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23集

  現在請各位同學把它翻開到,我們上次講到古詩十九首裡邊的其中一首,《飲馬長城窟行》,裡邊講到雙鯉魚,後來就成為書信的一個代稱。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下邊的這一句:「錦心繡口,李供奉之詞章;鐵畫銀鉤,王右軍之字法。」

  我們先來看一下「錦心繡口」,錦心繡口這是「李供奉之詞章」,李供奉就是李白。我們先看到「錦心繡口」這個詞彙:這個是形容才思橫溢、文辭優美。這個錦字就是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繡字是繡有花紋,像紡織品一樣。這個糸字旁的字,上次有跟大家介紹過,在《說文解字》裡邊有一卡車,很多很多關於糸字邊的,是繡什麼樣的圖案,還有是什麼樣的顏色的絲織品,都介紹得非常的詳盡。像我們有講到水皆縹碧,那個縹碧的縹是一個糸字邊,然後一個車票的票,那個字念作縹(ㄆㄧㄠˇ)碧,縹,就是深青色,一樣,在《說文解字》裡邊也介紹得非常的清楚。我們中國的這些農桑的這個部分,我們就是以農立國,所以農桑的部分這些的詞彙是相當多的,用在文學上,就是代表這人的文思非常的好。

  在唐朝李白《冬日於龍門送從弟(從弟就是堂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很長,裡邊就有講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兄,就是對方的一個尊稱,心肝五臟,心肝五臟就是我們身體的心肝五臟,都是錦繡嗎?「不然,何開口成文」,要不然怎麼開口成文?就是張開嘴巴然後寫成文章,「揮翰霧散?」就是指他,揮翰這個翰就是毛筆的意思,上次這個翰字有跟大家介紹過,後來翰這個字就借代為指毛筆。這邊我們就看到錦繡這個詞,所以這邊用到錦心繡口,錦繡的意思代表我們那個心跟口像錦繡一般,很漂亮的,那就是嘴巴講出來的話,寫下的文章很美,文辭非常的優美。

  我們接下來,這邊就是「李供奉之詞章」,他所用到的這個詞彙,李供奉就是李白。我們看一下這一段的註解:天寶元年,就是西元七四二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就是玉真公主還有賀知章,賀知章也是當時候有名的一個文學家,就互相的在那邊褒讚李白。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的仰慕,很仰慕,然後就把他召進宮裡邊來。李白進宮朝見那一天,玄宗還降輦步迎。降輦那個輦是什麼?古代皇帝坐的車子,後來就泛指貴族富豪的車子叫做輦。玄宗降輦步迎,下車以步迎之,可見很喜歡,很喜歡他。然後「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而且「親手調羹」,相當禮遇。玄宗問到一些當時候的事務,當世的一些事務,李白憑半生的飽學,還有長期對社會的一個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就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就供奉翰林,就在翰林那邊供奉。這是一個官名,他的職務是什麼?就是陪侍皇帝左右,在旁邊,然後皇帝隨時想要做什麼,要做什麼事情,馬上隨時就叫他。但是說真的,李白他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其實他的心,他是很想藉此能夠大展自己的長才,而不是只是擺在皇帝旁邊,隨時供他陪侍在左右,然後陪他吟風賞月的這樣一個情形。所以有記載到就是,玄宗還有一次晚上賞月的時候,他故意喝得酩酊大醉,然後玄宗皇帝看說,風景這麼漂亮,怎麼醉成這樣?趕快一盆水澆下去,叫他起來作詩。他其實不是想要一直在皇帝旁邊陪他做這一些東西,他是想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長才的。這句話就是跟李白有關的,就是錦心繡口,這個李供奉(就是李白)的詞章,後來我們就叫李白叫李供奉,因為皇帝讓他供奉翰林。

  下一句是「鐵畫銀鉤,王右軍之字法」。這個鐵畫銀鉤,後來我們大概就是都稱讚王右軍他的書法。我們先看到「鐵畫銀鉤」這個詞彙的意思,先看到第三的這個地方,鐵畫銀鉤就是形容筆畫如鐵般的那種剛勁,然後像銀鉤般的柔媚。那個銀我們知道,銀比較軟,銀很軟。在唐朝歐陽詢的《用筆論》,歐陽詢我們也知道,他也是書法名家,唐朝的書法名家,他的《用筆論》裡邊就寫到這麼一句:「徘徊俯仰」,徘徊的意思就是來回走,俯仰就是,俯是低頭,仰是抬頭,然後「容興風流」。這個徘徊俯仰,當然不是只有這樣的一個動作,它代表的就是指我們一個人的那種舉止。然後容興風流,「剛則鐵畫」,剛要像鐵畫一般,然後「媚若銀鉤」。這種詞彙都要自己親自去寫過之後,比較能夠體會這樣的一個意思。

  中國的詞彙不像外國人的詞彙裡邊像定義,日本的詞彙的定義都會很清楚說,譬如說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它就定義很清楚,但是中國人的定義它是很文學性的。所以我那時候我們教授就講過一句話,他說中國人的詩評,評詩,詩評、詩品這一些用詞,他說是給行家看的。這個詞彙你很難,就像我們唐詩裡邊常有個品評,叫什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個詞彙怎麼跟你解釋,羚羊掛著角,無跡可尋?這種從字面上解釋,你是很難去了解它的意思的,你必須要心領神會,要用心領神會的方式。所以中國讀詩是不宜把它做翻譯的,不宜做翻譯,翻譯掉了,那個文字會很死、很僵硬。它必須要,你起碼只是知道,這個詞彙我們知道是什麼,像這邊的徘徊俯仰,我們知道徘徊的意思、俯仰的意思,知道之後我們就要用心去體會,這個徘徊俯仰它所代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意思。而不是直接我們這樣對徘徊,還有俯仰,抬頭跟低頭,這樣的一個理解而已,不是,還必須要用心再去揣摩這個詞彙它所代表的一個意思、意境是怎麼樣。中國文字很講意境的,翻譯只是第一層。

