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10集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第二個註釋,借箸:借箸這個意思,這個典故來自於《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酈食其(ㄌㄧˋㄧˋㄐㄧ),這三個字酈食其,人名,這幾個字是念ㄌㄧˋㄧˋㄐㄧ,當時候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的後代,來共同伐楚國,張良至,後來剛好張良過來,劉邦正要吃飯,然後他就坐下來,就借了劉邦的筷子,然後幫他比,就是拿出來,然後跟他做了一個謀劃,他說:「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便拿起前面的那個筷子,然後就幫劉邦解說當時候的形勢。所以後來就以借箸代表代人籌劃。借箸這兩個字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以後聽到借箸就是指為人設謀,代替別人籌劃一些事情。

  再下來是:「見事極真,明若觀火;對敵易勝,勢若摧枯」。

  這就講到,「見事極真」,就是把事情看得非常的透徹明白,就好像「明若觀火」,就好像觀看火光很亮很亮。像看火那樣清楚的意思。

  「對敵易勝,勢若摧枯」。就是對付敵兵很容易就戰勝了,這種情勢就好像,把枯草朽木把它折斷,這樣的意思叫勢若摧枯。枯草跟朽木,要把它折斷是很容易的。所以對敵易勝,就是對付敵兵很容易就戰勝,就叫做勢若摧枯。

  明若觀火,勢若摧枯。明,就是很明亮很清楚。觀火就看火。

  我們再看:「生平可對人言,溫公自信之語;運用存乎一心,武穆論兵之機」。

  這邊講到「生平可對人言」,就是指生平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跟別人說,這個是「溫公自信之語」。溫公就是司馬溫公。

  我們再看一下,這個「運用存乎一心」,這句話是武穆,武穆剛好我們前面有講到,岳武穆就是岳飛。他論兵之機,就是論兵的這種訣竅,論兵的訣竅就存乎一心,運用,如何去運用,你的心怎麼樣,兵法寫在那邊,要怎麼運用得當?還是在於你的心,要怎麼樣臨機應變的意思。

  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生平可對人言,溫公自信之語:這個是司馬溫公,嘗語人曰,就是曾經跟別人說,這個念作ㄩˋ,第四聲,告訴的意思。曾經跟人家說:「吾無過人者」,我沒有特別過人的地方,意思就是說我沒有比別人厲害的地方,「但生平所為」,但是我這一生所作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任何事情都可以對人說,能夠拍胸脯講這樣的話是對自我要求非常嚴謹的人。所以他說生平可對人言,任何事情沒有什麼不可說的。這是很坦蕩蕩的。

  再下來,運用存乎一心,武穆論兵之機:《宋史》裡邊《岳飛傳》記載到,金兵大舉南侵,渡過黃河撲向宋朝的汴京這個地方,岳飛就奉命率軍迎敵。岳飛機智善戰,多次挫敗了金兵,剛剛前面這個剛好講到,岳武穆的生平,遂升為統制,後來當時候的副元帥宗澤,就剛剛前面有提到宗澤,就送他一幅古陣圖。岳飛就跟他講這麼一句話:「陣而後戰,兵法之常」,意思就是說,這些古陣圖裡邊,這是排完之後然後去戰,這個都是兵法之常,一般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說你送我這個,其實戰爭要怎麼帶兵,陣要怎麼排,在於一心。當時候觀察那個局勢是怎麼樣,要臨機應變的,所以可以看見,我們所謂的就是不能死讀書,所以他說陣而後戰,排完陣然後再去戰,這是兵法之常,這是很呆板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在於你的心要臨機應變。這個就是運用存乎一心,這是武穆論兵之機。在談論用兵法的訣竅。

  我們再往下看:「不修邊幅,謂人之坦率;不立崖岸,謂人之和易」。

  就是說「不修邊幅」,就叫做說人很坦率。不修邊幅,就是人不修飾儀容,儀表容顏,說這個人很坦率,就是很平坦率直。其實就是不加以去修飾,就是沒有掩藏的意思。這是就人的一個修為;「不立崖岸」,是說人的個性和易。和易就是個性很隨和。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不修邊幅,第一個註釋不修邊幅:不修整布帛的邊緣,邊幅就是我們那個布,如果邊幅要比較亂一點要修整,而任使雜亂不齊。用以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小節,這邊就是講到,人坦率的性情,後來就把這個不修邊幅,指到就是說這個人不拘小節。原來就是對衣服不加以去考究它,後來引申到這個人不拘小節,為人很平坦率直。邊幅就是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衣著跟儀表。我們後來就講,後來我們是常常講說這個人不修邊幅,大概就穿得比較隨便一點,或者就是講話比較直率一些,不會特別加以去掩飾自己的一些心情,不修邊幅。

  立崖岸:這個崖岸就是指山崖、岸邊,這個都是很孤峻的一個地方,所以立崖岸,就指到比較倨傲不合群。加上一個不立就否定詞不,那就是代表,這個人不是倨傲不合群的。所以是指,另外一個對稱詞就是叫做和易。個性很隨和,然後很容易跟大家打成一片,叫做不立崖岸。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個:「蕞爾么么,言其甚小;鹵莽滅裂,言其不精」。

