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30集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第三個「貫虱」,這個虱就是虱子的那個虱,這個典故來自於《列子.湯問》篇裡邊記載到,紀昌學射這樣的一件事情。這一段的話我們待會後邊看好了,因為後面我列了整段文字出來。這個是結果的部分,就是指他射箭的時候,能夠把虱子射下,就是穿過中心,而且懸下來的那條線沒有斷。後來張湛注說:「以彊弓勁矢貫蝨之心」,這個蝨就是虱字,虱子的虱,「言其用手之妙也」,就是說他的技術非常好。後來就是指到射箭技術非常高明的意思。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這樣前後看會比較仔細一點,知道它的來龍去脈。這邊就記載到:「甘蠅」,這個是蒼蠅的蠅,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彀弓那個彀,這個字我們不陌生,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這個就是拉滿弓準備射箭。拉弓一射出去,獸伏鳥下,獸、鳥都被他射中的意思。「弟子名飛衛」,他的一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飛衛就教紀昌說,你先,爾就是你,你先學不瞬,不瞬是什麼意思?眼睛不會眨。我們說一瞬間就是指眼睛一眨,就是指很短的意思。這邊指到就是說,你先學眼睛不會眨、不動。而後可言射,之後才可以來談射箭這件事情。

  「紀昌歸」,紀昌回家之後,「偃臥其妻之機下」,結果就趴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邊,「以目承牽挺」,就是指眼睛就看著他太太在那邊織布,那個梭子跑來跑去,然後去練習眼睛不眨。「二年後,雖錐末倒眥」,眥就是眼眶,就是指錐末,錐是尖的角錐,那個尖的地方快要刺到眼眶了,「而不瞬」,眼睛而不瞬。我們平常人沒有訓練,大概別人手一揮出去,你大概趕快眼睛就一眨,就往後退了。他是錐末倒眥,眼睛都不會動一下。「以告飛衛」,他就告訴他的老師飛衛說,我練到這樣的程度了。飛衛就跟他講:「未也」,還不夠,「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學視,必須要學看東西,而後可以。怎麼樣看?視小如大,看到小的東西很大,「視微如著」,微就是微小,著就是顯著,「而後告我」。當你看到一樣東西非常非常的小,那個東西雖然是很小,但是你看它的時候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夠到這樣的程度了,你再來告訴我。

  「昌以犛懸蝨於牖」,之後紀昌就回去,用犛牛懸虱,抓了一隻虱子,然後懸於牖,牖就是窗牖,窗戶。「南面而望之」,那個很亮,往南面看,就是吊的位置,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旬日就是十天,「浸大也」,發現這個虱子變得很大了。「三年之後」,變得如車輪焉。所以你看到這個功夫可了得,兩年後這樣,之後又看那隻虱子看了三年,我們就看到一個技藝是需要下多大的功夫。三年之後,這個虱子像車輪那麼大。「以睹餘物,皆丘山也」,來看其他的東西就好像都看到丘山,很大的意思。

  「乃以燕角之弧」,燕角之弧就是燕的地方出產的牛角所做的弓,備註那邊有燕角之弧,用燕國出產的牛角所做成的這樣的一個弓,「朔蓬之竿」,這個是指楚國蓬草的那個梗,那個木梗所做成的箭,然後射之,「貫蝨之心,而懸不絕」,貫穿、射穿虱子的中心,而且懸著那條線,前面這裡也講到用犛牛的毛懸虱子,而懸不絕。「以告飛衛」,他就去告訴他的老師。「飛衛高蹈拊膺」,他的老師非常的開心,高蹈拊膺,他捶胸說:「汝得之矣!」你已經獲得了,汝得,已經學會了,學會射箭這樣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這邊講到「善射者,穿楊貫虱」,穿楊貫虱指到的這兩位人物,一個是養由基,一個是紀昌,這樣的一件事情。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樗蒲之戲,乃言雙陸;橘中之樂,是謂奕碁」。

  我們先看一下「樗蒲之戲」,「樗蒲」這是,我們看註釋第一,這個是東漢到唐朝流行的一個擲賽遊戲。晉朝張華《博物志》裡邊就有記載到:樗蒲出自天竺國,國名波羅,叫做波羅。起於漢魏,盛行於晉。投擲有顏色的五顆木子,以顏色決勝負,類似今天的擲骰子。

  在《晉書.陶侃傳》裡邊就記載到當時候流行的樣貌。我們看一下這段記載:「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陶侃對待自己很嚴格,我們知道陶侃搬磚這件事情,他對待他的部屬也是非常嚴格。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他的這些部屬如果談戲廢事,就是做一些無益的事情,「乃命取其酒器」,還有「樗蒲之具,悉投之於江」,他們在那邊遊玩、嬉戲、喝酒,然後在那邊玩樗蒲,他就把這些酒器還有樗蒲全部丟到江中。「吏將則加鞭撲」,對於他的另外吏跟將還鞭撲。鞭撲是什麼?用鞭子打他。然後說什麼樣子?「樗蒲者,牧豬奴戲耳」。牧豬奴戲後來指到的就是鄙賤之人所玩的遊戲。「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這邊講老莊的這些,當時候魏晉南北朝一群人,我們之前有跟大家談過,竹林七賢好談老莊,然後把自己弄得衣著各個方面、行徑都是很怪異的。當時候陶侃對於這樣的行為是非常的不贊同的,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亂頭就是蓬頭垢面。養望是指什麼?養望的意思就是以這樣的行徑來博取名聲,叫養望,這個望是指名望的意思。以這樣的方式,把自己弄得瘋瘋癲癲、蓬頭垢面的,一副好像很與眾不同這樣的方式來養望,就是博取名聲,還自謂為宏達,自稱自己是很通達的人。他對這樣的行徑是非常不贊同的,我們就看到前面講到,將樗蒲之具把它投入江中。樗蒲之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是非常盛行的。

