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32集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訟獄」的部分。資料有拿到了?有,好,OK。第一句是「世人惟不平則鳴,聖人以無訟為貴」。

  世人不平則鳴,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不平」,不平就要鳴,鳴就是叫,鳥叫聲。韓愈的《送孟東野序》裡邊有這麼一句話:「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大凡就是總說,大凡物不得其平,任何物不得其平,就是人所遭遇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平,則鳴,鳴就是發出聲音的意思,發出聲音、發出不滿的聲音。所以這邊「世人惟不平則鳴」,就是遇到不平的事情,就會發出不滿的聲音出來。

  「聖人以無訟為貴」,聖人是以無訟,無訟就是沒有爭訟。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無訟為貴,人世間以沒有官司可打,這才是可貴的,無訟為貴。我們看一下《論語.顏淵》篇裡邊有講到:「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就講到孔子回答道,他對於聽訟,聽訟就是判斷爭訟的事情叫聽訟,吾猶人也,猶人就是與別人沒有什麼差別。必也使無訟乎,無訟就是沒有爭訟的心。讓別人、犯罪的人,聽了有爭訟的事情,一定要讓那些有爭訟的人能夠反省,發現自己的不是,自然就沒有爭訟之心。會有爭訟,就是會覺得自己受委屈了,兩方有些爭執。聖人就貴在於無訟,能夠告訴他們一些道理,讓他們能夠自我反省,然後就發現自己是不對的,不對,自然就沒有爭訟這樣的心。

  在《史記.周本紀》裡邊有記載到一段這樣的事情,我覺得這真的是很可貴的一件事情。它記載到說,虞人與芮人爭地,虞地有一個人跟芮地這邊有一個人,他們在爭地。不能決斷是非,沒有辦法決斷是非。一同到周,到周那個地方,要請西伯(西伯就是周文王,當時候武王還沒有建立周朝的時候,他是西伯,就是周朝這個地方的領導者,西伯)來判決。當時候西伯(周文王)是以禮治周地(周這個地方),所以周人皆互相禮讓,周地的這些人都能夠互相禮讓,耕地間都有很多廣闊閒置的地在那邊。結果這兩個人一到周地之後,發現了,覺得奇怪,問當地人說,為什麼你們這個地方空地會這麼大?周人就跟他講:「恥於佔人土地」。他就跟他講,我們恥於佔有別人的土地,佔別人的土地那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於是兩個人就慚愧的說:「我們所爭的,竟是周人所恥的。」他們兩個在爭地,我們所爭的竟然是人家周人這邊他們覺得很羞恥的一件事情,所以就心想,還有什麼面子去請西伯判決?於是就回去,從此不再爭地了。

  記得在清朝有一個「六尺巷」,很有名,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戶人家家裡邊有當官的在京都,鄰居佔了他們的地,就因為這樣子寫了信,去到京都要他的,想說我們家有人在京城裡邊當大官,怎麼讓你?結果這麼寫去,就被痛罵了一頓回來,我覺得那真的是,就是一個當官很有修養的人。我們看到中國歷史有貪官的人,但是也有非常明理的人,我們看到這個就很明理的,就罵他說,讓他三尺又何妨。於是鄰居聽到這樣的事情,也覺得豎起大拇指說,人家當官真的也是很公正的,於是也讓出了三尺。所以各讓三尺,六尺巷就出來,就是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聖人以無訟為貴,世間如果能夠這樣,那該多好。

  我們再看到第二句:「上有恤刑之主,喜見桁楊雨潤;下無冤枉之民,欣看肺石風清。」

  這邊我們先看到第一個,「上有恤刑之主」,上面恤刑,這個恤就是指很慎重的意思。恤,很慎重的用刑罰的這樣的君主,就好像「桁楊雨潤」。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註釋,恤刑:古代用刑慎重不濫用,叫做恤刑。我們這個恤常常會用到體恤,體恤這個詞彙。所以恤刑就是指到用刑慎重而不濫。《尚書.舜典》裡邊就有記載到這麼一句話:「惟刑之恤哉」,就是用刑要謹慎。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桁楊雨潤」,我們先看一下「桁楊」這個詞彙,在註釋第二的地方,第三行,第二注釋的第三行。我們先看一下桁楊。桁楊是古代一種大型木製的刑具,它是一種刑具,夾在犯人的頸上或腳上邊。在《莊子.在宥》這一篇裡邊,就有記載到這個詞彙,「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殊是指斷的意思,今世殊,殊就是段。斷死就是指斬首的意思,殊死就是斬首的意思,殊是斷,斬首。今世斬首的人相枕也,一個挨著一個,互相,就是很多的意思,枕來枕去,就躺著,屍體互相疊在一塊那樣的意思。「桁楊者相推也」,桁楊就是指犯人被銬上木製的這樣一個刑具。相推,相推就是一個挨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刑戮者」,就是犯罪被處罰的,「相望也」,相望就是望來望去,就是舉目皆然的意思。相望就是很多的意思,抬頭起來都看到,相望也,就是舉目皆然,抬起頭來看到都是,很多的意思。

  桁楊雨潤,雨潤就是說細雨潤物,後來就指到說賢明的君主很慎用刑,使得罪犯被感化而向善,就是不會再做壞事。像剛剛那樣,這麼一去看,發現人家以佔別人土地為恥,就覺得自己很羞愧,所以犯罪者能夠被感化而向善,就猶如細雨般的滋潤萬物。桁楊雨潤,犯罪的人被感化了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下無冤枉之民,欣看肺石風清」。我們再看一下「肺石風清」,這個也是專有詞,所以要了解一下。肺石風清,這個肺石,我們看到註釋第三的地方,肺石很冷清,風清,很冷清。為什麼會肺石很冷清?就是指裁判公平,沒有受冤枉而告狀的人。為什麼有肺石冷清這說?我們再看一下肺石,原來肺石是什麼?相傳古代設在朝廷門外的一個赤石。赤石,紅色的石子,石頭,顏色赤色,像肺一樣,所以叫做肺石。這個肺石的作用是做什麼?百姓可以站在石頭上邊控訴地方官吏。所以地方官吏如果做得不好,他可以站在肺石上邊,然後控告。肺石很冷清,代表就是指這些地方官吏裁判都做得很好,裁判公平,沒有受冤而告狀的這樣的人,叫肺石風清。