  所以那時候我們老師要我們讀文言文的時候,他不准讓我們看白話翻譯,頂多可以看註解,歷代的註解,OK,你就看歷代的註解,然後去了解這些詞彙的意思是怎麼樣,不要直接翻白話。說真的也很難翻,非常的難翻的。所以我一直想到,我們要把它翻成,文言文要翻成白話都不好翻了,何況還要再翻成外國語言,那更難,這個要兩道功夫,除了自己對外國語言要精通之外,本身要對中國的文學或文言文也都要很精通。我們讀的時候就是要用這樣的一個心情,去讀中國的這一些詞彙。待會我們會講到王右軍這個人,王羲之,他非常喜歡白鵝,很喜歡鵝,看到鵝頭轉動的樣子非常漂亮。清朝就有一個人幫他寫了白鵝詩,裡邊的用詞就把鵝婉轉的樣子,怎樣低頭、俯頭,脖子彎的那種情形是很柔的,用詩句把它寫出來。那種句子怎麼翻譯?很難翻譯。就是自己有親自寫書法,像你們有寫過一陣子,練過一陣子,漸漸就可以去體會到在寫的時候,筆畫一橫一豎一勾起來的那種感覺。像魏碑,明朝文徵明的,他們的一些用筆也都不太一樣。

  我們再往下看王羲之,王右軍就是王羲之,右軍一樣是他的官階名稱,就像供奉一樣。我們中國常常就一些知名人士,常常稱他的時候,就把他的官名給冠上去,所以就要特別去了解一下他曾經當過什麼官。王右軍就是王羲之,西元年三O三到三六一,字逸少,原籍是琅邪臨沂人,就是今天山東這個地區的人,後來遷居到山陰,山陰在今天浙江紹興,浙江紹興這個地方,他是中國東晉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書聖。所以我們這個要記一下,書聖,特別有名的人物,在書法藝術上有很高的一個地位。後官拜右軍將軍,後來就拜為右軍將軍。我們中國軍有分三軍,中、左、右三軍,中軍大概就是主帥,然後左軍、右軍。他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為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還有鍾繇。他七歲的時候,家人就讓他去拜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之後也跟鍾繇學過。我們再往下,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王羲之的作品已經無真跡傳世,上次也跟大家介紹過,他著名的《蘭亭集序》,已經被唐太宗陪葬放在裡面。不過有時候想想這樣也不錯,怎麼說?我們待會再跟大家介紹。

  後來很有名的三希堂,清乾隆非常喜歡的三希堂,就是王右軍,還有王獻之,還有王珣的三帖字,後來就放在宮殿裡邊。清朝亡後,你知道嗎?就盜出,後來一個妃子就把它拿到外面去賣了。那時候有帶到台灣地區來,要民國出高價買,結果當時候可能還沒有湊到錢,就又回流到好像是一個印度商人那邊去,之後現在好像又回到北京那邊去,後來到香港那邊,好像他們有些人知道這個是寶,好像後來又把它買回來的樣子。所以你看有時候到戰亂的一個情形,就會發現這些國寶到處,你看誰也沒料想到,就是清末的局勢是這樣的亂,所以那些東西從晉朝的時間,然後一直傳,傳下來到乾隆皇的時候,還特別蓋了這個把它藏起來,他非常喜歡那三幅字。唐太宗很喜歡《蘭亭集序》,就把它當作陪葬品跟他一起在地底下。

  唐太宗的時候,王羲之的書法有三千多卷,到宋太宗的時候就只有一百六十餘件,今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就是臨摹的,不是真跡,只有二十件,至於真跡,除了碑文之外已經無存。雕刻在碑文上的還有,如果寫在紙上的是沒有了。像我們有知道的《蘭亭集序》、還有《快雪時晴帖》、還有《黃庭經》,《黃庭經》又叫做《換鵝帖》,這些諸帖都是為後人所臨摹的。

  大概跟大家介紹一下王羲之,因為他的故事太精彩了,所以特別取了跟大家介紹幾個。他的一個學書法的過程,就是從七歲。這些書香門第,大概從小父母親都是很注重的,所以七歲的時候,剛有提到,就跟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十二歲的時候,那一年他很好玩,就看他父親在看一本書,每次看完都非常慎重的再把它擺進櫃子裡邊。孩子就很好奇,為什麼爸爸每次看完這本書之後,都藏得非常的好?有一天他就偷偷的,爸爸出去的時候,就趕快把它拿出來看,原來看到的是一本著作叫《筆說》,就是前代人所寫的《筆說》,毛筆的筆,《筆說》,裡邊就是談論到怎麼樣去寫,就是運筆。結果他就在那邊看著看著,父親轉頭回來,說你怎麼動了我的東西?他就有點嚇住,還好母親趕快進來解圍,剛好進來,她說:小孩子不過看你那本書,學學字畫。他父親就講,不是不讓他看,只是想他長大一點再給他看。他就跟他父親講,馬上就趕快講:父親,有些東西不是等年紀大才學,現在就可以學了。他就看到他非常想學,於是就教他。後來他到衛夫人那邊去的時候,發現這個孩子寫的那個字很像有跟別人學過。所以你看都很清楚,師承哪一家、老師怎麼教,她大概就是很清楚,她教他的,然後他寫出來那個樣子。後來看了《筆說》之後,他自己練習就發現到,他再拿去給衛夫人看的時候,衛夫人就覺得他的字不太一樣了,很像又有再跟名家學過。這就是他小時候學書法的一個過程。

