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33集

  我們就繼續再往下卷四的部分,「鳥獸」。我們看到第一句是「麟為毛蟲之長,虎乃獸中之王。」

  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的地方。傳說中罕見的神獸,麟。形似鹿,但體積較大,牛尾、馬蹄,頭上有獨角,好多種的組合,背上有五彩的毛紋,腹部有黃色的毛,雄者稱為麟,雌者稱為麒,統稱為麒麟。我們古代的一些動物,像鳳凰,鳳為雄的,凰為雌。這邊麒麟,這裡雄者為麟,雌者是麒,我們常講麒麟,就統稱為麒麟。這種動物性情很溫和,不傷人畜,然後還有不踐踏花草,叫做仁獸。相傳世上有聖人的時候,此獸才會出現。

  我們讀到《春秋經》,孔子作《春秋》,就在西狩獲麟的時候停筆了。原因,孔子看到麒麟,他說這不是聖君出現,竟然有此獸出現,他心中還很悲傷,然後就此《春秋》就絕筆了,沒多久孔子就往生了。

  我們看到《說文解字》這個鹿部裡邊,它裡邊註解到麟字,這個麟是大牡鹿。這個牡是什麼?牝牡(ㄆㄧㄣˋㄇㄨˇ),動物的雌性跟雄性。我們在古代,動物雌性叫做牝,牡是雄性。所以我們有一個成語叫牝雞司晨,司是管理,就是早上叫我們起床的應該是公雞,現在換成母雞了。牝雞司晨,換了。牝牡這邊就是古代在稱動物,雄性、雌性用牝牡這個詞。

  「麟為毛蟲之長。」毛蟲是什麼?是長毛的動物,不是毛毛蟲,是長毛的動物。「虎乃獸中之王」,老虎,這個我們大家應該都滿熟悉的。虎乃獸中之王,百獸之王,虎,老虎。

  再看到下一句是「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犬豕與雞,謂之三物」。

  這邊就講到「麟鳳龜龍」,剛剛我們看到的是麟,麒麟,現在講到還有鳳。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的這個鳳字,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做鳳,雌的叫做凰,這個也是象徵祥瑞的鳥。我們常常在建築物裡邊,家裡邊也常常都會畫鳳凰。我印象很深刻,我們老家,我爸媽的那個房間,床榻前面很講究的,還有一個木,就是木板這樣,兩邊畫的就是鳳凰鳥。以前的那個屋子,那個三合院的,裡邊的主臥,臥室兩邊就有木板,然後畫上鳳凰。

  我們看到這個「四靈」,就是古代認為有靈性的四種神獸,就是麟、鳳、龜跟龍。這個在《禮記》裡邊有記載到,《禮記》它就講到:「何謂四靈」,什麼叫做四靈?就是麟,然後鳳,還有龜,還有龍。

  我們再來看一下下一句,「犬豕與雞」,叫做「三物」。三物是什麼?這個犬就是狗,然後豕就是豬,還有雞,這個叫做三物。我們來看一下第三註釋,豕是豬,這個應該大家不陌生。第四個,三物,犬豕雞這叫三物,這是古代在結盟、立誓的時候,把動物的血滴入酒中,然後飲酒盟誓。他們會沾那個血,然後沾在嘴巴上,代表就是說我們講的話是很守信的。君王用的是什麼?豬血。大臣用的是什麼?狗血。百姓用的是雞血。所以這個就是豬,然後狗,還有雞,這個叫做三物。古代常常有歃血為盟。

  我們再看到下邊的另外的動物:「騄駬、驊騮,良馬之號;太牢、大武,乃牛之稱。」

  這邊講到的是「騄駬」跟「驊騮」,這是良馬的名稱,「之號」就是指它是良馬的名稱。

  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這個地方,「騄駬、驊騮」,這是古代的駿馬名。我們常常會看到民間也畫八駿圖。《穆天子傳》裡邊記載到,周穆王有八駿馬,有八匹駿馬。哪八匹?我特別用橙色的把它標注出來,第一匹叫做赤驥,赤驥是火紅色的馬;第二匹是盜驪,盜驪是純黑色的馬,純黑色的;然後白義,是純白色的馬,純白色的;接下來是踰輪,踰輪是青紫色的馬,這個我們很少見,比較常看到的好像是黑色跟棕色的馬,比較常見,這個踰輪是青紫色的馬;還有山子,山子是灰白色的馬,灰白色的;下來是渠黃,渠黃是鵝黃色的,這個我是沒有見過,鵝黃色的;再下來是驊騮,驊騮是什麼?黑鬃黑尾的紅馬,牠的鬃,鬃就是馬背上邊,這張圖,這邊就叫做鬃或叫做鬣,待會我們會看到有一個鬣字,往下有個鬣,會看到,馬鬃就是指這個地方,然後尾巴,這裡。你看這匹馬腳還穿白色的襪子。驊騮牠是黑鬃黑尾,就是牠的鬃毛的地方,還有尾巴的地方是黑色的,身上是紅色的,紅馬;再下來是騄駬,騄駬是青黃色的馬。這些在古代可能很常見,有這麼多的品種。我們居住的地方,可能看這些馬不太多。像我去雲南,我都還分不清楚那個馬騾,這些我都分不清楚,看牠們就長得都非常的像,所以都分不太清楚。他們跟我講,那個長得比較高壯的,或者體型怎麼樣、耳朵怎麼樣。在我們這不常見,看了都很像、都差不多。你看這邊的顏色挺多,不過這個顏色比較多一點,可能應該就比較好辨別。這是八駿馬,周穆王的八駿馬。

  這邊下面的備註這個地方,我也特別跟大家提到這是《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作者不詳,約成書於戰國時代,是記載周穆王巡遊的事情,說他騎的駿馬到崑崙山去會見西王母。

  我們再往下看,還有個「太牢」這邊沒有講到,好,太牢跟大武乃牛之稱。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二的這個地方,這個「太牢」,牛的別稱,這是祭祀的牛。《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這個部分記載到:「諸侯之祭」,諸侯的祭祀,牛叫做太牢。「大夫之祭牲」,所祭拜的那個牲,那是羊,羊叫做少牢。所以太牢是牛的別稱,這邊講到太牢乃牛之別稱,這個少牢就是羊的別稱。

