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34集

  再請諸位前輩來看一下這一段的部分:「鄙眾趨利,曰群蟻附膻;謙己愛兒,曰老牛舐犢」。

  我們先看一下這邊「群蟻附膻」,這個字念作膻(ㄕㄢ),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這個,比喻追逐名利,競相驅往。「膻」是羊臊味,羊臊氣,就是動物的味道,這個羊的身上味道,很濃的。這句話是指到就是說「鄙眾趨利」,這個鄙就是鄙夫,就是一些大眾,趨就是趨往何處,這邊趨利就是指追逐名利的意思,這樣的情形曰,把它叫做是「群蟻附膻」,就好像一群螞蟻爭相的去趨附在羊臊味。家裡邊吃飯應該有這個經驗,掉了一個屑屑,尤其是那種動物的,馬上一群螞蟻就圍集在旁邊了,這個就叫做群蟻附膻。後來我們就把這樣子的現象,就是指說一群人趨著往名利的地方去追逐。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唐朝盧坦他有這麼一首詩《與李渤書》寫到,給李渤的書信:「今之人」,就是現在的人,「奔尺寸之祿」,尺寸就是很短很小的長度單位,這邊的尺寸之祿,就是指很微薄,很微薄的俸祿,「趨絲毫之利」,奔趨這兩個在這邊的意思是一樣的,奔趨,把它拆開來使用,前面講的是奔尺寸之祿,下來是趨絲毫之利,就是追逐很小很小的利祿,「如群蟻之附腥膻」,就好像群蟻,一群螞蟻依附著,就是地板上有這個腥膻,然後一群螞蟻跟著就附上去了。我們這邊只有講到群蟻附膻,這裡還有一句話也是類似這樣子,就是一窩蜂的去追逐名利的這樣子的一個情形,「眾蛾」,眾蛾就是一群蛾,「之赴爝火」,爝就是火把的意思。大家應該很清楚飛蛾撲火,火把在前面,然後一群蛾就趨往火把那邊去。「取不為醜,貪不避死」,就是指去貪取這些東西,也不會覺得是一件非常醜態的事情,也不會覺得因為這個非常的危險避而不去,也沒有。這一句話主要就是講到,盧坦在跟李渤講現在人追逐名利的樣子。裡邊他做了兩樣的譬喻,第一個就是指到群蟻附膻,第二個講到的就是眾蛾赴爝火,這樣的現象來比喻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丁點的利祿,死命的去追求它那樣的情形。

  我們再看到第二句的地方,「謙己愛兒,曰老牛舐犢」。「謙己愛兒」,謙是謙虛,就是指自己,這個謙稱自己;愛兒就是疼愛自己的小孩。這個叫什麼?「老牛舐犢」,舐就是用舌頭去舔物,去舔東西叫做舐;犢是指小牛。這邊講到老牛舐犢就是老牛舔著小牛,舔著自己的小孩。

  再下來是「無中生有,曰畫蛇添足;進退兩難,曰羝羊觸藩」。這個字念作羝(ㄉㄧ),「羝羊觸藩」。

  「畫蛇添足」這個故事應該大家不陌生。「無中生有」,本來沒有的東西,然後你又把它加上去,那根本是沒有用的,叫做畫蛇添足。這個故事是來自於《戰國策.齊策二》,裡邊記載到,楚國有一個專門在管祭祀的官員,他把酒賜予給他的手下,結果人很多酒很少,那怎麼辦?他就說好,我們比賽畫蛇,看誰畫得比較快、比較像、比較好,就可以喝。結果有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了,看到其他人還沒有畫完,於是他想怎麼這麼慢,然後自己又把已畫好的蛇又添加了兩隻腳。結果這時候第二個人已經畫成了,等他在畫腳的時候,原來畫比他慢好的第二個已經畫好了。結果讓人啼笑皆非,他反而沒有酒喝了,就這樣子。所以後來我們就以畫蛇添足這個成語,比喻到就是說多此一舉,反而無益,弄巧成拙這樣的意思。畫蛇添足它的典故就是來自於這。《戰國策》其實滿有趣的,它裡邊常舉到有很多的小故事。我們中國很多的成語也不少來自於《戰國策》。

  那我們再往下看是「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馬,難分禍福」。

  我們先看一下「杯中蛇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把杯子裡面的影子當作是蛇。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後來我們講到就是自己猜疑,杯裡面根本沒有蛇。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典故,先看到註釋第一的地方。杯中蛇影,就是誤把映在酒杯裡邊的弓影,弓的影子當作是蛇。後來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這個典故的來由有二說:有一個是講到是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他以為就是主簿杜宣的事情;《世說新語》是記載比較詳細,講到的是樂廣的事情。記載到晉朝有一個人叫做樂廣,十分好客,非常的好客。有一天看到有個朋友好久沒有到他們家來,他覺得很奇怪,以前這個朋友常去他們家,他就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麼最近都沒有來?然後他就去拜會那個朋友。他大概一定有問他說:你最近怎麼不常到我們家來?那位朋友就跟他講:上次在你們家喝酒的時候杯中有蛇,喝完回家之後就生病了。樂廣就很疑惑,他很想說奇怪,這個怎麼可能會在酒杯裡邊有蛇?他覺得很納悶,回家他就去查原因。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怎麼樣?那天喝酒的時候掛在牆上的角弓,角弓就是弓箭,弓的影子就倒射在這個酒杯裡邊,然後那個樣子看起來就模糊模糊的,然後又加上光線滉漾滉蕩的那種情形,就好像一條蛇在裡面。後來他就跟那個朋友講,裡邊不是蛇,原來是這個弓的影子投射在裡邊,結果朋友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病很快就好了。所以我們就知道很多病真的是,很多是自己嚇自己的。所以聖賢人一直告訴我們,就是自己心一定要豁達開來,就是這樣子,一切由心造。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註釋「塞翁失馬」,這個典故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典故我們看一下,是來自《淮南子.人間訓》,我們看一下這段原文:「近塞上之人」,就是靠近邊塞地區有一個人。「有善術者」,有一個很善於術,有二解:有的講是看相的,看相就是去相命,就是相術的那個相,相信那個相字;這邊就是駕馭。