  他也曾經學到非常認真,家裡邊的婢女拿了饅頭,還有一些蒜醬那些東西,結果他寫得太認真了,一邊寫,然後手也動,左手也動,然後就拿著饃饃,他們叫饃饃,蘸著就往裡邊吃。剛開始這個婢女看他,跟他講話他都沒有聽到,然後就出去跟他母親講,跟他講些什麼他都沒有注意聽。結果他母親跟婢女一進來之後,看他滿嘴都是黑的,兩個人就在那邊大笑。就一邊寫,手也蘸著,眼睛是看著字,然後手拿著就蘸著,以為蘸到的是蒜醬,結果蘸到的是他的墨汁,非常用心,很專注很專注。他母親跟他講,你已經寫這麼好了,為什麼還這麼辛苦?他就跟他母親講:我現在都還是學習別人的,我要自成一家。所以這就是一種志氣,他就說自己學的是寫得很像了,但是都是別人的筆法,他要自成一家,所以必須要再更下功夫。從這個也看到就是,每一樣事情的成就,真的是下功夫要很深。

  我那時候印象很深刻,周虎林老師曾經就跟我們講過一句話,他說讀博士班不需要上等人才,中等的就可以,他說坐得住,要坐得住。我印象非常深刻,現在已經事隔也十多年了,他說要坐得住,就是要坐得住才能夠去學東西。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東床快婿」這個成語,東床快婿。當時候一個也是朝廷的大臣,叫郗太尉,郗鑒,鑒賞的那個鑒字。他有一天就想為女兒選個女婿,就跑到王導,當時候的宰相王導,就到他們家去,想從他們家裡邊的男孩,二十多歲的男孩裡邊挑女婿。結果那一天就好多人,王導的這些侄兒就穿得、打扮得非常的,就是很刻意打扮,唯獨王羲之,他一去,滿不在意的就躺在東邊的那個床,然後袒著肚子,就這樣子。結果郗太尉一去,他就說,「就那個」,他說就那個。他一看到他,這個人很自在,就跟他講,就這個。後來他就把他的女兒,最有文才的女兒,叫做郗璿,也是一樣懂得書法的一個女孩子,就嫁給他。這就是東床擇婿、東床快婿的典故,也是來自王羲之。

  另外還有一個叫「入木三分」。大家有沒有聽過入木三分這個詞語?有。就是王羲之有一天去他學生家裡邊,去他學生家裡面,結果他的學生就煮了好多好多的東西,山珍海味,請他、款待他。他就很開心,就看到旁邊床几木板好像還沒有上油漆,他就叫他磨墨,在上面寫了書法,寫上去。結果他要回去的時候學生就送老師回去,回來的時候發現,床几怎麼旁邊一堆木屑,原來他家的僕人看到上面寫字,趕快把它刮掉了,趕快把它刮掉,他看到了傷心得要死。還好一看,怎麼木板上有浮現墨跡的樣子?就浮現那個墨跡出來,他就非常的驚訝,然後就想我們的老師實在是太厲害,他就講:「妙哉,先生書法真入木三分矣」。所以後來我們講入木三分,就是這樣的情形。實在是很難以想像,怎麼樣的一個筆力,那個筆力竟然寫下去刮掉之後還能夠呈現,這個字還能夠呈現出來,這真的就是名家。

  我們再來看一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是最有名的一帖。這是他四十七歲時候的作品,裡邊是記述跟友人,還有一些文人雅士,會集在蘭亭盛遊的這樣一件事情。這是在東晉穆帝永和六年的時候,他被朝廷派任為會稽內史。一到會稽這個地方,浙江這個地方,他就愛上了這邊的山水。聽說山陰道上有一個叫蘭亭的地方,那個地方非常非常的美,山巒疊嶂的,竹子非常的漂亮。於是他們就約在,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節日,就是農曆的三月三日的這一天,叫做修禊。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日的那一天,他就邀集了當時候的司徒謝安,還有右司馬孫綽、司左西屬謝萬這些雅士,還有他的侄輩的,總共四十一個人來到那個地方踏青。這個日子就是我們中國裡邊,到溪水,然後洗滌身上的一些污垢,把它洗除掉。後來其實都也變成一些文人雅士,就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去踏青、喝酒、吟詩、作對,這樣的一個情形。當時候大家就舉他寫一下,把今天的聚會寫一下,他就喝得有一點微懵,就提筆寫下了《蘭亭集序》。後來他醒了之後,酒醉醒之後,想重新再寫一次,謄寫一次,發現都沒有那個味道。所以寫東西應該是第一次感覺最真切,就直接的感情,直接就那邊塗改,那個都好像也無所謂。像這邊我們看到有幾個地方有塗改,你也不覺得會影響整個畫面,都不會。這就是很有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這邊介紹到的是鐵畫銀鉤,王右軍之字法。看一下,他的楷書也很美的,都很漂亮。

  我們接下來看「雕蟲小技,自謙藝學之卑;倚馬可待,贊人文思之捷」。

  「雕蟲小技」就是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來謙稱自己寫的詩作或者文章,就是指沒什麼的意思。雕蟲就是蛀木的蟲,蠹蟲。