  我們看一下《周禮.秋官.朝士》裡邊有記載到:「左嘉石平罷民焉」,罷(那字念ㄆㄧˊ),罷民。知道我在講哪一個字嗎?知道,罷民。「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我們看到兩顆石頭。這句裡邊第一塊是嘉石,嘉石是什麼?嘉則好也,有紋理之石,就是文石。這個嘉石是怎麼樣?古代是立在大司寇聽訟處的門左邊。它的作用是怎麼樣?讓罪人坐在石頭上邊示眾,主要就是要讓他坐在上邊,思其石之文理,坐在這個石頭,這個石頭是有紋理,很有條理的意思,讓他以悔悟自改,就是自己要能夠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會犯錯。嘉石是有紋理的石頭,它代表的含義就是指有條不紊的意思。就讓罪人坐在上邊,然後好好思考一下,能夠悔悟自改。

  所以「左嘉石平罷民焉」,這個平就是成也,就是成之使善。平是成的意思,成什麼事情?讓他向善的意思。讓罷民,罷民是什麼?不受教化、不事勞作的老百姓。罷民就是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這樣的人就讓他坐在嘉石上邊,讓他坐在那反省,然後悔悟自改,然後向善。

  右肺石,門右邊就放著一顆肺石,剛剛肺石我們講到顏色赤色,像肺而得名的。這個是讓老百姓心中有冤屈,控訴地方官吏的。所以「右肺石達窮民焉」,達就是通達的意思,讓他們受冤屈有可告之處。所以這邊肺石風清,「下無冤枉之民」,下邊沒有被冤枉的老百姓,斷案都非常的公正,「欣看肺石風清」,很開心的,就是很好的。肺石風清,沒有人去站在那邊抗議的意思,就是肺石非常的冷清,因為做得很公正,所以就沒有老百姓去抗議,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

  再下來:「誰謂囹圄為福堂,須知畫地可立獄。」

  「誰謂囹圄為福堂」,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囹圄」就是牢獄的意思。《禮記.月令》裡邊仲春之月這裡,「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桎梏,我們後邊也會講到,是手銬、腳銬。囹圄就是牢獄、監獄的意思。命有司,省囹圄,然後去桎梏,讓囹圄省,就是比較行德政的意思。去桎梏就是把這些犯人的手銬、腳銬去除。孔穎達疏裡邊講到:「囹,牢也;圄,止也」,囹是牢。牢的意思原來是把牛圈在屋子裡,就是一個空間裡面。圄是止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所以止出入」,止出入就是沒有辦法自由進出的一個地方,這就是監獄,「皆罪人所舍也」,就是罪人所住的地方,囹圄。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註釋「福堂」,福堂是幸福的地方。監獄怎麼會是幸福的地方?滿怪的,這個是有個典故在這邊,我們看一下《資治通鑑.宋紀十五》這個地方。這裡記載到:「魏顯祖勤於為治」,這個是北魏拓拔弘,在備註這個地方,你們看得到嗎?備註這個地方,魏顯祖,魏獻文,廟號顯祖,即拓拔弘,這是北魏時代君王。他勤於為治,就是指治理國家非常的勤謹,「賞罰嚴明」,賞罰是非常清楚的,「慎擇牧守」,牧守就是地方長官,非常謹慎的挑選牧守,「進廉退貪」,就是那些廉潔的人他就取用,那些貪的人就把他去官。「尤重刑罰」,就是指他非常看重刑罰的情形。尤其什麼?「大刑多令覆鞫」,大刑就是指死罪,大刑,死罪。死罪,他多令處理的人一定要覆鞫。這個鞫是審問的意思,覆鞫這個詞彙就是反覆的審問。就要他們要仔細的,碰到死刑,一定要反覆的去審問他。「或囚系積年」,因此有一些囚犯、死刑犯被關了一年多。

  「群臣頗以為言」,群臣就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感覺上好像不太好,然後就會有話說,就跟皇帝講。處理這個案件停滯過久,「誠非善治」,實在也不是很好的治理方式,但是「不猶愈於倉猝而濫乎」,在跟倉促而去錯殺了人來比較,那不是比它更好嗎?這樣的一個意思,這句話就是說,雖然這樣仔細的去審問,然後會延遲斷案,積累好久,但是皇帝他就講道,這就是非常的謹慎,他說,這雖然不是很好的情形,非善治,但是總比倉促而決刑好吧!因為人殺了,頭落地了,還可以再把頭接回去嗎?接不了。所以這個皇帝算是很好的皇帝,不會隨便動不動都要砍人頭的。

  他就說:「夫人幽苦則思善」,幽苦就是指被關,幽苦,人如果受苦難的時候就會思善,「故智者以囹圄為福堂」,所以聰明的人還會以被關在監獄為福堂,因為受苦反而能夠讓人生智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夫人幽苦則思善,故智者以囹圄為福堂。所以我們這邊講到「誰謂囹圄為福堂」,就是指到這樣。反而在深受苦難的時候、被關的時候,反而才從中可以獲得很多的智慧,長很多智慧出來。「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爾。」他就說朕,就是指他,特別苦之,這個之就是指那一些犯案的人,苦當動詞,就是讓他們受苦的意思,想讓他們能夠改悔,然後我之後再寬恕他們,這樣的情形。

  「由是囚系雖滯」,就是那些被關的人雖然遲滯,沒有辦法那麼快審理,「而所刑多得其宜」,最後的判決都能夠是最恰當的,宜就是適當、恰當。「又以赦令長奸」,魏顯祖他有觀察到這一點,他說,以赦,赦就是赦免死刑的意思,以赦,常常會怎樣?令就是使,會讓長奸,這個長當動詞用,就是助長的意思,這樣反而會助長那些奸邪的人,隨時都在想著皇帝哪一天赦免。「故自延興以後,不復有赦」,所以延興年以後,他不再有赦免這樣的一個事情,讓老百姓知道自己要非常謹慎的去做事情。

