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26集

  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三個註釋,「賢書即鄉試之錄」,「賢書」就是指舉薦賢能的文書。我們剛剛就有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周禮.地官.鄉大夫》這一段文字裡邊就有講到,隔天之後,鄉老跟鄉大夫還有群吏就獻賢能之書於王,這個就是賢書。後來就因稱為鄉試考中的叫做「登賢書」。所以這邊賢書即鄉試之錄,就是考取的意思。

  接下來:「鏖戰棘闈,青錢中選;榮膺鶚薦,席帽離身。」

  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文字,我們又看到「青錢中選」,大家對這個詞彙有沒有很有印象,「青錢」?有沒有看到「陽春白雪,是難和難賡之韻;萬選青錢,乃屢試屢中之文」,講到就是他的文章就像青錢一樣,大家都很喜歡,青錢中選,OK,這個就是張鷟。

  我們先看一下前面的部分,「鏖戰棘闈」,「青錢中選」。這邊「鏖戰棘闈」,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鏖戰,鏖就是雙方苦戰的意思,所以鏖戰的意思就是戰爭激烈,激烈的戰鬥。《漢書.霍去病傳》裡邊就有「合短兵,鏖皋蘭下」。合短兵,短兵相接,在皋蘭下在那邊苦戰著。唐朝顏師古注:鏖,今俗猶打擊之甚曰鏖。打擊之甚就是苦戰,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鏖就是雙方苦戰的意思。其實考場,我們常常講考場就如戰場一樣,真的是如此。拿武器的是在沙場上戰,拿筆的人是在考場裡邊戰,都很累人的。

  我就記得以前我在高中念書的時候,我爹半夜起來上廁所,看我半夜還在念書。然後他就講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他說,哦,這個冊包就難背,就是說這個書包好難背。所以我爸,我們在鄉下長大,讀書都很輕鬆,說真的,沒有來自家長的壓力,都是自己想念,從來沒有爸媽給我什麼樣的壓力。爸爸半夜起來上廁所,看到我還在那邊念書,他說,這個書包真難背。現在大學就很簡單了,錄取率很高,我們那個時代還大概百分之三十。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棘闈」,就是科舉考試的考場叫棘闈。為什麼?以前就在考場的四周圍上荊棘,以防止閒人擅自進入,所以叫做棘闈,就是考場的意思,考場。古代的考場旁邊就圍上荊棘,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這邊鏖戰棘闈就是指在考場上,在那邊努力作答這樣的一個意思。

  「青錢中選」,青錢中選就是指到唐朝張鷟文辭極佳,有如青錢般人人喜愛,萬選萬中,這個在《新唐書》裡邊的〈張薦傳〉。張薦是張鷟的孫子,孫子比他更有名,所以張鷟列在之附。後來我們就以這個詞彙比喻說文才出眾。青錢,質地為銅、鉛、錫合金做成的青錢,這邊指到的就是有才學的人,青錢中選就是有才學的人。這個典故在前面有介紹過。

  我們再看一下「榮膺鶚薦,席帽離身」。「榮膺鶚薦」這個是怎麼樣的來?我們來看一下,榮膺鶚薦,這是後來我們就賀人登科的頌辭,就祝賀別人登科的一個頌辭。膺是承擔的意思,承擔。榮就是光榮的意思,榮耀光榮。榮膺什麼,我們常常說誰榮膺什麼樣,擔任什麼官,榮膺什麼。鶚薦是指漢代孔融在上疏皇帝的時候,推薦禰衡的才能有如善於捕魚的鶚鳥,超出當朝百官之上。所以當時候孔融推薦禰衡的才能很好,就像善於捕魚的鶚鳥,才能超出當朝百官之上。後世就以鶚薦來表示保薦或推薦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必須要清楚鶚薦這個典故的一個來由,要不然你會搞不清楚為什麼叫做鶚薦,跟鶚鳥有什麼關係。就講到禰衡的才能就像善捕魚的鶚鳥,鶚鳥很能捕魚。經過這樣的一個推薦,席帽就離身了。

  「席帽離身」指到,就是席帽離開身體,這個的意思跟之前我們講到的釋褐是有點像的。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後來我們指到就是讀書人應科舉考試,及第當官。古代有科舉考試的時候及第了,當然之後就開始可以當官了。席帽是用藤草編織而成的帽子,形似氈笠,四邊垂下,可蔽日遮顏,顏就是臉。唐宋的時候,尚未顯貴的讀書人都戴這種帽子。現在你已經要當官了,應試及第,可以當官了,這個帽子就可以脫下了,因為當官戴的帽子就不一樣。就像剛剛前面我們講到褐衣,平民百姓所穿的褐衣,你當官不是再穿那種衣服。這是有區別,其實區別衣服不僅只是一種榮耀,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穿上那個衣服,代表你現在所執掌的一個位置是怎麼樣的位置,你必須要了解。如果你穿了這一套衣服,卻沒有好好去做事情,別人可能也就很清楚你這個什麼官,做事情這麼做,其實別人一看也就知道了。所以它除了是一種榮耀之外,也是一種自我期許。這邊「榮膺鶚薦,席帽離身」,就是指及第當官這樣的一個意思。