  「倚馬可待」,倚馬可待就是靠著即將出征的戰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就是指能夠馬上把它完稿。這個指的就是什麼?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寫得快。倚馬可待,倚就是倚靠的意思,倚靠著馬就可以待,待就是站在那邊就可以得到。後來這個詞彙我們就「贊人文思之捷」,捷就是快捷、敏捷的意思,就讚賞別人文思非常的敏捷。

  接下來我們看「稱人近來進德,曰士別三日,便當刮目相看;羨人學業精通,曰面壁九年,方能有此神悟」。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個典故是三國時代魯肅對呂蒙的一個讚語。我們看一下《三國志》裡邊記載到:呂蒙原來是一介武夫,經過孫權的勸學之後,漸有學識,魯肅就稱他士別三日,「非複吳下阿蒙」。非複,非就是不是,複就是再的意思,不再是以前的吳下的那個阿蒙了,意思就是說脫胎換骨了。所以現在就以士別三日形容大有長進、煥然一新,就是刮目相待的這樣的意思。刮目,刮,把自己眼睛刮乾淨看一下,我們就知道就是指令人耳目一新,完全跟以前不一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註釋第二個,「面壁九年」,這個面壁是佛家語,指面對牆壁默坐靜修。原來是指中國佛教禪宗始祖達摩,在少林寺面壁靜修九年,然後將法衣傳給慧可。後來我們就比喻在學習上下的功夫很深,下的功夫極深,我們叫做面壁九年。所以這邊講「羨人學業精通」,就是學業精進,然後曰(叫做)面壁九年,這個面壁九年就是花了九年的時間,下九年的功夫去學習。「方能有此神悟」,才有,這個方就是才的意思,才能夠有這樣的領悟。

  我們再往下,接下來我們看這個:「五鳳樓手,譽其文字精奇;七步奇才,稱其天才敏速。」

  「五鳳樓手」,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我們用五鳳樓手,然後譽就是稱讚別人文字精奇,就是文字很好。「七步奇才」,我們稱讚別人天才敏速,就是反應很快。

  我們先看一下五鳳樓手這個典故,這是來自於,我們看一下,這個宋代楊大年有《楊文公談苑》,裡邊就記載到,韓浦跟韓洎能為古文,就是韓浦跟韓洎這兩個人能夠為古文,就是寫古文。但是韓洎常常輕視韓浦,然後語人曰,就告訴別人說:「吾兄為文」,他就說我的哥哥寫的文章,就是指韓浦,韓洎講韓浦,韓洎要叫韓浦哥哥,他說我的哥哥寫文章,「譬如繩縛草舍,庇風雨而已」,他把他比喻說好像繩縛草舍,在茅草舍裡邊避避風雨而已,「予之文」,他說他的文章「能造五鳳樓手」。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五鳳樓是什麼。我們再往下看,先看到下邊的這個註釋五鳳樓那邊,五鳳樓是什麼?唐在洛陽建五鳳樓,玄宗曾在其下聚飲,命三百里內的縣令還有刺史帶聲樂參加。在梁太祖朱溫即位之後,重建了五鳳樓,去地百丈,就是百丈高,高入半空,上有五鳳翹翼,就是五鳳展翼的意思。這樣知道五鳳樓。所以他說他能夠造五鳳,能造五鳳樓手,就代表他哥哥是草舍,他是五鳳樓。

  「浦聞其言」,他哥哥韓浦聽到他講這樣的話,「因人遺(贈送)蜀箋,作詩與洎」,就給他弟弟,說:「十樣蠻箋出益州」,這個就是蜀箋,「寄來新自浣溪頭」,浣花溪頭,「老兄得此全無用,助爾添修五鳳樓」。他哥也很神,就送他蜀箋,蜀箋也是很有名的紙。所以這邊前兩句就是講到蜀箋,寄來新自浣溪頭,浣花溪的,四川,蜀,成都那裡。老兄得此全無用,拿到這個對我來講一點用都沒有,助爾添修五鳳樓,很有趣很有趣。

  宋辛稼軒有《鷓鴣天》,這個是詞牌名,下邊是它的題目,《夢斷京華故倦遊》,便用這個典故:「君家兄弟真堪笑,個個能修五鳳樓」。文人就是很好玩,透過這些文字,你就會覺得他們罵人都罵得很文雅,就用這樣調侃一下,彼此調侃一下。

  我們再往下看「七步奇才」,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典故,註釋第二的地方。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裡邊就記載了三國魏文帝令其弟曹植七步中作詩,若無法完成,就要將處以重刑。然後曹植就出口成章,在七步之內就吟成了這個詩篇,很有名的詩篇,叫做「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底然,豆在釜中泣」,最重要是後面那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時候曹操很喜歡曹植,相傳是有點要把這個帝位給曹植,後來曹丕拿到了,他當然對曹植也百般的可能會有一點顧忌。歷代我們看到後來傳帝位的時候,沒有按照禮法下來的情況,就常常會兄弟之間在那邊廝殺。所以後來他就要他七步成詩,他就寫了這個,「豆在釜中泣」,豆的葉子根莖在那邊燃燒著,「本是同根生」,都是同樣從根裡邊,意思就是說我跟你都是同樣父親生的,「相煎何太急?」何必要苦苦的這樣逼迫?後來我們就用這個七步奇才,以形容運思敏捷、有才氣。我們之前有學到是哪一位稱他為才高八斗?謝靈運,才高八斗。