  另外,也有記載到另外的一說。我們往下看一下,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的時候,社稷就是土神、穀神,牛、羊、豬三牲全備的就叫做太牢,就是指在祭拜的時候,有牛、有羊、有豬,這個三牲都齊全的就叫做太牢。古代祭祀的時候所用的這種犧牲,我們現在後來有一個詞彙叫犧牲生命,有沒有?這個犧牲原來是指到,就是古代在祭拜所用的這些牲畜,牠們犧牲牠們的生命來祭神。所以後來這個犧牲就引申到,我們說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從事報效國家。

  在行祭之前需要先飼養在牢裡邊,牢就是指關動物的地方,就先飼養在那邊,故這一類犧牲就稱為牢,所以這邊的犧牲就是指那些祭拜的動物。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跟少牢之分:少牢有羊跟豕,就是羊跟豬,沒有牛,這是少牢;太牢就是前面講到牛、羊、豬三樣都齊全,少牢就沒有牛。另外祭拜如果也不是同時有羊跟豬,他們又加上一個特別的特,特羊或特豕,意思就是說祭拜的時候只用羊,加上一個特別的特,特羊,或者特豕,如果有看到這樣的詞彙,就是指到說祭拜的時候只有單一用羊或用豬。

  《禮記.王制》裡邊又講道:「天子社稷皆太牢」,天子祭祀的時候用太牢,就是牛、羊、豬三個齊備;諸侯社稷的時候用少牢,就是沒有牛,就羊跟豬。所以這個天子、諸侯還有大夫,社稷所拜的東西,就是準備的牲畜不太一樣。當然,天子祭拜所準備的祭禮是比較高規格的。這邊我們看到《幼學瓊林》裡邊講到「太牢、大武,乃牛之稱」,顯然指到的就是第一個解釋的這個地方,《大戴禮記》裡邊講道:「諸侯之祭,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

  我們再看到第三個註釋這個地方,「大武」。大武,這是祭祀的時候對牛的一個稱呼,大武。這個詞我們來看一下,《禮記.曲禮下》裡邊講道:「凡祭宗廟之禮」,祭宗廟,宗廟就是祭拜祖先的地方,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牛給牠一個封號叫做一元大武。唐朝孔穎達《正義》,就是對《禮記》的一個註解,它講到什麼?這個元就是頭,我們這個元字就是頭的意思。我們說元首元首,元跟首都是指頭部的意思。武是跡,就是足跡。「牛若肥則腳大」,牠的跡就很大,這個腳印就特大的意思。所以這邊「腳大則跡痕大,故云一元大武」,就是指這樣。祭拜的時候叫牠一元大武,一定找特別肥大的,牛若肥則腳大,腳大則跡痕大,就這樣子,叫一元大武。所以看到大武也是指牛的稱呼,這典故是從《禮記》裡邊來。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羊曰柔毛,又曰長髯主簿;豕名剛鬣,又曰烏喙將軍」。

  這邊其實就是從《禮記》裡邊,剛剛前面我們講到,祭宗廟之禮,前面他講祭宗廟之禮,牛叫太牢,這樣的稱號,然後羊叫少牢。這邊講到的是「羊曰柔毛,又曰長髯主簿」,這邊的「柔毛」就是指羊。我們知道那個羊毛很柔順,特別的羊,有的羊摸起來應該也還粗粗的。「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又曰長髯主簿。」孔穎達疏裡邊講到:「若羊肥則毛細而柔弱,故云柔毛」,這是講到羊如果很肥的話,牠的毛是很細柔的,所以叫做柔毛。這個柔毛,牠的那個毛是柔的。「言肥澤也」,肥澤就是指很肥的意思,很肥嫩,這樣的意思,長得很好。這是柔毛。

  然後又叫做長髯主簿,這個「長髯」,髯就是指長鬚兩鬢,兩鬢旁邊這個地方有長鬚。古代的女孩子很多,男孩子也有那個鬢毛特長,後來應該說是退化了,現在我們沒有再用了。古代不是常常說當窗理雲鬢嗎?所以她們古代女孩子那個雲鬢是很長的,所以才會有那個雲鬢,像雲朵般的鬢髮。我們現在沒有,就只有很短,因為大概用不到了,所以就退化掉了。這邊的長髯主簿,長髯,兩頰上的長鬚。

  第三,這個主簿是古代的官名,為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掌管文書的輔佐之吏,官吏、佐吏,這是一個官職名。所以把牠封了一個這樣子的稱號,還挺好玩的,長髯主簿,因為羊的毛很柔順、很長。

  我們再往下看是豬,「豕名剛鬣」,我們看一下第四註釋的地方,「剛鬣」,古代祭祀所用的豬的專稱。《禮記》裡邊:「凡祭宗廟之禮……豕曰剛鬣,又曰烏喙將軍。」所以你看前面這個羊封牠叫主簿,後邊的這個豬叫牠將軍。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鬣就是脖子上邊長而密的毛,就是剛剛我們講到的這個鬃,鬃就是指馬鬣的意思。我們講到這邊不是有這個鬃字嗎?黑鬃黑尾這個鬃字,這個鬃就是指馬鬣,就是這個鬣字,脖子上長而密的毛,這兩個指的東西是一樣的。我們再看到第五的地方,在《說文解字》,這邊下邊有,鬃,《說文解字》:「馬鬣也」。在《說文解字》裡邊就對鬃字的解釋,馬鬣也。

  我們再看到「烏喙將軍」,是豬的另外一種稱呼。為什麼?豬很貪食、很貪吃,所以稱豬為「烏喙將軍」。這個喙字原來就是鳥獸的嘴巴叫做喙。為什麼叫牠烏?我們看到這個豬黑色的毛,黑色的豬聽說品種是最好的,有聽人這麼說。這個烏喙將軍,給牠封個將軍的稱號。這個在《禮記》都有,就這樣的稱呼,這幾句話跟前面的太牢都是連貫的,凡祭宗廟之禮,牛叫太牢;羊叫柔毛,又叫長髯主簿;豕曰剛鬣,又曰烏喙將軍,所以在《禮記》裡邊就做這樣子的稱呼。

  我們再往下看:「鵝名舒雁,鴨號家鳧。」

  「鵝」又叫做「舒雁」,「鴨」叫做「家鳧」。一個鳥,一個几,這是念作ㄈㄨˊ的音,家鳧。

  我們看到第一個「舒雁」,鵝的另一種稱呼。《爾雅》這本書裡邊講到舒雁。《爾雅》這本書主要就是解釋一些字,然後一些動物、植物,是釋名。這邊舒雁就是鵝,因為鵝的形狀像雁,但又徐行不飛,沒像雁子,大雁可以從北方飛到南方,春天又返回。所以叫做舒雁,很像雁,但是徐行不飛,再鴨子,鵝跟鴨都比較沒有飛那麼高。

