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24集

  第四個粟字,粟是小米,古稱稷或粟,是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就是比較小一點,直徑才二毫米左右,所以它的一個別稱叫做小米。我們這個「因書得粟」,因為教書而得到糧食,這個叫做舌耕,就是用舌去耕種。農夫是真正用犁去耕種,但是教書的人用舌頭講話,舌耕。所以後來我們舌耕就是以教書講學謀生;筆耕就是寫文章,寫作文章,寫文章謀生叫筆耕。

  再下來是「文不加點,機杼自成一家;字無空設,詞意俱從百煉」。

  我們先看一下「文不加點」這個意思,文不加點就是指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這個點字就是點上一點,表示刪去或改動的意思。《梁書》裡邊介紹到〈蕭介傳〉:「介染翰便成」,這個翰我們一再有看到,毛筆。染翰就是拿筆寫字,開始寫文章,便成,就完成了。「文無加點」,文章根本不需要在那邊塗塗抹抹的,不必要。後來這個文不加點就是文章一氣呵成,無需修改。

  第二個,「機杼自成一家」是指什麼?我們先看到《魏書.祖瑩傳》裡邊記載到:「文章須出自」,文章需要出自什麼?「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意思就是說你自己寫作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出來。後來我們就講到機杼自成一家,就是指文章巧思創新,自成一家,跟別人不一樣。機杼指到的是我們的織布機,杼就是梭子的意思,紡織的工具。我們常把機杼兩個字指到織布機。這個杼原來是梭子,梭子就是織布的時候跑來跑去,把線往下垂,然後移動著就可以把布給織成。這個詞彙我們很常見的,南朝梁無名氏所寫的《木蘭詩》,很有名,這個《木蘭詩》二首之一裡邊的:「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這邊講到就是,她的爸爸媽媽沒有聽到木蘭在織布的聲音,不聞機杼聲就是沒有聽到她在織布,機杼聲就是機器在跑、在移動的聲音,唯聞女歎息,只有聽到他女兒歎息的聲音。然後爸媽就問她:「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兒,妳在想些什麼?她就想到說因為徵兵的文書不斷來,結果我們家裡邊上無長兄,下又無弟,她就要代父去從軍。

  講到這突然讓我想到,應該是迪士尼的影片,不是有把它拍成《花木蘭》嗎?我看那部片是剛剛上映的時間,我那時候在加拿大遊學,跑到那邊去,就跑到電影院去看了。很好玩,我看到那個面孔畫得比較像東洋日本人。我倒是滿讚歎的,就是說這樣的一篇文章,竟然能夠創作成一齣卡通片,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創意,透過這些文字,然後轉換成一個這種動漫的這樣的形式,很厲害。我們繼續再往下,講到《木蘭詩》突然想到這個。後來我們講到自成機杼,就是指到自成一家的意思,要有自己的一個風格出來,自己要織出那篇文章來,就這樣。

  三,「字無空設」,這個「空設」就是虛置的意思。字無空設就是寫下來千錘百鍊的了,「詞意俱從百煉」。像杜甫,我們剛剛講到杜甫,他有講到一句話,只要他寫出來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他的字是經過千錘百鍊的。這邊「百煉」就是多次鍛鍊,百就是指多,百就是多次的意思,久經磨鍊,你的詞意才能夠鍛鍊得更漂亮。寫文章是需要鍛鍊的,除非是少數的天才,像李白這樣,要不然一般大概是需要愈鍛鍊用字才能夠更順,思路也會比較順一點。

  我們再看一下,往下看「襪線之才甚短,記問之學必膚」。

  「襪線之才」,從字面上我們看到襪線,就是指織襪的那個線,那個是比較短的。所以後來我們把襪線這個詞,本來剛開始是諷刺別人才短,後來又轉成謙稱自己才疏學淺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個襪線這個詞彙,這個是從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載到:「韓昭仕王氏」,韓昭這個人擔任王氏的,就是在那邊任官(這個王氏就是蜀後主王衍),擔任到禮部尚書,還有文思殿的大學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書算射法,悉皆涉獵」,意思就是說也會寫點文章,琴棋書算射法這些統統都有涉獵。剛剛我們有講到涉獵,涉獵就是博而不精。「以此承恩於後主」,因為這樣什麼都懂,所以就承恩於後主,就是為後主所用,王衍所用。「時有朝士」,朝士這個詞彙我們後來代指到朝中任官的人,有個叫做李台嘏的人他就說:「韓八座」。這又一個八座這個名稱,介紹一下,韓八座,現在我們一看韓八座就是指韓昭,從上下文我們就知道韓八座在講韓昭。

  為什麼用八座這個詞彙?我們後來用這個詞大概指高官,擔任高官。在古代中央政府八位高級官吏叫八座,在漢以六曹尚書及一令、一僕為八座,六曹加上一令、加一僕總共八個人。然後魏以五曹,還有一令、二僕為八座。這個在《百官志》裡邊,一直在跟大家介紹到,如果要更深入的去了解這些官職,在《百官志》官職這個部分都可以去找得到。隋唐以左右僕射(那個字念作ㄧㄝˋ),左僕射、右僕射,加上六個尚書(吏、戶、禮、兵、刑、工),這八個就是國家的重要的八位高級官吏,決策人。後來我們以八座就是指一些擔任高官的意思,這邊的韓八座就是指韓昭。