  這個「蕞爾么么」都是言其小。就是說這兩個詞彙,它的意思都是微小的,微少的,這樣的意思;「鹵莽滅裂」都是指做事,「言其不精」,就是做事很草率,不精細。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蕞爾:這個蕞就是很小的意思,小,蕞,很小的樣子。《廣韻.去聲.泰韻》裡邊,有寫到這個蕞字,解釋說這個蕞就是「小貌。」小。爾,一個語助詞,沒特別的意思。《左傳.昭公七年》:「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就是講到蕞爾小國,就是這麼小的國家,但是三世執政。執政柄就是擁有政權,擁有治理國家的權柄。

  在《三國志魏賈詡傳》,魏國賈詡的傳裡邊講道:「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孔明善治國。」就講到,這個吳蜀雖然是蕞爾小國,所以這邊就很清楚,這個蕞爾兩個字的解釋了,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就是指依山傍水的意思,有山水做為阻隔,這個是最佳的地區,找地方住,尤其國家要找這種依山傍水,這種叫做天險,天然的險阻,劉備有雄才,孔明善治國。孔明,諸葛亮。這邊講到蕞爾小國,就是很小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么么這個詞:么么就是細小的意思,微不足道的意思。《說文解字》裡邊段注本,講到這個「么,小也」,么就是小的意思,「象子初生之時」。象就是象形字,象怎麼樣子,這個子,小孩子初生那個時候叫么。所以後來我們講這個么兒么子,這個么就是指最小的,指最小的的那個,么。

  第三鹵莽滅裂:就形容做事,非常的粗魯莽撞、草率隨便。鹵莽這個詞,我們也會寫成魯國這個魯,魯莽,就是苟且的意思。滅裂是指輕易,就隨便。所以這兩個詞都是指到是做事不精,隨隨便便。

  這邊《莊子.則陽》篇裡邊講道:「長梧封人問子罕」,長梧封人這個封人我們之前有講到,守邊界的這個人,長梧這個地方的一個封人,問子罕說:『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就跟他講,君為政治理國家,為政不可以鹵莽,治民不可以滅裂。就是我們講到,不可以輕率、隨便,不可以。他就舉自己的例子,他說:『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很有趣,他就講他自己,以前在種禾的時候,耕田的時候,這個耕就是犁田的意思,我們常常講耕耘耕耘,耕耘,耕就是犁田,然後耘就是把草給去除掉。在耕田的時候犁田的時候,非常鹵莽。鹵莽之就是很隨便,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很有趣,後來那個果實,就也很鹵莽的回報我,意思就是說什麼?長得不好的意思。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就是在除草的時候,我也是什麼?滅裂之,就隨便,隨便做,其實,它的果實,最後也是一樣滅裂而報予。也是隨便應付給我,就是長得不太好。真的萬物就是這樣,這個就我們所謂的因果,種什麼樣因得什麼樣的果,不滅的定理。

  我們再看下一個:「誤處皆緣不學,強作乃成自然」。

  這邊講到「誤處皆緣不學」,就是說人會做錯事情,都是因為,緣是因為的意思,都是因為沒有好好的學習。「強作乃成自然」,勉強自己的去做,努力去做,久了就會養成自然。真的是如此,我記得當時候,自己在讀到孔孟思想的時候,我們老師就講到,幫我們解析那個偽字,我們現在一個人,再一個作為的那個偽,我們叫做偽ㄨㄟˋ。大家一直會覺得說,這個偽字是指虛偽的意思,他跟我們講到,這個偽字,我們現在解讀說是一個虛偽的意思,但是這個字原來叫做人為。很多事情,就是我們必須要特別勉強自己去做,久了就成自然,就像我們行善一樣,像《了凡四訓》一樣,行善,剛開始是可能是一個有形的,一直不斷的要求自己,勉勵自己去做,這個叫做人為。所以他就跟我們講人為為偽,就是讓自己的善愈來愈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對偽這樣的,以前都是大概,平常老師教我們的,就是虛偽的那個意思。然後那一次聽到這樣的一個解釋,到現在,很久的時間了,二三十年還記得,這個偽字的意思,就是強作乃成自然,久了之後它就變成一種自然。

  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有一個表妹,有一次到我們家,她因為很早就學佛,她吃飯的時候,到我們家坐的時候,椅子都是只有坐到三分之一而已,然後我就問她,妳這樣子坐會不會很累?她就跟我講不會。她已經成自然了,在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覺得說很累,但是她後來跟我講不會,所以我看到她每到一個地方,就是坐下來,就是坐三分之一的椅子,很自然了,那個已經內化了。那個後來叫做為而不為了,為而不為已經內化了。那強作而成自然乃成自然,就是這樣,到後來你就會很習慣是這樣子做。你開個門你可能就知道說,要輕聲細語就這樣。我學校的學生,每次我都很害怕他們,把椅子拉出來跟放進去的那個聲音,聲音啪啪啪啪啪啪。然後之前都會跟他講,大朋友們請小聲一點,小聲一點,但是他們還是會常常忘記。因為他那個習慣,沒有那麼多次的這種去反覆,去跟他們講,他們還是會忘記,都要再提醒一下,然後再輕輕的拉出來放進去。在過程當中也很好,因為一班二三十個孩子,我們就會看到,有些孩子就會特別聽進去,有些孩子他也是一樣砰砰,很大聲。所以很多事情,其實真的是要常常記在心裡邊,不斷的叮嚀自己,這個叫做強作乃成自然。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這個地方,誤處皆緣不學:緣是因為的意思。就是自己做錯事情就是因為,其實沒什麼好講,就是自己沒有好好學好,一切反求諸己。裡邊就談到,高祖生平誤處甚多,唐仲友就斷曰,就講,為什麼他一生裡邊誤處這麼多?他說「皆緣不學」,都是因為不學,沒有認真學,「改處皆由敏悟」。能夠把它改過來,都是因為敏悟。唐仲友是宋朝人,跟朱熹是同朝的。所以改處皆由敏悟,就是一個覺字,要求自己去把它做好,覺醒去做好它。不覺大概就沒辦法了,都會覺得說,我這樣做也很好。