  我們再往下看「鴨號家鳧」,鴨子又叫做家鳧。這個鳧是野鴨的意思,家鳧當然就是家裡邊飼養,不是野鴨。家鳧就是鴨子,這是一些動物的另外的別稱。除了這些不一樣的名稱之外,還有因為我們方言,就是各地方的稱謂也不太一樣,對於動物、植物的稱謂也不太一樣,稱呼不太一樣,所以讀古書的時候,這個還挺麻煩的。包括其實像我自己長在澎湖,澎湖講的魚的名稱,跟台灣本地這邊稱魚的名稱不太一樣。所以古代還沒有那麼認真去把牠畫圖下來,現在還好,比較好辨識一點,就是說科技的這種可以照相,比較實體一點,可以寫下來名稱,幾千年後要再辨識這種動物或者這種魚叫做什麼名稱,是比較簡單一點,比較刻意了解,這個是叫做這樣子的一個名字,長得是這樣子。古代其實真的,透過這樣的文字還不太好去辨識,有些會流傳下來大概就是不斷的,各朝代就這樣子的依循下來,然後才那個線索比較沒斷掉、比較能夠去了解。

  我們再看一下「雞有五德,故稱之曰德禽;雁性隨陽,因名之曰陽鳥」。

  「雞有五德」很有趣。我們看到註釋這個地方,「德禽」:「雞有五德」,所以稱牠為德禽。我們來看一下雞有哪五德?雞有五德,所以稱為德禽。在《韓詩外傳》裡邊記載到這麼一段,它說:「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第一件,君獨不見,君就是指對稱你,你難道沒有看到這個雞嗎?首戴冠者,就是牠有雞冠。文也,看起來就非常斯文的那個樣子。這是第一德,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搏距,距是雞的腳後跟,大家看一下,就是這個地方。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諸位前輩,就這個地方,在打架的時候,牠這個可以當武器用,很厲害的,多出來的很厚的這個變成是繭,但是很利。這個就是搏距,就是距,牠在跟人家打架的時候很勇猛的,用那個會觸人,會傷人的武器。足搏距者,武也,就是指牠的腳有這個距,可以當作武器,打起架來非常的勇武。「敵在前敢鬥者,勇也。」敵人在面前牠很勇敢,很敢鬥,這是很勇,勇也。這個情形,這個勇也。「得食相告,仁也。」牠如果獲得,就是有吃的,牠會互相告訴同伴,說這邊有吃的,這個仁的表現。「守夜不失時,信也。」早上公雞叫我們起床,守夜不失時,這個叫做信。「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很有趣,它說,雞有這五德,那你們還每天去煮牠,那個瀹是煮的意思,每天去煮雞來吃,何也?還吃牠。具有這個五德: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從牠身上就看到了這五德,所以還去吃牠實在是不應該。

  第二個我們來看一下陽鳥,「雁性隨陽,因名之曰陽鳥」,雁的性情牠是隨陽,就是指喜歡,陽就是溫暖。鴻雁之類的,性喜暖,會隨季節變換而南北遷移,所以叫牠為陽鳥,牠就是飛往溫暖的地方的意思。所以「因名之曰」,這個名就是稱呼,當動詞用,這個名是稱的意思,就稱牠叫做陽鳥。

  我們來看一下,下邊有這一段文字,是《格物論》裡邊,這本書在古書裡邊常常引用它的一些說法。在像明朝洪自誠的《菜根譚》,《菜根譚》裡邊就有一句,《格物論》裡邊講,「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所以看來這一本書大概介紹就是動物的一些習性,就是談論動物的一些東西,相關的這樣的一本書。裡面它就記載到:「雁,陽鳥,狀如鵝」,牠的形狀如鵝,「飛有先後行列」。「其性愛陽而惡陰」,惡就是討厭,愛陽而惡陰,不喜歡陰,「北地苦寒冷」,在北方很寒冷,「南方和暖」,所以在秋日,在秋天的時候就自北方而投南,從北飛到南方來。「至春日」,隔年春天,「則自南而投北」,就從南邊再飛回到北邊去,這樣的情形。

  這個雁,看一下這個鴻雁,你看牠的名稱有這麼多,鴻雁亦名原鵝、大雁、洪雁、冠雁、天鵝式大雁,還有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名稱可真多。

  這個鴻雁,這個雁在我們中國文學裡邊是常出現的,大鵬鳥,這個鴻。像魚雁傳書,這個魚雁後來我們也代表書信,牠南來北返,書信,寄書信。也因為牠的這樣的習性,就是在天寒的時候會飛向南方,暖了之後隔年春日牠又飛回去了,所以一些文人看到這樣的情形,他在家裡邊可能等待他所思念的人,看到這個雁子都來回,都看過了,怎麼他等待的人還沒有來?所以常常這個雁都會出現在詩詞裡邊,他講雁子成人字形都回來了,為什麼我等的人還沒有回來?

  以前讀到這個詩的時候,我們這邊不容易看到大雁,在台灣這個地方。有一次在民國八十四年的時候,印象很深刻,第一次到加拿大去,在整個雪地上,一抬頭看到天邊排成人字形,以前一直在詩裡邊怎麼排成人字形,是怎麼一回事?終於在民國八十四年看到這一景了,就排成這樣子,就排成人字形,就是這樣子的情形。就這樣子飛越,從北方飛到南方,然後隔年春天再從南方飛回北方。那前邊有一隻領頭的,有一隻領頭的,所以你看就排成人字形,很有趣。然後就劃過天邊這樣子,隊伍非常的壯觀。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下一個是「家狸、烏圓,乃貓之譽;韓盧、楚獷,皆犬之名」。

  你看這有專有名稱,因為這個犬特別好,就是剛剛我們講到的周穆王的八駿馬一樣,因為太好了,良馬,所以你看都有名字,然後還流傳這麼久。

  這邊我們要介紹到的是家狸跟烏圓,乃貓之譽。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註釋,「家狸、烏圓」,貓的一個別稱、別名。狸就是野貓。在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支動》這邊,這個部分就提到說:「貓一名蒙貴,一名烏員」。所以你看除了牠叫做家狸跟烏圓之外,還有一個叫蒙貴,還有別的名稱。