  他也把那個連坐法給去除掉,他說有一些人真的是很壞,自己做壞事情,明明知道有連坐法,連坐法就是自己犯罪,自己的親族也要受牽連,他也不管,還是做壞事,那些親友明明也沒有什麼錯誤,還要跟著他陪罪著,陪受罪,所以他後來也把連坐法給去除掉了。

  這邊就講到誰謂囹圄為福堂,就這一段話出來。

  「須知畫地可立獄」,這個「畫地」就是指在地上畫個圈圈就可以當牢獄。你看那時候多好玩。不過我曾經也聽過我們台灣地區一個很有名的文學家,叫黃春明,講故事很生動有趣,他講到他成長的故事,就講到他小時候個性很拗,犯錯的時候,阿嬤就在地板上,是阿嬤還是爸爸,就在地板上畫個圈圈叫他不能動,他就站在那不動。然後他死也不認,就是說他覺得他沒有犯錯,就站在那邊,都不會出那個圈圈外。我在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就突然想到他。黃春明先生,他是一個很特別很特別,他成長故事很特別,念師專從北部念到屏東;然後念到屏東師專之後,校長問他再下去哪裡?他說巴士海峽;他說,沒有學校了,好好在那邊畢業,後來在那邊畢業。他不是一個叛逆,但是就是說很有自己的想法的人。講到畫地,就站在那邊不動,站個一上午一下午都站著。

  這邊「畫地亦可立獄」是講到,上古時代民風很淳樸,相傳在地上畫個圈就可以當作牢獄。意思說你犯錯了,現在不能移動,就站在那邊不會移動。所以古代真的是民風淳樸。

  再下來,這個是「與人構訟,則鼠牙雀角之爭;罪人訴冤,有搶地籲天之慘」。

  「與人構訟」就是和別人結怨打官司,打官司叫做「鼠牙雀角之爭」。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鼠牙雀角」,這個是怎樣的一個情形。我們先看一下這個詞彙,這個詞我們現在理解就是與人訴訟,比喻因小事而爭訟。在《詩經》裡邊就有用到這個詞彙,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詩經.召南.行露》這首詩裡邊講到:「誰謂雀無角」,就是說誰說鳥雀沒有角,這個角是指鳥喙,就是嘴巴的意思,誰說鳥雀沒有嘴巴?「何以穿我屋」,為什麼穿我屋?就是把我家屋子給穿破了,穿,穿破的意思,就這麼啄啄啄,把它弄破了。「誰謂女無家」,誰說你沒有家?沒有家在這邊指沒有妻室,沒有妻室就是指沒有結婚的,沒有妻室。「何以速我獄」,這個速是招致的意思,這邊的獄把它解釋到有所爭訟的意思。「雖速我獄,室家不足」,這邊講到就是說,雖然招致我爭訟,因為這樣讓我有紛爭,你可能把我告到衙門裡面去,讓我必須要去做這樣的一個辯駁。「室家不足」就是指,這邊的室家就是指結婚,就是說逼婚理由不充足。即使把我抓進了官府,也不足以我跟你結婚這樣的一個理由。

  這首詩裡邊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可能男生已經結婚了,然後又要娶另外一個女孩子,那個女孩子不嫁他;有人是說可能他的聘禮不合禮儀,所以她不嫁他。

  我們再往下,「誰謂鼠無牙」,這個牙是粗壯的牙齒,這個牙是後邊大臼齒的那個地方。誰說鼠沒有牙?「何以穿我墉」,墉是牆的意思,高牆,何以把我家的高牆給穿破?「誰謂女無家」,誰說你沒有家?「何以速我訟」,何以逼我,訟就是要上公堂去。「雖速我訟」,雖然即使逼我上公堂,「亦不女從」,就是我也不會從汝的意思。不女從就是不從汝的意思,那個女就是我們現在加上三點水的汝,就是你的意思,那個女,汝,我們現在寫三點水的。

  這段裡邊我們就看到鼠牙雀角這個詞彙,鼠牙雀角、雀角鼠牙。後來我們就以這個詞彙就是指跟別人結怨,打官司、上公堂這樣的情形。

  「罪人訴冤」,罪人就是犯罪訴訟冤情的人,「有搶地籲天之慘」,則有搶地籲天的這樣的慘狀。籲天就是呼天搶地的意思。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的地方,搶地籲天。搶地的意思是指以頭觸地。地怎麼搶?就是頭碰地,以頭觸地。然後籲天就是口呼天。我們這個籲字有常常說呼籲,所以這邊的籲天就是口呼天。這個是怎麼樣?一個人極度悲傷的時候,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叫呼天搶地,呼天搶地就是搶地籲天這個詞,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呼天搶地。有冤情的時候,常常人會有這樣的一個慘狀。

  再下來是「獄門畫狴犴之形,以其能守;聽訟在棘木之下,貴乎不冤」。

  這裡第一個是「獄門」,就是監獄的門。畫上「狴犴」,狴犴的這個形貌,以其能夠守。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這個狴犴是什麼?狴犴又名憲章,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形似虎,威風凜凜。人就將其裝飾在獄門,有的還匍伏在那個官衙大堂的兩側,所以又那種看守。因為狴犴長得非常的勇猛,外形很勇猛,威風凜凜,所以有看守之用。明朝楊慎的《升庵外集》就有寫到:「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就是指這樣,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立在獄門做看守用的。「獄門畫狴犴之形,以其能守」,因為牠非常的威猛。

  再看到這個,「聽訟在棘木之下,貴乎不冤」。「聽訟」就是判案。古代人在判案的時候,在棘木之下,就貴在於怎麼樣?不冤。不冤就是指沒有審判錯誤,很公正這樣的意思。我們來看一下棘木之下這個詞彙,古代聽訟的地方。聽訟知道,就是指在判理案件的地方,判案叫聽訟。為什麼要在棘木之下?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因為棘木外刺而裡直,外邊有刺,但是裡邊它是很正直的,故聽訟在棘木之下,然後希望能夠就是說,聽訟的人能夠斷案要斷公正。