  我們再看一下:「過於欲速曰躐等,過於禮貌曰足恭」。

  這邊這個意思就是說,「過於欲速」就是講求太過,想要很快的達成,速成,這個就叫做「躐等」。「過於禮貌」,太過於禮貌叫做「足恭」。這個字念作ㄐㄩˋ足恭。

  下一句是:「假忠厚者謂之鄉愿,出人群者謂之巨擘」。

  「假忠厚者」就不是真的,不是發自自己的內心,「謂之鄉愿」,這叫做鄉愿。「出人群者」叫做「巨擘」。就是在一個群體裡邊,比較特殊的比較優秀的,這個我們叫做巨擘。

  我們再來細部看一下,它的這些字的意思。第一個這個躐字:躐就是超越等級,未依次序。沒有按照次序來,這叫做躐,躐等。

  《禮記.學記》裡邊,就有這麼樣的一句話,它說:「幼者聽而弗問」,年幼的人聽但是不可以問。古代在學習的時候,是有它的這個規矩在,這個規矩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幼者你就聽,你聽多了明白了之後,你自然知道是怎麼回事,你先做。所以這個其實也在學,就是讓他們要有耐性,聽而弗問,聽,只聽,但是不問,「學不躐等」。讓他們學習不超越,不躐等,慢慢循序漸進,也是養成一種定功。

  第二個足恭:這個足恭就是指過於恭敬。這個足字就是過分的意思,這個字念作ㄐㄩˋ,是過分的意思。

  《論語.公冶長》篇裡邊,有講到這麼一句話:「巧言、令色,足恭」,這三件事情,「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邊這丘是指孔丘,就是我們至聖先師孔子。他說巧言,巧言是什麼?把話講得非常的動聽叫做巧言。那令色?這個令也是好的意思。令色意思就是說,把臉色裝得非常的和善很好,但是其實都不是發自內心。足恭就是指過分的恭敬,超過了。我們儒家思想一直在講到,過與不及這樣的一個觀念,中庸之道。很多事情都是要發自於你的本性,本心,你做出來的就會非常的合情又合理。然後講到,左丘明恥之,左丘明對這樣的事情覺得很羞恥,丘亦恥之,我丘也恥之。這樣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對巧言令色足恭,這樣的一個行為,這是覺得很羞恥的一件事情,覺得這樣做是不好的。

  再看到第三鄉愿:鄉愿就是指鄉里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不分是非的人。這個愿的意思原來是忠厚。鄉愿就是鄉里裡邊,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明明不好,然後問他,他說,好好,就是都不表達任何意見,然後沒有分是非,不分是非,看起來非常的忠厚,但是其實是不OK的。

  《論語.陽貨》篇裡邊有講道:「子曰:『鄉原,德之賊也。』」就講到說鄉愿是德之賊,這個賊害德的一個舉止,鄉愿。它的另外一個詞彙,叫做狂狷。就是指碰到什麼事情,就非常的很狂怒的去批評。鄉愿是什麼事情不好,啊,啊,這樣子,兩個剛好是兩個極端。

  《孟子.盡心篇》裡邊就講道:「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閹然媚於世者,就是指掩藏自己真正的看法,然後媚於世。所以這個鄉愿就是媚於世,媚世的,討好世人的,這個是有特意討好的那個意思在裡邊,這個是鄉愿。孔子講,鄉原是德之賊也。

  再看到第四巨擘,巨擘:這個擘是大拇指的意思。巨就是很大,所以巨擘就是大拇指。後來我們常常就是把這個詞彙比喻作傑出的人物。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講,這個人很讚,我們大概就會豎起大拇指,豎起大拇指讚許。所以出人群者謂之巨擘,就是這個意思。

  再往下;「孟浪多由輕薄,暇豫每事精詳」。

  「孟浪」這個詞,這個詞我們現在比較少見到,「孟浪」是輕薄,「多由輕薄」,就是指輕浮裡邊得來的。孟浪就是很粗鹵的意思,粗鹵。「暇豫每事精詳」,就是非常深思熟慮,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會加以去思索,暇豫。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孟浪這個詞,孟浪:這邊輕率,孟浪是輕率的意思。孟是鹵莽的,誇大的。《莊子》裡邊有記載這麼一段:「瞿鵲子問於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這個意思是指到就是說,瞿鵲子問於長梧子,可以看到,這個是《莊子》裡邊虛構的兩個人物。瞿鵲子問於長梧子,這個瞿鵲子是學生,這個長梧子是老師,他就跟他老師講:我聞諸夫子,聞諸,諸是之於的合音,聞之於,就是從孔子那邊聽到這麼樣的一句話,他說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這樣的一個話,夫子認為,孔子認為這是孟浪之言,說這是一個很輕率的,這樣的一個言語,這個無謂有謂,就是沒說什麼又好像說些什麼,有謂無謂,就是說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然後遊乎塵垢之外,因而遨遊在世俗之外,這樣的一句話,孔夫子認為這一些都是輕率不當的言論,然後他說,而我以為,我認為這卻是一個妙道之行。他說這是一個精妙的道理。然後把它體現出來的這樣的,無謂有謂,有謂無謂,然後遊乎塵垢之外,他覺得這是一個妙道之行。然後就問他的老師長梧子說,是怎樣的情形。這段話的來由是這樣,所以這孟浪之言就是指輕率的話。

