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31集

  我們接續上一次的,是講到「女道曰巫」,這個有念ㄨ、念ㄨˊ,都可以。好,這裡,我們看到這邊:「女道曰巫,男道曰覡,自古攸分」。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女道」就是女的道士,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就念作覡(ㄒㄧˊ)ˉ,多加一個見,「曰覡」,「自古攸分」。「攸分」這個攸字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聯繫作用,相當我們現在所講就是「所」,攸分就是有所區分的意思。分就是區分,在這邊當動詞用,就是區分,有所區別的意思。這邊這句就講到,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叫做覡,自古就有所區分,做這樣不同樣的一個稱呼。巫覡就是我們神鬼的代言人,或代人祈禱,求鬼神賜福、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的角色就是這樣。在台灣的平埔族裡邊有一個叫尪姨,這個類似就是這種巫覡。

  尪姨。

  在平埔族裡邊有這個尪姨,尪姨就是類似我們古代巫這樣的一個角色。

  下來是「男僧曰僧,女僧曰尼,從來有別」。

  這是就出家師父來講,這個大家就比較熟悉。「男僧」,男的出家師父我們稱為「僧」,女性的出家師父我們稱作「尼」,「從來有別」,就是有分別,稱謂有分別。

  接下來是「羽客黃冠,皆稱道士;上人比丘,並美僧人」。

  就是指到「羽客」跟「黃冠」這兩個名稱,「皆稱道士」,就是指道士。聽到羽客或黃冠的時候,就知道所指的是道士,道行深者。「上人」跟「比丘」就是美稱僧人。

  我們先看一下,上人跟比丘這個部分相信大家是比較不陌生的,我們先看一下羽客跟黃冠的部分。羽客就是道士之道行深者,能夠身生羽翼而飛升成仙,因此用羽客或羽士、或羽人、或羽流這樣的稱呼來稱呼道士。所以除了羽客之外,還有羽士、羽人、羽流,都稱為是道士,就是指那些道士修行很高的,他們就可以生出羽翼出來,然後就飛升到天上去了。一說認為源自南唐的道士譚峭,被唐王賜號為「金門羽客」,所以就把羽客這個詞稱為是道士。就是有這兩樣的解說。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黃冠」,冠就是帽子的意思。我們在講到男孩子二十歲我們叫弱冠,就特別稱呼,就是念第四聲冠ㄍㄨㄢˋ的音。冠ㄍㄨㄢ就是帽子,黃冠就是道士戴的束髮之冠。我們知道古代男孩子的頭髮是留長。現在男孩子若留長頭髮在街上走,我們會覺得他有點奇異。古代其實男孩子都是留長髮的,然後頭上就綁個髮髻,像至聖先師孔子上面這邊這樣,束起來束髮,長頭髮放在後邊,當然有的也會做成就是整個把它盤上去。道士戴的束髮之冠就叫黃冠,因為它是以金屬或木頭製成,顏色大部分就是黃色的,所以稱為黃冠。後來我們就以身上這樣的一個裝扮稱為道士。服裝這樣子的一個,我們從之前一直到現在會看到,我們常常會以很多衣服不同顏色,而代表了不同樣的職稱。因為不同樣,像當官的人穿的衣服,跟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就不一樣。像我們講布衣代表老百姓,那就是因為平民老百姓他所穿的衣服,就是用粗布所做成的,跟當官的穿的青衫紫衣是不一樣的。

  我們再往下看到第三個「上人」,是佛教中指智慧德行很高,可為僧眾之師的這樣的高僧,南朝以後則多做為僧人的尊稱。我們現在還是會對於智慧德行比較高的出家師父,可以做為僧眾的一個導師,我們會特別就是用上人這個詞彙。

  我們再看一下「比丘」,比丘是佛教的用語,梵語Bhiksu這樣的一個音譯。上次有跟大家介紹過音譯跟意譯,有時候是音譯跟意譯兩個合併在一塊做翻譯。在佛教裡邊,就經典裡邊也有直接音譯的。直接音譯倒是也各有它的作用在,直接音譯我們大概就知道,這個在梵語裡邊他們是怎麼念的。翻譯成意譯,就是以我們中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來做翻譯,便於我們去閱讀。兩個互相把它搭配起來用來讀,那是最好的。

  我們再往下看,按照佛教典章,少年出家,初受戒,稱為沙彌;到二十歲之後再受具足戒,才能成為比丘。《四分律》裡邊就記載到:「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不應授年未滿二十歲的,不應該授給還未滿二十歲的具足戒,就是說要到二十歲的時候才可以受具足戒。

  再下來是「檀越、檀那,僧家稱施主;燒丹、煉汞,道士學神仙」。

  第一個是「檀越、檀那」,這也是梵語。我們看到註釋第一個地方,梵語的音譯,就是檀越、檀那,這個是「僧家稱施主」,就是指施主的意思,出家師父稱呼施予東西給他們的施主,叫做檀越或檀那。