  我們來看一下《禮記.王制》裡邊就有寫到:「史以獄成告於正」,史就是官名,以獄成就是斷好了,告於正,這也一樣官名。「正聽之,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你看到這個一層一層的、一層一層,聽訟就是斷一個案子,一層一層的情形。《孔子家語.刑政》裡邊也有寫到:「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參聽,一起在旁邊聽案,這就是古代在聽訟判案的情形。我們從這一段裡邊也看到他們,就是在處理案件是很審慎的。

  「鄉亭有岸,朝廷有獄,下之人誰敢作奸犯科;死不可生,刑不可贖,上之人自當原情定罪。」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鄉亭有岸,朝廷有獄」。我們先看到第一個註釋「鄉亭有岸」,鄉亭是古代的基層行政單位。亭是秦漢時代的地方治安機構,秦漢時候的地方治安的機構,像我們現在警察局。《史記.李將軍傳》裡邊就有寫到:「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霸陵亭,讓大家特別看一下霸陵亭這個地方。霸陵亭就是指到那個地方,當時候古代基層的這樣的一個單位。

  第二個,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岸字,古代稱鄉亭拘押罪犯的地方就叫做岸。所以這邊鄉亭有岸就是指,這個地方治制裡邊,就是基層的行政單位,地方裡邊,有它的監獄就叫做岸,羈押犯人的地方叫做岸。「朝廷有獄」就是指朝廷的部分,朝廷官府押罪犯的地方就叫做獄。

  我們看一下第三註釋的那個地方,《詩經.小雅.小宛》篇有講到:「哀我填寡,宜岸宜獄」。哀我填寡這個是指到,填就是生病的意思,寡就是孤苦無依之人,哀我填寡就是可憐我這孤苦無依、貧病交加的人,又有宜岸宜獄就是指有牢獄之災。它這邊就用到了岸、獄這兩個詞彙,岸、獄。陸德明的《經典釋文》裡邊就有做了這樣的解釋,「岸」,韓詩作這個犴字,音同,就是一樣念作岸ㄢˋ。「鄉亭之繫曰犴」,鄉亭之繫,所以鄉亭之繫,鄉亭裡邊拘押罪犯的一個地方就叫做岸,「朝廷曰獄」。北宋陸佃的《埤雅》也有記載到:「鄉序之繫曰岸」,鄉序就是指鄉亭,「官府曰獄」。從這些文獻裡邊我們就看到,「鄉亭有岸,朝廷有獄」,就是稱呼不一樣。

  「下之人誰敢作奸犯科」,下之人就是指老百姓,誰敢,鄉亭有岸、朝廷有獄,有誰敢再為非作歹?作奸犯科就是為非作歹、做壞事,違法亂紀這樣的一些事情。

  然後下一句是「死不可生」,就是指人死之後沒有辦法再復活。「刑不可贖」,就是指你刑罰了之後,也沒有辦法再贖回來,也收不回來,你打了別人十大板,總不能再還他打十大板吧?沒有,被打了就被打了,不可贖。所以「上之人」,這邊就對應的下之人。「上之人」就是指那些判案的這些人,「自當原情定罪」,原情這個原字當動詞用,就是探求本原的意思。原字有探求本原的意思,就是指要探求背後的真情、實情,然後你才可以定罪,叫原情定罪。要探求,探求背後的實情,然後才可以量刑定罪,要把實情弄清楚。

  《漢書.路溫舒傳》裡邊〈尚德緩刑書〉有記載到:「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絕者,絕就是斷的意思,屬就是連接。你把它切斷了,也不可能再把它連起來,連了也有痕跡。頭砍下來,也連不回來了。所以《書》曰:「與其殺不辜」,《尚書》裡邊就講到與其殺不辜,辜是犯罪,罪人的意思;不辜就是無罪之人。不,是否定詞,辜是罪,不辜就是無罪。與其殺不辜,與其你殺無罪的人,「寧失不經」,寧失不經就是指寧可失,不經是不合於常規的事。就是說你如果還沒有確定他是否有犯罪,你寧可就是要赦免他,你不要刑罰,不要錯殺了、錯刑了,這樣的情形。與其怎麼樣,寧可怎麼樣,就是重點是要擺在後邊。與其怎麼樣,寧可怎麼樣,重點是在後面,做後面的一件事情,與其殺無罪的人,寧可做一些不合常規的事情。

  「夏之獄名鈞臺,商之獄名羑里。」

  這邊講到是夏的監獄的名稱叫做「鈞臺」,商朝監獄的名稱叫做「羑里」。我們來看一下鈞臺的歷史記錄。「鈞臺」就是夏臺,夏天的夏,夏臺。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禹縣境內,禹縣,我們知道夏朝是夏禹。為大饗諸侯之處,大饗就是宴請諸侯的地方。因為商湯地位顯赫,當時候商湯地位顯赫,而被夏桀囚禁在鈞臺這個地方。《史記.夏本紀》裡邊記載夏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就是把商湯抓來關在夏臺,囚禁在夏臺這個地方,「已而」,過不久之後就把他釋放了。所以這邊本來是在這個地方,大饗諸侯的鈞臺,結果變成夏囚禁犯人的場所,所以之後也成為牢獄的一個代稱。

  第二個「羑里」,羑里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湯陰縣北,這個是商朝,所以在湯陰縣,都城所在。商紂當時候聽信譖言,就是指說周文王的壞話,於是就將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這個地方。《史記.周本紀》記載到:「崇侯虎譖西伯」,西伯我們剛剛有讀到,就是周文王,「於殷紂」,崇侯虎就跟紂王說西伯周文王的壞話:「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嚮之,將不利於帝」。就是說西伯積善累德,做了很多善事,積了很多德,諸侯都嚮之,就是指投奔於他的意思,將不利於帝,就是對商紂王您將有不利。「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後來記載到,西伯被關在羑里之後就演《周易》,演《周易》,伏羲的八卦,再繼續演《周易》,繼續延伸。這邊是「夏之獄名鈞臺,商之獄名羑里」。