  他就講他「事藝」,事藝就是指學這些藝,「如拆襪線,無一條長」。古人在譬喻真的也是很妙,說他事藝如拆襪線,好像拆那個襪子的線,沒有一條是長的。所以我們就以襪線來譏刺他人才短,學得不專精。後來是自己稱我是襪線之才,自己如果講自己,就知道是自謙才疏學淺之至。當然如果是別人講某個人襪線之才,那就很清楚他在譏諷他,就是才短的意思。這個可以從上下文來判別,他到底是在譏諷別人還是自謙之詞。

  「記問之學必膚」,「膚」就是膚淺的意思。膚這個字,我們說膚淺,因為皮膚最淺薄的,外邊這個地方最表層,所以我們常這個膚字講到膚淺、淺薄。我們再看一下「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就是指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這樣的一個學問,叫記問之學。就是記誦書本裡邊的知識,自己沒有再把它消化過,沒有成一家之言,叫記問之學。後來就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沒有融會貫通,不成體系,叫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必膚就是很膚淺。

  我們再看一下「應試無文謂之曳白」,「應試」,考試交白卷,「無文」就是沒有文字,叫做「曳白」,這專有名詞,曳白;「書成繡梓謂之殺青」,「書成繡梓」,就是書成,印出來了,叫做「殺青」。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曳白」,曳白就是卷紙空白,隻字未寫,也就是所謂我們現在白話講的叫交白卷。這是來自哪裡?唐朝《舊唐書》裡邊有寫到〈苗晉卿傳〉:「玄宗大集登科人」,大集登科的人,「御花萼樓親試」,親自在那邊考試,「登第者十無一二」,結果十無一二,就是十個沒有錄到一、二個,「而奭手持試紙」,當時候這個奭手持試紙,拿著試紙,「竟日不下一字」,竟日不下一個字,寫不出來,這個就白讀,大概平常也沒有認真讀,「時謂之曳白」,當時候人就叫他做曳白。這個詞彙就這麼流傳下來,曳白,應試無文叫做曳白。不曉得他為什麼會在那邊竟日不下一字,讀書人,這些科考人物平常應該也是有學一些。

  我們再看一下「書成繡梓謂之殺青」,「繡梓」就是刻書的意思。繡原來的意思就是用彩色絲線,剛剛我們也有講到,在綢緞上刺上各種的花紋。梓就是出版。梓是木頭,古代我們那個字是雕刻的,梓是梓木。所以後來我們繡梓這個梓就是指書成,要出版了。這樣的一個詞彙我們簡單稱叫做殺青。為什麼又叫做殺青?因為古代無紙,以火炙竹簡,先汗出(古代還沒有發明紙之前,把文字寫在竹片上面,寫在竹片上,那個竹片要用之前,一定要用火先把它烤一下,讓它那個水分跑出來,先汗出那個汗就是這樣),去青以寫字,要把上面那一層青色的把它去除,所以就稱為殺青。故簡曰汗簡,用簡的,史就叫做青史,就是這樣。汗簡,我們有這個詞。汗簡為什麼用汗字?就是如汗出,火烤的時候那個水冒出來,一點一點的就在表面上,如汗出。史叫做青史,因為青色竹子,拿青色竹子來用。我們後來講名留青史,為什麼用青這個詞就是這樣來的。

  「裁詩之苦,費其推敲;曠學之弊,在乎作輟。」

  「裁詩之苦」,「裁」就是剪裁的意思,詩句加以去琢磨,就是寫下來,再去做修剪。我印象很深刻,我有一個博士班老師,上次有跟你們介紹,中研院的一位老師,他跟我講他寫的文章,他很好玩,他寫現代詩,但是他發表的論文都用文言文寫的,他都用文言文寫,但是他寫現代詩,也寫散文。有次他跟我講,他的文章,論文至少看過五遍,他說要看到舌頭是很順的,不饒舌,很順,讀到非常的通順,不順的地方他就會再做修改。這種修改就好像在裁剪衣服,所以裁詩之苦,「費其推敲」,就是要用心,費盡心思去做文字的推敲。

  這個推敲也有一個典故是很有趣的,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推敲這個詞彙。這個是中唐詩人賈島,他在寫詩的時候就一邊走一邊那個,因為去拜訪一個僧人,寫著寫著他就寫到「鳥宿池邊樹」,鳥宿在池邊的樹,「僧敲月下門」。這時候他就在想這個「敲」字,到底要用推門好還是用敲門好?就一邊考慮一邊做推跟敲的這樣的一個動作,結果不知不覺就去撞到了誰?撞到了韓愈,也是大文豪,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韓愈,就撞到了他的駕車。韓愈就問他,你怎麼了?他就跟他講其緣由。韓愈就跟他講「敲」字好。後來就用來比喻說,做文章或做事的時候反覆的去斟酌它,叫做推敲,就是這樣來,推好還是敲好,就是這樣來。

  所以古人在作詩,一字其實差別就很大。我常常會跟學生們講到「春風又綠江南岸」,那個綠字到底要用哪一個,當時候王安石在寫這個的時候,也是想了老半天,春風又怎麼樣江南岸?要渡,要渡過的渡,還是要又過,還是又吹?最後想了想,最後終於想到了用綠。那個綠字,原來是個形容詞,變成一個動詞,除了代表顏色,還有那個動作在,春風一過好像魔術師一樣,然後把江南岸都染綠了。這個綠就下得很好,一字之差,整個詩的神韻完全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要推敲,裁詩之苦,費其推敲。