  接下來是「鹿鳴以榮文榜,鷹揚以耀武科」。

  我們科舉時代有文榜跟武科兩個,有文跟武兩種。當然顧名思義,武科一定是有射箭、騎馬這些比試,考試的部分主要是考這些;文榜的部分當然就是指到這些明經,就是讀的四經五書這些。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鹿鳴以榮文榜」?我們先看到第一個註釋,「鹿鳴」,鹿鳴也叫鹿鳴宴,也叫鹿鳴筵。這個宴跟筵的意思都一樣,就是擺酒席的意思,宴席的意思。科舉考試後,由州縣長官宴請主考官,每一場考試都有主考官;還有學政,學政就是指辦理這個事務有關的人,教學這些事務有關的這些人;還有中式的考生,中式就是考上的這些考生的宴會。那為什麼叫做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他們會唱《詩經.小雅.鹿鳴》篇,所以叫做鹿鳴宴。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為什麼他們會唱這個,特別唱《詩經.小雅.鹿鳴》?因為這個內容主要講到的就是為官者,就是君臣之間,君請臣,宴請他們這樣的一個宴會,也都是跟臣輔佐君,跟品行這一方面都有關。這些考上的人開始要當官了,就是皇帝的臣子,所以他們就會歌〈鹿鳴〉篇。

  我們來看一下〈鹿鳴〉篇的這一段文字。〈鹿鳴〉為《詩經.小雅》的篇名。《毛詩序》裡邊講到:鹿鳴就是「燕群臣嘉賓也」。燕,那個燕字也是我們前面寫到的宀字邊,日女宴,宀、日、女那個字。「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又實幣帛筐篚就是指贈送幣帛,筐篚就是指竹簍子,方形竹簍子,就是把這些幣帛放在那邊。然後「以將其厚意」,就是指將它送給這些嘉賓、這些臣子、這些賓客,捧著籮筐,裡邊裝著幣帛送給他,當禮物送給他們。「然後忠臣嘉賓得其心矣」,之後忠臣嘉賓得其心矣,當然他們拿到之後,君王給的這些東西,心裡邊就很開心。

  朱熹《詩集傳》裡邊講到,「此燕饗賓客之詩」,共三章。鹿為一種合群的動物,在野外覓得美食,必呼朋引伴一起享用,詩人見鹿鳴群食,而譜下君臣共宴之詩歌。這個都代表了很深的意思,君臣之間共飲,君王賓這些嘉客、這些臣子,當然也希望就是說他們群臣之間相處很好,然後他們能夠輔佐君王來治理這個天下,所以取有這樣的美意在裡邊。

  我們來看一下這三篇,我們把它讀一下,「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這個周行的意思是指大道的意思。講到就是說呦呦鹿鳴這個鹿,呦呦修飾這個鹿鳴。食野之蘋,在野地吃這個蘋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就是指那個音樂,彈奏音樂。承筐是將,捧著這些獻禮,就是前面講到的實幣帛筐篚這句。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因為人們待我很友善,示我周行就是指把大道這些遵照著去做它,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

  下一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個蘋蒿都是草的名稱。「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就是指德行很好。「視民不恌」,這邊的恌字是輕薄的意思,就是指對待百姓,很認真用心的去對待他們,一點都不輕薄,「君子是則是效」,則跟效的意思是仿效的意思,彼此大家都互相的學習。「我有旨酒」,就是有好酒,「嘉賓式燕以敖」,敖是遊玩的意思,就是請嘉賓,讓他們喝酒、遊玩。

  第三章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芩是蔓生的一種草,我們看到這個蘋、蒿、芩,都是一種植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那個湛是快樂的意思,一邊吃一邊又有音樂助興,大家一片和樂融融。「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這個你就會看到,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鹿鳴,科舉考試之後,州縣長官宴請主考官跟這些學政,還有中式的這些考生,你看到就有這樣的一個性質在裡面。

  「鷹揚以耀武科」,這邊「鷹揚」就是指武科的鷹揚宴。清代科舉,於武鄉試揭曉的翌日,翌日就是隔天,鄉試,武鄉試,就是武科的,宴請監射主考執事各官及武舉,就是也一樣請這些主考官,還有武舉人,叫做「鷹揚宴」。為什麼叫做鷹揚?我們知道鷹,老鷹是非常的威武,飛起來雄赳赳氣昂昂,那個眼光非常銳利。所以取作鷹揚,就是取其鷹,如鷹威武,武舉人要很威武,威武如鷹之飛揚的意思。所以這邊「鷹揚以耀武科」就是指這樣。鹿鳴就是指鹿鳴宴,文科的、文榜的;鷹揚宴就是指到武科。

  這邊這裡順便跟大家再介紹一下,就是在《禮記.學記》裡邊就有這樣講到:「大學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所以要當官的人一定要先學這個,一定要先讀懂這個〈宵雅〉。〈宵雅〉就是〈小雅〉的意思,肄三,肄就是學習的意思,要學習〈小雅〉裡邊的這三篇。哪三篇?〈小雅〉之中的「鹿鳴」、「四牡」,還有「皇皇者華」這三篇,這是古時為官者必讀的詩篇。

  在「鹿鳴」我們剛剛有介紹到,這是君臣群宴之詩。所以考上了,就是當為君王的臣子,君王很開心。當時候唐太宗看到,聽說站在高處,然後看到新進士走出來,他就覺得所有的人才都進入我彀中。那個彀的意思是射程,射箭的那個射程裡邊,意思就是說天下的這些英才都被我囊括進來了,那種情形。所以一個君王看到這些天下優秀的人被他所網羅,其實也是很開心的。當然有人把他解讀說,也是一種思想統治,我們待會後面會介紹到。因為畢其一生都在考進士,上次有跟大家介紹過,七十多歲還有人在考進士。我當時候在寫澎湖古典詩研究的時候,我們當時候有一個文石書院的一個山長叫林豪,金門人,林,雙木林,豪氣的豪,考了三次都沒考上,考第三次的時候,還從那邊再進京去,已經是七十幾歲了,後來還是沒考上。

