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22集

  老師:我們再接下來往下看:「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皋魚增感;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

  我們先看到第一句的地方,這個「樹欲靜而風不息」,就是樹想要靜止下來,但是風卻不停息的颳著它搖動,以這個做為比喻。「子欲養而親不待」,子,孩子想要奉養自己的父母親的時候,雙親卻已經去世了,皋魚為此而悲傷不已。

  我們先看到下面第一個皋魚的地方,齊國人,《韓詩外傳》裡邊記載到,孔子行,見一個叫做皋魚的人哭於道旁,就在馬路旁在那邊哭泣,就跟他談,與之言,就問他說,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然後他就講到說:「吾失之三矣」,他說我的過失有三:「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他說年少的時候遊諸侯,結果讓自己的,以後吾親,沒有好好奉養自己的父母親,「失之一也」,這是一;「高尚吾志,閒吾事君」,高尚吾志就是讓自己心志高尚,結果就閒吾事君,卻沒有去奉獻自己的一己之力,覺得自己好像不出來做官是一件很高尚的事,這樣的意思,「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就是指跟朋友,這個厚就是指相交甚篤,但是卻因為小事情,小絕之,卻因為小事情跟朋友斷絕,「失之三也」。「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這個往而不可追者,就是已經過往的事情,沒有辦法再追回的,年也,我們的時間。「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失去了,沒有辦法再見到的是我們的雙親。「吾請從此辭矣」,他說我要從此就辭世了,這個辭是辭世。「哭泣而死」,結果就哭泣而死。後來就用像「風樹」、「風樹悲」,還有「風樹之感」,這些詞彙就代表到父母死亡,不得奉養的這一種悲痛,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再看到下一個,這個是「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這是講到與其椎牛,這個椎牛是指,這個椎字就是殺的意思。「與其」、「不如」,這是一個句型,與其這麼做,不如做下面這樣的一件事情。就是說與其父母死後殺牛到墳前祭拜,不如雞豚之逮存,意思就是不如當父母親還健在的時候,奉養父母親,以雞豚來奉養父母親的意思。「不如雞豚之逮存」,就是不如讓父母親吃這些雞、豬。「曾子興思」,這是曾子讀「喪禮」的時候,讀到這邊的時候很感傷。

  這邊在《韓詩外傳》裡邊又記載到,「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就是講到與其你殺牛來祭墓,牛比雞豚更貴重,這個牛大頭的。曾子讀「喪禮」的時候發出的一個慨嘆。OK,這邊逮親就是雙親還在世的時候得以奉養,叫逮親,就是逮存,逮親存這樣的一個意思。逮親和逮存都是指,父母親健在的時候,你不如給他雞豚吃。與其你父母親過世了,你殺牛去祭拜,你不如在他活的時候,就給他吃這些雞豚就好了。生前沒給他吃,死後給他吃,他也吃不到。我們民間也常常講這麼一句話,活著的時候不給他吃,死後拜那麼多做什麼?這樣的一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在父母親健在的時候要孝養父母親,這兩句話它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這樣。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故為人子者」,就是為人子女的應當要思木本水源。「念爾祖者,須重慎終追遠。」我們常常講慎終追遠。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句的地方。第一個,這個「故」是所以,最後一句的一個總結,在這個小單元裡邊最後一個,講這麼多,「故為人子者」,就是為人子女的應當要想到什麼?「木本水源」,木本水源就是木的本,就是樹的根本;水源就是水的源頭,這樣的一個意思。

  木本水源這個典故我們來看一下,在《左傳.昭公九年》講到的,「我在伯父」,我在伯父的意思,這個伯父是指古代天子對同姓諸侯的一個尊稱,叫伯父。這個詞彙,我在伯父就是指到,這個天子對同姓諸侯的一個尊稱。這段話寫到就是周天子,因為當時候諸侯之間,周朝甘大夫襄跟晉國的大夫閻嘉在爭奪周的土地閻地,這個是周的土地。這時候周天子就派人去跟晉國的大夫,跟他講這一段話,告訴他要知本原。「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他說我對於諸侯來講,就像衣服有冠帽,「木水之有本原」,就是樹木跟水的一個本原的源頭,就是樹有根、水有源頭一樣,「民人之有謀主也」,就是人民有謀主一樣,意思就是說,我就是那個本。

  「伯父若裂冠毀冕」,伯父就是指他們這些諸侯,你們這些諸侯如果要撕裂這些、毀壞這些冠冕,「拔本塞原」,把本拔除,把那個原給堵塞了,就是堵住了水的源頭,把樹木的根本把它拔掉了,「專棄謀主」,就是專斷而且拋棄了謀主,就是指他,「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就是即使是戎狄,他們心裡哪還會有我這個天子存在?這邊主要這一段話就講到,周天子派使者去譴責晉國大夫的情形,因為他們跟周大夫竟然在爭奪周地,周的土地。後來我們講到這邊木本水源,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飲水思源,這邊講到是木有根本、水有源頭。我們現在常講到飲水思源,為人子女的應該就要注意的,就是應該要想到木有本、水有源,今天有自己這樣的情形,不要忘記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這樣的一個意思。

