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16集

  我們繼續再往下看:「兜鍪係是頭盔,叵羅乃為酒器。」

  第一個我們先看到「兜鍪」這個詞彙,這是一個古時戰士戴在頭上的頭盔。形如鍪,鍪是一種炊具,好像就是倒扣在頭上那樣子,用以防禦兵刃,兜鍪。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兜鍪的這個詞,詩詞裡邊也常常會看到萬兜鍪,就是統帥這些將領。

  再看到第二個,「叵羅」,這個是用黃金製成的酒器;它也有另外一說,指到就是說用金製成的吸酒管,吸酒的那個管。像現在我們不是塑膠說有毒,後來有做成鐵的吸管,古代就有這種東西。

  我們來看一下,《北齊書.祖珽》傳裡邊記載道:「神武」,神武是北齊神武皇帝高歡,他的年代是四九六年到五四七年,「宴僚屬」,宴僚屬這個宴當動詞,就是指設宴款待屬下,「於坐失金叵羅」,就是在坐處丟了金叵羅,不見了。這時候「竇泰」,竇泰是南北朝時候北魏到東魏的將領,他也在場,然後令飲酒者,就是「令飲酒者皆脫帽」,把帽子脫下來,結果就「於珽髻上得之」,在珽,祖珽這個髮髻上邊發現了在他那邊。從這邊的記載裡邊我們就看到,看起來這個叵羅應該指到這個酒器,應該是指到吸酒管,好像吸管,放在髮髻上邊。所以叵羅是酒器的名稱。

  我們再看一下:「短劍名匕首,氈毯曰氍毹。」那兩個字念ㄑㄩˊㄩˊ。

  短劍叫做匕首。為什麼叫匕首?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匕首是短劍,短的劍,短劍那個劍頭像匕一樣,匕是湯匙的意思,原來它就是像湯匙的那個樣子。周虎林老師很像有跟各位介紹這個匕字,那個樣子就像湯匙一樣。所以匕首就指短劍,為什麼叫匕的原因就這樣,有如飯匙,所以叫做匕首。

  「氍毹」這是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古代產於西域,可做為地毯、壁毯、床毯,還有簾幕這些。因為西域地區有很多的牲畜,駱駝,什麼毛一堆,所以他們就會用那個來織成毛毯,所以你看到它的部首都是毛字邊的。

  我們再看到「琴名曰綠綺、焦桐」。

  先第一句,琴名叫綠綺跟焦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綠綺跟焦桐都是琴的別名。它都有它的典故在。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綠綺」。綠綺琴內有銘文,銘文就是上邊有刻文字叫「桐梓合精」。相傳綠綺通體是黑色的,隱隱泛著幽綠,有如綠色的藤蔓纏繞在古木之上,所以叫做「綠綺」。「綺」字就是指有斜織花紋的這樣的一個絲織品叫做綺。原為梁王所藏,後來司馬相如為梁王作了《玉如意賦》,就作了這樣的賦,為梁王作了《玉如意賦》,結果梁王就把綠綺贈送給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我們也不陌生,上次有介紹到他特別仰慕藺相如,然後就把自己的小犬名就把它改成相如,藺相如。後來他就拿著綠綺琴去追求卓文君,這一段也是傳為千古佳話。綠綺的音色絕妙,更成為古琴的一個別稱,像李白就有詩裡邊講到「蜀僧抱綠綺」,蜀僧,蜀是四川,蜀僧抱著綠綺,綠綺指到的就是古琴,琴,抱著琴。所以後來都做為古琴的一個稱呼。

  我們再看到第二「焦桐」。焦桐我們看一下,《後漢書.蔡邕傳》裡邊記載道:「吳人有燒桐以爨者」,就是吳地人有燒桐木,當為,「以爨者」就是煮東西,結果蔡邕「聞火烈之聲」,聽到火烈的,燒木材會有火烈的聲音,啪啪啪的聲音,什麼樣的木材用火燒烈的那種聲音是不太一樣的,聲音不一樣。蔡邕這個名家他一聽到火烈的聲音,「知其良木」,就知道這個木頭好,「因請而裁為琴」,於是就叫人家把它裁為,裁就是把它剪裁,就把它裁為做琴,「果有美音」,果真就是做好之後,彈奏的時候有非常棒的聲音。而「其尾」,就是它的尾巴,「猶焦」,就是還有一點燒焦,因為是從火燒中把它搶救出來的,「故時人名曰『焦尾琴』」。所以這一把琴也叫焦尾琴,也叫焦桐,就是這樣,就是燒桐木燒掉的焦桐,那個桐木所做的琴,因為在尾巴那邊就有一段留有燒焦的痕跡,叫焦桐。所以琴名綠綺、焦桐。

  這邊順邊跟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的四大名琴,西晉初年傅玄有一個《琴賦序》,裡邊就寫到,講到我們中國的四大名琴:「神農氏造琴」,神農氏造琴的作用,「所以協和天下人性」,所以我們常常講,學音樂的孩子不變壞,好的音樂是可以協和天下人性的,「為至和之主」,至和,至就是極的意思,至和之主。「齊桓公有鳴琴」,齊桓公有一把鳴琴叫做「號鐘」,楚莊王,「楚莊有鳴琴」叫做「繞梁」,所以這個都專有名詞,「中世」,就是中世紀,到中世紀這邊,寫的人傅玄是西晉人,他講到「司馬相如有琴曰綠綺」,綠綺這個我們剛剛講到的,「蔡邕有琴」叫做「焦尾」,「皆名器也」。

  現在我們特別介紹一下「號鐘」跟「繞梁」。號鐘就是齊桓公收藏周代的一個名琴。號鐘琴音非常的宏亮,所奏出來的聲音很悲涼,有悲涼的旋律,讓人聽了就會感動流淚。

  第二個我們再看到「繞梁」。繞梁是楚莊王所有,傳為華元所獻,就是華元獻給楚莊王。繞梁之名正是指它的音色的特點,就是餘音不斷,纏繞迴蕩。所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這個繞梁。