  我們再看到「四牡」的地方,就是出使官吏思歸之詩。「皇皇者華」是官員出外調查民隱之詩。所以這邊,這三篇是為官者應該先體認官場之甘苦,故〈學記〉列為大學始教之必修課程。〈小雅〉的這三篇,「鹿鳴」、「四牡」,還有「皇皇者華」,我們現在讀到的是鹿鳴宴,這個是君臣群宴之詩。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文章入式,有朱衣之點頭」,這個也用到一個很可愛的典故,這個是跟歐陽脩有關的典故;「經術既明,取青紫如拾芥」,這個也是一樣,這個用到的是夏侯勝所講到的一句話。

  我們先看一下「文章入式」,就是文章合格,「入式」,式就是被選中了。到底要不要讓他入式?「有朱衣之點頭」。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註釋第一個,入式就是中式,就是科舉時代考試及格的人叫入式。第二個「朱衣點頭」,這邊相傳宋歐陽脩當主持貢院舉試的時候,每批閱試卷,就覺身後有朱衣人點頭示意,感覺上好像後邊有一個穿著朱衣的人在點頭表示認可,凡點頭認可的都是合格的文章。所以遂賦詩云,於是他就寫了一首詩:「文章自古無憑據」,真的文章自古無憑據。大學聯考考得很爛,我娘就說我,妳就是字寫得太醜了,她說我字寫得太醜了。所以老師,因為那時候有三民主義都是有申論題,然後有作文,她就說我字寫太醜了,所以老師給的分數就很低。自古無憑據,真的文章好壞,當然就是說好跟壞還是分判得出來,但是當一個固定的,就是說相同的一個水準的時候,你就很難判別到底要哪一個第一、哪一個第二,這個就很難。如果是分A、B、C,這個是很容易,如果是同等級的就有點難了。所以他說自古無憑據,「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他就覺得有朱衣在那邊點頭,這篇可以,OK,合格,這樣。

  「經術既明」,明就是通曉的意思、明白的意思。通曉經術之後,這個經術就是經學,以經學經書做為研究對象的這種學術,我們叫做經術。就是通曉經術之後,「取青紫如拾芥」。這個青紫,我們來看一下,青紫是古代公卿服飾,古代公卿的服飾,那就是高官顯爵。所以你看古代的這個衣服所代表的,要讀懂它,才知道它在講些什麼。像剛剛我們前面講到的帽子,席帽。青紫是公卿的服飾,當然後來青紫就借指高官顯爵。穿上青紫色的這個官服,這句話,如拾,拾什麼?芥草一般容易。後來就比喻有才能,可以輕鬆取得高位。

  這句話的意思,經術既明就是你通曉經術之後,你要當官太簡單了,這樣的意思。這句話是出自於漢朝《夏侯勝傳》,夏侯,這邊前面括號這是我加進去,因為這只有個勝字,怕比較難以理解。就是「夏侯勝每講授」,就是常常在講授,「常謂諸生曰」,就是那些學生,他說「士病不明經術」,病在這邊當動詞,以前我們病是指身體有病,在這邊是指害怕,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那個字念作俛(ㄈㄨˇ),就是一樣,跟那一個人,再一個府城的俯一樣,就好像低頭去撿地上的芥草一樣。就是指到士人最怕的就是不明經術,你經術如果很通曉的話,要取青紫,就是當高官,就好像低頭撿芥草一樣,是很簡單的意思。「學經不明」,如果經學你不通曉,不如回家去「歸耕」,就是回家種田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認真去學習,那你就回家種田去,這樣的意思。後來我們就講到,「經術既明,取青紫如拾芥」,就是指到通曉經術之後,要取得高官厚祿,就好像撿拾地上的芥草一樣的容易。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宴罷曲江,快紅綾之賜餅」,這邊也用到皇帝的賜宴,這是皇帝的賜宴,剛開始還不是皇帝賜宴,我們待會再講;「名登天府,羨柳汁之染衣」,剛剛我們講到天府,所以現在「名登天府」,就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宴罷曲江,快紅綾之賜餅」。「宴罷曲江」,這個宴也是宴會宴飲結束。我們先看註釋第一個,曲江,曲江就是指曲江宴,宴罷曲江就是曲江宴宴會結束之後,「快紅綾之賜餅」,就是昭宗皇帝賜給紅綾餅。

  我們先看一下曲江,曲江宴。當時考中的進士放榜之後,大宴於長安東南的曲江亭,也叫曲江會,也叫曲江宴,也叫曲江會。

  宋朝彭百川的《太平治蹟統類》記載到,剛開始的考試,「唐時禮部放榜之後」,禮部我們之前有介紹過,這個會試的考試是由禮部所辦理,所以是禮部來放榜,當然它所舉辦的它放榜。「醵飲今曲江亭」,這個醵是什麼意思?是眾人集錢,所以當時候是那些新考上的這些進士就湊錢,大家湊錢,一起醵飲在曲江亭這個地方,「號聞喜宴」,叫做聞喜宴。「五代則於名園佛寺。宋初,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上賜」,就是皇上賜宴開寶寺,所以這時候是皇上送的,之前最開始的時候是那些新進進士自己湊錢請人的,新進士也聚會,當然也會請一些考官們。「爾後,歷科放榜,帝輒賜宴」,之後皇帝就自己賜宴了,「其地或易」,其地或易就是說宴客的地方不同,「惟名猶稱聞喜宴」,但是名稱還是叫做聞喜宴,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再往下看,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詔命新進士聞喜之宴,年賜錢四百貫。後唐明宗的時候,還賜給這些新進士四百貫錢。

