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一首偈頌: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首偈頌是讚歎佛德,讚歎佛的相好光明。
「如來」,是指世間自在王佛。
「色」是色相。「端」是端正。「嚴」是莊嚴。莊嚴就是美好,在佛法裡稱為莊嚴美,沒有人能比得上。諸佛菩薩都是美男子,美色也是佛接引眾生的手段。有許多人看到佛,捨不得離開他,他太美了!
讀過《楞嚴經》的同修們都知道,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就是看到佛的相貌太美了,他想,佛這麼美,不可能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也想跟佛一樣的美,所以跟佛出家,看佛用什麼方法修行,修得那樣的美。凡夫都有貪求美貌的心,所以佛就用這個方法來引誘大家。古人講,「秀色可餐」,佛就以相好作手段,所以佛菩薩都美。
這首偈頌裡的「色」是色相,這個色相是指佛的實報莊嚴土與報身的色相,都是「微妙」「端嚴」。「微妙」是智慧。《無量壽經》的《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佛前發願之後,就「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可以證明極樂世界的端麗莊嚴,超過十方佛國的原因,就在於法藏比丘大智慧的流現。
《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攝入一清
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說佛身、佛土的莊嚴,都是來自於真實智慧。所以奇麗莊嚴不可思議。
「微」是精微,就是精妙與微細的意思。眾生心粗不能入微,佛的妙相有無量莊嚴,可是眾生不能覺察。「妙」是絕好,具有不能比、不可思、讚不可及的意思。妙字更加一個微字,更是微妙之極。
〖一切世間無有等〗
此處「一切世間」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之間。法藏比丘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報身、報土、色相的微妙端嚴,不是他所能見到的一切世界中的種種身土所能同等的,這是我們常念的讚佛偈「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也正是這個意思。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是讚歎佛的智慧光明。佛有光明,凡夫見不到佛光,不是佛光不照我們,是我們自己有障礙。光明有兩重意思:
(一)是身光、放光,這是形相上的光;
(二)是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廣大圓滿,遍及十方廣大世界。
佛光所照之處,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隱藏;「曜」是光亮。在佛光中日、月、火、珠的光明都不顯現。例如,月明星稀,在月亮大好的情況下,所見到的星星就少了。
「珠」是摩尼珠,也稱為如意珠。有大光明。《會疏》說:「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世界中萬品萬類,它們的光明照耀,沒有能超過摩尼寶珠的,可是在佛光之中,摩尼的光也顯不出來。
佛的光明中顯示著清淨、平等、智慧、慈悲。這一句包含了如來果地上的萬德萬能。佛的性德如是,我們自己的性德跟佛沒有兩樣。佛的性德顯露出來,我們的性德被埋藏起來,埋藏在妄想、執著、煩惱之中。
所以,若有人問你佛法是什麼?佛教的內容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佛教的內容就是教我們恢復自己本性的智慧。僅此而已。
請看下一首偈頌: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一首偈頌裡是讚歎佛的德能、慈悲。也就是性德的作用。
如來演說,能在一音聲之中,普令法界有情都可以隨他本類語言得到理解。你看這有多妙,不用翻譯。在一音聲裡包含了無邊的妙用,一中有多,正是《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這個偈語正與本經一致。
世間語言,聽者因為方言不同、水平不齊,常常聽見同沒聽見一樣。但是如來的語言沒有這個障礙,所有聽到的對象,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獸,都是愉快地理解。其關鍵就在於如來的語言是清淨語、清淨句,是從離垢無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聲。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無邊妙用。能包括佛的辯才海,當然就包括一切眾生願樂欲聞的語言,每一個眾生都可以得到與他相應的部分,歡喜開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佛有五種身:
(一)法身。是中道的理體,離一切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是佛境界。
(二)報身。地上菩薩才能看見。
(三)應身。指八相成道的佛。
(四)化身。指一般化現的佛。
(五)等流身。示現與天、人、鬼、畜等等種類同一形像的身,可使異類眾生也能見佛。
例如面燃大士,就是觀音現鬼王身。可使鬼趣眾生得見聞法。