  「樗蒲之戲,乃言雙陸」,我們再往下看「雙陸」,雙陸也是賭博的一個遊戲。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它的子叫做馬,黑白各有十五枚。兩人遊戲,比賽時就是擲骰子的點數行走,先走到對方區域的就獲勝,叫雙陸。其實我們現在有看到一種是三個人玩的,那個三角形的,你們有玩過嗎?有。我忘記那應該叫做什麼名字來的,跳棋嗎?就是跳棋,有三種顏色,一般我們現在玩是三種顏色,就看誰先走到自己,這邊如果紅色在這裡,紅色就走到紅色的地方,黃色就到黃色的,看誰先到達目的地。不過那個倒不是擲骰子,這個是擲骰子,看誰點數比較多,然後就兩邊看誰先走到對邊去,這個是兩個人,道理是滿相似的。這個講到樗蒲之戲,乃言雙陸,就是指樗蒲之戲就是所謂的雙陸。

  「橘中之樂,是謂奕碁。」「奕碁」這個奕是下棋的意思,奕碁就是下棋。為什麼橘中之樂是謂奕碁?這個有一個典故,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三的地方。唐朝牛僧孺有寫一本《玄怪錄》,記載古時巴邛這個地方,有一戶人家家裡邊有兩顆大橘子,長了橘子,然後兩顆好大,結果一剖開的時候發現,每橘有兩叟相對棋奕。這實在是妙,橘子一剖開來,結果有兩個老叟互相在那邊下棋,談笑自若,還談笑風生。其中一老還說:「橘中之樂不減商山。」在橘中,就是在橘子裡邊的那種樂趣不減商山。

  這個商山有一個典故,這個是指到秦朝末年的隱士,有四個隱士,一個是東園公、一個是夏黃公、一個是綺里季、一個是甪里先生,四個人因為避亂而隱居在商山這個地方,年皆八十餘歲,鬚眉皓白,世稱為「商山四皓」。這邊的橘中之樂,就是指到不用隱居到商山去,在橘中就非常快樂的意思。所以橘中之樂,是謂奕碁,就是一剖開,有兩個老人在橘子裡邊下棋,很妙。

  接下來是「陳平作傀儡以解圍,孔明造木牛以運米」。

  「陳平」,我們之前也有介紹過這位,陳平。我們再看一下,漢初陽武人。最初是投靠魏王咎,為太僕。後來跟隨項羽入關,任都尉。後來項羽敗了之後,其實是當時候劉邦要追殺他,劉邦的臣子跟他講,這個是一位人才,後來才去投靠劉邦,擔任護軍中尉。漢朝建立,被封為曲逆侯。相傳曾為劉邦六出奇計。

  這邊講到的「傀儡以解圍」的情形,是在漢七年,漢初七年,漢高祖伐韓王信於代,至平城白登山的時候為匈奴冒頓所圍,到白登山的時候被匈奴的冒頓,就是首領所圍,結果被圍了七天七夜。其中冒頓的妻子閼氏兵在一側,在旁邊,被圍之後,他的太太也在旁邊,也領兵在旁邊。陳平他就去了解,說閼氏性妒,就是很容易嫉妒,於是就做木偶美人,他就做了一個木偶的美人,然後舞於城上。這時候冒頓的妻子望見,以為真人,以為是一個真人,懼攻城之後,擔心攻城之後,冒頓會納其為妾,就把她納為自己的妾,於是她就退兵了,白登之圍於是就被破解了,他們就離開了。這個就是「陳平作傀儡以解圍」的這樣一件歷史事件。

  這個傀儡大家知道?我們看一下好了,木偶戲中受人在幕後操控的木偶,叫傀儡。後來我們就會以傀儡這個名稱,比喻徒有虛名、受人操縱,叫傀儡。

  我們再看到第三「孔明」,孔明就是諸葛亮,這個我們也不陌生,字孔明,三國蜀漢傑出的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他「造木牛以運米」,這邊講到,諸葛亮所製造的運輸兵糧的工具。在陳壽的《蜀書.諸葛亮傳》裡邊記載到:「亮性長於巧思」,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很有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就是指到這些東西都是他所發明。然後裡邊又記載到:「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亮到祁山,「以木牛運」,用木牛來運糧,「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個地方。

  從這邊我們就看到,在這時間裡邊他發明了木牛跟流馬,發明木牛來運米。後來它到底是長得什麼樣子,我們也不太曉得。後世是有人根據書中的記載就畫了一下,就書中文字的記載然後所畫出的圖,是不是就是當時候所謂的木牛圖,也不太曉得。