  再看到第三,「燒丹、煉汞,道士學神仙」。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三的「燒丹煉汞」,這個是道教的道術之一。原指硃砂等藥物放在爐火中燒煉,以製長生不老的丹藥。後來又有內外丹之分。把人體當作爐鼎,用靜功和心法修煉精、氣、神,自己人體當作一個爐,這個叫做內丹。外丹當然就是指透過外邊所煉的這些東西,這些長生不老的這種丹藥。我們之前也一直有談到、看到,有一些植物,都是道教裡邊吃了那些東西可以長生不老,道教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道家跟道教,道家就沒有談這些,我們道家所研究到的,我們重要的經典就是《老子》、《莊子》,這兩個是最主要的,代表道家的思想。之後道教也當然有用到,我們上次有介紹到,有用到老子的《道德經》,但是道教裡邊就有很多這樣的煉丹,這樣的方式來求長生不老。就老子的思想跟莊子的思想,他所介紹到的其實是一個內修的,它是一個內修的。

  當時候我們在學思想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東西,老師就跟我們介紹到儒家還有道家。老師就跟我們講到,我們中國的一個應世,大概讀書人的一個應世的方式,以儒家為應世的準則。但是當我們在外邊闖蕩的時候,很多事情不是如你所願,不是你想做這樣然後就能夠完成,或者每一個人都能夠配合你,這時候內心自己要收斂回來到道家來。所以老師常常就跟我們講,以儒家應外,以道家應內。之後發現到再漸漸往後讀到佛家思想之後,發現又更高一層次。所以師父上人一直在講到,方東美老師一直提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哲學。

  我們繼續再往下看:「僧人自謙,謂之空桑子;道士誦經,謂之步虛聲。」

  這個有用到典故,所以我們來看一下,「僧人自謙」,出家師父自謙自己為「空桑子」。為什麼會稱自己為空桑子?我們來看一下空桑子,註釋第一這個部分。在《呂氏春秋》這本書裡邊記載到:「有侁氏」,就這個族,有侁(ㄕㄣ)或有莘(ㄒㄧㄣ),也寫成一個草字頭跟一個辛苦的辛,部落裡邊的一個女孩子去采桑,「得嬰兒於空桑」,結果在一個空桑裡邊,就是一棵桑樹裡邊有空心的,在那邊得到了一個小孩,「母居伊水」,因為母親就居住在伊水這個地方,所以「命曰」,就把他叫做伊尹。《列子》裡邊也記載到,這個書名號把它漏掉了,裡邊也記載到「伊尹生乎空桑」,伊尹從空桑裡邊長出來、跑出來的。伊尹從小很聰慧勤奮,通曉烹調的技術與堯舜治國之道,就是幫助堯舜治國,還擔任有莘氏奴隸主後代的老師。這個有莘ㄕㄣ或有莘ㄒㄧㄣ,就是這個字「侁」,兩個字通用。《墨子》裡邊也有記載到:「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就是指有莘氏聚落裡邊的老師,師僕。後來有莘氏女嫁到商湯,伊尹作陪嫁之臣隨往,湯用之為相,故稱為伊尹。伊尹那個尹就是丞相的意思。為什麼這樣的一個情形是跟僧人自謙有關?因為僧人出家,捨棄父母,成為佛家的兒子,而佛家又稱為沙門,沙門也叫做桑門,另外一個翻譯,沙門,桑門,教義本空,所以僧人就自稱為空桑子。

  從古書裡邊記載到,伊尹是從空桑裡邊跑出來的。就像這種很好玩,小時候常常如果不乖或者是怎麼樣,媽媽就會講我們是石頭裡邊蹦出來的。那時候就是小時候,還沒有上課讀一些科學上的知識,那時候還小,還沒有入學的時候,然後常常就會聽到媽媽講,你是石頭裡邊蹦出來的。後來自己讀了中文系之後接觸了這些,發現還滿多真的是從石頭蹦出來的,還有從其他地方蹦出來的,還有常常不是踩到那個大腳印,然後回家就懷孕的嗎?就是這樣子。後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家人,原來這個也有文化傳承。媽媽她們不識字,但是她們的文化從哪裡?聽戲,她們從聽戲來。我媽媽很喜歡看歌仔戲,所以透過看歌仔戲,講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故事。

  這是空桑子,為什麼僧人自稱為空桑子的一個來由。

  再接下來是「道士誦經,謂之步虛聲」。道士誦經叫做步虛聲,為什麼叫步虛聲?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道士誦經的這種聲音,仿效空中傳來神仙的聲音。這是怎麼樣?是在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裡邊記載到:「陳思王遊山」,陳思王就是曹植,曹植我們上次有跟大家介紹過,七步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曹丕叫他的弟弟曹植馬上寫詩的,七步成詩。謝靈運說他天下才幾斗?總共幾斗?十斗。曹子建幾斗?八斗。謝靈運幾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這就是陳思王。他有一次遊山的時候,「忽聞空裡頌經聲」。突然怎麼空中傳來誦經的聲音?「清遠遒亮」,很亮,「解音者則而寫之」,就是讓能夠了解音律的人把它寫下來,結果這個是「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也」,所以道士就仿效這樣的聲音。所以這個聲音,步虛聲這個典故是來自於陳思王曹植,突然聽到空中有誦經的聲音,然後請人把它寫下,道士仿效之,所以作步虛聲,空中所傳來。