  我們來看一下,「馬無敵亡而入胡」,無敵那個敵字就是故,無故的意思。他們家裡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怎麼樣子?跑了,就是逃亡,這個亡就是指逃走了,跑到胡地去了。「人皆弔之」,鄰居就過來安慰他,這個弔是安慰的意思。「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他就回答他,講這個馬逃跑了何嘗不是福?「居數月」,過了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這匹馬還真厲害,然後就帶了一群胡地的駿馬回來了,跑出一隻然後帶回來好幾隻。我曾經有一次到北疆去,真的有看到有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很有當地的民俗風味、當地的那種生活,我就看到有類似情形,就講到家裡邊的那個馬不見了,結果過了幾個月之後帶了一批回來了,很有趣,類似這樣子。

  「人皆賀之」,無故跑不見了這個馬突然又帶了一群馬回來,鄰人又過來道賀他。這個老翁就說:「此何遽不能為禍乎?」他就說這有可能是會招致禍。「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他們家很有錢,又有這個良馬,他的這個小孩很喜歡去騎牠,結果就摔了,折其髀。髀就是膝蓋以上的大腿骨的地方,就是指大腿這個地方,就是摔斷了大腿。結果鄰人皆弔之,又一群人過來他這邊安慰他。「其父曰」,他的父親就說:「此何遽不為福乎?」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句型,一件事情然後他講了一句話,在我們覺得很像是禍的,但是他覺得這未嘗不是福;當覺得表面上好像是好事的,他就講有可能是禍,就是這樣子。第三個事情發生了,是他的小孩騎著馬摔斷了大腿,人皆來安慰他,他的父親就講何嘗不是福。「居一年」,過了一年。「胡人大入塞」,胡人大兵攻入要塞,就是邊塞地區。「丁壯者引弦而戰」,結果這些壯丁們就拿著弓弦去抵抗。「近塞之人」,就是住在這附近的這些人,「死者十九」,死者十九就是十分之九,就是指死傷十之八九叫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就是因為這個小孩折斷了腿,就沒有辦法騎馬再去出戰,因此父子相保,兩個人就相安無事,就這樣子。

  這一段主要是在闡述老子曾經講過,《老子》這本書裡邊:「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裡邊福之所倚,然後福兮禍之所伏。這在我們中國的《易經》,也常常有這樣子的觀念,我們中國處世的態度,否極泰來,然後福禍是相倚的,禍福時常互轉,不能以一時論定。當然後來學佛之後,我一次聽到行師父講,最後不管是順境逆境都是好事,這境界更高了。真的有時候回首,有時候是當下或許是一件真的是禍事,就是現前去衡量它,會覺得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真的很多事情是要拉長一點的時間,你會發現,妙!好像如果沒有前面的這事發生,後邊這些事好像也不會發生。所以當下的那一件事情的發生,當下是很難過,但是可能是一件好事,往後看是一件好事。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樣子。

  我們再往下看:「龍駒、鳳雛,晉閔鴻誇吳中陸士龍之異」;然後再下一句是「伏龍、鳳雛,司馬徽稱孔明、龐士元之奇。」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典故。這邊講到,字面上就是「龍駒、鳳雛」,這是晉朝閔鴻誇讚吳中這個地方陸士龍(陸士龍就是陸雲)他的才華,就是讚歎他的才華。然後「伏龍、鳳雛」,這是司馬徽稱讚孔明,稱讚孔明是伏龍,稱讚龐士元,龐士元就是龐統,稱讚他是鳳雛。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註釋第一,「龍駒鳳雛」,這邊講到龍駒鳳雛,就是指到龍子、鳳子,比喻比較年幼而聰慧的人。這個詞彙後來我們引用到,就是指年幼而聰慧的人。龍駒鳳雛,雛鳥。

  我們看一下,《晉書》裡邊記載到「陸雲傳」:「雲字士龍」,就是指陸雲他的字士龍,這邊講到陸士龍就是指陸雲。六歲能夠屬文,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寫文章。「性清正」,性情很清正,就是指到他的天性的那種質,性清正。「有才理」,很有才華,思路非常的清晰。「少與兄機」,就是陸機,他的哥哥陸機,「齊名」,兩個名聲齊名,意思就是說兄弟兩個在當代都算是很優秀。「雖文章不及機」,雖然他的文章沒有他的哥哥陸機那麼好,「而持論過之」,但是在持論方面,在論述一些事情,卻能夠比他哥哥還要好,「號曰二陸」,當時候就稱二陸,就是陸機跟陸雲。

  當時候,「幼時」,就是幼小的時候,「吳尚書廣陵閔鴻」,我們這邊講到的就是晉閔鴻,「見而奇之」,看到他就覺得這個孩子非常的奇特,與眾不同,就說:「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就是這樣,此兒若非,如果不是龍子,就是鳳子。後來我們就以龍駒鳳雛講到,就是比喻,有後來就引用到其他人,指到說這個小孩子很年幼,年紀不大,而且非常聰慧,我們就會用到這個成語,龍駒鳳雛。

  下邊這裡是比較白話的,跟《晉書》這一段是一樣的,晉朝陸雲,字士龍,與兄陸機齊名,時人稱他們為「二陸」。駒,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到就是小馬,雛就是幼鳥。所以龍駒、鳳雛就是指龍子、鳳子,小孩子,就是還小的時候。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這是「伏龍鳳雛」,這是司馬徽稱讚孔明跟龐士元之奇。我們先看註釋,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司馬徽稱諸葛亮為伏龍,稱龐統為鳳雛。後來我們把這個成語比喻到,有潛能而未被發掘者。為什麼伏龍跟鳳雛指到有潛能但是還沒有被發掘的?我們看一下這個記載我們就知道。