  然後再下來看一下,這個第二個暇豫:暇豫是悠閒逸樂的意思。很悠閒很逸樂,就是事先就去準備好,很悠閒很逸樂的方式,然後早已謀劃,自然就可以悠閒下來。這個暇,從容。豫是早計也。就是指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在事情之前就事先的去規劃了,自然就我們在對應的時候,就會很悠遊自在的意思。

  《國語》裡邊記載到:「優施起舞」,優施就站起來跳舞,然後就告訴這個里克的妻子說:『主孟啗我,我教茲暇豫事君。』這邊這個暇豫,東吳的韋昭注,韋昭注《國語》是權威,他對這個暇跟豫的一個解釋,他說:「暇,閒也;豫,樂也。」

  這個典故是來自於,這個是優施這個人物,春秋時候晉國晉獻公的一個寵優,優是指演劇的人。跟獻公夫人驪姬私通。曾經幫助驪姬殺害太子申生,又怕大夫里克,所以這個里克出來了,里克反對,然後優施就在酒宴前面向里克敬酒,然後邊歌邊舞,暗示里克要依從驪姬,這樣的一個情形。我們再來看一下,里克的妻子,下邊這個主孟啗我,那個主孟,就是指里克的妻子。因為里克的妻子字孟,所以這個孟是指里克的妻子的字。為什麼叫做主?大夫之妻也稱為主,就是隨夫而稱。所以這個主孟就是指里克的妻子孟。古代這一些稱謂也必須要弄清楚,我們比較能夠去了解,去讀這些古文。然後他說「我教茲暇豫事君」。意思就是說,妳煮了這麼好吃的東西請我,那我就叫茲,這個茲就是指里克,教導他怎麼樣的暇豫事君。就是指能夠很悠遊自在的去事奉君王,可以做得很好,這樣的意思。這個暇豫是這樣,做這樣的解釋。

  主孟那個倒是可以加註一下,這個大夫之妻也稱為主。這個孟是里克的妻子的字,所以叫主孟,就是里克的妻子。啗我,就是請我吃東西,煮東西請我吃。這個茲就是指教茲,茲就是他,此的意思,就是指里克。很多詞彙都是歷史傳承下來,所以常常就是必須要去讀懂一下,就去了解一下這個典故的背景,歷史故事了解一下,這樣子我們就比較容易去記住這個詞語的意思。

  我們再往下看:「為善者流芳百世,為惡者遺臭萬年」。這個詞彙我們很常用,然後「過多曰稔惡,罪滿曰貫盈」。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為善者」,就是做很多善事的,自然就「流芳百世」。芳是芳香,香氣,流芳百世。「為非作惡」當然就「遺臭萬年」。那個臭氣也就留著,兩個都留,但是一個是香的一個是臭的。「過多曰稔惡」,過錯太多就叫做稔惡,「罪滿曰貫盈」,就是犯了好多錯誤,這個叫做貫盈。所以要特別注意到,貫盈是指不好的事情。我們中國的詞彙,有一些是褒義詞,有一些是貶義詞,這個不能弄錯,要不然會貽笑大方。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流芳百世:好的名聲永遠流傳下去。流就是流傳;芳就是香,就是指好的名聲;百世就是指時間很久遠,可以一直傳下來。

  然後第二個,遺臭萬年:就是死後這個惡名一直流傳,永遠被唾罵。就像剛剛講到秦檜的這個問題,就有人去看岳飛的墓,順便就打一下秦檜。人就是,真的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讀到這些歷史人物,有些人真的是就很令人景仰的,像我們昨天有談到,就是晏嬰的情形,他是這樣子的一個,既有才又有德。有才的人很多,但是不被別人敬仰,像戰國時代的一些縱橫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今天到這邊說好話,隔天又換說你壞話,這種人我們只會覺得說,他非常能說善道,但是我們不會打從心裡邊喜歡他。但是有才又有德的人,我們真的就是看了都會覺得,你看這個司馬遷還講說,都願意,如果他也在,就是當世之人,都願意幫他執鞭,都會覺得很開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因為,這種德對人的一個感動。所以流芳百世,遺臭萬年也會,這兩種人都會被記住。我們常常中間群就會被忘了,大好跟大壞的人。當然我們還是要留下大好,流芳百世。

  稔惡:是積惡的意思,就是累積了很多壞事情,很多很多。

  貫盈:貫盈就是罪之多,如索之貫錢,就罪非常的多,就好像用繩子把錢串起來,已經滿了。這個貫是穿的意思。盈就是滿。

  《尚書》裡邊講道:「武王曰:『商罪貫盈』,這個商罪貫盈,當時候商紂,武王,周武王就講了,這個商罪貫盈,就是指罪惡非常多又非常多,『天命誅之』。」天命把他殺了。這邊如索之貫錢治之已滿,就是指整個繩子都串滿了錢。OK。特別注意就是這個貫盈,這是指罪滿的意思,從《尚書》這句話來,這段話來。