  明朝高啟他有一首詩,《寄王七孝廉乞貓》。王七孝廉,這個王七,然後這個孝廉,孝廉是科舉時代的舉人。就寫了一首乞貓詩,要一隻貓這樣子,他說:「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清朝王忘庵,王忘庵是清朝的一位畫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的《題畫貓詩》裡邊,他就講到「烏圓炯炯」,這裡邊的烏圓炯炯,我們看到也用到這個詞彙。但是用炯炯這兩個,比較專是講到貓。貓的眼睛很特別,牠還會隨著白天晚上,這個瞳孔會不太一樣。很像陽光愈強,它就變成是一條線這樣子,很細,所以要畫這個貓也要畫得很清楚。

  我記得有一次很像是看到,很久的記憶了,看到好像是宋朝一個人,畫可能沒有畫好。譬如說他畫了一幅是畫花跟貓在一塊,結果花畫得非常的茂盛,然後那個貓的眼睛是畫一條線,他說這個畫不對。為什麼?貓一條線代表牠就是在日正當午的時候,日正當午的時候那個花不會是茂盛的,它是有點蔫蔫的。如果大家有種過植物的話,花在太陽光很大,日正當中的時候,那個花瓣是有點垂的。比較漂亮的時候會是在早上,就是陽光還沒有那麼強的時候,那時候花你會看到非常鮮嫩的感覺;到中午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是這樣子。所以你會看到這兩樣東西畫在一塊,行家一看,他說畫錯了。所以可見,畫這個也不是你隨意把它組合起來就可以。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韓盧、楚獷,皆犬之名」,韓盧跟楚獷都是狗的名稱,古代的良犬。我們看一下《廣雅》這邊就記載到:「犬之良者」,犬之良者就是良犬,很棒的狗。像哪裡?宋國的鵲、韓國的盧、楚國的獷、晉國的獒,這個都是良犬的名稱。戰國時代韓國矯健善馳的黑毛獵犬,就是韓盧,在《戰國策.秦策》裡邊就記載到這一句話,它說:「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以秦卒之勇,秦兵,秦國的士兵這麼勇猛,車騎這麼多。以當諸侯,就是指跟諸侯,這個當就是抵擋的意思。就好像是什麼?馳韓盧,馳韓盧就是指韓盧跑得很快,很矯健善馳,跑得很快,然後去追什麼?蹇兔。這個蹇是什麼?跛腳的意思,這個蹇字就是指跛腳,走得很慢。就好像韓盧去追那個蹇兔,那當然指到的是什麼意思?太簡單了,這樣的意思。韓盧逐蹇兔,就是指這件事情太容易就辦到了。跑得這麼快的狗去追那個跛腳兔,那很快就,這個兔子不用跛腳,被犬一追,牠大概也就沒命了。

  這個兔子很快就是,因為自己養過兔子,然後我剛開始養的時候不曉得這樣的習性,結果就把牠,我們家小朋友就放在外面屋子,讓牠曬個陽光。結果那次特別去接我,回來之後兔子死掉了,不曉得為什麼。後來我問了我們生物老師,他才跟我講,牠被關在籠子裡邊,但是有狗來追牠,牠會一直跑,跑到腎上腺素飆太高,牠就負荷不了,就死掉了。後來我才知道這樣子,所以常常別說追蹇兔,其實很會跑的兔,這個狗一追牠,牠也是沒辦法,敵不過那個狗的。牠就在那邊追,牠在旁邊籠子那邊挑釁牠,牠就會非常的緊張,繞來繞去這樣子,然後心臟負荷不了,就會死掉。這邊韓盧、楚獷都是狗的名稱,良犬的名稱。

  我們再往下看:「麒麟、騶虞,皆好仁之獸;螟螣、蟊賊,皆害苗之蟲。」

  這邊「麒麟」跟「騶虞」,麒麟剛剛我們也有講過,所以我們這邊就不再講了,這一段的資料跟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麒麟是一樣的。

  「騶虞」,這個是義獸名稱,騶虞。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二個,騶虞,傳說牠只吃死動物,也不吃生草,所以稱牠性仁,就是指這種動物非常有仁慈之心,只吃死的動物,連生的草都不吃。在《詩經.召南》就有一篇「騶虞」篇,《毛詩傳》裡邊就講到,騶虞是獸名,「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所以我們後來就把麒麟,麒麟我們前面有講到,牠就是不踐踏花草,不傷人畜,性情非常的溫和,跟騶虞都很相似,所以都稱牠是好仁之獸。

  下邊對比的是「害苗之蟲」,前面是仁獸,後面是害蟲。這邊的第一個字念作螟(ㄇㄧㄥˊ),第二個字念作螣(ㄊㄥˊ),然後蟊,然後賊,這是吃莊稼的四種害蟲。《毛詩正義》裡邊有講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就是指到去除,把螟螣還有蟊賊把牠除去,不要讓牠去傷害了我的田稚。這個稚就是指剛長出來的禾苗。漢朝《毛亨傳》裡邊講到,這四種害蟲是怎麼樣?「食心」,吃那個心,「曰螟」;「食葉曰螣」,特別吃葉子的;還有「食根」,特別吃根的叫蟊;食節的,節,一節一節的,那個食節的叫做賊,這是四種害蟲。

  東漢鄭玄箋,東漢的時候鄭玄所註解的:「此四蟲者恆害我田中之稚禾」,就是指這四種蟲常常害我田裡邊的稚禾,這種小苗,「故明君以正己而去之」,所以明君要正己,要端正自己,然後去之。這個就引了下來,除了就是說從四蟲害稚禾之外,從這邊一引,就是說明君必須要正己,然後要去這些你身邊的害蟲。身邊的這些害蟲,就是指到這些阿諛的人,那種邪惡的人,你必須要遠離他,這樣的意思,就是這四賊你必須要遠離去之。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無腸公子,螃蟹之名;綠衣使者,鸚鵡之號。」

  螃蟹的另外一個名稱叫無腸公子,無腸公子就是指螃蟹,螃蟹的別名無腸公子。葛洪,晉朝,魏晉南北朝晉。葛洪的《抱朴子》:「稱無腸公子者,蟹也」,所以叫無腸公子的螃蟹,蟹也,沒有腸子。