  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裡面就講到:「劉備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司馬徽是襄陽人,當時候劉備去拜訪司馬徽,司馬徽就跟他講:「此間有伏龍鳳雛」,他說這個地方有伏龍跟鳳雛。劉備就問他:誰呢?「為誰」,是誰?他就跟他講:「諸葛孔明、龐士元也」,他就跟他講就是諸葛亮跟龐士元龐統。當時候他們兩個都還沒有被劉備所用。所以後來這個成語伏龍鳳雛,就指到有潛能而未被發掘。

  我們下面再看一下龐統。諸葛亮我們大家應該可能比較熟悉一點,所以我就沒有把他的資料列出來,大略列了一下龐統。龐統是西元一七九到二一四年的人,字士元,東漢末年襄陽郡人(襄陽就是今天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這個地方,湖北省襄陽),劉備帳下重要的謀士跟將領。赤壁之戰,設計讓曹操使用連環計,致使曹操大敗。後來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與劉備一同入川,就一起進入到四川裡邊。於劉備跟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然後就把劉璋給滅了。

  這邊上中下是哪上中下?我們來看一下,這是跟他一起入蜀四川,提出來要解決劉璋的問題,龐統就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什麼?他說祕密的挑選精兵,晝夜不停的趕路,突擊成都;劉璋不懂軍事,平時又沒有準備,大軍突至,一舉可定,這就是上策。

  中策是楊懷跟高沛是劉璋手下的名將,各持強兵,據守在關口、山頭,聽聞他們曾經數次上書勸諫劉璋,要發遣將軍,就是指劉備,要回去荊州,發遣劉備回荊州去,要不然一直留在這太可怕了。將軍,他就講,這是指劉備,你派人到他們的住處問候,說荊州有緊急的事件、軍事要務,要趕快還軍救助,然後並假裝要收拾,準備假裝要離開。此二人既服從於你的英名,又為你的離去而高興,我推想他們必定乘輕騎來求見你,你就藉著這個機會,就把他們給捉拿下來,然後就奪取他們的士兵,向成都進攻,這個就是中策。這是龐統獻給劉備的中策。

  他又給他的一策,下策。他說第三策,最下策是:你退還白帝城,白帝城這應該大家熟悉,「朝辭白帝彩雲間」這個白帝城,現在已經淹沒在長江水裡邊了。他說你退還白帝城,然後跟荊州軍隊聯合,慢慢把他們消滅,這就是下策。

  後來龐統還進一步再跟劉備講:若是還沉吟不做行動,就是還在那邊想,想來想去的,將失去時機,不可再等了。告訴他要馬上做決斷,進到四川,這個要馬上做決斷了,要馬上把劉璋解決掉了,要不然還在那邊猶豫不決,那可能就坐失良機。劉備結果採取中策,他說上策太過急了,下策又太過慢了,所以他就採取中策而行。先斬了楊懷跟高沛,最後就攻入成都,就這樣。龐統就提出這樣的計謀,然後幫助劉備把成都拿下。

  這邊就講到,果真後來這兩位都在劉備的手下,當劉備的謀士將領,為劉備打天下。所以司馬徽眼光真的是很好、很厲害。

  其實我們在讀古書,尤其在讀史書的時候,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即便我們自己也沒有坐上那個位置,但是真的是會拍案叫絕,這些歷史人物他們真的是太厲害了。我們看到很多人,真的眼光非常的獨到、很厲害,識人真的很有智慧。包括我們之前有講到寫信給他的侄兒,你看他就告訴他的侄兒,他知道他的侄兒常常會去批評,他就告訴他,告誡他的侄兒不能做這樣的事情。聽到別人在批評別人的事的時候,你就要把它當作是在批評自己的父母親,那別人在批評你父母親,你絕對不會馬上也跟著批評下去。他就告誡他,你一定要作如是觀,這都是很大的智慧。之後他還跟他講,分析說,有兩個人,一個是怎麼樣特質,一個是怎麼樣特質,他希望他去學哪一個,不要去學另外那一個。你就會看到他們對於識人是非常清楚的,很清楚、很有智慧的。我覺得司馬徽也很厲害。

  我們再往下,下邊這個是挺可怕的一段,「呂后斷戚夫人手足,號曰人彘;胡人醃契丹王屍骸,謂之帝羓。」

  這邊講到就是呂后,呂后把戚夫人的手腳給砍掉,這個很殘忍。我們看一下註釋,《史記》裡邊記載到的,這個彘就是豬的意思,人豬。是怎麼樣的情形?《史記》裡邊記載到,就是說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掉惠帝,立她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結果沒有成功,最後還是惠帝接掌帝位。等到漢高祖死後,呂后挾恨,斷戚夫人的手足,還有去她的眼,薰灼她的耳朵,把她耳朵薰聾了;還有使飲瘖藥,瘖藥就是指喝下去會變啞巴的,這個叫瘖藥;居廁中,就把她丟到廁所裡邊,稱為「人彘」。真的是像宰豬一樣。後來就以人彘比喻遭受殘酷迫害的人。

  這段史書,《史記》跟《漢書》都有記載到這一段。看來是覺得挺殘忍的,所以後人有人也覺得好像不太可能,他說呂后當時候的勢力已經很龐大了,周圍的這些群臣也都是支持她的,她不必要對一個戚夫人,已經沒有什麼樣的靠山,特別還去對她下這樣的手段。實在也不清楚,或許她很生氣,漢高祖太疼愛戚夫人了。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句的這個地方,「胡人醃契丹王屍骸」,叫做「帝羓」,這個「羓」字就是乾肉、肉乾,其實就是木乃伊。這故事是這樣,當時候契丹王遼太宗耶律德光,他南侵途中病死了。這個時代是在唐朝後,唐後的五代十國的時間。在途中病死,史書記載到耶律德光生病了,然後中暑了,還說就不離女色。他的臣子告誡他要節制,他說你們不懂,中暑就需要這樣。太奇怪。