  我們再看到下一個:「冶容固可誨淫,慢藏亦能誨盜」。

  「冶容固可誨淫,慢藏亦可誨盜」。這邊講到,我們直接看到註釋這個地方,冶容固可誨淫,慢藏亦能。第一個是誨淫,第二個是誨盜。這邊指到冶容就是指,把自己裝扮得非常的妖冶很漂亮,冶容。這個冶字就是很妖豔的那個意思。這個冶字很特別,冶原來是一個形容詞,在這邊轉成是一個動詞。冶容就變成,容就是我們的容貌,把容貌打扮得非常的妖豔,就會怎麼樣?便會招惹別人產生淫亂的意圖,真是這樣。

  「慢藏亦能誨盜」:就是指財物收藏不謹慎,亦能夠慫恿盜賊來行竊。這個就是我們也曾經發生過的,像車子裡邊有包包放在裡面,即使你上鎖,還是會被敲破。這如果剛好碰到有人看到,就看了你車子裡邊有包包,然後就會產生偷盜的心,就把車窗打破,把這個裡邊的錢包拿走,所以這個是叫慢藏。所以我常常跟我們家的小朋友講,東西要不然就放在後車廂裡邊,如果沒有放在那裡的話有外套,其實盡量不要,外套人家也會想說外套裡邊會不會有放錢,都會,所以最好淨空,真的是這樣。第一個免得讓自己的車窗,車子被砸壞,第二個免得讓他犯罪,就是這樣。女孩子常常真的,這個打扮真的是會,我常常在學校會教我的學生坐姿要坐好,女孩子,因為現在是男女同校,我會特別叮嚀那個女同學。看她們有時候坐姿沒有坐好的時候,會特別叮她們一下說:我們班也還有男同學。就跟她這樣子講一下,真的會。因為看孩子的眼神,有些我們不敢說我們這樣子教他們,他們都能夠清楚,男孩子每個也都守禮,不太可能。有些你就會看到,有些孩子就比較會有這樣的念頭產生,你看他的眼神,飄的眼神,你大概就知道了。所以都會叮嚀那些女孩子,有時候坐姿坐不太好的,現在的孩子就是這樣,不太注意這些東西。真的是冶容固可誨淫,誨淫就是引誘別人做淫穢的事情,其實即使沒做那個念頭也起了。誨盜就是引誘人偷盜,做壞事情,叫誨盜,就是引誘。這個誨字有引誘,一個引誘別人做淫穢之事,一個是引誘別人去偷拿東西。這個盜字的意思就是指看到器皿裡邊有東西然後流口水想吃。所以這就是引起別人那個念頭,想要去拿它的那個念頭。

  在《易經》裡邊就有這麼一句話:「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就是這句話。所以藏物不慎,如教人為盜,修飾儀容,是教人為淫,就是這樣。

  我們再看一下:「管中窺豹,所見無多;坐井觀天,其識未廣」。

  這我們從字面上其實很容易去理解,管中就是從竹管裡邊去窺豹,看豹,你看到的範圍其實只有就是你從管中出去對應的那個圓點而已,所以當然就是所見無多;「坐井觀天」也一樣,你坐在井裡邊看天空,你看出去也就是你上面的那個圈圈這個天空而已,所以它講的就是說見識未廣,就是眼界狹小。所以後來我們常講說井底之蛙,井底之蛙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講到的「管中窺豹」:從竹管中的小孔看豹,只看到豹身的一塊斑紋而已。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所見不能夠全面,只有略有所得而已。這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裡邊

  我們繼續再往下,「無勢可乘,英雄無用武之地;有道則見,君子展濟世之才」。

  「無勢可乘」就是指沒有適當的時機可以表現,這個叫做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個我們也很常講這句話,它有個典故,從《三國志》裡邊出來。然後另外一個是「有道則見」,見就是展現,這個叫做君子展濟世之才。天下有道,然後君子就出來,出來做官,為國家成就一番事業,這個叫做「君子展濟世之才」。濟世就是指為國家為這個世俗,國家社會做事情,展濟世之才。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第一個無勢可乘,英雄無用武之地:在《三國志》裡邊講到這麼一段話:「孔明跟孫權說:『海內大亂,將軍起江東,劉豫州亦收漢南諸郡,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曹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逃遁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孔明跟孫權講到的,說海內大亂,然後將軍起江東,將軍起江東就是指孫權,劉豫州就是指劉備,亦收漢南諸郡,與曹操並爭天下,現在曹軍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大概就是指本來是在豫州這邊,就是在這裡,結果後來移到荊州,現在曹操破了荊州威震四海,現在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所以豫州,這邊的英雄當然就是指劉備了,所以現在豫州,就是劉豫州,劉備就逃遁到這個地方,然後希望將軍你量力而處之。能夠做個收容處理,這樣的意思。

  這邊特別介紹一下劉豫州,劉備為什麼叫劉豫州?他正式的官銜,正式做的那個官銜叫做豫州刺史,所以後來我們就稱他為劉豫州。這邊就用到這個詞彙,英雄無用武之地,就是這邊。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勢可乘。