  「曠學之弊,在乎作輟。」「曠學」,就是荒廢了學業的這個弊病,就是在乎作輟,就是常常在怎麼?輟就是停止的意思,作輟就是常常停止,荒廢學業的一個弊病就是這樣子。這個我也很常在學校,看到學生考完試,然後就隔天的週記大概就會,聯絡簿大概就會懺悔一下說,要開始好好用功讀書,大概持續一個禮拜又不見了。所以學習還是要在下功夫。我當學生的時候也常常這樣子,我也看我們家小朋友,在一個學期開始的時候,就雄心壯志,貼個計畫表在牆上,之後實施了多少卻是不曉得。所以做很多事情大概就真的要很用心,要下功夫,不能中輟,任何事都是這樣子。不過真的是還滿難的,需要下大功夫。

  我們看一下曠學,曠就是荒廢的意思,曠學就荒廢學業,曠學。作輟就是停止,輟就是停止的意思。作輟就是常常去做這樣的事情,就是常常如此作輟,就是常常停止了,沒有認真持續下去。

  我們再往下:「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風雲;典籍儲藏,皆在蘭臺石室。」

  「文章浮薄」,「浮薄」就是指漂浮,浮薄,輕薄,不樸實。「何殊」,這個殊是不同的意思,何殊就是有什麼不同?跟什麼有什麼不同?「月露風雲」,跟月露風雲有什麼樣的不同?這個月露風雲比喻無用、華而不實的文字。華而不實,我們現在也都念華(ㄏㄨㄚˊ),其實這個華字就是古代那個開花,我們現在常用的一個草字頭,再一個教化的那個化字。這邊講到就是文章浮淺,言之無物,如同,何殊就是沒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不同?跟月露風雲有什麼不同?言下之意就是,文章浮薄就如同月露風雲這樣的意思。

  「典籍儲藏」,把「典籍」,典籍就是古今的這些書,古今圖書,「皆在蘭臺石室」。我們來看一下「蘭臺石室」,這是漢代宮中藏書的一個地方。看一下蘭臺,漢代宮內藏書之處,以御史中丞掌之,故後亦稱御史台為蘭臺。東漢時候班固曾為蘭臺令史,擔任蘭臺令史,受詔撰史,受詔,皇帝命令,受詔撰史,寫史書,故後世亦稱史官為蘭臺。石室就是藏書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常常說金匱石室有沒有?重要的典籍藏在金匱石室裡邊,這真的是我們中國人有學問,一定要放在這裡面,如果放在木頭裡面可能很快就腐了,火把一燒可能也很快就沒了。蘭臺石室,就典藏書籍,尤其更重要的書籍就金匱石室裡邊,上面都要上鎖的,那個鎖可能要分好幾個人才可以把它打開。

  我們再看一下,這一串太細了,「祖龍無道,焚書坑儒;唐帝好文,開科取士」。

  前面是不好的,後面好的。「祖龍無道」,這個「祖龍」是指誰?秦始皇。我們看《史記》註釋第一個,《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邊記載到:「今年祖龍死」。死,這個祖龍,後來祖龍就指到是秦始皇。南朝史學家裴駰的《史記集解》,他有寫註解《史記》,《史記集解》引蘇林講到的,「祖,始也」,祖就是始也,開始的意思;「龍」,這個是「人君像」,就是人君的意思。「謂始皇也」,就是指秦始皇。所以這邊的祖龍就是指秦始皇。

  「無道」,無道就是國君無德,不行正道。《書經.武成》裡邊有講到:「今商王受」,這個受就是紂王的那個紂字,紂王的那個紂,商紂王,他名受,就是商紂王。酒池肉林我們上次有讀到,商紂王酒池肉林。是中國商朝最後一個君王,帝乙的少子,姓子名受,所以受就是紂,就是商紂王。「無道」,無道就是國君無德,不行正道。無道這個詞,在《尚書》裡邊。《尚書》是我們目前,我們上次有介紹到,《尚書》,目前中國,認為現存裡邊出現的最早的一本史書。

  他怎麼樣的無道?「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我們先看一下焚書,焚書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邊就有講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就是當時候趙高、胡毋敬這些官員,就請史官,只要不是,非秦記,不是跟秦朝秦記有關的、秦朝歷史有關的,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跟尉雜等,把它燒掉。這邊講到就是,非博士官所認可的那些書本,天下有敢藏《詩》、《書》,還有百家語的,諸子百家語的這些,都叫郡守跟郡尉,守跟尉,郡守跟郡尉。「雜等燒之」,這個雜就是集的意思,把它匯集起來燒掉。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有敢偶語《詩》、《書》的人就棄市,就是指到市集裡邊就給他斬了。「以古非今者族」,就把他殺了。「吏見」,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就是官吏知道有誰藏了這些書,然後不舉者,不舉發的,那他的罪跟他們是一樣的。「令下三十日不燒」,令下三十日延燒了,就是三十日,「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黥為城旦這個黥就是黥面的意思。黥面,在犯人面上做註記。那個城旦我們上次有講到,這是受勞役之刑,受勞役之刑出差建城,建城堡這些城役,城旦。

  「所不去者」,就是沒有把它焚毀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就是醫藥、卜筮,還有種樹這些書。「若欲有學法令」,如果有人想要學法令的話,「以吏為師」,一定要跟官吏學習,不可以自己私下去學。這就是當時候的焚書。《史記》裡邊,司馬遷記載到秦始皇焚書的情形,《史記》裡邊這本紀所記載的。