  宋朝太祖乾德二年,新科進士均在河南省封縣西門外的瓊林苑接受皇帝的賜宴,所以它也叫做瓊林宴。

  宋太宗的時候,端拱元年定由朝廷置宴,皇帝及大臣賜詩以示寵異。皇帝還有大臣送詩,寫詩送給他們,代表寵異,就是對他們特別的嘉勉。這個從哪邊可以看到?而且還有戴花,宋朝司馬光《訓儉示康》講到:「吾性不喜華靡」,就講到他性情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從小兒的時候就這樣,及長加以金銀華美的服裝,「輙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就是指二十歲考上,「聞喜宴獨不戴花」,在聞喜宴的這個時候,皇帝賜宴裡邊他獨不戴花,因為他覺得,就是他的個性不喜華靡。我們也看到當時候科舉的新進士的那種情形。

  我們再看一下「紅綾」,紅綾是指紅綾餅,古代一種用紅綾這個布,紅綾布所包裹的珍貴的餅餌。宋朝葉夢得的《避暑錄話》卷下裡邊就記載到:「昭宗光化中」,唐昭宗光化中,「放進士榜」,進士榜放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就是裴格這個已經榜首,二十八人,「以為得人」,就是我們剛剛前面有講到一個得雋,有沒有?得人,得雋。「會燕曲江」,會燕曲江就是曲江宴,「乃令太官」,太官是什麼?就是皇帝內府裡邊,準備用的這些餐食的人,「特作二十八餅餤」,那個餤是裡邊捲肉的那種薄餅,特別製作了這二十八塊,「賜之」,送給他們,所以後來這個叫紅菱餅。「快紅綾之賜餅」就是這樣子來,曲江宴結束之後,就令太官趕快做二十八塊紅菱餅送給他們。

  接下來介紹到的是「名登天府」,名登天府就是新科進士登上天府。天府就是《周官》剛剛我們講到的,所以這段就不再講了,因為今天才剛講的。登於天府。

  登於天府跟「柳汁之染衣」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來看一下,「柳汁之染衣」這個典故跟李固言有關。我們看一下註釋第四,李固言生於鳳翔的農村,他性情很敦厚。未及第前,經過一古柳下,經過一棵古柳,就是很老的一棵柳樹。忽聞柳樹內有彈指聲,有彈指的聲音,李固言大驚,嚇了一大跳,急問是什麼?裡面就應道:「吾為柳神九烈君」,他就說我就是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了你的衣服。如果你果得藍袍(藍袍就是官服),當以棗糕來祭祀我」,那就要用棗糕來祭祀我。結果第二年許孟容做主考官,取李固言為狀元。

  這裡邊還有一個故事就講到,我們先看註釋下邊有個李固言,字仲樞,趙郡人。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唐憲宗元和七年壬辰科,剛剛我們講到子午卯酉,有沒有這些?為狀元。後來就擔任唐朝的官員,追贈為太尉。

  他非常的老實,有一次就是在元和六年的時候,進京要參加進士考試,就住在表親柳氏家裡邊,結果那個表兄弟就覺得他很憨厚,就故意有點捉弄他。當時候舉人到京都要去考試的時候,有一種叫做溫卷,溫習的溫,溫卷。會先把這些文章,自己寫的東西請當朝的,可能就是在朝廷裡邊為官的人看一下,或許他就是個主考官。當時他從鄉下來也搞不清楚狀況,結果他那個柳氏兄弟就故意捉弄他,就故意介紹他,叫他拿去給許孟容看。許孟容看到他的文章,就覺得很不好意思,他拿過去給他的,因為當時候許孟容的官職非常的小,根本我不可能當主考官,他就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是他心中就記住了這個孩子的名字,李固言。結果你看就多巧,隔年他就當主考官了,就把他擢為狀元。你看很妙的。這邊柳汁之染衣,名登天府,羨柳汁之染衣,就考上進士。

  再下來是「特拔謂之出頭地,崛起謂之破天荒」。

  這邊也用到兩個人的典故,第一個典故出頭地,跟蘇東坡大文豪有關,蘇東坡的故事也非常的多,「破天荒」跟劉蛻有關。我們來先看一下第一個,「特拔謂之出頭地」,就是讀書人出類拔萃的叫做「出頭地」;崛起的,以前都沒有的,崛起出現第一個的叫做「破天荒」。

  出頭地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這是從《宋史.蘇軾傳》裡邊記載到:「嘉祐二年,試禮部」,剛剛我們有禮部又出現,所以科舉考試都跟禮部有關。「方時文」,就是當時候的文章,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是什麼?「磔裂詭異。」磔裂這個磔是指分裂肢解的意思,分裂肢解。磔裂就是指很怪澀,文章非常的晦澀怪異,這種習氣很嚴重。磔裂詭異就是文章很詭怪。

  當時候的「主司歐陽脩思有以救之」,歐陽脩就很想把這樣的怪風氣把它糾正過來。「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結果看到了蘇東坡寫的《刑賞忠厚論》,當時候他其實也不知道是蘇東坡所寫,非常的驚喜。「欲擢冠多士」,就是指把這些考生把他擺為第一,擢冠就是擺為第一。「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是卻又擔心他的學生曾鞏(曾鞏有一次就是跟著他父親為官到處跑,認識了歐陽脩,後來歐陽脩很喜歡他,就入他的門下,當他的學生),他就擔心想說,當時候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大概就只有我的學生曾鞏寫得出來,所以就又怕別人說,怎麼專錄取自己的學生?為了要避嫌(當時候那個試卷是不會看到自己的名稱,還要謄寫的),就把他擢為第二,就把他擺在第二名。結果沒想到那個人,那一次結果一出來,第一名還是曾鞏,所以命中注定就是曾鞏要第一名。結果不是,是蘇東坡所寫,結果後來那一年就曾鞏第一。