  再下來我們再往下看:「桎梏之設,乃拘罪人之具;縲紲之中,豈無賢者之冤?」

  這邊講到「桎梏之設」,桎梏就是「拘罪人之具」,銬住罪人的那種工具,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腳鐐手銬,古時刑具。《周禮.秋官.掌囚》裡邊有記載:「中罪桎梏」,中罪要桎梏,就犯罪,中罪要桎梏。鄭玄注桎梏,「在手曰梏」,就是手,銬住手的叫做梏,銬住腳的叫做桎,叫桎。有分別,桎梏。後來我們大概就把桎梏這個詞彙後來我們就引申為束縛的意思。犯人被扣上腳鐐手銬,行動就不自在,所以後來我們就把桎梏引申為束縛,被什麼東西所束縛了。

  接下來是「縲紲之中,豈無賢者之冤」。「縲紲」,我們來看一下縲紲是什麼,縲是大繩索,古代用以捆綁犯人的黑色大繩索,叫縲紲。縲跟紲都是拘繫用的,就是綁人的繩子,又粗又黑的。後來就是引申為監獄,因為犯人就是被捆綁著。《論語.公冶長》篇裡邊有講到:「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雖然被關著,也不是他的罪,非其罪也。《集韻》這裡就註解到,縲是大索的意思,索就是大的繩索。紲,拘繫用的繩索。所以縲紲這個詞就是指捆綁犯人的那種黑色的大繩索。「縲紲之中,豈無賢者之冤」,意思就說被關在監獄的,也很多都是賢能的人被冤枉的,這句話的意思。豈無就是難道沒有,監獄裡邊難道沒有賢者的冤屈在裡面嗎?賢者之冤就是賢者受冤屈,被關在牢獄裡邊、監獄裡面。

  再下來這是「兩爭不釋,謂之鷸蚌相持」,鷸蚌相爭這個典故也滿好玩的;「累及無辜,謂之池魚被害」,累及無辜叫做池魚被害。我們先看一下,這也是有講到兩個典故,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典故。第一個,「兩爭不釋」就是兩個在那邊爭執,不釋,釋是放的意思,不釋就是不放,兩個相爭不下,這叫鷸蚌相持。鷸蚌,鷸是鳥,蚌是蚌殼。鷸蚌相持是怎麼樣的情形?戰國時代遊說之家很厲害,常常會講故事,很好玩,一些寓言故事。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鷸蚌相持,戰國時代趙國想要攻打燕國,當時候的縱橫家蘇代,就以鷸蚌相持的比喻來勸誡趙王三思而後行,免得漁翁得利。我們常常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相爭就是指趙燕兩國在那邊打,結果旁邊的那個漁翁,就是秦國在那邊坐收漁利。所以後來我們常講到,兩個在那邊爭持不下,結果另外一個就獲取利益了。

  我們看一下原文的出處,這邊,《戰國策.燕策二》這段原文:「趙且伐燕」,趙將要伐燕國,且,將要的意思,「蘇代為燕謂惠王曰」,蘇代就去告訴趙惠王,代替燕國去遊說惠王,「今者臣來」,很好玩,他說今天我來這個地方,「過易水」,經過易水的時候,就看到一隻蚌「方出曝」,就是有一個蚌跑出來曬太陽,結果,「而鷸啄其肉」,剛好一隻鷸鳥就啄了要吃牠的肉,結果蚌就「合而鉗其喙」,蚌就大力——鷸要吃牠的肉,牠就合起來,喙就是鳥的嘴巴。「鷸曰」,鷸就說:「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牠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一隻死蚌。就是指大太陽的意思,大太陽不是就把蚌給曬死、曬乾了嗎?「蚌亦謂鷸曰」,蚌也跟鷸講說:「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牠說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換有一隻死鷸。「兩者不肯相舍」,兩個都誰也不讓誰,「漁者得而並禽之」,結果漁夫看到這樣子,太好了,兩個都抓回去,也抓到了鷸,也抓到了蚌。就做這樣的一個譬喻。

  所以「今趙且伐燕」,今趙要伐燕國,「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平常大家都還OK,應該要互相支持的,結果現在打起來了,強秦恐怕就是漁父也,就是坐收漁利,就兩個都剛好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秦國剛好把兩國給兼併。叫「兩爭不釋,謂之鷸蚌相持」的典故,就是來自這兒。

  接下來是「累及無辜,謂之池魚被害」。我們常常講受池魚之殃。我們先看一下第二個「累及無辜」,累就是牽連的意思,牽連到無辜。我們剛剛講無辜之人,不相干的人,沒有犯罪,結果被牽連到這樣的意思。

  再看到第三註釋「池魚受害」,池魚受害這個典故源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失火了,結果殃及,這個殃就是指禍害,連累到誰?池中的魚。我們知道池裡邊後邊有護城河,護城河裡邊有水。傳說春秋時候宋國城門失火,結果用護城河的水救火,水都被汲乾了,河中的魚因此死了。一說是居於宋城門附近的池仲魚,因城門失火,延及他家而活活被燒死的一個故事。兩個的意思都是指無辜受牽連。池魚受殃就是本來不是你的事情,結果後來被殃及,被別人原來的錯所殃及了,叫池魚受害。有此二說。

  接下來是「下車泣罪,夏禹深痛其民;入甕承招,周興自作之孽」。

  第一個典故講到的是跟夏禹有關的,「下車泣罪」,下車然後泣罪,泣就是哭,罪就是說自己的錯。我們來看一下是怎麼樣情形。劉向,我們看一下劉向的這邊記載到,《說苑》裡邊的〈君道〉記載到:「禹出見罪人」,有一次出巡看到罪人,就下車去問,問說這是怎麼回事?一問之下自己也哭泣了,自己也在哭了。旁邊的人問他怎麼哭泣了,他就說:「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他說堯舜當時候的老百姓,都以堯舜的心做為他們的心;「今寡人為君」,就是指他夏禹,今寡人為君,而「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現在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所以才會犯罪,所以是以痛之,這是我覺得很難過的地方。當即命侍從取一龜板,在上面刻字說:「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就講到百姓會犯罪,都是因為我一個人的關係,因為我沒有好好的教化他們。人家堯舜時代,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而我今天當君王,卻百姓各以其心為心,都是我一個人的錯,就把那個罪人給放了。後來我們就以「下車泣罪」比喻到廣施仁政,自責其失,就是廣施仁政,自責自己沒有做好。下車泣罪就是夏禹深痛其民,這個典故。