  我們再往下:「詩之工者,曰壓倒元、白;才之高者,曰媲美班、揚。」

  「詩之工者」,就是詩寫得很好,叫做壓倒元、白;然後這個才高者,才氣很高的,可以媲美班跟揚。

  我們來先看一下指到的是誰。我們先看到第一句,壓倒元、白。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個,壓倒元、白:元白就是指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用來比喻作品勝過同時代的有名的作家。在五代的王定保有《唐摭言》,寫到《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裡邊,卷三寫到:「時」,當時候,「元、白俱在」,就是元稹、白居易都在,「皆賦詩於席上」,就是在這個宴席裡邊都寫詩,這是古人雅趣。「唯刑部楊汝士侍郎後成」,就是指楊汝士後來完成。然後「元、白覽之失色」。最後元稹跟白居易拿起來看之後,楊汝士其實他的妹婿就是白居易,元稹跟白居易就拿了後來楊汝士所寫的,然後他們失色,失色代表說寫得很好,失色就是臉色大變,就不一樣了,就是代表很驚訝的意思。「汝士其日大醉」,楊汝士那一天大醉,然後歸謂子弟曰,回家就跟他的子弟說:「我今日壓倒元、白」。就是這麼來的。我今日壓倒元白,意思就是他今天的詩寫得比元、白更好。所以詩之工者,曰壓倒元、白,我們後來就以這句話來做這樣的一個稱謂。

  我們大略來看一下,元稹、白居易跟楊汝士,這三個唐朝的文學家。元稹是西元七七九年到八三一年,字微之,河南府河南縣人,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唐代的文學家,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樂府詩是我們秦漢時代有樂府官所採集的,所作樂府詩,到唐朝的時候有做了一個變動。元稹跟白居易,他們就當時候都共同來提倡新樂府,所以後來世人也常常把白居易跟元稹兩個並稱為元白。他們寫的詩,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白居易的,白居易寫的詩他特別有提到就是,寫的詩希望能夠平易近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白居易這個部分。白居易,西元七七二年到八四六年,字樂天,排行第二十二,很厲害,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是在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的文學家,文章很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老嫗,嫗的意思就是婦人,老婦人。當時候有相傳他寫詩寫完了,他就會拿到市街去給小孩子看,認字的小孩子看,然後老婦人看,當然一定要認字,要不就念給他們聽,然後他們如果看得懂,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不再做修改。所以他力求就是說寫詩,就是要讓別人看得懂,看不懂好像也沒什麼用,這就是他的一個創作的文學觀。

  我們再看一下楊汝士,大概是八二一年前後在世。字慕巢,虢州弘農人,妹婿白居易。元和四年的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當時候的科舉名稱。開成元年七月,官兵部侍郎,就是擔任兵部侍郎,出鎮東川,改為吏部侍郎,這都是當時候的一些官署的一個名稱,累官至刑部尚書。有詩名。當到尚書就很大了。

  我們中國的官職名也非常的多,我們就有讀到我們來談一下好了。侍郎,我們剛前面講到侍郎,兵部侍郎。侍郎就是一個官職名,秦漢的時候是屬於郎中令的屬官,主要就是更值執戟,然後宿衛殿門,所以是站崗用的。東漢時尚書屬官滿一年就稱為尚書郎,做滿一年叫做尚書郎,滿三年叫做侍郎。魏晉以來就只稱為郎。隋朝又稱為侍郎,並置員外郎,員外郎就是再配一個。員外,我們常常講員外,員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正的旁邊再多一個。隋煬帝的時候各部置侍郎一個人,各部就是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各置侍郎一人,然後為尚書的副貳,就是尚書是主的,然後侍郎是副的,然後改各司侍郎為郎。唐就改郎為郎中,以員外郎就又變成是副貳了,就是次的,之後歷代就沿襲唐朝的這樣的一個更動。到清朝末年,大概就是這樣。

  後來又講到有到刑部尚書,刑部尚書就是刑部的長官,就是掌管全國的律令刑法,還有徒隸等政。唐代的時候稱為大秋,大秋。我們常常因為秋決,大秋。刑部尚書就是刑部的長官,掌的就是全國的律令的這樣的一個工作。

  這些官階名大概就是只能多讀一下,然後記一些,常見的記一些。官職很多,實在也很難都全部把它記牢,多讀幾遍,讀到一些有相同的詞彙,就翻一翻、看一看,大概就記憶會比較深刻一點。

  我們再往下看,「才之高者,曰媲美班揚」。班是誰?就是班固,揚是揚子雲。我們這句話,才高者就是才情高超的人,可以媲美,媲美就是比美,兩個可以相比,可以媲美班固跟揚子雲。

  我們先看一下班固。班固,西元三十二到九十二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天陝西咸陽這個地方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著有《漢書》。這是很有名的,班固著《漢書》。

  揚雄,揚子雲,是西元前五十三到十八年,字子雲,西漢哲學家、文學家還有語言學家,蜀郡成都人,就是今天四川成都這個地方的人。他作有《蜀都賦》,這個賦。賦這個文體,從我們《楚辭》的部分,然後荀子又寫賦,到後來漢朝的賦就發展得比較具體。所寫的東西就是,他們大部分都寫京都的這一些美,然後建造的皇宮或整個國勢的一個強盛,寫得非常的極盡詞藻。當時候揚雄作《蜀都賦》,開啟了京都一派的這種題材,像班固有《兩都賦》,還有張衡的《二京賦》,以及晉代左思的《三都賦》,都是受他的影響。後來揚雄自己認為作這些辭賦為「雕蟲篆刻」,就是指雕蟲小技的意思,「壯夫不為」,他說壯夫不為也,後來就轉而研究哲學了,模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經》作《太玄》。這是揚雄。