  接下來坑儒,坑儒是一樣,我們也看一下這段原文,《史記.秦始皇本紀》的坑儒的情形,「始皇三十五年,有侯、盧二生」,姓侯跟姓盧這兩個儒生,其實當時候的儒生很多學方術,「以始皇」,他們覺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就是剛愎自用的意思,「好刑殺為威」,喜歡(就是喜好)刑殺來建立自己的威望,「貪握權勢,未可以求仙藥,懼誅,亡去」,亡去就是逃走的意思。他們兩個就說,他可以幫他製什麼長生不老藥,結果根本製不了,煉不出來,結果就懼誅,害怕。剛開始還想可能要唬唬這個秦始皇,後來發現他很可怕,好刑殺為威,所以懼誅,擔心被殺,就趕快逃走了。

  「始皇聞亡」,就是指秦始皇聽到他們逃跑了,「乃大怒」,很生氣說:「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其實他剛開始,他的用意是怎麼樣?他覺得那些書都不受用,盡去之。但是他也召了很多文學方術士,他就是希望透過他們來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終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就是講到韓終,結果他離開的時候,都沒有讓我知道。徐市就是徐福,後來不是帶了好多童男童女嗎?跟秦始皇講,他可以往東那個仙山去蓬萊仙島,去求仙藥,結果也沒求回來,後來就怕回來被殺,就趕快也逃出去,再也沒有回來了。

  我們再往下看盧生,「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就是說盧生我對他平常很好的,「今乃誹謗我」,現在卻毀謗我,「以重吾不德」,這個重就是加重的意思。括號後面那個詞,就是我特別加注上去,讓大家方便閱讀。「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諸生就是這些儒生,在咸陽的,我使人,派人廉問,廉問就是察訪的意思,那個廉字就是察的意思,所以廉問就是察訪,「或為訞言以亂黔首」,這些人有的講的話妖言惑眾,這個就叫妖言惑眾以亂黔首,黔首就是老百姓。

  於是就使御史悉案問諸生,他就派遣了御史全部考問、考詢。這個案問,案問這個詞就是考詢的意思,就讓他去考詢這些諸生。「諸生傳相告引」,傳相告引,告引是什麼意思?就是指檢舉揭發。他現在問了這個A,然後A就套出了好幾個,然後下面的B、C、D又套出了一串,傳相告引就是檢舉揭發,互相彼此檢舉。「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自己就剷除了這些犯禁的人,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那個阬字,耳朵旁跟土旁的意思一樣,所以就在咸陽那個地方坑殺了他們。「使天下知之,以懲後」,讓天下人知道,懲後就是讓後邊的人不敢再犯。「益發謫徙邊」,就是把一些囚犯放逐到邊地去,徙邊。謫就是指貶謫的意思,徙邊就是把他放逐到邊地去。

  當時候始皇的長子扶蘇諫曰,當時候他的長子扶蘇勸諫他,他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說天下才剛平定,遠方的老百姓都還未能夠,這個未集就是指還沒完全歸順,「諸生皆誦法孔子」,這些讀書人、儒生都誦法孔子,「今上」,皇上您「皆重法繩之」,就重法來繩之,來處罰他們,「臣恐天下不安」,希望您能夠「唯上察之」,皇上您能夠仔細再考慮考慮。結果秦始皇聽了非常生氣,「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那時候剛好蒙恬是在上郡,在上郡那邊防守匈奴,結果他就派扶蘇當北監。這個監字指到就是監軍,一般是派一些親信的大臣去當監軍,這邊還第一個用太子去當監軍的,就是把他貶到那邊去了的意思。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坑儒,《史記》裡邊記載到的坑儒的情形。所以我們這邊「祖龍無道,焚書坑儒」,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

  「唐帝好文,開科取士。」另一個是我們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好文」就是崇尚文治。「開科取士」就是我們的科舉考試,舉行科舉考試,然後選取優異的士人,科就是科舉,開科取士。我們再往下看:「依樣葫蘆,正謂行文之剿襲;潦草塞責,不求下語之精詳。」

  依樣畫葫蘆,我們這個很清楚,依樣畫葫蘆就是按照別人畫的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的模仿,沒有創新,叫依樣畫葫蘆。這個就叫做行文之,我們所謂的剽竊,剽竊就是剿襲,剿襲就是抄襲的意思。剿襲,抄襲,剽竊人言以為己說,剽竊別人所講的話成為自己說,是為自己說。

  「潦草塞責」,「潦草塞責」這個詞彙我們現在也不難理解,做事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不負責任。塞責,塞就是搪塞,搪塞責任,就隨便,自己應該要認真做好的,沒有認真做好,隨便敷衍馬虎的去應付它,叫潦草塞責。

  「不求下語之精詳」,就是隨便做,不要求下語。下語的意思就是指我們在講話,或者在寫文章的時候所用的詞彙。不求下語,要講這句話,或寫下這句話的精詳,要能夠很準確、精確,沒有,這個叫做潦草塞責。

  再下來是「異端左道,邪說橫流;肄業藏修,讀書攻苦」。

  「異端左道」,「異端」就是不屬於正統思想的這種思想派別,通常指到是負面的含意,這個異端。它的另外一個詞叫做正端,端就是正的意思,正派。異端,我們說異端邪說,異端。「左道」,我們常常講說旁門左道,因為手足以右邊為方便,故稱不正當之術叫做左道,因為我們一般習慣就是右邊為方便。異端左道就指到那些比較不是正統的異端邪說。邪說橫流就是指這個不當的言論,橫流的意思就是到處流竄。