  宋朝高承他就寫到,他的《事物紀原》裡邊記載到,木牛就是今天的小車之前有前轅,這麼記,小車前面有個前轅,也不知道是什麼;流馬即今獨推者,流馬就是現在獨推的,一輪,獨推的這樣的工具,這個就是民間謂之為江州車子。就是宋朝人講的,所以當時候民間裡邊宋朝有所謂的江州車子。不知道它確實到底長得是什麼樣子,不過我們知道,這個是孔明所製造出來的、發明出來的這樣的一個工具,用來運米的。

  我們再往下看:「張僧繇點龍睛而破壁,公輸子削木鳶而高飛。」

  第一個講到「張僧繇」這個人,「點龍睛」,點了龍的眼睛,結果龍就破壁飛出去了。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這個張僧繇:南朝梁的畫家,吳郡人。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裡邊記載這麼樣的一件事情,張僧繇擅長畫龍,曾經在金陵的安樂寺牆上畫龍,但卻沒有點上眼睛,眾人就慫恿他要把眼睛點上去。結果他剛剛點了這兩條龍的眼睛,頓時閃電四起,兩條龍就騰空而去。所以這邊講到「張僧繇點龍睛而破壁」,就是指這樣的一件事情。古代都有這麼樣奇特的事情發生,我就常常想,為什麼現在都好像沒看到?

  我們繼續再往下看,「公輸子削木鳶而高飛」。「公輸子」,我們看一下第二註釋公輸子:春秋魯國著名的一個工匠,又稱魯班,姓公輸,名般。傳說他曾經用木頭製作成像鳥的飛行器,就是木鳶,以窺視宋城,在天上飛了三日還沒有落下。所以你看我們飛機也不用等到萊特兄弟,是不是?我們公輸子就有木鳶,飛在天上三天沒有掉下來,這是無人飛機。

  我們再看一下木鳶,木鳶這個鳶鳥,就是用木製似鳶鳥的這樣的一個飛行器,我們相傳說是魯國春秋的名匠公輸子所製作的。

  最後「藝術」的這個部分,這句話結語:「雖奇技似無益於人,而百藝則有濟於用。」

  講到「雖奇技」,「奇技」就是過於奇巧的這樣的技藝,「無益於人」,就是對世人沒有什麼樣的好處。「而百藝則有濟於用」,但是「百藝」,這是說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工藝技能,這個倒是對人民是有所幫助的,濟是幫助的意思。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這個地方,「奇技似無益於人」,這邊講到這句話,《莊子》裡邊就有談到:朱泙漫這個人,這個字念ㄆㄥ,「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他跟支離益學屠龍,屠龍就是,龍是不常見的東西,結果他跟支離益學屠龍。「單」,這個字就是散盡千金的那個散字,千金之家,就是散盡了千金,家裡邊的很多錢。結果「三年技成」,三年學成了屠龍的技術,結果技成之後「而無所用其巧」,因為也沒有龍可以讓他屠。這樣大家了解意思嗎?所以這邊講到雖奇技似無益於人,就指到這樣,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朱泙漫跟支離益都是屬於莊子虛設的人物,《莊子》裡邊有很多虛設的人物,他都透過這些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然後寫下他的一些思想。

  這個濟就是益處,有益、有利,這個濟,但是「百藝則有濟於用」,就是一些平常日常所需的這些工藝,倒是能夠方便人們所用。

  這是藝術的部分,接下來我們繼續再往下看一下這個「釋道」的部分。我們來看一下「釋道鬼神」的這個部分。這邊:「如來釋迦,即是牟尼,原係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是道教之宗。」

  這邊「如來釋迦」就是,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的部分,這個部分應該大家也滿熟悉的。如來釋迦,即是牟尼,就是釋迦牟尼佛。本覺為如,今覺為來,即釋迦牟尼,西元前五六五到西元前四八六年,在世間,娑婆世界,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指到釋迦族的一個聖人,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的意思,被尊稱為世尊。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第二個註釋,「老聃李耳」。「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是道教之宗」,我們在學術上講到老聃李耳,我們講他是道家代表人物。後來因為道教也常常把《老子》裡邊,像那本書,道教的話就把它稱為《道德經》,道經、德經,就奉老聃為道教的始祖。我們來先看一下第二個註釋,老聃李耳:姬姓李氏名耳,姬姓,姓是姬,氏是李,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生於中夏東周末年,著有《老子》這本書。

  《漢書.藝文志》裡邊這麼記載到:「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邊記載到,《漢書》的「藝文志」裡邊,有把九流十家的一個源流做了一個解說。裡邊講到,道家者流,就是道家這個學派它出於是史官,它裡邊記載到的就是,這些歷史裡邊朝代的成敗、存亡、禍福,還有古今之道,然後他知道秉要執本是什麼?清虛以自守,要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它所講到的就是以柔克剛這樣的一個觀念。它說此君人南面之術,君人就是指君王,南面就是當王,我們南面代表稱王,這種之術。

  之後他的學說為莊周跟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祖,道教也把他尊為始祖,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的始祖。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是姓李,所以他追認李聃為李姓的一個始祖。這邊講到「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是道教之宗」,因為道教就把老聃尊為他們道教的始祖。

