫荻以教子」,「歐陽母」就是歐陽脩的母親。歐陽脩的這個脩字,有人會把它寫成修養的,我們講說修養的修,但是他的書末署名,自己的簽名是簽這個脩字,所以我們還是要按照這個脩字來寫,歐陽脩。這邊講到是歐陽脩的母親教他讀書的一個情形,家裡邊很貧窮,就用蘆葦草,荻就是蘆葦草,在地上寫字。在《宋史.歐陽脩傳》裡邊有記載。所以這邊講到「歐陽母畫荻以教子,誰不稱賢」。後來歐陽脩我們知道,是宋朝裡邊一個很有名的大臣,然後他也很有肚量,一直能夠提攜後輩。歐陽脩提攜後輩,所以成為一個文壇的盟主。後來我們也常常以歐陽母畫荻這樣的一個事情,講到母親善於教子。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個是「廉將軍負荊請罪,善能悔過」,這邊是講到廉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去跟誰請罪?藺相如。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的這個地方,廉將軍負荊請罪,在朋友類裡邊也有講到。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裡邊記載到:「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肉袒負荊就是指打赤膊,然後負著荊,背著這個荊(荊是荊木製成的鞭子,古代是用來作刑杖用的。荊,我們剛剛講說披荊斬棘),隨著賓客到藺相如他們家去請罪。

  那為什麼?因為戰國時代趙國大將軍廉頗,常常認為自己與上卿藺相如,他覺得藺相如不如他,為什麼藺相如可以做到上卿的位置?他一直覺得心裡邊很不平,所以常常都會講他壞話。當時候藺相如他的那些賓客聽到了之後,也很為藺相如打不平,你為什麼這麼,類似我們現在常講,怎麼這麼孬種,怎麼都不回復?然後藺相如就跟他的賓客講:我是為社稷著想,因為如果我們兩個人吵起架來,其他的國家就會攻打我們。所以他是為社稷著想才每每退讓。

  後來這樣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之後,他知道之後深覺自己的無知,就覺得,你看人家是這麼樣為國家社稷著想的,然後我卻為了誰功名比較大,這樣的情形,在那邊斤斤計較,老是找他的麻煩。那人家也不跟我計較,原來人家是為了國家社稷著想,怕兩個不和,朝中無大將,別人就會趁虛而入。他知道了這樣實情之後,就袒衣露肉,背負著荊條,隨著賓客到藺相如他們家去謝罪。所以後世就常常用來形容,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或者是原諒的這樣的一個事情。

  所以這邊講到,「廉將軍負荊請罪,善能悔過」,這也算是馬上知道自己的不對,所以趕快去請罪。這也是很能夠拉下面子的人,我覺得這也是了不得。我們其實有過錯,還常常會找很多理由來掩飾。他這個也算是將軍的氣魄,知錯然後馬上就負荊請罪去,這我覺得也是不簡單。所以看到這些歷史故事,讓我們真的是可以學到很多古人的智慧。

  接下來是「彌子瑕以餘桃啖君,秦商鞅欲徙木立信」。

  第一個是「彌子瑕以餘桃啖君」,「啖」就是吃的意思。「餘桃」就是指他吃剩下的桃子給君王吃。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這個地方。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臣,是男的,男寵臣。後來常常我們講到餘桃,也講到就是指同性的那種,就是關係非常好。他曾經將吃過的甜桃給衛靈公吃。然後衛靈公就說他:「忠乎!忘其口而啖寡人。」指到就是說自己吃一吃,覺得說這個這麼好吃,我趕快給我的君王吃。結果等彌子瑕年長色衰失寵,得罪了。衛靈公就說:「是嘗啖我以餘桃,不敬莫甚於此矣!」完全不一樣的情形。當他年老的時候,衛靈公就說他,曾經給我桃吃,而且是用吃剩下的給我吃,不一樣的情形。