  結果就在後邊我們《五代史》那邊,我們看一下,他就在「次於欒城縣」,次就是指駐紮在欒城縣這個地方,要殺胡林的時候,結果就吐血而亡。吐血而亡,太后就傳來懿旨說,生要見人,死要見屍。那時候正當非常炎熱,屍體保存又不太容易,以前又沒有冰箱、冷凍櫃。怎麼辦?後來契丹人就把耶律德光,就剖開他的肚子,挖出內臟,用鹽,以鹽醃他,然後就運回去,鹽巴可以防腐,所以叫做「帝羓」。就是這樣,就有點類似木乃伊。這是「胡人醃契丹王屍骸,謂之帝羓」,講到就是耶律德光的事情。

  我們再往下看:「人之狠惡,同於檮杌」,這兩個字念檮杌(ㄊㄠˊㄨˋ);「人之凶暴,類如窮奇」。

  「檮杌」跟「窮奇」,這指到的就是兩種凶獸的名稱。我們先看一下檮杌,《神異經.西荒經》裡邊記載到,西方的凶獸的名稱,檮杌形狀像老虎。我們在《山海經》裡邊,也常常看到有這一些,就是很奇特的這種樣貌。人面虎足,人面,然後老虎,虎足,還有豬牙,就是牠的長相外貌。擾亂山中,就是在山中作怪。牠的樣貌形狀如老虎,人的面,豬的牙,那個牙齒像豬牙那樣子。「人之狠惡,同於檮杌」,這因為也是種惡獸,很凶猛的,所以他這邊講到「人之狠惡」,如果一個人很狠惡,就好像是什麼?檮杌這種凶獸。

  「人之凶暴」就像是,「類如」,這邊同於類如,意思就是做一個比喻,就像誰?「窮奇」,窮奇也是一種傳說中的惡獸。我們看一下,《山海經.西山經》裡邊記載到,說這種惡獸、這種野獸形狀像牛,聲音像獒狗,吃人。古代這種惡獸我們現在是沒看到,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我有一次看到資料說老虎,有七、八百公斤,有這麼大,七、八百公斤,難以想像,七、八百公斤,很可怕,所以那個被咬到,大概沒命了。這邊窮奇形狀像牛,聲音像獒狗,吃人。

  《山海經.海內北經》裡邊,記載窮奇的外貌像老虎,有一雙翅膀,還有一雙翅膀。所以我們也有說如虎添翼,這更了不得,老虎已經很可怕了,然後又加上翅膀可以在空中飛翔,這個所向披靡,更厲害了。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所以記載到這是很可怕的野獸。所以這邊「檮杌」、「窮奇」都指到說人很狠惡、很凶暴,這樣子的一個情形,就用這兩種野獸做為比喻。

  《左傳.文公十八年》裡邊記載到有「四凶」:帝鴻氏之不才子叫做「混沌」,少皞氏不才子叫「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叫做就是我們這邊的「檮杌」,以上稱為為三凶,再加上縉雲氏的不才子叫做「饕餮」,饕餮我們知道是很愛吃、很貪吃的,這四種合稱為四凶。從這古書的記載好像真有這些東西,但是我們現在是沒有見過。

  我們接下來看一下比較人文性質的:「王猛見桓溫,捫虱而談當世之務」;「甯戚」,那個字姓的時候念作甯(ㄋㄧㄥˋ),這個字另外就是通寧可的寧,讀作姓的時候我們讀第四聲,甯ㄋㄧㄥˋ戚,「甯戚遇齊桓,扣角而取卿相之榮」。

  這邊講到就是王猛跟甯戚的一個故事。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王猛見桓溫,捫虱而談當世之務」,這個捫虱,捫就是指抓虱子、摸虱子,一邊摸虱子,然後一邊跟桓溫談國家大事,這樣的意思。

  好,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註解:王猛是十六國時代前秦的大臣,後為苻堅的丞相。桓溫是東晉大將軍,明帝的女婿。《晉書.王猛傳》講到:「猛隱於華陰山」,隱居在華陰山,「懷佐世之志」,就是指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出來為世道所用,「希龍顏之主」,希望受到龍顏(皇帝)的青睞,希望有一天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斂翼待時」,斂就是收的意思,先收著翅膀,這個翼就是翅膀,雙翼,然後等待時機來臨,那當然時機一來臨就要展翅高飛。所以古代有時候這些成語都很妙,斂翼待時,很簡短的四個字,把一個人在等待時機,然後為世所用的那種情形,有蓄勢待發的那種感覺。所以你看「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就是等待時機來,風雲就是時機,乘風而起。

  碰到時機來,「桓溫入關,猛被褐」,被褐就是披著粗布衣,「而詣之」,去拜訪他,「一面談當世之事」,然後捫虱而談,「旁若無人」。所以你會看到很有自信,逮到了機會,然後那一副很有自信的樣子,很從容不迫。所以後來我們就會常常講到捫虱而談,就一面拈著身上的虱子,古代不常洗澡大概,虱子很多,捫著虱子然後一面談著,形容人態度從容不迫。後來我們就以捫虱而談,講到這個人處世態度從容不迫。

  第二個,「甯戚遇齊桓,扣角而取卿相之榮」。甯戚就等待齊桓公,然後扣著角,最後取得卿相之榮,當上了丞相。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呂氏春秋》裡邊記載到,春秋時代衛國人甯戚,因為無法向齊桓公求取祿位,於是他就做商旅,商旅就是指經商到處賣東西,商旅。然後就駕車到齊國去,傍晚的時候就在城外休息,遇到齊桓公剛好在郊外迎賓客。這時候甯戚就逮到機會了,他就在車下餵牛的時候,然後就故意,他就知道那個是齊桓公,就故意悲戚的望著齊桓公,然後擊牛角唱歌,擊著牛角,敲著,然後在那邊唱歌。