  「念爾祖者」,念爾祖者就是常常懷念祖先,「須重慎終追遠」。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念爾祖者」。《詩經.大雅》裡邊就有這麼一句話說:「無念爾祖,聿脩厥德。」這邊的無念,那個無是一個發語詞,沒有意思。無念是念也,就是念爾祖的意思。「聿脩厥德」,聿是述的意思,記述、傳述的意思。聿的原來意思是筆,引申為述的意思。厥德,厥是代名詞,其的意思。聿脩厥德就是要傳述他們的德行。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無念爾祖就是恆念先祖,然後述脩其德,要能夠承繼祖先的德行下來。

  我們有一個詞彙叫不肖子,那個不肖的肖是像的意思。不肖子的字義就是不像自己的父母親,叫做不肖子,那個肖是像的意思。意思就是說,當孩子的沒有辦法去承繼父親的那種德業,叫做不肖。那個肖是肖像那個肖,一個小,上邊這樣,下邊一個月那個字。

  我們再看一下慎終追遠,終是指父母喪,遠是指祖先。慎終追遠就是指自己父母親過世的時候,居父母喪的時候要盡禮節;追遠這個遠是指祖先,就是指祭祀的時候,對祖先就是祭祀了,他們已經過亡了,祭祀的時候要盡虔誠,要很虔誠的祭祀。《論語.學而》篇裡邊就講到:「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追遠就是,百姓如果能夠做到慎終追遠這樣的一件事情,民德歸厚矣,看到老百姓的那種德業是歸於淳厚,就是很淳厚,可以做到這樣。

  這邊有何晏的《集解》,就是何晏所作的《論語集解》,裡邊引用孔安國講到:「慎終者」,就是「喪盡其哀」;「追遠者」,就是「祭盡其敬」的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這邊剛剛前面的註釋,我們從何晏的《集解》裡邊可以看到,慎終就是盡其哀,父母喪,盡其哀;追遠者就是祭祖盡其敬,要虔誠、要恭敬。

  這邊就是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念爾祖者,須重,重就是要慎重的意思,要重視它,慎重,慎終追遠,要能做到慎終追遠。

  我們這個單元就講到這邊,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我們接下來看到卷四的地方,「文史」。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名士才儲八斗,鴻儒學富五車」。

  這邊第一個講到「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時代魏國詩人曹植的比喻,稱讚他才高八斗。我們先看一下謝靈運,出身東晉的大士族。魏晉南北朝非常講究門閥、士族,士族之間才可以通婚的。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為謝康樂。然身為公侯,卻無實權,所以心情也不太好。派任永嘉任太守,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然後就四處去遊山玩水,所以他寫了很多的這種遊玩的詩句,山水詩。

  後來他辭官移居到會稽,常常跟友人酗酒作樂吟詩。他的山水詩是深受當時候的人所喜愛,每次新作一寫出來之後就立被傳抄。到宋文帝的時候就把他接回來,宋文帝接帝位之後,就把他召回京城做官,將其詩作和他的書法讚為是兩寶。宋文帝就很看重他,說他的詩寫得很好,還有書法寫得很好,就稱他為兩寶。謝靈運頗為自傲,曾經跟人家這麼說,「天下才有一石」,一石,十斗為一石。這個石字我們以前有讀到,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他就講到曹子建,我們把他講天下所有人的文才有一石,曹子建他就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代表他也不錯。所以可以想見,他對於曹子建的詩是非常的肯定,說他文才佔八斗。不過他也不錯,剩下兩斗他一斗,其他人,天下共分一斗。後來的人便以才高八斗比喻文才高超的人。這句話在晚唐已經成為是一種習語,就是一句成語,李商隱就有詩講到「費盡陳王八斗才」,這樣的一個句子,「費盡陳王八斗才」,才高八斗。

  我們再看一下「鴻儒學富五車」。這個「鴻儒」就是大儒的意思,鴻就是大,大鳥。我們中國有ㄏㄨㄥˊ這個音,大概都代表有大的意思。這個鴻,江鳥鴻是大的意思,是大鳥。「學富五車」就形容學問很淵博。

  這句話我們來看一下《莊子》的典故,「惠施多方」,他就講到惠施多方,多方就是指各方面都懂得很多。惠施,我們看一下紫色的地方,惠施,你們那邊手上也有。惠施大概是西元前三七O年到西元前三一O年,戰國宋國人。曾擔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跟莊周很好。惠施跟公孫龍並稱為名家的代表,我們九流十家裡邊講到名家。惠施跟公孫龍,主張任何事情都要循名責實,研究萬物同異的關係,提出小同、大同,還有小同異、大同異這些概念。我們中國講哲學、哲理方面的,大概就他們兩個代表。講哲理的部分,我們中國人後來沒有把它繼續發展下來,我們中國人比較注重心性,後來九流十家裡邊談心性的部分流傳下來。名家事事講究邏輯的態度,跟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有很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常藉惠施來做反面的一個例子。這邊的例子裡邊,我們再回來看一下惠施多方,就是講到惠施這個人,《莊子》裡邊,莊子講到惠施這個人多方,就是學術成就很廣,學的門類非常的多。「其書五車」,就是他的書可以用五輛車來載。但「其道舛駁」,舛駁就是雜亂不純的意思。舛就是錯亂,駁也是雜亂,舛駁兩個字就是很雜亂不純,就講他學那麼多,不精,很雜亂。「其言也不中」,講的話不恰當、不適合,意思就是說他學太多了。