  我們這邊再往下看「晁大夫以多智而號智囊;王仁裕以能詩而稱詩窖」。

  這句就講到晁大夫因為多智,就是腦袋瓜動得快,所以叫做智囊。後面講什麼智囊團,有沒有?出點子的。王仁裕因為很能作詩,作很多詩,所以叫做詩窖。我們知道窖是藏東西的地方,作那麼多詩,就像詩窖一樣藏起來,就是很多。我們知道窖是藏物之區,就是指很多東西在裡面的意思。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晁錯,西漢文帝時候的智囊人物,潁川人。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出任太常掌故,後來歷任太子舍人,還有博士跟太子家令,還有賢文學。太子家令就是漢代皇家的屬官,主要就是管家事的,諸侯國也有設此職。後來就僅有太子家令,只有太子設家令,主要就是管家事的。晁錯曾經擔任太子家令。他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太子,當時候太子劉啟,就是後來的景帝,就稱他為智囊。所以這邊講到「晁大夫以多智而號智囊」,就是這樣子來。

  除了晁大夫之外,在古代裡邊,在這之前,其實也是有人被稱為智囊,我們來看一下下邊,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裡邊就講到:「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東攘雄諸侯就是稱霸諸侯,「樗里、甘茂之策」。這邊《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裡邊就講到:「樗里子因足智多謀」,綽號叫做智囊。所以在這邊樗里,那個樗字,木材的名稱。樗里子,他又傳說能夠預言風水,被後世堪輿家尊為樗里先師。樗里,這也是歷代被稱為智囊的。我們知道「智囊」就是形容機智的人。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智囊這個詞彙,古人用來形容機智的人。比如秦代的樗里子,還有西漢的晁錯,三國魏的桓範等人,都曾經被當時候稱為智囊。

  司馬遷《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剛跟大家提到:「樗里子滑稽多智」,古代的滑稽是指談話非常的幽默,「秦人號曰智囊。」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桓範,字元則,沛國人,就是今天安徽省濉溪縣張孤集這邊。三國時曹魏的官員,也是有智囊之稱,官至大司農。高平陵之變後,被司馬懿以謀反罪族滅,族滅就是滅族。

  這是我們歷史裡邊有記載到的,被稱為智囊的這幾個人物,秦代的樗里子、西漢的晁錯和三國魏的桓範。這邊我們用到的晁大夫就是指晁錯,後來他也因為七國之亂,就是那些諸侯之亂,結果被殺了。就是晁錯跟袁盎的故事,大家清楚嗎?拜懺有沒有?就是袁盎跟晁錯,袁盎就跟皇帝講,這個都是因為晁錯的關係,說要削弱藩國,結果引起他們叛變。後來他就一直到不是在腳長了瘡嗎?人面瘡。人面瘡就是晁錯跟袁盎的事情,因為他被他錯殺了,他就一直懷恨在心。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詩窖,「王仁裕以能詩而稱詩窖」。我們看一下第三個註釋的地方,「詩窖」,五代詩人王仁裕的別名。清朝吳任臣的《十國春秋.王仁裕傳》,他就寫到這麼樣子,他說:「生平作詩滿萬首」,這很厲害,「蜀人呼曰詩窖子」,當時候蜀人,四川那邊人就叫他叫做詩窖子。清朝陸鳳藻《小知錄》裡邊講到:「詩窖,王仁裕也。」講到詩窖是誰?就是王仁裕。

  我們再來看一下王仁裕這個人,八八O年到九五六年,字德輦(這個輦剛剛有讀到,輦,皇帝坐車),天水人(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縣),通曉音律,善觀天象、曆象,著有《開元天寶遺事》,還有《入洛記》,還有《乘輅集》等,後邊括號《崇文總目》史部傳記類著錄,有《王氏見聞集》三卷,王仁裕撰,就是指《崇文總目》裡邊有著錄他的《王氏見聞集》三卷。因為他寫的詩非常的多,所以當時候的蜀人,蜀郡這邊的人就叫他為詩窖子。所以我們講到,王仁裕以能詩而稱詩窖。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自古詩人推李、杜,至今字學仰鍾、王」。

  自古詩人所推崇的是誰?「李杜」,「李杜」就是李白跟杜甫,這兩位實在太有名了,所以應該不用特別介紹。李白、杜甫,一個是浪漫詩人,一個是寫實詩人。

  至今字學誰?「鍾王」。鍾王就是指三國時代書法家鍾繇,我們剛剛有介紹到,還有晉代的書法家王羲之。我們看一下鍾繇,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人,在今天河南長葛這個地方,三國的時候是曹魏的重臣、著名的書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後謚曰成侯。鍾繇擅長篆、隸、真,還有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的一個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的鼻祖。其對後世書法影響很深,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他的書法。還有像東晉書法家,我們剛有介紹到的王羲之,後來就跟他並稱為鍾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當時候南朝庾肩吾這個人,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魏晉南北朝很喜歡把東西分品,上中下品,然後各品之上,上品又分為上中下,中品也分為上中下,下品也分為上中下。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書法為神品。所以應該也是很讚的。

  我們來看一下,欣賞一下,這個是鍾繇的小楷《力命表》,這是他的小楷字,這一張。我們後來的都很少孩子會寫這一些,因為都沒有教。我記得我小時候是有,國小、國中都要寫書法的,寫週記還是用毛筆寫的,到高中的時候才用原子筆寫,在小學寫作文也要用毛筆寫,小學的時候要用毛筆寫作文,然後寫週記,國中有寫週記,在台灣體制裡邊國中有寫,每一週要寫一篇週記,也是用毛筆寫。現在都沒有了,現在孩子你要叫他寫週記他很懶,現在google,google先生又那麼方便,打開就抄,抄一段給你。