  齊桓公聽了之後,撫著僕從的手,在旁邊服侍他的這個,撫著他的手,然後說這個人唱的裡邊所談到的這些內容,看來這個人應該是一個奇人,所以驚嘆他是位奇人,於是就命人載回而重用他為相。後以「甯戚扣角」,比喻自我推薦而獲任用這樣的情形。其實這個是自己故意安排的,自己故意安排,然後就在那邊等,等到齊桓公,逮到了就趕快,他就一邊唱,唱的人覺得沒有人用他,然後又講到他的一個理想,齊桓公一聽這個人滿奇特的,於是就被看見了,才有被用的可能。

  我們再看一下越王式怒蛙:「越王式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喘,恐陰陽之失時。」

  這裡講到的是「越王式怒蛙」,這個「式」當動詞,就是敬禮的意思,跟怒蛙敬禮。為什麼他跟怒蛙敬禮?他覺得「以昆蟲之敢死」。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這個典故在《韓非子.內儲說上》,這裡邊寫到:「越王勾踐見怒蛙而式之」,越王勾踐看到了怒蛙,很生氣的青蛙,氣得鼓鼓的這樣子,然後竟然而式之,對牠禮敬、致敬。「御者曰」,幫他駕車的那個人說:「何為式」,君王你為什麼跟一隻怒蛙敬禮是做什麼?越王勾踐就跟他說:「蛙有氣如此,可無為式乎」,他說青蛙你看這麼樣的氣勢如虹,能不對牠禮敬嗎?

  「士人聞之曰」,這句話一傳開,這些很多士人聽到這樣的一件事情,聞之,聽到越王勾踐對怒蛙禮敬,認為氣如此,所以對牠非常的恭敬,跟牠致敬。他就想,這些士人聞到這樣的一件事情就說:「蛙有氣,王猶式之」,青蛙有氣,越王勾踐尚且如此對牠這樣的恭敬,「況士人之有勇者乎?」何況是士人,如果是很勇猛的話,那一定會受到越王勾踐所致敬、所尊重。這邊就是記載到,越王他在討伐吳國的時候的一段經過,出門看到這鼓起發怒的青蛙,為鼓勵士卒不要怕死,他就手扶著車前的橫木,然後向發怒的青蛙致敬。這個式字,軾有寫成車字旁的,就是車前的橫木,那握著車前的橫木向這隻怒蛙致敬,鼓勵士卒。

  第二個,「丙吉問牛喘,恐陰陽之失時也」。在《漢書》有記載到《丙吉傳》,故事是這樣子,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原文:「吉又嘗出」,就是指丙吉有一次出巡,出巡的時候,「逢清道群鬥者」,結果遇到路上的人有打鬥的,打群架的,「死傷橫道」,死的、受傷的橫道,就橫在道旁,「吉過之不問」,丙吉就經過,然後也不問到底是怎麼樣子。「掾史」,旁邊的官員就覺得很奇怪,宰相看到一群人打架,死傷的躺在道旁,怎麼不聞不問?覺得很奇怪。

  再往前走,「吉前行」,丙吉再往前走,就是車隊再往前,「逢人逐牛」,碰到有人逐牛,就是追趕著牛,「牛喘吐舌」,這個牛喘得很嚴重,這個舌頭吐出來,就散熱。「吉止駐」,這時候丙吉卻止駐,就叫他們車駕停止,「使騎吏問」,就是讓騎馬過去問一下到底為什麼,問說「逐牛行」,就是帶著這個牛群,這個逐牛應該指到就是說有人趕牛,「行幾里矣」,過了幾里了?走多遠的路了?「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他就覺得很奇怪,前面應該要問,現在看到這個牛在那邊喘息的你卻又去問,前面的死傷那麼多不問,後邊這個牛喘息你又去問?這個牛喘息幹嘛去問?結果有人就譏諷丙吉,說怎麼會是這樣子?

  人的智慧就在這,丙吉就說:「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第一件,百姓相鬥殺,長安令還有京兆尹,就是管長安跟京兆,京兆尹就是京都的這些縣官,這是他們的職責,應該由他們去追問為什麼這邊會打鬥,要由他們去追捕的。「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就是這樣,「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接下來,「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這段講到就是說才方春少陽用事,就是指春天剛開始,陽光應該沒有那麼大,不可能是這麼大熱天,那為什麼牛走喘成這樣子的情形,如果是走了很遠,那可能是從很遙遠的地方過來,可能那個地方熱;那如果走很短的話,是不是就是在前面的季節上是有所變化的,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他就講到,可能是因為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時氣失節就是指四季不調,沒有風調雨順。

  後邊這句請大家注意一下,「三公典調合陰陽,職所當憂」,三公要管的事情是調合陰陽,這個在我們的周朝,《禮記》裡邊就有記載到,三公所要管的事情就是要跟皇帝一起,君王要一起去注意到陰陽這樣的事情,要能夠諧和。所以還必須要把一年要做的一些事情,什麼時間要播種,什麼時間是什麼樣子,這個都要弄好然後公布。所以他們是注重在,就是說三公典調合陰陽,必須是注意到這種時節的這樣的問題,這是職所當憂,這是他的職責所在。前面這個路上打鬥的事情,那個是京兆尹的,那個是他的職責,他要去做的事情。後來他旁邊的這些小官,聽了之後「乃服,以吉知大體」。所以你就知道一個官員,什麼東西是他所該問,什麼東西是他不該問的,這個真的也是一種智慧,有的可能大小都問,然後把自己忙死了。

  所以這邊他就很清楚,一看到牛,我們大概一般就會,牛有人趕著牠,當然這走著走著就喘了。你看他會注意到現在是方春少陽時節,不應該牛喘成這樣的德行,那如果是這個距離上的,他從距離上來講、來判別,那是不是在比較遠的地方過來,那個地方已經開始很熱了,還是怎麼樣子?所以他必須要把這樣的事情來問清楚,這個才是他應當要管的事情。所以這邊「丙吉問牛喘,恐陰陽之失時」,就是指這樣子,陰陽不諧調那就是風不調雨不順。