  這我們中國四大名琴:號鐘、繞梁、綠綺、焦尾。

  讀到這些就覺得說,我們中國古代的器物,一些很棒的東西,很像都有履歷,履歷,有它的來由。包括像藏書還有字畫,我們中國人常也會在上邊,現在到誰手上會蓋上章。乾隆皇很喜歡收這些古物,蓋章。有一次我們教授拿給我們看留傳下來的,上面蓋了滿滿的章,就是誰收藏了就蓋一個,我曾經收藏過。所以我們老師說去研究這個還可以寫一篇論文,博士論文,很有趣的。有一對夫婦,宋朝人,應該大家也滿熟悉的,李清照跟她的先生,他們也都對金石方面都很喜歡,常常去蒐集這些東西,這些古物,名畫、古物。

  我們再看一下「弓號烏號、繁弱」。

  烏號跟繁弱都是弓的名稱,也是一樣有特別的主人。

  我們來先看一下「烏號」這個部分,《淮南子.原道訓》,《淮南子》我們之前有學到過《淮南子》,豆腐,誰製造的?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就這本書。好,來看註子,「射者扞烏號之弓」,射者就是射箭的,射者扞烏號之弓,「扞」就是跟提手旁捍衛的捍意思一樣,意思就是說拉烏號之弓。「彎棊衛之箭」,棊衛之箭這也是一個,棊是美箭,就是出產箭的很有名的一個地方,「衛」是利的意思。所以後來棊衛也指到箭,就是指這個地方出產的箭特別的,射出去很利的。

  東漢高誘註《淮南子》這本書,他特別就講道:「烏號,桑柘,其材堅勁,烏峙其上」,峙就是聳立,停在那個地方的意思,「及其將飛」,烏要飛的時候,「枝必橈下」,橈下就是指往下彎,然後「勁能復巢」,回彈回去可以到牠們築的巢,「烏隨之,烏不敢飛」,很可怕的,就是它那個力道非常強,回彈力很強,「號呼其上。伐其枝以為弓,因曰烏號之弓也」。就是指這樣子。這邊就解釋到烏號之弓,這個烏號是怎麼樣子來的。

  接下來一說,另外「一說,黃帝鑄鼎於荊山鼎湖,得道而仙」,就是黃帝鑄鼎,在荊山鼎湖這邊鑄鼎,結果得道成仙了,「乘龍而上」,飛上去了。「其臣援弓射龍」,他的臣子看到黃帝飛上去了,就趕快援弓,拉起弓然後要射那隻龍,「欲下黃帝」,想要把黃帝給救下來,把他弄下來,結果「不能也」,沒辦法。「烏,於」,古代這兩個音是一樣的,「號」就是呼的意思。「於是抱弓而號」,抱著那個弓,結果沒辦法射下來,沒辦法把那條龍給射下來,「因名其弓為烏號之弓也」。這邊解釋到就是說,為什麼叫烏號之弓的兩個來源。後來就以「烏號」指良弓。有這兩則傳說,後來就以烏號做為良弓。

  再看到第二個「繁弱」。繁弱,這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另一把良弓。據《春秋左傳正義》裡邊「定公四年」記載到,繁弱是中國上古夏朝君主仲康和夏時部落東夷族的有窮氏的首領后羿的配弓。《荀子.性惡》篇裡邊就有記載道:「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繁弱鉅黍都是古代良弓,「然而不得排擏,則不能自正」。不得排擏,這個「擏」的意思是指輔正弓弩的器具,這個擏。「不得排擏」就是如果沒有輔正弓弩的器具的話,不能自正,因為太重了,很大,大概很大的一把弓。從這邊我們就看到,繁弱這個詞在荀子的時代裡邊,戰國時代就有出現了。我們從哪一本書引出來的詞彙,是從哪一本書出來,再看一下這本書是什麼時代,大概也可以看一下這個東西在什麼時代出現,就有這樣的一個詞彙了。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香爐曰寶鴨,燭臺曰燭奴。」

  香爐也叫做寶鴨,燭臺也叫燭奴。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樣子的一個稱呼。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寶鴨」,一種香爐。形如鴨狀,像鴨的那個樣子,所以叫做「寶鴨」。在唐朝的孫魴《夜坐》,孫魴的《夜坐》裡邊就有寫道:「劃多灰雜蒼虯跡」,「虯」是彎曲的意思、踡曲的意思。講到就是指煙,焚香操琴,我們古代有焚香操琴,裡邊香隨著香爐飄上來的那個樣子,就是旋轉的、彎曲的。「坐久煙消寶鴨香」,坐久了,然後煙消了,就是燒完了,寶鴨香就是指香爐很香。這個要燒很不錯的這種香。古代對這些東西非常的考究、很考究,像沉香什麼香的,很考究的。我們再看一下,所以這個寶鴨就是指它那個樣子,像鴨狀的那樣的一個香爐叫寶鴨。

  我們再看第二個,「燭奴」。燭奴是原為雕刻成人形的燭臺,後泛指燭臺,燭奴。為什麼會把它燭臺叫做奴?我們看到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裡邊有「燭奴」篇,它就講到:「(申王)每夜宮中與諸王貴戚聚宴」的時候,「以龍檀木雕成燭跋童子」,燭跋童子,這個「跋」是本的意思,《小爾雅》裡邊註解到跋,跋是本的意思,就是本處。燭跋就是指放燭臺的最基座的底座那個地方,豎立火把或者是蠟燭的底座,叫做燭跋。雕成燭跋童子,意思就是說,用龍檀木雕成放蠟燭的那個底座,那個樣子像童子,就一個人形。「衣以綠衣袍」,「衣」就是穿的意思,我們衣如果當作動詞用,就穿著衣服念作第四聲ㄧˋ。穿著那個綠色的衣袍,「系之束帶」,然後系,這個「系」字就是綁的意思,我們現在寫得比較繁瑣那個繫,綁的意思。「系之束帶,使執畫燭列立於宴席之側」,就是讓它們站在那邊秉著蠟燭,這樣的情形,然後列在宴席的旁邊,所以「目為燭奴」,看起來就像蠟燭的奴僕一樣,就舉著蠟燭這樣的意思。因為下邊雕的就是人形,就是人去舉著那個蠟燭,所以叫做燭奴。所以為什麼燭臺又叫做燭奴,就是這樣的一個來由。