  我們再往下看,接下來是「陽春白雪,是難和難賡之韻;萬選青錢,乃屢試屢中之文」。

  前面這一段講到「陽春白雪」,這是樂曲的名稱,「是難和難賡之韻」。我們先看一下「陽春白雪」這個詞彙,第一個註釋:這是樂曲的名稱,傳說為春秋時晉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這個傳下來有點多種說法。陽春取其「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義。所謂陽春的意思是這樣,萬物知春,和風淡蕩,這就是春天的感覺。白雪則取其「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所取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含義。《文選》裡邊〈宋玉〉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郢中是地名,郢中這個地方,「其始曰」,剛開始的時候,《下里巴人》,這個也是音樂的名稱,它是比較俚俗的,所以後來我們常常用下里巴代表是俚俗,比較通俗的那個意思。「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就是在這地方,結果能夠跟他應和的,一起唱的有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後來彈奏《陽阿薤露》的時候,「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又更少了,數百人。再下來,「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就是後來彈到《陽春白雪》的時候,能夠和的人不過數十人而已。其實後來我們有個詞叫做曲高和寡,曲子很高,應和的人就少了,因為懂的人少了。後來我們這個詞彙也常常用在什麼地方?譬如一個人在談比較高深的言論的時候,就是能夠聽懂的人就變比較少。後來我們就用陽春白雪講到,就是比喻比較精深高雅的這種文學藝術品,叫陽春白雪。

  這邊講到「難和難賡之韻」,難和就是比較難去跟他應和。你就不懂,沒有聽過,比較難一些,能夠跟他應和的就比較少了,所以難和難賡。賡是指續的意思,我們有一個詞彙叫賡續、賡續,賡就是續,繼續的意思。難賡就是難以繼續,就是難以接下去的意思。就譬如有一個人言談頗高,但是我們懂的又不多,我們就很難接下去。這就是陽春白雪,是難和難賡之韻。所以首先要先了解,《陽春白雪》這是樂曲的名稱。剛剛講到《陽阿》跟《薤露》,這個也都是歌曲名稱,這個是春秋時候中等水平的歌曲,所以比較多人會。

  我們再往下看「萬選青錢」。萬選青錢為什麼叫做「屢試屢中」?屢試屢中就是每次去應試,都每次就考中。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典故,看到註釋第三的地方,這個萬選青錢比喻文章出眾。這在《新唐書.張薦傳》記載到張鷟,張鷟每次應試都名列前茅,這個太厲害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我們知道這個前茅是古代軍人打仗的時候,前行的士兵所拿的這個旗幟上面的那個茅草,走在最前面。所以後來我們講,考試考得很好叫名列前茅。所以知道這個茅的意思,就要加上草字頭,不能不加草字頭。張鷟每次應試都名列前茅,當時候的員外郎(員外郎我們剛就讀到了,員外郎這個官名),叫做員半千,這個名字也很好玩,員外郎,員半千,稱其文辭有如什麼?青銅錢。青銅錢是指什麼?錢。錢是怎麼樣?人見人愛,你看他就給他做了這樣的一個譬喻。後來我們講萬選青錢,萬選青錢就是屢試屢中的這個意思,就是指員半千就稱張鷟的文辭真的是很好,像青銅錢一樣人見人愛,所以當時候大家就稱張鷟為「青錢學士」,叫他為青錢學士。

  我們再往下看張鷟,大略看一下,因為提到這個人物,所以我們把他的生平做簡要的來看一下,西元六五八年到七三O年,字文成,號浮休子。唐代深州陸澤人,就是今河北省深縣,曾官御史,擔任御史、都尉,還有鴻臚丞,還有司門員外郎。著有傳奇《遊仙窟》,《遊仙窟》,在我們中文系裡邊讀文學史,這個唐傳奇的時候,會讀到他的《遊仙窟》,還有《朝野僉載》。

  我們再往下看:「文賦之雄,可驚神而泣鬼;音詞之妙。每遏雲而繞梁。」

  「文賦之雄」,文賦之雄就是指文章很雄邁,可以「驚神而泣鬼」;然後「音詞之妙」能夠遏雲,遏就是讓雲都停止了,然後繞著梁不絕。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驚神泣鬼這個部分,形容震動很大,十分感動,叫驚神泣鬼。驚動鬼神,讓他們驚了神又泣了鬼,所以這講到文賦之雄邁。第二我們看一下「遏雲繞梁」,這個是形容歌聲優美,歌聲優美,使游動的浮雲為之停下來靜聽,似餘音繞著這個屋梁而不願散去,餘音繞梁。

  我們先看一下遏雲這個詞,遏雲,字面上我們一看就知道,遏是停止的意思,指聲音宏亮、高昂,阻止了行雲。這是在我們來看一下,《列子.湯問》篇裡邊,這個詞彙怎麼來?怎麼會想到用到這個歌聲,然後讓天上的雲都停止了?我們看一下《列子》的湯問篇,裡邊就記載到:他說有一個薛譚,薛譚這個人學謳,謳就是歌唱,「於秦青」,就是跟秦青學唱歌。「未窮青之技」,還沒有學會秦青的技能,他的所有看家本領都還沒學會,「自謂盡之」,自己就說他都學會了,都已經學完了,「遂辭歸」,於是就跟老師講說要回家去了。「秦青弗止」,秦青也不去阻止他,這個也是高段的人,他也不去阻止他,其實你根本還是三腳貓一個,他也不這麼講,但是「餞於郊衢」,就在這個郊衢,郊外,就是要回家的送別的地方,然後在那邊幫他送行,設宴送行,他就「撫節悲歌」,他就彈一段,他的老師秦青就彈了一段,結果「聲振林木」,這麼一彈下來,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就這樣,聲振林木,響遏行雲,結果他的學生就不敢離去了,發現自己所學還一點點而已。所以這邊響遏行雲就這麼來,遏雲。