  再看到第二個,這個是「綠衣使者,鸚鵡之號」。這個很有趣,這個典故是唐玄宗封鸚鵡叫做「綠衣使者」。這個典故是怎麼樣,我們來看一下。綠衣使者是鸚鵡的別稱、別名。相傳唐代長安有一個豪民,就是很有錢的,叫楊崇義,被他的妻子劉氏還有鄰居叫李弇謀殺了。縣官就到楊崇義,到楊家去勘察。結果架上的鸚鵡忽作人言,忽然會講人話,牠說殺害家主的是劉氏跟李弇,結果案情就大白了。唐玄宗因此就封那隻鸚鵡叫做綠衣天使,之後就把牠交付給後宮餵養,就給後宮去餵養。然後張說並為之作,就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綠衣使者傳》。我們很清楚,我們之前有談到《毛穎傳》,常常為動物,然後還有東西寫傳的,這是在唐朝裡邊很特別的。一般我們以前寫傳,都是為人物作傳,在唐朝,為動物還有物品作傳的挺多的。

  我們再往下看:「狐假虎威,謂借勢而為惡;養虎貽患,謂留禍之在身。」

  這邊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狐假虎威」,這個也是有典故的。我們看一下這個「狐假虎威」,在《戰國策》裡邊就有記載到這麼一段,它說:「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虎求百獸而食之,老虎什麼都吃。有一天老虎抓到了狐,那隻狐就跟牠講,你不敢吃我。「天帝使我長百獸」,長在這邊當動詞,就是做為百獸之長。「今子食我」,你現在吃了我,「是逆天帝之命也」,你是違逆天帝之命。然後牠還跟牠講,「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牠說你如果不信的話,不信我所講的話,就這樣子,我走在前面,然後你跟隨在我後面,「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然後看看百獸看到我哪敢不跑?那個走就是跑的意思,走閩南語叫做tsáu,這個字就很明顯,這個走就是tsáu,就是我們現在跑的意思。古代在步行是用行字,所以我們閩南語叫kiânn,行路。那個行就是十字路口,行路。

  這個「虎以為然」,就好吧,就這樣,然後就「故遂與之行」,就跟狐一起走。結果「獸見之皆走」,其他的這些動物看到了,都趕快就跑掉了。「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這隻老虎不知道人家其實是害怕牠才趕快跑的,因為怕老虎吃牠,還以為是因為畏懼狐。所以我們說老狐狸,這個狐就是比較精明一點。後來我們就有這個成語,狐假虎威,叫做「借勢而為惡」。這個是不好的成語,藉著別人的勢力然後做壞事,叫狐假虎威。

  第二個,我們再看到養虎貽害,那個貽是遺留禍患的意思。這個典故是在《史記.項羽本紀》裡邊記載到這樣的一件事情,楚漢兩方相約以鴻溝為界停戰,就是鴻溝條約,就是楚漢相爭,以鴻溝為界,就停戰了。楚就是項羽,漢就是劉邦,以鴻溝為界線停戰。項羽就引兵東去,而當時候張良跟陳平就建議劉邦要乘機攻打項羽。說漢朝已經擁有天下大半,楚兵正處在飢餓疲憊的時候,那時候項羽的兵力已經減弱了,這個時候是消滅他最好的時機。如果讓他們回去,這個叫做什麼?「養虎自遺患也。」所以我們叫養虎遺患這個詞,養虎貽害也會講到養虎遺患這個詞。最後劉邦有聽,所以就把楚給滅了,後來就獲勝了。後來多用於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所以我們說養虎貽害,養了老虎,這個不是自找麻煩嗎?為自己留下禍害。所以養虎遺患就是留禍之在身,這邊養虎貽害,謂留禍之在身。

  好。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句,下一句是「猶豫多疑,喻人之不決;狼狽相倚,比人之顛連」。

  「猶豫多疑」,這比喻人就是猶豫不決,我們現在常常講猶豫不決。「人之不決」就是遇到事情沒有辦法下決定。「狼狽相倚,比人之顛連」,狼狽為奸,我們現在常常用到狼狽為奸、狼狽相倚。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猶豫,猶豫這個詞有兩種說法:一說以猶跟豫為二獸的名稱,牠們的性情皆多疑,牠們這兩種獸性情都很多疑。在《幼學瓊林》裡邊,把牠列在鳥獸裡邊,可以想見他認為猶豫就是指動物。另外一說是指到猶豫是為雙聲字,「以聲取義而無本字」,就是有這樣子的一個音出來,但是沒有那個字,就是相同音。

  猶豫這邊我特別把它標了一下這裡,猶,所謂的雙聲就是指到聲母的部分一樣的。這個詞裡邊兩個字,第一個字跟第二個字聲母的部分一樣,這叫做雙聲字;如果是韻母一樣的話,叫做疊韻字。這裡你看到這個y開頭,y,這是雙聲字,這是用一般的通用拼音。you yu,you,你看它的開頭這個音是一樣的,所以它是一個雙聲詞。以聲取義而無本字,就是以聲來取那個意思,所以它沒有那個字,你只要藉的這個相同的音。後來也有寫成「由豫」,有寫成這個「游預」,還有後面游泳這個「游豫」,還有下來這「猶夷」,「猶與」,你會看到這些音都是相似的,這個叫做以聲取義而無本字。有人把古書裡邊的用到猶豫的這個詞,把它列出來,他們覺得這個詞應該不是指兩種動物,而應該是指聲音上的關係,就是去用了那兩個字來,它是沒有本字的,以聲取義而無本字。所以這種以聲取義無本字的字,我們常會看到有多種寫法,就是音相同的就列出來,就可以了。

  在《集韻》裡邊有講到猶是像麂,就是小鹿的樣子。說這種小鹿是性情很多疑,只要一聽到人的聲音,牠趕快就咚咚咚,然後就爬上樹木上邊去,這個登木,會登木;沒有人的時候才又下來,聽到人聲又趕快衝,又衝上去了。《集韻》裡邊講到,猶是指這種像麂的,一個鹿再一個几這個麂字,像小鹿這種動物,性情很多疑,很緊張。然後有講到豫是大象,大象吃東西,用牠長長的鼻子捲東西起來吃。就講到這兩種動物是屬於性情比較多疑,這個是這樣的一說。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狼狽」,狼狽這個詞我們看一下。狼狽這邊,「狼狽相倚」,這一樣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說狽為跋的訛字。狼跋就是指老狼,那個狼前進的時候,會踩到自己下巴下垂的那個肉,後退的時候,會絆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所以我們說那個狽是狼跋的意思,因為在《詩經》裡邊,這個「豳風」,《詩經.豳風》,十五國風裡邊的豳風,有一篇「狼跋」,寫到這種動物那種情形,就很狼狽那種情形。