  再下來我們看一下「入甕承招,周興自作之孽」怎麼說?「周興」,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入甕承招」,這是來俊臣和周興這兩個人,都是武則天的時候有名的酷吏,常以各種酷刑逼人招供。後來有聽聞周興要謀反,武則天就命來俊臣來審問周興。來俊臣也很厲害,他就請周興喝酒,然後很假意的問他說該怎麼辦,他說:犯人不肯認罪,怎麼辦?周興之意就是說:請君入甕,再以炭火烤之。他說就讓這個人,罪人入甕,然後再用炭火烤他。於是來俊臣就說:有人告你謀反,請君入甕。結果周興就非常的慌忙,叩頭認罪。所以這個叫做入甕承招。我這邊寫到請公入甕,就是入甕承招了,招錯了,這個叫做「周興自作之孽」,因為這個招數是他想的,其實就是要讓他進來。所以來俊臣這人也聰明,用這樣的方式問他看怎麼辦,有人犯罪要怎麼辦?不肯招要怎麼辦?。

  下來再看到「紛爭謂之健訟,訐告謂之株連」。

  我們再看一下「訐告」這個詞彙,我覺得應該上下文不太能夠連貫在一塊。我們先講前面好了,「紛爭謂之健訟」,「紛爭」就是有事情、有爭端,叫健訟,健訟就是喜好爭訟。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健訟就是喜好爭訟、愛打官司。這個詞彙是從《易經.訟卦》裡邊出來:「上剛下險,險而健,訟。」這句話是在上剛下險,這邊是指到就是上卦是乾,乾為剛,我們知道乾為天,乾是屬於剛的;下為坎卦,坎,上卦是乾,下卦是坎,那坎為險,所以上剛下險,險而健,雖遇險仍強健,故必有訟。雖遇險然後還不認輸,必有訟,訟就是爭訟。後人就將「健」跟「訟」兩個字連用,連讀起來,所以就以好打官司叫做健訟。《易經》裡邊,訟卦裡邊的:「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接下來「訐告謂之株連」,訐告是揭發控訴的意思。株連是指一個人有罪而牽連他人,像砍伐樹木,根株相連一般,叫株連。這邊應該改為是累,牽累的那個累。

  累及

  應該是牽累,牽累無辜之人才叫做株連。這個株連是指到就是說,樹木一拔起,如果在附近的樹木,你如果拔起了一棵,其他的就盤根錯節,也跟著會被拔起,也受遭殃的意思。後來有些人就把它寫成誅連,這個誅連是比較不適合。因為我們原意,在用這個詞的時候,是寫這個株字,它的意思是指就是拔起一棵大樹,其他旁邊的那些樹,就是你一個人犯錯被罰,然後旁邊的那些親戚朋友也被你所波及,這樣的意思。所以我覺得這邊應該是累及,我看其他的版本是寫累及,用訐告這個詞彙在這邊,上下文不太容易連接起來。「訐告謂之株連」,所以我覺得把它改成累及,因為別的版本是寫累及。《幼學瓊林》有好多的版本,所以我們大概就是,有一些地方如果覺得在解釋上不通,大概就是做一下調整。

  我們再往下:「為人解訟,謂之釋紛;被人栽冤,謂之嫁禍。」

  這個詞彙我們現在倒滿常用的,所以也不太難理解。「為人解訟」,幫人排解爭訟叫做「釋紛」。剛剛紛爭叫做健訟,現在幫別人排解爭訟叫做釋紛,釋就是釋放,放下、解除的意思。被別人栽冤、被人栽冤了叫「嫁禍」,嫁禍於別人,就是別人把禍移到你那個地方去了,這種叫做被人栽冤,被嫁禍了。

  再下來是「徒配有城旦之名,流戍即充軍之謂」。

  「徒配」,我們看一下徒配,之前有跟大家介紹過徒配跟城旦,我們再來看一下,再複習一下。第一個,徒配就是徒流。這個就是發配去做勞役,犯罪然後被發配去服勞役這樣的刑罰,叫徒流、徒配。宋朝周密《齊東野語.羅春伯政事》裡邊有記載:「合從奸罪定斷,徒配施行。」徒配這邊就是定案,徒配施行就是指發配去服勞役。《宋史.葉清臣傳》裡邊有記載到:「(王達)所至苛虐,誅剝百姓,徒配無辜。」所以我們看到有這些刑罰。王達所至苛虐,就是這個人很苛刻,然後誅剝百姓,就是對百姓非常不好、剝削百姓,徒配無辜,那些沒犯罪的人也把他抓去服勞役,這樣的意思。我們有看到徒配這個詞。

  「城旦」,我們在介紹秦始皇的時候有講到城旦。秦漢時,強制男性罪犯服勞役的一種刑罰,這個是勞役刑中,徒配就是服勞役裡邊最重的一級,包括築城工事或製作器物。築城,當時候一些人被秦始皇抓去蓋長城。《史記.秦始皇本紀》:「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這個在什麼地方講到,大家還有印象嗎?令下三十日,如果不燒的話,黥為城旦。黥就是古代會把犯人做黥面,做記號,然後發配去做城旦、服勞役、築城這樣的事情。這在什麼時候?焚書坑儒。很好,焚書坑儒。