  我們來看一下這邊的原文,這個是《韓非子》裡邊,《韓非子.說難》。其實他透過這樣的一個事件告訴我們,說服別人的一個難處在哪裡,要注意一些什麼事情。「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就是以前有個叫彌子瑕的,為衛君,衛國君王所寵愛。「衛國之法」,衛國的法律裡邊記載到:「竊駕君車者罪刖」,就是說私自駕了君王的車子,這個罪很重,所判的那個罪是要刖,刖就是指把後腳跟把它切掉。「彌子瑕母病」,彌子瑕他的母親生病,「人間往夜告彌子」,有人就趁著晚上時間,就趕快去告訴彌子瑕,你媽媽生病了。結果「彌子矯駕君車以出」,他就私自謊稱,就編了個理由,然後就駕著君王的車子跑出去了,就駕君王的車子出去看他母親了。「君聞而賢之」,這個衛國君王聽到了之後賢之,這邊的賢當動詞用,就是說他很讚、很好。然後說什麼樣子?他說:「孝哉!」這個人真是孝順,「為母之故」,因為母親的原因,「亡其刖罪」,忘記,這個亡字就是忘的意思,忘記了怎麼樣?刖罪,就是指親自私自駕了君王的車子,這是怎麼樣?這個罪罰是刖罪的,刖,竟然忘記了這樣的情形。「異日」,隔天,「與君游於果圍」,就是在果園,游於果園,然後「食桃而甘」,採下來的那個桃子很甜,「不盡」,不盡就是沒吃完,「以其半啖君」,把剩下的一半啖君,這邊啖當動詞,就是給君王吃。「君曰」,衛君就說:「愛我哉!」他說真是愛我,「亡其口味以啖寡人」,他忘記了這個美味,還記得趕快留下一些,想到這個好吃,趕快給我。

  但是「及」,等到了,「彌子色衰愛弛」,彌子瑕色衰了,年老了、色衰了;愛弛,弛就是鬆懈的意思,愛弛就是指因為年老色衰了,就不被寵愛了,就「得罪於君」。「君曰」,把以前的找出來講,完全不一樣。他說:「是固嘗矯駕吾車」,以前矯駕我的車子出去,「又嘗啖我以餘桃」,桃子吃剩下的才拿給我吃。「故子瑕之行為必變初也,前現賢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他就講到,彌子瑕的行為根本也沒有改變,但是前面是因為受寵,所以衛君所講的全部都是很好的,全部都很好,但是後邊愛憎之變也,失寵了,所以後邊全部都有問題了。所以兩邊講,之前講的話,受寵的時候講的話,跟不受寵講的話完全是不一樣了。

  「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意思就是說你受君王所喜愛,你講的他都可以聽;你如果是受君王所憎恨,就是不喜歡,講的都會得罪。「固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固諫說談論之士,就是指那些遊說之士,或者是要勸諫人的這些人,不可不察愛憎之主,就是要知道他的君王怎麼樣?對他的感覺是怎麼樣,是愛還是憎?要分清楚,你才去說服他。就好像什麼?「夫龍之為蟲」,就是指龍,「柔可狎而騎也」,當牠很柔順的時候你可以親近牠,狎是親近玩弄的意思,然後可以騎在上邊;「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但是這個龍的下邊,我們看到他描寫這個龍,讓我們不禁也覺得,應該就有龍這個東西吧,現在我們沒見過。他說這個龍下邊喉下有逆鱗徑尺,逆鱗就是倒著長的鱗;有徑尺,直徑一尺長。「若有嬰之者」,這個嬰字通提手旁的那個攖,我們現在寫到提手旁,那就是指去觸碰牠的意思,如果有人去弄牠逆鱗的那個地方,「則必殺人」,牠就會咬你,會殺死你。他就以這樣的方式來比喻,「人主亦有逆鱗」,人主也有逆鱗,有你不能去觸碰他的那個痛處,就是那個他忌諱的地方。「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他說說者,遊說的人能夠無嬰,無嬰就是不要去觸碰,知道人主,不要去觸碰人主的那個逆鱗,就像龍的逆鱗不可觸,你不要去觸碰人主那個不可觸碰的地方的意思。則幾矣,幾就是近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你這樣算是一個善於去勸諫別人、遊說別人的人了,這樣的意思。這邊我們講到彌子瑕以餘桃啖君,就是講到這件事情。