  我們再往下看這邊,唐末高僧延壽所集佛學的典籍,《古鏡錄》這本書裡邊講到:「老子無世不出。初出於上皇時」,剛開始出於上皇的時候,「號金關帝君」;出黃帝的時候,就是黃帝那時候,是號為「廣成子」;出文王的時候,「號支邑先生」;出武王的時候,「號叔子」;「出漢初之時,號黃石公」;出文帝的時候,「號河上公」。言下之意是什麼?老子無世不出,在哪個時代裡邊都出現,就是誰誰誰,轉世。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鷲嶺、祇園,皆屬佛國;交梨、火棗,盡是仙丹」。

  我們又看到它的一個對句,前面講的是佛教釋,後面的一句講的是道,這邊「鷲嶺、祇園,皆屬佛國」,「鷲嶺」也叫做鷲山、靈山,也就是我們常稱靈鷲山,是佛說法之地,在中印度。《初學記》裡邊,《初學記》是唐玄宗的時候,諸皇子作文的時候參考檢查,這是那個類書,這是當時候開元時代學士徐堅所撰成的。《初學記》裡邊有記載:「西域有靈鷲山,其形如鷲,佛常居此」,就是靈鷲山,它的形像鷲鳥一樣,佛常居於此地。

  第二個是「祇園」,即祇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佛去舍衛國說法的時候,與僧徒停居之地。《金剛經注》裡邊就講到,須達拏長者白佛言,弟子欲營精舍,就是想要去蓋個精舍,然後請佛住在那邊。當時候只有祇陀太子園,廣八十頃,就是八十頃,不是八千頃,八十頃,就是地夠大,然後佳木鬱茂可居,他就告訴太子,希望他把那塊地讓出來。太子就說:「滿以金布」,你可以把它鋪滿了,我就送你。沒想到這個長者就真的拿出了他的金,就真的把這個園子,太子的園子全部把它布滿了,把它鋪滿了,精舍就告成了。後來太子說裡邊的樹是歸他的,他也要供養,所以祇園就他們兩個人供養佛。這邊的「鷲嶺、祇園,皆屬佛國」,佛國就是指佛出生地,這個古印度都是佛講經的一個地方。

  接下來這是「交梨、火棗,盡是仙丹」。這個「交梨」跟「火棗」,我們看一下註釋第四個,道教裡邊指神仙所吃的仙果,叫做交梨、火棗。在南朝梁陶弘景的《真誥.運象二》裡邊記載到:「晉許穆入華陽洞得道」,就是晉許穆進入華陽洞得道,「王母」,西王母的「第二十女紫薇夫人,嘗降教之」,常常降下來教他。「後書與穆曰」,後來就告訴許穆說,「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這是騰飛之藥,但是「不比於金丹也」。從這邊我們看到玉醴金漿、交梨火棗,這個都是道教裡邊的這些,道教最常我們知道的就是煉丹。

  我們再往下看,《抱朴子.內篇.金丹》裡邊有寫到瓊漿玉液的、玉醴金漿的,它說:「朱草狀似小棗」,有一種草,朱草,狀似小棗,栽長到三四尺大,枝葉都是赤,「莖如珊瑚」,它那個莖長得像珊瑚一樣,「喜生名山巖石之下」,它喜歡,這種植物喜歡生長在名山巖石的下邊。「刻之」,就把它劃了一下,「汁流如血」,就是割它那個莖,流出來那個汁像血一般。「以玉及八石金銀投其中,立便可丸如泥,久則成水」,放久了就成水,「以金投之」,就把金投到裡面去,「名為金漿」;「以玉投之,名為玉醴,服之皆長生」。所以這邊道教裡邊的煉丹,還有一些很特別的植物,可以讓人長生不老。所以這邊「交梨火棗,盡是仙丹」。

  接下來是「沙門稱釋,始於晉道安」,「沙門稱釋」,沙門,就是出家師父稱釋,就是以釋為姓,「始於晉道安」;「中國有佛,源於漢明帝」。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沙門,沙門,梵語音譯「沙門那」的簡稱,就是我們所謂的僧侶、僧徒。它的意思是指到勤修善法,止息惡習,沙門就是修行。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就是「釋」字,釋是中國佛教對釋迦牟尼佛的一個簡稱,後來就泛指為佛教。東晉道安受戒,用釋作姓,就用釋做為姓,開中國漢族僧尼稱釋之先河,所以後來我們出家的師父他的姓就是釋,就是始於晉道安。這邊在釋慧皎的《高僧傳.釋道安傳》裡邊就記載到:「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依師為姓,但是「故姓名不同,安以為六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剛開始大家是以他的師父為姓,但是每個姓都不同,後來道安就講到六師之本,莫尊,沒有不尊崇釋迦的,所以就以釋迦這個釋當作是氏。六師,講到這是古印度裡邊諸沙門派中,這除佛教以外,其他六個主要的教派,他們最後也都遵從釋迦之教。

  我們再往下看到中國有佛始於漢明帝,我們看一下「漢明帝」。漢明帝,是西元二十八到七十五年這個時間,名劉莊,原名劉陽,字子麗,東漢第二個皇帝,廟號顯宗,我們之前也讀到,謚號孝明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小孩。佛教已在西漢末年傳入西域,永平十年,六十七年那時候,明帝,漢明帝夢見有個金人,就有一個人在他夢中出現,他也不知道這到底是誰,就問群臣,傅毅就跟他講這是佛。於是他就派遣使者到天竺去求,就是要去求得其書還有沙門。結果後來他們在路上就碰到了。後邊這裡也有講到慧皎,這邊的《高僧傳》裡邊記載到:「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夢,傅毅以佛對」,傅毅就告訴他,皇帝,這是佛。「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憲等往天竺」,於是他就派遣郎中蔡愔,還有博士弟子秦景憲,到天竺國去取經,這樣的情形。所以中國有佛就是始於漢明帝。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籛鏗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許遜原宰旌陽,一家超舉」。