  再下來:「菩者普也,薩者濟也,尊稱神聖,故有菩薩之譽」,這邊就講到「菩」是普也,「薩」的意思就是濟,「尊稱神聖」,所以有菩薩這樣的一個稱呼;「水行龍力大,陸行象力大,負荷佛法,故有龍象之稱」,這講到是龍象這兩個詞,負荷佛法,有龍象之稱。

  我們先看一下「菩薩」這個詞,註釋第一菩薩,佛教用語。這是直接梵語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第一個,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裡邊有寫到:「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那個字就是憐憫的憫,古字就是用這個字,我們現在寫憐憫的憫,就是一個豎心旁,一個門,再一個文章的文,憫,愍傷就憐憫的意思,「即於樹下得第一禪」,這是第一義。第二個是指具備自利、利他這樣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裡邊記載到:「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所以這邊我們就看到,「菩者普也,薩者濟也」,就是利益眾生,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後來我們就用菩薩這個稱呼,指天地神靈有菩薩這樣的美譽。

  像我們中國佛跟道兩個,大概都常常混合在一塊。小時候我也常常看我阿嬤拜拜的時候,就是諸佛菩薩這樣念,裡邊的神明其實也很多是道教裡邊的神,但是我就常常聽我阿嬤在拜拜的時候,就是用這樣的語言。所以後來這個詞彙大概就是指所有的利益眾生的這些神眾們、神聖們。

  我們再來看一下荷擔如來家業的高僧,「負荷佛法,故有龍象之稱」。我們看一下龍象,佛教的用語。在水中行走,龍的力量最大;在陸地上行走,誰的力量最大?象的力量最大。我都想說象真的是非常巨大,很大。因此精通佛法,荷擔如來家業的高僧就負荷,負荷就是肩膀荷著,肩挑著佛法,故有龍象之稱,就稱他們這些荷擔如來家業的高僧,我們就稱他為龍象,有龍象這樣的。

  再接下來是「儒家謂之世,釋家謂之劫,道家謂之塵,俱謂俗緣之未脫;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

  這邊就是介紹到儒釋道三家,我們中國思想的一個主脈,儒釋道三家。儒家稱為「世」,釋家稱為「劫」,道家稱為「塵」,它所代表的意思都是指什麼?「俗緣之未脫」,俗緣就是還沒有擺脫世俗人事牽連的這樣的人、這樣的情形,這個詞彙。

  我們看到註釋第一的地方,註釋一,世、劫、塵:《楞嚴經》裡邊記載:三十年為一世,五百年為一劫,千年為一塵。這個都還是在輪迴裡面,所以俱謂,都稱作俗緣未了。

  我們再往下看註釋有第二個,「俗緣之未脫」:就是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關係,不能得道成仙,就是還未解脫。

  再看到第三個,「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這三個詞彙,「精一」、「三昧」、「貞一」,這個的意思都是指到「奧義之無窮」。我們所謂的奧是深奧,深奧的義理,就是需要花很多的心思去了解它。我們看一下第三的地方,精一,精粹專一叫精一。就是儒家所講到的那種深奧的義理,深奧的義理無窮,儒家叫做精一,要這樣才能夠去達到。

  精一這個詞彙,在我們的《尚書.大禹謨》,《尚書》,四書五經之一的,《尚書.大禹謨》裡邊有講到這麼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厥的意思是其中的意思,其中。這是我們儒學裡邊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的意思就是說,人心要居高要思危,人心惟危,人平時要居高思危。道心惟微,微是微妙的意思,道心微妙居中。這種很多修行的東西很難用言語來,它必須要你自己去不斷的應對一些事情之後,自己要心中去體悟。惟精惟一是道心之法,就是你要真誠的保持惟精惟一的這樣,精一就是很專一的心法,不改變自己的理想,很純粹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厥中就是其中,就是要常常保持這樣的一個狀態。

  「釋家曰三昧」,三昧,梵語的音譯,指到就是心定於一處,叫三昧。三昧,心定於一處,這個是釋家裡邊所講的。儒家叫做精一,釋家叫做三昧,這個都是定於一處的,用語不同。道家叫做貞一,貞一是守正專一。這個也是一樣,就是保持那種定的狀態,只是他們在談的時候那種用語不太一樣。這邊道家所謂的貞一就是守正專一,保持本性,自然無為。道家一直講到是不要造作。這些都是屬於奧義無窮,深奧的義理在裡邊。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達摩死後,手攜隻履西歸;王喬朝君,舄化雙鳧下降」。