  「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後來就又寫了一篇《春秋對義》,就把他列為第一,「殿試中乙科」,乙科我們之前有講到,殿試有分甲、乙科,甲、乙、丙三科,甲科三名,乙科錄取幾名,後邊的丙科就錄取比較多,他錄取乙科。「後以書見脩」,後來他就寫信給歐陽脩,就是推薦信,然後去見歐陽脩。「脩語」,歐陽脩就告訴梅聖俞,這兩個都是當時候,歐陽脩跟梅聖俞兩個感情非常好,官做得大的當然是歐陽脩,兩個都是當時候的古文大家。歐陽脩就跟梅聖俞講:「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我應當要避開了,讓這個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譁就是喧嘩那個嘩,剛開始聽到這句話的人,剛開始都覺得不服,「久乃信服」,結果時間一久了之後,看了蘇東坡所寫的文章之後,就很信服了。所以後來我們講到「特拔謂之出頭地」,就是來自於歐陽脩誇讚蘇東坡的一件事情。

  這邊順便跟大家介紹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這個,沒有列在這,這邊。這次的考試裡邊,《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候蘇東坡文句裡邊就寫了這樣的一句:「皋陶曰殺之三」。我們知道皋陶是古代裡邊的一個法官,很嚴厲的,「堯曰宥之三」,宥是原諒,三。歐陽脩看到這句的時候,不知道這個典故到底出自哪裡。歐陽脩想說,我怎麼樣算也是很有學問的人,這個到底出自哪裡?又不好意思再那個,所以後來他就找個時間問他,就問蘇軾:這句話典出何處?蘇軾就回答他:在《三國志.孔融傳》,他就講《三國志.孔融傳》。但是後來歐陽脩翻查後仍然找不到,翻了《三國志》前翻後翻,還是翻不到這一句。

  蘇軾就告訴他,「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他說曹操在滅了袁紹之後,把袁紹的兒子袁熙的妻子甄宓,就賜給了曹操自己的小孩曹丕。當時候孔融就覺得很不以為意。孔融我們剛剛有講到,所以就也認識這個人了。孔融就跟他講:「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他就回答他這一句,他說就是周武王伐紂,我們知道周武王伐商紂,然後妲己是商紂的妻子,以妲己就賜給周公。曹操,「操驚」,曹操就嚇了一大跳說,典出於何處?孔融就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他就回答他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自己推的這樣子。

  所以那句意思就是說,蘇軾的意思是說,這句就是我以今度之,我自己想的。所以他說這個典故出自哪裡?出自《三國志.孔融傳》。各位這樣了解意思嗎?知道,所以古人真的是反應真快,這個也必須要多讀書才知道。

  另外有一則,《宋史.蘇軾傳》裡邊有記載到,蘇軾有這樣的一個氣魄,我想一個人的家學教養是影響很大的,裡邊就記載到:「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軾跟瞻的關係我們知道,軾是車子往前看的那個橫木,所以意思是相同的,名跟字意思是一樣,子瞻就是往前看。他弟弟叫蘇轍,轍是車輪子,車輪子是往前走,叫子由,由的意思就是指我們所行經的地方。所以他們兩個,你看父親幫他們取的名字多好,蘇軾、蘇轍,他們的字叫子瞻跟子由,由來的由。

  「生十年,父洵(他父親蘇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所以母親也是有讀書的。「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蘇軾就跟她講:軾若為范滂,他說我如果是范滂的話,「母許之否乎」,他說母親妳會答應我這樣做嗎?我們知道范滂是靈帝建寧二年第二次黨錮之禍被害的人。當時候下令要逮捕他,到他的郡縣要逮捕他,到他們家的時候,連那個要逮捕他的人都在那邊,還沒進去就在哭泣了,就是很難過了,也希望能夠一起逃。後來范滂就跟他母親告別、訣別了,那個叫已經訣別了,一個言字旁,那個訣別了,後來就被殺死。

  他就講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就問她說,母親會答應我這樣做嗎?然後程氏,他母親就回答他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你看她的回答,母親的回答也是非常磅礴的,她說你都能夠成為范滂,我為什麼不能夠成為滂母?所以你就會看到一個大家的那種出來,絕對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教養。

  在他比冠,就是指到弱冠時候,「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跟陸贄書,很喜歡賈誼跟陸贄的這些他的書、他所談論的東西。「既而讀莊子」,他非常喜歡,蘇東坡非常喜歡《莊子》這本書,就「歎曰:吾昔有見」,我以前曾經有這樣的見解,「口未能言」,但是我嘴巴都講不出來,「今見是書」,就是指見到《莊子》這本書,「得吾心矣」。就是指《莊子》能夠把他以前就有這樣的見解,就是講不出來,但是《莊子》裡邊,今見這一本書,完全得吾心矣,就跟他的心完全是相契的。這邊講到是跟蘇軾有關的出頭地,蘇軾跟歐陽脩,歐陽脩所讚賞他的。

  接下來是「崛起謂之破天荒」,這個破天荒就是指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叫做破天荒。這個典故來自於劉蛻。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劉蛻,荊南長沙人,唐宣宗大中四年中進士。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裡邊記載到:「唐荊州衣冠藪澤」,藪澤的意思是指水流匯集的地方,叫藪澤,後來就比喻到人文薈聚的地方。講到唐荊州的地方是人文薈萃的地方,但是「每歲解送舉人」,解送,這個解送就剛剛跟我們的科舉制度裡邊是很有關係,解送就是指到當時候舉人,府州會把舉人送到京城去考試,叫解送,也叫府解,我們待會會再看到那個府解。但是「多不成名」,結果都沒有中,「號曰:天荒解」,就叫做天荒解。因為解送,我們說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天荒解就是指沒半個考上。

  「劉蛻舍人」,劉蛻這個人「以荊解及第」,結果以荊,因為他是荊南長沙人,然後考上進士,「號為破天荒」,叫做破天荒。魏國公崔鉉當時候鎮守荊南,他是老大,就是主管,就是荊南地區最大的,「贈給劉蛻破天荒錢七十萬,劉蛻不受」,就送給他破天荒錢,因為他破天荒就送給他七十萬,劉蛻不接受。