  這邊是道教裡邊的一個人物。我們看一下第一個「籛鏗」,籛鏗就是彭祖。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籛鏗,就是彭祖,姓籛,名鏗。顓頊玄孫,顓頊,上次有給大家一個表,顓頊的玄孫,生於夏代,商代的時候被封於彭城這個地方。有導引之術。他的導引之術是怎麼樣?有疾閉氣,他如果生病的時候,有疾閉氣,以攻所患。逆行體中,下達趾,下達到趾頭,其體即和,他的身體整個就順暢了,壽至八百歲,年壽八百歲。所以這邊的「籛鏗即是彭祖,八百高年」,就是指彭祖有導引之術。

  再看到第二個「許遜」,許遜是二三九到三七四的人,字敬之,東晉時代著名的道士,是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人,後舉孝廉,就是以舉孝廉當官。太康元年出任旌陽這個地方,旌陽,所以這邊「許遜原宰旌陽」,所指的就是這個。在太康元年的時候他出任旌陽的縣令,後棄官東歸,周遊江湖,結果遇到了諶母。諶母,晉代裡邊的一個女性,道教人物,就是對於道教這個道術很有研究,就是修得很好。就遇到諶母,然後傳以道術。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八月十五日的時候,許遜就閤家,整家就飛昇了,他們家的雞犬也跟著去了。

  這段在這邊也記載到,《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記載到,許遜升遐之日,升天之日,「四鄉百姓聚會於觀」,就是四鄉的百姓聚會在那邊看,「設黃籙大齋,邀請道流」,就是那些道教的人物,「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這邊講到的就是他要升天的那一天的狀況,就是存亡獲福,讓那些所有度他們升天的都受到這樣的福蔭,之後才方休暇,休暇就是休息的意思。結果那天全家四十二口,在南昌西山同時升天。當時候就稱他為許九郎或閭山祖師、或許旌陽、或旌陽祖師,還有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些名字,講到的就是許遜。

  我們來看一下下邊這裡,這邊講到「一家超舉」就是指這樣。在《大正藏佛祖統紀卷第三十六》裡邊有記載到這麼一段:「豫章西山真君許遜拔宅升天。君生於吳,赤烏二年師至人吳猛傳神方」,就是吳猛傳他神方,又「入西山修鍊。晉太康元年為蜀郡旌陽令,民服其化至於無訟」,就是民受到他的感化,而沒有任何的爭訟的事情。「歲大疫」,當時候有一年有瘟疫,「標竹江濱置符水中,令病者飲之無不愈」,就是讓族裡邊這些,還有什麼置符水中,把它在江水裡邊,然後用他們道家的那些,不是用一些符令嗎?然後讓病者飲之,無不愈,這個愈就是痊癒,我們現在寫一個疒字邊那個癒,沒有不好的,無不愈就是沒有不好,就是指大家喝了之後都好了,病都好了。「及解官東歸,有女童五人,持寶劍為獻。聞丹楊女師湛姆」,又寫成三點水這個,「有道往叩之,授金丹寶經並正一斬邪之法」。這邊記載的就是指他學道的情形。

  我們再往下看:「波羅猶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宮。」

  「波羅」,我們看到註釋第一個,波羅也作「波羅伽」、「波羅蜜多」,梵語的音譯,也就是「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成佛以後的境地,到彼岸。所以波羅猶云,波羅的意思就是指彼岸。

  紫府就是指仙宮,「紫府」是傳說中神仙住的地方。晉葛洪《抱朴子.祛惑》,祛,祛除的意思。「及至天上」,就是到了天上,「先過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真貴處也」,這個描寫的到天上的時候,先過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閃閃亮亮的,真貴處也,就真的是一個非常華貴的地方。白居易的《六帖》裡邊也寫到:「銀宮金闕,紫府青都,是神仙所居。」銀宮金闕,紫府青都,這些都是神仙所居住的一個地方。

  我們再往下看:「曰上方、曰梵剎,總是佛場;曰真宇、曰蕊珠,皆稱仙境。」

  這邊講到「上方」,還有「梵剎」,這個都是佛教活動的場所;「真宇」跟「蕊珠」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境。

  「上方」,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上方,仙、佛所住的地方。「梵剎」,清淨的佛土,泛指佛寺。梵是清淨的意思。剎,在此指竿,即是掛經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應當豎幡以告眾人,後來就泛指佛寺為梵剎。這個剎的原來意思是指竿的意思,僧人居住的地方用竿豎著幡,然後以告眾人,後來就以這個泛指佛寺為梵剎。