  好,再下一個,「龍涎」,我們垂涎三尺,「龍涎、雞舌,悉是香名;鷁首、鴨頭,別為船號」。

  我們先看到「龍涎」跟「雞舌」,這個都是香名,就是香料的名稱。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龍涎」,「涎」是口水的意思,龍涎這是香料,凝結如蠟,得自哪裡?鯨魚的內臟。鯨魚的內臟,龍涎。

  第二個「雞舌」。雞舌是含在口中用以清除口臭的香料。所以古代也有這個東西,我們現在是含那什麼薄荷,有沒有?漢朝大臣向皇帝起奏的時候,必須口含雞舌香除口臭。怕熏到皇帝,很好玩。曹操在與諸葛亮書信中也提到,他說:「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他說,我今天奉上雞舌香五斤,聊表微意。「微意」就是小小的心意,這個都是謙辭。微意,謙辭,自謙。就是很謙虛說,奉上雞舌香給您用用看,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第三「鷁首」,這個字念作ㄧˋ,鷁首是水鳥名稱,水鳥的名稱。在《左傳.僖公十六年》裡邊記載:「霣石於宋五。」「霣石」,那個霣石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個隕石,我們會寫成左邊是一個耳朵旁那個隕石。就指到有五顆隕石掉落在宋國,一次掉五顆隕石。然後「是月」,那一個月,「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有六隻水鳥被風吹得倒退飛過宋國的國都。可想見那個風很大,掉下來那個風非常大。前天才看到新聞報導說,太陽旁邊很像有一個黑色的東西,恐怕會影響衛星整個收訊。一個這種天文的變化,大概整個氣場、磁場就會改變。所以你看六鷁,六隻水鳥被風吹得倒退,然後飛過宋國的國都。杜預在註解《左傳》的時候,他就特別註解到「鷁」字就是水鳥。郭璞云鷁鳥畫於船頭,以驚水怪,故以借代為船。郭璞又寫到,我們會把船頭畫上鷁鳥。後來我看也有把那個船頭就把它做成像鳥的那個樣子。然後作用是怎麼樣?以驚水怪。所以後來就以鷁首借代為船。像《昭明文選》裡邊就選到張衡「西京賦」裡邊就有寫到,張衡漢朝人,他就講到「浮鷁首,翳雲芝」。浮鷁首就是水上浮鷁首,就是有船的意思。所以這邊的鷁首就很明顯,我們看到是指那個船,是指船。然後「翳雲芝」就是指船上畫有雲氣還有芝草。「翳」就是指覆蓋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上邊畫有芝草跟雲氣做為裝飾。浮鷁首,所以這邊的浮鷁首我們就清楚看到這是船,代表的是船。

  我們再看到第四個「鴨頭」,鴨頭在《吳志》裡邊就寫到「太傅」。《吳志》,《三國志》。早期《三國志》是分開流傳的,《吳志》、《蜀志》,然後還有《魏志》。好像到宋朝的時候才把它合併一起流行,要不然當時候是分開三本流行的。《吳志》裡面記載道:「太傅諸葛恪」,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這個人反應很快,有一天孫權就問他:你爸爸聰明還是你叔叔諸葛亮聰明?他就跟他講我爸爸比較聰明。各位您知道這個答案在哪裡嗎?他說我爸爸比較聰明,因為我爸爸知道選擇最恰當的主人,他爸爸選擇。我們知道諸葛亮他們家很厲害,分邊,有人在魏,有人在吳,這個是最好的押寶。像我們現在政治投票,押寶,都有。所以你看到諸葛亮他的侄子,他的哥哥就是投靠在孫權這邊,所以孫權就問他,你父親聰明還是你叔叔聰明?他說我父親聰明,因為他投靠的是你,選對了主人。這邊記載到「太傅諸葛恪制為鴨頭船」,就是指他去發明製作,建造這樣的一個鴨頭船。所以後來這個鴨頭也別號為船,就是這樣來。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是「壽光客,是妝檯無塵之鏡;長明公,是梵堂不滅之燈」。

  我們先看到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講到,「壽光客」是梳妝臺上不染塵埃的寶鏡,所以壽光客是寶鏡。我們前面剛講到是菱花鏡,指到是女孩子用的鏡子。「長明公」是寺院裡邊永不熄滅的油燈,叫長明公。「長明」就是指不滅,一直很明亮,晝夜不滅。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壽光客」。這是隋御史王度有寶鏡,王度有個寶鏡。然後時,當時候蒲陝間大疫,就是蒲陜這個地方有很大的瘟疫。王度就令人持鏡照之,王度就叫人拿這個寶鏡去照他,結果病者皆癒,結果生病的人都痊癒了,當然之前就有聽說這個寶鏡非常的好,王度因而作《古鏡記》。這個寶鏡也是古代的,就後來在他手中。所以就稱為壽光先生。壽光客,壽光先生,「壽」就是長壽,身體照了,身體就好了。

  第二個「長明公」,這是指佛堂裡邊的燈。燃燈供佛前,晝夜不滅,所以叫做長明。在宋朝永亨撰《搜采異聞錄》裡邊就記載到這麼一段,楊穆嘗於昭應寺裡邊讀書,曾經在昭應寺裡邊讀書,結果就看到了一個紅衣女子,穿著紅衣的女子。然後楊穆就問她姓氏,她就跟他講:「遠祖名無忌」,她說我的遠祖叫做無忌,然後「封長明公」,就封為長明公。「開元中立經幡」,就是開元的時候,開元是唐朝,然後「立經幡」,就是立經幡,上面有書寫經文,就祈福用,「封妾為西明夫人」,就封我為西明夫人。後來真的去看了,真的是這樣子,真的上面有寫她的名字,長明公。所以後來我們就講到,就是說長明公就指到是佛堂前的那個燈。