  在《唐摭言》裡邊,《摭言》這個很好玩,裡邊記載了很多一些掌故,很有趣,它就講到,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它說「荊南解比」,解比就是選送應舉者參加大比,這個解比就是選送。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前面有解送,就是解比,兩個意思是一樣,解送跟解比意思是一樣,就是選送應舉者參加大比。「號天荒」。「大中四年劉蛻舍人以是府解及第」,府解及第就是指,州府貢舉的士子去參加京城的會試,叫府解及第。當時候,「時崔魏公」,崔魏公就是指崔鉉,「作鎮」,就坐鎮、鎮守荊南,「以破天荒錢七十萬資蛻」,就送給他。結果劉蛻就「謝書略曰」,就感謝他,沒有接受,「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他說五十年來沒有人考上,自是人廢就是指人沒有表現好。但是「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就有點那個,他說一千里外哪叫做天荒?意思是說,他不太喜歡天荒這個詞彙,一千里外,豈曰天荒,沒有那麼遠吧?這樣的意思。所以後來這個崛起叫做破天荒。我們現在也常常用這個詞,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發生了,我們說破天荒,真是破天荒。

  接下來我們看「中狀元,曰獨占鰲頭;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我們來先看第一個,中狀元叫做獨占鰲頭。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註釋,「獨占鰲頭」:唐宋時期,科舉考試後發榜時,狀元就站在皇宮大殿前面刻著巨鰲的石板上邊迎榜,因此稱中狀元,只有狀元才可以,才能站在那邊領榜單,很有趣,所以叫做「獨占鰲頭」。中狀元,第一名狀元。

  中解元叫做名魁虎榜。這邊指到的就是解元是指鄉試,鄉試第一名叫做解元,叫做「名魁虎榜」。有另外一說,預先祝賀名字在龍虎榜上居首位。龍虎榜本來是進士榜,解元是鄉試第一名,鄉試第一名他會在隔年,第二年的春天參加會試,會試參加完考上了再參加殿試,所以這個也有一說,是預先賀人中式的一個說法。

  我們看一下龍虎榜這個詞,這個典出貞元八年進士榜,這一年的進士榜。《新唐書》裡邊記載到,〈歐陽詹〉裡邊記載到,「詹舉進士」,就是歐陽詹舉進士,「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群」,還有「王涯、馮宿、庾承宣聯第」,聯第就是指這一榜同中一榜,我們叫同年。我們往後應該還會介紹到同年這個名稱,就是同一榜,同一榜考上的,同榜考上叫同年。「皆天下選」,就是都是天下的優秀人才,「時稱為龍虎榜」,所以後來我們也常常講龍虎榜,其實龍虎榜講到的是這個進士榜。那一年賈稜是狀元,歐陽詹是第二名,韓愈第三名。在我們這段話裡邊,「中解元,曰名魁虎榜」,指到的就是鄉試第一名。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第一名的。考試第一名,很不簡單,真的很不簡單。明清科舉制度裡邊,正式的科舉考試,我們再回顧一下,有童生試,還有鄉試、會試跟殿試。童生試就是你要進府、州、縣學的考試,就是你要進去讀書,要參加考試,這叫童生試,合格的就叫生員或秀才。

  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到生員也分為三類,還記得嗎?第一類叫什麼?廩膳生、廩生,好。然後,我們記簡單的好了,廩生、附生、增生。記簡單的應該就比較容易記,廩生、附生、增生,增生就是多配的名額,加出來的。有時候皇帝會加,進士也會突然想到加開幾名,也會。還有一個皇帝,看到那一次考試有一群老人家,特別開了五榜給那些人進來,臨時加榜。

  我們來看一下,來接下來,這些在讀書過程當中,有能力了,合格了,可以去考鄉試。鄉試為省一級的考試,府、州、縣上邊的那個行政單位是省。合格者叫做舉人,也叫舉子。剛剛我們有介紹到舉人、舉子,子,孩子的子。第一名的叫做解元。接下來鄉試考完,隔年的春天要考試了,考會試,到京都去禮部所舉辦的會試。會試是指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的考試,合格者叫做貢士,第一名的叫做會元,第一名叫會元。

  我們中國古代還有個很可愛的名詞叫公車,不是我們現在搭公車的公車,公車就是指這些舉人要進京考試,春天考過了,就是中舉人了,然後隔年要趕往京城去考試,這個叫公車,這過程。還要一定那個府城,不是有府解嗎?那個費用很高的,要花很長的時間,古代不是搭飛機,有的很遠的地方要跋山涉水。像蘇東坡他們那年考試的時候,他爹蘇洵就從四川眉州那邊,一路給他們帶到京城來考試。不過太厲害了,那年兩個兄弟同時考上,真是太厲害、太強了。

  我們接下來再看一下殿試,接下來就是指考上合格的叫貢士,這些貢士參加了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進士考試。皇帝的這個考試,主要作用其實是做為派官用的,做為選拔人才派官用,哪一些是留在旁邊翰林院的,哪一些是派到哪一個地方、哪一個縣城去當縣令的,分三甲。第一甲是三人,第一名叫做狀元。分三甲,剛剛有跟大家介紹過,有一甲、二甲、三甲,甲、乙、丙。第一甲只有錄取三個人,第一名叫做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他們的名字叫做什麼?皇帝賜予進士及第,這叫進士及第。我特別有把它畫出來,用藍色的,叫進士及第。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叫做傳臚,賜進士出身,名稱是賜進士出身,剛剛是進士及第,這邊是進士出身,不一樣。就是第二甲的叫賜進士出身,第一名就叫傳臚。第三甲的人數最多,名稱叫做賜同進士出身,同,相同的同,同進士出身。名稱不一樣,一般我們大概都叫做進士。其實就是按照他們殿試的成績不一樣,名稱是不同的。