  再下來是「真宇」跟「蕊珠」,真宇就是指真人居住的庭宇,宇就是庭宇,真就是真人,真人居住的庭宇。我們再看一下《六帖》裡邊一樣,剛剛我們看到白居易的《六帖》:「太微之宮,列真之宇」,都是講到道教裡面所談到的這些地名。蕊珠就是道教,這個請大家改一下,道教,道教傳說的天上有蕊珠宮,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蕊珠。《事文捷錄》裡邊記載到:「神仙所居之處,不曰蕊珠,則曰閬風,不曰紫府,則曰瑤臺。」這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如果不是說蕊珠,那就是講閬風;不是說紫府,就叫做瑤臺。這四個名稱我們都知道,這個都是寫神仙所居住的地方。所以看到這個名詞,真宇、蕊珠、閬風、紫府、瑤臺,這些都是跟道教有關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

  我們再看一下「伊蒲饌可以齋僧,青精飯亦堪供佛。」

  我們這邊講到「伊蒲饌」,這個東西可以齋僧,「青精飯」可以供佛。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的地方。「伊蒲饌」,伊就是伊蘭,一種植物,「蒲」是菖蒲。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吃的飯,是用伊蘭、菖蒲所做成的,所以叫做伊蒲饌,饌就是飯食菜餚的意思。所以說伊蒲饌也可以齋僧,供養僧,可以施捨給僧人。在家修行男性佛教徒吃的伊蒲饌,以伊蘭跟菖蒲來做成的飯,可以施捨、供養給僧人。

  「青精飯亦堪供佛」,青精飯是什麼?就是取南燭葉煎汁,用南燭葉煎成的汁浸米炊飯,浸在米中炊飯,飯就會變成紺青色。紺青色指什麼?微紅色,微紅帶深青的這樣的一個顏色。它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其實是道教所創。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邊就記載到:「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所以這邊講到青精飯亦堪供佛。因為南燭葉,南燭是一種藥石,另外一個名稱叫做黑飯草,它那個顏色是微紅帶深青色,所以看起來,乍看之下是黑色這樣的,深黑色這樣的一個顏色。它的汁本身就是熬煮出來之後,就是那樣的顏色,浸在米裡邊,米本來是白色的,浸出來煮出來的顏色,就變成紺青色的這樣的顏色。這個也可以亦堪供佛,就是說用南燭葉煎汁浸米所做成的飯,也可以供養神佛的意思,供養佛的意思。

  接下來是「香積廚,僧家所備;仙麟脯,仙子所餐」。

  「香積廚」,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香積廚,這是僧家所備。香積廚是什麼?維摩居士遣八菩薩往眾香國禮佛,言願得世尊所飲之餘,欲以娑婆世界施作佛事。香積如來就以眾香國之缽,以眾香國的缽盛飯與之,就是裝著飯給維摩居士,故僧家齋廚曰香積廚。這邊「香積廚,僧家所備」,它的來由是這樣的。

  「仙麟脯,仙子所餐」,仙麟脯。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個,仙麟脯,指仙家食用的以麒麟製成的乾肉,麒麟是神獸。《神仙傳》裡邊記載到:「蔡經屍解十年,及還家,語家人曰:『七月七日王方平來,可作酒百石。』至期,果至。然後「進金盤玉杯,麟脯仙飱」。真的就這樣,他已經屍解十年了,結果回到家還告訴家人說,七月七日王方平要來,可作酒百石。至期,到這個時間七月七日的時候,果真到了。進金盤玉杯,還有麟脯仙飱。結果送來了這些東西,一看都是神仙的東西。所以這邊講到仙麟脯,就是指仙子所餐,仙子所食用的東西。

  接下來是「佛圖澄顯神通,咒蓮生缽;葛仙翁作戲術,吐飯成蜂」。

  這邊講到的兩個典故,第一個「佛圖澄顯神通」,念咒蓮生缽;一個是「葛仙翁作戲術」,結果吐飯成蜜蜂。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佛圖澄」,西元二三二到三四八年的這個人物,又稱竺佛圖澄或佛圖橙,有這幾個名稱。本姓帛,天竺人,妙通禪理。西晉懷帝永嘉四年的時候,七十九歲的佛圖澄到了西晉首都洛陽,準備在此建立寺院,卻因為永嘉之亂而不成。石勒聞其名,當時候石勒聽到他,說滿厲害的,召試其術,就把他找來,然後要試試他到底有多厲害。於是佛圖澄就取缽盛水,就用缽盛著水,裝滿了水,結果燒香咒之,焚著香然後念咒語,須臾之間,缽中,缽裡邊就生青蓮花了。所以這邊的「佛圖澄顯神通,咒蓮生缽」,咒,持咒,燒香持咒,結果缽中的水就生出了蓮花出來。

  第二個典故是「葛仙翁」,這是葛玄,字孝先,三國時孫吳的道士,孫吳,吳國的道士,葛洪叔祖父。葛洪,我們剛剛一直講到《抱朴子》,葛洪也是道家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叔祖父,人稱為葛仙翁或太極左仙公。從小,自幼好學,博覽五經,喜老莊學說。相傳葛仙翁作法術,能夠念動咒語,將口中噴出來的飯變成蜜蜂,然後再張開口,蜜蜂又飛入口中變成了飯。好厲害,吐出去變成蜜蜂,再張開口,這些蜜蜂又回到他的嘴巴變成了飯。常常看到這個真的是妙哉妙哉。