  我們再來看一下繞梁,我們之前有讀過繞梁,不過是什麼繞梁?還記得嗎?琴的名稱,我們中國四大名琴。沒關係,回去再努力複習一下繞梁。我們再往下,繞梁,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也是在《列子.湯問》篇裡邊講到,「昔韓娥東之齊」,韓娥往東到齊國,這個之就是往的意思,在這邊當動詞,往齊國去,東往齊國去。然後「匱糧」,匱就是沒有的意思,乏的意思,沒有了,沒有糧食了。「過雍門」,到了雍門這個地方,「鬻歌假食」,鬻歌假食就是指到,鬻就是賣的意思,賣歌換食物,就是這樣子。「既去而餘音繞樑欐」,欐就是架在柱子上,支撐房屋的那個橫木,結果她離去,既去就是離去之後,這個餘音繞著這個梁木,「三日不絕」,三天那個聲音很像還留在那邊。「左右以其人弗去」,住在旁邊的人以為她還沒有離開,其實她已經離開了,但是三日這個餘音繞梁於耳而不絕,住在附近的人都以為她沒有離開。弗是沒有的意思,弗去就是沒有離開。所以我們就講到,後來就把遏雲跟繞梁用在指到就是音詞之妙,跟音樂有關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涉獵不精乃好博之弊,咿唔不輟是勤讀之功」。

  兩個剛好相反詞,「涉獵不精」,涉獵就是指粗略的閱讀、瀏覽,不深入研究,這叫好博之弊。博就是廣博的意思,廣博,就是可能學了很多,但是都是雜菜麵、什錦麵,那邊吃一點,那邊吃一點,那邊學一點,那邊學一點,但是所學涉獵都不夠深入,不精就是不夠深入的意思。

  「咿唔不輟是勤讀之功」,咿唔不輟,輟是停止的意思,不輟就是不停止。為什麼用咿唔這個聲?咿唔不輟是指聲音,讀書的聲音。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註釋第二咿唔,形容讀書的聲音。清朝蔣士銓的《鳴機夜課圖記》,裡邊就有這麼一句:「母手任操作」,這個母手就是母親的手在那邊操作,「口授句讀」,手還在那邊做著,然後口授,嘴巴教他句讀,句讀是讀書,句讀就是我們古代的那個標點符號,句跟讀兩種而已,有的是根本都沒有標,「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咿唔就是指讀書的聲音,就口授句讀,這讀書聲,然後就跟母親在織機,就是織布的那個聲音軋軋相間,相間就是錯雜的意思。這個字念作間(ㄐㄧㄢˋ),在這邊念作ㄐㄧㄢˋ,就是錯雜的意思的時候念作間(ㄐㄧㄢˋ),軋軋就是指織布的聲音。後來我們咿唔這兩個字,我們也寫成「伊吾」這兩個或「吾伊」,就是指讀書的,用這兩個詞做為讀書的聲音。所以咿唔不輟就是不停止,這個聲音不停止,就是讀書的聲音不停,這個就是勤讀之功,很認真學習的意思。

  再下來是「以賂匃文,謂之潤筆」,這個字念作匃(ㄍㄞˋ),跟我們那個乞丐的丐意思是一樣的;「因書得粟,謂之舌耕」。

  第一個「以賂匃文」,就是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這些酬勞就叫做潤筆。後來我們常常講潤筆費,潤筆。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個這個賂,賂是指拿東西給別人,就是贈送財物給人叫做賂。「以賂」就是送人東西,「匃文」,匃就是乞求的意思,乞求別人幫他寫篇文章,作首詩或畫個畫,「謂之潤筆」,這個叫潤筆費。

  我們看一下第三這個潤筆,古代為什麼會用潤筆這個詞?古代人們用毛筆寫字,但使用毛筆之前,通常會先用水泡一泡,把筆毛泡開、泡軟了,這樣毛筆比較容易吸收墨水,寫字時會感覺比較圓潤,因此毛筆泡水這個動作叫做潤筆。後來潤筆這個詞,就被廣泛用為請人家寫文章、寫字、作畫的一個報酬。因為你要請別人寫這一些東西,就需要筆興,就是要別人動筆寫。古代寫文章、寫字、作畫都是用毛筆,所以後來我們就常常講,就叫做潤筆,那個費用叫做潤筆費,加上一個費用的費。現在我們常常有時候有一些,因為我們教授也都常常有時候會幫一些官員寫文章,包括像一本書要出書,縣長他哪會寫那些文章?就聽老師講,大概就會請教授們寫一下,就會給一下潤筆費。

  我們再來看一下「因書得粟,謂之舌耕」。「因書得粟」就是指因為教書而得到糧食,這個叫做「舌耕」。寫文章得到糧食叫筆耕,後來這個糧食就更廣泛一點,不僅只是得到糧食,包括就是給的一些,像寫文章投稿,一個字一塊錢,這個叫做稿費,這個我們叫筆耕,這樣子的意思。

  我們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好,謝謝各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