現在佛現一種微妙色,可使各種各類眾生各各隨其本類所能看見的形體,而能見到佛。前面說音聲,後面說身相,同顯《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
下面偈頌是法藏比丘發願。請看第一小段,「願聲同佛」。
請看經文: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以上是讚佛功德。從這段以下,是法藏比丘發大誓願。發願很重要。蓮宗祖師省庵大師說:「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具發就是全發,要全部發起自覺覺他的菩薩大願。
因為要覺他,首先要自己覺悟。我們要使別人覺醒,要把別人從睡夢中叫醒,自己必須是清醒的。所以要度眾生,首先要自覺。現在很多人雖然有度眾生之心,但自己還是迷迷糊糊的,渾身的毛病,就想去弘法利生,這確確實實是脫離實際。
例如:一個人想當醫生給人治病,可他既不研究醫學,又沒有臨床經驗。你這樣去當醫生,必然犯兩種錯誤:一是無照行醫;二是庸醫殺人。診斷錯誤,把病人治死了。雖然出自好心,可惜全成壞事。人命關天,怎能輕視。可是人的慧命比生命還重要,所以覺他首先要自覺。
現在有一種情況應該引起同修們注意,無論出家、在家,指導別人怎樣修行,怎樣學佛,一定要依經典、依祖師大德的教誨去指導,不能依自己的知見去指導別人。好為人師,誤導眾生,甚至斷人法身慧命,萬萬不可!萬萬不可!
送往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能有絲毫閃失,我們要對一個人的法身慧命負責。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這一段全顯覺他與自覺的關係。佛的音聲好,音聲是用來說法的,所以法藏比丘首先求自己的音聲像佛,「願得如來清淨之聲」,「清淨者,無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這叫清淨。佛能用「一音聲」使一切眾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比丘願能有同樣功德,也能用清淨音聲宣揚妙法遍及「無邊界」。
「界」有兩個意思:
(一)空間。這裡表國土。
(二)類別。表示人在工作與生活中的類別。例如世俗常說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
由於佛的音聲清淨,是從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來的,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妄想執著,所以能夠法音宣流,傳播到一切世界,饒益無量無邊種種不同類別的眾生。為了能無限的利他,法藏比丘願求無邊的功德。
〖宣揚戒定精進門〗
前面講「法音」,不知道法音是什麼?法音就是「宣揚戒定精進」。六度裡為什麼不用其他的,而特別提倡「精進」?三學裡講「戒定」,把「慧」省了,用意很深。
學佛從哪裡學起?首先要知道佛是什麼?佛法的真實內容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和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了,就是開悟;不認識真相是「迷」,迷惑顛倒。
廣演妙法,首先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以證明戒律極為重要。所以法藏比丘所願說法利生中第一個字是戒。
〖通達甚深微妙法〗
這句偈意義深長,耐人尋味。「甚深微妙法」是什麼?請注意!「甚」「深」「微妙」這三個詞,一個法用這樣三個詞同時來形容,可見這個法的不一般了。
「通達甚深微妙法」,「此法即十方佛讚,持名念佛,無上甚深之法。」在無量無邊的法門中,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確實是甚深微妙之法。十方諸佛都讚歎,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讚歎什麼?讚歎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是無上甚深之法,太難得了。一切法中最超勝的大法。
我們學佛、念佛這麼多年,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有幾個人知道?因為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之大,所以對這個法門生不起信心,如果真正知道這句名號功德的殊勝和不可思議,你會對持名念佛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你會把它視若珍寶,不肯放手。真正如古人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
這一次送菩提心的公公董老菩薩往生,同修們輪班助念不間斷,助念了三十七天,八百八十八個小時,精神飽滿、不疲不厭,這是一種什麼力量?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送走老人家以後,離家一個多月的同修們本該回家休整一下,可是他們誰都不肯走,堅持再念四十九天。有人說,這次念佛和以往不同,念上癮了。為什麼?他們念出法喜、嘗到法味了,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如果這些同修回去以後,能夠繼續堅持下去,念上一年,功夫成片就不成問題了。功夫一成片,恭喜你,你脫離六道了,你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記住,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