  古代的宰相,如果月亮出現月全食或月偏食,都要下台的。他覺得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所以才會造成天象這樣的情形。陰陽不諧調,宰相也會下台,他覺得自己因為沒有德行,沒有把老百姓給治理好,所以自己就要下台。所以他們是很注重這個的。

  我們再往下看:「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難勝;走韓盧而搏蹇兔,喻言敵之易摧。」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第一個,「以十人而制千虎」,以十個人要去制伏一千隻的老虎,看來是有點難,「比言事之難勝」。我看到一條狗都很可怕。所以這邊講到以十人而制千虎,指到就是說這個事情很難取勝。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文字,這是宋代常安民寫信給中書侍郎呂公著,裡邊就寫到說「猛虎負隅」,隅,是指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叫隅。隅是一角,一個角落,就是比較角落處,所以是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叫隅。負就是依靠的意思。猛虎還依靠著這個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莫之敢攖」,誰敢去?誰敢去鬥牠?不敢。「而卒為人所勝者,人眾虎寡也」,這個卒就是最後,最後被人所致勝是因為人多虎寡,老虎少,虎寡。「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十個人來要抓住制伏一隻老虎,「則人勝」,人就會獲勝;如果「以一人制十虎」,以一個人要制伏十隻老虎,「則虎勝」。「奈何以十人而制千虎乎?」那更何況十個人要去制伏一千隻老虎,那一定是很難的。所以後來以十人制千虎,十人制千虎就是指事情很難勝。

  下面這邊「走韓盧而搏蹇兔」,喻敵人很容易打敗的意思,很容易打敗敵人,走韓盧而搏蹇兔。如果有這一本的,在第七行有「家狸、烏圓,乃貓之譽;韓盧、楚獷,皆犬之名」。韓盧、楚獷這是名狗。所以這個韓盧專有名詞,像周穆王的八駿馬各有牠的名稱。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到說,戰勝敵人是輕而易舉的。韓盧是戰國時代韓國的名犬,色黑,所以叫盧。盧是黑色的意思。在《書經.文侯之命》裡邊有「盧弓一,盧矢百」。漢朝孔安國傳,註解裡邊就講到,盧是什麼?「黑也」。「蹇兔」就是跛足的兔子。我記得上次跟大家分享說不用跛足,跳得很好的兔子也難逃狗的追殺,被牠追了,腎上腺就飆高,然後心臟過快就死掉了,就這樣,所以根本不用跛足也敵不過狗。

  我們再看一下下邊這裡,《戰國策.秦策三》裡邊講到范雎說服秦昭王:「以秦卒之勇」,以秦朝的這些士卒這麼勇猛,「車騎之多」,車馬這麼多,「以當諸侯」,抵擋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好像就是奔馳的韓盧,這名狗,而去追逐那個跛腳的兔子,「霸王之業可致」,說太簡單了。秦朝北方民族當時候的一個武器就是馬,所以能夠馬養得好的,我們有看到那個司馬,司馬他就是掌管軍隊,古代的軍隊就是馬匹,所以司馬善養馬,這個國勢就會強。當時候北方秦國他們就算是善養馬匹的民族。

  我們再往下看:「兄弟如鶺鴒之相親,夫婦如鸞鳳之配偶。」

  這邊講到兄弟就好像是「鶺鴒」。鶺鴒這種鳥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鶺鴒是鳥綱雀形目鳴禽類,體長約五到六寸,頭黑,前額白,背黑腹白,翼尾均長。因其鳴則天降雪,且性喜食雪,喜歡吃雪,所以也稱為「雪姑」。築巢在水濱石隙間,以昆蟲為食,也稱為「歎脊令」,這個字念ㄐㄧˇㄌㄧㄥˋ,脊令這個詞在《詩經》裡邊就有,還有「連錢」。《詩經.小雅.常棣》,常棣這邊寫到就是指兄弟,「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這種鳥是說,牠飛的時候會互相共鳴、共擺尾,如果當牠失去了居處,然後棲止在高原的時候,牠就會鳴叫來尋找牠的同類。所以後來我們就常常把脊令,牠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特性,所以就把牠比喻作兄弟之間相親,會互相尋求同類,然後互相協助幫忙,互相共鳴,這樣子的一個情形。在《詩經.小雅》就有寫到這樣的情形。所以後來我們就指到,兄弟相親,患難相顧,鶺鴒。

  這邊寫這樣子都很難,這一張圖片應該就容易看了,這鶺鴒鳥牠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情形。動物有動物各自的一個習性。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夫婦如鸞鳳之配偶」。鸞鳳和鳴,我們常常講到鸞鳳和鳴,鸞鳥和鳳凰,比喻作夫婦。我們來看一下史書裡邊有記載到的,傳說中一種神鳥,赤神之精,鳳凰之佐,雞身赤毛,色備五采,鳴中五音,出女牀山,就是在這個地方。《山海經》裡面記載到,《西山經》說:「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說文解字.鳥部》裡邊講到:「鸞,赤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洽聞記》裡邊記載到,蔡衡講:「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所以長得不知道什麼樣子,也搞不太清楚。不過我們倒是常常會在結婚的時候,那個臉盆不是繪有鸞鳳,有沒有?臉盆裡邊,紅色臉盆,然後就畫一對鸞鳳。

  又鸞鈴,又指到的是什麼?鈴,鸞鈴,鈴聲。《詩.小雅》裡邊講「和鸞雝雝」,雝雝就是和諧的意思。《毛傳》裡邊就註載「在軾曰和」,在軾,軾就是車旁去掉,就是指橫木,站在車子的前面那個橫木,然後抓著可以往前看。所以蘇軾的軾它的意思,所以他字子瞻就是這樣子,握著那個車的橫木可以往前看。「在鑣曰鸞」,鑣就是馬口中所含的那個鐵環,他說在鑣的叫做鸞。