  「梵堂」就是指寺院。這個梵就是跟佛教有關,梵文這種。

  我們再看到「桔槔是田家之水車,襏襫是農夫之雨具」。

  桔槔是田家的水車,「桔槔」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就是汲水的工具,古代就把它叫做桔槔。以繩懸橫木上,然後一端繫水桶,一端繫重物,使之交替上下,以節省汲引之力。上邊有一個橫木,在井邊立個橫木,一邊繫的是水桶,一邊繫的是重物,水桶下去舀水下來的時候,就是用重物把它拉下來,這樣的情形。水倒下來之後,當然就是水桶再下去舀水,然後再把它拉上來。這樣就很節省用力,要不然就是要用手去把水給汲起來。在小時候我們用,小時候我們澎湖地區,我還小的時候還沒有自來水,所以旁邊家裡邊附近就有一口井,要喝水的時候,裝水就要去那邊,那就要用手。

  第二個,「襏襫」。襏襫是指古時候農夫穿的蓑衣之類防雨的這種衣服,就類似我們現在叫做雨衣。那我們來看一下,《國語.齊語》裡邊就這麼記載:「首」,首就是頭,戴著茅蒲,茅蒲就是指斗笠,然後「身衣襏襫」,身上穿著襏襫,身上穿著這個雨衣。

  那我們再看到「烏金,炭之美譽;忘歸,矢之別名」。

  「烏金」就是炭的美譽,就是另外一個名稱,美稱。因為炭原來是黑的,加上一個金字,這個又寶貴了。「忘歸」,忘了回來,是矢的別稱。

  我們先看下第一個「烏金」。煤炭對一個普通人家來講是很貴重的,所以叫烏金。在于謙的《詠煤炭》裡邊就寫到「鑿開混沌得烏金」。鑿開混沌,從地裡邊把它挖出來,得烏金。

  第二個,「忘歸」,良箭名。忘歸就是忘記回來,箭當然射出去之後,就遠了,就出去了,除非就是古代有的會綁一條線,然後再把它拉回來。《公孫龍子.跡府》裡面寫到,它說:「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剛剛有講到繁弱,然後「載忘歸之矢」,載著忘歸的這個箭,忘歸之矢,「以射蛟兕」,這個兕就是蛟龍跟兕牛,兕就是長得像牛的這種野牛,然後「於雲夢之圃」。所以我們這邊看到,忘歸之矢這個也是良箭。

  我們再往下看到,《文選》裡邊,嵇康的〈贈秀才入軍〉詩,他說:「左攬繁弱」,左邊攬著繁弱,然後「右接忘歸」,「繁弱」是弓,「忘歸」是矢。這個就是要從軍的裝備,弓箭,這是我們古代裡邊那個武器,弓跟箭。所以到這邊我們就看到,繁弱指到的就是弓,然後忘歸就是箭、就是矢。

  那我們再看到:「夜可擊,朝可炊,軍中刁斗」;再下來是「〈雲漢〉熱,〈北風〉寒,劉褒畫圖」。

  先看到第一句的地方,「夜可擊」,夜可擊就是晚上可以來敲打的,「朝可炊」就是白天可以用來炊煮東西的。這樣的東西叫什麼?「刁斗」。

  我們看到註釋第一,這個刁斗是什麼?用銅製作而成的,在古代軍隊當中,夜間是可以用來打更,然後白天可以用來煮飯用的。它的樣子大概就是這樣子,刁斗,一器兩用,夜可擊,朝可炊,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然後要敲打;然後天亮的時候一看,這個可以煮飯了。

  然後再下來,這個是「〈雲漢〉熱,〈北風〉寒」,然後「劉褒畫圖」。這邊「劉褒畫圖」就是指到,雲漢跟北風是兩幅圖,這是漢代劉褒所畫的。他畫〈雲漢圖〉,因為畫得實在太像了,所以觀看的人都感到熱了;然後又畫〈北風圖〉,看到的人都覺得好寒冷。代表這個人畫功非常的厲害,栩栩如生,讓人一看〈雲漢〉,一看就感覺好熱,〈北風圖〉一看就覺得好冷,這是劉褒所畫。

  再下來:「勉人發憤,曰猛著祖鞭;求人宥罪,曰幸開湯網。」

  這邊講到就是「勉人發憤」,勸勉人發憤圖強叫做「猛著祖鞭」。「求人宥罪」,就是原諒的意思,求人原諒叫做「幸開湯網」,不再追究,然後原諒我,網開一面這樣的意思。

  這個第一個,「猛著祖鞭」這個典故來自於晉朝劉琨跟祖逖的典故。他們兩個都發憤要去打敵人,祖逖聞雞起舞,這個我們知道,祖逖非常的認真,奮發有為,常常會叮嚀劉琨。所以劉琨有一次就跟朋友講:「祖先生著吾鞭。」祖先生就是指祖逖,然後著吾鞭,鞭打,隨時鞭打著我,著吾鞭,意思就是一直督促他的意思,一直督促他。所以後來就以猛著祖鞭為勉勵他人發憤進取的意思,這個典故這麼來的。

  然後再下來,「求人宥罪」,「宥」是寬待的意思,就是原諒的意思。寬容、寬待,有原諒別人的過錯,叫做幸開湯網。

  「幸開湯網」,這個湯網是怎麼來?因為記載到,商湯看到獵人網張四面,這個網張著四面,然後捕動物,他覺得實在是很殘忍,他說:「噫!盡之矣」。這樣子網張四面,所有的動物都被你捕捉起來了,這實在是太過分了。所以他就去把它解開三面,只留一面,就把其他三面把它解開,讓其他的一些動物逃走,然後只留下一面。諸侯聞之,諸侯聽到這樣的情形,就說:「湯德至宏」,商湯的德行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大,「澤及禽獸」,他的恩澤都可以遍及到禽獸身上,「況於人乎」,何況是人,對禽獸都能夠這樣的慈悲了,何況是人。所以後來我們就因此,求別人寬恕叫做幸開湯網,就是這樣來的。