  一說這個是指兩種動物,我們《幼學瓊林》裡邊說狼狽相倚,可想見它指到的是狼跟狽是兩種動物,就是狼跟狽。狽長得跟狼很相似的,狼跟狽兩個長得都很像,但是唯一有區別的地方是,這個狽的前腳,牠前面的腳比較短,後腳比較長;而狼是前腳比較長,後腳比較短。所以牠們走路的時候,狽就趴在狼上邊這樣子跳躍,所以兩個狼狽相倚,互相就是搭駕著走路或偷襲牲畜,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這邊講到狼狽相倚,講到就是指狼跟狽這兩種動物,就以後邊第二說的這個部分。

  這在段成式,剛剛我們有講到《酉陽雜俎.毛篇》裡邊,就寫到這樣的一個情形。後來我們會用到狼狽為奸,這是指狼跟狽兩個很狡猾,然後去偷襲牲畜。這邊指到的是比人相倚,「比人之顛連」,就是進退兩難的意思,狼狽比喻情勢很窘迫,進退兩難。

  在《文選》裡邊,《昭明文選》裡邊有選到李密的一篇文章,叫「陳情表」,裡邊就有這麼一句話:「臣之進退」,臣就是指我,就是李密自己寫給皇帝的,就自稱為臣。他說,臣我進退,「實為狼狽」,就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狼跟狽也一樣,要進退都很難,要兩個有默契,如果一個要往前、一個要往後,那可能這進退兩個就很不自在。所以後來我們就有這個詞,狼狽就指到那個處境很窘迫,進退兩難這樣的意思。後來這邊講比人之顛連,顛連就是指顛沛流離的意思。顛沛流離就是處在很不好的環境,困頓窘迫的環境之下,顛沛流離。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個:「勝負未分,不知鹿死誰手;基業易主,正如燕入他家。」

  這個從字面上我們就看到「勝負未分」,就是勝跟負還未分,不知道鹿會死在誰手上,不知道誰會獲勝的意思,這句話。然後「基業易主」,基業就是指這個事業換主人了,易是更改的意思,換了,換了主人,正如,就好像燕入他家,燕子飛入他家。這個是有典故的。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鹿死誰手」,第一個註釋的地方,鹿死誰手,鹿是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比喻是政權。以前狩獵的時候,君王特別喜歡打獵,本來喜歡打獵很喜歡打鹿,後來這個鹿愈來愈少了。所以我們後來不是有個逐鹿中原嗎?為什麼會逐的是鹿?因為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君王特別喜歡打鹿。所以後來牠就比喻到的是指,借代為指到是政權。鹿死誰手,這邊指到共爭地位或一物,不知道誰是取得最後的勝利。鹿死在誰的手中,就是指不知道誰是最後獲勝的那個人。

  我們再看一下《晉書.石勒傳》裡邊記載到,這段主要是石勒曾經問大臣徐光,他就問他,如果比作昔日的君王,就是以他比昔日的君王,你覺得我是可以跟哪個相比?當時候徐光就高捧石勒,就講他,漢高祖比不上你,只有誰比得上你,贏過君王石勒你?他說只有軒轅黃帝,他說只有軒轅黃帝贏過君王,這個君王就是指石勒,這是後趙的開國國君石勒。石勒之前我們像也有提到,在「鬼神」那個部分有提到,咒吐蓮花,有沒有?

  前文就是徐光講他漢高祖都比不上,只有軒轅黃帝比得上。然後石勒就講:「人豈不自知,卿言亦已太過」,他說,人哪有不自知的?您講得太過了,捧得太高了。他就說,他自己就講:「朕若逢高皇」,朕就是指他自己,就是石勒,他說如果我碰到,逢高皇,高皇就是漢高祖劉邦,「當北面而事之」,當北面而事之就是指他稱臣。北面就是當臣子的意思,南面是當君王。南面就是坐北朝南,這是君王的地位。臣子要拜見君王就是要面向北,所以北面是指臣子。他說當北面而事之,就是如果我碰到的是漢高祖的話,那我會當他的臣子,然後事奉他。「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就會跟誰?韓信,我們知道劉邦,韓信還有彭越都是裡邊的大將。競鞭而爭先,就跟他們一較長短這樣的意思。「脫遇光武」,就是指到如果,這個脫是如果,遇上了漢光武帝,「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就這邊,如果碰到漢光武帝,我會跟他並驅於中原,就是逐鹿中原的意思;未知鹿死誰手,就不知道鹿會死在誰手上,意思他跟漢光武帝是可以一較長短的。

  然後他說,再往下他說,「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磊磊落落。這個礌就是,這個字是指從城上,這個是武器,敵人如果攻進來,然後在城上有一些石頭就往下砸,那個石字。一個人行事應該要光明磊落,「如日月皎然」,像日月那樣子的明亮。「終不能如曹孟德」,曹孟德就是曹操,不能夠像誰?曹操,也不能像司馬仲達(司馬仲達是司馬懿)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所以他認為曹操跟司馬懿他們,專會做一些欺負孤兒寡婦這樣的事情,狐媚以取天下,這種不是靠自己的實力。

  但是說真的,曹操他還滿厲害的,他在當時候,東漢末年的時候,非常亂的時候,沒有他撐住北方,北方是會非常亂的。所以說他專欺負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曹操應該是沒有這麼糟,就歷史上來看到應該還不至於這樣。司馬懿歷史給他的評價就可能比較沒那麼好了。他們最後還篡了位,司馬氏就建立了晉朝,晉朝的國祚也不長,而且也是非常的亂。

  這邊這一段就講到不知鹿死誰手這個典故。我們再往下,這個鹿就是獵取的對象,前邊講到就是代表政權,後來也比喻作爭逐的對象。

  我們再看到第二句,「基業易主,正如燕入他家」,這個在唐朝劉禹錫有一首詩,叫做《烏衣巷》。烏衣巷,這就是一個巷的名稱。當時是東晉的時候,王導跟謝安等豪門貴族,居住在烏衣巷這個地方,這是東晉的時候。到了唐朝,那個地方已經改朝換代了,居住在裡面的人,不是王導跟謝安這些貴族了,已經換主人了。所以他曾經有這麼一首詩寫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指到是這樣,舊時,在以前是王謝,王導跟謝安,他們堂前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邊的飛入,不是指這邊的燕子飛到別家去,而是指這個地方換了主人,燕子牠也不分屋宅換主,牠一樣還是飛入,還是會回來築巢,只是這個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豪門貴族了,而是平民的百姓所居住的,改由平民百姓居住在那個地方,不再是你東晉那個豪門貴族所居住,已經換了屋主。所以後來我們這邊講到,基業易主,正如燕入他家。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雁到南方,先至為主,後至為賓;雉名陳寶,得雄則王,得雌則霸。」