  《左傳.桓公二年》講到:「鍚鸞和鈴,昭其聲也」,這個很像是一種聲音。所以這個鸞鳳和鳴,前面講的是鳥類,然後這邊像是掛在上邊的,車駕上面的這一些飾物。杜預他的註解講到:「鍚在馬額,鸞在鑣,和在衡,鈴在旂,動皆有聲」,就是掛著,然後在動的時候皆有聲。另外一個《埤雅》裡邊講到:「鸞鳥,雌曰和,雄曰鸞。禮云:在輿則聞鸞和之聲,蓋取諸此。古時鸞輿順動,此鳥飛集車上,雄鳴於前,雌應於後。」所以你又看到有講到一說,是車駕的時候鳥會集在車上邊,雄鳥在前面叫,然後雌鳥就在後邊應和著,這個有鸞鳳和鳴的意味,就是鸞鳳和鳴。

  我們再看一下鳳的這個部分,《說文》裡邊講到是神鳥。不管怎麼樣,這兩樣東西都是我們所謂的神鳥,跟麒麟都很像。都是在什麼時間會出現?就是君王,這個君王是有德行的,天下是太平的,牠才會出現。如果這個地方是暴虐的,牠就不會出現,因為牠會感傷牠的同類被追殺,所以牠就不會出現。這些神獸大概都是屬於這樣的性質,我們看到中國古書裡邊,有記載到的大概就是這樣子。

  所記載的鳳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我們大略念一下好了。《說文》:「神鳥也」。《爾雅.釋鳥》裡邊講「鶠鳳,其雌凰」。《郭註》裡邊:「瑞應鳥,高六尺許」,瑞應之鳥。《山海經》裡邊講到:「丹穴山,鳥狀如鶴,五采而文,名曰鳳。」《孔演圖》裡邊講:「鳳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飮,身備五色,鳴中五音,有道則見,飛則群鳥從之。」就講到這種鳥不隨便亂吃,非梧桐不棲,不是梧桐樹是不會停的,非竹實不會去吃它,不是醴泉、甘泉牠也不會去喝;身備五色,跟那個鸞也一樣,都是五彩的,顏色都是很漂亮的,顏色都很美;有道才會見,有道則見,無道就不見,就是這樣。這些都是屬於神獸、神鳥、神禽、仁獸的。

  後邊這是《廣雅》所講:「鳳凰,雞頭燕頷,蛇頸鴻身,魚尾骿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義,腹文信,膺文仁。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昬鳴曰固常,晨鳴曰發明」,就是叫的時間不一樣,「晝鳴曰保長」,白天,「舉鳴曰上翔」,舉鳴上翔,集鳴叫做歸昌。這邊我們看到古代裡邊對鳳凰牠的叫聲的解說也很多,大家做參考一下。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有勢莫能為,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常常講鞭長莫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鞭長莫及。「制小不用大,曰割雞之小,焉用牛刀。」

  講到「有勢莫能為」,有勢但是沒辦法做,沒有辦法就施展不開來,就是怎麼樣子?叫做「鞭之長,不及馬腹」,意思就是說馬鞭雖然很長,卻打不到馬肚子上。比喻說馬鞭雖然有力,但是力量打不到馬腹,就是達不到的意思。有勢莫能為,鞭有勢但是莫能為,打不到馬腹。這句話是從《左傳.宣公十五年》裡邊記載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就是雖鞭很長,但是不及馬腹,打不到馬腹,沒有弄那麼長。

  再看到第二個是「制小不用大」,就是制伏小的不用到大的,這叫做割雞焉用牛刀。這個典故是來自於孔子跟他的學生的一段玩笑話。我們來看一下《論語.陽貨》篇裡邊記載的:子游出任武城的行政長官,他用禮樂來教化百姓。孔子有一天就到武城去,就聽到一片弦歌之聲,就一片弦歌之聲,禮樂教化,於是他就跟他開玩笑說,殺雞焉用牛刀?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小事情不必用到這麼大力氣,這個小小的武城也需要你這樣子的麻煩,這樣的意思。

  這時候子游有這麼樣的一說,我們來看一下原文這裡:「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孔子,之,是當動詞前往,前往武城,結果聽到弦歌之聲。然後夫子就莞爾而笑,孔老夫子就莞爾而笑,莞爾就是輕輕一笑,「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就回答他說:「昔者」,他就回答,聽到老師跟他這麼一講,他就說,以前,「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他說偃,偃就是指他自己子游,他說以前我聽過老師曾經這麼說,君子如果學道的話就能夠愛人,小人如果學道的話我們就容易教導他,易使也。言下之意就是說,讓這些武城的老百姓學學禮樂,這樣子就能夠易使,這樣的意思。孔子聽到之後就趕快說:「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他說二三子,就跟他那些學生說,偃所說的話是對的,我前面所講的那個是開玩笑的。

  所以後來這邊割雞焉用牛刀,我們現在就割雞焉用牛刀,就是說做小事不用這麼樣的勞師動眾,「制小不用大」,不必花那麼大的力氣,殺雞不用到牛刀,用小把一點的就可以了。古代常常這種譬喻也是很妙,常常會把生活上的一些東西來做比喻,讓我們在讀一些文章的時候妙趣橫生,然後也比較容易去理解到他要講的意思,把抽象化為具體。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鳥食母者曰梟,獸食父者曰獍。」

  這邊講到這個鳥食母親的,會吃母親的這種是什麼?梟。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梟,俗名叫貓頭鷹,一種凶猛的鳥,舊傳梟寄巢生子,大則食其母,長大了之後就會把牠母親給吃了,後來就比喻為惡人,鳥食母者為梟。今年暑假倒是第一次看到真實的貓頭鷹,長相是還滿特別的,跟一般的鳥類不太一樣。

  我們再看一下「獸食父者曰獍」,在禽獸裡邊,禽鳥,禽會食母者是梟,那獸食父者是獍。獍是惡獸的名稱,也叫做「破鏡」,傳說中是一種像虎豹的獸,這種野獸生下來就吃父親。所以後來我們就用這種動物,比喻作不孝和忘恩負義,就是指到不孝之人或忘恩負義之人,生下來結果就把父親給吃了。當然也有孝鳥,我們很清楚那個烏鴉,慈烏反哺,慈烏。白居易有「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慈烏那個鳥長大之後牠就會反餵牠的母親。