  下一個這是拔幟立幟,「拔幟立幟,韓信之計甚奇;楚弓楚得,楚王所見未大」。

  這意思就是說拔了別人的旗幟,然後立了自己的旗幟,這是韓信所出的這個奇計。然後楚弓楚得,就是楚地的這個弓楚國人得到,這是指楚王所見未大。前面剛剛有講到帶著繁弱之弓跟忘歸之矢到雲夢澤去打獵,結果丟了弓這樣的一個情形。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拔幟立幟」。韓信打仗的時候,要去攻打趙國的時候,就是叫部下把趙國的白幟,就是旗子,把它拔掉,然後換上漢朝紅色的旗子,結果敵人就大敗了。這個真的是奇蹟,去把別人白色的旗子全部立上紅色的,打仗的時候一看全部都是紅色的,就嚇一大跳了,最後就把趙國給大敗了。

  第二個「楚弓楚得」。在《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剛剛前面有講到,就記載到楚王帶著「繁弱之弓」還有「忘歸之矢」到雲夢澤去打獵,結果卻把弓給丟失了,繁弱之弓給丟失了。侍臣欲尋之,旁邊的侍臣就要去把那個弓把它找回來。楚王就阻止他,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因為是在楚地丟的,雲夢澤在楚地,他說楚人遺弓,楚國人丟了這個弓,最後撿到的不是楚國人嗎?「又何求乎?」他說何必再去找?就這樣。

  後來孔子就譏笑楚王的見識還不夠遠大,就說:「不曰人遺弓,人得之乎,何必楚乎?」意思說他不講人丟了弓,只要有人撿到就好了,何必一定要楚國人得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認為楚王講楚弓楚得,在楚地丟了弓,楚國人得到,不外流的意思,孔子認為這樣未衝破狹隘的這種,器度太小了,沒有衝破那種狹隘的國家觀念,就是還是以自己的國家為重,器量太小了。所以楚弓楚得為什麼說楚王所見未大,就是指這樣,器量太小了。在楚地丟了楚人得,意思是說不跑到別的地方去;怎麼不講反正丟了有人撿到就好了,何必一定要楚人去得到它?這樣的意思。

  再下來,「董安於性緩,常佩弦以自急;西門豹性急,常佩韋以自寬」。

  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董安於性緩,常佩弦以自急」。春秋的時候,晉國趙氏家臣董安於,他的性子很慢,性緩,「緩」就是慢的意思,性子很緩慢,經常佩帶弓弦以督促自己迅速一點。後來我們民國有一個叫朱自清字佩弦,其實他也是這樣,他字佩弦,他就把自己取號為字佩弦,因為他覺得自己性情就是非常的緩慢,很慢,所以就為自己取這個字叫佩弦。「弦」是拉的,繃得比較緊,弓弦,弓弦就是拉得比較緊的,弓弦比較緊繃的,所以就是要自己緊繃一點,不要性子這麼慢。所以他的用意是督促自己迅速一點。

  第二個,「西門豹性急,常佩韋以自寬」。西門豹,戰國時代的人,魏國的一個政治家、水利專家,西門豹。他的性子就特急,所以他就經常佩戴,他也知道自己性急,所以自己就佩戴著韋。「韋」就是皮革的意思,這個韋。孔子不是講到讀《易》韋編三絕嗎?韋就是指牛皮,牛皮做成的那個線。所以他就常佩著牛皮,提醒自己不要性急。為什麼是佩著牛皮?因為牛皮性比較柔韌,比較韌,柔韌,不會那麼急,就比較緩,比較柔軟。緩,糸字邊。所以這邊常佩韋以自寬,寬就是緩慢一點。

  再下來是「漢孟敏嘗墮甑不顧,知其無益;宋太祖謂犯法有劍,正欲立威」。

  第一個,「漢孟敏嘗墮甑不顧,知其無益」。這個「甑」是什麼?就是砂鍋的意思。你看到它右邊是一個瓦,所以瓦是會被打破的,鐵不會,但是瓦會,掉到地板就碎掉了。漢代孟敏他失手,嘗就是曾經,失手把甑掉在地上了,結果不顧,這個顧是回頭的意思,不顧就是不回頭,頭也不回的就離開了。別人問其故,為什麼,怎麼頭都不回就離開?他說:「已經摔破了,看有何益?」知其無益,所以掉頭就離開了,壞了就壞了。這個人是很能放得下,壞了就壞了,看又有什麼用?所以後來我們常常會以這句話來講到,就是說事情已經經過了,已經過去了,雖有遺憾,但不要做無益的這種惋惜,沒有用的,不會再回來,壞掉了、破掉了,你也沒辦法讓它再復原,就是整個沒有裂。

  第二個,「宋太祖謂犯法有劍,正欲立威」。宋太祖說,他就講到,他說不管誰犯法,我都有劍。意思就是說不管誰犯法,我都有劍在這邊,我就是會處罰的意思。這是正欲立威,這正是要樹立自己的一個威信。意思就說你們任何人不管誰犯法都一樣,宋太祖所講的話,這叫為自己立威。

  再下來是「王衍清談,常持麈尾;橫渠講易,每擁皋比」。那個字念作ㄍㄠㄆㄧˊ。

  先看到第一個「王衍清談」,王衍是晉代人。我們一直有講到竹林七賢,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常常就是會拿著拂塵,然後終日清談,談什麼?老莊的思想。王衍終日清談,常拿著麈尾,拂塵。麈尾就是拂塵,那個麈尾就是我們現在看到,我們在電視劇裡邊常看到道士拿的一個拂塵,白色的垂下來的那個。

  「橫渠講易,每擁皋比」,橫渠就是宋代的張載,他號橫渠,所以我們常常稱他為橫渠先生,橫渠張載,宋代的理學之祖張載。他當時候在講《易》的時候,《易經》,在講《易》的時候,「每擁皋比」。這個皋比是什麼?就是虎皮坐墊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常坐在虎皮椅上邊,然後講《易經》。「橫渠講易,每擁皋比」,皋比是虎皮坐墊。