  我們再看一下,順便再看一下葛洪,我們剛剛一直有讀到《抱朴子》,引用到《抱朴子》裡邊的文字。看一下葛洪,二八三到三四三年人,字稚川,號抱朴子,人亦稱葛仙翁,所以稱他的叔祖父葛玄也叫葛仙翁,也稱他為葛仙翁。晉朝時代的陰陽家、醫學家,還有博物學家、製藥家、煉丹術家,著名的道教人士。著有《抱朴子》這本書內外篇,還有《肘後救卒方》八卷七十篇,為中醫方劑學的名著。所以中國也留了非常非常多的寶貝。

  然後我們再看到這個也一樣很神的:「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典故,「達摩一葦渡江」。達摩是天竺人。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達摩,天竺人。梁武帝迎入金陵,機不相契,就是兩個談不攏,觀念不太相契,就潛回北江,無楫,就是沒有船,結果以一葦躡之而度,就踩著一根蘆葦渡江去了。「達摩一葦渡江」就是這樣子來。

  接下來是「欒巴噀酒滅火」。「欒巴」,我們看一下,是後漢人欒巴,他能夠「噀酒滅火」。噀酒就是指噴,噀就是噴的意思,噴酒,然後可以把火給滅掉。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個,噀是噴的意思。欒巴,這是後漢魏郡內黃人,後漢就是東漢,今天河南內黃西北,一說是蜀郡,成都人,字書元。

  《神仙傳》裡邊就記載到了他這麼的一段,怎麼樣?「欒已有道術」,就是欒巴他有道術,學會了道術,「漢桓帝於正旦會群臣」,桓帝在正旦的時候會群臣,就是新年時間會群臣。「上賜酒,巴不飲」,結果欒巴不喝,「向西南噀之」,往西南的方向噴出去,那個酒他沒有把它喝下去,竟然是往西南的方向噴。「有司劾巴不敬」,就有官員彈劾他,跟皇帝講欒巴很不恭敬,竟然把皇帝賜的酒往西南方噴。「巴謝之曰」,欒巴就跟皇上道歉,然後就說:「臣本縣成都有火患」,他說臣本縣成都,所以一說是成都人,本縣成都有火患,「故噀酒以滅之」,所以我就趕快用噴酒來滅火。結果皇帝想,是真的還是假的?就派人去查訪查訪是不是真有此事,正旦這一天是不是真的成都這邊有火災?「數日」,結果「成都奏火炎」,真的回報說成都那一天真的是有火災,「始信」,才相信他所說的話。所以這邊就是欒巴噀酒滅火,就是這麼樣的。

  接下來是「吳猛畫江成路」,又是一妙事,剛剛我們有讀到吳猛。「吳猛畫江成路,麻姑擲米成珠。」就是晉代的道士吳猛,吳猛可以用羽扇劃開江水變成一條路;麻姑可以把米扔在地上變成珍珠。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吳猛畫江成路」。記載到吳猛過丁義,授以神方。自豫章,從豫章這個地方歸,回來,江水或漲無舟,江水漲起來,又沒有船,猛,吳猛就以扇畫開江水,用扇一揮,就把江水給畫出一條路出來,遂成大路,過畢乃沒,走過去之後那個水才又合起來,好神。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這種,道教裡邊有很多這樣的,像我們剛剛講到舉家升天,吳猛畫江成路,這些都是很妙的事情。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這個是麻姑,「麻姑擲米成珠」。在《列仙傳》裡邊也記載到:「麻姑姓鮑,字瓊仙,曾與王方平降蔡經家」,剛剛我們有讀到王方平,「姑取米數升擲於地」,麻姑就取米數升然後丟在地上,結果這些米全部都變成珍珠了,「盡成珠焉」,這邊講到麻姑擲米成珠。這都是道教裡邊修道修得非常好的人。

  我們再下來是「飛錫掛錫,謂僧人之行止」,「飛錫」、「掛錫」這個詞彙的意思就是指到說僧人出遊和停留;「導引胎息,謂道士之修持」,我們剛剛也有講到彭祖會導引之術,導引,所以「導引」還有「胎息」,這是道士之修持,道士修養,修身養性的一個方法。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飛錫掛錫」,這是佛家語。《高僧傳》裡邊:「有神僧凌空飛錫而下。凡為僧,必有錫杖」,只要是為僧的就有錫杖。「上有環」,上邊有環,「冷無有聲,行則飛,坐則掛」,行的時候就飛,也是一樣可以凌空而飛;坐,坐的時候就停止,就掛著。錫是僧人的錫杖,上邊這段話就講到上面有環,是僧侶隨身攜帶的物品。僧人遠遊就持錫杖。《高僧傳》裡邊講到是神僧,修持非常好,有神通,可以凌空飛錫。後來的僧人遠遊的時候就會持錫杖,就稱為飛錫。投宿的時候就不以杖著地,必掛起來,所以叫做掛錫。所以這邊講「飛錫掛錫,謂僧人之行止」,行的時候叫飛錫,止的時候叫做掛錫。這是佛家的。