  王羲之有《治學篇》就講到,「要通古今事,須讀五車書」。我們今讀就讀ㄔㄜ的音,他說要通古今事,須讀五車書,要讀五輛車裝載的書,要讀這麼多。所以後來我們就講到鴻儒學富五車,就是這麼樣,鴻儒學富五車,學的東西滿五車,五輛車這麼多。我有一位教授他書買太多,就是買很多書、讀很多書,到現在還天天讀書,然後為自己的書買了兩棟房子給書住。

  我們再看一下這個,往下看:「三墳五典,乃古聖之真傳;七緯九經,是先民之秘要。」就講到「三墳五典」是古聖之真傳,就是指古代聖人所傳下來的三墳五典;「七緯九經,是先民之秘要」,很重要的這種書。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墳」。三墳就是指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我們叫三墳。「五典」是指少昊、顓頊、高辛、唐跟虞的書。唐是唐堯,虞是虞舜,堯舜兩代。這是三墳五典,這是古聖之真傳,就是我們古代聖人所留下來的。

  「七緯九經」,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七緯,七緯是七種緯書,這個是依託經義專論符籙瑞應的書,就是依託經典裡邊所講到,但是它所談論到的是一些符籙跟瑞應,這樣的一個情形。符籙是道家用來役使鬼神的神祕文字。瑞應是相傳王者的至德能夠感動天地,於是有珍異的東西會出現,為吉祥的這種感應,這個叫做瑞應。所以當時候,這種讖緯之學在漢朝非常的流行,在漢朝很流行,常常就會看到哪個皇帝是屬水德、木德、土德,這樣的一個瑞應。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七緯指到就是包括《易緯》,還有《書緯》、《詩緯》、《樂緯》、《禮緯》、《春秋緯》及《孝經緯》。在《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傳》裡邊就寫到,「又善風角」,然後還有「星筭」,還有「河洛、七緯、推步災異」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就看到,這些東西在《後漢書》裡邊出現的。

  這邊就講到善風角,這是指占候法,就是占卜,以五音占風而定吉凶,這就是古代的一種占卜的這樣的一個數術。再下來是星筭,星筭是天文算術的意思。那個字就是我們現在的算術的算,就是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算術的算。還有河洛,河洛是相傳伏羲氏見到龍馬負圖出於黃河,據以演畫八卦,叫做河圖。又相傳夏禹的時候有神龜出現在洛水,背上有九組不同樣點,這種點所組成的圖畫,禹因排列其次第,而成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這個就叫做洛書。後世就將河圖跟洛書視為聖王治世的祥瑞徵兆。河圖、洛書,河圖跟洛書。

  七緯就是我們剛剛所介紹到的有那七個,就是把經典又專論符籙瑞應的這樣的書,有《易緯》、《書緯》、《詩緯》,還有《樂緯》,還有《禮緯》、《春秋緯》,還有《孝經緯》。那段話裡邊講到這些「推步災異」,透過這些東西推步災異,用儀器或算術來考察這種天象,然後定吉凶災異,透過這些東西來定。所以我們中國就有很多這種算命的東西,紫微、八卦這些。剛開始其實八卦在儒家來傳,它是傳義理,沒有傳數術這種算命的東西,是講義理方面的。

  再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九經。剛介紹到的是七緯,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九經,九經是指九種儒家的經典。九經之稱,始見於《唐書.儒學傳.谷那律傳》。當時候唐太宗的時候,孔穎達奉詔研修五經正義,還有合三禮跟三傳而為九經正義。這邊講到的是九經的一個定義。但是在唐陸德明這邊,唐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它是以易、書、詩、三禮、春秋、論語、孝經為九經。這邊跟大家講到就是說,九經之名有不一樣的一個稱呼。

  唐取士,用九經,唐玄宗開元八年,由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司業是指國家設立最高學府的副校長,叫做國子監司業。這邊有特別跟大家列在下面的國子監祭酒,順便介紹到國子監祭酒,祭酒這是國家設立最高學府的校長,古代稱為國子監祭酒。國子監司業是副校長,國子監博士就是教授。這邊講到唐朝取士用九經做為考試的一個範本,是由國子監司業李元璀奏定的,它裡邊就是三禮、三傳,然後《毛詩》、《尚書》跟《周易》,這邊講到的就是我們儒家的經典。這就是說他們稱呼哪幾部有不同樣的稱謂,就是所取的不太一樣。