  我們再看一下第三個,「流戍」,流戍就是發送犯人去守邊境,使其效力贖罪的這樣的情形,這是犯人被發配到、被發送到守邊境、邊疆,邊境去。這個戍字,戍就是守邊卒,守邊的這個士卒。這個戍字,从人从戈,那就是指到人荷戈以戍。荷在這個地方念作ㄏㄜˋ,當動詞用,就是肩膀扛著,扛著戈駐守在那邊。所以這個戍字從人從戈,我們現在寫的寫法都看不出來,我們都直接這樣子寫一點,其實筆畫應該它下邊是一個人,大家這樣清楚嗎?可以,就是一個人,然後再上邊是一個戈。所以這裡就是指到這個就是人,人扛著戈戍守邊疆。所以流戍就是充軍之謂,充軍就是流發罪犯到遠地服役,叫做充軍。「徒配有城旦之名,流戍即充軍之謂。」

  再下來我們再看一下「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三尺乃朝廷之法」,我們先看一下「三尺」這個詞彙。古代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面,所以稱法律為「三尺法」。這個有我們的文化歷史淵源。《史記.酷吏傳》裡邊,酷吏傳就是指那些判刑很嚴的,就是叫酷吏傳,《杜周傳》裡邊它說「客有謂周曰」,有人就跟杜周說,「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他說你幫天子決平,就是解決一些紛爭的事情,要讓它公平,結果你不循三尺法,不循就是不依照的意思,循,依照。不依照三尺法,三尺法就是指法律所規定的,而專以人主意指為獄,而以人主的那個意思來判案,獄者固如是乎,這適當嗎?當一個獄者這樣子適合嗎?從這邊我們看到三尺,三尺法就是指法律。

  「三木是罪人之刑」,這「三木」是指哪三木?我們剛剛也有講到兩木,兩個。剛剛只有講到手銬、腳鐐,還有一個脖子的,這三個加起來就叫做三木。這個古時刑具,即項枷,銬脖子的,項枷,叫做枷。所以我們有一個詞彙叫枷鎖,也是束縛的意思。後來我們就把這些詞彙轉用一下、引申一下,讓它意義更廣,原來它是銬犯人的,現在銬住我們的心,也是我們的心被束縛了。手梏、足桎。銬住手的叫梏,銬住腳的叫桎,銬住脖子的叫做枷。《文選》裡邊有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文選》裡邊選的,「魏其,大將也」,魏其,人名,大將也,「衣赭,關三木」,衣赭,衣就是穿著,穿著赭衣。這個赭衣,赭是紅色的,不過那種紅不是太漂亮的紅,暗紅。衣赭就是指穿上犯人所穿的衣服,所以赭衣是犯人所穿的衣服。關三木,關就是指貫,就是指戴上,戴上三木,就是指頸、手、腳全部都被銬住了,「三木是罪人之刑」。

  我們再看到「古之五刑」,古代所謂的這個五種刑罰,叫做「墨,劓,剕,宮,大辟」,這五刑;「清之律例」,清朝的律例、法律,叫做「笞,杖,徒,流,死罪」。

  我們先看一下古代的五刑,註釋第一個,古代的五刑,中國古代的五種刑罰。墨,墨就是黥面的意思,黥面。劓就是割鼻子,割鼻。剕是斷足。宮是男子去勢,女子幽閉。幽閉是古代對婦人所用的宮刑,是割去卵巢,以斷絕其生殖機能的一個刑罰。男生是去勢,女子是幽閉。然後大辟,大辟是死刑,就剛剛有講到大刑,這個是最嚴重的,就沒有生命了。大辟,大刑,就是死刑。

  再看到第二個註釋,「清之律例」,這個是清朝的法典的意思,清朝的法典。這個《大清律例》是從一六四四年到一九七一年這邊,原名《大清律》,以《大明律》為基礎,再加以修改。我們再看一下律例是什麼,律例是刑法的正條及成例。律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補充,補充律文所不足而設的條例或案例。

  這個是這樣,這邊就是《大清律例》,我把裡邊的一小則來讓大家看一下。律五刑:我們看到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這邊就是律,所寫出來的那個律。這個條例,例這個部分,就是對上面的這些所寫的,再進一步的給它解說一下。像這邊我們看一下條例的裡邊它就寫,寫到說凡笞杖罪名折責,概用竹板,長五尺五寸。小竹板,大頭闊一寸五分,小頭闊一寸,重不過一斤半。這樣的就是細則,補充的說明,比較詳細一些。所以律例是這樣的,「清之律例」。

  清之律例就有這五個:笞、杖、徒、流、死罪。其實在我們古代,五刑就是不斷在變化,從隋朝到清朝變為就是笞、杖、徒、流、死罪這樣的刑罰。《舊唐書》裡邊指到的五刑,也就是指這五刑。這個笞就是指抽打。杖就是用杖打。徒,我們剛剛有講到徒配,所以徒是服勞役,勞役。流我們剛剛也有講到,流,流放的意思,流放邊疆,就是流戍、充軍這樣的一個情形。死罪,死罪這個一樣,跟大辟一樣,就是死罪。

  再下來這個是「上古時削木為吏,而今之淳風安在」。

  剛剛那個很好玩,畫地可以為獄,這邊「上古削木為吏」,削木頭做為獄吏,就是管監獄的人。相傳上古時代,一樣民風很淳樸,結果就把木吏放在犯人的家裡邊,開庭的時候犯人不需要人來捉拿,官吏、獄吏不用到家裡邊去把這個犯人給抓過去,他就抱著那個木吏到宮廷。你看古代還是很有趣,不用人抓,就直接帶那個去開庭。

  「唐太宗縱囚歸省,古人之誠信可嘉。」

  這邊記載到,就是指唐太宗貞觀六年,十二月的時候,唐太宗釋放死刑犯回家,約其來年的秋天再歸獄受死。結果第二年的秋天,犯人果真都按時回來了,都沒有逃跑的,後來唐太宗就全部赦免他們了。所以這邊「縱囚」就是釋放犯人,「歸省」就是回家去,最後叫他們第二年秋天再回來接受刑罰,結果大家都很守信用,都回來了,這個叫「誠信之可嘉」。