  這個講到兩個典故,很妙的。「達摩死後,手攜隻履」,隻履就是一隻,隻就是一隻,一隻履,就是鞋子,「西歸」,從東方歸向西方,從東方走向西方;「王喬朝君」,就是去朝君,朝見君王的時候,竟然會「舄化雙鳧下降」。舄也是鞋子,鞋子的一種。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達摩死後,手攜隻履西歸。達摩我們應該很熟悉,菩提達摩,中國禪宗的初祖。南印度婆羅門人,出家後傾心於大乘佛法。梁武帝的時候普通年到達了廣州,後達摩與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以「一葦渡江」。我們前面有講到一葦渡江,不合,他就踩著蘆葦草渡江過去了。一葦渡江,然後就止於嵩山少林寺,就在少林寺那邊,在少林寺裡邊面壁九年,當時候的人就稱他為「壁觀婆羅門」。壁觀婆羅門,壁,牆壁的壁,面壁九年。菩提達摩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的時候端坐而逝,就在這時候過世。過世之後,在少林寺圓寂之後,就移葬到熊耳山的定林寺。相傳當時候東魏的一個使者叫宋雲,他出使西域回來,從西域那邊回來,結果在蔥嶺的地方碰到了達摩提著一隻鞋子走過來,然後就問他你要去哪裡?他說他要去西天。達摩很好玩,還跟宋雲講你回去不要跟人家講,要不然會惹禍上身。他也不以為意,回去就真的跟君王講了,達摩已經有告訴他不要講,講了你會惹禍上身,結果他回去還是講了。講了之後就被關起來,因為這叫欺君。因為明明就已經死了,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只有宋雲因為他出使西域,所以他不知道這件事情,他不知道達摩已經死了。因為他出使西域,回來明明就有碰到他,他回來竟然就跟皇帝講有碰到達摩,結果就被關起來。後來還好皇帝過了十來天,審問的時候就跟他講,到底是怎麼回事?他說真的,我就在蔥嶺那個地方碰到達摩提了一隻鞋,我問他要去哪裡,他說要西歸,就這樣。後來皇帝覺得,怎麼聽起來好像煞有其事。還好皇帝當時候有採納他的意見,要不然他就慘了。後來就開塔,一看,真的只剩下一隻鞋在裡面。所以後來大家才知道,達摩死後,手攜隻履西歸了。

  我們再看到第二的註釋,「王喬朝君,舄化雙鳧下降」。王喬是漢朝人,曾擔任縣令,這也是修煉很好的一位道士,相傳可以把兩隻鞋變成野鴨子。他每次朝君的時候,朝君就是要去朝見君王,有固定要去朝見君王的一個日子。皇帝就看他奇怪,每次來的時候怎麼都沒有看到車子,但是就有看到人來。後來就偷偷觀察了一下,真的觀察到發現,就有人回報說,他沒有搭車過來,天上有一隻鳥,然後就下來了。所以相傳可以把兩隻鞋變成野鴨子,叫做舄化雙鳧下降。那個舄字就是履,鞋子的意思。我們古代有這麼樣分,履跟舄我們後來統稱叫做鞋子,都泛指鞋子,在古代裡邊,單底的叫做履,舄是複底的,雙層的叫做舄。舄化雙鳧,這個鳧是什麼?野鴨子。就是王喬可以把自己的鞋子化成野鴨子,然後就飛,來到宮廷。前面是佛家的傳奇故事,後邊是道教的傳奇故事。

  這邊是跟大家介紹一下梁武帝的故事,梁武帝跟達摩那段對話。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的問達摩:我做了這麼多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就說:無功德。梁武帝就非常生氣,他說:何以無功德?達摩就跟他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一葦渡江就是這樣。

  後邊這裡講到,後來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沒有講話。人莫測之,當時候人就把他叫做壁觀婆羅門。這樣的一件事情,這剛剛有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下邊這個。在佛教裡邊講到做很多事,如果這樣的問法叫有為之事,作而不作,必須是這樣。

  這段就是剛剛跟大家介紹到的,記載到王喬朝見君王的一個情形,雙鳧從東南飛來這件事。

  接下來我們再看到「辟穀絕粒,神仙能服氣煉形;不滅不生,釋氏惟明心見性」。

  這個前面「辟穀絕粒」,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的這個地方。「辟穀絕粒」是什麼?不食五穀以求成仙。辟穀是古之道術,道教裡邊修煉之術,不食五穀,不吃五穀然後以求成仙。辟穀,辟就是不要,他不吃,榖就是五穀。絕就是指斷絕的意思。粒就是指到五穀,米粒這一些東西。所以辟穀絕粒,有時候用四個字,有時候用辟穀兩個字,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神仙、道士們他們不吃五穀,然後透過用吐納的方式修煉身體,修煉成那種可以羽化升天。這是我們中國道教裡邊所流傳下來修煉成仙的一個方法,辟穀絕粒,以吐納的方式來修煉身體。

  我們再往下看,「不滅不生,釋氏惟明心見性」。不滅不生也作不生不滅,超脫生死的境界。佛教認為一切現象只是因緣條件的組合,沒有現象的本體,人們察覺到的現象只是一個幻相。因此現象既沒有真實的存在過,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滅失。這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應該有常讀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為所有看到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因緣不在了,它就不見了,一切都是假象,既然沒有生,也就無所謂的滅了,這樣的一個觀念,不生不滅。這是佛家裡邊講到的明心見性,了解一切都是假的,因緣和合的。