  這邊特別,這裡跟大家順便介紹一下就是我們中國,其實剛開始也沒有稱呼這麼多,後來愈稱愈多。到了清朝就有學者說,當時候就五經,五經就五經,為什麼一直往後弄那麼多?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經,本為方、冊的意思。「周時之書,有以木為之者,方版之類是也;有以竹為之者,簡冊之類是也。」就是用木頭做的,這就是叫做方版,用竹子做的這叫做簡冊。所以經本為方跟冊,這樣的一個,我們說經書。《說文解字》裡邊就講到這個經就是「織從絲也」,織就是織布的那個意思。段玉裁說:「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這個就漸漸由那種原來是織布的,織布裡邊的這種橫線跟直線,這樣子的一個區別。後來就是在織布的時候,必先有經,然後才會有緯,「是故」,所以三綱五常六藝叫做天地之常經。後來我們儒家的這些經典,我們後來為什麼叫做經典,就這樣子來,後來我們講到所謂經者不變也。

  孔子述周公舊典,傳之弟子,師儒習業,後人尊之為經。莊子的《天運篇》裡邊就講到:「孔子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荀子的《勸學篇》裡邊講到:「學惡乎始」,惡(這個字念作ㄨ),就是從何開始的意思,學習從何開始?「惡乎終」,終結在什麼地方?「始乎誦經」,開始於誦經。終於什麼?「讀禮。」這邊講到《勸學篇》裡邊告訴我們,學始於何、終於何。皆此之謂也,就是指這個就是我們講到的,孔子所述周公舊典所傳下來的經。

  劉熙的《釋名.典藝篇》裡邊講到說:「經,徑也」,這個徑就是常典的意思,直接,這個徑有直接的意思,就是「常典也」。《文心雕龍.宗經篇》裡邊講到:「經也者」,所謂的經是什麼?「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恆久之至道,就是指恆久不變的這種至道,不可改的這種道;不刊之鴻教也,鴻教就是大教,就是指很重要的這種教導。不刊這個詞彙,不刊是不可刊削的意思,就是不可更改或磨滅的意思。我們常有一個詞叫不刊之論,就是不可更改之論。為什麼叫做刊?記得以前好像有跟大家介紹到,我們中國把文字雕刻在木板上、竹片上,那寫錯了怎麼辦?就是再用刀把它刮掉重新再刻。我們現在是有立可帶,古代雕刻在竹片上、方版上邊,寫錯就是用,所以隨身要帶個小刀片,然後寫錯了就把它刮掉,不刊就是無法去更動它的。

  所以經者,常也。此常,有二:一曰行之常,即中庸所謂的,「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什麼?「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來即是指招來的意思,「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邊講到就是所謂的行,就是要做到這樣子的情形。一曰典之常,典之常就是指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莊子.天運篇》裡邊講到;四經就是《詩》、《書》、《禮》、《樂》。我們再往下看到,接下來我們再看到這個,這邊特別用紅色的,從四經開始,《詩》、《書》、《禮》、《樂》,所謂的四經是指這四經。在《管子.戒》篇四經、《禮記.經解》四術裡邊講到的四經是指《詩》、《書》、《禮》、《樂》。

  我們再往下看五經。我們上邊是先跟大家介紹所謂的經是什麼樣的意思,它是什麼樣的一個演變。接下來這個五經,五經是《易》,指到的是《易》、《詩》、《書》、《禮》跟《春秋》。後邊括號的地方就是指到,這是揚雄《法言》問神篇、寡見篇,還有《漢書》的武帝紀,《困學紀聞》,這邊所講到的就是所謂的五經,就是談到的五經是指這五經。然後再下來還有《樂》、《書》、《禮》、《易》、《詩》,這邊也五經,這是《白虎通.五經》篇,是另外這一篇裡邊講到的,這個五經是《樂》、《書》,然後《禮》、《易》、《詩》。這是五經的部分。

  再接下來我們再看到七經,《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就又增加了一些,《論語》、《孝經》增加進來。這是《後漢書.趙典傳》裡邊講到:「典學孔子七經」,這邊七經指的是這樣。

  再下來我們就看到,我們剛剛所介紹到的九經,我們在這邊就不再贅述了,就我們剛剛前面前頁所講到的九經,第四個註釋裡邊講到這個九經。

  我們再看一下十一經,十一經是指到,這個是元朝何異孫的十一經問答裡邊提到的,有四書、《孝經》、《詩經》、《書經》、三禮,還有《春秋》、三傳,這叫十一經。

  接下來的是十二經,十二經是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立石,國子學裡邊,在國子學裡邊所立的,立石,然後刊刻的是什麼?這個十二經是《易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穀梁》、《論語》、《孝經》、《爾雅》,這是十二經。

  再接下來是十三經,是唐九經加上《孝經》、《論語》、《爾雅》。《孝經》、《論語》、《爾雅》,這邊都是邢昺所註疏的。當時候還有規定,就是國家考試用哪一個版本。還有再加上《孟子》,這邊總共十三經。

  再下來還有個十四經,這是十三經加上《大戴禮記》。我們知道禮記有分《大戴禮記》跟《小戴禮記》,這邊我們通常現在所比較盛行的是《小戴禮記》,我們所讀的就是《小戴禮記》。在這邊的十四經裡邊又加上了《大戴禮記》,就是這樣子。