請看下面經文: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六句偈頌是求智慧。
六句以智慧為首,以定做結束,其含義非常之深。學佛不能沒有智慧,不但學佛要有智慧,修福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辨別是福、是禍。真假、邪正、善惡、是非都沒有能力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把惡的當成善的。現在社會上比比皆是。黑白顛倒,自以為是,這怎麼得了。
法藏比丘深知,教化眾生僅是前五度是不夠的,必須以般若為前導。讓眾生能夠通達般若才是法藏的本意。為了眾生通達般若,那首先必須是自身的「智慧廣大深如海」。這正表明覺他必須先覺自,為了覺他才覺自,這是不同於二乘的地方。
我們先來看看經典和祖師大德對般若是怎麼說的。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諸佛如來薩婆若智。皆從般若波羅蜜生」、「諸佛一切智慧。亦從般若波羅蜜生」、「世無佛時。所有善行正行皆從菩薩出生。菩薩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
由上可見,一切佛菩薩的智慧方便都是從般若出,所以般若叫做諸佛之母。
至於什麼是般若呢?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般若者,達如之慧名。」了達真如,達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這不是世間的任何智慧,不是你說法如雲如雨,不是寫論文,著作等身,汗牛充棟,而是通達真如的智慧。
《大乘義章》解釋慧字說:「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這是說明心見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誤認為世智辯聰是智慧,這恰恰相反了,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礙。一個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世智辯聰就好比是同神經病人並坐在一條板凳上,這不是優點而是缺點。一般來說,人們不願意和這樣的人過多交往,更不願意與其交朋友。
慧是什麼?第一句是「真心體明」,你真心的本體明白了,「自性無暗」,「自性」是自己的本性,「暗」是指無明。消除了無明,也就是遠離了痴暗。自性朗然顯現,這個叫慧。
《嘉祥疏》說:「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原,方皆過出。」疏意是說,僅修前五度不能出離生死苦海,必須依靠智慧的力量,通達開解本心本性本來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徹底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出離。
以上三注同一宗旨。嘉祥師復指出,五度須般若才能到彼岸。
《小品般若經》說:「五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中而得增長。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得向薩婆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蜜為五波羅蜜為導。」所以末法人修行都必須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話都是依據聖言量的。
你學佛能學出智慧來,並能把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去處事、待人、接物中去,你是真學佛人,我給你點讚,你太棒了。
有的人學佛,把佛學死了,學僵化了,不但自己煩惱,也給別人帶來煩惱。怎麼會這樣?沒有智慧。頑固地堅持我知我見,並用我知我見去處事待人接物。
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我們現在是在中途,還沒到目的地。阿羅漢是第一站,菩薩是第二站,佛是目的地。我們現在連第一個目的地都沒達到,因此佛法要,世法要捨。佛法要,佛法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告訴我們只能取一個。門路很多,你走只能走一條路,你不能走兩條路,兩條路即使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還是險道,危險的道路,不如選擇一個道路,一個道路是穩穩當當,你一定會走到目的地。
所以佛法提倡「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條路走到底能得三昧,三昧的功夫深了自然開智慧。
菩薩慈悲救苦救難,他一切的作為,身口意的造作,都不放在心上,心上是什麼?是戒定慧,戒定慧裡頭有樂,叫法喜充滿。戒是什麼?清淨心;定是什麼?平等心;慧是什麼?覺而不迷。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
他享受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