  再下來看到的是「尾生抱橋而死,固執不通;楚妃守符而亡,貞信可錄」。

  這兩個我覺得看起來都滿固執,但是給他的評價卻不一樣。

  「尾生抱橋而死」,尾生這是一個人,抱著橋而死,因為他信守諾言要等候女子。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尾生抱橋而死。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尾生一生持守信約,跟別人有約一定做到,說到做到。有一天他跟一個心愛的女子相約在橋下,結果這個女孩子沒有如期赴約。結果突然天降暴雨,水漫到他的腰間了,他還是要信守他的諾言,還是要在那等到她,結果人沒有等到就被淹死了,就這樣。所以我們說尾生抱橋而死,固執不通。

  第二個,「楚妃守符而亡,貞信可錄」。這邊楚妃守符,這個「符」就是指信符。我們古代常常有這個符,寫在那個竹片上,然後剖成兩半帶著當為信物。楚昭王出遊的時候,就將他的夫人留在漸台,然後跟她約定,一定會派人拿著這個信符來接她,一定會帶著那個信符來接她。結果當楚王派人來接的時候,那個使者竟然忘了帶信符來了。結果夫人就不敢隨往,這時候夫人就不敢,這不確定,因為他沒有帶信符來,就不敢隨便跟他前往,結果就水漲被淹死了。然後「貞信可錄」,就以其堅貞值得記載,一定要拿到信符過來,她才敢跟他一起前往。這邊倒是小心,萬一像現在這個,常常有一些孩子,也一直都會教導他們,陌生人莫跟他前往。不過古代應該也不清楚。所以她這樣做是非常小心,不過只是到後來,這個水漲起來,結果也被淹死了。

  我們再往下看到「溫嶠昔燃犀」,這個是嶠,山字邊,「溫嶠昔燃犀,照見水族之鬼怪;秦政有方鏡,照見世人之邪心」。

  這講到就是溫嶠他曾經燃犀,然後照見水中的鬼怪。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註釋的地方來。《晉書.溫嶠傳》裡邊有這麼一段文字:「至牛渚磯」,「至」就是前往,到牛渚磯這個地方,「水深不可測」,就是水非常的深,然後「世云其下多怪物」,世人就說下面有很多很多的怪物,「嶠遂燃犀」,這個也寫成燬犀,也寫成燃犀,「燃犀角而照之」。因為相傳燃犀角,燃燒那個犀牛角可以照妖,所以溫嶠他就到牛渚磯那邊燃犀角,然後照水中之物,結果真的看到非常多那種奇形怪狀的東西,然後有乘馬車的樣子、有穿赤衣的那個水族,很多很多,真的奇形怪狀的水族,水中的這一些動物。所以後來我們就用「燃犀」,燃犀就是燃燒犀牛角,犀角,就是指能夠燭照明察,後來我們就把這個詞轉用為,就是指能夠把一件事情查很清楚,燭照明察。以「燃犀溫嶠」比喻能夠洞察事物的人,加上這個燃犀溫嶠,溫嶠是一個人名了,晉朝裡邊這個燃犀的主角,所以後來我們就,燃犀溫嶠就是指能夠洞察事物的人。

  第二個,「秦政有方鏡,照見世人之邪心」。我們古代奇奇怪怪的東西還真滿多的。「秦政有方鏡」,就是傳說中秦始皇,「秦政」就是秦始皇,有一面方鏡,能夠照見人的肝膽,然後能夠人現倒影,能夠見到世人的心是正的、是邪的。這也是一面古鏡,特殊的鏡子。所以這邊「秦政有方鏡,照見世人之邪心」,能夠照出人心是正還是邪。

  再下來是「車載斗量之人,不可勝數,南金東箭之品,實是堪奇」。

  「車載斗量之人,不可勝數」,就是指很多意思。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註釋,「車載斗量」,這邊指到就是,用車裝載,用斗來量,形容數目、數量很多,數不清,數量很多數不清。這邊《三國志》裡邊《吳書》,《吳志》,有時候稱《吳書》《吳志》,「吳主權傳」,就是孫權,裴松之注引《吳書》裡邊講道:「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就是聰明特達的,特別聰明的人有八、九十人,「如臣之比」,就是像我這樣子的,「車載斗量,不可勝數」,意思是說像我這樣平平的人,車載斗量就是指很多,用車裝載、用斗來量都量不清,不可勝數,就是數都數不清的意思。所以後來我們講到「車載斗量之人,不可勝數」,就是指比較平庸的,很多的意思。

  第二個,「南金東箭」,是指到古代西南地區的金礦很好,東南地區的竹箭很好,所以後來我們就稱為南金東箭,稱南金東箭。也常用它來形容就是指傑出人物,才能品格奇特的人。所以這邊講到「南金東箭之品,實是堪奇」,就是指比較奇特的、比較特殊的。像晉代的顧榮跟紀瞻兩個人,他們的人品很好,所以當時候被譽為,就稱他們為南金跟東箭。所以後來這個南金東箭就轉移成為,因為這兩個地方產的東西好,所以就把它挪到用在人身上,就是一種美稱,南金東箭。

  再下來是「傳檄可定,極言敵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為」。

  這邊這個「傳檄可定」,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這個註解,傳檄可定就是指不用兵,不用用到打仗,不用用到兵,只傳討敵的文書,這個檄就是討敵的文書,我只要傳一封討敵的文書給他們,就可以平定了,都不用動用到兵了。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邊有講到,他說:「今大王舉而東」,今大王舉而向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就是指三秦這個地區,傳一道檄文過去就可以給它平定了,言下之意就是指很輕易的戰勝敵人的意思。傳了這個檄文就能夠把敵方給安定下來,能夠輕易的戰勝敵人,所以後來這個叫做傳檄可定,就是這樣來。這個淮陰侯講到「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一道檄文就可以把它搞定了。