  「肄業藏修」,「肄業」就是修習課業,叫肄業。古人書所學之文字於方版叫做業,師授生曰授業,所以老師教授學生叫做授業;生受之,學生接受老師的教導叫做受業,兩個受不一樣。所以我們肄業指到就是還在努力、還在學習,學完了叫做畢業。肄業其實我們有一個版子,因為古代那個書,就是我們知道用木簡,一片一片捲起來,要讀的話,有一個方版,然後就把它打開來讀。

  再下來「藏修」,藏修也作藏脩。《禮記》有記載到,「君子之於學也」,君子對於學習這樣的事情,要「藏焉,脩焉,息焉,遊焉」。這句話的意思在鄭玄注裡邊,注《禮記》裡邊他就講到:「藏謂懷抱之」,藏的意思叫做懷抱之。懷抱之是什麼意思?就是心裡邊常常念著它,心裡邊常常念著它叫做懷抱之。懷抱,懷抱你所學的東西,常常心裡邊要念及你所學的東西。「脩,習也」,脩就是學習的意思,就是要認真勤勉的去學習它。息焉,息就是你在休息的時候,遊就是你在遊戲的時候。就是在這四個時間裡邊,藏焉、脩焉、息焉、遊焉,你心中要常常去念及它,要認真常常去反覆的去學習、去複習。包括你在休息的時候,或者是你在遊戲的時候都在學習。後來我們就是用藏修這個詞,就指專心學習的意思。所以這邊肄業藏修叫做「讀書攻苦」,就是指很認真讀書的意思。讀書攻苦,認真讀書的意思。

  再下來:「作文曰染翰操觚」,「作文」,寫作文章叫做「染翰操觚」;「請業曰執經問難」。

  我們先看一下「作文」為什麼叫做「染翰操觚」,我們先了解一下染翰操觚這幾個詞彙。翰字我們剛有講過,其實它的意思是長而硬的鳥羽,後來就是指毛筆。觚字是古代書寫的木簡,也叫做觚。古代書寫的木簡也叫觚。染翰,染翰就是指取筆(拿起筆)蘸墨書寫,拿起筆蘸著墨水然後書寫,叫染翰。後來染翰這個詞彙就是指寫文章的意思,你要寫文章不就要染翰嗎?就像剛剛前面講到的潤筆,潤筆意思是相似。操觚就是拿木簡寫文章。因為古代書寫的木簡叫做觚,所以拿木簡寫文章就叫做操觚。操是動詞,觚名詞,染是動詞,翰是名詞,動名動名。所以這兩個詞後來都是指提筆寫作文章的意思。

  我們看一下《文選》裡邊潘岳的〈秋興賦〉有寫到:「於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於是染翰操紙,染翰操紙,就是指染翰操觚改成,觚是指木簡,有紙了就改成紙了。慨然而賦,心中有所感慨,然後而寫。另外《文選》裡邊有選到陸機的〈文賦〉,陸機所寫的〈文賦〉:「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這邊的或,有時候。有時候是怎麼?操觚以率爾,就是拿起筆,或拿起紙就可以。操觚是算紙,拿起紙以率爾,率爾就是指不加思索的意思,意思就是文思泉湧,拿起紙來馬上就可以寫了。或含毫而邈然,含毫就是含著筆,含著筆做什麼?沒有馬上寫,就是在那邊想。常常應該也有看到這種動作,拿起筆,然後不知道怎麼樣的時候,就含在嘴巴裡邊,這樣的一個動作。現在不是含毛筆,含原子筆。含毫就是含著筆沉思,而邈然,邈就是邈遠的意思,就是指茫然。前面是文思泉湧,這邊是拿起筆在那邊苦思,還沒有跑出來。唐朝李善就注:「觚,木之方者」,木之方者,方木,「古人用之以書,猶今之簡也」,這就是前面講到觚字的意思,這個應該把它挪到這來的。所以後來我們講到作文就叫做染翰操觚。了解了我們中國這些古代的這種用具之後,我們就會很清楚去了解到,這個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麼稱呼。

  請業叫做執經問難,這裡講到所謂的「請業」,就是請教老師。拜師學習,求教學問,這個叫做「執經問難」。執經問難的意思,這個執當動詞,問也當動詞,就是指手持著經書,然後詢問老師疑難不解之處。這邊後來我們就都以這個字,這時候疑難不解之處,但是我們在讀的時候,這邊我們就變成讀成問難(ㄋㄢˋ)。就手持著經書,詢問老師疑難不解之處。後來我們就多指弟子從師受業。就是我們前面剛好有講到受業,這連接的。