  這是整個我們中國的經這樣的一個流傳,各朝代的一個更動的情形,大概是這樣的情形。因為講到儒家的經典,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從這些來的,就是讀這些,這個就是我們所讀到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在這邊特別就把它列出來讓大家做參考,對它有所了解一下。

  我們接下來就介紹到我們基本的五經。來看一下第一個《尚書》:「《尚書》皆虞、夏、商、周之政事;《易經》乃羲、文、姬、孔之精微。」

  講到《尚書》記載的是「虞」,還有「夏」,還有「商」,還有「周之政事」。政事,國家的這些事情。我們來了解認識一下《尚書》這本書,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尚書》又稱為《書》,也叫《書經》,所以平常你們如果看到就寫個《書》字,大概就知道指到的就是《尚書》,有加上一個書名號的《尚書》、《書經》。這是一部多體裁的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該書分為《虞書》,還有《夏書》、《商書》跟《周書》。戰國時期就總稱為《書》,漢代改稱為《尚書》,就是上古之書的意思。我們比較相信,像三墳五典,我們都還覺得其實它是一個比較,在學界裡邊覺得它不是一個完全的信史,但是在《尚書》,一般學者就認為這是我們中國可信之史,信史。

  我們再往下看,因是儒家五經之一,所以又稱為《書經》,就是稱為《書經》。相傳由孔子所授,記三代以上的典謨訓誥。典謨訓誥就是裡邊有〈堯典〉、〈大禹謨〉,還有〈伊訓〉、〈湯誥〉這些。再如果翻開《尚書》目次頁,大概就可以看到這些名字,什麼典、什麼謨、什麼訓、什麼誥,這個都是一些告誡性的文字。原本百篇,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跟古文兩種。今文《尚書》是漢初伏生口授,口授就是口傳,用嘴巴講,然後給鼂錯,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就是魯恭王,漢朝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就是他那時候封地到那邊去,然後要把孔子的舊宅打掉,重新擴大他自己的宮殿,結果在壁中所得竹簡《尚書》,蝌蚪文,蝌蚪文就是那個字看起來很像蝌蚪,蝌蚪文,共四十六篇。漢朝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漢武帝,但是未得立於學官,後遂亡失了。孔安國曾經獻《古文尚書》給武帝,但是當時候曾經因為巫蠱之亂,因為國家那時候的一個事件,結果整個就停頓,這個就不被重視,沒有立到學官裡邊去,遂之後就亡失了。

  至東晉的時候梅賾(這字念ㄗㄜˊ),梅賾,東晉的時候梅賾所獻之《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就認為它是偽作的,這是偽作的。然自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即用梅本。就是說孔穎達所作的《五經正義》,使用的就是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至今仍為一般人所誦習,所以我們大概現在所讀到的就是梅賾所獻的這種《古文尚書》。這是關於《尚書》的一個名稱,然後還有它的傳承的一個大略情形。

  接下來是《易經》,講到的是「《易經》乃羲、文」,然後還有「姬、孔之精微」,講到《易經》是透過他們這幾個人所作。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二這個地方,由伏羲制卦,周文王繫辭。我們剛前面不是講到河圖洛書嗎?河圖。伏羲制卦,周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這就是我們《易經》,目前所看到的《易經》的內容。總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後來百姓就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之書,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的典籍。所以《易經》傳下來就有走義理的方面、哲理方面,有走的是卜卦相術這樣的一個方面。

  我一直覺得《尚書》跟《易經》是我們五經裡邊滿難讀的兩本書。尤其《易經》卦象裡邊所談的這些內容,它都透過講一些現象,但是你卜到卦,你還必須要能夠自己去領略其中的道理。它就講一個東西,就像我們抽籤一樣,籤,廟裡邊那個籤一樣,裡邊有一些詩句,你必須要去了解那個詩句的義涵,透過你所要問的東西,自己去體會了解一下。所以每個人在讀《易經》,我覺得他的理解也不太一樣。你看就是因為理解不同,所以這些註解都非常的多。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是「二戴俱刪《禮記》,故曰《戴禮》」,就我們剛剛講到的《大戴禮》、《小戴禮》。

  「二戴俱刪《禮記》」,「二戴」,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二戴,指漢代戴德跟戴聖。戴德,字延君,生卒年不詳,是漢梁人,西漢的一個經學家。其侄戴聖,他的侄子戴聖,字次君,生卒年也不詳。二人同受禮於后蒼,就是他們是跟后蒼學禮的。戴德稱為大戴,因為他是叔叔,戴聖是稱為小戴。戴德刪輯八十五篇,名曰《大戴禮》,我們剛剛講到《大戴禮》,就是這兒來的。戴聖又刪為四十九篇,叫做《小戴禮》,就是今天我們所流傳的《禮記》,他這本就流傳得比較廣。這是介紹到《禮記》的部分。