  再看到這個「有道則見」:這個見就是展現出來,其實見跟現兩個意思是有它的相通的地方,現出來你看到它,有道則見,就出來。這個君子展現,可以展現,展露這個濟世的才能。

  再下一個,「稱人利達曰捷足先登」,「稱人利達」,利達叫做「捷足先登」。「慰士遲滯」,「慰士遲滯」,就是安慰讀書人,遲滯就是發展緩慢,就是慢一點,這個大雞晚啼,他叫做「大器晚成」。我們稱大器晚成。

  我們再來細看一下這個典故。第一個捷足先登,捷足先得我們也常常講捷足先登,所以我剛剛就念了捷足先登,捷足先得:比喻行動快的人就先達到目的,或先得到所要的東西。這個捷就是快的意思;足就是腳步。你快腳步,然後你就先得,先到位的意思。

  這邊《史記.淮陰侯列傳》,裡邊記載道:蒯通曰,那個字念作ㄎㄨㄞˇ。「蒯通曰:『秦失其鹿』,秦國失去了鹿,鹿代表了地位。失其鹿叫做失去位置了,失其鹿,這個鹿是原來古代裡邊,當時候武丁開始,商朝武丁開始,他喜歡逐鹿這樣的一個活動,後來幾乎為帝王所喜歡。所以歷代帝王大量的捕鹿,使這個鹿就愈來愈少,到了漢朝幾乎是很難捕得到的稀有動物,因而漢武帝也特別喜歡,珍愛這個鹿。曾經記載到,史書記載到,漢武帝還因為有人殺了上林苑,上林苑是皇帝的獵區,有人殺了上林苑的這個鹿,他一氣之下竟然要把這個人給殺掉,還好當時候東方朔在旁邊,就婉言相諫,相勸說這樣子不太好,因為一頭鹿殺了一個人,武帝才赦免他。這個鹿後來就變成是一個很珍貴的動物,備受歷代的統治者的喜歡。所以秦失其鹿,就是指他的位置失掉了,失位了,『天下共逐之』,天下的人就共同要去追這隻鹿了,就是要去爭奪這個位置了,『高才捷足者』,這些高才者,捷足者,跑得很快的人,就『先得耳。』,就可以先得了。所以後來我們講到稱人利達,叫做捷足先得。

  再看到第二個慰士:慰士就是安慰士人。

  遲滯:就是成就比較晚一點,遲就是慢的意思;滯就是停留的意思。遲跟滯兩個字的意思,遲是慢;滯是停留。意思就是說成就得比較晚。

  我們再看到第四個,這個大器晚成:就是指擔任重任的這些人物,經過長期的訓練,成就比較晚,大器晚成。也指到說,這些長期不得志的人,對他的一個安慰的話,大器晚成。大器就是指大才的意思。晚成就是晚一點成就。

  在《老子道德經》裡邊有:「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個詞。大方無隅,隅我們有講過,角落。大得沒有空間的範圍,沒角的,無角。然後這個器晚成,大器晚成。

  我們再看一下這個,朱勃年十二能夠誦詩,馬援見之自失,朱勃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就能夠誦詩,馬援看到他之後就自失,意思就是指,自己就覺得自己遠不如他,馬援的哥哥馬況就安慰他說:「勃,知盡此耳」,他說朱勃他所知道的,大概就到這裡了,「汝」就是你的意思,「大器,當晚成」。就是對他的一句鼓勵的話。

  「不知通變曰徒讀父書,自作聰明曰固執己見」。

  就講到說「不知變通」,凡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的,叫做「徒讀父書」。只讀父親的遺書,就是依照的方式這樣去做,不知變通的意思。「自作聰明」,自己自作聰明叫做「固執己見」。這兩種都不太好,一個過,一個不及。

  我們看第一個通變:通變的意思就是通曉變化的道理。就是我們也常講叫變通,變通,就是窮則變,變則通。

  秦朝伐趙的時候,廉頗堅壁不出,就是不出,然後范雎就用反間之計,然後就講說:「秦人獨畏馬服君之子括為將耳。」反間計,現在就是指秦國伐趙,然後廉頗就是不出兵,不出去應戰,這時候這個范雎就用反間計,想要讓趙國出兵,然後就故意放言講,秦人獨畏,就是秦國人最擔心的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馬服君就是指趙奢,奢侈的奢,趙奢,他的小孩趙括,為將軍耳。這時候趙王你看馬上就被那個了,趙王就遂欲以括代替廉頗。其實真正秦國人害怕的是廉頗。我們這個很像是昨天就有跟大家談到,廉頗跟藺相如的事情,其實秦國最怕的就是廉頗跟藺相如,所以他就故意放話講,最害怕的是趙括,結果趙王差一點被騙了。藺相如就勸諫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他說,就講到趙括,就好像膠柱鼓瑟。我們在彈琴瑟的時候,上邊不是有柱子嗎,那個是定位,音定位的地方,為了害怕彈錯,就把它那個柱,短柱,那個音把它膠柱,就是那個短柱把它膠住了,把它黏住了,這樣就不會走音,但是這個就很死板,要不然調音,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技巧。就講到,趙括,他只是能夠讀其父書而已,他只是能夠讀它,不知變通的。結果這個還是不聽,後來果為秦所敗。就這樣,趙王就被反間了,被范雎的反間計慫了。聽了結果最後真的是派趙括去當將領,最後就被秦軍給打敗。

  我們繼續再往下,這個固執己見這個詞我們倒是比較常見,頑固的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