  我們再看到下一則:「苛政猛於虎,壯士氣如虹。」

  「苛政猛於虎」,我們來看一下,這是跟《禮記.檀弓下》記載到,孔子經過泰山的旁邊,有看到一個婦人在哭泣,於是他就讓子路去問,問她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這婦人就回答他說,她的公公、丈夫還有兒子,先後都被老虎給害死了。孔子就問她,為什麼還不離開這個地方?既然這邊有惡虎在這裡,那怎麼不離開?結果這婦人就說:「無苛政。」所以這段話最重要的這三個字就是無苛政,沒有苛政。這個地方雖然有猛虎,但是沒有苛政。言下之意,「苛政猛於虎」。一個地方如果苛政,那很可怕,刮老百姓的皮。

  我們古代,尤其像大清帝國那麼大的一個統治地區,皇帝的命令下去就像,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好了,澎湖地區當時候在清朝也是歸清朝管,所以官員也是要到那邊做官,那真的是簡直天高皇帝遠,你在這個地方做什麼樣的事情,天皇老子在北京哪管得到?後來我看到很多的古體詩會講到那個胥吏,其實不是皇帝的錯。所以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乾隆皇帝到處去巡訪,微服出巡就是這樣,去看一下、探訪一下。真的沒有辦法管,那麼大的土地,真的沒有辦法去管到每一個縣長,縣令、縣長他們對老百姓的情形。所以我們中國人常常把縣長、縣令叫做老爺子,那真的是老爺子。所以他們常常在地方裡邊去課重稅,皇帝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不曉得。那你有苦要跟誰訴說?以一個澎湖來講,還好,我讀到幾個到澎湖當官的都還滿不錯的,從史書裡邊記載的,大部分感覺上還滿不錯的。要再跟老百姓課稅,那怎麼繳得出來?所以這邊講到,問那婦人說,怎麼這個地方這麼危險,常常有老虎為患,那怎麼還不搬走?因為這邊沒有苛政。

  所以孔子於是就對他的徒弟講:「小子識之」,那個字念作識(ㄓˋ),記住,他就教他的學生說你們記住,「苛政猛於虎也」,苛政比老虎更勇猛。你看人生活在這邊有老虎為害,她寧可被老虎咬死,因為如果到一個有苛政的地方,那比老虎更可怕。所以後來我們有苛政猛於虎就是出自於此,就講到那些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是還要凶暴、還要可怕的。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是「壯士氣如虹」,壯士的氣勢如天上的長虹、彩虹,可以穿日而過。這邊講到的是耶律楚材,詩中讚歎成吉思汗西征。成吉思汗也很了不得,我覺得他也是很勇猛,很能打天下。在中國的歷史就是元朝,疆域是相當廣闊的,都到西亞那個地方去了。他講到就是讚歎他的西征,云:「天兵飲馬西河上,欲使西戎獻馴象。旌旗蔽空塵漲天」,旌旗蔽空,這個就看到軍隊的雄壯威武了,軍隊之多,你看旌旗蔽空塵漲天,「壯士如虹氣千丈。秦王漢武稱兵窮,拍手一笑兒戲同」。後面那句真的寫得妙,秦王漢武稱兵窮,拍手一笑兒戲同,稱讚他這樣子的一個情形。所以成吉思汗,成吉思在蒙古語裡邊就是指大海的意思,就頌揚他像海洋一樣的偉大。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謂仙人而兼富貴;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險語之逼人聞」。

  前面這個看了就很羨慕,「腰纏十萬貫」,然後「騎鶴上揚州,謂仙人而兼富貴」。我們來看一下這邊這一段註釋。《殷芸小說.吳蜀人》寫到,幾個人他們就一起談論志向,一個就說要做揚州刺史,他說要做揚州刺史;一個說要腰纏萬貫,就是腰纏萬貫;一個就說他要騎鶴升仙。其中一個人就說,他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把前面三個人的願望全部都怎樣子?把它包括在裡邊了。所以後來就有一個騎鶴上揚州,比喻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後來也常常形容怎麼樣子?貪婪的妄想。我覺得後面這個人也很妙,很機智,我覺得很逗趣,把前面三個,一個說要當揚州刺史,一個要腰纏萬貫,一個說要騎鶴升仙,他就把它說腰纏十萬貫,然後騎鶴上揚州,就把它並在一塊了。

  我們在讀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有記載到,真的有一個縣令不是就可以騰空,然後就飛去拜見皇帝。皇帝也覺得很納悶,怎麼這麼厲害?每次來的時候,奇怪,也沒有看到馬車,怎麼人就出現了?後來就叫人偷偷去觀察,原來會神仙術,所以真的就可以騰雲駕霧。

  我們再往下看這一則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個很危險,從字面上我們一看,盲人,眼睛沒看到又騎,盲人還騎著瞎馬,這真是雙重。還更可怕的是什麼?夜半,半夜烏漆嘛黑臨深池,盲人騎瞎馬,然後在半夜的時間,烏漆嘛黑的時候還臨著深池,這個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危險。

  這個典故是來自於哪裡?我們看一下這邊,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篇裡邊就記載到,當時候晉朝桓玄、殷仲堪還有顧愷之,他們就一起來比賽,比賽說講「危語」,危語就是很危險的險語,危語。我們看一下這一段:「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次復作危語」。所以他們現在講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殷就是殷仲堪,他就說「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愷之,「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座」,結果殷仲堪的旁邊有一參軍坐在那邊,然後他就說什麼?就插嘴就講什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當時候殷仲堪聽了就講怎麼樣子?「這話逼人太甚」。為什麼殷仲堪會這麼講?因為殷仲堪他一隻眼睛瞎了,所以他說此言太甚,就是指這樣子。古代人講話實在也很有趣。

  今天時間到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兒。謝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