  接著:「二毛皆注《詩經》,故曰毛詩。」

  後來《詩經》叫《毛詩》,「二毛」是指哪二毛?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二的地方,二毛就是指西漢毛亨跟毛萇叔侄,一樣也是叔侄。毛亨跟毛萇曾經註解《詩經》。我們認識一下毛亨,西漢魯國人,一說是河間人,生卒年也不太清楚。相傳為毛詩學的開創者,其詩學傳自於子夏。子夏我們剛剛有介紹過,後來孔子歿後、卒後,他講學於西河。傳自子夏,以授毛萇,毛亨的詩學是學自子夏那邊這個系統,之後他就傳授給毛萇。曾作《毛詩故訓傳》,世稱為大毛公。

  再下來是毛萇,生卒年不詳,從毛亨受詩,就是從毛亨學詩的意思,時人稱為小毛公,曾經,嘗為河間獻王博士。河間獻王這是漢景帝的小孩,名德,封河間王。河間獻王修學好古,得了很多那種先秦的舊書,山東很多的儒士都從之遊學,就常常到那邊一起學習。毛萇曾經擔任河間獻王的博士,博士就是指類似學術顧問這種性質的一個官職,他們通常就是對於典故那一方面,掌通古今,以備諮詢,很有學問,為學術顧問這樣的性質,後來也擔任過北海太守。這是我們註解《詩經》的毛亨跟毛萇兩人。這一部分是講到《禮記》跟《詩經》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春秋》的部分,《春秋經》:「孔聖修《春秋》,因獲麒麟而絕筆;太公論韜略,悉假虎豹以名篇」。

  我們先講到前面的這部分,這個地方我覺得應該在這裡做句號就可以,因為它這個關係,前面都是講我們的經部分,《尚書》、《易經》、《禮經》,然後《詩經》、《春秋》。我們現在沒有看到樂,音樂那個樂。我們一位教授他覺得,我們古代的樂,樂曲的這個部分是跟禮制,就是說樂的產生它的作用是在禮。譬如說接待賓客,或者什麼國家的祭典,或者是宗廟的祭典,才會有這個禮,然後有那個音樂,配上音樂,所以他覺得這個樂是存在禮裡邊的。樂,音樂那個樂。

  我們先看一下「孔聖修《春秋》」,「孔聖」就是指孔老夫子,孔子,你看他這邊特別稱呼孔聖,修《春秋》,然後「因獲麒麟而絕筆」。我們看一下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就寫到獲麒麟的時候而絕筆?所以古代你看裡邊有記載到麒麟,這是一個吉祥之獸。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獲麟絕筆:魯哀公十四年春天,西狩獲麟,就往西打獵,結果狩獵的時候曾經獲得了麒麟,孔子以為不祥,《春秋》絕筆於此。所以《春秋》有一個別名叫做《麟經》,就是這樣子,因為西狩獲麟,獲麟而絕筆。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繼續再往下看,《春秋.哀公十四年》裡邊記載到:「魯哀公十有四年春」,我們古代十四年就中間會加個有字,十有四年就是十四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他說吾道,我要行的道已經就窮了、就盡了。

  為什麼這樣?我們再往下看,《左傅.哀公十四年》裡邊,它說春,另外一段記載到,「春,西狩于大野」,往西邊去打獵,在大野,就是大草野上。「叔孫氏之車子鋤商獲麟」,叔孫氏的車子,車子就是車夫的意思,車夫鋤商捕獲了麒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就是把牠送到虞人虞國那邊去。「仲尼觀之曰」,孔老夫子就跑去看,他去一看,「麟也」,他就講說麟,就是麒麟,這個是麒麟。大家可能會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東西,他一看這個是麒麟。

  在《公羊傳》裡邊就記載到:「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這邊孔子就講,為什麼會來?為什麼會來?意思就是說不應該出現的。為什麼不應該出現?因為會有吉祥的神獸出來,就是指這個國家必須要是非常的,就是很太平的時間才會有聖獸出現,會有瑞相出現;如果這不是一個有道的時間,不是一個太平盛世的時間,而出現了這些祥瑞之物,其實是不好的。所以他反袂拭面,然後涕沾袍,就是很難過。後來魯哀公十六年的時候孔子逝世了。《春秋經》就是在獲麟的時候,魯哀公十四年的時候,這個時間獲麟,《春秋經》就也寫到這個時候,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往下看到「太公論韜略,悉假虎豹以名篇」,這邊我們看到「太公」就是姜太公。「論韜略」,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韜略這個詞,韜略原來是指《六韜》跟《三略》這兩本書,有《六韜》跟《三略》,分別是指姜子牙所作的《六韜》,還有黃石公所作的《三略》這樣的兵書。後來我們就以六韜三略,或者韜略這個詞,指兵書或者是用兵的一個計謀,用兵的一個計謀我們就叫做韜略。太公論韜略就是指寫用兵的這種計謀。《六韜》這本書「悉假虎豹以名篇」,就是指它裡邊全部都是用虎豹做為篇名的意思。