  「淺識謂之膚見,俗語謂之俚言。明哲不昧先幾,俊傑能識時務」。

  這邊講到「淺識」,就是指見識非常的淺顯,這個叫做「膚見」,然後,「俗語」叫做「俚言」。「明哲不昧先幾」,就是指那些,明智,有知識的人,他在事情,不昧先機,昧是暗昧的意思,被藏住。不昧先幾意思就是說,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他就能夠看到那個幾微的變化,先兆。「俊傑能識時務」,後來我們常講,識時務者為俊傑。所以真正的英雄豪傑,他是能夠洞察當時候的時勢,並做出正確的這種決定來,這個叫做俊傑。

  來,那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膚淺:這個膚就是皮膚,就是外薄皮的,外邊的這個薄皮,這個叫做膚。所以我們為什麼叫做膚見,膚淺,就是所見不深的意思,所見不深。

  然後再看到第二個俚言:俚言就是鄙俗之言,很鄙俗,通俗的這些話。俚是鄙俗,通俗。《司馬遷贊》裡邊有講道:「質而不俚。」質就是樸質的意思。看起來很樸質,但是是不鄙俗的。這個俚是屬於比較鄙俗的。質而不俚就是很樸質,但是是不鄙俗的。這兩個是還有它的界限,有不一樣的。

  第三個明哲不昧先幾:這個《周易.繫辭傳下》,這個「幾者」,這個幾是什麼意思?「動之微」,幾的意思就是動之微,就是在事情要發動之前的,那個一點點徵兆,「吉之先見者也」。言吉之先見者也,就是指惟有明哲者,就是明哲的人,能夠知道那個吉之見,開始產生,能夠看到那個東西,還未發的,快發而未發的那樣的一個東西。「昧之者則不然」。昧的人就是指不能夠看見,這個哲跟昧就兩個字,做一個對應詞。昧就是愚昧者,就是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先機的人。昧者就不能,沒有辦法,不明白的。幾就是細微的那個變化的意思。所以這邊講到,明哲不昧先幾,就是指這樣,明哲的人,很有智慧的人,他能夠看到這個事情的隱微處。

  第四個,俊傑能識時務:這《漢書》裡邊講到,它說,「司馬微謂劉備」說,司馬微跟劉備說:『余聞將軍之名久矣』,我聽將軍您的名字已經很久了,『何猶區區奔走形勢之途耶?』為何還在那邊區區奔走形勢之途?「備曰:『時運不濟,命途多蹇。』」就是因為時運不濟,命途多蹇,蹇就是指不通的意思。走起路來不順暢,叫蹇。「微曰」,司馬微就說:『不然』。不是的。他說,『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這個將軍就是司馬微對劉備所講,稱他為將軍。他說是因為你的左右不得其人,兩邊不得其人,左右,旁邊沒有好的人才。然後劉備就說:「吾雖不才,文有糜竺簡雍」,他說,我雖然不才,就是沒有什麼才德,但是,我這邊的文的,掌文的部分有糜竺、簡雍,這兩個人,『武有關張』。微就說,司馬微就講:『關張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不當就是抵擋的意思。萬夫不當之勇,但是,『非權變之才』;所以他也看到,司馬微也看到關羽、張飛這樣的一個,是萬夫無法擋的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勇猛,但是,不是權變之才,不是一個能夠隨機應變的人;然後,糜竺跟簡雍這些人,是白面書生,不知道時務,不知時務者,知時務者是在於後傑。後來我們說,才過百人,就是指到俊,才過千人叫做傑。他就講到,糜竺跟簡雍這些白面書生是不知時務的人。所以後來我們就稱知時務者叫做俊傑。

  來,我們再往下看:「愚者豈無一得,村夫不識一丁」。

  其實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愚者豈無一得」,就是愚笨的人難道都沒有什麼可得嗎?他說愚笨的人提出了一千條的意見,總有一條是可取的。然後,「村夫不識一丁」,村夫就是指鄉野的這些村夫武夫,連一個字也不識得,但他們還是有他們的可取之處。豈是難道的意思,我們直接看到註釋這個地方。註釋,第一個,愚者豈無一得:這邊《史記.淮陰侯列傳》裡邊講道:「信破趙,然後獲廣武君李左車,親解其縛,以師事之。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邊講到就是,廣武君就是指楚漢相爭的時候,趙國的謀臣李左車。後來,因為他封廣武君,這邊《淮陰侯列傳》裡邊就把他記載成廣武君李左車。當時候韓信攻破趙的時候,捉到了廣武君,然後還親自把他解開,解其縛,就是原來是綁住了,然後把他解開,並且以師事之。就尊稱他為老師,以師之禮來事奉他。廣武君就跟他講,臣聞,就是在談話的時候,他就跟他講,我曾經聽說過,智者千慮,聰明的人千慮,這想了很多很多,但是必有一失;這其實是一種告誡之語,聰明人不要一直認為自己是非常聰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愚笨的人想了好多好多,好多條的意見,但是必有一得。就是指也不要就是說,別人愚者所講的話,然後完全不去採納它,愚者千慮也必有一得,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不識一丁:就是指一個字也不認得。這裡邊一丁這個詞彙,在北宋宋祁《新唐書》裡邊記載道:「張弘靜詬軍士曰」,詬就是辱罵,辱罵他的那些軍士們,他說:『天下無事』,天下已經沒有事情了很太平了,『爾輩』,就是你們這些人,『能挽兩石弓』,挽就是拉兩石弓,兩石,古代我們那個弓就分重量,幾石幾石,兩石弓,你們能夠拉兩石弓,但是『不如識一丁字』。意思是說天下無事了,用你們這些武夫幹什麼?不如識一丁字。一丁字,丁已經很簡單了,兩畫,所以我們常常講目不識丁,意思是說,連這個丁字你都不知道那個字念作丁,這樣的意思。這邊這裡講到說,即便這些人,其實都還是有愚者,村夫不識丁者,他們還是有他們可取之處。