  接下來是「秦商鞅欲徙木立信」。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變法,在新法公布以前,害怕人民不相信,然後他就立三丈之木在國都的南門,規定能夠把它搬到北門去的,就賞予十金,就賞他十金。大家聽到這種情形也會覺得很奇怪,天下哪有那麼好賺的事情?把南門三丈的木頭搬到北門去,那不是簡單得要命嗎?很簡單的事情。所以大家就覺得很奇怪,誰也不上前去,於是商鞅又下令說,「能徙者五十金」。如果能夠去徙,這個徙就是遷徙的意思、搬動的意思。這個徙就是前腳後腳,一個止,再下邊一個走那個樣子,就是前腳後腳,雙人旁就是一個道路,就是遷徙這樣的一個意思。他說能夠把它移動的賞五十金,加碼,五十金,之前十金沒有人,現在加碼五十金。結果就有一個人照著去做了,果真拿到了五十金的賞金。其實這就是要立信,所以「欲徙木立信」,告訴人家說,國家頒布的一個法令出來,就是照著做。

  後來商鞅就藉由這樣的一個事情,取信於民之後才公布新法,讓大家知道,現在來公布這些事情都是,你能夠做到怎麼樣的情形,就會給怎麼樣的獎賞;你如果違犯了這些條款,你會受到怎麼樣的一個懲罰,都會按照法來做的。這邊就是「秦商鞅欲徙木立信」,就是徙木立信這樣的一件事情。

  接下來是「王戎賣李鑽核,庸夫之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天子無戲言」。

  第一個是講到王戎,我們之前有看到王戎,「王戎賣李鑽核」,這個人真吝嗇,怎麼說?西晉司徒王戎家裡邊有好李子,李子很好吃,出賣的時候,唯恐別人把種子留著栽種,所以每次出賣之前,就要把李子的核給它鑽孔,就是把它鑽破掉的意思,鑽破掉別人就沒有辦法把那個種子留著種,就是那個種子沒辦法種的意思。所以這就叫「王戎賣李鑽核」,為什麼要鑽核?因為怕別人把他們家的好種子拿去種,之後他們家的李子可能就有競爭對手,這樣的情形。所以說「庸夫之鄙吝」,就是指這種庸夫,鄙吝,很吝嗇。

  接下來是「成王剪桐封弟,天子無戲言」。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剪桐封弟」這個成語。周成王曾經跟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他就削桐葉為珪,就把桐葉把它削成像珪的那個樣子,珪是我們古代裡邊的一個玉器。他就說:「吾以此封汝」,他說我把這個封給你。周公請擇日,周公就告訴成王說,來,請擇日把地封給你的弟弟叔虞。然後周成王就說:「吾特戲之耳!」我只是跟他開玩笑的而已。周公曰:「天子無戲言」,講出的話就要按照這樣的話去做,所以天子無戲言。於是周成王就封叔虞於堯之故墟,堯就是我們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那個堯的故墟,然後封他為叫唐侯。所以講出的話就要按照這樣的事去做。

  我們再往下看到「齊景公以二桃殺三士,楊再思謂蓮花似六郎」。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齊景公」以兩顆桃子殺了三個士。講到這個殺業很重,不過這些都很有腦袋。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看一下這個「二桃殺三士」,怎麼樣的兩顆桃子,能夠把三個很有力氣的勇士給殺了。在春秋時代,公孫接,還有田開疆跟古冶子,三個人以勇力侍奉齊景公,因恃寵而驕,後來恃寵而驕,受齊景公的重用,愈來愈驕傲。當時候宰相晏嬰,晏嬰這是很有謀略的人,很穩重,反應非常快,他就建議齊景公一定要除去這三個人,於是就設宴請齊景公賜二桃給三個人,然後論功食桃。他怎麼樣論功食桃?他就講,我現在這邊有兩顆桃子要給你們三個人,但是不知道該給誰,你們就論功,看誰功勞大誰就拿這兩顆桃。