  我們再往下看:「梁高僧談經入妙,可使頑石點頭,天花亂墜」,我們後來講到天花亂墜用的不好,其實這是很好的;「張虛靖煉丹既成,能令龍虎並伏,雞犬俱升」。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梁朝的高僧,「梁朝高僧談經入妙」,竟然可以讓頑石點頭、天花亂墜,天花亂墜是指天上降下寶花。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頑石點頭,這個故事相傳南朝梁高僧竺道生,梁高僧這邊就指到梁朝的高僧竺道生,竺道生法師講經於蘇州虎丘寺。在虎丘寺這個地方講經,結果人無信者,沒有人相信他。結果他很妙,乃聚石為徒,把石頭就聚到他前面來,就是徒弟,講經給它們聽,與談至理,就跟它們談了很多很棒的這些佛理,講到《涅槃經》提到說萬物皆有佛性的時候,石頭皆點頭,那些石頭就點頭了。所以我們說可使頑石點頭,就是竺道生沒有人信他講法,後來就聚石為徒,講到萬物皆有佛性,頑石皆點頭。

  我們再往下,相傳梁武帝的時候,雲光法師在天龍寺講經,天雨,這個字當動詞用,雨,念第四聲ㄩˋ,如果雨ㄩˇ是名詞,雨ㄩˋ的話就是降下,降下寶花,紛紛而下。這些都是梁朝的高僧。所以後來我們講說講得天花亂墜,原來是指人家講經的時候講到很好,連天上的諸神靈、諸佛菩薩天雨寶花,紛紛而下。

  有一次到敦煌去,敦煌石窟去看那個壁畫,真的是很美,非常漂亮,尤其畫的那個天女都好漂亮,很美,滿值得去看。有一次我就有聽到旁邊在講解,因為我們是自己跑去,有人就講解,裡邊有一個他說東方的蒙娜麗莎。我說奇怪,明明就是我們漂亮的菩薩,為什麼還用西方的來比喻,真是奇怪。我就跟我同事講,為什麼要這麼比喻?明明我們比較漂亮,我滿執著。真的是很漂亮,畫得非常的莊嚴,就想到這個天女散花,然後在壁上的頂上畫了好多天女。

  我們再往下看,「張虛靖煉丹既成」,結果能夠令龍虎並伏,而且雞犬都可以升天。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典故。張虛靖,東漢的時候張天師張道陵的七世孫,《列仙傳》記載到,張虛靖遍遊名山,學長生不老之術。煉丹成,能夠制伏龍虎。白日升天,臨去,白日升天,結果臨去的時候,升天之後,藥器置於庭中,結果他們家的雞跟犬用舌頭一舔,也飛上去了。不錯,滿好的,一舔也飛升而上,這個就是很有功力。所以我們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是這樣,「張虛靖煉丹既成,能令龍虎並伏,雞犬俱升」。

  我們再看一下「藏世界於一粟,佛法何其大;貯乾坤於一壺,道法何其玄」。

  這邊我們講到「藏世界於一粟」,一個小米裡邊,「佛法何其大」。能夠把整個世界藏在一粒米裡邊,佛家的法力是何等的強大。我們先看註釋第一個,先講佛家的這個部分。「藏世界於一粟」,釋普濟的《五燈會元》裡邊有講到:「一粒粟中藏世界」。常常聽師父上人講到,連我們毛髮裡邊、一沙一塵都有一個世界,能夠進去。所以至大無小,至小無大,整個空間是已經解破了,沒有空間跟時間這樣的束縛,就有這樣的能力。不過這要好好修鍊才有辦法,已經沒有執著了,所以就也沒有時間跟空間。我們常常會被束縛,是因為我們有時間觀念,也有空間觀念,所以被時空束縛了;如果能夠解脫這個,就沒有時空的束縛。這是佛法裡邊講到的,藏世界於一粟。

  「貯乾坤於一壺,道法何其玄」,這是道教方面的。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貯乾坤於一壺,這是後漢,後漢就是東漢,方士,方士就是道士,費長房曾經看見一老翁賣藥,曾經看到一個老翁在賣藥,掛著一把壺,晚上就在壺中休息,他就在壺裡邊休息。費長房覺得很奇怪,於是就拜見老翁,第二天就跟老翁一同入壺,就跟老翁一起也進入壺中,見裡邊還有樓台壯麗,驚奇的說:「此別一乾坤也」,這真是另外一個乾坤。乾坤的意思我們知道,乾為天,坤為地,乾坤就是天地。此別一乾坤,也就是此別一天地也。原來這個小小壺裡邊竟然還有樓台壯麗,真是另一個天地。於是便跟老翁入山學道,這個也是很有緣的。就像我們知道《了凡四訓》裡邊,碰到的孔老先生那也是一等高人,能夠算命算得這麼精準,那也是很厲害的。貯乾坤於一壺,就是指道教裡邊的這種法術是很玄妙的。