「大乘」,大乘是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法喜充滿。
「無量壽」是福報。圓滿的福報。福報裡面第一個福報是壽命。如果沒有壽命,再大的福報你無法受用。壽命是福報裡的第一德。
「莊嚴」,莊嚴是自在,得大自在,無比的殊勝莊嚴。
佛有智慧,發心度眾生,上度等覺菩薩、十地菩薩,下度地獄眾生,只要有緣,全度。只要有機會,機會裡頭最重要的是他肯學,他聽話,那就要幫助他,不幫助他對不起他。他要不相信,不肯聽你的,這個緣沒成熟,不必去找他,找他反而造成障礙,他起反感。所以,度眾生的方法活活潑潑,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他是什麼程度,恆順眾生。佛無量法門,應眾生無量的根性,讓眾生個個都能得度。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不應該勉強。
志同道合可以在一起,建立一個小的僧團。這個小團體,就是社會上各種小團體的榜樣。為什麼?這個小團體裡頭講求六和,從六和裡面可以得到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在這個小團體都可以學到,這個小團體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這叫行菩薩道。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你做這個圖什麼?什麼也不圖,與性德完全相應。所以佛教的大乘僧團自性流露,沒有絲毫為自己。成佛也是為度眾生,不是為自己。有人問我,你圖什麼?我非常坦然地回答:我為淨土鼓與呼!一切成就奉獻給眾生,我個人無功可居。
修行在哪裡?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修。順境、善緣修不貪;逆境、惡緣修不瞋恚。與一切眾生相處決定沒有惡言惡行,決定沒有嫉妒障礙。
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作出了最好的榜樣。一生勤勞教學,連道場都沒有。上淨下空老法師一生勤勞教學,沒有道場。老法師是學釋迦佛、走釋迦路、弘釋迦法的最佳典範,是當代可遇不可求的聖僧。他為佛陀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他是世界和平的使者,救苦救難的佛菩薩。
我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向上淨下空老法師學習,我也沒有道場。有同修可能會問,六和小院不是你的道場嗎?我鄭重地告訴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六和小院不是我的道場,六和小院是護法居士菩提心發大心發大願為法界眾生建的法界眾生共享的道場。我和這個道場什麼關係?四個字:借用,暫住。歡迎我住,多住幾天,不歡迎我住,立馬走人。你看這有多自在!
現在同修們恭敬我,都管我叫老師,真是羞愧難當啊!我有何德何能接受這重如千鈞的稱謂?我只有用更好地為眾生服務來回報大家。權且就先當幾天濫竽充數的老師吧!但願不要誤導了大家。
《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修行的方法全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與一切人事物交往,無論是善緣、惡緣,緣是人事環境,對好人、對惡人,除對人之外,對物、對事,對於一切事物,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修什麼?最高的,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雖然看清楚、聽明白了,沒有起心動念,這是真心起用。真心起用就是佛跟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以下做不到。
「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明瞭,不明瞭你不會放下,明白了你就放下了。明白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度一切苦厄了。
給同修們講一個兩隻小狗比修行的故事:
有兩隻小狗,一隻叫旺旺,靈;一隻叫笨笨,笨。牠們倆是同修。
有一天,旺旺對笨笨說,咱倆比比賽好不好?
笨笨問:比什麼?旺旺說:比修行。
笨笨說:修行怎麼比呀?
旺旺說:比背佛經。
笨笨說:那好吧,就背佛經吧。但背哪部經呀?
旺旺說:先背《心經》吧,你先背。
於是笨笨就背了一句「照見五蘊皆空」,說,我背完了,你背吧。
旺旺說:你怎麼就背一句呢?
笨笨說:我就會背這一句,這一句就夠了。
旺旺熟練地把《心經》全部背了一遍。
第二天,第三天,一連多少天,每天笨笨都只背一句「照見五蘊皆空」。旺旺是背了一部經又一部經,每次背完經後,旺旺都會對笨笨說一句「你真笨」。
又過了幾年,笨笨背經一點長進沒有,還只會那一句「照見五蘊皆空」。
有一天,笨笨對旺旺說:我照見五蘊皆空了,我要回家了。
旺旺問:你回哪個家呀?笨笨回答:西方極樂世界呀!
過了三天,佛來了,接笨笨回家了。旺旺百思不得其解,牠那麼笨,佛為什麼接牠?我這麼聰明,佛為什麼不接我?牠想呀想呀......終於有一天找到了答案:
青青翠竹守本分,五蘊皆空去成佛,
狂心妄念何其多,耍小聰明瞎忙活。
翠竹有根長成材,狂到極處必成犬。
這個故事是我自創的,沒有版權所有,歡迎同修們接寫續篇。
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