  這時候公孫接跟田開疆,他就各自講述了自己的一個功勞,就把桃子給拿走了,就把它拿走了。後來,實際上古冶子的功勞其實是很大的,兩人覺得自嘆弗如,於是就把桃子讓出來,然後自殺了。就覺得我們功勞又沒有那麼大,然後還搶著拿桃子,就自殺了。結果古冶子認為自己獨活是不仁、不義、無勇,然後也自殺了。這就是後來我們常講「二桃殺三士」。

  現在人也必須要學習到,不要像公孫接、田開疆跟古冶子,因為這樣常常會受別人的影響,他們就是受別人的影響,然後覺得就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他們才會把桃子讓了出來,然後自殺,覺得自己被講成這樣,實在是很丟臉的一件事情。古冶子也很好玩,他認為自己獨活這也不對,不仁、不義、無勇,也自殺了。因為在這裡邊,大家又在那邊加油添醋了,都是勇士,勇士不能苟活,所以二桃殺三士就完成了。其實晏嬰他也了解這三個人的個性,才有辦法;如果他們這三個不甩這樣的事情,大概也無法二桃殺三士。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蓮花似六郎」。這邊講到的為什麼蓮花像六郎?在唐朝張宗昌,他小名叫做六郎,當時候他很受武則天的寵愛,張宗昌。楊再思擔任內史,他極力就巴結張宗昌。有人讚美張宗昌,就說他「六郎似蓮花」;他更狗腿,他說「非也」,不是,「是蓮花似六郎」。這兩個不一樣,六郎似蓮花,主角是蓮花;非也,不是,是蓮花似六郎,主角是六郎,是蓮花像他,不是六郎像蓮花。所以我們就看到,這個很狗腿。這是「楊再思謂蓮花似六郎」的情形。

  接下來是「倒啖蔗,漸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這邊的「倒啖蔗」這個「啖」,我們剛剛前面有看到了這個啖字,啖,吃。這邊講到,從甘蔗的尾部吃向根部就愈吃愈甜,甘蔗尾巴的地方是比較不甜的,吃到根部的地方會愈來愈甜。所以後來我們就以倒吃甘蔗,這個叫做倒啖甘蔗,我們現在大部分都講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就愈吃愈甜,就是愈來愈好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蒸哀梨,大失本真」。這個是怎麼講?「哀梨」是指哀家,南京這個地方有個姓哀的,哀家裡邊種的梨特別的美,入口即消,就是一吃入口即消;若蒸而食之,則失真味,就是說如果把它蒸了再吃,就會失去它的美味了。所以後來我們常常會講到,愚人不知味,叫蒸哀梨,蒸哀梨就是愚人不知味。哀梨是哀家,姓哀的所種的梨子。

  在《晉書》裡邊就記載到:「桓溫每見人不快,輒嗔曰」,看到那些人不開心的時候,他就很生氣就講:「君得哀家梨」,你得了哀家梨,「頗復蒸食否?」意思說你得了這個好處,還在那邊不開心的。君得哀家梨,頗復蒸食否?你還再把它蒸了吃嗎?這句話有那種不知好歹的意思在裡面。

  我們再看到下一句是「煮豆燃萁,比兄之殘弟;砍竹遮筍,棄舊而憐新」。

  第一句這個是有典故,我們看一下「煮豆燃萁」,就是煮豆子燃著萁,比喻作哥哥殘殺弟弟,兄弟自相殘殺。我們看一下《世說新語》裡邊講到的,曹丕跟曹植的一個典故。「煮豆燃萁,比兄之殘弟」,萁是大豆的莖,煮豆子用大豆的莖,同樣都是同根生。在《世說新語》裡邊就記載到,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因為妒嫉他的弟弟曹植的才能,所以一直要加害於他,有一次他就命令曹植七步之內要成詩,七步成詩,所以我們後來講七步成詩。

  曹植就作了《七步詩》,作了這樣的詩,他說:「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菽就是豆類的總稱,漉是過濾,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大豆的這個莖在釜下,釜就是鍋子的意思,在鍋子下邊燃。這個然字就是我們現在所寫,加上一個火字邊的燃,其實原來本字下面就有四點火了。萁在釜下然,萁就放在鍋子下邊燃燒。「豆在釜中泣」,這個比喻也實在是很妙的,豆子卻在釜中泣。因為豆子被下邊的萁燃燒滾燙,然後就在那邊叩叩,在那邊跳躍著,那個聲音聽起來真的是泣,所以真的也是作得實在是譬喻得很佳,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就透過煮豆燃豆萁這樣的一個情形,講到你何必呢?我們本是同根生,何必相煎太急?這樣的一個情形。