  所以以後你們如果有空去看到匾額裡邊,進士及第的那個匾額榜,它上邊就是有寫這樣子的,它會寫清楚,它會寫得很清楚,是賜進士出身,還是賜同進士出身,它會寫得很清楚。所以你們看到有這樣的不同名稱,你就知道他是屬於一甲、二甲、三甲哪一甲。

  我們再下來看「賜宴瓊林,宋朝盛典;探花杏苑,唐世殊恩」。

  「賜宴瓊林」,剛剛有跟大家介紹過,這是從宋太宗開始,就在瓊林苑這邊宴請新科進士。這是宋朝極大的一個典禮,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典禮,因為這是一個朝廷人才,一個國家要能夠治理好,必須要有這些人才來輔佐。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賜宴瓊林」就是瓊林宴,是為殿試後新科進士舉行的一個宴會。《宋史》裡邊記載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將進士分為三甲,所以我們剛剛有介紹到三甲,賜宴瓊林苑,後為定例,定例就是固定這樣做,就叫做瓊林宴。它的性質就跟我們前面講到的曲江宴、聞喜宴意思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探花杏苑」,這是唐代特別的一個恩榮,皇帝的一個恩榮。新進的進士就會在杏花園這邊繞一圈,這叫探花宴。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這個地方,探花杏苑就是探花宴,亦稱「探花筵」。剛剛也有介紹這個宴跟筵的意思是一樣。唐科舉時代,進士及第以後於杏園初宴,取年少俊秀的二人遍遊園中,名為探花使。選兩個年少俊秀的遍遊園中,叫探花使。這是唐代特別的一個恩榮,特別這樣子做。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取中之官稱為座主」,就是進士、舉人稱自己的主考官,「取中之官」就是把我選取了,這個中就是選取了,這樣的一個主考官,這樣的官員主考官叫做「座主」。「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同榜的人,就同樣那一年進榜的人叫做同年。不是我們現在講同年是指同年紀,不是。

  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個,我們看一下座主:唐宋時進士稱主試官,就是主考官,稱他為座主,自己就自稱為門生。至明清舉人、進士,亦稱其本科主考官或總裁官為座主,也稱為師座。唐宋這樣稱,後來在明清舉人、進士也這樣子稱用,也叫做師座。同年就是科舉裡邊同榜考中的就叫同年。

  再下來這邊:「貢籍見遺」,我們這個教材裡邊,這本《聖學根之根》裡邊一三六頁這個地方,貢籍見,它寫遺(ㄨㄟˋ),這裡應該注為遺(ㄧˊ),遺是遺漏的意思,遺(ㄨㄟˋ)是贈送的意思。「貢籍見遺」,就是指在貢籍裡邊,在貢士的名冊裡邊,剛剛我們有講到貢士,貢士還記得?在貢士的名冊裡邊沒有了,見遺就是被遺漏,意思就是說名字沒在上面的意思。所以這個字應該念作遺(ㄧˊ),念作遺(ㄨㄟˋ)的話是贈送的意思,遺(ㄨㄟˋ)是贈送的意思。一百三十六頁的地方,在我們用的這個課本裡邊的一三六頁。「謂之龍門點額」,這個有用到一個典故。「進士及第,謂之雁塔題名」,這也是跟當時候的那種科舉制度的活動有關。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這個貢籍就是貢士的名冊。貢士就是科舉會試及第,會試考試及第了,考上了就叫做貢士,我們剛剛在前面也講到。這個貢士是指還沒有經過殿試的,殿試就是會試考過了,才有參加殿試。還沒有參加殿試的讀書人,這個叫做會試及第的意思。經過皇上再考一次,那個就叫進士,有分三甲,那不一樣的名稱,通稱我們大家一般都叫做進士。

  見遺就是指,見就是被的意思,被動詞,這個見遺就是被遺漏了。「貢籍見遺」就是指名字沒在貢士名冊裡邊,就是指應試沒有通過。「謂之龍門點額」,「龍門點額」是什麼意思?這有用到一個典故,我們看到註釋第三,龍門點額:傳說中黃河的鯉魚到三月則渡龍門,龍門這個地點,要渡龍門,得渡的,能夠跳躍過去的就化為龍,鯉魚就變成龍了,否則點額而退,點額而退就回去了。後來就因以龍門點額指仕路失意或科場落第。就這樣的意思,就點額而退。這個鯉魚沒有渡過龍門,那就點額,然後退回去了,就變不了龍,這樣的意思,進不了龍虎榜。

  漢朝辛氏撰《三秦紀》就這麼記到:「河津一名龍門,桃花浪起」,我們有桃花浪,「魚躍上之,躍過者為龍,否則點額而退」,這段原文就是這樣。所以後來我們就說「貢籍見遺,謂之龍門點額」,就是指沒考上。

  那進士及第,考上了,「進士及第,謂之雁塔題名」。我們來看一下「雁塔題名」,雁塔是一個塔。我們先看一下古代科舉制度中,這句話講到的是什麼?進士及第叫做雁塔題名,為什麼會這樣子的稱呼?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候,明朝張岱《夜航船》裡邊記載到:唐朝韋肇及第之後,他偶於慈恩雁塔,在慈恩寺的雁塔題名,就是寫上他的名字,後人效之,後人就跟隨著這樣子,遂為故事。唐朝中宗之來,就是中宗以後,新中進士,杏園宴後,剛剛我們不是有講到杏園嗎?在杏園宴後,就是喜宴之後,聞喜宴之後、曲江宴之後,皆題名於此,就到雁塔這邊來,把名字寫在雁塔這個地方。同年中,這些同榜裡邊選善書者紀之,選書法寫得很好的去把它紀上去、題上去。故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就是這樣子來。就是中宗之後,唐朝中宗之後,杏園宴後,吃完了,宴會之後就到這個地方題名,到雁塔這邊題名。