  我們再往下看是「導引胎息」,這個是道教的。道家跟道教有區別,道家我們指的比較屬於學術上,就是道家的思想;道教是屬於比較宗教性質的。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導引,也作道引。古代中國一種強身除病的養生方法。《華陀傳》裡邊有記載到:「古之仙者,為導引之士,熊經鴟顧,引接腰體」,這個都是講到練功的方式,「動諸關節,以求難老」。這邊的熊經鴟顧,就是狀如熊之攀枝自懸,如鴟之身不動而回顧,都是指到熊跟鴟這兩樣動物牠們的形態,就是學習牠們。引接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這就是道教裡邊的導引術,他們的修煉的方法。

  第三個胎息,胎息是練氣功時候,一種功力較深的這樣的一個呼吸法,古代中國養生方法之一,就像胎兒在母親的腹中一樣,能夠不用嘴和鼻子呼吸,這是胎息。胎兒在母親裡邊是不用嘴巴和鼻子呼吸的。《抱朴子》裡邊,葛洪的《抱朴子》:「胎息者,能不以口鼻為噓吸,常如在胎者中焉。」就是練習不是以口鼻來呼吸,然後讓自己的呼吸的狀態像在胎兒裡邊。有聽一個前輩講,全身其實都可以呼吸,說全身都可以呼吸的,不必要用鼻子跟嘴巴來呼吸,透過全身的毛孔是可以呼吸的,這是道家的修煉。

  我們再往下看:「僧人拜禮曰和南,道士拜禮曰稽首。」

  這邊講到就是「僧人」出家師父雙手合十行禮,這個就叫做「和南」;「道士拜禮」,就是揮手向人行禮,這叫「稽首」。我們看到註釋第一個「和南」,梵語音譯,也叫「婆南」,這音譯的。

  我們翻譯有音譯跟意譯之別,音譯就是直接這個讀音,外面進來的這個讀法,直接用音把它翻譯出來,這叫音譯;意譯就是指翻成它的意思,就是用我們這個字。應該舉例像什麼?Ice cream,冰淇淋。冰淇淋這個是音譯加上意譯,是吧?Ice cream,如果是音譯,冰淇淋就要翻譯成艾斯可瑞姆,如果直接音譯就是要這樣。後來我們翻譯的時候,這個翻譯也是一門學問,翻譯得好的話,我們讀起來會覺得想要去吃它,這個字ice是冰,Ice對我們來講,我們中文來理解它是冰的意思,所以我們就這個字Ice是用冰來翻譯,這是叫做意譯;Cream呢?淇淋,又是音譯。

  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有時候會只有音譯,有時候會用意譯,有時候會音譯跟意譯合併起來用,會合併起來使用。當時候就是翻譯的人,他可能著重於哪一方面。我們如果翻譯像英國的語言,我們大概都會滿注意到,翻譯出來要非常,就是說會注重它能夠傳達的那個意思。像humor,humor這個詞我們翻譯成中文翻譯成幽默。這個詞彙其實它是音譯,但是它的用字卻是很棒,幽默這兩個字,用這兩個字來代替humor這個英文詞,我覺得用的是相當好的,但是其實它是音譯的,Humor,幽默。

  這邊和南這是梵語的音譯,就是直接梵語翻譯過來,音譯過來,也做「婆南」。為僧人合掌問禮,它的意譯的話就是指僧人合掌問禮。《僧史略》裡邊有:「若西域相見則合掌,云和南」。就是這樣,在西域裡邊相見、碰面那就合掌,叫做和南。

  「道士拜禮曰稽首」,道士舉一手向人行禮叫做稽首。其實稽首本來的意思是頭碰地,這樣的一個禮。

  接下來是「曰圓寂、曰荼毘,皆言僧人之死;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

  「尸解」,我們剛剛前面就有講到,前面就有一個尸解的詞彙,這邊「羽化尸解」就是指道士之亡。

  我們先看一下「圓寂」跟「荼毘」。圓寂是佛家語,僧尼之死就叫做「圓寂」。「荼毘」這是梵語音譯,佛家用語,意為焚燒的意思。佛教僧尼死後,將屍體火化即是荼毘。《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裡邊有記載到,印光大師講到:「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耽著身軀就是指執著自己的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焚之,把自己的屍體燒了,才知道這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就不會執著在裡邊。「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

  我們再看一下羽化跟尸解,都是指到道士之亡。羽化就是得道成仙。謂其飛昇變化,若生羽翼,就像長了翅膀,像我們剛剛講到可以舉家升天。宋蘇軾「赤壁賦」裡邊講到,就用到這樣的一個羽化登仙:「飄飄乎如遺世獨立」,飄飄乎,飄飄然,遺世獨立就是指脫離俗世而獨自存立,遺世獨立,把世俗丟下來,然後獨自生存,就是不被世俗所牽絆的意思。「羽化而登仙」,就是飛昇變成仙了。

  第四尸解,尸解,修煉得道者遺其形骸而成仙叫尸解。《北史.李先傳》裡邊記載:「年九十餘,顏如少童。」〈李先傳〉李先,年九十多歲,顏如少童,臉顏色,這個臉如小孩子一樣。「一旦」,一天,「沐浴冠帶」,就是自己沐浴,然後冠帶,帽子戴好,「家人異之」,家人就覺得這個人在幹嘛?覺得很奇特,「俄而坐卒」,不一會就坐著往生了。「道士咸稱其得尸解仙道」,道士就稱他為得尸解仙道了,就是遺其形骸,然後成仙了,這樣的一個意思。羽化尸解。

  好,今天時間到了,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