  下來是「求文曰乞如椽筆」,「求文」就是求別人寫文章,叫「乞如椽筆」;「譽美曰是大方家」,「譽美」就是稱讚別人文章寫得好,學識很廣的,這叫做大方家。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如椽筆」。這個詞彙我們先了解一下椽字,椽是放在檁上架著屋面和瓦片的木條,這叫椽。如椽筆,就是如椽的大筆,就是指大著作或重要的文字,也用以比喻筆力雄健,稱頌他人文章或寫作才能是很好的意思。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椽字,你們這樣看得清楚嗎?中間的那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正梁,那個椽,你們這樣看可以知道椽是在哪邊嗎?知道,中間的正梁的地方,然後還有旁邊放瓦片,它一橫一橫的地方,那個叫做椽。我們中國你看這樣的建築,每個地方的名稱不太一樣,大概學建築,古建築的人可能會記得牢;我大概記一百遍,沒有這個圖看,我也搞不清楚。我們家有四合院,是比較簡單一點,沒這麼複雜,有中間的正梁,棟,有椽。就是要放,我們那個蓋法就是先有橫椽,再薄板上去,然後在上面再蓋一層瓦。

  所以這個椽字這邊,我們再看到這邊來,這個也有一個典故在。《晉書.王珣傳》裡邊,「珣夢人」,王珣也是一個書法大家,「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王珣夢到有人拿了一枝大的筆,好像椽木一樣,像椽,然後給他。「既覺」,就是指醒來,「語人曰」,就告訴人家說,「此當有大手筆事」,一定有大手筆事,意思就是說有他需要動大筆這樣的事情會發生,這樣的意思。「俄而」,就是不久,結果「帝崩」,皇帝(晉武帝)駕崩了,「哀冊、諡議,皆珣所草」,就是這樣子。我們剛剛講到有三希堂,就有一篇是王珣所寫的。所以後來我們說「求文曰乞如椽筆」,就是指這樣子。如椽筆就是大筆,王珣夢到有人給他一枝大筆,像椽這麼樣的大,就想到應該有大手筆事。

  下來,「譽美曰是大方家」,我們來看一下「大方家」,方字是道的意思,大道家。大道家就是懂得大道的人,後來我們就指到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叫做大方家。我們有時候沒有稱大,就常常我們有時候寫文章會寫,最後說請方家賜正。方家就是指真正懂得這些的人給我們一些意見,方家,再加一個大字就更往上一層了。

  這個典故我們來看一下,《莊子.秋水》篇裡邊有這麼樣的一段話,大方家之來,他講到「秋水時至」,當時候秋水漲的時候,就是秋水來,「百川灌河」,就下雨了,百川灌河,就是各個小流都全部匯集到河來,「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涇流之大就是指匯集下來,結果整個河面拓寬了。涇流之大,水流之大怎麼樣子的大法?兩涘渚崖之間,涘就是岸邊的意思,兩邊的岸邊還有渚崖,渚是沙洲的意思,崖是岸邊,這邊指到就是說,這個之間你完全不辯牛馬,你沒有辦法看到對岸的牛馬。就告訴我們說流水暴漲,很大很大。「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這時候河神河伯,河伯是河神,他就欣然自喜,很開心,「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他說天下之美大概就是我了,都在我這了。「順流而東行」,他就順流東行,「至於北海」,就來到了北海,「東面而視」,結果往東一看,「不見水端」,端是盡頭的意思,端是頭的意思,就是看不到水的盡頭。「於是焉」,於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其面目就是醒悟的意思,河伯就醒來了,就醒悟了。

  他剛剛不是在自吹說天下之美盡在己嗎?結果來到了北海之後,發現連水的盡頭都望不到。他就「望洋向若」,望洋,望著大洋,北海大洋,向著海神海若,「而歎曰」,他說「野語有之曰」,野語就是指民間野語,在民間流傳的這些話裡邊有這麼一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他說聞道百,就是指聽到了好多好多的道理,聞道一百,好多,以為沒有人能夠趕得上我。以為莫己若者,這個若是比得上的意思。我們常常講不若你,就是不如你的意思。莫己若者就是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我。「我之謂也」,我就是這樣子。他就講我就是那樣子的人,那個就是指我。聞道百,就以為沒有人能夠超越我了,那個就是我,我之謂也,就是我。

  「且夫我嘗聞少」,少這邊就是小看的意思,「仲尼之聞」,我曾經聽人家說過,就是說小看仲尼他的學識,「而輕伯夷之義」,輕也是輕視,在這邊是當動詞,伯夷叔齊。這個伯夷叔齊我們之前有談到,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伯夷叔齊。有人也輕視伯夷的這樣的一個道義。「始吾弗信」,我剛開始還不相信,怎麼可能會小看仲尼之聞?還會輕視伯夷之義?剛開始我不太相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今天我看到了你之後,我才知道,我真是如此,沒看到大海這樣子的遼闊,我就是這麼認為了。他說「吾非至於子之門」,我如果不是到你之門,這個子就是指你,就是指海若,海神海若,「則殆矣」,殆矣就是危險,恐怕我就一直沉陷在這樣的一個想法裡邊。「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他就是說還好我今天看到你,要不然我就會怎麼樣?被大方之家所見笑了。長就是長久的意思,被大方之家,就是我們這邊講到大方之家,就是懂得大道理的這些人所取笑。所以後來我們講譽美是曰大方家。