  我們再來看一下雁塔在哪裡?雁塔就是大雁塔。在唐太宗貞觀三年,長安宮城南建大慈恩寺,造磚浮圖,浮圖塔,藏釋元奘所取的西域佛經,把它藏在那裡,把它叫做雁塔,這個就是大雁塔。所以後來我們講到「進士及第,謂之雁塔題名」,因為後來中宗之後,就把進士及第的這些名寫在上面。

  接下來是「金殿唱第曰傳臚,鄉會發榜曰撤棘」。

  我們先看一下「金殿唱第」,「金殿」就是宮殿的美稱,就是指考試的宮殿,殿試,金殿。「唱第」,唱第就是科舉考試後宣唱及第進士的名次,就是狀元,一路這樣唱名下去。這個叫做傳臚。剛剛我們有講到傳臚這個詞,但是跟這個是不一樣的,這邊的傳臚是指,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這個叫做傳臚。古代裡邊上傳語告下,就是上告下這個叫做臚。所以傳臚就是指唱名的意思,由皇帝宣布登第名次的這樣的一個典禮,很隆重的,所以金殿唱第曰傳臚。我們剛剛有講到,狀元就要站在鰲頭那邊接榜,所以獨占鰲頭。考上那天大概很開心,一日看盡長安花,馬蹄非常的輕,因為心情非常的快樂,哇,放榜了,上榜了,就很開心,就騎著馬,一日就看盡了長安花。

  我們再來看「鄉會發榜曰撤棘」,鄉會就是鄉試、會試,考試。鄉試、會試發榜的時候,考試之後就要公布被錄取的名稱,叫做發榜。發榜之後就要撤棘,我們剛剛前面有講到有棘,考試的時候要圍棘,棘是有刺的荊棘這種植物。考完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然後才把荊棘、圍籬才把它撤去。

  我們來看一下第五個撤棘,科舉時代稱考試工作結束。放榜日,在貢院門口放置荊棘。為什麼要放這些?就是以防落第人闖入滋事,所以待相關的事務辦理完畢之後,才把荊棘把它撤掉。放榜那天就要先弄好,貢院考試外也需要圍荊棘。鄉會發榜叫做撤棘。鄉試、會試發榜那天,就完畢之後,放榜完畢之後,事情都辦完了才把荊棘給撤掉。

  接下來這個是「攀仙桂、步青雲,皆言及第」,所以我們講到人考中了叫攀仙桂或步青雲;沒考上的叫做「紅勒帛、孫山外,總是無名」。前面是講考上,後面是講沒考上的。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攀仙桂」,「仙桂」是神話傳說月中的仙樹,古代就是指科舉考試登第。宋陳元老及第詩講到:「桃花先透三層浪」,桃花浪,「月桂高攀第一枝」,月桂高攀第一枝就是月中的仙樹,攀桂,攀仙桂,就是指考上。

  「步青雲」,我們看一下「步青雲」,這個也是講到考上了,是指人一下子登上顯要的地位,後來借指科舉中試。步青雲的步就是登上的意思;青雲,青雲直上,在上面。所以是指顯要的地位。梁灝,我們又看到一個,八十二歲,狀元及第,「謝表云」,八十二歲考上,「皓首窮經,青雲得路」。皓首窮經,皓是白色的意思,頭髮都白了;窮經,讀盡了這些經書,才獲得,青雲得路,就是考上的意思。所以我們講到攀仙桂跟步青雲都是指及第。

  接下來是「紅勒帛」,我們看一下註釋第四的「紅勒帛」,我們看一下。這個是跟歐陽脩有關的一個典故,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裡邊記載到,歐陽脩主試的時候,當時候的舉子,舉人劉幾,這個人好為怪險之語。我們前面《蘇東坡傳》的時候就講到,歐陽脩非常討厭這樣子的一個用很怪的詞語,結果就看到了試卷寫的這樣子,他說:「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歐陽脩深惡此文風,斥之曰:「秀才刺,試官刷」。很有趣,他在旁邊寫上,他說秀才刺,試官刷。然後就拿起大朱筆橫抹之,拿起大朱筆從頭到尾刷,把它全部劃掉,謂之紅勒帛,張榜公示,還把它張榜公示,把它畫個大叉叉。所以後來紅勒帛就是指到落榜,不錄取,寫這麼怪的詞語。

  我們再看一下「孫山外」,孫山外是另外一個典故,這個是跟孫山有關。在南宋范公偁的《過庭錄》裡邊記載到,宋代有個叫孫山的人,跟鄰人,鄰居,有個叫周生的,一個鄰人周生應舉,結果揭榜後,孫山名在榜末,在最後一名,榜末。鄰人,他的鄰人就問周生得失,他的鄰居就問,周生考得怎麼樣子?孫山就委婉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這我們剛講到解,解元是第一名,所以這個解名就是指舉人考試。他說解名盡處是孫山,最盡頭的那一個,就是最後一個就是我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前面已經告訴他最後一個是孫山,當然賢郎更在孫山外,在孫山外就是指沒考上,他自己已經是最後一個,盡處最後一名,他的家人周生是沒考上的。所以後來我們就用孫山外指到落榜的意思。「總是無名」,就是沒有考上,榜單上沒有名字,沒有你的名字,所以叫無名。紅勒帛、孫山外,總是無名,名字沒有在榜單內。

  時間到了,下邊的我們就下一次。好,謝謝各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