  我們再看到「妄誕之言,載鬼一車」,「妄誕之言」就是無稽之談,妄誕之言就好像說裝載一車的鬼魂;「高明之家,鬼闞其室」,高明的家,鬼都窺視他們家。

  怎麼說?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註釋。「載鬼一車」,《易經》的「睽卦」裡邊,上九裡邊記載到:「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這個說是鬆脫的意思)之弧」。然後高亨,我們再往下看高亨他的注:「爻辭所言乃一古代故事」。這故事是怎麼樣?「有一睽孤」,睽孤是離家在外的孤子,「睽孤夜行,見豕伏於道中」,結果看到有一隻豬,見豕,豕是豬,負塗。《易經》裡邊的塗就我們所謂的,我們現在把它寫成前途的途,辶字邊那個途字,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常常講道聽途說的途,是寫這個途字,也會寫成三點水這個塗字,這個塗不是胡說的意思,道聽途說的途是路途的途,就是在路上聽了,沒有經過驗證,又在路上又傳給另外一個人了,叫道聽途說,所以這個塗字不是糊裡糊塗那個意思。就是看到一隻豬伏在道路中,「更有一車」,還有一車怎麼樣?「眾鬼乘之」,就是載鬼一車,一車裡邊載了一堆鬼,一車的鬼。「睽孤先開其弓欲射之」,就是剛開始先張之弧,先張之弧,張就是拉開弓的意思,弧就是弓,一開始他看到這種情形,就要打開弓射他們,「后放下其弓」,之後又放下來。「說」字通「脫」字,放鬆的意思,放下弓箭不射了。仔細一看,「蓋詳察之,非鬼也,乃人也」,非鬼也,那不是鬼,而是人;「非寇賊也」,不是寇賊,「乃婚姻也」,就是婚嫁。後因以為,就是以這個詞彙指到混淆是非,把無當作有,言語很是奇怪。後來我們這邊講到說的「妄誕之言,載鬼一車」,就隨便亂說,講什麼一車子載的都是鬼,結果仔細一看,根本也不是。這個典故是從這邊來,《易經》裡邊所寫到的這個詞。

  第二個,「高明之家,鬼闞其室」。「高明」是很有錢的人。「鬼闞其室」,闞就是審視,在那邊窺望的意思。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這個地方,鬼闞其室:就是說鬼神窺望顯達富貴的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就是窺望那些富貴顯達的人,而且他們是很自傲的人,所以將禍害其滿盈之志。滿盈之志就是指他們非常的自傲,有錢但是不收斂。在《文選》裡邊就記載到,《文選.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高危,自守者身全」。就講到說高明之家,鬼都去窺視他們家,那些攫拏者亡,爭權奪利的那些人就是禍殃給他們;默默者存,跟攫拏兩個剛好是相反詞,攫拏是爭奪,默默就是不會去爭奪;位極者高危,位置,就是官位很高的危險,危險就是說你位高,然後又沒有辦法自守的,那很危險,就是禍害於他的意思;自守者身全,就是自守者,能夠潔身自好的這樣的人,就能夠身全,就是保全性命的意思。

  李善注,李善就是注《文選》的人,唐朝,注引李奇講到說:「鬼神害盈而福謙」。這句話,鬼神害盈,第一個害當動詞,害盈就是那些盈滿的人,很自傲盈滿的人;而福謙在這邊當動詞用,害跟福兩個對應的,害盈跟福謙兩個對應的,福謙就是指降福給那些謙虛的人。這句引言。再後來劉良對這句話的註解。所以我們在了解這些古書的時候,就是因為各朝代都有幫我們做註解,一代一代的這樣註解下來,我們就透過這些註解,我們就可以去了解到原來的意思大概是怎麼樣。劉良就註解到說:「是知」,由此可知,「高明富貴之家」,高明是一個富貴,這個人家裡邊很有錢,「鬼神窺望其室,將害其滿盈之志矣」。就指到高明,家裡邊很有錢,但是不是一個謙虛之人。

  跟大家介紹一下下邊《文選》這本書,這本書還滿重要的,在唐朝的時候跟五經是並駕齊驅的,盛極一時。到北宋年間,民間還傳謠這樣說:「《文選》爛,秀才半」。你能夠把《文選》這本書把它讀熟,都秀才半,都可以考上了。當時候我們畢業之後,老師也教我們,認真的把《文選》的每一篇把它好好點完,好好把它點完,老師說每天點一篇《文選》。

  這邊下邊這裡是跟大家介紹一下《文選》注。唐高宗顯慶年間的李善注被認為是最好的。後來還有一本叫五臣注,就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注,呂延濟、劉良,就是我們剛剛講到劉良這邊注,是知高明富貴之家,鬼神窺望其室,將害其滿盈之志矣。五臣注就是指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這五位文臣對《文選》的一個註解。這個大概是我們在讀《文選》的時候,註解裡邊最常使用到的是李善注比較多,然後就是五臣注。