  第二個是「砍竹遮筍」,「砍竹」就是砍下竹子來遮這個筍,這叫「棄舊而憐新」。為什麼?因為竹子是筍長出來的,那是已經老了,筍長出來變成竹子了,老了,筍子要把它蓋起來才不會老掉,所以叫棄舊而憐新。砍竹遮筍,竹是老,筍是新的,所以這是棄舊而憐新。

  下一個是「元素致江南之柑,吳剛伐月中之桂」。

  「元素」是董元素,唐朝人,「致江南之柑」。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典故,他為什麼致江南之柑?董元素,唐朝人,會法術。一日夜間,唐宣宗曾經要他弄來江南的柑橘。於是董元素就放了一個盒子在御榻前面,皇帝的御榻前,一會兒,有微風吹入,一會兒微風一吹入,董元素開啟盒子,就把盒子開啟來,裡面已經裝滿了柑橘,皇帝嘗了,覺得味道還挺不錯的。真是厲害的法術。

  接下來是「吳剛伐月中之桂」。這邊是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裡邊記載這麼一段,「舊言月中有桂」,在月亮裡邊有桂樹,「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百五丈」,它的高一百五丈,零五丈,「下有一人常砍之」,下邊有一個人常常去砍它,但是「樹創隨合」,創就是創傷的意思,就是被他砍下去,但是馬上又怎麼樣?合起來了,就是砍不過的意思。「其人姓吳名剛」,那個人是誰?就是吳剛,姓吳名剛,「西河人」,是西河人。「學道有過」,就是學道有過錯,「常令伐樹」,天帝就罰他要去砍月中之桂,就是令他去砍,常常就是也砍不倒就對了。所以也因為這樣,後來我們吳剛伐月桂的這個很多傳說故事,非常的多。

  我們再往下看:「濟友法堯夫之助麥,敬君效野人之獻芹。」

  「濟友」就是幫助朋友,要法,法在這邊當動詞,效法的意思,要效法堯夫,就是我們剛剛講到的,范仲淹的次子堯夫,效法堯夫之助麥。我們看到註釋第一的「堯夫之助麥」。宋朝范仲淹的次子堯夫,他去東吳取租,他們那邊有租地,去取租。得麥五百斛,收回了五百斛的麥。舟次丹陽,船行停靠在丹陽這個地方,他去拜訪他爸爸的老朋友石曼卿。結果剛好碰到石曼卿家中有三件喪事還沒辦,就是家裡邊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於是他還沒有請示他爹,就先把整車的麥就給了石曼卿。

  回來之後,他就跟范仲淹提起了這件事情。他就先跟他講,回來之後就跟他父親報告說,他回程的時候有去拜訪石曼卿,但是他們家裡邊近來有事,然後經濟狀況又不好。他才講到那邊,范仲淹馬上就說:那你有沒有趕快把麥子給他們?他說:有。他就跟他講,父親大人,我就是要來跟您稟告這件事情,因為如果回來跟您稟告這件事情,再到丹陽那邊去把麥拿去給他,實在是往返舟車勞頓,耽誤了時間。結果沒想到范仲淹馬上就說,還沒講完他已經把麥子給他了,范仲淹就馬上講,有沒有把麥子給他?所以小孩就與他父親范仲淹不謀而合。