  我們再看一下,往下。

  「花落庭閑,草生獄靜,歌何公治民之簡;吏立冰上,人行鏡中,頌盧君折獄之清。」

  這邊講到的就是「花落庭閑」,我們先看到「何公」這裡好了,直接跳到這裡講一下。「何公」就是指何易於。在《新唐書》裡邊〈循吏傳〉,循吏,剛剛我們有一個《循吏傳》,還有個《酷吏傳》,有沒有?酷吏就是比較不好的,循吏就是很好的官員。記載唐文宗太和年間,益昌這邊的縣令,他擔任這邊的縣令,廉潔愛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訴訟非常的少。百姓曾經就作歌,就說「花落訟庭閒」,花落訟庭,訟庭就是指他斷案的衙門閒得很,「草生囹圄靜」,草,長滿了草,就是長滿了草,這個監獄非常的安靜。

  他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我覺得讀到這樣子的一個官吏,都覺得令人很豎起大拇指。他就講到:「何易於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在嘉陵江南,就是縣距離刺史的治所四十里。當時候的「刺史崔朴」,乘著這個春天的時間自上游,還有好多個賓客,一起唱歌喝酒,泛舟就東下,直出到益昌旁。結果「至則索民挽舟」,就是叫老百姓要去拉這個船。結果何易於就「腰笏引舟上下」,他就把那個笏插在腰間,然後就自己去拉這個船。

  刺史驚問他,看到這樣的情形,怎麼會?怎麼你來拉?然後易於就跟他講:「方春」,剛好,他說正是春天的時候,「百姓不耕即蠶」,不是耕種就是養蠶,「隙不可奪」,這樣的時間,你是不能夠去奪取人民耕種跟養蠶的時間。「易於為縣令」,他就講,我易於為縣令,「當其無事」,我閒閒沒事做,「可以充役」。結果刺史跟賓客就跳出船了,一起騎馬離開了,這樣的情形。讀到這個很有趣。

  當時候,就是他們來要審核何易於的表現那種情形,結果老百姓非常的生氣,就跟當時候中書舍人孫樵,跟他講說,為什麼我們的縣令不是打最好的,怎麼才得個中上?他說:皇上下詔書,考察各級官員,我們何縣令為什麼才得個中上而已?然後孫樵就問他說:何縣令催繳稅賦的情形怎麼樣?老百姓就回答他說:老百姓不能準時繳稅的時候,何縣令就向上級打報告,申請放寬期限。孫樵又問他說:何縣令監督老百姓出勞工的工作情形如何?老百姓又回答他說:上級撥款興修工程,資金不足的,要向老百姓加派,窮人家沒有錢,何縣令就自掏腰包。孫樵又問他們說:何縣令給不給上級送禮?老百姓就回答他說:我們何縣令向來秉公辦事,根本不做送禮行賄的事情,不做這種事情。孫樵又問:何縣令捉捕盜賊的工作做得怎麼樣?老百姓就回答他說:我們益昌縣自從何縣令上任以來,多年來沒有出過一個盜賊,要抓誰?

  結果孫樵聽了老百姓的回答,就跟老百姓解釋說,他在京都長安,聽說考察官員的標準大概有四個:第一個,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催繳稅賦;第二個,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徵發各種勞工,工就是勞役;第三,是否能夠討得上級長官的喜歡;第四,能否捉拿更多的盜賊。考察縣令也就這四點。後來老百姓聽了聽,就聽了孫樵這麼講,就搖搖頭,乾笑了幾聲,無可奈何的離開。

  這個很特別,何易於,從《史記》到《清史稿》裡邊,二十六史,到《清史稿》,很少這種縣官被寫進史書裡邊,但是他被寫進去。當時候修《新唐書》的是歐陽脩,可見在他們看來,這個縣令的官位雖低,但是他們的作為卻事關軍國,理涉興亡,很值得一提的。

  然後再看到盧君,「頌盧君折獄之清」,「盧君」就是盧奐,字美輪,唐代滑州靈昌這邊的人,玄宗開元很清廉的宰相盧懷慎的小孩。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盧奐出任陝西刺史,玄宗考察盧奐的政績,大為讚賞,就題詞在他的廳堂上講:「專城之重,分陜之雄」,分陝之雄就是陝州刺史。「人多惠愛,性實謙沖。亦既利物,在乎匪躬」,匪躬就是指不顧自己的自身利益。「斯為國寶,不墜家風」,所以看到這種家風讓人很敬佩。

  他當時候轉任南郡太守,就是在廣州那個地方的時候,廣州天高皇帝遠,但是那個地方奇珍異寶可多了,所以貪吏非常多,肆無忌憚的貪贓枉法。結果盧奐到那個地方之後,嚴明法紀,大力的整頓。清廉無私,斷案非常的公正,所以百姓非常的讚歎他,就講到了這麼樣的一句話,他說:「抱案吏從冰上立」,這個我們是講到後邊,「吏立冰上,人行鏡中」。「抱案吏從冰上立,訴冤人在鏡中行」,就稱讚他和他的下屬都很廉潔。站在冰上,就是指非常的像冰一樣冰清玉潔,很謹慎小心,然後訴訟的人如同站在鏡中,明鏡前,會得到公正的審判,這樣的意思。所以「頌盧君折獄之清」,折獄就是審理案件的意思,很清明。

  最後一句:「雖曰治亂之藥石,刑罰為重;要知興平之粱肉,德教為先。」

  就講到,治理亂世的藥石以刑罰為重,因為在亂世的時候就是以刑罰為重,亂世的時候,你要再跟他談仁義道德,大概很難教化。「要知興平之粱肉」,「粱肉」就是美食,則要以德教為先,以道德教化為先,這樣的一個意思。

  這段話可以從這邊,我們註釋第一的「治亂之藥石」、「興平之粱肉」這一句,後漢的崔寔《政論》裡邊就講到:「蓋為國之法有似理身」,為國的方法就好像理身一樣,治理身體一樣,「平則養,疾則攻」,平常沒事的時候你就要養生,有疾病的時候你就要下猛藥,這樣的意思,所以做這樣的一個譬喻。「夫刑罰者治亂之藥石也」,藥石就是猛藥了,「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除殘,殘暴之事,則是以粱肉理疾;「以刑罪理平,是以藥石供養也」。

  好,OK。我們這邊就講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