  再下來:「共羨佳章曰洛陽紙貴,喜於答問曰明鏡不疲。」

  「共羨佳章」,就是大家共同非常羨慕這個寫的文章,「佳章」,佳者好也,很棒的這些文章,叫做「洛陽紙貴」。我們看一下為什麼稱為「洛陽紙貴」,「喜於答問曰明鏡不疲」。

  我們先看一下洛陽紙貴,洛陽紙貴的意思就是洛陽的紙很貴,字面上就是指這樣子。為什麼說洛陽的紙很貴?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這個典故來自於晉代的文學家左思,他構思了十年寫出了這個《三都賦》,一寫出來了之後,富豪之家競相買紙傳抄。當時候就是以紙傳抄,我們的印刷術是到宋朝才開始的,以前的這些要讀書,就是用抄的,所以文筆都要練好一點,古代都要練書法的。洛陽的紙因此而上漲了,所以洛陽紙貴就是這麼來的。我們講到「共羨佳章曰洛陽紙貴」,就是這樣子。後來我們也在講到就是說,一個人寫的東西風行一時,廣為流傳,也叫洛陽紙貴。

  「喜於答問」,很開心的去回答別人的問題,這叫「明鏡不疲」。明鏡不疲的意思是,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明亮的鏡子不為頻繁的照人而疲勞。明鏡不疲,就是明鏡它是不會疲勞的。我們知道鏡子你照它一百遍,它也不會跟你講我好累,沒有吧,它不會跟你講這樣子。這邊後來我們指到就是,有學問的人不怕人多請教。也比喻說人的智慧不會因使用而受損,人的智慧不會因為別人跟你問了,然後你的智慧就變少了,不會這樣子。

  這個典故來自於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我們看一下:「孝武將講《孝經》」,孝武皇帝他要開講《孝經》,皇帝親自講《孝經》。「謝公兄弟」,謝公就是謝安跟謝石,就是謝靈運他們那一家子,謝也是大家族。謝安、謝石,還有姓王的,王導那一家族也是魏晉南北朝的大家族,跟「諸人私庭講習」,就跟一些人一起,在皇帝要開講之前,就在家裡邊先學習一下。「車武子難苦問謝」,就是指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一些困難的問題,要問謝安跟謝石。他就謂袁羊說,他就跟袁羊這個人說:「不問,則德音有遺」,就是說如果不問他,他的德音,這邊德音就是指二謝,謝安、謝石他們的一個學識,有遺就是有所遺漏,也就是指到說不問他我們就也不知道了;「多問,則重勞二謝」,就是指讓二謝(謝安、謝石)非常的辛勞的意思,就勞煩他們兩個,也不好意思。不問,他們兩個的德音有遺;問了,怕勞煩了他們。

  袁羊就跟他講,袁羊就說了,「必無此嫌」,他說他們兩個不會因為你去問他而覺得厭煩。嫌就是嫌厭的意思、厭煩的意思。「車曰」,車武子他就說:「何以知爾」,怎麼知道是這樣子?何以知爾?袁羊就說:「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這麼一句。何嘗,你曾經見過嗎?你曾經見過明鏡是疲於屢照嗎?你常常照它,它會覺得很疲憊嗎?不會;清流憚於惠風,你看到清流會害怕那個和煦的風吹它嗎?也不會,這樣的意思。所以後來我們就以這個喜於問答叫做明鏡不疲。看這些古文挺有意思的,這樣簡短的一個譬喻,把那些人事各方面就道盡了,那種很有韻味的。

  我們再往下看:「藏書稱為鄴架,嗜學號為書淫。」

  這個也用到了兩個典故,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這個藏書叫做鄴架,「鄴架」是那個,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唐代李泌被封為鄴縣侯,聚書兩萬餘卷,他的聚書就是藏書有兩萬餘卷,分甲乙丙丁四部,藏書可多,所以分為甲乙丙丁四部。所以我們後來,我們中國的藏書分類四部叢書,四部,《四庫全書》也是四部。所以後來我們就稱書架為鄴架,就是因為李泌被封為鄴縣侯,所以鄴架,書架也叫做鄴架,也就是藏書,書架就是要藏書的,放書的。

  我們看一下李泌這個人,他年代七二二到七八九,西元七二二到七八九,字長源,唐朝的宰相,京兆人,祖籍是遼東襄平。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這個人歷經四朝,又是肅宗跟代宗和德宗的一個顧問。德宗貞元三年,七八七年六月,李泌在任中書侍郎,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位同宰相,累封鄴縣侯,時人就稱呼為「鄴侯」。貞元五年,七八九年三月辭世,年六十八,有文集二十卷,就鄴架,就是鄴侯。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第二個「書淫」,嗜學叫做書淫。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舊時稱嗜書成癖、好學不倦的人叫書淫。這個淫字我們知道就是指水泛出來,就是指到有過度,所以那個很喜歡書成癖好了,好學不倦叫書淫。《晉書.皇甫謐傳》裡邊就記載到:皇甫謐他「耽翫典籍」,耽就是沉迷在其中的意思,沉迷在其中,然後「忘寢與食」,忘了睡覺跟吃東西,叫廢寢忘食,「時人謂之書淫」,當時候的人就叫他為書淫。

  還有《梁書.劉峻傳》裡邊也記到另外一個書淫。這個峻就是《梁書》裡邊記載劉峻,字孝標,就是劉孝標,「好學,家貧」,家裡邊很窮,「寄人廡下」,廡就是指廳堂兩邊的廂房,叫廡,正廳旁邊的左右廂房那個叫廡,後來這邊寄人廡下意思就是說借住在別人、住在別人家裡邊的意思,「自課讀書」,自己就很認真的在讀書,「常燎麻炬」,燎字這個燎就是燃的意思,常常燒麻炬,「從夕達旦」,從晚上到天亮,旦是天亮的意思。「清河崔慰祖」,清河有一個叫崔慰祖的,就說他,就稱他為書淫。所以我們看到書淫就是指到很喜好,好學不倦的這樣一個人,過於常人。