  再接下來是「《無鬼論》,作於晉之阮瞻」,就是《無鬼論》是誰所作?晉朝阮瞻所作,他持無鬼論;「《搜神記》,撰於晉之干寶」,《搜神記》是晉朝干寶所寫。干寶《搜神記》我們一再看到,裡邊因為記載了很多很神妙的事情,不過他說它都是真實的。那種性質有點類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很多這樣奇異的事情。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無鬼論》:晉人阮瞻持無鬼論,他所寫到的。當時候很厲害,沒有人辯得了他。我們來看一下這段記載,很有趣的。阮瞻,陳留尉氏人,就是今天河南這個地方人。他是竹林七賢阮咸之子,竹林七賢不陌生了,竹林七賢阮咸的兒子阮瞻,生年不詳,約卒於晉懷帝永嘉年間。跟他爹一樣,也是談玄之人。我們來看一下,《晉書.列傳》裡邊記載到他,這樣的一段文字,它說:「瞻素執無鬼論」,阮瞻平時他所抱持談論的就是沒有鬼,他認為世間沒有鬼,「物莫能難,每自謂此理足可以辯正幽明」。他說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難倒他,跟他辯贏,他常常講以無鬼論就可以辨明世間的幽明,那種情形是有或沒有。「忽有一客通名詣瞻」,忽然就有一個客人,通名就是傳,說要找他,詣,拜訪的意思,拜訪阮瞻。「寒溫畢」,寒溫就是寒暄的意思,寒暄,寒溫就叫寒暄,就是問人家今天天氣怎麼樣,吃飽了沒有?這就是我們寒暄;畢就是完畢了,就是寒暄了,打招呼完畢之後,「聊談名理」,就談到魏晉南北朝常講到的名理,名理之學,談玄談老。「客甚有才辯」,這個客人也很有才辯,「瞻與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阮瞻就跟他談論,過了一陣子之後談起鬼神的事情,「反覆甚苦」,就是指這個客人反覆甚苦,意思就是說都談不過他,無法跟阮瞻,辯不贏他的意思,所以反覆甚苦。「客遂屈」,這個客人就我輸了,但是「乃作色曰」,作色就是突然臉色大變,然後他說什麼?「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僕便是鬼。」他就跟他講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同都會談到的,為什麼就只有你講說沒有?他就說我就是鬼。「於是變為異形」,馬上這個客人就變成不一樣的那種形體出來,「須臾消滅」,一下子不見了。結果阮瞻默然,默然就是不語了,「意色大惡」,結果臉色他自己就變得非常的難看。一年之後就過世了,阮瞻。所以這邊講到,「《無鬼論》作於晉之阮瞻」。

  第三個註釋《搜神記》,志怪小說集,東晉干寶所撰。我們再看一下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東晉時候的史學家、文學家,還有志怪小說的創始人。其實他會寫這一本,我們上次有讀到,就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他親身經歷他父親,還記得嗎?他父親的愛妾被她母親,一樣把她推進他父親的墳中,結果過了十來年竟然沒有死掉,他將他的母親要跟他父親合葬的時候,結果一打開墓穴發現,竟然怎麼趴在那邊,所以他就把這些寫下來。這本書其實是有感於生死之事,所以就寫《搜神記》。

  接下來是「顏子淵、卜子夏,死為地下修文郎」,這邊「顏子淵」還有「卜子夏」,就是顏淵顏回,卜夏就是子夏,「死為地下修文郎」,死後就擔任修文郎;然後下來是「韓擒虎、寇萊公,死為陰司閻羅王」,這兩個人死後變成了陰司的閻羅王,變成閻羅王。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為什麼顏子淵、卜子夏兩個人死為修文郎?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這個地方。顏子淵就是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卜子夏就是卜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晉國人,另有一說是衛國人。兩人都是孔子的學生。《雜俎》這邊記載到:「晉蘇韶卒後」,就是蘇韶他過世之後,「從弟」,從弟就是他的堂弟的意思,堂弟「節白晝見韶」,在白天的時候看到蘇韶,於是就問他「幽冥之事」,就是指到他問他人死後的這些事情,然後「韶曰」,蘇韶就跟他說:「顏淵卜商,俱為地下修文郎」,說顏淵、卜商,顏回跟子夏兩個人都成為地下的修文郎。所以為什麼會稱「顏子淵、卜子夏,死為地下修文郎」的原因,就從這段來。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韓擒虎,韓擒虎,第二註釋的地方。魏徵等所編撰的《隋書》,記載隋代的大將韓擒虎,字子通,文武雙全,慷慨多智謀,嘗以平陳,就是平息陳地的叛變,然後俘虜了陳後主陳叔寶,因功進,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功勞,所以就封為上柱國。疾篤時,就是生病的時候,很嚴重的時候,有人驚走至其家,有一個生病的人驚慌的走到他們,就是跑到他們家去說:「我欲見閻羅王」,說他要見閻羅王。擒虎聞之曰,韓擒虎就說:「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亦足矣」,他就講到說我活著的時候為上柱國,死後作閻羅王足夠了。裡邊還更詳細記載到就是說,他生病的那時候家裡邊外面,有人看到那種喧天鑼鼓這樣的一個情形,有人就看到。然後他們就問他說這是怎麼回事?他說閻羅王到。結果就有一個生病的,另外一個生病的人就跑到他們家去,說他要見閻羅王。所以他聽到,韓擒虎聽到這樣的情形的時候,他就講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亦足矣。於是就過世了。所以這邊講到韓擒虎,死為陰司閻羅王。

  第三個寇萊公,寇來公我們也不陌生,寇準,北宋政治家寇準,字平仲,被封為萊國公,所以我們大家就稱他為寇萊公。在《漢苑名談》裡邊就記載到說:「寇萊公死,有僧」,有一個出家師父,「克勤見公於曹州境上,詢後騎云:『閻羅王交政也。』」就是僧人克勤見到寇萊公,然後在曹州境上,之後就問,那個騎,這邊就是指到他的騎兵,就跟他講閻羅王交政,就是指要交政,接換,好像官交接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這邊講到「韓擒虎、寇萊公,死為陰司閻羅王」,就是這麼來的。