  第一句,我們看到註釋第一的地方,「雁到南方,先至為主,後至為賓」。字面上就講到雁飛到南方,我們剛有介紹到,「先至為主」,就是先到的為主,為主人,「後至」,後邊才飛過來的就叫做客人。相傳是在中秋節以前先飛到南方的大雁是主人,中秋節以後才抵達的那是客人。牠們動物之間應該還是有這樣的區分。包括燕子,聽說牠們也是,配偶如果過世的話,牠們也是不另外再那個,就是獨自一隻。

  「雉名陳寶,得雄則王,得雌則霸」,這個是干寶的《搜神記》裡邊記載到的一件事情。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這個「雉」就是野雞。在干寶的《搜神記》裡邊,記載到這麼樣的一則,秦穆公當時,有陳倉人抓到了一隻怪獸。有兩個童子在路邊,那個童子就跟那個人講,那個怪獸牠的名字就叫做媼,就指著那個怪獸,跟他講那個怪獸叫媼,常在地下食死人的腦子。然後想要殺牠,就用柏樹擊打牠的頭,你就拿柏樹擊打牠的頭。

  這時候那個怪獸就說了,牠就說,那兩個童子叫做陳寶,就是剛講在路旁的那二童子,說那兩個童子叫陳寶,得到雄的可以稱王,就是稱王,我們剛講「得雄則王」,就是稱王的意思;得到雌的可以稱霸諸侯。當然,後來那個陳倉人就捨棄媼,就不去抓那隻怪獸,而趕快跑去抓誰?抓那二童子,結果兩童子馬上就變成野雞趕快飛走了。干寶《搜神記》常常記到這些故事。所以後來我們說「雉名陳寶」就是這樣,「得雄則王,得雌則霸」,就是從這個故事裡邊來。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句:「刻鵠類鶩,為學初成;畫虎類犬,弄巧反拙。」

  第一個這是「刻鵠類鶩,為學初成」,前面這個還不錯。後面的畫虎把牠畫成犬了,就弄巧成拙了,這個差太多了。「刻鵠類鶩」,這兩個還比較像一點。

  我們看到註釋第一的這個,雕不成天鵝,那個鵠,天鵝,鶩就是野鴨子。他說雕不成天鵝,還類似,類就是類似的意思,有點像,有點像什麼?野鴨。比喻仿效雖然欠逼真,但是還有點近似,就是還有點像。所以這個為學叫做「為學初成」,就是剛開始在學習東西,還沒有達到很好,但是也畫得還可以,有模有樣了,沒有說非常的像鵠,但是也有點接近那個樣子。

  「畫虎類犬,弄巧反拙。」我們看一下畫虎類犬,就是畫老虎不成,結果就畫成像狗,老虎跟狗就差比較多了。這個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所以後面那句是講到比較不好的,畫虎類犬是弄巧反拙,或我們也常講弄巧成拙,就是本想要耍弄聰明,卻反而敗事。

  下邊這裡還補充一個,《里語徵實》裡邊講到的弄巧成拙,引用《傳燈錄》裡邊記載到這麼樣的一個諺語,它說:「墨魚吐墨,弄巧反拙」。它說墨魚,墨魚我們知道,這個會吐黑煙的,然後弄巧反拙。「蓋墨魚性巧,每聚遊輒吐墨自覆」,牠們聚遊,就是聚在一起遊,然後常常就是吐著墨,把自己覆蓋起來,讓人家看不清楚牠在那裡,其實還滿簡單,網子一網就起來。「人即跡墨水捕之」,就是指人就按照有看到水裡邊有一團黑色的,那就知道那邊有什麼?有一群墨魚在那邊,所以這叫弄巧反拙,就是這樣。墨魚牠就常常在游動的時候,碰到敵人牠也就是吐黑煙。

  有一次,好久以前跟我一個同學,在山水,澎湖山水那邊潛水,就看到有烏賊。我們就潛水追在牠後面,然後就噗,第一次在水中看到那個墨魚吐墨,牠就噴出來,然後整個都是,海裡邊就牠那一區整個都是黑色的,第一次看到墨魚吐墨。

  我們再往下看這邊引一下這段話,剛剛我們讀到的「刻鵠類鶩,為學初成;畫虎類犬,弄巧反拙」,這段這是引到《後漢書.馬援傳》裡邊記載到,馬援他寫了一封信,給他哥哥的小孩嚴跟敦的一封信。我們來讀一下這一段:「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我們先看到這邊,前面講到他哥哥的小孩嚴跟敦,並喜譏議,很喜歡常常去譏諷別人、去議論別人。而通輕俠客,就是常常跟那些俠客,那些輕俠這些人在一塊。馬援之前在交阯,南方,就寫書回來告誡他們:「吾欲汝曹」,汝曹就是你們的意思,汝曹、汝輩就是指你們,你們聞人過失,在聽到別人過失的時候,「如聞父母之名」,就是說你在聽到別人的過失的時候,就好像聽到別人在評論你的父母親,「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你要把對方,就是聽到別人在批評那個人的過失,你要把那個人當作自己的父母親的意思,你耳可以聽,你口不得言,你嘴巴不要批評。告誡他這樣。

  然後他說:「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就是你喜歡去議論別人的長短、評論別人的是非,這個是不好的,「此吾所大惡也」,這是我所非常討厭的,很討厭的,「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他講到,馬援就講,我寧死也不想聽到我的子孫有這樣的行為。「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他就跟他講,你們兩個知道我惡之甚矣,就是非常非常討厭這樣的情形,所以我復言者,再一次告訴你們,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我一再的叮嚀,希望你們不要忘記。

  我們看一下「施衿結褵」,這個下邊我有個小註。下面往下看,施衿結褵就是古時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於其身。在古代裡邊,施衿結褵就是古代女孩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將五彩的絲繩,還有佩巾,就結在那個女孩子的身上,然後就跟她講一些事情。後來就比喻父母對兒女的一個訓誡。