  我們繼續再往下看:「樂天七月,便識之無二字;長吉七歲,作《高軒過》ㄧ篇。」

  我們來先看一下「樂天」,樂天就是指白居易,我們剛剛有講到白居易,七月便識之無這兩個字。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樂天七月,便識之無二字」。這個《新唐書》記載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生下來七個月大的時候,就認得「之」跟「無」這兩個字,百試不誤。就家人寫,教他說這個叫之、這個叫無,然後讓他聽著,就測字,他就認得,能夠分辨之跟無兩個字。所以這邊講到樂天七月,就是指白樂天白居易,生下來七個月大的時候,就認識了之跟無這兩個字。

  「長吉七歲,作《高軒過》ㄧ篇。」「長吉」,我們來看一下長吉是李賀。長吉七歲的時候,他就作了《高軒過》這一篇文章。後來有人考證,這個應該差不多是二十歲。我們來先看一下註釋第二的地方,李賀,七九O到八一六年,字長吉,所以這邊長吉指到就是李賀,河南福昌人,就是今天河南宜陽這個地方的人,唐朝著名的一個詩人,被稱為「詩鬼」。他為什麼被稱為詩鬼?他就是詩流傳下來,大概有名的二十多首,一半以上大概跟寫這種鬼魅這些,就跟鬼有關的這種東西,就常用到這些詞彙,所以就被稱為是「詩鬼」。死時僅二十七歲,才二十七歲而已。這個人身體不太好,生下來就滿瘦弱的,然後又非常的用功。常常出門的時候就帶著簍子,帶著紙寫,有什麼好句子,或碰到在旅遊的時候,看到什麼樣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靈感,他就寫下來,然後丟進簍子裡邊,回家就再把它整理一下,非常認真的一個人。

  我們看一下王定保的《唐摭言》,《唐摭言》這本書記載到:「七歲能辭章」,他七歲的時候就能夠寫辭章,就是能夠寫作文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就是韓愈,我們剛剛有介紹到韓愈,還有皇甫湜,這個是他的學生,韓愈的學生,剛開始聽這麼一講,聽人家這麼傳聞不太信。「過其家」,這個過是拜訪的意思,過故人莊那個過,拜訪的意思,就去他們家拜訪,「使賀」,就讓李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素構就是預先擬稿的意思。剛開始他去的時候,當然不會告訴他固定題目,他就請他說,就當時候的情境馬上寫。結果寫出來,好像是預先就已經擬定稿,當然不是。「自目曰」,就自稱為《高軒過》。「二人大驚」,兩個人嚇了一大跳,看完之後非常的驚訝。「自是有名」,從此之後李賀就很有名。因為我們知道韓愈也是一個當時候的文學大家,能夠文章受他的首肯,詩文受他的首肯,當然名氣就大造。

  《高軒過》就是下邊的這一段,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華裾織翠青如蔥」,這邊裾就是衣服的後襟,古代的那個衣服是有開,就是有這種,很難跟大家比,就這樣子的,後襟就是衣服的後襟後邊。這邊的華裾指到的就是指官服,織翠青如蔥,織翠就是翠綠色的官服。當時候韓愈擔任的是國子博士,所以他當時候要穿的衣服,官服的顏色是這樣子的,青如蔥是青色的官服。所以古代的官服是按照你的官階不同,服裝是不一樣的。當時候皇甫湜時任陸渾尉,所以他應當要穿這樣的一個青色官服。這邊講到的華裾織翠青如蔥,這邊講到就是指他們兩個人所穿的這個官服的顏色。

  「金環壓轡搖玲瓏」,這邊是描寫到他的車子,坐車,金環壓轡,這個搖玲瓏,玲瓏作響。「馬蹄隱耳聲隆隆」,隱耳就是指盈耳的意思,充滿了整個耳朵。聲隆隆就是馬蹄聲,馬車的聲音。「入門下馬氣如虹」,一下來氣如虹。這邊,「云是東京才子」,人家說是東京,東京就是洛陽,東京才子,「文章巨公」,就是指韓愈。「二十八宿(ㄒㄧㄡˋ)」,宿是星宿,「羅心胸」,就是二十八宿這些統統都在他心胸裡邊。「元精耿耿貫當中」,元精耿耿指的就是天之精氣,就是指天地所有的精華,都在他們的那種行誼裡邊。

  「殿前作賦聲摩空」,殿前作賦就是指他們兩個在寫的那個詩賦。「筆補造化天無功」,筆補造化天無功,就是指以詩文彌補造化的一個不足。天無功就是指根本天一點,這個功就是功勞的意思。這兩句都是描述他們兩個的文才,韓愈跟皇甫湜的文才。「龐眉書客感秋蓬」,這邊寫到他自己,龐眉是指雜眉的意思,眉毛瘦弱,龐眉雜眉。書客就是指他自己。感秋蓬,非常感謝,自己是秋蓬,秋蓬就是風一吹就走了。「誰知死草生華風」,誰知道秋蓬這個死草生華風,因為他們來拜訪。「我今垂翅附冥鴻」,冥鴻就是大鴻鳥,我今垂翅就是指他自己兩翅垂垂,現在附著這個大鴻鳥,你們這兩隻大鴻鳥。「他日不羞蛇作龍」,他日蛇作龍就是麻雀變鳳凰,這樣的一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謝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