  我們再看到:「戒輕敵,曰無謂秦無人;戒輕言,曰恐屬垣有耳」。

  「戒輕敵」,就是告誡人不要輕敵,叫做「無謂秦無人」;不要說以為秦國沒有人了;這個也有個典故從《左傳》這裡邊出來,我們待會看註釋一。「戒輕言」,就告誡大家講話,輕言就是指隨便說話。輕就是隨便的意思。告誡人不要隨便說話,因為怎麼樣?「曰恐」,恐就是害怕擔心的意思,擔心「屬垣有耳」。就是有人靠在,垣就是牆壁,牆外偷聽。貼近牆壁,其實是可以聽到裡邊的聲音,就像我們剛剛說,這邊有聲音就傳過來。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無人:就是沒有人才的意思。無謂秦無人,就是不要說秦國沒有人,就是指沒有人才的意思。這個典故是指,為什麼會這麼說?《左傳.文公十三年》的時候:「晉士會奔秦,晉人患秦之用士會,欲復之」。就講到晉國士會奔到秦國去,晉國人就擔心秦國人會用士會,於是欲復之。想要再把他找回來。「乃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就派遣了魏壽餘,偽裝為就是叛魏,這個當時候魏壽餘就是在魏這個地方,有給他一個地,土地,然後叛變,逃到秦國去,然後去告訴士會,希望他再回到國內來,這樣的情形。然後他們就「執其帑」,帑就是妻跟子的意思,就把壽餘的妻跟子留在晉,然後讓「使夜逸」。就是讓魏壽餘逃到秦國去。這其實是一個計謀,希望就是秦朝不要用士會這樣的士,然後讓他能夠再回到這個晉裡邊來。「請自歸於秦」,然後「秦伯許之」。結果秦國真的就接納了魏壽餘,他到那個地方碰到士會的時候,做了一件,「履士會之足於朝」。就是指踩了他的腳一下,魏壽餘踩了士會的腳一下。在朝中碰面的時候,「秦伯師於河西」,當時候這個秦伯,就是指秦國的君王,帶著軍隊來到了河西,「魏人在東」。當時候他逃到那邊的意思,就是跟他談條件,就跟他講說,我們魏地就給你了。魏人在東,在河的東方,東邊,壽餘就說:「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他就講要請你們那邊的人,能夠派幾個人過來,可以跟我對談的,然後我再跟他過去,就「使士會」。就派遣這個士會過去,然後士會就辭曰,辭就是說不要的意思,他就跟秦國講:不要,我不要去。為什麼?他說:「晉人,虎狼也」,晉人是老虎豺狼這一些,就是指常常背信很可怕的,「若背其言,臣死」,他說如果他們違背了這個信言,我去結果我死了,「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他就講到,就是說你讓我過去的話,這些晉國人虎狼也,常常會背其言,到時候我被殺死了,然後我的妻子也被殺了,這樣子無益於君,對你一點幫忙都沒有,然後他就不可以悔。秦伯就跟他講:「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然後繞朝贈之以策。就是告訴他說,你如果把我給送出去的話,我可能就會被殺死了,他們不守諾言,然後他的妻子也會被殺。秦伯就跟他講,如果背其信言的話,所不歸爾帑者,我就受河神的懲罰,就跟他答應說這樣,然後就「乃行」。他就過去了,士會就過去了。然後「繞朝」這個秦國的大夫,就「贈之以策」,就把一個馬鞭給他說:「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就跟他講這麼一句話。這句話是有意思的,其實應該繞朝,他是有看到他們的計謀了。然後「既濟」,就過去之後,「魏人噪而還」。魏人看到這個士會就很開心,然後就回去了。「秦人歸其帑」。最後就是代表這個士會,他就把他帶走了。不守信,不守信他就之前有跟他講過,就前面那一句話,他們常常背言,秦人後來就把他的妻子,就把她妻兒子女就送回來,也算守信。「其處者為劉氏」,後來士會留在秦國的那一些其他家人,就改為劉氏這樣的意思。這句話就是「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就是後來士會,過河到了魏壽餘魏地,那個地方的時候,這個繞朝就是秦國的這個大夫,就送給他一個馬鞭,然後跟他講這句話,他說你不要說認為我們秦國沒有人,只是我的計謀剛好沒有被用而已,這樣的意思。這句話的典故,就是來自於這麼一串的文字。

  我們再看一下,往下第二個,這個屬垣有耳:屬垣有耳就有人靠著牆偷聽。《詩經》裡邊講道:「君子無易由言」,無易就是指不要輕易的說話,由言,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就是耳朵,這個屬就是靠在牆壁上。意思就是說,恐耳屬於牆者,致生其讒謠。所以即使在屋子裡邊講話,都不要輕言。就是說不要隨便,就擔心有人靠著牆外。講這些話這其實也是,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就是讓自己在言行各方面,也就是能夠小心謹慎,這樣的意思。