  從這邊我們看到就是家教,他知道父親絕對會這麼慷慨的,知道朋友有難,他一定會把整車的麥子給朋友的。所以他能夠馬上做這樣的決定,就是家教,平日父親給他的教養,所以他能夠做這樣的一個決定,他也知道父親絕對不會怪罪。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敬君效野人之獻芹」,「敬君」就是指對他很好,「效野人之獻芹」。那是怎麼樣的情形?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列子.楊朱》篇裡邊記載到,有人自覺水芹很好吃,美味,便在鄉裡的富豪面前稱道。結果富豪聽了之後,也去嘗嘗這個水芹,覺得很難吃又腹疼不已。大家就譏笑這個人,他自己也覺得很慚愧。其實真的也是一番好意,他吃起來就覺得很好吃,但是沒想到別人吃起來就不好吃,然後還害人家吃了腹疼不已,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後來我們就以這個比喻,自己欣賞的事物推薦給別人,卻無法獲得認同。也常常做為對所獻東西或意見的自謙之詞,意思就是說,不好意思,野人獻芹,就是給你這個東西不是很好。

  我們再看一下「冒雨剪韭,款友之情甚殷;踏雪尋梅,自娛之興最雅」。

  這邊講到兩個人的典故,第一個是「冒雨剪韭」。這是講到漢朝郭林宗自己種菜,有一天朋友范逵晚上來,剛好下雨,他就冒著雨去割韭菜,然後做湯餅來招待朋友。所以後來我們就留下了「冒雨剪韭」,就代表「款友之情甚殷」。在晚上的時間,冒著雨趕快去割韭菜,然後做湯餅來招待朋友,所以冒雨剪韭,這個韭字就是我們現在加上草字頭的,款友之情甚殷,殷切。

  第二個這是「踏雪尋梅」,我們現在常常講到「踏雪尋梅」,這是很雅興的一件事情。這是怎麼樣?這是唐朝孟浩然,曾經冒著雪騎著驢尋梅去。所以一幅那種很有趣的畫面出現,踏雪尋梅,騎著驢兒,那個驢,驢子。他就講:「吾詩思正在風雪中驢子背上。」他說我的詩,這種詩興正在風雪中,然後還有驢子的背上,很有趣。所以我們講到,踏雪尋梅,「自娛之興最雅」,真是如此。現在大陸已經下雪了,所以古人踏雪尋梅這種雅興。

  再下一個是「商王能修君德,祥桑自死;萊公有惠民生,枯竹復生」。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商王能修君德」,祥桑自然就死了。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我們看到註釋第一。商周第十代的君王太戊即位以後,有祥桑樹生長,結果七天就合抱不過來,長了七天合抱就抱不過來,這長得非常快。傳說裡邊,這種祥桑樹是對施政者的一個警告。在古代,我們之前有看到很多草,很特別的草,都有很特別這種植物的示警。太戊看到這樣的情形之後,於是就實行德政,三天之後祥桑樹自己就死掉了。所以你看從這邊,我們現在很像都沒看到這種情形。但是在古代,我們真的是常看到有這樣的記載。我們之前有讀到還有指佞草,有沒有?也很特別。所以這個祥桑樹示警,君王能夠馬上發覺自己所做的事可能要自我檢討,他就反求諸己,實行德政,結果三天之後祥桑樹就死掉了,自己就死了。

  再接下來這是「萊公有惠民生,枯竹復生」。「萊公」我們之前有講到,寇萊公,這是宋朝寇準,他封寇萊公,所以後來我們常常講萊公,就是指寇準。寇準就是宋朝澶淵之盟,很年輕,那時候才二十幾歲而已。我們來再往下看一下註釋這個地方,為什麼會「枯竹復生」?這是當時候寇準他被貶,被貶到雷州,貶為雷州的司戶參軍,逾年而卒,隔年之後就過世了。歸葬西京時候,經過了荊南公安縣這個地方,荊南公安這個地方,這是一個地名。縣人設祭哭於路,縣人,公安縣這邊的人就設祭哭於路。要返回西京,歸葬返回西京的時候,公安縣的這些人設祭,就很難過,因為他們覺得寇準做得滿好的。折竹插地掛紙錢,折下這個竹子插在地上,然後掛上紙錢,結果枯竹竟生出筍來了,插在地上的枯竹竟然生出筍來。所以後來我們就講到,「萊公有惠民生,枯竹復生」,指到就是說對民生有恩惠,有惠於民生,枯竹又復生,長出筍來。