  我們來看一下第三,第三註釋這個地方,悉假虎豹以名篇,那個名當動詞,就稱呼篇的名字。名篇,這個名當動詞。這邊講到《六韜》就是以虎豹這些動物為篇名。我們來看一下,舊題周朝的姜太公所著,舊題就是指以前所記載到,就是說是周朝姜太公所寫,後來學者有不同樣的看法。全書是以問答形式呈現的,以周武王設問,然後姜太公回答。我們之前有講到姜太公是周文王所請,周文王死後就有周武王,繼續輔佐周武王。就透過這樣的一問一答的方式,來探討各種古代軍政的議題。總共有六篇,第一篇叫文韜,文韜這個是總名,這個講到是文的部分,其實這個講到是治國用人的這種韜略。這邊就沒有講到,不是用動物了,不過這邊是文武,一文一武。武韜是講用兵的韜略。文韜是講用人,武韜是講用兵的韜略。再下來我們就看到這個動物的名稱:第一個龍韜,就是論軍事組織;虎韜是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跟布陣,這是虎韜所論;豹韜是論戰術;犬韜是論軍隊的指揮訓練,裡邊就有這樣的一個分別。所以這邊講到,太公論韜略,悉假虎豹以名篇,就是指這樣。

  這邊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既然講到這個兵書。我們來看一下,南宋的時候孝宗、光宗年間刻的《武經七書》。前面講到是儒家經典,這邊是武的部分,就有這麼七本書,南宋孝宗跟光宗年間的刻本。第一個是《六韜》,《六韜》就是我們剛剛所講的。接下來是《孫子兵法》。就有這七本:《六韜》、《孫子兵法》、《司馬法》、《吳子兵法》,還有《尉繚子》,還有《三略》,還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李衛公我們之前講到凌煙閣這裡邊有講到。

  我們來看一下《孫子兵法》,《六韜》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我們來看一下《孫子兵法》,這個第二本《孫子兵法》,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所著。全書有十三篇:始計第一、作戰第二、謀攻第三、軍形第四、兵勢第五、虛實第六、軍爭第七、九變第八、行軍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間(間是反間計)第十三。這是《孫子兵法》。

  我們再看一下《司馬法》,春秋時代後期齊國的將軍田穰苴,這個苴我們認識了,田穰苴所作,共一百五十五篇。此書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裡邊,《藝文志》裡邊就有稱它為《軍禮司馬法》。所以這本書在漢朝就有了,就有看到了。漢朝以後,該書多有散佚,至唐朝編《隋書.經籍志》時,錄為三卷五篇,列入子部兵家類,子部裡邊的兵家類,稱為《司馬法》,即今本的《司馬法》三卷五篇的原型,其中涉及了春秋時代的制度,亦涉及了戰國時的制度。

  再接下來看《吳子兵法》。《吳子兵法》是戰國時衛國人吳起所作,分上下兩卷,每卷三篇,共六篇,與《孫子》一起並稱為「孫吳兵法」。《吳子兵法》一書五千字左右,但是內容非常的豐富。這個《吳子兵法》,五千個字左右而已,但是談論的東西是很經典的。

  然後再下來看《尉繚子》,戰國時代魏國人尉繚所作。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二十九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三十一篇。《尉繚子》的軍事思想具有戰國時代的特色,宋元豐年間被定為是《武經七書》之一,這是武學科舉必讀的兵學教材。我們有文舉人跟武舉人,武舉人必讀這本書的。

  《三略》,這是秦朝末年,舊題為黃石公,剛剛有講到黃石公,舊題書是他所寫。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述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這樣的一個兵書,《三略》。黃石公應該就是我們講到張良在圯上,有個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叫他去撿。他本來很生氣的,想說老人家,不要跟他計較,然後就下去幫他撿上來。撿上來,他還伸了一隻腳,叫他把它穿上去。然後張良就跪著把它穿上,他就離開了。離開了之後,走了一段路又回頭,想想這個小子還不錯,回頭跟他講你明天到這個地方來,反正你就明天到這個地方來。結果張良一去,黃石公早已經在那個地方,早就在那個地方。後來他就跟他講,你回去吧,你明天再早一點過來。結果明天,他在雞鳴的時候就趕快又過去了,結果他又在那邊了。後來他說你回去吧,他已經又比他早了。就這樣張良終於比他早到了,第三次趕快早一點到那邊去,後來就授給他兵法,這是圯上老人。

  我們再往下看「縑緗、黃卷,總謂經書;雁帛、魚書,通稱簡札」。

  「縑緗、黃卷,總謂經書」,這些叫做經書;「雁帛」,還有「魚書」,這個通稱叫做「簡札」,書信的意思。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縑緗」,縑緗是供書寫用的這種細絹,多借指書冊。縑就是細緻的這種絲絹。《淮南子.齊俗》裡邊有記載到:「縑之性黃」,就是縑這個東西比較黃,「染之以丹則赤」,就是把它染成紅色的就變成紅的。這個緗字是淺黃色的絲織品。後來我們就把這個指到供書寫用的這種細絹,這個是比較上等的材料,後來都是指到書冊跟黃卷。