  第二個,「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為」。迎刃而解我們這個詞彙就常常用到了,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在《晉書.杜預傳》裡邊就寫道:「今兵威已振」,現在我們這個軍隊威而振,很威猛、很振奮,「譬如破竹」,就好像破竹一樣,把竹子剖開,破竹,「數節之後」,剖開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前面那數節把它打開之後,整個就會迎著這個刃,刃就是刀鋒的地方,然後竹子就會解開了。這個「解」是一個會意字,就是用刀子解牛角,所以這個解就有分解的意思。就可以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迎刃就解開了,所以根本不必還需要再去做什麼。所以後來迎刃而解就是指事情很容易的去把它完成。所以傳檄可定跟迎刃而解都是指到,就是事情很容易把它做完,就是完成的意思,很容易解決,事情容易解決。

  我們再看到下一個是「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鑑」就是鏡子,鑑就是同鏡子的意思,「可知興替」。

  這是唐太宗所講到的話。第一個是「以銅為鑑」,古代的鏡子都是用銅磨製而成的,所以以銅為鑑,為鏡,「可以正衣冠」,就是可以正我們的衣服,就是穿得歪了,可以照著鏡子就知道自己帽子有沒有戴好,然後衣服有沒有穿歪了。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古就是古代歷史,來看古人所發生過的事情,為鏡子的話,就可以知興替,知道一個國家為什麼可以興,然後一個是敗。

  我們看一下唐太宗講的這段話,《舊唐書》裡邊記載到,唐太宗曾經臨朝謂侍臣曰,講這句話是在魏徵過世之後,他非常的感慨,然後很不捨。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就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人當作鏡子的話就可以明得失,你自己犯錯了些什麼事情,魏徵就會告訴他。所以他說「朕常保此三鏡」,我常保這三面鏡子,就是銅鏡、古鏡跟人鏡,「以防己過」,以防自己犯錯。「今魏徵殂逝」,「殂」就是逝世的意思、過世的意思,他說現在魏徵過世了,「遂亡一鏡矣!」我已經丟掉了,就是亡失了,少了一鏡的意思,少了一鏡,就人這一面鏡子。從這句話裡邊我們也看到,這是唐太宗對魏徵一生最高的評價。

  我們這邊就這個單元到這,還有些時間,我們再繼續。不過這邊剩下的地方,珍寶的部分,就請大家抬個頭看上邊的這裡。珍寶,原文的部分我們就先看一下這本。

  第一個:「山澤之精英,每泄為至寶;乾坤之瑞氣,恆結為奇珍。」

  「山澤之精英,每泄為至寶」,就是指到,山就是山,澤就是水,大水、大川所蘊藏的精粹的這種精華,「每泄為至寶」,就是露出來之後就成為奇珍至寶。「乾坤之瑞氣,恆結為奇珍」,「乾坤」就是指天地之間的瑞氣,祥瑞靈氣,「恆結為奇珍」就是凝結之後成為了奇珍異寶。

  「故玉足以庇嘉穀」,所以玉可以庇嘉榖,「珠足以禦火災」。

  我們再往下看。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這個山澤,山澤就是山岳和河流,山澤。

  「至寶」,這個「至」就是極致的意思,所以至寶就是極其珍貴的寶物。至就是極。

  「乾坤」就是指《易經》裡邊講到的兩卦,引申為天地。這部分清茂老師這邊應該有講到。

  第四個這個「奇珍」,奇珍就是指到奇異珍貴的物品。這些奇珍是乃天地山川之靈氣所鍾,這個「鍾」是積聚的意思,奇珍異寶,天地的靈氣所鍾。

  這個部分我倒是以前有聽過一個前輩在跟我講到,其實在夜間是盡量可以不開燈就不開燈。就是說,在古詩裡邊有記載到,你夠靜的話可以看到地,晚上的時候地所發出來的光。這個知識以前在讀書的時候還沒讀到,是有一個修行挺好的前輩,在跟我談到可以看到那個地氣的樣子。後來有一次我父親已經往生,有一個大概應該我們叫地理師,有一次到我父親的墳前的時候,他一看就跟我們講這個人的個子不是很高。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是後來這個前輩跟我講到夜間你最好不要打燈,靜下來你可以看到那個地會冒出光來,會有光,我就在想他是不是可以看到這樣,所以這樣一觀一看就可以看到那個樣貌。其實真的是如此,我們看到很多的一些寶物那個光是很亮。我們待會往下講到,有一個君王講到,他的珠寶可以照耀非常遠的地方。

  我們再看到第五個,「玉」跟「珠」,玉、珠。《國語.楚語下》就有講到這麼一句話,它說:「玉足以庇蔭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就是玉它可以庇蔭嘉榖,這個「嘉榖」就是指到我們的五穀,古代是以粟,小米叫做嘉榖,後來我們就統稱大概就是指所有的穀類叫做嘉榖。這個玉竟然可以庇蔭五穀,然後使無水旱之災,沒有水災、旱災。植物就是最怕水災跟旱災,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苗就枯掉了,然後採收的時候不該有雨又下了一堆雨。玉是可以庇嘉榖,然後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就是對它很寶貝的意思。然後「龜足以憲臧否」,那個字念ㄗㄤㄆㄧˇ。這個龜就是烏龜的龜,龜也是一種靈獸。龜可以憲臧否,這個「憲」就是有宣布的意思,「臧否」,臧是善的意思,否是惡,就是牠可以告訴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做,「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這個珠可以防禦火災,「則寶之」,所以這個也要寶貝它。「金足以御兵亂」,金是可以抵禦,這個御字後來我們又加上了下邊有個示字邊,其實古代抵禦的禦也會寫成這個字,「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藪是指密生雜草的這種沼澤地,叫藪澤,我們說淵藪、淵藪,藪澤,「足以備財用」,意思就是說山林藪澤,這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可以備財用,可以讓我們運用,去山林裡邊、水裡邊,就像我們到山裡邊有很多的植物、動物,然後水澤裡邊也一樣,很多的動物、植物都可以讓我們運用的,「則寶之」。