  再下來,我們再看一下「至若土穀之神曰社稷,乾旱之鬼曰旱魃」。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社稷」,這個「社稷」也常提到,社就是土地神,這是一個會意字,土神就是土地神。稷就是稻穀,是穀神。所以土穀之神叫做社稷。

  「乾旱之鬼曰旱魃」,乾旱之鬼就是造成那個旱災的鬼,這個鬼神叫做旱魃。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的地方,旱魃,古代傳說中能造成旱災的,這是旱災的鬼神。在《詩經.大雅.雲漢》篇裡邊就記載到:「旱魃為虐」,虐就是作虐的意思,作虐,虐就是災難,「旱魃作虐,如惔如焚」,這個字念作ㄊㄢˊ,是燒灼、灼燒、燃燒的意思,如惔如焚就是指焚燒。旱魃為虐,就好像在焚燒東西一樣,指就是很熱很熱。漢毛亨傳裡邊記載到,這個魃就是旱神也。所以這邊乾旱之鬼叫做旱魃。

  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魑魅魍魎,山川之祟;神荼鬱壘,啖鬼之神。」

  這邊請大家把讀音訂正一下,「神荼鬱壘」,課本這邊一百五十二頁的地方,它是寫神荼ㄊㄨˊ鬱壘ㄌㄟˇ,這個念神荼ㄕㄨ,然後鬱壘ㄌㄩˋ。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魑魅魍魎,「魑魅魍魎,山川之祟」,那個字念作ㄙㄨㄟˋ,一個出再一個示,魑魅這是山中的精怪。我們看到註釋第一的地方,魑魅是山中的精怪。魍魎是水中的怪物,水中的精怪。後來我們常常會用這個詞彙指到的就是指各種各樣的鬼怪,現在大部分就把它再用到人身上,就是比喻各種各樣、各式各樣的壞人。本來是那些鬼神精怪,作祟的那種作怪,這個祟是害人,禍害人的鬼怪叫做祟。我們常常講說大概誰在作祟,讓事情變成這樣。作祟就是在那邊搞怪,搞怪。所以就是禍害人之鬼怪。魑魅魍魎這是山川之祟,魑魅是山中精怪,魍魎是水中精怪。

  再下來,「神荼鬱壘,啖鬼之神」。這個有這麼多鬼怪,總要有人克制它們一下。我們看到第三個註釋裡邊「神荼鬱壘」,神荼鬱壘這是兩個神仙的名稱,此二神把守「鬼門」,能夠將邪惡不正的鬼魅以蘆葦綁縛,用蘆葦把它們綁起來,然後餵虎而食,就餵老虎吃。所以黃帝就命百姓在家門以桃木作塑像,然後驅魔逐魅,就把這些鬼魅把它趕走。

  我們看一下《山海經》這邊記載到的,它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東海度朔山這個地方,有度朔這座山,有大桃木,上邊有大桃木,「蟠屈三千里」,就是指那個樹的盤根錯節,蟠屈三千里,很大的一棵樹,「其卑枝東北曰鬼門」,就是枝幹裡邊東北那個地方,朝東北,卑枝就是指比較細弱的那些枝子,朝東北的就是鬼門,「萬鬼出入也」,那些鬼出入的地方。「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專門看管那一些眾鬼,害人的鬼,專管他們。所以後來黃帝就命百姓,在家門用桃木作成塑像,做為驅魔之用。啖鬼,這個啖就是吃。神荼鬱壘,啖鬼之神,就是吃鬼的神。

  再下來,我們看到這個小單元的最後一句:「仕途偃蹇,鬼神亦為之揶揄」,「仕途偃蹇」就是仕途不順,鬼神也揶揄他,就是戲弄他;「心地光明,吉神自為之呵護」,心地光明磊落,吉神就自然會呵護庇佑。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註釋,「仕途偃蹇」:仕途不順利。偃蹇這個詞彙就是困頓、失志。偃跟蹇,偃就是撲倒的意思,蹇是走路常常被絆倒。所以偃蹇這個詞就是指困頓、失志、不順的意思。晉代羅友曾經對桓溫抱怨說,在來的路上連鬼都揶揄,他只是為別人做官送行,沒有別人送他去做官。就是羅友跟桓溫抱怨,說他來的路上都被鬼揶揄,他都平常幫別人做官送行,但是就沒有人送他去做官,意思都沒有人推薦他的意思。所以桓溫於是推薦羅友作襄陽太守,「仕途偃蹇,鬼神亦為之揶揄」,連鬼神都要戲弄他。揶揄這個詞,揶揄,戲弄、辱弄的意思。

  心地光明,吉神自然會呵護他、庇佑他。心地是一個佛教語,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就像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出一切,所以叫做心地,這個地的意思就是指大地能夠生萬物,心念能夠生萬物。師父常常一直講到,這個世界的形成是全部由心念所成,一個人發出的心念如果是光明的、是善的,吉神也會呵護庇佑他,這樣的意思。

  我們這個單元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