  下一個是「蟠桃之開花結子,每三千年;大椿之為春為秋,亦八千歲」。

  這個是很特別的這種樹。我們先看到第一個蟠桃,「蟠桃之開花結子,每三千年」,就是開花結子,要三千年才能夠開一次花結一次子。這是西王母的蟠桃,每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故而人們借用桃子來祝壽。所以我們現在也是常常,就是做成麵粉壽桃。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傳聞漢武帝生日的時候,有一隻青鳥集於殿前,就飛到停在殿前,宮殿前。皇上(漢武帝)就問東方朔,東方朔知道很多事情,「此為何鳥?」就問他說,這是什麼鳥?東方朔就跟漢武帝講:「此名青鳥」,他說這是青鳥,「西王母所畜」,這是西王母所養的,「預來傳信王母將至矣」,他說牠傳信息說西王母將至,快到了。

  「少時」,稍微的意思,就是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至」,真的過來了,「以玉盤捧桃七枚」,結果就用玉盤上面放了七顆桃,「王母自啖二枚」,西王母就自己吃了二枚,「以五枚與帝」,就把剩下的五枚給了漢武帝。「帝欲留核種之」,漢武帝想要把他吃完的核子,把它留下來種。「王母曰」,西王母就跟他講:「此桃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子,非下土所植」,她說此桃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子,每三千年,非下土所植的。「以手指朔曰」,西王母就指著東方朔說:「此子不良」,這個人不良,「吾桃三熟,已被此子三竊矣」,被他偷了三次。很好玩,很有傳說意味。

  然後第二個是「大椿之為春為秋,亦八千歲」。這是傳說中上古有大椿樹,八千年才算一春,八千年才算一秋,所以後來人們就借以此,以這個椿比喻自己的父親長壽。所以我們不是有個詞語叫「椿萱並茂」嗎?這個椿字就是指這樣,就是指希望父親能夠長壽,像大椿木一樣能夠八千歲。

  好,然後我們再看一下「去稂莠正所以植嘉禾,沃枝葉則不如培根本」。

  「去稂莠」,「稂莠」就是害草的意思,就是把害苗的草拔掉。「所以植嘉禾」,「嘉禾」就是讓稻禾長得很好。這在《資治通鑑》裡邊講到:「唐太宗謂大臣曰:『夫養稂莠者害嘉禾,赦有罪者賊良民,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就是說稂莠害嘉禾,赦有罪的人會傷害到良民,所以朕即位以來不想常常赦免,這樣子恐小人恃之,這些小人、犯罪的人常常在那邊等皇帝的一個特赦,所以常常輕犯憲章,就是法律。

  下來這是「沃枝葉則不如培根本」,「沃」就是讓它長得很好、很肥沃,讓枝葉很肥沃,你不如怎麼樣?培根本,就是從根本來,這樣的意思。

  「故世路之蓁蕪當剔,而人心之茅塞須開。」這句話意思講到就是說,「世路之蓁蕪當剔」,「世路」,世間的這些、社會上的這些惡人,就好像這些雜草,蓁蕪雜草,應當要把他怎麼樣?剔除。而人心之茅塞須要開,人心被堵塞了,必須要趕快把它清開的意思。

  這個典故來自於《孟子.盡心》篇裡邊講到,當時候孟子對他的一個學生叫高子,高子是齊國人,曾學於孟子,向道未明,去而學他術,孟子就告訴他:「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說山徑裡邊的蹊徑這些路,介然用之,用就是常常去走的意思,介然有剛毅的意思,堅定不移的意思,就是說你要不斷的去走它,它自然就會成一條路,就跟我們前面講到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樣。然後「為間不用」,為間就是指過了一段時間你不去走它,「則茅塞之矣」,就是旁邊又長了一堆茅草,然後把這一條路給堵住了。那今茅塞子,現在茅塞子之心矣,意思就是說現在的茅塞住了你的心,意思就是說你的心被堵住了的意思,所以應該要趕快把它清除。這個是當時候,因為他的學生高子學未能夠專一,他向道未明,去而又學他術,所以孟子就告訴他這樣的一段話。「故世路之蓁蕪當剔,而人心之茅塞須開」。

  謝謝諸位前輩還有同學,我們《幼學瓊林》就到這邊結束。時間也到了,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