  韋昭注《國語》的時候,他就特別講到「珠水精」,珠我們知道,珠就是珍珠,是水裡邊的精華,精,水精,水中精靈,「故以禦火災」,因為它是水,所以可以抵禦火,水剋火。珠我們知道就是指那個貝,大的,有那個貝殼是很大。像我們那個海市蜃樓,我們中國還傳說海市蜃樓,是因為那個大的蚌殼打開,然後氣吐上來而成。所以可以想見古代的東西應該是很大的,像那個大鵬鳥展翅一飛,可以從北冥飛到南冥。我一直想說還有像龍鳳這些東西,都在我們古代裡邊出現的這些詞彙,我都很深信牠應該是存在過,應該是存在過,要不然我們不會造那些字出來。珍珠這是水中之精,所以它可以禦火災。所以古代認為珠玉等是山川精華洩露出來的,可以防災得福,都是寶物。

  「嘉穀」就是指到,以前以粟為嘉穀,後以五穀為總稱。

  這段話「山澤之精英,每泄為至寶」,就是指到名山大川所蘊藏的精粹精華,每每洩露出來之後就是奇珍至寶。「乾坤之瑞氣」,就是天地之間的祥瑞之氣,祥瑞的靈氣,「恆結為奇珍」,常常就聚集凝聚成為奇珍異寶。「故玉足以庇嘉穀」,故,所以,所以玉足以去庇蔭嘉榖,五穀,然後珠足以去防禦火災,這樣的一個意思。

  再下一句是「魚目豈可混珠,碔砆焉能亂玉」。

  前面講到的都是很精華、很讚的,這邊下來講到的「碔砆」是像玉的石頭。

  第一個「魚目豈可混珠」,這句話就是說,魚的眼睛怎麼能夠和珍珠混在一起,去冒充珍珠?然後「碔砆焉能亂玉」,碔砆雖然很像玉,但是怎麼能夠拿來冒充作真玉?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所以後來我們有一句成語叫魚目混珠,有沒有?「魚目混珠」就是魚目混在真的珍珠裡邊,魚目就是魚的眼睛,然後混在珍珠裡面,拿魚眼睛冒充珍珠,因為都是白色的。後來我們就用這個魚目混珠,把它比喻作用假的來冒充真的。這個詞語一般是形容物,不形容人,就是把假的冒充真的。譬如說我們要買的是珍珠,結果他拿魚目來賣我們,這個叫做魚目混珠,以這個魚目當珍珠來賣。

  「碔砆亂玉」就是指到,也是一樣以假亂真,似是而非。「碔砆」是像玉的那個石頭,叫碔砆,像玉,似玉之石。

  再下來這個是「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

  這邊這個是地名,黃金,「生」就是出產,從哪邊出產?麗水。麗水就是金沙江,金沙江出產金沙,麗水。「白銀出自朱提」,就是朱提郡這個地方出產白銀,白銀是從朱提這個地方出產的。「朱提」就是朱提山,在四川的西部,出產白銀。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別的礦產。有一次到中國大陸的新疆,走河西走廊的時候,整片都是荒煙蔓草一片,但是下面卻藏了好多的石油。所以你就看到那個,他們叫做磕頭機,磕頭機然後就每天叩叩叩這樣,從地下抽出油來,上邊你看到是整個都沒有長什麼東西,去旅遊的時候,陽光一照非常的熱的、很熱的,但是你看那邊就出產石油。每個地方都有它出產之物。

  我們再下來看到「曰孔方,曰家兄,俱為錢號;日青蚨,曰鵝眼,亦是錢名」。

  這邊講到的就是指到「孔方」、「家兄」,還有「青蚨」,然後還有「鵝眼」,這個統統都是對錢的一個稱呼。後邊還會跟大家介紹有一個叫「阿堵物」,那個很好玩,也叫做錢。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孔方兄」,所以我們後來常常講說孔方兄、孔方兄。我們先看到孔方、家兄這個詞彙來,這個是晉代魯褒曾經寫《錢神論》,譏諷金錢崇拜的那種憤世嫉俗的一篇文章,就是譏諷那些崇拜金錢的人。然後他就說稱錢為「親如家兄」,他說這些愛錢的人愛錢親如家兄,像自己的家兄一樣,然後「字曰」,它們的字叫做孔方,「字曰孔方」。這個為什麼叫孔方?就是指以前舊時的錢幣,錢幣中間有方形的孔。我們現在幾乎好像沒看到哪個地方裡邊有打洞的,以前我們中國古代裡邊用的那個錢中間是方形的,外圓內方。其實我覺得這個外圓內方很像是人的一個修為之一,外圓內方,內方是代表自己內心有自己的一個原則。所以就叫做孔方,孔方跟家兄就是源於這篇文章,「親如家兄,字曰孔方」,後來我們也常常叫做孔方兄。

  第二個「青蚨」這是《搜神記》裡邊,《搜神記》裡邊記載了很多這種很奇特的這些故事,裡邊記載一種蟲子,據說是捉住了母蟲之後,子蟲就會飛回來;你捉住子蟲了,母蟲也會飛回來。將母蟲跟子蟲的血分別塗在八十一文錢上邊,買東西的時候花出去其中的一種,一種錢留下,就是花去一部分,然後一種留下來,其他花去的錢都會全部再飛回來。這挺好的,錢都花不完。

  「鵝眼」,一種劣質的古錢。一千錢長不盈三寸,一千錢結果串起來不到三寸長,所以當時候就稱為「鵝眼錢」。在《宋書.顏竣傳》裡邊有記載道:「景和元年」,景和元年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那裡有一個叫「沈慶之」,也是一個大臣,「啟通私鑄」,就是私鑄錢,由是錢貨都亂了,然後「一千錢長不盈三寸」,然後「大小稱此」,叫做「鵝眼錢」。所以鵝眼錢就是這麼來的,它的典故是來自於此。

  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邊。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