  我們來看一下「黃卷」,黃卷之前我們有提到嗎?古時候為了防書蠹,就是防止書被蟲子蠹,多用黃蘗染紙,用黃蘗來染紙,所以它的紙顏色就是黃色的,所以就稱為黃卷。因為黃蘗蠹蟲很害怕的,我們之前是讀到芸香,芸香那個味道蠹蟲也不太喜歡。這個就叫做黃卷,後來也就借指到,就是用黃卷這個詞指書籍,這樣的一個由來。

  接下來「雁帛」跟「魚書」,我們先看到雁帛,雁帛就是指繫帛於雁足以傳書,叫雁帛。帛就是布帛,雁就是大雁。這個典故來自於哪裡?為什麼雁帛後來變成是一種書信的代稱?簡札,「通稱簡札」,簡札就是書信。《漢書.蘇武傳》裡邊記載到,漢朝蘇武出使匈奴,後來就被匈奴所羈留,我們大家滿熟悉的蘇武牧羊北海邊。其後漢使到了匈奴之後,跟他一起的常惠夜見那個使者,就教他跟單于說,匈奴的首領,就跟單于講天子射上林中。因為他們當時候講蘇武死了。然後他就講,這個人就跟他講,天子射上林的時候,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結果就射中了,見帛繫雁足,就看到射到的雁腳上有綁上布帛,然後裡邊講到蘇武等在某澤中,就跟他講這樣,因為這樣蘇武遂得救回國來了。後來雁帛就是這麼樣子,講的就是飛鴿傳書這樣的一個情形。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魚書這個詞。魚書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者就是朝廷頒發的符信,是用來任命軍事長官,或者賦予軍事命令、祕密行動,或者是政治上撤換官員,乃至於標示身分地位的一種信物。因為它是用銅或木材雕鑄而成像魚的樣子,所以叫做魚書,也有稱為叫做魚符或魚契,這樣的一個名稱,意思就是說一種信符。譬如說你拿這個東西,有一些軍事命令能帶著它,然後到哪邊傳遞什麼樣的一個命令,有那個做為信符。

  二者,另外一說就是指到一般書信的代稱,它的名稱也非常多。我們現在講到的是指「雁帛、魚書,通稱簡札」,這邊講到是指第二說的這個部分,順便也跟大家介紹到魚書另外一個意義。書信的一個代稱除了魚書,你看下邊就有很多,除了我們這邊書本裡邊講到的雁帛跟魚書之外,它還有很多的名稱,像魚帛、魚素、魚信、魚箋、魚繭、魚雁、雁書、雁足、雁帛、鴻雁、雙魚、雙鯉、鱗鴻、八行,這個都是。八行是古人信箋所用就是用八行,大概有用八行做為信的一個代稱。我們中國正式的一個文書裡邊是用八行,就是信箋用八行,像現在其實有一些正式公文大概也用,不過現在滿多是大概都用電子檔了。

  我們再看一下,下面這邊《史記.陳涉世家》裡邊記載到,這個魚書是怎麼樣來?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揭竿起義的時候,當時有著鴻鵠之志的陳勝及吳廣,經由相士的指點,假藉著鬼魅神術之道來慫恿兵變,而「烹魚得書」便是其中的一個把戲。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就是指先暗中用朱砂筆在布帛上寫著陳勝王三個字,然後就把布帛偷偷的塞進在魚網中的魚肚子裡邊。當部隊裡邊的人去買魚來煮的時候,一剖開的時候,發現肚子裡邊的字條寫著陳勝王這三個字。那代表就是指什麼?這個人應該是怎麼樣?陳勝應該是天命要當王的。所以這邊就是用這種烹魚得書這樣的一個伎倆,然後慫恿兵變,讓那些士兵跟著他去揭竿而起,這樣的一個情形,當時候的烹魚得書。

  我們再往下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民歌裡邊寫到,《飲馬長城窟行》。飲,用水給馬喝,我們念作ㄧㄣˋ,第四聲。裡邊就講到:「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

  這邊用紅色的特別標識一下,我們就看到了這些代表書信的這樣的一個詞彙,雙鯉魚,然後烹鯉魚,裡邊有尺素書,後來素書我們也指到就是書信。這邊看一下,這首詩整個讀來很淒切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一看就是思念在遠方的那個人,在晚上夢見就在旁邊,結果忽覺又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就是距離這邊很遠,展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就是風吹的枯桑,就知道,被風吹得搖搖響,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就是指進來的這些人,我們假設說她的先生,呼兒烹鯉魚,我們可以看到,應該是她所思念的先生在遠方。入門各自媚,家裡邊的那些其他的人或者妯娌,他們各自成雙成對,各自媚,誰肯來跟我講些什麼話?有個客人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給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然後裡邊有尺素書,有信。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書中裡邊講的談到了,這個信裡邊,這個書就是指信,信裡邊談到了是什麼?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就告訴你,我們碰到人常常會講,吃飽沒?吃飽了沒有?所以這邊的加餐食就指到一種問候語,要吃好、吃胖一點。下有長相憶就是很思念的意思。所以這邊講到烹魚得書,後來就魚書、雙鯉,就來借代指書信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今天的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剩下的我們就下一次。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