  申父母之戒就是指要記住,要記住父母親的一個訓示。他現在就是希望你們能夠記住,不要忘了。他就跟他講。我們就看到,從這篇文章也看到,馬援對人的觀察真的是很細膩。他就跟他的這兩個侄兒講,他的一個朋友叫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就希望你們兩個能夠去效仿他。這邊講到是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這個口無擇言是指他說話皆合道理,無需要經過選擇,講出來的話,就是修養很好,隨時講出來的話都非常的有道理,不需要再去選擇。為人謙約節儉,廉公有威,非常的公正清廉、有威望。吾愛之重之,我非常喜愛他、非常的敬重他。願汝曹效之,希望你們兩個能夠效法他這樣的行為。

  他再告訴他第二個人,叫做杜季良。他說杜季良這個人是怎麼樣?「豪俠好義」,非常的豪俠,很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別人有憂他就心中有憂,樂人之樂,這種就是那種很豪俠之客的特質,「清濁無所失」,清濁就是指到各式各樣的朋友的意思,無所失就是黑白,我們所謂的黑白兩道統統有的意思,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他父親過世的時候,來的那些客人,天吶,好幾郡的人都全到了,「吾愛之重之」,我也很喜愛他,也很尊重他,「不願汝曹效也」,但是這個人我不希望你們去效法他。

  同樣這兩個人都是馬援所敬重的人,所愛之重之的人,但是前面的龍伯高,他告誡他的兩個侄兒要效仿他;後邊的這個杜季良,他告訴嚴跟敦,馬嚴跟馬敦,告誡他們兩個不要去效仿他。「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就是這句。你仿效龍伯高不得,就是沒有學得很像,但是至少還是什麼?算謹敕之士,謹敕就是謹慎修持的意思,代表你個人雖然沒有做到像他那麼好,但是至少你還是一個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所謂的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雕刻鵠不成,但是至少還是有點像鶩。

  如果是「效季良不得」,如果你是仿效杜季良,「陷為天下輕薄子」,你沒有學好的話,那就變成是什麼樣子?天下的輕薄子。輕薄子是什麼?紈褲子弟,就是浮華不知人間甘苦的這種富家子弟。就變成為天下的紈褲子弟,變成是一個紈褲子弟。這個是什麼?「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這就變成所謂的什麼?畫虎不成,結果變成是一條狗了。這兩個人的特質不一樣,都是馬援的好朋友,但是他希望他的子孫去學的是龍伯高這樣的一個行徑,而不是學杜季良。像杜季良這樣子的是很海派,一看就是非常海派的那個樣子,兩個特質是不一樣的。

  我們再往下:「美惡不稱,謂之狗尾續貂;貪圖不足,謂之蛇欲吞象。」

  這邊講到「美惡不稱」,稱就是對稱的意思,美惡不相稱,這叫做什麼?「狗尾續貂」。「貪圖不足」就是指很貪心、不滿足,這個叫做什麼?「蛇欲吞象」,細細的蛇還想要把一頭很大的大象把牠吞進去。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狗尾續貂」,貂是一種皮毛極為珍貴的動物,古代皇帝的侍從常常用貂的尾做帽子的裝飾,所以武將常常戴的就是貂蟬。我們看一下《晉書.趙王倫傳》裡邊記載到,晉代趙王倫篡位以後,大封其黨羽,就大封平常跟在他旁邊的這些黨羽。「奴卒廝役」,這個是指到地位低下的,就是一些小廝,做一些比較雜的工作,「亦加以爵位」,連這些人都封給他爵位。結果每朝會的時候,就是朝會的時間,「貂蟬盈座」,貂蟬就是指到古代武官帽子上邊的裝飾,這貂蟬不是我們講的那個美女貂蟬。貂蟬指到是古代武帽,武官的帽子上邊就是有貂跟蟬。

  為什麼用貂跟蟬這兩個,是有它的用意在,那個貂字,貂是一個勇猛的動物,所以君王希望武將就是要這樣;蟬這一種是什麼?潔身自愛。所以他的佩件是有用意在,他希望他的武將們很勇猛、很潔身自愛,所以常常會在帽子上就裝飾貂跟蟬。結果貂蟬盈座,意思就是說很多人,有才無才的,有才華無才華的,全部一群這樣。「時人為之諺曰」,當時候的人就幫他取了這個,那種諺語就流行了,就講說「貂不足,狗尾續」,貂不足,然後就狗尾續之。所以後來這邊講到諷刺濫封官爵。後來我們就把狗尾續貂這個詞,講到就是說,拿不好的續在好的後面,前後不相稱的意思,「美惡不稱,謂之狗尾續貂」,狗尾來續前面的貂。貂是比較好,狗是比較不好的。這所謂好不好就是我們講到那種什麼皮革那些,貂,貂皮大衣很貴,這個動物。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是「貪圖不足,謂之蛇欲吞象」。蛇欲吞象,這個在《山海經》裡邊講到「巴蛇食象」,巴蛇食象,吃象,「三歲而出其骨」,過了三年之後才出其骨,真的是有夠貪心。後來就用蛇吞象比喻指貪得無厭的意思,所以貪圖不足,謂之蛇欲吞象。這麼小的,然後想要把一隻象把牠吞進去,真的是很貪心。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禍去禍又至,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然後再下來是「除凶不畏凶,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後邊這句大概都還滿熟悉的。

  我們先看到第一句的地方,「前門拒虎」,前門拒虎就是前面抗拒了老虎,後門又進來了狼。虎跟狼都是很凶猛的動物,後來我們就把虎跟狼比喻是一種禍患。這消除了一個禍患,又招來了另外一個禍患。這是講到後漢和帝的時候,外戚竇氏專權,和帝就跟宦官共謀要誅殺竇氏,把竇氏的勢力給打垮,但是過分的親信太監之後,又導致了宦官專政,就是這樣,這叫做「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所以統治者,當君王也必須要很有智慧才行,要不然會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

  第二個,我們看一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凶不畏凶」,就是要把這個凶去除,那就不要畏懼去面對這個凶,這「除凶不畏凶」,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想要得到老虎的小孩,就要進入虎穴。雖然虎穴裡邊非常的危險,但是你要得到虎子,那你就必須要不怕危險的進到虎穴裡邊去,這樣的意思。所以這邊講到,比喻不經歷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比喻就是指到說不冒危險你就沒辦法成事。

  我們今天的學習時間到了。謝謝各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